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搭配 » 古代女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擴展閱讀
中年女士秋裝襯衫 2025-02-07 22:12:00
男裝二三線品牌有 2025-02-07 21:11:23
青年褲子有什麼品牌 2025-02-07 19:08:01

古代女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13 11:03:48

❶ 古代女子頭上戴的那個帽子叫什麼呢 就是帽子周圍還有白紗的那種 更像刺客戴的那種

那是帷帽,又叫席帽,是在笠帽周圍上紗,用於遮擋風沙,是從西域粟特人那裡傳過來的

❷ 古代皇後、妃子帶的帽子

鳳冠!所以有鳳冠霞帔。

補充:
簪子:女孩子們喜歡的簪子,
玉釵 :用玉製成的釵,
梅花簪子 :因簪子外端有梅花形狀而得名,
珍珠頭帶 :珍珠結成的頭帶,非常好看女性飾品
鳳頭釵:雕刻著鳳頭的金釵
媚狐頭飾 :狐眼嵌著寶石的狐頭帽
玉女發冠 :仙女常帶的頭環
七彩花環:用七彩神花編成的花環
鳳翅金翎:以鳳翅和鳳翎編織而成的金絲頭環

❸ 古代皇後妃子帶的帽子叫什麼

鳳冠!所以有鳳冠霞帔。

補充:
簪子:女孩子們喜歡的簪子,
玉釵 :用玉製成的釵,
梅花簪子 :因簪子外端有梅花形狀而得名,
珍珠頭帶 :珍珠結成的頭帶,非常好看女性飾品
鳳頭釵:雕刻著鳳頭的金釵
媚狐頭飾 :狐眼嵌著寶石的狐頭帽
玉女發冠 :仙女常帶的頭環
七彩花環:用七彩神花編成的花環
鳳翅金翎:以鳳翅和鳳翎編織而成的金絲頭環

❹ 古代皇後妃子戴的帽子,舊時女子出嫁時戴的禮帽叫什麼冠

冠,是鳳冠。但不是皇後妃嬪戴的那種有鳳龍圖案的冠。而是彩冠,即花冠等(女子的一種冠飾),上頭有假花或其他吉祥圖案。肯定有。但鳳龍圖飾的,只能是貴族富家。戴冠,所受重量可不輕,雖然如此,依舊很是討女子喜歡。到了明代,更是流行,而新娘戴的冠也被稱為「鳳冠」。

❺ 什麼年齡的女子要帶帷帽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
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
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斗笠也叫帷帽,是古代閨閣女子出門時所戴的一種可以遮住面容的帽子,作用就如同現在的口罩,頭戴著斗笠當微風吹拂薄紗露出若隱若現的臉龐,那美麗的面容驚鴻一瞥讓人怦然心動的感覺,而且古代的女子都是非常講究禮儀的,一舉一動都極為講究,回眸一笑百媚生,就是形容古代美麗的姑娘。
古代貴族帶的有紗的斗笠是因為戴斗笠可以遮蔽自己的容顏,一般大家閨秀會講究內涵,不拋頭露面,所以才會帶斗笠。

❻ 古代皇後妃子戴的帽子,舊時女子出嫁時戴的禮帽叫什麼冠

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叫冕旒,也用作皇帝的代稱冕(corona)。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

皇後是鳳冠。但不是皇後妃嬪戴的那種有鳳龍圖案的冠。而是彩冠,即花冠等(女子的一種冠飾),上頭有假花或其他吉祥圖案。肯定有。但鳳龍圖飾的,只能是貴族富家。戴冠,所受重量可不輕,雖然如此,依舊很是討女子喜歡。到了明代,更是流行,而新娘戴的冠也被稱為「鳳冠」。

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頭冠叫鳳冠,服飾叫霞帔,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
鳳冠: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冠。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❼ 唐朝女子的帽子究竟是如何演變的

  • 唐朝女子的帽子究竟是如何演變的?
  •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一般來說帽子是圓頂形的,能夠能覆蓋整個頭部,易戴易脫,所以對於古代女性來說,帽子是她們平時出門最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之一。胡服中的帽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大幅方金,用輕薄透明的砂螺製成,全身披裹遮蓋全身。一種以衣帽相連類的斗篷裝飾,這種服飾可能與阿拉伯的服飾有關,由於西北風沙很大,人們遠行騎馬,用它圍裹身體可以遮蔽風沙。

  • 美妙的身材都展現出來,甚至淺露面容平添了一份幽抱皮膚。伴著面的美感,有的還鑲上了各種的珠寶,有的下眼為曲線冒炎,有的裝上了上方的帽。而上是由鳥語,還有的在口研部分是有皮毛適量眾多,繁簡不宜,形成了多樣化的圍繞。等到武則天登機以後。密離就消失不見了,剩下的只有圍帽,但隋唐生活打卡成功,休養生息,再接再厲。

❽ 古代後妃戴的帽子,舊時婦女出嫁時的禮帽,叫( )冠

鳳冠~~
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

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鳳冠的組成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鳳冠造型莊重,製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隻,翠雲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餘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製作也不少。最後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於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雲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

四頂鳳冠
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別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孝端、孝靖兩位皇後各2頂。四頂鳳冠製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製作精美,並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六龍三鳳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製成。其中,冠頂飾有三龍:正中一龍口銜珠寶滴,面向前;兩側龍向外,作飛騰狀,其下有花絲工藝製作的如意雲頭,龍頭則口銜長長珠寶串飾。三龍之前,中層為三隻翠鳳。鳳形均作展翅飛翔之狀,口中所銜珠寶滴稍短。其餘三龍則裝飾在冠後中層位置,也均作飛騰姿態。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間鑲嵌紅藍色寶石,周圍襯以翠雲、翠葉。冠的背後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每扇除各飾一金龍外,也分別飾有翠雲、翠葉和珠花,並在周圍綴左右相連的珠串。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由於龍鳳珠花及博鬢均左右對稱而設,而龍鳳又姿態生動,珠寶金翠色澤艷麗,光彩照人,使得鳳冠給人端莊而不板滯,絢麗而又和諧的藝術感受,皇後母儀天下的高貴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體現。

三龍二鳳冠,即孝端皇太後鳳冠,高26.5厘米口徑23厘米,鳳冠共用紅、藍寶石一百多塊,大小珍珠五千餘顆,色澤鮮艷,富麗堂皇,堪稱珍寶之冠。

九龍九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餘顆,各色寶石150餘塊。此冠用漆竹紮成帽胎,面料以絲帛製成,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隻點翠金風、後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後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這頂豪華的風冠,共嵌紅寶石百餘粒、珍珠5000餘粒。

十二龍九鳳冠,冠上飾十二龍鳳,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賓士,姿態各異。龍下部是展翅飛翔的翠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下部飾珠花,每朵中心嵌寶石1塊或6、7、9塊不等,每塊寶石周圍繞珠串一圈或兩圈。另外,在龍鳳之間飾翠雲90片,翠葉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飾珠寶帶飾一周,邊緣鑲以金條,中間嵌寶石12 塊。每塊寶石周圍飾珍珠6顆,寶石之間又以珠花相間隔。博鬢六扇,每扇飾金龍1條,珠寶花2個,珠花3個,邊垂珠串飾。全冠共有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鳳眼共嵌小紅寶石18塊。,十二龍九鳳冠,冠上飾十二龍鳳,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賓士,姿態各異。龍下部是展翅飛翔的翠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下部飾珠花,每朵中心嵌寶石1塊或6、7、9塊不等,每塊寶石周圍繞珠串一圈或兩圈。另外,在龍鳳之間飾翠雲90片,翠葉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飾珠寶帶飾一周,邊緣鑲以金條,中間嵌寶石12 塊。每塊寶石周圍飾珍珠6顆,寶石之間又以珠花相間隔。博鬢六扇,每扇飾金龍1條,珠寶花2個,珠花3個,邊垂珠串飾。全冠共有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鳳眼共嵌小紅寶石18塊。

❾ 古時候結婚,女的帶的帽子叫鳳冠.男的頭上帶的叫什麼啊

好象有種叫法叫 」栩毓」,沒有樓上的這種高論了,我是看小說的時候看到的.

❿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