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乾洗店在乾洗衣服時都會使用一種高氯化物的化學品作為活性溶劑,主要使用四氯乙烯乾洗劑的設備都是封閉的,但不同設備回收四氯乙烯的能力不同,回收率在80%-98%之間。所以,四氯乙烯會殘留在衣物上,或者揮發到空氣中,因此取回乾洗衣物以後,最好根據面料的不同,晾掛3至6天再穿。
最好選擇穿那些不用乾洗的衣服,如果衣服一定需要乾洗的話,那麼把乾洗的衣服拿回家後應立即將塑料罩拿掉,並將衣服掛在通風的地方,待衣物上的乾洗溶劑揮發後再穿。另外,孕婦和兒童尤其要盡量少去乾洗店,盡量避免將貼身衣物、床單、被套乾洗。
(1)產婦衣服夏裝擴展閱讀
乾洗就是用有機化學溶劑對衣物進行洗滌,包括去除油污或污漬的一種干進干出的洗滌方式。由於在衣物洗滌過程中水不直接接觸衣物,所以稱之為乾洗。乾洗適於那些不宜水洗和易褪色的織物。有極好的防止織物纖維變形和使纖維保持原有色澤的優點,同時還能延長衣服的穿著壽命。乾洗後的衣物還有消毒、滅菌、不易蟲蛀、便於保存的特殊功效。
乾洗注意事項:
1、乾洗後的衣物要放在離孩子遠些的地方。由於不同的乾洗店應用高氯化物的劑量和方法不同,對健康的損害亦有差異。在選擇乾洗店時要做出適當考慮。
2、棉麻是由纖維素大分子構成的,吸濕性很好,在儲存時主要要防止其霉爛,也就是防止黴菌微生物的繁殖。主要方法是保持織品的潔凈和乾燥,特別在夏季多雨的季節要注意檢查和晾曬。
3、絲綢的纖維很細,應避免與粗糙帶刺的物質以防絲綢「跳絲」。鹼對絲綢的破壞力較大,應避免與鹼性物質接觸。絲綢受鹽的影響也較大,汗液中的鹽分可使絲綢現黃赤色斑點,所以穿絲綢夏裝應注意常洗。
2. 雲南旅遊8月份適合穿什麼衣服
雲南旅遊8月份適合穿半袖單衣,可以如果去高海拔地區帶幾件厚衣服。
雲南的8月屬於夏天了,著裝以短袖為主,建議去旅遊還是要帶一件外衣,因為雲南的氣候早晚溫差較大,8月份到雲南旅遊還要帶上太陽帽,太陽鏡和防防曬霜和傘(不管是什麼時候游雲南這些東西都用得上的)雲南畢竟是屬於高原地區,日照時間長,紫外線比較強。
(2)產婦衣服夏裝擴展閱讀:
雲南8月各大景區天氣狀況。昆明8月份氣溫約17度-28度;大理8月份氣溫約15-26度;麗江8月份氣溫約14度-25度;香格里拉氣溫約:13度-24度;西雙版納8月份氣溫約24度-34度左右;
8月份雲南騰沖地區氣溫約17度-29度左右,雲南旅遊8月份總體來說氣溫不錯,除了西雙版納地區氣溫蛸高之外,其他地方是氣候都是很宜人的。
天氣不冷也不熱,非常舒適,也非常適合旅遊。特別提醒:如果去版納這一線,這邊很熱,如果只在昆大麗玩,那麼帶一件外衣也是可以的。
3. 蒙古族的服飾風俗
一、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蒙古族喜歡戴帽和佩掛首飾,民族服飾中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
蒙古族人平時穿布料衣服,節日或喜慶日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內蒙古、新疆牧區,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男子帽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二、蒙古族的風俗
蒙古族的民族節日有白月節、魯班節、燃燈節、那達慕。其中,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3)產婦衣服夏裝擴展閱讀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國東北地區的東胡族系。北宋時,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漸衰落,居住於今大興安嶺地區的室韋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蒙兀室韋諸部稱黑韃靼。
契丹人征服室韋諸部後,黑韃靼自稱尼倫部。12世紀初,合不勒汗(鐵木真曾祖)統一尼倫各部,號其部落為「蒙古」。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詞成為各部的共同名稱。
4. 福清的風土人情
福清簡稱「融」,地處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中部樞紐和省會中心城市福州南翼,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公元699年置縣,1990年12月撤縣建市,現轄20鎮1街,市域總面積243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519平方公里,人口121.7萬,是全國首批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全國村鎮建設試點縣市。
一、福清區域特色
一是山海資源豐富。福清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山地面積102萬畝,盛產枇杷、龍眼、荔枝等四時佳果;淺海灘塗92萬畝,放養著蟶、蛤、蠣、魚、蝦等海味珍品;並有儲量較大的礦藏資源。福清海岸線長達348公里,佔全省的13%,建港條件優越,可建5-30萬噸深水優良泊位100多個。現已建成5000噸位融僑集裝箱碼頭、3萬噸級元洪通用碼頭、5萬噸級江陰港區1號泊位集裝箱碼頭,在建中的還有元洪碼頭二期、江陰港區2、3號泊位及火電項目等專業碼頭,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二是區域位置特殊。國道和福泉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把福清與省會福州及廈漳泉等省內經濟最活躍區域連成一片。東臨台灣海峽,最近處與台灣新竹市僅距84海里,是福建省對台、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是愛鄉賢達眾多。福清人素有愛拼敢贏、重情重義的精神特質。現有海外華僑和新移民78萬多,分布在東南亞、歐美、澳洲、非洲等112個國家和地區,還有近10萬玉融兒女活躍在全國各地經濟建設主戰場上。廣大旅外鄉親致富不忘造福家園,或回鄉捐建公益、投資辦廠,或積極牽線搭橋協助招商引資,對福清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卓著,建功至偉。四是人文勝跡薈萃。境內有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石竹山、日本三大佛教之一黃檗宗祖庭萬福寺、南少林寺遺址、靈石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國家級重點文物瑞岩山彌勒佛造像等諸多名勝古跡。福清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祖籍地,鄭俠、葉向高等一大批傑出歷史人物,為玉融古邑贏得「文獻名邦」的美譽。
二、福清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特別是建市10多年以來,伴隨共和國前進步伐,百萬福清人民領開放風氣之先,借政策驅動之利,揚僑台區位優勢,在改革開放、富民強市的道路上勇立潮頭,闊步向前,構築起了福清新世紀經濟騰飛的堅強基石。2004年福清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延續了近年來不斷增長的上升勢頭,達到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好水平,福清各項事業又登上了新的更高的發展平台,全市上下呈現出了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氛圍。 一是經濟總量大幅攀升。全面超額完成2004年初市委提出的經濟發展「234」目標任務,其中財政總收入達到20.38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3.2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470.97億元,分別增長23%、15.56%和45.06%,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量、增幅均位居福州各縣市區前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民經濟實現了「三個歷史性跨越」:
一是地區生產總值從2001年突破200億到2004年突破300億元大關,僅用了3年時間;二是財政總收入在2001年10.27億元基礎上基本實現了翻一番,也僅用了3年時間,成為全省第二個財政收入過20億元和國稅收入過10億元三個縣市之一;三是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去年接近2.5萬元,摺合3000美元,這意味著福清已經提前16年率先實現了中央提出的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經濟指標。能夠實現這些突破,工業經濟所起的作用最為明顯,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去年全市實現工業產值624.3億元,增長32.28%,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58.96%。
二是「三大需求」強勢增長。投資、消費和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都得到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強勢增長,全年累計完成投資總額66.94億元,增長53.4%;「親情工程」成效逐步顯現,在海外、在國內和在福清的「三支福清人隊伍」已經成為推動福清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去年全年內資實際到資達到21.49億元,增長52.53%,實際利用外資2.03億美元。外貿出口增勢迅猛,全年實現出口總值34.15億美元,增長64.95%。商貿市場日趨繁榮,引進了國美電器、拓福建材超市等大型連鎖商貿企業,福清商貿流通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28億元,增長10%。
三是工業園區快速推進。融僑開發區「國家級」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凸顯,南部片區開發和顯示器產業園申報、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出口加工區建設已經啟動;以電子信息、汽車玻璃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366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7.7%;冠捷、捷聯顯示器產量突破2000萬台躍居全球第一;福耀汽車玻璃實現了我市「中國名牌產品」零的突破,浮法玻璃第一條生產線順利試產,福耀公司入選第六屆中證?亞商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上市公司50強,並名列第7位。元洪投資區鎮街捆綁招商和「飛地」工業發展成效顯著,許多經濟指標實現了倍增式增長,第一期1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已全面竣工並基本招商完畢。江陰工業集中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2、3號泊位碼頭和鋼鐵前期項目、國電一期等重點項目已正式動工,以福抗、福興醫葯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形成,各類項目正在加速集聚;江陰港對外開放工作通過國家驗收,新辟了美西、歐洲地中海和日本三條國際航線,加上2003年開通的西非航線,目前共開通了四條國際航線。重點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工業集聚、產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成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
四是發展格局更加協調。三次產業同步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穩中有升,實現農業總產值60.94億元。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群眾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63元,分別增長9.4%和10.28%,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達到233億元。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去年高考上線率和中考優秀率達到近年來的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亞通公司設立了福清首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含捷聯)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2.7%。城區面貌進一步改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啟動了清盛大道、福業大道、中環路等城區主幹道建設,完成了元洪路拓寬改造工作,建成了龍山公園等群眾休閑活動場所;城區交通狀況進一步改善,「暢通工程」達到國家二等城市標准。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食品工業強市和省級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
生活習俗
第一節 服 飾
明、清時代,福清男女分別上著對襟和大襟的粗布衣,袖寬,衣長到膝蓋;下穿至腳面的褲子,褲腳口寬大。富室男子穿長衫、馬褂,頭戴珠帽。冬夏衣著變化鮮明,而春秋只在冬夏裝中減增。布料織工細密,顏色有藍、青、紅、綠、黃、白等。衣褲顏色的搭配,相互交錯,對比色顯明,多為藍衣、青褲。一般未婚女子穿褲子,不穿裙子,已婚婦女均穿紅裙。龍高半島至今,還可見丈夫健在的老年婦女穿紅裙。女人婚後喪偶,則終身不穿紅衣、紅裙,前三年守孝,須著青衣、白裙,後三年改為青衣、青裙,裙子須遮住腳面。沿海多風沙,婦女出門耕種或討海,常用毛巾包頭,圍脖子;男子所穿褲子的褲筒比較寬大,利於討海作業。少女留單辮或雙辮,並插上一二朵花或在辮梢扎紅絨繩,已婚婦女留長發髻,還以金銀首飾點綴。
民國時期,中山裝在城鎮和知識界中開始流行,婦女穿棉布長衫的也不少。大、中學生中,男有穿西裝,女有著旗袍的。
共和國成立初期,崇尚蘇聯生活方式,女理短發,男理「一邊倒」發型。農村中,老年農民多穿布扣對折便衣和不帶褲袋的便褲,顏色以藍、青為主;中、老年婦女多穿大襟衣服,下穿便褲。隨著農民生活的改善,50年代末期起,中山裝、青年服、軍式便服流行全縣。
「文化大革命」期間,草綠、黃、灰軍式便服風靡全縣。
1978年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時裝不斷更新。福清作為僑鄉,受國外時裝的影響,尤為明顯。春、秋、夏、冬在福清流行的主要時裝有春秋裝、夏季和冬季時裝。女春秋裝外上衣的衣領多為小立領或圓西裝領,直腰、墊肩,衣長至大腿膝部,褲子為直筒長褲。裙服多在夏天流行,80年代後期,有的年輕姑娘,穿連衣裙,外套一件毛背心。男春秋裝上衣多為直領、寬肩、排扣式,或拉鏈式,褲子為直筒褲。
夏季時裝,女的喜穿連衣裙,1985年後出現大對比度,即黑、灰、白互相搭配。裙服中還有西裝裙、背心裙、吊帶裙、牛仔裙和三角裙等。此外各種西裝短褲、牛仔短褲、百慕大褲、毛巾衫、幸子衫等亦甚流行。男性流行服仍為立領襯衫配以西裝短褲。
冬季時裝,女性多喜歡顏色各異的風衣、長短呢大衣、蝙蝠衫和滑雪衫。此外還有花樣繁多的棒針織品。毛衣外衣化是一個新趨勢。男性一般穿西裝、獵裝、騎裝、旅行衫、滑雪衫或運動衣褲,還有長短呢大衣。農民多穿中山服和軍式便服。
時裝易為青年男女所接受,但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服裝變化不大,至80年代有的還保留50年代的服飾。
第二節 飲食
福清人日進三餐,一般早晚為稀,中午為干,有的地區三餐皆稀。主食為大米、番薯(薯片),副食主要是肉類、海產品及蔬菜。佐料為醬、□、味精和少量的糖、酒。
葷素兼食,沿襲於今。除了僧人和信佛教之人禁忌葷腥,只吃素齋之外,福清多數人喜食豬、羊、牛肉和魚、蝦等葷味。1984年後,富裕家庭更講究營養。一部分家庭食物由粗食型逐步轉入以魚、肉,禽、蛋、奶為主的細食型。
風味小吃豐富多彩,主要有扁肉、魚丸、芋粿和蠣餅等。福清餅鬆脆可口,香酥宜人,久負盛名。由福清餅演變的其它風味小吃,有在光餅中間夾上熟肉、熟蟶、熟蛤或海苔等,味道更加鮮美。以燕皮或麵粉為皮,配以瘦肉當餡,製成的扁肉,備受歡迎。福清魚丸,以精魚為皮,瘦肉為餡,優質魚丸富有彈性,香脆可口。1978年後,龍田一帶的魚丸,還遠銷香港等地,為國家創匯。番薯粉拌制的肉粉、魚粉、蠣粉、蟶粉等,也是福清人喜歡的風味小吃。
婚嫁喜慶、辦喪事、歲時節日或其它宴會、酒席的規格,80年代後日趨高檔。油膩過多、製作粗糙的已被淘汰,代之以「高、精、清、尖」的瘦肉、豬肝、豬肚和魚翅、海參、發菜、蟳、蝦、香菇、章魚等山珍海味入宴。出現了搭擋盤菜(即合盤)、形象盤菜,還伴有四果(梨、蘋果、香蕉、柑桔)、四碟(瓜子、糖果、橄欖、蜜餞)。精製的鳳凰冷盤、八寶全雞、鴛鴦魚絲、孔雀開屏等花樣應運而生。酒宴一般為10盤,多則16盤。中間和尾聲分別有兩點心(名糕點)和兩甜湯(花生湯和菠蘿湯、枇杷湯)。在盤菜中,必有黃瓜魚、太平蛋,寓平安長壽和年年有餘之意。
飲料方面,福清人普遍飲用熱茶和開水,嗜茶者幾乎遍及全縣。有人還專營茶館,招徠茶客。客人光臨,主人離不開茶水相請。但福清人飲茶的習慣是大口大口地喝,不善於品嘗。1985年後,各種可樂、咖啡、果汁充斥市場,成為富家飲料。東張、一都山區盛產白梅,加工成酸梅,亦是盛夏季節的一種好飲料。
酒,福清有人三餐離不開酒,有的婦女坐月子也少不了酒。在拜神祭典或宴會上,酒的消耗量更是驚人。一般人以飲米酒、地瓜酒為多,1985年後也有不少人愛飲啤酒、果子酒、白酒或進口酒。
第三節 住宅
福清農家房屋,大多是舊式四扇房,一般中為廳,兩側為房,兩邊相向為耳墜房,廳前有小庭院。多為土、磚木結構。房屋四周為夯實的土牆(內外敷殼灰粉),或砌紅磚牆,多以青石為基,房頂均為瓦片。多數房屋為兩層。龍田、高山地區因海風大,多石木結構,牢固美觀。
富裕人家建有大六扇,其設計基本與四扇房相同,廳的兩側各有兩房,空間更為開闊。有的六扇房三座並列,三進相連,個別多達十五進。縣城的「十五落」,就是這種群體建築的遺跡。它們通常佔地二三千平方米,甚至上萬平方米。屋門前立有牌坊、石獅,如今多已無存。
與莆田交界的新厝、漁溪,受莆田建築風格的影響,大多建造宮殿式的房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東張、一都山區就地取材,內屋架、椽、牆,幾乎全用木料。
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進入80年代,四扇、六扇的古建築形式逐漸被淘汰,代之以四面有窗戶、前面有陽台的現代房屋。房屋層數一至五六層不等。80年代後期,城鄉建築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大批出現。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集體宿舍還建有套房。
第四節 行走
古代,福清人行走,主要靠徒步跋涉。歷朝赴京考試的福清舉人,也離不開步履肩挑。只有富豪官宦之家,才能騎馬,坐篼或坐轎。依山臨溪地區,滑竿(篼)、竹轎和擺渡的獨木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平原地區,富貴人家坐兩人或四人抬杠的涼轎或大轎。官府長途傳遞信息、軍情靠「飛馬」,中途設站,稱驛站,亦稱驛館、官驛。縣城官驛巷,即是昔日驛站的舊址。
民國時期,出現板車,後黃包車、自行車、自行車背和四輪車(俗稱「老鼠銜尾」)相繼使用,既可載人,又可運貨。利用畜力和風力的交通工具在福清也很普遍。平坦公路用馬、驢拉車,海上用舢板、篷船和木帆船,客、貨運皆可用。
共和國成立後,機動車漸漸代替民間的古老運輸工具。尤其1978年以後,交通運輸體制實行改革,個體、集體、國營一齊發展,大型拖拉機、手扶拖拉機、大中型貨運汽車日夜賓士在全縣各條公路上,各種客車更是川流不息。
人們外出,隨時可以購票乘車。赴港、澳的可以乘坐豪華的大巴士汽車。不少機關、企事業單位自備吉普車或大小汽車。80年代,私人用車,當以自行車為最多,幾乎遍及每個家庭。國產、進口的摩托車亦漸趨風行。
行業習俗
第一節 農 事
清代,福清婦女多纏足,只能料理家務,或紡紗織布,農活全由男人承擔,有男耕女織之說。民國時期,纏足的女子逐年減少,到田裡幫助男人幹活的婦女隨之逐年增多。窮家女子為了生計,女的也頂男的用,但人數不多。共和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婦女與男人一樣,同工同酬,成為農活主要勞力之一。
福清的水田插秧,不管田大塊與小塊,都由中間開行插起,先下田的人必是幾個人中較為熟練的插秧老手,插幾行後,其他人才下田跟著插。有的插秧裏手不用牽線,可以筆直地往後插,顯示出農事技術的高超。薅草時,雙膝跪於秧苗之間,往前用手拔草根。晚季稻,於白露前要在稻田田埂邊挖水圳(水溝),排去田裡的水。插秧與收割,因較為勞累,每晚都備有豐盛的飯菜。早、晚稻收成結束,也都備幾碗好菜飽餐,以慶賀豐收。
第二節 建房
建房,福清多數人家都選擇吉日破土奠基。鄉村,鄰里鄉親主動出來幫工,俗稱贈工。房屋落成時,親友備燭炮、面蛋或布聯等祝賀。上樑時,房主大放鞭炮慶賀。樑上掛有親戚所送的紅布和籃子(現改為紅燈),梁頭和大門邊繫上紅布香袋,以圖吉利。晚上(有的在完工後)設筵席,俗稱辦上樑酒、完工酒,宴請土木石匠、贈工的鄰里鄉親及賀客,意表酬謝。在農村,房屋一建成,雖未裝修,房主就應有人搬進去居住,說是有人居住,不被鬼神占據,家能興旺。喬遷新居,親朋戚友都送蛋面或其它禮物,表示慶賀。
第三節 行船
福清沿海漁民,每月初二、十六兩天,都要備上豐盛的酒菜,面向大海,在沙灘或海神廟、龍王廟前擺供,一來酬謝海神、龍王以往的恩典,二來祈求海神、龍王保佑他們以後出海行船的安全。根據海龜在漁船遇險時能浮游海面,拯救漁民脫險的傳說,以海龜為圖騰。每當漁民無意中捕到海龜時,總是在海龜的殼上刻上自己的姓名和放生的時間,然後把海龜放回海里,希冀萬一遇險之時,可得海龜相救。在行船時,一旦發現海面有漂浮的屍體,便會想方設法把屍體打撈上岸,並把屍體按習俗安葬好。漁民們還把船隻視為聖潔之物,不允許女性上船,甚至不許女性跨越船的纜繩,認為這樣才會利於行船安全。
禮儀習俗
第一節 婚 嫁
舊時,男女婚姻都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農村還普遍存在童養媳及早婚現象。
1951年,頒布《婚姻法》,實行婚姻自主,父母和他人不得干涉包辦。然而民間青年男、女婚事仍多由媒人先提親。根據婚俗,媒人提親三日內,兩家平安無事,算是吉兆。若是「合婚」,女家就向男方查家當,男方到女家相親。雙方同意後,男方要過「上半禮」(聘金的一半)給女家,算是定下婚事。農村訂婚,男女雙方多由鄰里(或親戚)青年男女陪同,前往城鎮拍訂婚照片,並由男方買日用品給女方,作為訂婚標志。
結婚前,男家要修理房屋,做傢具。婚前一二天,男女兩家換桃符,貼紅聯,男家布置一新。雙方賓客盈門。女方的賓客多以衣物為禮(即添箱),男家的賓客皆以錢為禮。
50年代,福清婚嫁大都比較簡單,其中帶迷信色彩的結婚儀式幾乎革除殆盡。曾出現女方不要男方聘金,男方不要女方嫁妝的新風尚。60年代後期,舊習漸起,不少人套俗行事。女方向男方要聘金,要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等禮品,稱「三轉一響」。至80年代,要求更高,男方要給高聘金,城鎮迎親時雇小汽車。女方配以電視機、電風扇、洗衣機、雙用收錄機、大立櫃、五斗櫥、沙發等十幾杠送往男家。
民間結婚,有以下幾種獨特習俗:
一、攔花轎
新郎到女方家去迎親,福清叫做邀新人。回來的路上,人們可以用條椅等攔住去路,新郎、新娘不得生氣。舊時新娘坐轎,有樂隊伴奏,新郎要向攔轎的人分瓜子、糖果等。現在不坐轎了,樂隊也改作錄音機,攔路的人或要求新郎、新娘唱歌,或者要他們向攔路者分發香煙、糖果。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只有讓攔路者滿意,才讓通過。一路上攔路的人越多,越說明新娘的才貌聞名遠近,新郎也就越光彩。
二、避沖
新郎迎新娘到自己家門口,男家便放鞭炮迎新。此時由男方親族中或鄰居中福貴雙全的年長婦女和喜娘扶新娘進門,男家的其他女眷暫時迴避,等新娘進了大廳後才能見面。這種習俗叫避沖。
三、關新人房
在新娘未到男家前,新郎家挑一個聰明伶俐的男孩候在門口,待接親的隊伍一到,這男孩便上前將嫁妝中的新馬桶接過來,這叫摜(提)馬桶。這男孩還應先進新房,與預先在里頭的男女孩子一起關緊房門要新郎付香煙、糖果,方肯開門。這時,新郎、新娘拜過祖先和父母、翁姑,舉行過婚禮後由喜娘為前導引進新房,於是便要拍房門。舊時拍房門還要由喜娘唱《拍房門歌》,現在多由新郎與關房門的人討價還價。討價還價的時間越長,新郎、新娘越有耐性,則意味著今後夫妻恩恩愛愛的日子越長。最後新郎答應關房門的小孩要求,小孩才打開房門,讓他們進屋。新娘的新馬桶里有不少禮品,這是給摜馬桶男孩的酬勞。
四、鬧房
是晚,兩家都備豐盛宴席招待賓客。賓客中,新郎的舅父最尊貴,招待須至敬盡禮,宴會中應坐首席。是夜,各地大都興鬧房。鬧房多由諸親朋好友參加。鬧房內容是出一些讓新郎、新娘難為情的題目,戲謔一對新人。
五、回門
舊時,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就派人請新婚夫婦回娘家。福清各地均有此習俗,舊稱歸寧,也叫請回門,俗稱「請頭行」。50年代後期,不是嫁後第三天請回門,而是第二天即請回娘家。這天由女方派家人請新郎、新娘回娘家。女方家中設宴款待女婿、女兒。席前先進蛋面,讓女婿用湯匙切開煮熟的雞蛋才可開宴。家宴多在下午或晚上進行,陪伴的多是女方親眷,席間由家長向女婿逐一介紹見面,並告訴稱謂。按照舊例,請回門後,新郎回家,新娘要留住娘家一個月。現在則多改成第二天或當日即回。
第二節 生育
婦女分娩坐月子,福清叫做月里。這段時間外人一般不能進入產婦房間,俗稱禁沖。實際上是怕外人帶進病菌,引起產後疾病。
產後14日,福清民間有報喜的風俗,即由產婦家向親友分送紅蛋和一碗面(現改為分糖果)。親戚朋友則要在滿月前給產婦送雞、肉、蛋和面等禮品,民間俗稱送月。滿月時,娘家要送童衣、童帽和搖籃等禮品給新出生的外孫。其他親友也要送禮物給小孩以示祝賀。按舊時習俗,添丁要設宴款待來賀喜的親友,叫辦滿月酒。宴後,給親友回贈紅蛋,表示大家同喜。
報喜、送月、辦滿月酒、分紅蛋等風俗,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里只限於添男孩。共和國成立後,雖然仍有些偏遠地方沿襲舊習,而多數城鎮則生男育女都一樣操辦。
第三節 做壽
福清有女兒給上壽父母做壽誕的風俗。凡上壽(即年屆50以上)的老人,每年生日,其已出嫁的女兒均應在老人生日這天給父母送蛋、面、豬腳以及衣物等。還有男做九、女過十的習俗,逢十壽誕更是熱鬧。做壽主要由兒女操辦。壽誕前,凡已嫁的女兒都要做壽禮餅,分發給娘家親戚朋友,有幾個已嫁女兒就要分幾份。親友接到壽禮餅後,就備紅包、燭、炮、面等禮品,在做壽的那天前去賀拜。有的還送壽屏、壽軸等物。女婿、孫女婿須送壽桃,取蟠桃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之意。主人家要掛紅燈、貼壽聯。舊時,還要設置宴席,上壽的老人端坐廳堂接受子孫和親友拜賀。
第四節 喪葬
福清民間把喪事稱作白喜事(與婚事相對而言)。喪事從□喜壽到出殯、入葬、伏山,有許多獨特的風俗,並沿襲至今。
一、喜壽
福清鄉間多為土葬,因此制棺木是一件大事。老人上了壽,就有資格預制棺木,稱為□喜壽(有的□壽板)。□壽時,已出嫁的女兒要買蛋、面祝賀。
二、出廳
上壽的老人在彌留之際要從卧室里移到祖廳上,俗稱出廳。親屬要陪伴守護。在異鄉的親人,也盡可能趕回來與之見上最後一面,聆聽遺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來不及趕在死前移到祖廳,一般也不能出廳。未上壽者逝世,則無資格上祖廳,只能在屋外搭一簡棚,置放遺體。
三、入殮
死者臨終時,親屬要為之梳頭、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壽衣,壽衣一般由已出嫁的女兒縫制。民間風俗穿單不穿雙,忌穿毛類。舊時有臉蒙白紙,眼蓋銅錢之俗,現已逐漸廢除。入殮時,長子抱頭,女、媳、孫等抱腰、膝、腳。入殮後,兒女子孫圍繞柩前哭泣,然後男先女後,各執蠟燭,向左繞棺三圈,再向右繞三圈,俗稱環棺。最後親屬再睹死者一面,然後蓋上棺材蓋。環棺是一種向遺體告別的形式,現仍沿襲。入殮後,要把死者生前睡過的草席和用過的東西放在路旁焚燒。
四、出殯
出殯在福清民間是件大事,多在中午舉行。出殯儀式由較有聲望的人主持。出殯前,家人親屬先在靈堂前哭祭,子女兒孫按俗規披麻戴孝,依次在靈柩前跪拜,親友行三鞠躬禮,然後起柩出門。有些地方還由親友中有聲望的人致祭文。親友等靈柩出門後在門前或路上致祭,叫路祭。出殯隊伍一般是白色靈旗為前導,接著是親友送的花圈、輓聯,還有札魂轎(內置遺照);接著是樂隊和親友族人。子女扶棺跟著送葬隊伍而行,靈柩後是死者其他親屬。送葬親友到大路口,接受了死者子女謝孝之禮後,便可散去。死者子女、親屬須送到墳山。路上過溝、圳、橋,死者子女都得哭喚一番,既表哀痛,又可提醒抬棺者注意路障。
五、安葬
子女親屬將靈柩送到墳山,放入已挖好的墓穴。接著由長子引路,率其他子孫親屬繞墓穴向左轉三圈,向右轉三圈,邊轉邊向靈柩上撒少許泥土。這種儀式也叫環棺,意在表示子女對死者的悼念,然後才覆土掩埋。
六、回龍
安葬完畢後,白靈旗換成紅彩旗,孝服換穿吉服,埋葬死者工具都貼一塊紅紙,列隊回返,俗稱回龍。回到廳堂後再祭靈,由長者領全家向死者遺像跪拜或鞠躬。晚上設酒席宴謝參加弔唁和出殯的親友,這餐酒席叫下山飯。
七、伏山
葬後第二天,喪家到墳地燒紙祭奠和培土,叫伏山。喪葬活動到此結束。
是年農歷除夕,喪家門上貼藍紙,寫守制兩字,不參加慶賀活動。
喪屬都要戴孝。兒子及媳婦必須服孝三年。女兒周年脫孝,換穿吉服。妻為夫亦服孝三年,夫為妻一年就可脫孝。兒子待百日後方可剃發,俗稱留百日。
福清還有拾骨之俗,即死人葬後若干年,因基建、水利等用地,或改選好風水的地方,遺族挖出祖宗骸骨,改葬另處。
現提倡喪事從簡和殯葬改革,一些迷信色彩的舊俗已漸廢除,逐步改成以追悼會等形式來悼念死者,火葬也開始取代土葬
第五節 分家
多數家庭或為發家致富,或為處理好妯娌、婆媳關系,到一定階段都行分家。分家由父、母主持,請舅父或族親中有聲望的長輩裁決,長孫按尾仔對待,亦分一份家產。80年代,《繼承法》公布後,城鎮按繼承法分家的漸多,長孫不享受尾仔待遇。分家後,親戚都送線面、蛋等禮品;兒媳娘家送一套廚具給女兒、女婿,俗叫辦壓賀。
歲時節俗
第一節 春 節
一、拜年
正月初一日,又稱元旦,午夜剛交,就有人放鞭炮。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這天的早飯,各家各戶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希望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湯,這也成了習慣。因而有出門便逢下雨是因喝面湯的說法。
飯後都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要作揖回賀,然後請客人享用果品、瓜子。這一天,凡在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均應點頭致意,還要互道恭喜,互祝平安、發財。
初一清早的禁忌很多,主要有:
(一)忌掃地。怕掃掉財氣。後來改成從大門口往裡掃,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開假後倒。
(二)忌操刀。恐動刀不吉。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傷了手腳,破壞了節日的歡樂氣氛。
(三)忌說晦氣話。免
5. 請告訴我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簡略)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會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獻客人時,客人須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摻滿,最後再喝乾一滿杯。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會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懂得禮貌。
打招呼:與藏族人打招呼時,一般在其名字後面加一個"啦"字,以示尊稱,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其次,在飲食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等規矩。
西雙版納是中國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風俗禁忌大多與佛教有關,到西雙版納旅遊應該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遇上傣族群眾在祭祀寨神時,千萬別進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頭。進寺廟參觀一定要脫鞋。 進了傣族群眾家,千萬不能窺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從或堂的三角架上跨過。
蒙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貌。他們以蒙古包為中心的待客禮儀,主客之間都要有許多規矩,要分別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於門外西側;要「淺茶滿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邊界,要扶客人上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後方可返回包房。
人應在包房後下馬;勿手持馬鞭進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騎馬闖入羊群,不得追打獵犬和看家犬;不要稱贊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經允許不要進入包房;在包房內不要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要吐痰,不要從主人的衣帽、枕頭、被褥上跨過;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門欄;不要用煙竿、筷子、剪刀指別人的頭部;禮品要成雙,送接禮品用雙手,忌用單手,更忌左手接禮;告辭時從左側離開包房,出門後,不應馬上上馬或上車等。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獻哈達作為普遍而又尊貴的禮節。敬獻動作因客人身分而異:
對尊者,長輩,要舉雙手過頂;
對平輩,只要雙手送到對方手上;
對晚輩則系在他們頸上。
獻哈達都必須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來訪主人要在門外迎接,對尊、長者要脫帽彎腰45度,見平輩稍微低下就可;敬獻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習俗,客人不可拒絕,喝三杯之間還有許多細微的講究;送客要讓客人走在前,為客人牽馬備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觸摸佛像、佛供、經書、鍾鼓、活佛身軀和佛徒佩帶的佛珠,因為都是聖物;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產婦,不得進入。
維吾爾族待人接物很講禮貌。路遇長者或賓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傾斜30度;來客,全家出迎,爾後女主人托盤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種雙手摸臉的祝福)。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動腳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鮮族有熱情待客、尊老愛幼的傳統。客人進門前,要先乾咳一聲,或以「在家嗎?」向主人示問;脫鞋進門,進門上炕;對長者起立讓坐,為長者讓路;讓客人吃飽吃好;客人吃飽,湯匙應放在桌上,或放在湯碗內;請可、客吃飯,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離席;對稀客、貴客要以酒相待;節日飲食要與鄰居分享。
朝鮮族家庭禮節嚴格,講究父慈子孝,晚輩敬重長輩。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單獨設席;晚輩要待長者用餐後方可舉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煙,如無法迴避也要轉身而飲;對六十歲的老人,全家要舉行慶花甲儀式,跪拜敬酒祝壽。
朝鮮族的禁忌有:嚴禁同宗、表親通婚;不喜食羊、鴨、鵝及油膩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湯,但婚喪及佳節時禁止殺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種傳統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內參觀或想體驗當地民俗而住進船形屋,記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風俗。
在船形屋內有禁忌:不得戴草笠進屋,不得在屋內吹口哨,不得在屋內扛鋤頭……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據說是屋場「多陰」「鬼神佔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間,天葬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形式。對於天葬,民間有許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觀看。
天葬令旅遊者充滿肅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驅使,想見識一番為人之常情,但旅遊者應充分認識到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場觀看天葬。
6. 坐月子有必要嗎如果月子沒做好會有什麼影響
過去都說生孩子是從“鬼門關里走一遭”,雖然現在醫療條件先進了,但生孩子依然是女性最辛苦的一件事,而生完孩子以後女性身體比較虛弱,這個時候需要好好靜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坐月子。
希臘25歲以下的年輕人超過一半處於失業狀態,這樣會造成養家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希臘人不願意生孩子,就算不得已生下孩子,也會在短短幾天就回到工作崗位。
越南:生完孩子床下要燒火爐
上面介紹了那些不坐月子的產婦們,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越南是如何坐月子的。按照越南的傳統習慣,生完孩子媽媽必須一直坐在床上,而且床下面還要燒火爐,就算是夏天也依舊如此。
相比越南燒火爐的習慣,我覺得還是美國人喝冰袋更好好受一些。
不過,看完他們國家這些奇葩的月子習俗,真慶幸生活在我們國家,在這里給產婦們提個醒,坐月子的時候要兼容並包,摒棄傳統的月子迷信,吸收科學的月子方法,才能在月子期間得到最合理的照顧。
綜上所述,坐月子還是要坐夠42天比較好,為了以後的身體著想,不要吝嗇這短短的12天,畢竟有一個好的身體是最重要的事。
7. 兒童保健手冊在哪辦
兒童保健手冊是在所在地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轄區婦幼保健機構、市婦幼保健所辦理。以合肥為例,合肥市流動兒童保健服務地點選擇實行按居住地和自主選擇相結合的原則,流動兒童家長可以選擇居住地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轄區婦幼保健機構、市婦幼保健所接受保健服務。
外地辦理兒童健康手冊時需攜帶暫住證(或租房合同、房產證)、母親的孕產婦保健手冊和兒童出生基本信息;兒童或母親戶籍是本地的可直接到居住地鄉鎮衛生院辦理,需要提供母親的孕產婦保健手冊、母親的身份證號碼和兒童出生基本信息。
(7)產婦衣服夏裝擴展閱讀:
《關於進一步加強兒童保健工作的通知》第三條 加強兒童疾病防治,降低發病率、死亡率。各地要繼續加強對危害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的防治,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防治方法,切實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條件的地區還應積極開展兒童眼、耳及口腔的保健工作。
第四條 分級管理,分類指導,擴大兒童保健覆蓋面。兒童保健要實行分級管理,分類指導。農村以母乳喂養、新生兒管理、生長監測為重點,加強體弱兒管理。城市以提高兒童保健工作質量為重點,加強新生兒管理,探索高危新生兒管理辦法,改善和提高兒童保健服務手段,推廣兒童保健科研成果,做好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指導工作。
8. 蒙古族的名俗習慣或服飾資料······
蒙古族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9. 蒙古族的節日衣服食物與建築
建築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