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56個民族的服飾和民族特點
1、漢族
2、蒙古族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4、藏族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5、維吾爾族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綉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苗族姑娘喜戴銀飾. 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 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 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花包頭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 3米,寬約 0.17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製作十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 「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 0.33米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
8、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采,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10、朝鮮族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11、滿族
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12、侗族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
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13、瑤族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 「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 「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
15、土家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裙腳綉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綉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
16、哈尼族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1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時穿棉大衣。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開始戴披巾。
18、傣族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9、黎族
黎族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尤其是「雙面綉」最為出色,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黎族服飾圖案的取材,多採用平日喜聞樂見的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以及幾何紋等。但不同地區有所側重。這些圖案的造型稚拙誇張,構思大膽巧妙,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整齊的富有裝飾風格的花紋圖案。在色彩上,一般採用紅、黃、白等幾種,配色和諧,絢麗華美。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綴以貝殼、穿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更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傈傈族
傈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歡穿民族服裝。各地服飾大同小異。根據服飾的顏色分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黑傈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年輕的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並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小圓孔。一些貴重的胸飾可值一二頭黃牛。永勝、騰沖一帶的「花傈僳」,服飾較為艷麗美觀,婦女均喜歡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綉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長裙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富麗。各地傈僳族男女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畜發辮於大腦後。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在社會上享有榮譽和尊嚴。
21、佤族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22、畲族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 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23、高山族
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因為在台灣高山族看來,飾物不但美觀,而且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是我國古代百越族的傳統,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24、拉祜族
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拉祜西支系婦女喜歡裹 0.3米多長的黑色頭巾。最末一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有地方婦女還有用黑布裹腿的習慣。黑色衣服上綴以色彩斑斕的圖案,顯得格外莊重富麗。拉祜西婦女穿窄袖短衫飾以彩色布條;或穿裙子,間隔出紅、黑、白三色。她們出門時,總是肩挎背包,既裝物品,也顯示自己紡織技藝。瀾滄縣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藍黑布拼制而成,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邊,頂端綴有一撮約 15公分長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則用黑布長巾裹頭。婦女穿花邊衣服,也用黑布包頭。現在,青年小夥子多在對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們則在衣衫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筒裙上面。他們認為,白色與黑色相配,象喜鵲一樣漂亮。 25、水族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而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 」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
26、東鄉族
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婦女多穿圓領、大襟、寬袖的綉花上裝。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喜慶節日則穿綉花裙,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頭發的絲綢蓋頭。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婚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婦女的首飾以銀制耳環及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27、納西族
本世紀中葉,麗江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綉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綉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28、景頗族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爾克孜族
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系皮腰帶,帶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襇,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0、土族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致,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綉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 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綉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綉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檐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艷。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腰系寬而長的綵帶,帶子兩頭綉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後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志。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復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干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現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檐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扎紅頭繩,系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綉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
詳見:五十六個民族服飾特點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view/28d7cda2b0717fd5360cdc28.html
Ⅱ 56涓姘戞棌鐨勬皯鏃忔湇瑁呮槸鎬庢牱鐨勶紵
1銆佽挋鍙ゆ棌
钂欏彜鏃忔湇楗鍖呮嫭棣栭グ銆侀暱琚嶃佽叞甯﹀拰闈村瓙絳夈傜敺瑁呭氫負鍏般佹曡壊錛屽コ瑁呭垯鍠滄㈢敤綰銆佺矇銆佺豢銆佸ぉ钃濊壊銆傝叞甯︾敤緇哥紟鎴栨夊竷鍒舵垚銆傞澊瀛愬垎鐨闈村拰甯冮澊涓ょ嶃備僵鎸傞栭グ銆佹埓甯芥槸钂欏彜鏃忎範鎯銆
2銆佸洖鏃
鏈鍏鋒湁姘戞棌鐗硅壊鐨勬槸紺兼嫓甯斤紝涓鑸鐢ㄧ櫧甯冨埗鎴愶紝寮忔牱涓烘棤妾愬皬鍦嗗附錛岀幇鎴愪負姘戞棌鏍囧織銆傚洖鏃忓囧コ涔犳儻鎴存姭鑲╃洊澶達紝鍙鎶婅劯闇插湪澶栭潰錛屽戝樼敤緇胯壊錛屼腑騫寸敤闈掕壊錛岃佸勾鐢ㄧ櫧鑹層
3銆佽嫍鏃
鑻楁棌鏈嶉グ鏈夋槑鏄劇殑鍦板煙宸寮傘傚囧コ鍏稿瀷鐨勮呮潫鏄鐭涓婅。錛鐧捐ざ瑁銆傝。鏂欏湪榪囧幓浠ラ夯緇囧湡甯冧負涓伙紝浣跨敤銍℃煋銆佸埡緇e伐鑹恆傞厤楗頒互澶淬侀堛佽兏鍙婃墜絳夐儴浣嶇殑閾墮グ涓哄氳併
4銆佸偅鏃
鍌f棌鐢峰瓙澶氱┛鍦嗛嗗ぇ瑗熸垨瀵硅熷皬琛錛屼笅鐫闀胯¥錛岀櫧甯冩垨钃濆竷鍖呭ご銆傚囧コ絀塊暱絳掕欏拰鐭琛錛屾⒊鍚勭嶅彂寮忋傚偅鏃忎漢姘戝磭鎷滃瓟闆鍜澶ц薄錛屽父灝嗗瓟闆鍜屽ぇ璞$殑鍥㈢紪緇囧湪琛g墿涓娿
5銆佸倛鍌堟棌
鍌堝倛鏃忕敺瀛愪笂絀挎垨闀挎垨鐭鐨勯夯甯冭~錛屼笅鐫鍙婅啙榛戣¥錛屽ご鎴撮粦鑹插寘澶達紝韜鑳岀鍖呭拰鐮嶅垁錛宸﹁鎴寸強鐟氳沖潬錛岀郴鍥磋欙紝闈掑竷鍖呭ご錛岃儗鎵嬪伐緙濆埗鎸傚寘錛屽ご鎴粹滃櫌涔愨濄
6銆佽棌鏃
鍐滃尯鐢峰瓙涓鑸絀塊粦鐧芥皢姘囨垨鍝斿徑鈃忚嶏紝澶栨潫鑹插竷鎴栫桓瀛愮殑鑵板甫錛涘囧コ鈃忚嶅唴琛鍚勮壊緇歌~錛岃叞鍓嶅洿鈥滃府鍏糕濄傜墽鍖虹敺瀛愬氱┛鐨琚嶏紝澶栨潫鑵板甫錛涘囧コ鐨琚嶄互鍥磋欐枡鍜岀孩钃濈豢鍛㈤暥瀹借竟銆
7銆佸.鏃
澹鏃忕敺瀛愬氱┛瀵硅熺殑涓婅。錛岀航鎵d互甯冪粨涔嬨傛墡澶村肪銆傚囧コ絀鈃忛潚鑹鎴栨繁钃濊壊鐭棰嗐鍙寵〗涓婅。錛涗笅鐫榛戣壊瀹借偉瑁ゅ瓙銆傝妭鏃ユ垨璧跺熸瓕鍦虹┛緇h姳闉銆傛湇楗頒竴鑸閮界敤鑷緇囩殑鍦熷竷鍒舵垚銆
8銆佹湞椴滄棌
鏈濋矞鏃忕敺瀛愰氬父絀跨煭嬈句笂琛o紝鏂滆熴佸乏琛斤紝瀹藉瀷琚栫瓛錛屼笅娓楃┛瀹借吙銆佽偉鑵般佸ぇ妗g殑闀胯¥銆傚栧嚭鏃跺枩嬈㈢┛鏂滆熼暱琚嶏紝鏃犵航鎵o紝浠ラ暱甯冨甫鎵撶粨銆傚コ鏈嶅垯涓虹煭甯冮暱瑁欙紝鍙鈥滃垯銆佸戠帥鈥濄傚枩嬈㈢敤榛勩佺櫧銆佺矇綰㈣壊甯冩枡銆
9銆侀珮灞辨棌
楂樺北鏃忔湇楗版湁鍦板尯宸寮傘傚彴婀懼崡閮ㄧ敺瀛愮┛瀵硅熼暱琚栦笂琛o紝澶栧楀潕鑲╁紡鏂楠ㄥ晩錛岀郴瀹借叞甯︼紝鍨傚叾涓ょ鐨勪綔涓哄墠瑁欍傜敤榛戝竷緙犲ご銆傜粡甯告埓鈃ょ洈鎴栨湪鐩斻傚コ瀛愭湇楗板垎涓虹煭琛i暱瑁欍侀暱瑁欎笅瑁沖拰瑁擱湶寮忎笁縐嶆懼紡銆傚ご鎴存湪鍒跺叓瑙掑ご鐩斻傚枩嬈浣╂埓楗扮墿銆
10銆佺撼瑗挎棌
浠ヨ嚜緇囩殑楹誨竷鎴栫矖甯冧負琛f枡錛岄潚澹騫村枩絀跨櫧鑹詫紝鑰佷漢鍠滄㈤粦鑹層傚コ瀛愬枩絀跨孩钃濈傳鑹層侀拤鍙屾帓鎵e瓧鐨勪笂琛o紝嫻呰摑鎴栫櫧鑹茶~閲岀殑鍙屽眰鎽嗙潃闀胯欍傝叞鏉熺孩銆侀粍鑹插僵甯︼紝鑴氱┛鎯呬笉緇h姳闉嬨傛渶鍏風壒鑹茬殑鏄鈥滀竷鏄熸姭鑲┾濄
11銆佸竷鏈楁棌
鐜板湪甯冩湕鏃忔湇楗頒笌鏃╂湡鏈嶉グ鏈変簡寰堝ぇ宸寮傘傜敺瀛愪笂鐫鍦嗛嗗硅熼暱琚栫殑闈掑竷琛o紝涓嬬┛瀹借剼闀胯¥銆傚ご楗板洜騫撮緞鏈夋墍宸寮傘傛湇楗扮殑鐢ㄦ枡澶氫負鑷緇囩殑鍦熷竷銆
12銆侀樋鏄屾棌
闃挎槍鏃忕敺瀛愪竴鑸絀垮硅熶笂琛o紝榛戣壊闀胯¥錛岃儗鈥滅畝甯曗濆拰鈥滄埛鎾掑垁鈥濄傛湭濠氬コ涓鑸絀跨煭琛c侀暱瑁わ紝灝嗚精鍙戠洏浜庡ご欏躲傚凡濠氬囧コ涓鑸絀跨煭琛o紝鍙婅啙絳掕欙紝鏉熼伙紝騫剁敤榛戝竷鎴栬摑甯冪紶鎴愰珮杈懼昂璁哥殑鍖呭ご錛屾埓鍚勭嶉摱楗般傞樋鏄屾棌鍠滄㈡妸椴滆姳鎻掑湪澶翠笂銆
13銆佹掓棌
鐢峰瓙鏈嶉グ涓轟氦棰闀胯~錛屽強鑶濋暱瑁わ紝絀挎椂鍓嶈熶笂鎻愶紝鏉熻叞甯︺傝搫鍙戱紝騫剁敤闈掑竷鎴栫櫧甯冨寘澶淬傝9楹誨竷緇戣吙銆傚囧コ絀垮彸寮瑗熶笂琛o紝琛e強鑴氳笣鐨勮欏瓙錛屽楅粦鑹叉垨綰㈣壊鐨勫潕鑲┿傚枩嬈㈢敤綰㈣棨鍋氱紶澶存垨鑵扮畭銆
14銆侀剛娓╁厠鏃
鏈嶈呮牱寮忎富瑕佹湁澶ф瘺涓婅。銆佺煭鐨涓婅。銆佺緮鐨琚勩佺毊瑁ゃ佺毊濂楄¥銆佺毊闈寸瓑銆傚枩鐖辮摑銆侀粦鑹茬殑琛f湇銆傜敺瀛愬忔埓甯冨埗鍗曞附錛屽啲鎴村渾閿ュ艦鐨甯斤紝欏剁緙鏈夌孩緙ㄧ椼傚囧コ鏅閬嶆埓鑰崇幆銆佹墜闀銆佹垝鎸囷紝鎴栭暥楗扮強鐟氥佺帥鐟欍
15銆侀剛浼︽槬
鏃犺鴻。鏈嶉瀷甯借繕鏄鐢熸椿鐢ㄥ搧錛岄兘浠ョ媿鐨涓哄師鏂欍傜敺濂沖啲瀛g殕絀塊暱琚嶃傜毊甯界敤鐙嶆補鐨澶寸簿鍒惰屾垚銆傚コ甯介暥鏈夎姳杈癸紝欏剁緙鐫綰㈢豢嫻呯椼傚勾杞諱漢絀跨敤鐨勮。鏈嶃佽¥瀛愬拰鎵嬪楋紝澶氱敤鏌炴暟鏍戠叜姘存弶鏌撴垚榛勮壊銆
16銆佽但鍝叉棌
楸肩毊琛f槸璧鍝叉棌鐨勯噸瑕佹爣蹇椼傚枩嬈㈢┛澶ц熼暱琚嶏紝澶栧楀潕鑲╂垨鐭瑜傘傜敺瀛愮殑瑁ゅ瓙澶氱敤鎬澶存垨鍝茬綏銆佺嫍楸肩毊鍒舵垚錛岃叞涓婄涓烘枩鍙c傚囧コ鐨勮¥瀛愬氫負榻愬彛騫墮暥鏈夋垨緇f湁鍚勭嶈姳杈廣傜敺濂抽兘絀塊奔鐨闈伴灐銆
17銆侀棬宸存棌
闂ㄥ反鏃忔湇楗版湁鍦板尯宸寮傦紝闂ㄩ殔鍦板尯鐨嗙┛鈃忓紡鐨勬皢姘囬暱琚嶏紝鏉熻叞甯︼紝鎴磋愯壊灝忓渾甯斤紝鑴氱┛絳掗澊銆傚ⅷ鑴卞湴鍖哄枩絀挎夐夯琛f湇銆傜敺瀛愮暀闀垮彂錛屼僵鑰崇幆鍜岃叞鍒銆傚囧コ絀胯姳鑹茶欏瓙錛屽彂杈鐩樹簬澶撮《錛屼互褰╄壊鐨勭嚎瑁呴グ銆
18銆佺櫧鏃
宕囧皻鐧借壊銆傜櫧鏃忕敺瀛愯韓鐫鐧借壊瀵硅熶笂琛e拰榛戦嗚傦紝涓嬬┛鐧借壊闀胯¥錛屽ご緙犵櫧媧昏摑鑹叉墜甯曪紝鑲╂寕鎵嬬唬鎸傚寘銆傚囧コ澶氱┛鐧芥垨嫻呰摑鑹插彸琛戒笂琛o紝涓嬬潃鐧芥垨嫻呰摑鑹插借¥錛岃叞緋葷唬鑺辯煭鍥磋欙紝瓚寵宮緇h姳闉嬨
19銆佷繚瀹夋棌
淇濆畨鏃忕敺瀛愮┛鐧藉竷琛錛岄潚甯冨潕鑲╋紝榛戣摑鐏拌壊闀胯¥錛屽ご鎴村竷鍒跺渾欏跺皬甯斤紱濡囧コ絀垮ぇ瑗熻勩佸潕鑲╋紝鍠滅埍綰㈣壊銆佺豢鑹茬瓑鑹插僵錛屼竴鑸瑕佹埓鐩栧ご銆備繚瀹夎叞鍒鏄鏈鍏風壒鑹茬殑浣╅グ銆
20銆佸竷渚濇棌
甯冧緷鏃忕敺瀛愪笂絀垮硅熸垨澶ц熺殑鐭琛o紝涓嬬潃闀胯¥錛屼篃鏈夌┛闀胯~闀胯¥錛屽ご緙犻潚鑹叉垨鑺辨牸澶村肪錛屾垨灝嗙櫧鑹插嵃鑺卞ご甯曟惌鍦ㄥご涓娿傚枩嬈浣╂埓閾惰川鎵嬮暞銆佽凍韞灝栭薊緇h姳闉嬨
21銆佽揪鏂″皵鏃
杈炬枴灝旀棌鏈嶉グ浠ヨ嶅紡涓轟富銆傜敺瀛愬ご鎴寸毊甯斤紝韜絀塊暱琚嶏紝涓嬬潃鐨瑁わ紝鑴氳宮鐨闈淬傚囧コ浠ュ竷琛d負涓匯傞滆壊澶氫負钃濊壊銆侀粦銆佺伆銆傚囧コ鎿呬簬鎵嬪伐鍒虹唬銆傚彂寮忓強瑁呴グ鍝佸洜鍦拌屽紓錛屾湁鐨勭敤鐧藉竷鎴栫櫧姣涘肪鍖呭ご錛屼僵甯﹀悇寮忚崇幆銆
22銆佸痙鏄傛棌
寰鋒槀鏃忕敺瀛愪竴鑸絀塊粦鑹茬殑澶ц熶笂琛o紝瀹借岀煭鐨勮¥瀛愶紝鎴撮粦甯冩垨鐧藉竷澶村肪錛屼袱絝鎸傚僵鐞冦傚囧コ鏈嶉グ鏈夊湴鍩熷拰鏀緋葷殑鍖哄埆銆傞氬父鍒嗚。瑁ゅ紡鍜岃。瑁欏紡銆傚痙鏄傛棌鏈嶉グ鏈閱掔洰鐨勬槸濡囧コ韜涓婄殑鑵扮畭鍜屽僵鑹茶壋涓界殑灝忕粧鐞冦
23銆佷笢涔℃棌
涓滀埂鏃忕敺瀛愬氱┛瀹藉ぇ闀胯嶏紝鏉熻叞甯︼紝鎸傝叞鍒銆佺儫鑽峰寘絳夈傚囧コ澶氱┛緇h姳琛f湇錛屽紡鏍蜂負鍦嗛嗐佸ぇ瑗熴佸借栥備笅絀垮楄¥銆傜敺瀛愭埓騫抽《鏃犳獝鐧姐侀粦杞甯姐傚囧コ鍦ㄥ舵埓緇g潃鑺辯汗鐨勪究甯斤紝澶栧嚭鏃舵埓涓濈桓鐩栧ご銆傞栭グ浠ラ摱鑰崇幆銆侀摱鎵嬮暞銆佺帥鐟欑彔瀛愪負涓匯
24銆佷緱鏃
渚楁棌鐢峰瓙鐨勪笂琛f湁瀵硅熴佸乏琛藉拰鍙寵〗涓夌嶏紝涓嬬潃闀胯¥錛岃9緇戣吙銆傚コ瀛愮┛瑁欐椂錛屼笂韜浠ュ紑瑗熺揣韜琛g浉閰嶏紝鑳擱儴鍥撮潚鑹插埡緇g殑鈥滃厹棰嗏濓紱絀胯¥鏃訛紝浠ュ彸琛界煭琛g浉閰嶃傚枩浣╂埓閾惰川楗扮墿銆傝。鏂欏氫負鑷緇囪嚜鏌撯滀緱甯冣濄
25銆佺嫭榫欐棌
鐙榫欐棌鏅閬嶇┛涓婁簡甯冩枡琛h咃紝浣嗕粛鍦ㄨ。澶栨姭瑕嗘潯綰圭嚎姣銆傜嫭榫欐棌鐨勪僵楗伴囧叿鐗硅壊錛屽潎鍠滄㈡妸鈃ゆ潯鏌撴垚綰㈣壊浣滀負鎵嬮暞鍜岃叞鐜楗扮墿銆傜敺瀛愬嚭闂ㄦ瘮浣╃爫鍒銆佸緝寮撳拰綆鍖咃紱濡囧コ澶存姭澶ц瘽姣涘肪錛岄」鎴存枡鐝犮
26銆佷縿緗楁柉鏃
淇勭綏鏂鏃忕敺瀛愬氱┛闀垮強鑶濈洊鐨勫楀ご琛琛鍜岀粏鑵胯¥錛屾槬縐嬬┛綺楀憿涓婅。鎴栭暱琚嶏紝鍐澶╁垯絀跨緤鐨鐭琛f垨鐨澶ц。銆傚囧コ澶忓d範鎯浜庣┛綺楀竷琛琛o紝瀵硅熼暱琚嶏紝涓嬬┛姣涚粐闀胯欍傜敺濂抽兘絀挎¢澊銆佺毊闈村拰鐨闉嬨傜敺瀛愭櫘閬嶅枩嬈㈡埓鍛㈠附鍜屽甫鑰崇僵鐨勬瘺鐨甯姐
27銆佸搱灝兼棌
鍝堝凹鏃忕敺瀛愪笂絀垮硅熻。銆佷笅鐫闀胯¥錛岀敤榛戝竷鎴栫櫧甯冨寘澶淬傚囧コ鏈嶉グ涓昏佷負媯夊竷琛h欏拰闀褲佺煭瑁ゃ傚枩嬈㈢┛闈掕壊琛f湇錛屾湁鐨勫湴鏂圭敋鑷蟲瘡媧椾竴嬈¤。鏈嶉兘瑕佺敤钃濋潧灝嗚。鏈嶅啀鏌撲竴嬈°
28銆佸搱钀ㄥ厠鏃
鍝堣惃鍏嬫棌鐢峰瓙涓昏佹湁鐨澶ц。銆佺毊瑁ゃ佽‖琛c侀暱瑁ゃ佸潕鑲┿佽⒎琚㈢瓑銆傜毊瑁よ偉澶с傝‖琛c侀暱瑁ゅ氱敤鐧藉竷銆傚囧コ絀誇互緇哥紟銆佽姳甯冦佹瘺綰虹粐鍝佺紳鍒剁殑榪炶。瑁欙紝鍠滄㈤夌敤綰銆佺豢銆佹貳钃濊壊銆傚囧コ鐨勫附瀛愩佸ご宸鵑囨湁璁茬┒銆
29銆佸熀璇烘棌
鐢峰瓙絀跨櫧鑹插渾棰嗘棤鎵g殑瀵硅熶笂琛o紝鍙婅啙鐨勫界瓛瑁わ紝瑁圭粦鑵匡紝闀垮竷鍖呭ご錛屾埓絝規湪鎴栭摱璐ㄧ殑鑰崇幆銆傚囧コ絀垮渾棰嗘棤鎵g煭涓婅。錛屽唴琛緔ц韓琛f垨鑳稿厹銆備笅鐭瑁欙紝瑁圭粦鑵匡紝澶存埓灝栭《甯姐傛湇楗板師鏂欏氫負媯夐夯娣風漢鐨勫湡甯冿紝棰滆壊浠ュ師鑹蹭負涓匯
30銆佷含鏃
浜鏃忔湇鐢峰瓙涓鑸絀垮強鑶濋暱琛o紝琚掕兏鏉熻叞錛岃。琚栬緝紿勩傚囧コ鍒欏唴鎸傝彵褰㈤伄鑳稿竷錛屽栫┛鏃犻嗐佸硅熺煭涓婅。錛岃。韜杈冪揣錛岃。琚栧緢紿勶紝涓嬬潃瀹借吙闀胯¥銆備含鏃忔渶鏈夌壒鑹茬殑瑁呴グ鏄浠栦滑鐨勬枟絎犮
31銆佹櫙棰囨棌
鏅棰囨棌宕囧皻榛戣壊銆傜敺瀛愮┛瀵硅熺煭琛c傝¥瀛愪負鐭鑰屽界殑瑁ょ瓛銆傞潚騫翠漢鐢ㄧ櫧甯冨寘澶淬傚栧嚭鎸傞暱鍒鎴栨墰鐏鏋銆傚囧コ涓婅。涓哄硅熸垨宸﹁熺殑榛戣壊鐭琛o紝緙婊¢摱琚嶅拰鑺濋夯閾冦備笅絀跨瓛瑁欙紝瑁規瘺緇囨姢鑵匡紝鍠滀僵閾惰川鐗┿
32銆佹煰灝斿厠瀛滄棌
鏌灝斿厠瀛滄棌鐢峰瓙鏈嶉グ涓虹櫧鑹茬唬鑺辮竟鐨勫渾棰嗚‖琛錛屽栧楁棤棰嗛暱琛鈥滆⒎琚⑩濓紝琚栧彛榛戝竷娌胯竟銆傝。澶栫郴鐨甯︺備笅絀垮借剼瑁ゃ傚コ瀛愭湇楗板藉ぇ鏃犻嗭紝闀跺祵閾舵墸鐨勫硅熶笂琛c傜毊鎴栧竷鍒剁殑鍧庤偐銆備竴騫村洓瀛i兘鎴村渾欏跺皬甯姐
33銆佹媺紲滄棌
鎷夌滄棌鏈嶉グ浠ラ粦涓虹編銆傜敺瀛愮┛瀵硅熺煭琛銆侀粦甯冮暱瑁わ紝鎴撮粦渚垮附鎴栧ご宸捐9澶淬傚囧コ絀垮紑瑗熴佸紑鍙夐暱琛錛屼笅鐫闀胯¥錛屽ご緙犻暱澶村竷錛屼袱絝褰╄壊闀跨楋紝瑁圭粦鑵褲傚囧コ鎴撮摱鐜錛屾寕鈥滄櫘宸粹濄傜敺瀛愬垯浣╂埓钁鑺︺佺伀鏋銆
34銆侀粠鏃
榛庢棌鐢峰瓙涓鑸絀垮硅熸棤棰嗕笂琛e拰闀胯¥錛岀紶澶村肪鎻掗泬緲庛傚囧コ鏈嶉グ鏈夊湴鍖哄樊寮傦紝絀塊粦鑹插渾棰嗚瘡澶磋。錛屼笅絀跨揣韜瓚呯煭絳掕欙紝鑺辮壊鑹充附銆傛垨韜鐫榛戙佸叞鑹插鉤棰嗕笂琛o紝涓嬬潃鑹插僵鑹充附鐨勮姳絳掕欙紝澶寸郴榛戝竷澶村肪銆
35銆佺彏宸存棌
鐝炲反鏃忕敺瀛愮┛鈃忓紡姘嗘皣闀胯嶏紝澶栧楅粦鑹茬緤姣涘潕鑲╋紝鍙婅吂閮ㄣ傝儗鎶閲庣墰鐨銆傚ご鎴寸唺鐨鍦嗙洈鍜岃棨鏉″渾鐩斻備僵鎸傚紦綆銆佽叞鍒銆傚囧コ絀挎棤棰嗙獎琚栧硅熶笂琛c傚洿緔ц韓絳掕欍傜敺濂寵丹鑴氥佽搫鍙戱紝澶村彂鍚庨潰鎶鏁o紝棰濆墠榻愮湁銆
36銆佹弧鏃
婊℃棌榪囧幓涓騫村洓瀛i兘絀胯嶆湇錛岃嶆湇涓鏈鍏風壒鑹茬殑鏄鏃楄嶃傚垵鏄闀塊┈鐢插艦錛屽悗婕斿彉鎴愬借叞鐩撮氬紡銆傚潕鑲╂槸婊℃棌鏈嶉グ鐨勭獊鍑虹壒鐐廣傛弧鏃忔妸娣辯粵鑹茬湅鍋氱忚壊錛屽磭灝氱櫧鑹層
37銆佹瘺鍗楁棌
姣涘崡鏃忕敺瀛愪互鍓嶆湁鐫鍞愯呯殑錛屼篃鏈夌┛鐞電惗瑗熶笂琛g殑銆傚囧コ鍒欑┛鍙寵熶笂琛o紝瀹借剼婊氳¥杈廣備笂琛h熻竟鍙婅栧彛鏈変笁閬撻暥杈廣傝。鏂欏氫負闈掋佽摑鑹層傗濋《鍗¤姳鈥滐紙鑺辯瑰附錛夋槸姣涘崡鏃忔墜宸ヤ駭鍝佷腑鐨勭簿鍝併
38銆佷猾浣鏃
浠浣鏃忓磭灝氶潚鑹詫紝鏈嶉グ鏈寸礌銆傚囧コ絀垮ぇ瑗熶笂琛c侀暱瑁ゃ傚戝樻⒊杈錛屽氬悗緇撻匯傝佸囩敤闈掑竷鍖呭ご錛岃叞鎵庡洿瑁欍傜敺瀛愮┛瀵硅熶笂琛c侀暱瑁わ紝鎴寸楀艦闈掑竷甯姐傚氱┛鑽夐瀷鎴栧竷闉嬨傞潰鏂欐槸鑷綰鴻嚜緇囩殑钃濋潧鏌撴垚鐨勫湡甯冦
39銆佹櫘綾蟲棌
鏅綾蟲棌濡囧コ鏈嶉グ鏈夊湴鍩熷樊寮傘傚叞鍧銆佺淮瑗誇竴甯︾┛澶ц熺煭琛o紝闀胯¥錛屽栧楅粦瑜愯壊鍧庤偐錛岀郴鍥磋欙紝姊寵精瀛愩傚畞钂椼佹案鑳滀竴甯︾┛鍙寵熺煭琛o紝鐧借壊瑜惰欙紝鎶緹婄毊鎶鑲╋紝鏉熷僵鑹茶叞甯︺傚彂杈浠ョ矖澶т負緹庯紝鍐蹭笂鐧借壊銆
40銆佺緦鏃
緹屾棌鐢峰コ鐨嗙┛楹誨竷闀胯~銆佺緤鐨鍧庤偐錛屽寘澶村笗錛屾潫鑵板甫錛岃9緇戣吙銆傜敺瀛愰暱琛榪囪啙錛屾⒊杈鍖呭笗錛岀┛鑽夐瀷銆佸竷闉嬫垨鐗涚毊闈淬傚枩浣╂寕鐏闀板拰鍒銆傚コ瀛愯~鍙婅笣銆傝叞鏉熺唬鑺卞洿瑁欎笌椋樺甫銆傝剼絀誇簯浜戦瀷銆傛寫鑺卞埡緇d箙璐熺洓鍚嶃
41銆佹拻鎷夋棌
鎾掓媺鏃忕敺瀛愬氱┛鐧借‖琛銆侀粦鍧庤偐錛屾潫鑵板甫錛岀潃闀胯¥銆佺┛鈥濇礇鎻愨滄垨甯冮瀷錛屽ご鎴村渾欏跺附銆傚囧コ絀跨煭涓婅。錛屽楅粦鎴栫傳鑹插潕鑲╋紝鐫闀胯¥錛岀唬鑺卞竷闉嬨傚皯濡囨埓緇胯壊鐩栧ご錛屼腑騫村囧コ鎴撮粦鑹茬洊澶達紝鑰佸勾濡囧コ鍒欐埓鐧借壊鐩栧ご銆
42銆佺暡鏃
鐣叉棌鐢峰瓙榪囧幓涓鍗婄┛鐫鑹查夯甯冨渾棰嗐佸ぇ瑗熺煭琛c侀暱瑁ゃ傚囧コ鏈嶉グ鍥犲眳浣忓湴鍖轟笉鍚岋紝嬈懼紡鍚勫紓錛屼互璞″緛涓囦簨濡傛剰鐨勨濆嚖鍑拌呪滄渶鍏風壒鑹層傜暡鏃忓硅嚜鐒惰壊鍏拌壊鍜岀豢鑹插叿鏈夌壒孌婄殑鐖卞ソ銆傜孩銆侀粍銆侀粦涔熸槸甯哥敤鐨勯滆壊銆
43銆佹按鏃
姘存棌鐢峰瓙絀垮ぇ瑗熼暱琛銆侀暱瑁ゃ侀潚甯冨寘澶達紝鑽夐瀷鎴栧竷闉嬪囧コ絀垮渾棰嗗ぇ瑗熻摑鑹插藉ぇ鍗婇暱琛銆侀暱瑁わ紝闈掕壊緇h姳鍥磋欙紝緇懼彂錛屽ご緙犻潚甯冩垨鐧藉竷甯曪紝緇h姳闉嬶紝鐩涜呮椂鎴村悇縐嶉摱楗般傛按鏃忕漢緇囧拰鍗版煋鎶鏈鏈夌浉褰撻珮鐨勬按騫熾
44銆佸斿悏鍏嬫棌
濉斿悏鍏嬫棌鐢峰瓙騫蟲棩鐖辯┛琛琛o紝澶栫潃鏃犻嗗硅熺殑榛戣壊闀垮栧楋紝鍐澶╃潃鍏夋澘緹婄毊澶ц。銆傚囧コ鍠滅┛榪炶。瑁欍傜敺鎴撮粦緇掑竷鍦嗗艦楂樼瓛甯姐傚コ鎴村渾欏剁唬鑺辨夊附銆傜敺濂崇殕絀跨毊闈淬傚斿悏鍏嬫棌濡囧コ鎿呴暱鎵嬬殑宸ユ妧鑹烘槸鍒虹唬銆
45銆佸斿斿皵鏃
濉斿斿皵鏃忕敺瀛愬氬楀ご銆佸借栥佺唬鑺辮竟鐧借‖琛o紝榻愯叞榛戣壊鍧庤偐鎴栧硅熴佹棤鎵d笂琛o紝涓嬮厤榛戣壊紿勮吙闀胯¥銆傚囧コ絀垮藉ぇ鑽峰彾杈硅繛琛h欙紝澶氶粍銆佺櫧銆佺傳綰㈣壊澶栧楄タ鏈嶄笂琛f垨娣辮壊鍧庤偐銆傜敺鎴寸唬鑺卞皬甯芥垨鍦嗗艦騫抽《鑺卞附銆傚囧コ鎴村祵鐝犲皬鑺卞附鍔犳姭澶村肪銆
46銆佸湡瀹舵棌
鍦熷舵棌鐢峰瓙榪囧幓絀跨惖鐞惰熶笂琛o紝緙犻潚涓濆ご甯曘傚囧コ鐫宸﹁熷ぇ瑜傦紝婊氫袱涓夐亾鑺辮竟錛岃。琚栨瘮杈冨藉ぇ錛屼笅鐫闀惰竟絳掕¥鎴栧叓騫呯綏瑁欙紝浣╂埓閲戙侀摱銆佺帀璐ㄩグ鐗┿傜幇鍙鏈夊枩搴嗚妭鏃ャ侀殕閲嶉泦浼氭垨杈硅繙灞辨潙錛屾墠絀誇紶緇熸湇楗般
47銆佷弧浣鏃
鐢峰コ鐨嗙┛瑁欙紝鐢峰瓙瑁欑煭錛屽コ瀛愮兢闀褲傜敤涓騫呭竷鍥翠簬鑵伴檯錛屾棤瑜剁毐錛屽傛《鐘訛紝璋撯濇《瑁欌溿
48銆佸湡鏃
鍦熸棌鐢峰瓙鍐絀挎枩瑗熷厜鏉跨毊琚勫拰緹婃瘺瑜愯~錛屽叾浠栧h妭絀垮皬棰嗐佹枩瑗熼暱琚嶆垨鐧借壊楂橀嗙煭瑜傦紝榛戞垨緔鑹插ぇ瑗熷潕鑲╋紝涓嬬┛闀胯¥錛岀郴鑵板甫銆佸洿鑲氥傚ご鎴寸櫧姣″附錛岀┛緇h姳甯冮瀷銆傚囧コ鍧庤偐浠ラ粦銆佺傳鎴栭暥杈圭殑钃濊壊琛f枡緙濆埗錛岃叞緋昏姳綰瑰僵甯︺傜化綰㈣壊闀剁櫧杈圭櫨瑜惰欙紝濂楅暥鐧藉竷瑁ょ瓛銆傝凍韞褰╀簯緇h姳闀跨瓛闉嬨傚ご楗扮敤浜旇壊鐡風彔鎶婇摱鑰崇幆涓茶搗錛屽瀭鍦ㄨ兏鍓嶃
49銆佷餞鏃
浣ゆ棌鏈嶉グ鏈夊湴鍖哄樊寮傦紝鐢峰瓙涓鑸絀塊粦銆侀潚鑹叉棤棰嗙煭嬈句笂琛o紝榛戞垨闈掕壊澶ф。瀹界瓛瑁わ紝榛戙侀潚銆佺櫧銆佺孩鑹插竷鍖呭ご錛屽嚭闂ㄦ寧闀垮垁銆佹寕鍖呫傚コ瀛愬氱┛璐澶淬乂棰嗙揣韜鏃犺栫煭琛o紝鏉$汗絳掕欙紝鎶鍙戱紝鎴撮摱銆佺廣佽棨鍒墮グ鐗┿
50銆佺淮鍚懼皵鏃
緇村惥灝旀棌鐢峰瓙絀跨唬鑺辮‖琛o紝澶栧楁枩棰嗐佹棤綰芥墸鈥濊⒎琚⑩滐紝錛屸濊⒎琚⑩滆韓闀挎病鑶濓紝澶栫郴鑵板甫銆傚囧コ鍠滄㈢┛鑹插僵鑹充附鐨勮繛琛h欙紝澶栧楃唬鑺辮儗蹇冿紝鐢峰コ澶存埓緇h姳灝忓附錛岃剼絀塊暱澶寸毊闈淬傜敤鏂欓夌敤綰姣涖佺函媯夈佺湡涓濄佺湡鐨銆
51銆佷箤瀛滃埆鍏嬫棌
涔屽瓬鍒鍏嬫棌鐢峰瓙澶忕┛緇稿埗鐨勫楀ご鐭琚栬‖琛c傛槬縐絀塊暱榪囪啙鐩栫殑闀庫濊⒎琚⑩滐紝鑵版潫緇哥紟鎴栦笁瑙掑艦鐨勭唬鑺辮叞甯︺傚啲絀挎瘺琛f瘺瑁ゃ佺緤鐨琚勩傚囧コ澶忕┛涓濈桓琛琛c佽繛琛h欑瓑錛屽啲絀挎瘺琛c佹瘺瑁ゃ佸憿瀛愬ぇ琛o紝鍜岀嫄鐨銆佽樼毊澶ц。銆備竴騫村洓瀛i兘鎴粹濇湹鐨鈥滃附瀛愩
52銆侀敗浼鏃
閿′集鏃忕敺瀛愭湇楗版槸澶ц熼暱琚嶆垨瀵硅熺煭琛銆傚枩闈掋佽摑銆佹曡壊錛岃叞緋婚潚甯冨甫銆傚囧コ鐨勯暱琚嶅紡鏍蜂笌鐢峰瓙鐩稿悓錛屼絾棰嗐佽栥佸ぇ瑗熺瓑澶勯暥鏈夎姳杈癸紝鍠滄㈢┛澶氳ざ榪炶。瑁欙紝澶栧楃煭鍧庤偐銆傜敺瀛愭埓鍦嗛《甯斤紝濡囧コ鍠滄㈡埓鍚勮壊澶村肪銆傜敺絀垮帤搴曢瀷錛屽コ絀跨唬鑺遍瀷銆
53銆佺懚鏃
鐟舵棌鐢峰瓙鏈嶈呬互闈掕摑鑹蹭負涓伙紝浠ュ硅熴佹枩瑗熴佺惖鐞惰熺煭琛d負涓伙紝鎴栦氦棰嗛暱琛錛屾墡澶村肪銆佹墦緇戣吙銆傚囧コ絀垮ぇ瑗熶笂琛o紝鏉熻叞鐫瑁わ紱鍦嗛嗙煭琛o紝鐧捐ざ瑁欙紱鎴栭暱琛閰嶈¥銆傛湇楗版寫鑺辨瀯鍥撅紝澶撮グ鐗圭偣鏇翠負紿佸嚭銆
54銆佽曞滻鏃
瑁曞滻鏃忕敺濂崇┛楂橀嗐佸ぇ瑗熸湁琛界殑闀胯嶃傜敺瀛愭潫綰銆佽摑鑵板甫錛屼僵甯﹁叞鍒銆佺伀闀般佸皬浣涚瓑錛涘囧コ闀胯嶄笅鎽嗗紑琛╋紝浠ョ豢銆佽摑鑹蹭負涓伙紝濂楅珮棰嗗潕鑲╋紝緋昏叞甯︼紝閰嶆墜甯曘傚啲鎴寸嫄鐨椋庨洩甯斤紝澶忕嬫埓鍦嗛氬鉤欏剁櫧姣″附鎴栫ぜ甯姐
55銆佸綕鏃
褰濇棌鏈嶉グ鐨勮壊褰╄緝涓轟赴瀵岋紝嬈懼紡鍙樺寲澶氬Э錛屽苟涓斾互澶ч噺閾跺埗鍝佸拰鍒虹唬瑁呴グ銆
56銆佹眽鏃
鍗庡忔棌鎴愪負鈥濇眽浜衡滐紝濮嬩簬奼夋湞銆傛眽鏈嶇殑涓昏佺壒鐐規槸浜ら嗐佸彸琛斤紝涓嶇敤鎵e瓙錛岃岀敤緇沖甫緋葷粨錛岀粰浜烘磼鑴遍橀哥殑褰㈣薄銆傛槸涓鍥解濊。鍐犱笂鍥解溾滅ぜ浠涔嬮偊鈥濈殑浣撶幇錛屾壙杞戒簡奼夋棌鏌撶粐緇g瓑鏉板嚭宸ヨ壓鍜岀編瀛︺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鐧懼害鐧劇--56涓姘戞棌
Ⅲ 在三國被稱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在歷史上他與曹真曹休是何關系
我國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珞巴族。
簡介:
漢族: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系,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先民古駱越人曾創造過真正的文字,古駱越文字文物廣泛分布於駱越故地並且質料多種多樣,發現地點多為古祭祀遺址。百越文自秦朝書同文後已失傳;古壯字為漢字邊旁組合成的方塊古壯字,現代壯文為拉丁壯字。壯族傳統服飾為壯服。
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前身為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聖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於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彝族: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為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專稱。「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解放前,布依人被漢族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汕尾深汕區、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
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
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納西族: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
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至3天。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
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
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裕固族: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於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門巴族: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
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早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Ⅳ 五十六個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是哪些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 159 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 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 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 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彈唱 5、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 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 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 水節 9、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 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 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 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 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 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 萬餘人,主要從事 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 萬餘人,從事各種 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 2.6 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 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 人口約40 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 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 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 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 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 刺綉 20、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 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 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 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 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 860 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 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分布廣西,人口1.8 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 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 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 14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 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 言和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 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 "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 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 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 語言。 31、滿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 萬餘人,主要從事 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 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 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 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 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 739 餘人,主要從事農業, 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 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 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 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 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 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 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 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 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 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 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 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 3.3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 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 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 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 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 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族:分布在雲南,人口 35 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 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 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 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 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 萬余 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 萬餘人,主要從 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 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 "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 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 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 萬餘人,主要從 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 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 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彝族服飾 [服飾特色]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撒尼婦女的花包頭,象傳說中的阿詩瑪一樣,至 今,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 3 米,寬約 0.17 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花色圖紋的優劣, 標志著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擇偶的一個標准。因此,花包頭的製作十 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 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被當地群眾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徵。 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 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