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㈡ 刀劍英雄仙的那個玄道藍袍配什麼帽子好看,求附圖
玄藍道袍 好看
㈢ 明制道袍裡面應該穿什麼
里:貼里襯袍
中:褡護
外:明制道袍
㈣ 道士的標准裝扮是什麼
道士顯著的特點是束發盤髻,一般戴一頂扁平的混元帽或南華巾,頂髻用木簪或玉簪別住。
道袍一般是青蘭色。青色象徵青龍,主東方生氣,五行屬木。青色還表示道士是道教始祖東華帝君的流裔和傳人。道袍不單只有蘭的。
也有黃的和紫的。方丈可穿黃袍和紫袍,逢到節日聖誕一般道士也可穿黃袍或紫袍,但沒受過戒的不能穿。
按儀范慣例戴什麼冠簪一定要配什麼頭飾,有一定的規矩。道冠有月冠、五嶽冠、蓮花冠、三台冠等,有木製的也有玉制的,用法很講究。道士一定要當完童道,舉行了 「冠巾禮」以後才能簪發戴冠,以戴月冠為最普遍。穿著道袍也有沿襲的規矩,什麼道袍一定要配什麼冠簪都有規定。道士穿著鮮艷的道袍,戴著亮晶晶的冠簪和頭巾,登著白布襪和船形的「雲鞋」或「青鞋」,與現代的情趣相去甚遠。道士的裝束看起來真有離塵脫俗、飄飄欲仙之感。
道士的用具也有很多規定。 「仙缽」和「規」是受戒時正式發給的。仙缽有鐵的、木的和漆的。到山裡采葯用鐵的,可以當鍋用;在叢林的齋堂里用木的和漆的。規是一塊紅布,一米半長,八十厘米寬,四周鑲著約十厘米寬的黑邊。規的用法有三種:1.完全展開表示最高的崇敬。2.半疊起來表示對尊神上仙的敬仰。3.完全疊好,做經懺時掛在手臂上表示肅敬。規的尺寸大小和佛教法事中用的「具」差不多。《昆尼日用》一書中說明了「具」的用途。
以上談的是全真教而不是天師道道士的裝束。一般來說全直教道士注重個人清修,要上山找草葯,因此道袍比較輕便樸素;天師道道士注意祭祀威儀,大部份時間花在誦經念咒上,又講究聖誕祭典,所以道袍比較考究。
㈤ 華山派的帽子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綉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㈥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㈦ 道袍顏色的講究
道袍有藍色、灰色、黃色、棕色,暗紅色,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道袍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也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
(7)道袍搭配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道袍在明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幾乎就是讀書人的「標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叫這種衣服叫道袍,因為讀書人懂得的道理多。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特點:
其一是「不與俗移」,也就是說不管社會上的人穿什麼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變,這其實也是道士特立獨行的人格的表現;
其二是「不異服」,穿的都是黃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漢族服飾,不穿其他的服飾。所以道教服飾千百年來,其實變動是不大的。
㈧ 天師府剛傳度的弟子穿什麼衣服,戴什麼帽子什麼顏色呢
穿便裝,外面再穿件道袍,如果自己有薄的道服也可以,請不要穿5分褲7分褲,褲子穿黑色
㈨ 有什麼漢服適合男生日常穿
首選明制,像曳撒飛魚等。首先明制不容易出錯,其次明制比較大氣恢弘,然後曳撒和飛魚較短不顯臃腫比較干練英氣。然後是圓領袍,圓領袍屬於唐制。首先圓領袍據《輿服志》記載為天子常服,其次同曳撒飛魚一樣較短顯干練英氣。
㈩ 道袍顏色有什麼講究
道袍有藍色、灰色、黃色、棕色,暗紅色,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是明代極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種便服,在明代由於道教為國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比把道袍當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飾之一。道袍形制為: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領綴有白色的護領,衣身左右開裾,前襟(大、小襟)兩側各接一片內擺,打褶後縫在後襟里側。
道袍也分為常服和法服兩大系列。常服主要有大褂和道袍。大褂袖寬一尺四寸,右腋開襟,有兩飄帶;中褂則多為對襟。道袍,又稱「得羅」,與大褂相似,袖寬一尺八寸以上,長短隨身,青、藍色,象徵天色和東方青陽之氣。
(10)道袍搭配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道袍在明代的時候非常流行。幾乎就是讀書人的「標配」,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叫這種衣服叫道袍,因為讀書人懂得的道理多。隨著流行變化,道袍的衣身長短、袖子寬窄經常變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經發展到有些誇張的地步,衣短才過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袍特點:
其一是「不與俗移」,也就是說不管社會上的人穿什麼衣服,道士都保持自己的衣冠不變,這其實也是道士特立獨行的人格的表現;
其二是「不異服」,穿的都是黃帝所制之衣冠,也就是漢族服飾,不穿其他的服飾。所以道教服飾千百年來,其實變動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