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宇航員有哪些故事哪
「哥倫比亞」號上的宇航員來自不同的國度但是為了全人類的事業而魂斷蒼穹
盡管「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太空玉碎,但7名宇航員的故事不會隨風而逝。1查烏拉:印度新時代女英雄
「只要你有眼光去發現,只要你有勇氣去實踐,只要你有恆心去堅持,你一定會把美好的夢想變成成功的現實!」這是印度裔美國宇航員卡爾帕納·查烏拉兩天前從「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發給她的校友———印度旁遮普工學院全體師生熱情洋溢的話語。
今年42歲的查烏拉出生在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一個名叫卡納爾的小鎮的普通家庭里。小地方出生的查烏拉從來不感到自卑:「最讓我驕傲的是,在美國現役的宇航員當中就我是小城鎮出生,所以大家都昵稱我是『小鎮姑娘』。這里的人因此全都認識我,所以,我有理由為我的家鄉感到無比的驕傲!」小地方出生的查烏拉從小就有雄心勃勃的飛天夢:在她很小的時候,她就總愛站在曠野里仰天長望,入神地看著從頭頂上飛過的飛機,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長到更大年齡的時候,印度第一個駕駛飛機運送航空郵件的女飛行員JRD·塔塔就成了查烏拉心目中的偶像,她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親自開著飛機,翱翔在碧天蒼穹中「攬月摘星」。2002年,當查烏拉得知自己在4000名競爭宇航員的工程師中脫穎而出,將第二次飛向太空時,她情不自禁地給印度的母校寫信,索取一本母校紀念冊,好讓她帶上太空。母校校長雅科布中將非常高興收到她的來信,立即下令成立一個宇航員查烏拉委員會,專職處理查烏拉二度進入太空的相關事宜。查烏拉的大學恩師、旁遮普工學院航天系主任馬赫特拉教授興奮地說:「旁遮普工學院和建築學院的學生們充滿熱情地參加了這項活動的准備。」
1978年,當17歲的查烏拉考入旁遮普工學院航天工程專業時,她創下了一項紀錄———全專業惟一的女生。查烏拉的親朋好友對她家供一個女孩子上大學本來就頗有微詞,因此,當查烏拉決定留學美國的時候,整個家族都覺得特丟臉似的,原因很簡單: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怪。他們覺得,一個女孩子上完大學就已經夠離經叛道了,現在又到美國留學,將來誰敢娶這樣一個有文化的女孩子!好在查烏拉父母思想開明,堅決站在女兒這邊,支持女兒到美國留學。1980年,查烏拉在得克薩斯州攻下了航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隨後又取得了同一專業的博士學位,並加入美國國籍。
1994年,查烏拉被美國NASA選中,參加為期一年的太空嚴格訓練,身份是太空梭太空任務專家。1997年,查烏拉首度乘太空梭進入太空。在那次太空之旅中,她研究了太空失重現象,並且進行了世人矚目的太空行走。當她回到地球的時候,她已經在太空中完成了650萬英里的旅程,繞地球飛行252圈,在太空中呆了376小時,並且把音樂、幾件母校的T恤衫和一些照片帶上太空。
然而,悲劇讓這個矢志摘星攬月的女性永遠留在了浩瀚的宇宙中。2拉蒙:太空之旅無限平靜
「太空之旅無限平靜,真希望能永遠留在太空!」這是以色列第一個宇航員拉蒙上校從「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發給家人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上的話!
他早就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戰斗英雄。1997年4月29日,他成了全世界猶太人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在那一天被選拔為美國NASA的宇航員。不過,出於安全考慮,外界當時並不知道這位以色列宇航員的真名實姓,只知道他是一名執行過多次戰斗任務的勛章飛行員,是一名電子工程師,代號「A上校」!「A上校」曾在以色列國防軍空軍中任過不同的指揮與作戰職位,在他的戰斗生涯中,不止一次遭遇空中險情,被迫跳傘。一年後,當美國NASA開始向外界全面推介新培訓的宇航員時,「A上校」的真面目大白於天下,拉蒙的名字這才見諸報端,他的後備隊員———馬約中校的名字也同時披露。
今年48歲的拉蒙上校1954年6月20日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妻子的名字叫羅娜,兩人有四個孩子,雙親生活在以色列的貝爾謝巴。1972年,拉蒙中學畢業後即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並於不久被派送到飛行訓練學校學習飛行。
1981年,拉蒙率8架F-16戰斗機神不知鬼不覺地遠程奔襲伊拉克巴格達近郊法國人幫助修建的奧西拉克核設施,此戰震驚世界。為了不被雷達發覺,拉蒙的戰斗機編隊以極其緊湊的編隊飛行,使得地面雷達屏幕上看到的信號是一架普通的民航客機,結果一舉成功!
時為以色列戰斗英雄的拉蒙終於覺得文化的重要性,於是在1983年至1987年期間脫產到特拉維夫大學學習,取得了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士學位。1988年至1990年,他又出任F-4「鬼怪」戰斗機中隊副中隊長,並且參加了中隊指揮主官培訓班的訓練。1990年至1992年,拉蒙如願以償地當上了F-16戰斗機中隊指揮官。1992年,他創記錄地一年飛行1000小時!1994年,拉蒙的軍銜升為上校,並且出任以色列空軍武器研發與采購處處長。1997年的某一天,一名同事打電話給拉蒙,問他想不想當宇航員?剛接到電話的時候,拉蒙覺得同事是在跟他開玩笑,所以當晚下班的時候他打算離開辦公室回家。外人不知道的是,拉蒙此時已經遞交轉業報告,准備離開空軍回家做生意賺錢去了。由於拉蒙是以色列第一個宇航員,所以隨著他真實身份的曝光,人們這才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母親是逃出奧斯維辛納粹大屠殺難民營的倖存者,他認為自己能成為以色列第一個宇航員簡直就是「奇跡」!
正是由於這一奇跡,所以當今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升空的時候,以色列官方組織了一個300人的代表團參觀發射過程,他升空的消息占據了以色列幾乎所有媒體的頭條。
3赫斯本德:他的夢想是飛向火星
「他們作出了無畏的犧牲,把他們的生命和畢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國家和全人類。」這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機長里爾·赫斯本德1月28日在太空中為紀念「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17周年發表的紀念遇難宇航員的講話。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四天之後,赫斯本德和全體機組人員魂斷太空!
今年45歲的美國空軍上校赫斯本德1957年7月12日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的阿馬里諾,已經結
婚的他有兩個孩子。在妻子和孩子們的眼中,他是一個熱愛工作鍾愛生活的人,工作之餘愛唱歌,好水上運動,喜滑雪,只要有時間的話願意跟家人在一起。
赫斯本德1975年畢業於得州阿馬里諾中學,1980年獲得得克薩斯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赫斯本德即參加美國空軍後備役軍官團訓練計劃。1981年10月,赫斯本德從飛行學校畢業後即被派駐加州赫姆斯泰德空軍基地飛F-4戰斗機。由於出色的飛行技能,赫斯本德又被選派到美國空軍試飛員學校受訓。此後,他轉戰世界各地,試飛過40餘種不同類型的美軍戰機,總計飛行時數達3800小時。
赫斯本德是1994年12月被NASA相中的,1995年3月到約翰遜航天中心報到,參加為期一年的宇航員強化訓練。完成訓練之後,赫斯本德成為宇航員辦公室代表,負責太空梭的改進、重新登月以及載人飛往火星的計劃。赫斯本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飛向火星,探索那個令人類痴迷的神秘星球。1999年,他作為「發現」號宇宙飛船的飛行員首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里生活了235小時又13分鍾。最讓他難忘的是,他和各位宇航員進行了國際空間站的首度對接,並且為2000年年初首度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的宇航員准備了4噸多的補給。
4麥庫爾:留下了妻子和3個孩子41歲的威廉·麥庫爾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駕駛員。麥庫爾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美國海軍飛行員,有2800小時的飛行經驗。然而,就是這位飛行經驗十分豐富的飛行員仍對首度太空之旅充滿了驚奇與興奮。1月30日,他在接受NPR記者采訪時興奮地說:「太空的經歷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除非你能親自到太空,否則無法想像人類在太空是怎麼回事。」這位也是得克薩斯出生的海軍試飛員是1996年成為美國宇航員的,他離去了,留下了妻子和3個孩子。
5安德森:為數不多的黑人宇航員
43歲的宇航員邁克爾·安德森是美國NASA為數不多的黑人宇航員之一。他非常樂於挑戰飛行的冒險。這位紐約出生,在軍營里長大的黑人宇航員告訴記者說:「我樂於冒險,因為我覺得我們所做的一切非常重要。如果你能了解宇航飛行的話,那麼一定會明白這個潛在的領域有多重要。」安德森是1994年入選美國NASA宇航員的,之前是美國空軍飛行員。這是安德森第二次進入太空。1998年,他曾前往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執行過任務。
6布朗:唯一的單身漢
46歲的宇航員戴維·布朗是美國海軍的一名戰斗機飛行員,也是一個醫生。他是在大學獲得了醫學學位後加入美國海軍,成為戰斗機飛行員,並獲得上尉軍銜的。1996年,他入選NASA宇航員,他對當宇航員經歷的理解是:「團隊、安全和注意力集中至關重要!」這位飛行員是唯一的單身漢。
7克拉克:美國軍中傳奇女性
41歲的克拉克堪稱美國軍中傳奇女性:她先是美國海軍的航空軍醫,後又成為潛艇上的潛水醫官,1996年又被選為宇航員。她此次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太空肩負著80餘項科學實驗。她的父親忍不住誇女兒說:「她就愛自己乾的工作,而且幹得非常漂亮。」克拉克已經結婚,有一個孩子。克拉克的弟弟丹尼爾·薩爾頓迄今仍不願意相信他的姐姐已經不在人世的殘酷事實。他告訴記者說,就在太空梭返回地球之前,姐姐還抽空給他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說她在太空梭上的感覺如何如何地好,然而,在15分鍾後,一切都消逝在茫茫太空中了。不過,弟弟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我唯一能高興的就是她終於上了太空,實現了她夢想已久的願望。」最震驚的是克拉克的伯母比蒂:「我真的無話可說,因為我的兒子2001年剛剛在世貿中心遇難,現在卻又輪到了克拉克!」
㈡ 未來太空中的衣食住行怎樣
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地球之外最適宜人類開發和利用的一顆行星。火星具有比較理想的表面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離地球較近。人類要在地球之外建立永久性的殖民地,除月球可供選擇以外,就是火星及其衛星了。
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宇航員將會進行火星之旅。那時宇航員將會穿什麼上火星,會在火星上吃什麼,在太空中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衣:一件衣服300萬美元
看到這個數字簡直讓人無法相信,一件衣服怎麼會值300萬美元呢?然而這不是一般的衣服,是給宇航員訂做的宇航服。這么昂貴的宇航服,它到底由什麼製作的呢?
太空環境與我們地球大不一樣,在地球上雖然有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但溫度的差別也不過幾十攝氏度。在太空中則不一樣,冷熱反復無常。宇航服要做得既能防熱又能防寒,其裡面共有15層質料,雖然含有15層質料,宇航服也不能做得太厚,不然的話宇航員穿上之後就變做一隻大熊貓了,行動起來就很不方便。未來的宇航服關節部位非常靈,加設特別柔軟的護墊,而頭盔也要加強防高溫和太陽紫外線的能力。
宇航員在太空艙中工作的時候,便可以脫下那身價值連城的宇航服,穿上輕便的T恤衫褲。
食:別具風味的太空食品
雞蛋、蔬菜、牛肉、義大利粉、水果和雪糕等食品,我們都不陌生,其中有些還是我們每天必須的食品。宇航員在太空中也吃這些食品,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有一點不同,宇航員在太空中失重的情況下進食是非常有趣的,由於沒有重力,食品不會往下掉,只是飄浮在空中,宇航員隨時可以張開大嘴來「俘獲」這些食品。如果這些食品四處飄浮,那簡直會充滿整個艙室。這樣不但宇航員吃不飽,而且還讓這些食品污染了工作艙,因此,宇航員所帶去太空的寬罩食品必須是完全脫水食品,它們能讓宇航員吃得方便,又保證了營升伍養。
如果所有的食品都從地面帶過去,是否能滿足未來的太空生活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今宇航員正在嘗試開發太空食品。初步計劃在太空種植小麥,並且試驗在太空煮食,由於從地面帶上去的食品全部是脫水包裝,宇航員進食前需把食物先加熱。新建的空間站有微波爐,而一些太空梭內已裝有可口可樂汽水機。所有的宇航員中也許是美國宇航員最幸福了。因為他們除了可樂,還有橙汁,咖啡等。
住:每周沐浴一次
在太空,宇航員只要一天不洗澡,那難聞的氣味便很快傳遍整個狹小的艙室,引起同伴的不快。
宇航員可以沐浴,但卻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隨心所「浴」。由於沒有重力,水不會往下掉,只會四處飄浮,這樣怎麼洗澡呢?原來,宇航員要進入一個像睡袋的東西內,把身體裹緊,防止水向周圍噴出,袋內有香皂和溫水射出,清潔好後,真空機便會把香皂和水抽走。不過,由於帶到太空的水有限,沐浴又要用很多水,加上過程比較復雜和花時間,宇航員平日只用類似海綿的東西,用少許香皂水潤溫擦身子,沐浴只是每周一次的「享受」。
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上廁所。在太空沒有重力的情況下,糞便及尿液不會往下沉,一不小心便會飄進艙室里來。現在設備改良了很多,排送問題解決得很好。即使是女宇航員也可以放心使用而不用擔心出「丑」了。宇航員的糞便要帶回地球進行化驗,而尿液則會送出艙外。
行:大空令人骨頭脆弱
未來宇航員所肩負的任務,將會愈來愈重,隨著空間站一個個建立,他們逗留在太空的時間亦會逐漸加長,要確保宇航員在太空中能順利工作,不發生危險,除了太空衣的保護,更需要宇航員有良好的體魄和精神。
宇航員每天都要在艙內運動,使自己盡快適應太空。在地心吸引力很低的太空,重量感會突然消失,宇航員鈣質流失特別快,骨頭會變得特別脆弱,加上又經常穿著厚笨的宇航服做實驗,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宇航員就要靠運動來鍛煉體質。太空生慎笑鬧活是單調的,為了帶來一些娛樂,有些宇航員帶吉他上太空,空閑時一起彈奏或唱歌。
在太空,不管是月球還是火星,都需要面對沒有時間、沒有生命、沒有早晚的環境,這對宇航員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驗。
㈢ 男生換了一個和我一樣戴帽子(我是鴨舌帽,他是線帽和一個宇航員模型手尖相互觸的頭像是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你說的某些現實的原因,到底是些什麼原因?如果你們還是中學生的話,那就很正常,人家可能要一心好好讀書,考大大學,現在不想談戀愛,或者是大學生呢,他也想好好讀書,目前還不想談戀愛的,也可以認為他還沒有愛上你男人,大部分都是想追求自己愛的人,而不希望女孩子追求自己,就這樣將就的,所以你要考慮清楚,他說是唯一的遺憾,那就是說不可能和你在一起了,你就應該想開一點
㈣ 乘坐哥倫比亞號的遇難七位宇航員的名字是什麼
「哥倫比亞」號上的宇航員來自不同的國度但是為了全人類的事業而魂斷蒼穹
盡管「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太空玉碎,但7名宇航員的故事不會隨風而逝。
1查烏拉:印度新時代女英雄
「只要你有眼光去發現,只要你有勇氣去實踐,只要你有恆心去堅持,你一定會把美好的夢想變成成功的現實!」這是印度裔美國宇航員卡爾帕納·查烏拉兩天前從「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發給她的校友———印度旁遮普工學院全體師生熱情洋溢的話語。
今年42歲的查烏拉出生在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一個名叫卡納爾的小鎮的普通家庭里。小地方出生的查烏拉從來不感到自卑:「最讓我驕傲的是,在美國現役的宇航員當中就我是小城鎮出生,所以大家都昵稱我是『小鎮姑娘』。這里的人因此全都認識我,所以,我有理由為我的家鄉感到無比的驕傲!」小地方出生的查烏拉從小就有雄心勃勃的飛天夢:在她很小的時候,她就總愛站在曠野里仰天長望,入神地看著從頭頂上飛過的飛機,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長到更大年齡的時候,印度第一個駕駛飛機運送航空郵件的女飛行員JRD·塔塔就成了查烏拉心目中的偶像,她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親自開著飛機,翱翔在碧天蒼穹中「攬月摘星」。2002年,當查烏拉得知自己在4000名競爭宇航員的工程師中脫穎而出,將第二次飛向太空時,她情不自禁地給印度的母校寫信,索取一本母校紀念冊,好讓她帶上太空。母校校長雅科布中將非常高興收到她的來信,立即下令成立一個宇航員查烏拉委員會,專職處理查烏拉二度進入太空的相關事宜。查烏拉的大學恩師、旁遮普工學院航天系主任馬赫特拉教授興奮地說:「旁遮普工學院和建築學院的學生們充滿熱情地參加了這項活動的准備。」
1978年,當17歲的查烏拉考入旁遮普工學院航天工程專業時,她創下了一項紀錄———全專業惟一的女生。查烏拉的親朋好友對虛派察她家供一個女孩子上大學本來就頗有微詞,因此,當查烏拉決定留學美國的時候,整個家族都覺得特丟臉似的,原因很簡單: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作怪。他們覺得,一個女孩子上完大學就已經夠離經叛道了,現在又到美國留學,將來誰敢娶這樣一個有文化的女孩子!好在查烏拉父母思想開明,堅決站在女兒這邊,支持女兒到美國留學。1980年,查烏拉在得克薩斯州攻下了航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隨後又取得了同一專業的博士學位,並加入美國國籍。
1994年,查烏拉被美國NASA選中,參加為期一年的太空嚴格訓練,身份是太空梭太空任務專家。1997年,查烏拉首度乘太空梭進入太空。在那次太空之旅中,她研究了太空失重現象,並且進行了世人矚目的太空行走。當她回到地球的時候,她已經在太空中完成了650萬英里的旅程,繞地球飛行252圈,在太空中呆了376小時,並且把音樂、幾件母校的T恤衫和一些照片帶上太空。
然而,悲劇讓這個矢志摘星攬月的女性永遠留在了浩瀚的宇宙中。
2拉蒙:太空之旅無限平靜
「太空之旅無限平靜,真希望能永遠留在太空!」這是以色列第一個宇航員拉蒙上校從「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發給家人的最後一封電子郵件上的話!
他早就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戰斗英雄。1997年4月29日,他成了差茄全世界猶太人心目中的英雄,因為他在那一天被選拔為美國NASA的宇航員。不過,出於安全考慮,外界當時並不知道這位以色列宇航員的真名實姓,只知道他是一名執行過多次戰斗任務的勛章飛行員,是一名電子工程師,羨洞代號「A上校」!「A上校」曾在以色列國防軍空軍中任過不同的指揮與作戰職位,在他的戰斗生涯中,不止一次遭遇空中險情,被迫跳傘。一年後,當美國NASA開始向外界全面推介新培訓的宇航員時,「A上校」的真面目大白於天下,拉蒙的名字這才見諸報端,他的後備隊員———馬約中校的名字也同時披露。
今年48歲的拉蒙上校1954年6月20日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妻子的名字叫羅娜,兩人有四個孩子,雙親生活在以色列的貝爾謝巴。1972年,拉蒙中學畢業後即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並於不久被派送到飛行訓練學校學習飛行。
1981年,拉蒙率8架F-16戰斗機神不知鬼不覺地遠程奔襲伊拉克巴格達近郊法國人幫助修建的奧西拉克核設施,此戰震驚世界。為了不被雷達發覺,拉蒙的戰斗機編隊以極其緊湊的編隊飛行,使得地面雷達屏幕上看到的信號是一架普通的民航客機,結果一舉成功!
時為以色列戰斗英雄的拉蒙終於覺得文化的重要性,於是在1983年至1987年期間脫產到特拉維夫大學學習,取得了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士學位。1988年至1990年,他又出任F-4「鬼怪」戰斗機中隊副中隊長,並且參加了中隊指揮主官培訓班的訓練。1990年至1992年,拉蒙如願以償地當上了F-16戰斗機中隊指揮官。1992年,他創記錄地一年飛行1000小時!1994年,拉蒙的軍銜升為上校,並且出任以色列空軍武器研發與采購處處長。1997年的某一天,一名同事打電話給拉蒙,問他想不想當宇航員?剛接到電話的時候,拉蒙覺得同事是在跟他開玩笑,所以當晚下班的時候他打算離開辦公室回家。外人不知道的是,拉蒙此時已經遞交轉業報告,准備離開空軍回家做生意賺錢去了。由於拉蒙是以色列第一個宇航員,所以隨著他真實身份的曝光,人們這才了解他的家庭情況:母親是逃出奧斯維辛納粹大屠殺難民營的倖存者,他認為自己能成為以色列第一個宇航員簡直就是「奇跡」!
正是由於這一奇跡,所以當今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升空的時候,以色列官方組織了一個300人的代表團參觀發射過程,他升空的消息占據了以色列幾乎所有媒體的頭條。
3赫斯本德:他的夢想是飛向火星
「他們作出了無畏的犧牲,把他們的生命和畢生的精力全都奉獻給了這個國家和全人類。」這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機長里爾·赫斯本德1月28日在太空中為紀念「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17周年發表的紀念遇難宇航員的講話。萬萬沒想到的是,僅僅四天之後,赫斯本德和全體機組人員魂斷太空!
今年45歲的美國空軍上校赫斯本德1957年7月12日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的阿馬里諾,已經結婚的他有兩個孩子。在妻子和孩子們的眼中,他是一個熱愛工作鍾愛生活的人,工作之餘愛唱歌,好水上運動,喜滑雪,只要有時間的話願意跟家人在一起。
赫斯本德1975年畢業於得州阿馬里諾中學,1980年獲得得克薩斯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赫斯本德即參加美國空軍後備役軍官團訓練計劃。1981年10月,赫斯本德從飛行學校畢業後即被派駐加州赫姆斯泰德空軍基地飛F-4戰斗機。由於出色的飛行技能,赫斯本德又被選派到美國空軍試飛員學校受訓。此後,他轉戰世界各地,試飛過40餘種不同類型的美軍戰機,總計飛行時數達3800小時。
赫斯本德是1994年12月被NASA相中的,1995年3月到約翰遜航天中心報到,參加為期一年的宇航員強化訓練。完成訓練之後,赫斯本德成為宇航員辦公室代表,負責太空梭的改進、重新登月以及載人飛往火星的計劃。赫斯本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飛向火星,探索那個令人類痴迷的神秘星球。1999年,他作為「發現」號宇宙飛船的飛行員首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里生活了235小時又13分鍾。最讓他難忘的是,他和各位宇航員進行了國際空間站的首度對接,並且為2000年年初首度在國際空間站上生活的宇航員准備了4噸多的補給。
4麥庫爾:留下了妻子和3個孩子41歲的威廉·麥庫爾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駕駛員。麥庫爾是一個經驗豐富的美國海軍飛行員,有2800小時的飛行經驗。然而,就是這位飛行經驗十分豐富的飛行員仍對首度太空之旅充滿了驚奇與興奮。1月30日,他在接受NPR記者采訪時興奮地說:「太空的經歷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除非你能親自到太空,否則無法想像人類在太空是怎麼回事。」這位也是得克薩斯出生的海軍試飛員是1996年成為美國宇航員的,他離去了,留下了妻子和3個孩子。
5安德森:為數不多的黑人宇航員
43歲的宇航員邁克爾·安德森是美國NASA為數不多的黑人宇航員之一。他非常樂於挑戰飛行的冒險。這位紐約出生,在軍營里長大的黑人宇航員告訴記者說:「我樂於冒險,因為我覺得我們所做的一切非常重要。如果你能了解宇航飛行的話,那麼一定會明白這個潛在的領域有多重要。」安德森是1994年入選美國NASA宇航員的,之前是美國空軍飛行員。這是安德森第二次進入太空。1998年,他曾前往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執行過任務。
6布朗:唯一的單身漢
46歲的宇航員戴維·布朗是美國海軍的一名戰斗機飛行員,也是一個醫生。他是在大學獲得了醫學學位後加入美國海軍,成為戰斗機飛行員,並獲得上尉軍銜的。1996年,他入選NASA宇航員,他對當宇航員經歷的理解是:「團隊、安全和注意力集中至關重要!」這位飛行員是唯一的單身漢。
7克拉克:美國軍中傳奇女性
41歲的克拉克堪稱美國軍中傳奇女性:她先是美國海軍的航空軍醫,後又成為潛艇上的潛水醫官,1996年又被選為宇航員。她此次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太空肩負著80餘項科學實驗。她的父親忍不住誇女兒說:「她就愛自己乾的工作,而且幹得非常漂亮。」克拉克已經結婚,有一個孩子。克拉克的弟弟丹尼爾·薩爾頓迄今仍不願意相信他的姐姐已經不在人世的殘酷事實。他告訴記者說,就在太空梭返回地球之前,姐姐還抽空給他發了一封電子郵件,說她在太空梭上的感覺如何如何地好,然而,在15分鍾後,一切都消逝在茫茫太空中了。不過,弟弟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我唯一能高興的就是她終於上了太空,實現了她夢想已久的願望。」最震驚的是克拉克的伯母比蒂:「我真的無話可說,因為我的兒子2001年剛剛在世貿中心遇難,現在卻又輪到了克拉克!」
㈤ 宇航員logo的體恤什麼牌子
香港時裝品牌Bossini 的 Simpsons T恤
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10月18日,「天問一號」在宇宙中飛行了2.56億公里,完成了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距離到叢雀達火星還需要半年多的時間。火星會是人類下一個家園嗎?常常有人這樣問。
自1961年蘇聯宇航員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首次載人航天任務始,人類涉足太空已經將近60年。從「走入太空」、「太空生存」到「太空生活」,宇航員太空生活的質量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厚重的外殼、圓圓的面罩,這大概是大多數人心目中宇航服的經典形象。但重達幾十公斤的宇航服,當然不可能是居住在宇宙空間中的人類的日常穿著。
其實,在空間站工作生活的宇航員們,平時會穿著同地面上一樣的襯衫和褲子,宇航員通常會一次籌備幾個月的衣物,由補給航天器定期送到空間站中。水在太空中是珍稀品,空間站上並不會配備洗衣機,宇航員也不能像在地面上那樣頻繁地更換衣物——他們可能幾天才會得到一條新的T恤或者褲子。不過好在空間站中灰塵很少,宇航員們每天運動後也有機會沐浴並擦去身體表面的汗水,因此衣物不會很快變臟。
如果要走出航天器,宇航員依然需要穿著宇航服保護自己。一件EMU(Extravehicular Mobility Unit)宇航服就像一座小型的航天器,既需要保溫保壓,有足夠優秀的性能和強度防禦宇宙射線以及微隕石的襲擊,還要具備全套的通信系統和生命保障系統。還有一種艙內宇航服(ACES,Advanced Crew Escape Suit)一般用於航天器座艙內,在發射和返回地球時保護宇航員,有著平衡溫度、提供氣壓保護的作用。
目前,宇航服正在向著輕便與美觀的方向發展,SpaceX公司、波音公司等最新研發的艙內宇航服重量比之前減輕了40%左右,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為下一代探月任務阿爾忒彌斯滲含早計劃設計了全新的兩款艙外宇航服。在未來,宇航服應當能讓人類在宇宙空間中自由地行動與 探索 。
吃喝當然是人生一大樂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們還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嗎?
最早的太空餐是讓人望而卻步的「牙膏」:宇航員要從管子裡面擠出半流體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可直接吞下肚。蘇聯宇航員戈爾曼·季托夫有幸成為了第一位享用這份太空大餐的人,他的菜單里有一管蔬菜泥湯,一管法式肥肝肉醬和一管黑加侖果汁。順便一提,他也是第一位在太空中嘔吐的人,不過這倒並非因為食物太難吃,而是由於在太空環境中睡眠引起的太空病。而美國宇航員約翰·格倫1962年乘坐水星飛船起飛時,他的便當盒中塞滿了一口大小的食物凍干塊,這些小立方塊必須在太空中重新加水融成食物泥,裝進牙膏管再食用。沒有咀嚼的快感,沒有多樣的選擇,首代宇航員的飲食條件相當艱苦。
吃貨的生產力是不可低估的。很快,牙膏管就被趕出了「太空餐廳」。人們發明了種種能在無重力環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包括咖啡杯、煎鍋。如今,宇航員們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刀叉等餐具,與地面用餐相當接近。
太空食品的種類也豐富了很多,國際空間站中的宇航員有上百種餐品,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用餐計劃——雖然這一用餐計劃是每8天循環的。這並不妨礙宇航員們開發新的太空料理:小餅干、日式壽司、花生醬冰棍,甚至是「昨天的咖啡」——奮進號太空梭的指揮官在采訪中自豪地展示了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麼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制定太空菜譜仍然相當受限。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隻能保持兩天鮮度,空間站中新鮮食品極其稀缺。絕大多數食品只能脫水或加工成罐頭運上太空。科學家們正在想方設法解決這一問題,比如在空間站種蔬菜(主要是生菜和西紅柿等方便食用的蔬菜)、養螺旋藻。現在,已經有一些宇航員吃上了太空實驗生菜。「太空菜園」成真之時,人類自給自足的太空居留才能實現。
我們可以直接居住在某個星球或外太空空間中嗎?目前看來這還是不可能的。無論是現階段的太空站,還是想像中的「火星殖民地」,人類都需要一個足夠龐大堅固的人造建築來保護自己。多國合作、經營多年的國際空間站,是現階段唯一真正實現長期居住功能的太空場所。國際空間站內部比一座五居室公寓要寬敞得多,除了用於科研用途的實驗室,還設置有兩間浴室、健身設施和一個360度視野的凸出舷窗。
如果你想要減肥,太空環境絕對是不二之選。無重力環境會擾亂人體的腸胃功能,因此宇航員老轎在太空中大多食慾不振,進食量減少,但是他們每天卻要在各種特製健身器材上花費多達兩個鍾頭——太空環境會導致人體肌肉、骨骼、心肺等器官產生復雜變化,為了抵抗身體機能的衰退,宇航員必須每天進行鍛煉。國際空間站上配備有跑步機、自行車騎行裝置和阻力鍛煉裝置,宇航員在健身的時候會把自己固定在機器上,免得自己飄來飄去——沒錯,宇航員是一群「帶著繩索生活」的人。太空中的生活有一半時間都是要被綁著的,睡覺時要把自己固定好,運動和洗澡的時候要被綁住,甚至上廁所也要將自己卡在廁所上,以防在無重力環境下飄盪出去。
為什麼不能像科幻電影中那樣,讓國際空間站艙體轉起來,靠向心力來偽造人工重力呢?如果要營造同地面一致的重力感,空間站的結構要麼足夠長(旋轉半徑足夠大),要麼轉得足夠快。無論採取哪種方案,都是對材料和能源的嚴峻挑戰。在寸土寸金的宇宙空間中,比起花費高昂的成本去營造類地環境,修建幾個健身房反倒劃算得多。
空間站中還有一個常常被忽視卻必不可缺的「豪華配置」:廁所。它或許更像吸塵器,能夠產生強大的吸力,將排泄物迅速吸入。如果速度不夠快,排泄物在失重環境下很容易四散飄開,那樣的畫面當然是任何人都不太願意想像的。太空廁所的氣密性和耐腐蝕性需求比地面上的廁所要高得多,還要配備污水處理系統,提取排泄物中的水重新利用。今年NASA運送到空間站的「豪華廁所」造價高達2300萬美元,宇航員們將在空間站上對這台廁所的性能進行測試,這套廁所系統或許會被應用在之後的登月或者火星任務當中。
宇宙空間如此廣闊,居住在太空中的人有機會出去看看嗎?科幻大片中的星際躍遷、穿越蟲洞,在今天還更像是只手換乾坤一類的神話。人類目前可以達到的速度遠不及光速的千分之一,即使是運行軌道距離地球最近的火星,航天器也要花費7個月以上的時間,經歷復雜的變軌才能抵達。
現階段的太空出行主要依靠太空梭和載人飛行器,許多國際空間飛行器都到訪過國際空間站,輸送工作人員和物資。至於去太空里散散步,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雖然早在1965年蘇聯宇航員就已經走出艙門,太空行走在今天仍然並非易事。出艙行走是需要提前數日准備的重大行動,即使是裝備齊全的宇航員,在宇宙環境中依然面臨著相當程度的風險。除了必要的器械安裝、維修與太空行走實驗,宇航員們一般不會走出艙門。
2008年9月27日,中國宇航員翟志剛完成了我國首次太空行走任務,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的國家。同之前其他國家的出艙任務相似,翟志剛也使用臍帶式行走,通過一根又粗又長的「電臍帶」同飛船相連。
或許在將來,隨著單體移動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宇航員可以在艙外更自由地行動,飛行器的速度也將不斷提升,幫助人類向更廣闊的宇宙進發。
經過數十年的太空 探索 ,我們已經能夠部分實現在太空生活。我們可以暢想未來,也應始終心存敬畏——在浩瀚的宇宙,營造一個空間站、建造一個太空基地,甚至移民另一個星球,或許都不過如蟻築穴。越是深入宇宙,時空的深邃、人力的有限與無窮,就越充分地顯現出來。
從一片衣料和一粒種子出發,從在空間中可能遭遇的每一點困難出發,人類正在走向輝煌廣闊的星空。「雲外」與「天宮」,已經並不那樣遙遠。
本文來源丨光明日報
(編輯 翟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