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
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
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 在潮汕地區,拜天公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民俗活動,更是潮汕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深入人心的一種文化,下面教大家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
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1
拜天公的祈求語
天公祖相保佑,合家內外大小出入平安,好人好事到身邊,孬人孬事撥一邊,大門開透透,錢銀逗逗到,誠心有保佑,四面貴人相照應,添福添貴添財氣,春光無限好,日日進金進銀進財寶,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添丁進財好事連連來,囝仔好讀冊好寫字,走有路,早出頭早成器,年頭順年尾順,一年四季走好運!
通用版:
今天是×月×日,×××地方×××弟子×××信女來天公誠心犒勞,添平安財氣油。拜請三清道祖、玉皇大帝(天公祖)、斗姥元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諸位神明相保庇,保庇弟子、信女:子孫孝順、合家迪吉、男增百福、女納千祥。福運亨通、仕路高升、財源廣進、萬事如意。四時無災、八節有慶、大小平安、出入平安。好人好事隨身邊、壞人壞事撥一邊。掃除千災迎百福,福壽雙全納千祥。
工作、仕途篇:
保庇弟子、信女,添油消災添運氣,添福添壽添財氣!富貴吉祥皆如意,行善積德萬事順利。工作順利事業興,仕途如意順順升,鵬程萬里好光景,光宗耀祖家業興。有誠心有保庇,請你弟子(信女)勤勤來拜天公,萬事都成功(事業定成功)!
婚姻、求偶篇:
保庇弟子、信女:早得佳偶配成雙,早結連理皆歡喜,早成姻緣到百年,早添貴子(是)花好月圓!保庇弟子、信女:天作佳偶配成雙,喜結連理皆歡喜,早添貴子是花好月圓,相親相愛(美滿幸福)到百年。
經商生意篇:
保庇弟子、信女: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保庇他客商捷捷來,錢銀是連連來!舊錢用沒了、新錢擱再來!大樓別墅(給你)連起幾落排。事業(生意)那成功,要來答謝天祖公!
兒孫篇:
保庇弟子、信女:好兒孫、好八字、好腰顧、好腰鴿。聰明智慧、乖巧伶利、從小巧讀書、後日做博士。保庇他年年考試頭一名、金榜早提名。早出頭、早成器、功名成就早得利。
走船捕漁篇:
保佑走船討海抓魚,一帆風順、平安好運氣,滿載而歸,賣魚生意好做、財源茂盛、日日見財大賺錢,錢財好事連連來,舊錢用未完,新錢會再來,洋樓連起幾落排。
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2
潮汕拜天公有什麼講究
閩台、潮汕地區民眾尤其崇拜天公,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九的「天公生」,意即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要焚香祭拜。從正月初九子時開始到凌晨四點,都是祭祀天公的最佳時間。祭拜的供品很豐富,包括扎有紅紙的面線塔以及五果、六齋,而雞鴨、豬肉、魚、茶、酒等更不可少,針菜、香茹、木耳以外,還要有糖塔和最大的一份粿品等。
潮汕人拜天公時,燒的金箔紙也和其它的神誕不同,使用大壽金紙,比一般的金紙大一倍以上。如果家中有十六歲以下的男孩,還得燒用紙做的燈座。燈座非常的考究,上面印有神像、龍的圖案、麒麟的圖案等,還印著「叩答恩光」、「一心誠敬」的字樣,也有用印著「叩答恩光」的金紙代替,無論是燈座或金紙,圖案都非常精緻。
拜神前人人要沐浴更衣,女人要繫上腰裙。由一家之長點上燭,先上三支大香,然後開始祭拜,只見拜者手捧香禮拜,口中念念有詞,念的內容主要是向神報告一年來的經過、向神的祈禱、許願以及還過年拜神時許下的願等。祈禱過後再燒金箔紙。
祭拜完天公後的鮮果、五穀,及燒雞、燒鴨、燒豬、粿品等供品,在拜祭結束過後可以食用。潮汕人家拜完天公分粿,要經驗豐富的男主角主刀,直徑一米多的米粿,一刀劃過,表面筆直,內里要垂直,刀切面不能有斜了或補切的跡象,分粿根據四親六脈,親人叔孫,至交世好,厝邊頭尾而份量有所區別,不能簡單以大中小劃分,對此還是老一輩人心如明鏡,富有經驗。
拜祭天公結束以後的清晨6點開始,各家大人小孩都出動,把祭拜過的供品向周圍親鄰都分發妥當,對至親長輩當然要分大份,雞鴨葷食更不可少,人們認為,吃過祭拜天公用的供品,就會添福添壽,補運走好運。
潮汕年尾拜天公怎麼說3
拜天公習俗的由來
關於拜天公的起源,閩台民間有這么幾種說法。其一說拜天公源自明朝傳說明朝時某一年的農歷新年,當時倭寇進犯,在福建沿海一帶,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鄉民扶老攜幼逃命,結果在黑夜中逃到一處偏僻郊野時,眼見倭寇就要追上,大家感到萬分驚恐,突然前面出現一大片蔗林,鄉民便逃入蔗林躲避,避過倭寇,逃過鬼門關。
據說鄉民們死裡逃生的這一天,正是農歷大年初九,逃出生天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天公救命,於是就在每年的.大年初九凌晨祭拜天公,以謝救命之恩,逐漸形成了民俗,而拜甘蔗的習俗也具有不忘蔗林藏身救命之恩的含義。
關於拜天公習俗由來的另一個說法是,古時有一名孟將軍,他到某個地方,只要喝了當地的水,就會講當地的話,他就以這門本事辨別漢人。可是他到了福建,手下竟然拿了外省的水給他喝,結果他一直不懂講福建話。他便以為福建人不是漢人,就下令大開殺戒,福建人枉死無數。
一直等到了大年初九那天,從外省運來的水喝光了,這孟將軍才喝到福建的水,會講起福建話,這時他才知道自己殺錯人,馬上下令封刀。而福建人認為這是天公所賜,讓他們逃過大劫,便在初九凌晨拜天公謝恩,久而久之,形成習俗。
當然,最廣為人知的說法,還是祭拜玉皇大帝一說。民間傳說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用壽桃祭拜為其慶祝生日,而玉皇大帝在閩南被百姓尊稱為「天公」,所以才有初九拜天公的習俗。玉皇大帝在道教傳統也尊稱為「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帝」,在天庭統領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眾神,由於玉帝的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
閩台地區拜天公一般選擇在初八晚上至初九早上,家家戶戶會在這天晚上舉行盛大的朝拜儀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裡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俗傳因為天公的神格非常尊貴,因此越早敬供越有誠意,有些天公信仰盛行地區的信眾更會慎重地在半夜先於家中敬拜天公後,再前往鄰近的天公廟上香獻敬。
㈡ 潮汕年尾拜神
潮汕年尾拜神
潮汕年尾拜神, 潮汕人的生活中有兩大儀式感, 第一種就是喝茶, 潮汕人一天不喝茶簡直渾身不舒服。 另一種就是拜神, 也是潮汕地區人的信仰,以下潮汕年尾拜神.
潮汕年尾拜神1
潮汕拜神是出了名的隆重,又到年底拜神的旺季,這個時候,各家各戶的老老小小都要忙裡忙外,老熱程度可謂跟春節不相上下。
年終拜神,原是北方先民的一種風俗,先秦時就已經有了。每年年底莊稼收刮後,答謝蒼天的恩賜的一種儀式。潮汕的祖先是晉朝後,為逃避北方戰亂,從中原逐步移民過來的,由於地處偏僻,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很多習俗也就世代相傳下來,拜神就成為潮汕一年中每個家庭最為隆重、最為重要不可缺少的一大件事。
拜神前要大搞衛生,對家裡所有的東西都要洗刷干凈,男的要理發剃鬍須、外出者盡可能要趕回來。而且有許多禁忌,如拜神一定不能和紅白事有染,女子來例假要避開,家人要面帶喜色,絕不能說對神不敬的話,討債的也要迴避,不能有任何噪鬧等。拜的神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南辰北斗、三山國王、雙忠聖王、眾神、福德老爺、珍珠娘娘,及各鄉各里特有的「老爺」「伯公」,等,大約有二十幾位到四五十位不等。拜神又分為一般「年終拜神」(俗稱「拜天公」)和「拜大神」二類。
貧寒人家的一般年終拜神的祭品有二類,食物類的有:豬肉、雞(拜玉皇上帝一定要公雞,拜其他的就不限)、鴨、魚(一般是烏魚或鯇魚)、柑、針菜、香茹、木耳、炒花生、茶葉三杯、酒三杯、糖塔二個,姜薯圓四碗,還有各式各樣的粿品等。粿品中有如直徑六七十厘米以上的米羔、直徑六七十厘米以上的大麵包、中麵包、小麵包、紅殼桃、「面頭仔」等;在食物上還要貼上相應圖案的各類吉祥剪紙。糊裱類的有:大小竿錢、錢對、元寶、金司、貼、香、燭等。
一位神明要奉上食物祭品一份和糊裱類祭品各一份。顯赫的神明,如玉皇上帝(汕潮人稱為「天公」)的食物祭品有雞、鴨、豬肉、魚、糖塔、茶、酒、針菜、香茹、木耳、最大的一份粿品等;糊裱類的祭品有:大竿錢四副(大約是90CM×40CM),分別寫上家門錢、平安錢、求財錢、賜福錢等,大錢對三把,每把大約有半斤,大元寶一個,貼一個,大香三支,大燭一對(應有半斤以上)、一百二十個金司、鞭炮一串等。一般的神明則是魚肉酌減,粿品一份、貼一個、香三支、燭一對、小竿四副(寫的內容和大竿錢一樣)、小錢對三把、元寶一個、金司三十六個等。拜神時還要放潮劇唱片,內容是潮劇《綵樓記》中的《樓台會》。 稍有錢人的家還要請人打醮,打醮是以「棚」計的,最少也要打四「棚」醮,多的要打十幾到幾十「棚」不等。光打醮要花上一千多到幾千元。
拜神前人人要沐浴更衣,女人要繫上腰裙。由一家之長點上燭,先上三支大香,然後是女的開始拜。只見拜者手捧香禮拜,口中念念有詞。念的內容是向神報告一年來的經過、向神的祈禱、許願以及還過年拜神時許下的願等。只見一跪下就口中念個不停,半小時沒站起來,有的甚到站起來要暈倒。一邊祀拜,另外的人一邊燒糊裱祭品,拜完一位就燒一份糊裱祭品,光燒糊裱祭品就要連續二個小時以上。不知神明是否有心思聽善男信女冗長的禱祝,也許神明是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地誤入夢境深處?拜神完要將食物祭品要分與親友和左鄰右舍,家家戶戶要給一份。
因此年終拜神的開銷不少,而且要忙很多天。光買糊裱祭品最少也要花七八百元。貧寒人家拜神要花千餘至二千元,富足人家最少要好幾千或幾萬不等。收入少的家庭,年終拜神要耗掉近幾個月的收入。
拜大神要全豬全羊雞鵝鴨魚粿品等不可勝數,糊裱類祭品更是多得出奇,有象房子一樣高的天公袍、長超過一米的天公帽等,光裱類祭品就要花上一萬至幾萬元。還要到各廟宇中包香火請神,請神時要幾百人(全部是男)手持香隨行。要送隨行人員每人一份禮物,禮物最少的是一人一把雨傘一條毛巾,禮物重的有一人一套高檔西裝一雙高檔皮鞋等。還要請人搭戲棚,請潮劇團演出。拜完大神要給參與請神的人每人送一個大禮包。
潮汕年尾拜神2
在南方公幹適逢周末,順便回潮陽老家拜神。
印象中在北京工作三十多年來只有兩三次時間上吻合,參與拜神。 潮汕三市拜神習俗綿廷上千年,其中潮陽、潮南、達豪更是出了名的隆重。到了年底拜神旺季,各家各戶老老少少都要忙裡忙外,熱鬧程度與春節不相上下。 如此盛大的拜神文化,來龍去脈幾人知?
拜神由來
年終拜神,原是北方先民的一種風俗,最早在先秦時。每年年底莊稼收割後,答謝蒼天的恩賜的一種儀式。 潮陽的祖先是晉朝後,為逃避北方戰亂,從中原逐步移民過來的,由於地處偏僻,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很多習俗也就世代相傳下來,拜神就成為潮汕一年中每個家庭最為隆重、最為重要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
年終拜神,原是先秦時北方先民的風俗,每年年底莊稼收割後老百姓答謝蒼天恩賜的一種儀式。潮汕的祖先是晉朝後期為逃避北方戰亂從中原逐步移民過來的,由於地處偏僻,少受到外來的沖擊,先民帶來的中原很多習俗也世代相傳下來。
北方對拜神早已淡化,而拜神謝神恩則成為潮汕每個家庭年未最為隆重、最為重要、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潮汕人拜神,首先是傳承炎黃子孫對祖先、對根的崇拜與追思,潮汕人拜的神,其實基本都是人,有名有姓有故事,他們是在世時為炎黃子孫的傳承與發展奉獻心血乃至生命的民族功臣,潮汕人感念先賢之功業與高德而世代祭拜,本是華夏文粹之一,如今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祈福精神寄託。
拜神須知
首先精選一個與全家人相合的黃道吉日,有的家庭還精確到上香吉時。 拜神前要大搞衛生,家裡的里里外外,還有要拜神的碗盤都要洗刷干凈,男的要理發剃鬍須,外出者盡可能要趕回來。
如拜神一定不能和紅白事有染;
女子來例假要避開;
家人要面帶喜色,決不能說對神不敬的話;
討債的也要迴避,不能有任何噪鬧等。
神明大名
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南辰北斗、三山國王、雙忠聖王(唐朝張巡、許遠)、媽祖(宋朝林默)、五路財神王亥(中)文財神比干(東)武財神關羽(西)范蠡(南)趙公明(北)、眾神、福德老爺、珍珠娘娘,及各鄉各村特有的「老爺」、「伯公」等,各地不同,大約有二十幾位到四五十位不等。
拜神分類
拜神又分為一般「年終拜神(俗稱「拜天公」)和「拜大神」二類,拜大神更隆重。 拜神供品 提前數天,婦女們要做大體量勞動,准備二大類的供奉祭品,叫拜品。 食物類有: 三牲豬肉、魚(一般是烏魚或草魚)、雞(拜玉皇上帝一定要公雞,拜其他的就不限),加上龍蝦、羊稱五牲;柑桔等五果;六種以上齋菜如針菜、香菇、木耳、炒花生、腐竹、豆腐乾等;白糖塔、姜薯圓甜湯; 油炸的紅薯Lua和油粿; 各式各樣的米制面制粿品。
食物上貼上相應圖案的各類吉祥剪紙。 還有煙茶酒、鮮花。 紙糊裱類的祭品有:大竿錢(約是90cm×40cm),分別寫上家門錢、平安錢、求財錢、賜福錢等;大錢對、大元寶、紅貼、香、燭、小竿錢(寫的內容和大竿錢一樣)、小錢對、元寶、金司等等。
當然,兩類祭品的具體品種、數量在潮汕各地及各家各戶也不盡相同。更令人驚嘆的是龐大市場需求現如今已誕生了長長的規模可觀的產業鏈,造就了大量就業崗位
拜神時還要放潮劇唱片,內容是潮劇《綵樓記》中的《樓台會》。 有錢人家還要請戲班公演潮劇,請神漢打醮,演戲、打醮以「棚」計,最少也要四「棚」,多的十幾到幾十「棚」不等。
祭拜禮儀
拜神前家裡人都要沐浴更衣,這一天會把一張至十幾張八仙桌抬出來,把圖案吉祥精美的八仙帳幔系在八仙桌上。吉時到,一家之長點上燭,上三支大香。然後,女主人隆重出場跪拜,手捧三支香和紅帖,口中念念有詞,報告當年正月初一或初九的許願、一年來神恩普照家裡的變化、今天的還願謝恩等,沒半小時估計站不起來。然後按長幼男女依次敬香、跪拜。來祝賀的親友,也會被邀請進香。 各位神們極有耐心地聆聽善男信女冗長的禱祝,長達數小時。
拜神畢,當晚化燒糊裱祭品,次日將食物祭品送與親友和左鄰右舍,分享法喜。 年終拜神,十幾台供桌並列有之,三支清香也可以!貧寒家勤儉節約集數百元謝恩,工薪階層精打細算積累數千元還願,官家富豪數萬數十萬上百萬供奉也在所不惜,豐儉各不同,至誠之心是共性。
拜神畢,當晚化燒糊裱祭品,次日將食物祭品送與親友和左鄰右舍,分享法喜。 年終拜神,十幾台供桌並列有之,三支清香也可以!貧寒家勤儉節約集數百元謝恩,工薪階層精打細算積累數千元還願,官家富豪數萬數十萬上百萬供奉也在所不惜,豐儉各不同,至誠之心是共性。
與時俱進 小時候,祭品基本上由家庭自己准備。我父親殺雞魚,大鼎清水煮雞,我們邊打下手邊學,我母親在石臼上椿米,蒸各種米粿面粿,炸油餃、紅薯Lua,我們放學後齊上陣幫忙或幫倒忙,其樂融融,最高興是用半圓型鋼刀在竿錢上列印,用硃砂毛筆在竿錢上寫字,稱寫竿錢,我的一點點毛筆功底可能與小時候每年寫竿錢有關。現在大部分祭品都是外購,大人省事,90後00後則已見識、技能全無。 過去拜神一定要三牲五牲,現在許多家庭只用鮮花水果供奉,儀式也不斷簡省。
過去拜神時女主人會穿一件特別的圍裙,稱拜裙,現在簡省了。 過去拜神圓滿後會邀親友共飲封神酒,現在簡省了。
... 潮汕拜神延續至今,30~70後人群還是相當重視,在部分80後、大部分90後00後心目中越來會淡化漠視了。該算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呢,還是算陋習逐步簡化簡省?
潮汕年尾拜神3
潮汕拜神的'「儀式感」
part.1
滴茶+拜神=潮汕人
潮汕人的一生,只需要做兩件事,滴茶、拜神:
初一、十五拜玉皇大帝(天公);初二、十六拜地主老爺(伯公);初三、十七拜媽祖;初四、十八拜財神爺;初五、十九拜五穀母;初六、二十拜珍珠娘娘;初七、二十一拜三山國王;初八、二十二拜壽星公;初九、二十三拜觀音;初十、二十四拜如來;十一、二十五拜伯公;十二、二十六拜虱母仙;十三、二十七拜何仙姑;十四、二十八拜太白金星……
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除了逢年過節村鎮里組織的集體拜神節目,私下裡各個家庭還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拜不同的「老爺」,春節七天假,都不夠潮汕人拜完六分之一的神。
▲潮汕甚至有些地方形成了「寺廟一條街」
潮汕人拜的神極其雜,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古代先賢、民族英雄,甚至連李白、魯班、孫悟空……只要現實有需要,各種各樣的物品全都能造個神出來拜。
潮汕人拜神跨越了佛、道、儒教派的分歧,不論是佛教的釋迦牟尼、達摩祖師,道教的玉帝王母、關公、還是傳統民間信仰里的媽祖、三山國王、村頭「伯公」和本家庭的「地主爺」,大家全都十分和諧地共處一堂,並排而立。
▲潮汕人拜神的盛況
像是汕頭青雲岩,既有佛教大雄寶殿,也有供奉玄天上帝的玄武殿;普寧的盤龍閣是道觀,旁邊的佛寺就叫作盤龍閣寺;陸豐的玄武殿本來是正統共奉北帝神玄武的道觀,卻在玄武神前放了一尊佛祖像,名也成了「元山寺」。
對於潮汕人來說,拜神就是隨手一做的事情,和我們轉發個錦鯉許個願沒有任何區別。
part.2
拜神拜出儀式感
盡管看起來「不大走心」、「有些隨便」,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潮汕人拜神時莊重的儀式感。
在自家大廳開上幾桌,然後在大位上擺好椅子,由家裡的男丁請上公祖爐,再請門神,最後按輩序大小挨個上前跪拜燒香,向神仙老爺們匯報一年的工作成果。大概情形可能是這樣:
現在向祖宗們介紹的這位選手是咱們老李家第X代中最讓人操心的小輩,今年24歲,大學畢業兩年了,不僅沒有考上公務員,而且至今母胎單身,還請各位祖宗們在上面多多照應……
除了這種上香式「問神」,潮汕人還搞出了一整套系統的占卜問神儀式,也就是潮汕人的「擲杯」:「把兩塊削成新月形狀的木頭,外突內平、凸為陰平為陽,由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將「杯」擲出去,探測「陰陽」之數」。
如果擲到一陰一陽,是「勝杯」,表示神明認為所求事可成;兩陽是「笑杯」,所求之事約有50%可能實現,而要是擲到兩陰,那就是「穩杯」,所許的願難成。
▲兩陽是「笑杯」
除了通用的香爐、地台,潮汕人還會精心准備「愛的供養」,不怪潮汕地區總有拍不完的《舌尖》素材,畢竟人家的生產美食的標准都是沖著拜神去的,那都是花了大功夫。
像春節除夕的鼠曲粿、紅桃粿,中元節的安仔粿,五穀母節的尖擔粿、谷穗粿等,另外還有發粿、無米粿、菜頭粿、乒乓粿等,幾乎所有的節慶禮儀場合人們都會准備桃粿。
▲炸桃粿
想表現自己村拜老爺供奉的產品最厲害,各個村之間還搞起了供品美食競賽。像「賽大豬」、「賽大鵝」和辦撰席這種比賽活動,誕生了無數道經典潮汕美食。比如潮汕最有名的鹵鵝,就是經歷了數十年「賽大鵝」活動無數次的優化,從供桌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了能讓「老爺」們開心,潮汕人還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戲曲劇種在祭神時表演,像是潮劇、鐵枝木偶戲、英歌舞……一大串一大串的鞭炮噼里啪啦震天響。
▲潮汕拜神時的演出
part.3
在潮汕,你媽可能是離神最近的人
在潮汕,擔任起日常的拜神、供神、朝聖等服務角色的,不是你的媽媽,就是你的外婆、奶奶。有人說,潮汕的男人是喝茶水的一生,而女人就是拜神的一生。
▲潮汕女生從小就開始拜神 |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潮汕的女兒十幾歲就要跟著媽媽一起學做祭神用的「粿」,潮汕的媳婦一入家門,要繼承婆婆的衣缽將「拜神」的傳統傳下去,保證能說清每一個老爺的名字、主要職能,還要理順家裡老老小小的關系和訴求。孩子長大了,拜神時要祈求神明賜一樁好姻緣,家裡添了新成員,要到祠堂告訴列祖列宗……
「做好葷素搭配、不能全乾不能全濕、不能單數還要不重樣,得會說吉祥話給神聽」,每天都要「念念」「拜拜」,嫁到潮汕的媳婦,在待了兩年後,都必定會練成「拜神」絕技。
▲忙著張羅拜神的潮汕女人們 | 圖片來源:微博@偶遇董小柒
part.4
為什麼潮汕人這么喜歡拜神?
雖然說拜神是中國人無論南北都有的習俗,但能做到像潮汕人這樣,浩浩盪盪、場面盛大的也是不多。
潮汕地區背五嶺而面南海,和其他深處內陸的地區不同,對於潮汕人而言,海既是「絕境」,又是「生路」,潮汕人常把下海捕魚叫「討海」,有一點與天爭命的意味。在這種危險性和偶然性齊聚的地域,將自己寄託給未知的神明,很自然地就成為了化解恐懼的最好的方式。
▲在時年八節,潮汕人要祭拜祖先和神靈
別看潮汕人拜神拜得頭頭是道,但他們卻「並不迷信」、非常講究「實用性」:
在潮汕人的眼裡,不管你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只要能講出一段故事,有什麼「顯靈」的事情,就能被祭拜,與佛祖、耶穌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並無太大差距。簡陋點的,上柱香碎碎念也可,寬裕點的,就大擺供品,都是極盡所能,不拘束於固定的儀程規式,誠心便可。
▲神像周圍插滿了人們敬的香
所以,對於潮汕人而言,拜神,是一件納入骨子裡的習慣性動作。他們深懂造神玄機,需要什麼就創造什麼,各種神明各司其職,保佑著潮汕人生活的順遂。
㈢ 潮汕拜神「狀盒」是什麼
拜神的妝盒其實就是拜神者的願望和訴求!
㈣ 潮汕扛旗美女是什麼民俗文化
潮汕女孩抬旗是為了迎老爺,「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鄉)的守護神、民族英雄或者是為當地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人去世後。
潮汕人雖然都是說潮汕話,但各地區方言還是有所區別。「營老爺」有的地方叫「迎老爺」,叫法雖不同但意思相同。
騎標旗巡遊活動至今已經延續了有五百多年歷史的傳統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騎標旗它的產生和明、清代潮汕地區的節慶風尚有著密切的關系。
民俗來源
潮汕人很喜歡拜神明,而神明的另一個尊稱也便是「老爺」,在潮汕的各個鄉鎮都可以看到有村民自資建立起來的神廟,這些神廟供奉著老爺,每逢一個特殊的節日,鄉里人總會進廟去拜神,廟里總是香火不斷。
拜神很多時候是給人一種心理上的支持,以前大多數是為了求風調雨順,現今拜神的目的也各有千秋。總之,神明在他們迷茫時給與他們一定的精神支持。聽老一輩的人說,為感謝「老爺」的保佑,每年的一個特別的日子,由自鄉人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將「老爺」請出廟。
並進行鄉中主要街道的遊行,人們會在那一天早早地那些街道等候著,燒香迎接「老爺」的到來,迎老爺的名字由此而來,並且年復一年的傳承著。
㈤ 潮汕習俗迎老爺的時候老爺旁邊的圓形扇子叫什麼就是一個人舉著的、類似雨傘。
摭陽傘
㈥ 潮汕的中秋習俗
在潮汕,自古有中秋節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婦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圓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稱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稱為月娘。婦女拜月的重要心願還在尋找一個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謠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在潮汕,中秋節將到來的時候,各家各戶的主婦便忙著用糯米碾成粉末兒,然後摻上白糖漿攪勻,再用一個個木模子,把它們壓在鏤凹進去的部分裡面。壓結實了,磕出來,便成了一塊塊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紋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動物形狀的月糕更令孩子們愛不釋手。此外,還有一種用花生炒熟了加麥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無比。中秋節當天下午,家家戶戶還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節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兩天就開始忙開了。鹵鵝、做果、購買貢品,忙得不亦樂乎。
當三五之夜到來、玉兔東升時,人們就將大方桌擺在院子中央,然後,拿兩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個拱門,稱為月宮門。祭月時,常讓小孩子供上新買的文具——筆、課本和書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讀書聰明,成績優秀。並撮一點香灰,慎重地包在紅紙上,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心水」送服,說這是「月娘」恩賜的「仙丹」,喝了能使人變得聰明、健康。聽眾朋友,您是否記得您的母親將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壇那虔誠的表情呢?那是母親對子女最真誠的禱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可是父母們的期盼。他們會從祭壇取下一點煙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讓小孩喝下。說那是「阿娘」賜予的靈丹妙葯,喝下後會機智靈敏。這樣的說法雖不可信,但這卻反映了長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鄉,還能聽到咚咚咚的謎鼓聲和悠揚的弦樂聲,人們穿梭於各個街道、社區的燈謎台,駐足在涼亭內、祠堂前聽潮樂,熱鬧非常。
暮色降臨,玉兔東升,潮人賞月的活動也就開始了。中秋賞月,根據各自不同的愛好和條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設家宴於月下,為孩子們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古老的神話故事,共賞天倫之樂;或陳月餅、酒饌、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油甘、橄欖、香蕉、芋頭等食物於庭院、樓台,全家人在銀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談,一面品嘗節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樓上居民則在陽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雲蓋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著有點月光才祭拜,總盼望月娘能給光彩。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粉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用柚牙裝扮白鴿等等,在汕頭則較少見。現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購物方便,不象從前工巧。或爭先佔坐酒樓玩月,以先睹月色為快;或到汕頭港灣、中山公園、金砂公園等地駕輕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於街市,以睹節日晚市熱鬧的場面;潮人的婦女們也盛裝出遊,互相往來,嬉戲在在月光下。
㈦ 潮汕拜神風俗
又是一個可以出書的話題!
財神時間:初一十五拜地主爺司命公,逢大節拜地頭老爺司命公,家有婚嫁生死進宅升學遠行等大事拜地頭老爺司命公,家有未出花園小孩逢大節拜床腳婆,另潮陽等地初一十五也有拜天公,某些村落有將軍爺(設在寨門村口)初一十五也要拜,其他各種神明誕辰以及送神迎神遵鄉例。財神一般求早,當日子時後即可開始。
財神物品:三牲[簡化版是三中肉類,如豬肉,魷魚,肉丸,如用魚類或雞鴨鵝必須整隻,除三鳥和魚類在,其餘動物一般不用]。齋碗[三或五個素材,簡化版如菌類,糖,紫菜],水果(大果實如蘋果梨一般雙數,小果實一般成盤),糖果,香燭紙錢各地差異很大,問當地老人
㈧ 潮汕年底拜神文化
潮汕年底拜神文化
潮汕年底拜神文化。潮汕屬於廣東的一個地區,潮汕有著非常多的傳統風俗,在過年的時候潮汕拜神是出了名的隆重,很多人都想了解一番。一起來看看潮汕年底拜神文化吧。
潮汕年底拜神文化1
由來
年終拜神,原是北方先民的一種風俗,最早在先秦時。每年年底莊稼收割後,答謝蒼天的恩賜的一種儀式。潮陽的祖先是晉朝後,為逃避北方戰亂,從中原逐步移民過來的,由於地處偏僻,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很多習俗也就世代相傳下來,拜神就成為潮汕一年中每個家庭最為隆重、最為重要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
拜神須知
首先須先選個好日子。
拜神前要大搞衛生,家裡的里里外外還有要拜神的碗盤都要洗刷干凈,男的要理發剃鬍須,外出者盡可能要趕回來。
而且有許多禁忌:
如拜神一定不能和紅白事有染;
女子來例假要避開;
家人要面帶喜色,決不能說對神不敬的話;
討債的也要迴避,不能有任何噪鬧等。
拜的神明有:
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南辰北斗、三山國王、雙忠聖王、眾神、福德老爺、珍珠娘娘,及各鄉各里特有的「老爺」、「伯公」等,大約有二十幾位到四五十位不等。
拜神又分為一般「年終拜神"(俗稱「拜天公」)和「拜大神」二類。
拜品
家裡會提前兩天婦女們在做紅粿,准備好雞鴨去屠宰。
食物類有:
豬肉、鴨、魚(一般是烏魚或鯇魚);
雞(拜玉皇上帝一定要公雞,拜其他的就不限);
柑、針菜、香菇、木耳、炒花生、茶葉三杯;
酒三杯、糖塔二個,姜薯圓四碗;
還有各式各樣的粿品等。
粿品中有如直徑六七十厘米以上的米糕、直徑六七十六七十厘米以上的大麵包、中麵包、小麵包、紅殼桃、面頭仔等;
在食物上還要貼上相應圖案的各類吉祥剪紙。
一位神明要奉上食物祭品一份和糊裱祭品各一份。
顯赫的神明,如玉皇上帝(天公)的食物祭品有:雞、鴨、豬肉、魚、糖塔、茶、酒、針菜、香菇、木耳、最大的一份粿品等;
糊裱類的祭品有:
大竿錢四副(約是90cm×40cm),分別寫上家門錢、平安錢、求財錢、賜福錢等;大錢對三把,每把大約有半斤,大元寶一個,貼一個、香三支、燭一對、小竿四副(寫的內容和大竿錢一樣)、小錢對三把、元寶一個、金司三十六個等。
拜神時還要放潮劇唱片,內容是潮劇《綵樓記》中的《樓台會》。 稍有錢人的家還要請人打醮,打醮是以「棚」計的,最少也要打四「棚」醮,多的要打十幾到幾十「棚」不等。光打醮要花上一千多到幾千元。
祭拜方式
拜神前人人要沐浴更衣,這一天會把八仙桌拿出來擺在天公下,把八仙裙系在八仙桌上,由一家之長點上燭,先上三支大香,然後是女的開始拜,只見拜者手捧香禮拜,口中念念有詞。
念的內容是像神報告一年來的經過,向神的祈禱、許願以及還過年拜神時許下的願等。只見一跪下就口中念個不停,半小時沒站起來,有的甚到站起來要暈倒。一邊祀拜,另外的人一邊燒糊裱祭品,拜完一位就燒一份糊裱祭品。
還到鄉里老爺宮、媽宮、老伯公拜!
不知神明是否有心思聽善男信女冗長的禱祝。也許神明是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德誤入夢境深處?拜神完要將食物祭品分與親友和左鄰右舍,家家戶戶要給一份。
因此年終拜神的開銷不少,而且要忙很多天。光買糊裱祭品最少也要花七八百元。貧寒人家拜神要花千餘至二千元,富足人家最少要好幾千或幾萬不等。收入少的家庭,年終拜神要耗掉近幾個月的收入。
潮汕年底拜神文化2
過年拜神的講究
過去老祖宗們斬荊披蕀,跋山涉水,開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飽經風吹雨打,雷轟電擊之餘,內心裏面油然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萬物者各有各的神祇。後來有了宗教思想,這種神道觀念也變的更具體、更實際。中國人的胸襟其實是很寬闊的。總認為,神既然為保護人類而來,當然是越多越好,於是就來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雖然沒有發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組織,但孔夫子卻說過一句「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話,等於是替「神格」訂了一個標准。
在這種觀念下,歷代許多位彪炳國史的聖君、賢相、大儒、名將,以及著錄各地方有志的忠臣、義士、節婦、孝子,凡是合乎「神格」而又有顯應事跡的,生而為英、死後有靈,都有立廟奉祀的機會,以中國土地之廣、人口之眾、歷史之久、文物之盛、神靈的來源又如此之多,在中國有這諸天神佛,庇護天下蒼生、領受四方香火,也就不足為奇了。
廟中拜神:
到廟中拜神可有發覺 除了廟中主神外 還有許多香爐例如福德、天地、門神或其他神祗 如果沒有留意的便要注意了。
俗雲:「入廟拜神、入屋叫人」 這是一種尊重及禮貌 入廟拜神要供香但並不代表神祗會吸這些香這是一種與神靈打招呼的方式。
供香一般來說 主壇供三支大香、三支細香或五支細香跟著便是主壇以外的所有的神靈;一個香爐三支香 供滿全廟神靈方為完滿這是入廟拜神的一個規矩。
許願求簽 都一定要具備供品 這亦是一種禮貌 你們去探朋友時也不會空手而去 必買些生果或糖果餅乾之類 人與人都講究禮貌更莫論乎神靈 供品大小由心 你可以托一隻金豬或三牲酒禮亦可以帶五個生果、一碟齋菜作供品。
通常先將供品放上 然後才供香 若果在繁忙日子 香爐的香太多可選擇另一個方法供香。便是將供品放在地上〔若果拜桌有空位便要放上拜桌〕因地方擠迫才迫不得已這樣做 神靈是不會見怪的;然後在前面方放一個生果在生果上方插香 然後鞠躬跟著可以向神靈祈求家人平安、財運亨通、子女讀書聰明伶俐、得姻緣等等。
有些人主要想求簽供祭後便可向廟祝借一簽筒〔通常善男信女都會捐些香油錢或入廟前看一些攤檔可有簽筒賣 有則可以購備自用〕。
如何祭祀:
敬天尊祖乃我國五千年來,一脈相承的道統,全民遵循,其根源出於天性,而貫徹於風俗習慣中,形成了中華固有文化的基石,祭祀祖宗為人倫要件、治國根本、歲時節令,或婚喪喜慶,皆需祀神,亦必祭祖。因此每個家庭的香案之上,大多左邊供奉神佛肖像或卷軸,右邊安奉世代祖先牌位,而上寫「顯考某某公」或「顯妣某某夫人」或「?家祖先牌位」字樣,口頭上概稱為「公媽」,除每日需焚香膜拜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也都要祭拜一番,此外,若遇神佛誕辰,或欲求神明消災賜福時,亦需至寺廟進香。頂禮膜拜。
潮汕年底拜神文化3
燒香拜佛的講究和忌諱有什麼
1、衣冠整潔,舉止有禮
進入寺廟,服裝鞋帽以整潔為宜。不可服裝不整,特別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過分暴露的服裝,也不可濃妝艷抹。入佛堂不得吸煙、嚼口香糖,打鬧嬉戲等。
2、進寺廟和大殿的順序
進寺院:要從左往右繞,不可從右往左繞,這叫右繞塔寺。
進大殿:要往左進,要抬左腳進門。要往右進,抬右腳進門。不可在正中間拜佛,因大殿里中間的拜墊,是寺院方丈或當家師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進殿堂:不可在正中間問尋(既鞠躬)必須到兩側方可。因中間只有方丈及當家才可。
3、不可亂動寺廟之物
寺廟之中諸物不可亂動,特別是寺中鍾鼓魚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物,亦不可戲動。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隨意摘取。
4、拜僧有講究
見到僧人,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忌直稱為「出家人」、「和尚」。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兩手合一,微微低頭,表示恭敬,忌握手、擁抱、摸僧人頭等不當禮節。如果僧人正在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都不可向他禮拜。
5、其他注意事項
佛堂內不得大聲喧嘩,或躺卧跑跳。有人禮佛,勿從前面過。參拜佛時,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從你面前而過,打擾你拜佛。拜佛姿勢要庄嚴正確,不可傾斜不正。帶小孩進入寺廟,大人一定要管理好孩子,不可隨意妄為。
㈨ 潮汕年尾答謝神
潮汕年尾答謝神
潮汕年尾答謝神,潮汕拜神是出了名的隆重,又到年底拜神的旺季,這個時候,各家各戶的老老小小都要忙裡忙外,老熱程度可謂跟春節不相上下。以下為大家分享潮汕年尾答謝神。
潮汕年尾答謝神1
在潮汕有一個很重要的民俗,就是「答謝神恩」,這在潮汕各地都是比較隆重的。一年的「答謝神恩」,主要意思就是感謝神、答謝神恩這一年來對民間的體恤照顧,使得天下得以風調雨順,當然現在的「答謝神恩」,在新社會里有著更多的是民俗活動的心態,也不斷變成一種輕松愉悅的民間文化集會,祭祀的規模更大,檔次更高,文化內涵更為豐富。
年尾一到潮汕人又要開始答謝神恩,又是「謝神拜神,拜天公」的旺季。一到夜晚,潮汕地區都會充滿鞭炮聲與鞭炮味道。在每年年底的到來,「拜神,拜天公」都是潮汕人每家每戶都要拜的。潮汕拜神是出了名的隆重,又到年底拜神的旺季,這個時候,各家各戶的老老小小都要忙裡忙外,老熱程度可謂跟春節不相上下。
潮汕人年尾拜神「答謝神恩」,原是北方先民的一種風俗,先秦時就已經有了。每年年底莊稼收刮後,答謝蒼天的恩賜的一種儀式。
潮汕的祖先是晉朝後,為逃避北方戰亂,從中原逐步移民過來的,由於地處偏僻,少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很多習俗也就世代相傳下來,拜神就成為潮汕一年中每個家庭最為隆重、最為重要不可缺少的一大件事。
在潮汕地區,拜神「答謝神恩」不僅是單純的一種儀式,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甚至成為了一種文化,滲入到每個潮汕人的生活之中。
潮汕人拜神「老爺保號」,一句「老爺保賀」,所有潮汕人都懂,這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良好祝願。也希望來年都政通人和、風調雨順,百姓能安居樂業,保佑闔家平安。
拜神「答謝神恩」前要大搞衛生,對家裡所有的東西都要洗刷干凈,男的要理發剃鬍須、外出者盡可能要趕回來。而且有許多禁忌,如拜神「答謝神恩」一定不能和紅白事有染,女子來例假要避開,家人要面帶喜色,絕不能說對神不敬的話,討債的也要迴避,不能有任何噪鬧等。
潮汕人拜的神有,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南辰北斗、三山國王、雙忠聖王、眾神、福德老爺、珍珠娘娘,及各鄉各里特有的「老爺」「伯公」,等,大約有二十幾位到四五十位不等。
潮汕人拜神又分為一般「年終拜神」 「答謝神恩」(俗稱「十二月拜老爺」)和「拜大神」二類。
潮汕人一般年終拜神「答謝神恩」的祭品,食物類的有,豬肉、雞(拜玉皇上帝一定要公雞,拜其他的就不限)、鴨、魚(一般是烏魚或鯇魚)、柑、針菜、香茹、木耳、炒花生、茶葉三杯、酒三杯、糖塔二個,姜薯圓四碗,還有各式各樣的粿品等。
粿品中有如直徑六七十厘米以上的米羔、直徑六七十厘米以上的大麵包、中麵包、小麵包、紅殼桃、「面頭仔」等;在食物上還要貼上相應圖案的各類吉祥剪紙。
潮汕人一般年終拜神「答謝神恩」的祭品,錢紙類的有,大小竿錢、錢對、元寶、金司、貼、香、燭等。
一位神明要奉上食物祭品一份和錢紙類祭品各一份。一般的神明則是魚肉酌減,粿品一份、貼一個、香三支、燭一對、小竿四副(寫的內容和大竿錢一樣)、小錢對三把、元寶一個、金司三十六個等。
顯赫的神明,如玉皇上帝(汕潮人稱為「天公」)的食物祭品有雞、鴨、豬肉、魚、糖塔、茶、酒、針菜、香茹、木耳、最大的一份粿品等。錢紙類的祭品有,大竿錢四副(大約是90CM×40CM),分別寫上家門錢、平安錢、求財錢、賜福錢等,大錢對三把,大元寶一個,貼一個,大香三支,大燭一對,一百二十個金司、鞭炮一串等。
潮汕人拜神「答謝神恩」時還要放潮劇唱片,內容是潮劇《綵樓記》中的《樓台會》。 稍有錢人的家還要請人打醮,打醮是以「棚」計的,最少也要打四「棚」醮,多的要打十幾到幾十「棚」不等。
潮汕人拜神「答謝神恩」前人人要沐浴更衣,女人要繫上腰裙。由一家之長點上燭,先上三支大香,然後是女的開始拜。只見拜者手捧香禮拜,口中念念有詞。念的內容是向神報告一年來的經過、向神的祈禱、許願以及還過年拜神時許下的願等。只見一跪下就口中念個不停,半小時沒站起來,善男信女冗長的禱祝,有的甚到站起來要暈倒。
一邊祀拜,另外的人一邊燒錢紙祭品,拜完一位就燒一份錢紙祭品,光燒錢紙祭品就要連續二個小時以上。拜神完要將食物祭品要分與親友和左鄰右舍,家家戶戶要給一份。
潮汕人拜大神要全豬全羊雞鵝鴨魚粿品等不可勝數,糊裱類祭品更是多得出奇,有象房子一樣高的天公袍、長超過一米的天公帽等。還要到各廟宇中包香火請神,請神時要幾百人(全部是男)手持香隨行。要送隨行人員每人一份禮物,禮物最少的是一人一把雨傘一條毛巾,禮物重的有一人一套高檔西裝一雙高檔皮鞋等。還要請人搭戲棚,請潮劇團演出。拜完大神要給參與請神的人每人送一個大禮包。
一句老爺保賀,每個潮汕人都懂,在各家各戶和各村落,都會有各種形式的「答謝神恩」民俗,當然也少了不供品啦。大家都爭著在頭個時辰取個好意頭。
潮汕年尾答謝神2
拜神的淵源
過去老祖宗們斬荊披蕀,跋山涉水,開拓土地,安置社稷,在飽經風吹雨打,雷轟電擊之餘,內心裏面油然生出對大自然的敬畏,便相信天地日月的山川萬物者各有各的神祇。後來有了宗教思想,這種神道觀念也變的更具體、更實際。中國人的'胸襟其實是很寬闊的。總認為,神既然為保護人類而來,當然是越多越好,於是就來者不拒,佛教有佛教的神佛,道教有道教的神,儒家雖然沒有發展出宗教的形式、宗教的組織,但孔夫子卻說過一句「聰明正直謂之神」的話,等於是替「神格」訂了一個標准。
敬天尊祖乃我國五千年來,一脈相承的道統,全民遵循,其根源出於天性,而貫徹於風俗習慣中,形成了中華固有文化的基石,祭祀祖宗為人倫要件、治國根本、歲時節令,或婚喪喜慶,皆需祀神,亦必祭祖。
拜神有什麼講究
關於拜神燒香的人
1、女性月事來了不能進殿拜神燒香。
2、未滿周歲的小孩也不要進殿拜神燒香。
關於拜神燒香的方法
1、拜神燒香前需要洗手,干凈的手才能夠拿香。
2、點燃的香火如還沒有滅就不要直接吹滅,口有濁氣會被視為不敬。
3、自己請自己的香,不能由別人付香火錢。
4、在寺廟里拿的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
5、香頭平對菩薩聖像,注意香頭不能朝向地面。
6、上香時先上香後禮拜,不要抓著一大把燃著到處拜。
7、心中的期望都可向佛菩薩傾訴,注意不要念出聲來。
8、拜神上香的正確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神仙菩薩顯現在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神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一般燒三支清香即可,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潮汕年尾答謝神3
拜神日子有什麼講究
首先,每逢初一十五就去上香祭拜,源自於佛教,在佛教中規定信徒,要在初一十五的時候吃齋、誦經、敬佛,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禮拜的形式。在佛教的一些經典論述當中,也明確表示每逢初一、十五這樣的日子屬於十齋日。也正是因為如此,民間對於拜神禮佛的日子,就比較統一的定為每逢農歷初一、十五了。
同時在道教當中也認為,每逢初一、十五這樣的日子被稱為朔望,月亮的陰暗一面對著地球,因此被稱為朔。而月亮被太陽照亮的一半對著地球就要望,因此一般在農歷的十五或者十六,月亮都會出現一半陰一半陽的情況。而道教的陰陽之氣變化,也大都從月相中觀測得來,所以初一、十五這樣的日子,也是道教有朔望之日需要清齋燒香的要求。
第二,那麼拜神的日子是不是只有初一、十五這些日子呢,其他的時間拜神可以嗎?從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中來看,每一個月份甚至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神明可以祈福祭拜。比如正月,正月初一是天臘之辰,太上老君、東方七宿星君等都會下凡;正月初二天曹神君下凡;正月初三孫真人誕辰,太白北斗星下凡;正月初五趙公元帥巡查迎接財神,清靜孫元君誕辰;正月初七真武下凡,四斗帝君下凡;正月初八南斗星下凡;正月初九太素三元君朝真;正月初十長生保命天尊下凡;正月十一消災解厄天尊下凡;正月十三劉猛將軍誕辰;正月十四三官神下凡;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賜福紫薇大帝誕辰、西斗帝君下凡等等。
由此可見,並不是只要初一、十五這些時間可以祭拜,其他時間也是可以祭拜的。
第三,祭拜的時候有什麼注意事項嗎?一般而言在祭拜的時間選擇上,上午要好於下午。祭拜神明最好選擇上午到正午之間,陽氣旺盛的時候,下午尤其是太陽落山之後,是不能祭拜的。
同時祭拜神明之前,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最好是可以在祭拜之前就開始吃素,不能從事殺生的事情。在祭拜之前也要焚香沐浴,以最好的狀態,最虔誠的心態來祭拜神明,向神佛祈福。
祭拜神佛的時候,也需要遵守一定的禮儀。我們國家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入廟拜神,入屋叫人是一種禮貌和尊重。比如上香的時候要左手持香點燃,右手拂袖。在燒香的時候遇到了明火,不能用嘴去直接吹滅,而是應該用扇子上下煽動或者用右手扇滅。
㈩ 泰國拜佛的半身裙叫什麼
.泰國拜佛的半身裙叫什麼?叫拜佛的服裝吧。只有穿這半身裙才可以去拜佛,不然的話是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