製作方法:
材料:灰布一塊、手帕一個,皮套一個,別針若干;
製作方法:把頭發紮成髻放上手帕套上皮套做固定;
把灰布披上左右一抿在領口翻褶後用別針別上就好了。
古裝劇中穿過的衣服可以這樣處理:
1、主角的衣服一般是特別定製,有紀念和珍藏的價值。有些劇組會贈送給飾演主角的演員,也有些劇組會珍藏起來。
2、配角和群眾演員的衣服一般是去專門出租戲服的地方租的,拍完劇衣服就會還回去。
3、還有些自購的衣服劇組會收起來,放在倉庫里留待下一次拍劇時使用。
B. 如何製做古代服裝
中國古代服裝腰帶的製作:跟現在的皮帶做法差不多
1、織帶(織成腰帶):一般以韋(熟皮)、索(麻繩)、布帛絲綢、皮革、毛織為主。
2、綬色(織帶顏色):在帶上用上不同的顏色。
3、用鐍(裝飾固定):一般用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等。用刻,嵌,鏤,錯的方法固定。
資料鏈接:
1、腰帶始名於秦,一般以韋(熟皮)、索(麻繩)、布帛絲綢、金、玉、銀、翡翠、犀、皮革製作而成,束於腰間,懸掛各種佩飾。
2、「帶,紳也。男子 絲,婦人帶絲。」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史·輿服志》載:「帶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銀、銅之制。宋制尤詳,有玉、有金、有銀、有犀,其下銅、鐵、角、石、墨玉之類,各有等差」。
3、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4、據史載,中國古代各種不同的民族共同體常用藤條、樹枝、草繩、獸皮等來束腰。道光《雲南通志》記清代獨龍族「腰際以繩系緊貼肉」,基諾族「男以紅藤篾纏腰」。
5、儀態萬千的中國各民族腰飾。就具體民族而言,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男子喜扎用皮、綢子、布以及毛織的各種腰帶;馬尼崗、梅楚卡地區的門巴族婦女的腰帶則是在皮底上綴以直徑3—4厘米的銅質圓扣20多枚,兩端綴一行大的,中間為兩行小的,其上還佩有6—7根小鐵鏈和其他飾物組合而成;甘南卓尼農區藏女多系一條自織的有幾何圖形的青白花腰帶;舟曲和迭部地區農區藏女則多系黑色或藍色寬腰帶,苗族男子一般以湖色或白色的束帶為腰帶,帶長以在結成束後下垂與袍齊為適,亦有帶上綉花的;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姑娘也常將一種叫做「托勒亥得木拉迭普斯」的腰帶贈給情侶,作為信物。蒙古族姑娘也常將其「哈布特格」腰飾物贈送戀人,小夥子在選擇愛人時,要看姑娘製作的「哈布特格」是否精巧。
C. 古風衣服畫法步驟
以整體的古風人物為例:
1、先依照比例依次畫出頭部、頸部、肩膀和手臂,然後再畫出發型、衣物以及手中扇子的線條。
(3)給自己怎麼做古風衣服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建立形體的體積意識和掌握表現技巧
1、把握形體、表現體積感和空間感,是基礎素描另外一個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確物體的形狀、比例、大小,同時還要克服平面描繪,對造型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沒有體積空間意識,就不能養成對體積空間的觀察習慣,更不能表現好空間關系。
2、對空間的表現是繪畫的基本能力。如:人物頭部在正面時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方向,初學者往往表現不出它的空間感,沒有空間感就表現不出體積感。「方形」和「方塊」是不一樣的,方形是一個平面,而方塊是一個體積。所以應該建立空間意識來表現物體的體積的能力。
3、表現力在素描教學中是很關鍵的。有了敏銳的觀察力,還要建立整體意識和體積空間意識,因此要實現這些還需要有表現的能力。素描是表現或再現對象的最基本的繪畫形式。
4、素描作為學習繪畫的方法和手段,必須掌握形體構成因素和結構,理解光影色調,理解邊緣輪廓線和明暗交界線,以及對節奏的感受。素描相對色彩而言更具理性,特別是基礎素描的訓練。用理性指導觀察,用觀察豐富理性,把素描建立在理性的認識上,以上就素描教學中的一些較為突出的要點進行分析理解。
5、繪畫是一門技巧課,必須從實踐中獲得飛躍。所以動手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量的積累,才能得到質的飛躍。打好堅實的素描基礎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績繪畫作品集(20張)從而達到素描的完整性。
6、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繪畫也是模仿場景。
7、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得越真實,技術越高超,但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畫鑒賞家有時已經說不清畫的是什麼,但一定能說出是誰畫的。每個畫家開始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
8、不同的畫家風格不同,也有不同的藝術價值。20世紀初,有些畫家的風格因評畫者不能接受而被冷落甚至貶低,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畫家畫的很好而並不出名或甚至被凍死、餓死的緣故。
9、油畫及水彩畫是西方文化藝術中知名度最高的繪畫門類,它們在風格和主題上有豐富且復雜的傳統。在東方,黑色及彩色的水墨畫則主導了繪畫媒體的選擇,但是它在風格和主題上和西方一樣同樣有著豐富且復雜的傳統。
D. 古代衣服怎麼做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也是人類發源之一,也是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考古學家最早發現了元謀人,在周口店山洞發遠古人類骨蓋,我們叫他為北京人。
中國遺留下來最文明的神話傳說女媧造人。傳說天庭有兩位天神一位叫祝融一位叫共工在打鬥中一不小心銀河打破一個洞。
天帝知道後派女媧去將補起來,女媧來到凡間覺得特別無聊,用泥土造人,當時女媧忙於補天忘記造衣服了,古代第一批人類無衣服穿,隨著人類進步,他們慢慢的就開始用樹葉做衣服了。
一年四季穿梭在叢林中,後來發現冬天比較冷,凍死不少的人,再就是古代的人打獵,那些動物毛皮他們都不需要,覺得丟了也是浪費。就試著披在自己的身上,發現比樹葉好的多。
這也就算是古代人類的第一件衣服吧!也是元謀人進化成人類的一種象徵。
隨著後來人類還是發現了毛皮外漏的還是感覺到有點冷,在1886年一位英國人發明布料,人類開始進行布料時代。
中國古老的服裝材料:
元謀人:樹葉、皮,為代表性。
商朝:絲、麻。為代表性。
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綉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烏紗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ō,古代士子、官紳穿的長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領長袍〕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
E. 娃娃古裝衣服怎麼做
會不會裁剪?
真人的?
只要會真人縮小就好
不過不悔真人你要去看看了
古裝狠好做
不用太多的剪裁技巧
但是有一定的規矩
建議從漢服做起
漢服算是最簡單的了
身體最寬的地方
做多長
然後就是一個正方形了對吧
弄三塊這樣的布
然後跌在一起
一塊剪一個小半圓的
這就是
領口
其他兩塊就跟著消下去
你領剪多大你就平滑就好
三塊石一起重疊的
理解的聊三
最底下的是
後面
那塊需要剪領口
上面兩塊就是左襟右襟
袖子你就看自己的喜好了
先把左右襟連在後面一塊上
就是肩膀的線(身體最寬那條線
把沒有剪的地方連在一起)
就可以上袖子
上完袖子
翻過來
從袖口一直連到側腰線
主體就做好了
然後上領
袖口如果要添花紋
建議你
在上
衣服主體之前就添好
上了就不好添了····
F. 古代的人如果要定製衣服,那他們是怎麼製作的
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沒有現在這樣的大商場,可以讓我們去買衣服,也就是說其實古代的人有錢的,人家如果需要穿衣服的話,都是量身定製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有錢錢的大戶,人家的小姐他們穿的衣服都是定製的,非常的漂亮,他們在定製衣服的時候,其實也不像我們現在一樣,非要去裁縫鋪,他們有時候定製衣服會有專門的裁縫,到家裡去。
也就是說,他們要簡單的多,他們要方便的多,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做一個衣服,其實還是很麻煩的。也就是說,我國古代的人是很聰明,很精緻的,他們穿的衣服其實比我們現在要好得多。
G. 古代衣服怎麼做
古代衣服(漢服)製作方法——轉自漢網論壇
襦裙簡易裁法
(聲明:用這種方法確實能做出一套襦裙,我一直是這樣做的,但是……未必就是正確答案。所以,也希望有經驗的前輩對其中的錯誤能加以指正。)
這里貼的是襦裙的基本型裁法,其中襦為合身型的交領短襦,寬度以人的胸圍大小為基準,長度僅過腰部而未及臀(如果是長度到臀部或超過臀部的,下擺需加寬而成圓弧形,就不是圖(1)中的方形下擺了。當然也可以繼續採用這種剪裁法,但寬度須以臀圍大小為基準,這樣當襦束在裙內後,上身就會有太多多餘的布量),裙為圍合式半截長裙。
一、襦的裁法
交領襦的常見裁法有兩種。因為交領的緣故,前襟會重疊一部份的布,一片布很難滿足
前襟布量的要求,因此,這兩種常見的裁法都是由兩片布來組成一件襦。一種是後中破開法(如圖(1)所示),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後背正中。古畫中常見人的衣服後背正中有一道明顯的線,當是採用了這種裁剪方法;另一種是前襟補量法,即兩片布的縫合線在右前襟,這種剪裁法的優點是縫合部位被左襟所掩蓋,衣服表面看不出來。這兩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是通過調整肩袖部斜度來滿足前襟重疊部位所需布量的剪裁方法,只需要一片布即夠,不需要另外再裁開來,但因為我不是很了解這種方法,也就不詳說了。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01889.jpg[/img]
下面要介紹的是後中補量法(這是我經常用的方法,因為我覺得這種方法要更傳統一些)。
步驟一:開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幾個數據:胸圍、肩袖長、背長、衣長、袖緣寬、領邊寬、袖口止口、衣服下擺止口等。
胸圍:指衣服的胸圍而非人體的胸圍。它等於人體的凈胸圍+衣服松量。把軟尺水平狀通過乳峰點的位置測得人體的凈胸圍(注意軟尺要松緊適度),衣服松量由自己喜好決定,一般來說,松量4CM~6CM為緊身型(適合要求比較緊身的中衣或單穿的襦),8-10CM為合體型(可單穿或裡面再加一兩件衣服),14CM以上算是寬松型,但這是對一般厚度的布料而言的,如果是比較厚的冬天布料或者裡面准備做夾棉,還要在各型的基礎上視面料的厚度而加大松量。如果不方便量,可以參考現代成人女子的凈胸圍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長:從脖子後隆起的那塊頸椎(也稱後頸點)量至手臂上你所想要做到的袖子位置上。肩袖長裡面還包含了袖緣的寬度。長袖可量到手指尖(如果考慮到漢服袖長回肘的說法,可以做得更長一些),短袖除非想做半臂,否則建議最短只做到小臂中部,因為漢女服的講究是不露手,現代雖然可放寬些標准,但太短了也不雅觀。現代參考尺寸(只到小臂與手掌的交界處):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背長:從後頸點量到腰部最細處。現代參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衣長:可以直接量,是從後頸點量到腰部以下你所想要的位置上,但不要到臀部最寬的地方(因為這是短襦)。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長加,一般背長加上5~14CM都可以。
袖緣寬:隨個人喜好自定。至於是否要袖緣,一般來說,窄袖可無緣,大袖須有緣,中袖則有無緣自定。
領邊寬:隨個人喜好自定。但注意其寬窄比例要與人的臉型與身材配合,不可太誇張。如瘦小的人則不宜做太寬的領邊。
袖口止口:止口(又叫縫份)是用於接合布料的量。如果有袖緣,止口1CM即可,如果無袖緣,那麼要留2~3CM。
下擺止口:2~3CM。
步驟二:開格,剪出一塊方形的布料或紙樣(圖(2))。如果是比較不容易變形的布料如棉、呢等,可以直接在布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變形的布料如雪紡真絲之類,最好先做紙樣。開格的大小為:長=1/4胸圍+肩袖長-袖緣寬+袖口止口;寬=(衣長+下擺止口)×2
開格後在布料(紙樣)上畫出以下幾條輔助線,輔助線的位置如圖(2),說明如下:
肩袖線:是襦前後部分的中分線(或者說對折線)
1/4胸圍線:這條線可確定後背正中的位置
1/2胸圍線:這條線確定衣服的寬度
背長線:確定腰的位置
胸圍線:這條線通過胸部但並非通過乳峰點,可表示袖窿(袖子與衣身的交界線)深度的位置,距肩袖線的垂直距離為:凈胸圍/6+7CM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38607.jpg[/img]
步驟三:畫出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後中線、領口線、左前襟線(圖(3))。
衣身與袖子下方的線:如圖所示。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處宜在胸圍線與背長線之間,如果在胸圍線之上,則袖窿過窄,如在背長線之下,則袖窿過寬。這條線決定袖子的形狀,圖中僅為示範,至於是窄袖還是大袖、琵琶袖、直袖之類的,由個人選取的款式決定這條線的畫法。須注意的是袖口下方最好是直角,以方便袖子前後片的拼接。
後中線:後背正中的線。把圖2中的輔助線變為實線即可。
領口線:畫法如圖。AB長度=後領橫+(領邊寬-N)+M,其中後領橫=1/4頸圍=凈胸圍/20+2.9CM;M為領邊離脖子的寬度,M越大領口越大;N的大小為0CM~領緣的寬度,在M為0的前提下,它決定著領邊的角度,理論上,當N為0時,領邊剛好到頸側,當N等於領邊的寬度時,領邊則立起來包住頸部。但是,AB長度<1/2大肩寬(大肩寬是左右肩峰點的長度,測量時要通過後頸點)。後領深=1/3後領橫。
領口線與後中線的交界處須為直角,然後畫圓順的弧線經B點到C點。圖中C點為胸圍線到背長線間的左邊線上的任一點,但最高不能超過袖子下方的線與衣身的交界點,最低不宜低於背長線。B點到C點的弧線弧度不能太大,弧度最大處離BC的直線最好不要超過1~1.5CM。注意一整條線都要圓順流暢。
左前襟線:在BC弧線上作垂直線到下擺線上,垂直線離最左邊線的距離約為2~6CM(如果距離太大,兩側的衣縫會被拉得變形,如果太小,就不能靠衣襟的系帶來調節領口的大小與衣身的松緊)。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413799.jpg[/img]
步驟四:把布料(紙樣)沿肩袖線對折,畫出袖子下方與衣身的止口(1CM)(如圖(4)),然後把袖子下方線與衣身線剪出來(圖中陰影部分的外側線)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527603.jpg[/img]
步驟五:剪出衣片。把對折的布料(紙樣)打開,畫出後中線、領口線與左前襟線的止口(1CM),然後沿止口線外側剪開(如圖(5)。圖中箭頭表示與布料邊沿平行的經紗方向。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69242.jpg[/img]
步驟六:畫出第二塊衣片。把圖(5)中的布料(紙樣)反過來,覆在另一塊布料上,照這塊衣片的形狀剪出第二塊衣片。
步驟七:剪出領邊與袖緣(圖略)。領邊的長=圖(3)中領口線的長度×2,領邊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袖緣的長=袖口長度+止口2CM,袖緣的寬=(做好後款式所需的寬度+止口1CM)×2
襦的剪裁完成。
二、裙的裁法
漢服傳統的裙是圍合式的裙子,裙由數幅裙片拼成,上接裙腰。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片的數目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片的數目越多,裙圍與裙擺的幅度才會越大。漢代裙式僅四幅,唐代一般為六幅,宋代裙幅多在六幅以上,明末多用八幅、十幅。現代的布幅寬,可以增大裙片的面積而減少裙片的數目,現代圍合式裙子的裙片數一般為3~4片,但從傳統的繼承上來說,做漢式裙最好還是採用傳統的裙片數,如6、8、10、12片等。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716350.jpg[/img]
下面介紹裙片的裁法。這里介紹的裙片裁法為剪開法(借鑒現代裁剪法,非傳統方法,個人覺得這種方法比較方便),須做紙樣,不能直接用布料裁。
步驟一:開剪前先掌握以下數據: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裙圍、裙長。
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需要哪一個數據視基本款式而定。裙的穿法有胸上束、胸下束、束腰。應根據穿法的不同量出上胸圍、下胸圍、腰圍的數據。
裙圍:=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1.5~2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其中倍數根據個人的行走習慣和布料的重量決定,走路時步伐越大,裙圍的倍數就要越大,布料的垂感越好,手感越重,裙圍的倍數則可略小些,但不能小於1.5倍,否則有會有走光的危險。褶量大小決定裙子褶襇的數量與大小,褶襇的方法有百褶、抽褶等,這里不詳述。但要注意褶的數量與大小要根據布料的厚薄與人的體型來決定,因為褶襇會增加裙上部的體積感,所以厚的布料不宜做太多太大的褶,體型比較豐滿的人也要注意只做適量的褶襇(適量的褶襇可以起到掩飾體形的作用,不過若布料較硬並且裙下擺較大能形成較多的波浪,也可不要褶襇)。
裙長:由款式決定。但裙長下方須到腳踝處,若裙長過短,露出襪口或小腿都是不雅觀的。
步驟二:開格並剪好。開格大小如圖(7)。開格後在紙樣上畫出垂直的輔助線,數量2、4條不限,最好以格子中線為准兩邊對稱距離畫輔助線(如圖(8))。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23174.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839716.jpg[/img]
步驟三: 放擺(如圖(9))。沿格中的輔助線剪開,最上方留一絲連著不要剪斷,然後覆在另一張較大的紙上,用大頭針之類定住中間的一片,把其餘幾片按相同的距離展開,展開的距離越大,裙片上方的彎曲度就越大,做成的裙子裙下擺也就越大,同時下擺起的波浪度也越大。這里也要根據布料的厚度、硬度來決定擺量的大小,布料越厚越硬,放的擺量就要適量,否則做出來裙下部的體積會過於龐大。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27182.jpg[/img]
步驟四: 沿上層放好的紙樣外沿,在下層的紙上畫出裙片的輪廓線(如圖(10)。注意裙片上方與下方的弧線都要畫得圓順,同時四個角要保持直角。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05952448.jpg[/img]
步驟五:畫好裙片的止口,裙片上方、兩邊都是1CM,下擺處為2~3CM,打好經紗方向線(如圖(11)),剪出來(圖(12)),裙片紙樣的做法完成。一般來說裙片的經線方向是與地面垂直的,也有經紗方向與地面成斜角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形成比較柔和的波浪,但不宜用於太容易變形的布料以及會破壞花紋的布料。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671.jpg[/img]
[img]http://www.hanminzu.com/bbs/UPLOADFILE/2005-8/20058181030944.jpg[/img]
步驟六:用紙樣在布料上裁出所需的裙片數。裁完後注意再用紙樣對照一下,因為裙片的邊是斜線,容易拉長變形,所以需要再對照一下原樣,把因拉伸而長出來的部份剪掉。
步驟七:裁出裙腰。裙腰長度=裙圍-褶量-裙左右側增加的止口量(2~4CM)+止口量(2CM)。裙腰的寬度自定。注意當裙腰的寬度增加到一定量時,裙腰也可像寬腰帶一樣,起到修正腰形的作用(最好裙腰採用比襦和裙片顏色略淺的布料)。但裙腰的寬度不宜大於腰與人體胸前肋骨最下方之間的距離(除非特別設計的款式)。
完成。
參考資料: http://www.shitouji.org/archiver/?tid-4645.html
H. 古裝衣服怎麼做的
古裝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 、裋、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漢唐時期貴族禮服多用寬廣大袖,宋明時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製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古裝是指相對於現今的時裝而言,一種時間性的服裝概念,一般指具有中國古典氣質和韻味的裝扮。狹義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國以前)元素的服裝。現多用於拍攝武俠等影視作品,多數古裝並非真正歷史上存在的服裝,是藝術化了的古代服飾,古裝更偏向於時間性和藝術效果。古裝一指古風的服裝,多用於影樓等:二指古代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