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搭配 » 古代為什麼沒有手套
擴展閱讀
皮帶針如何使用圖解 2024-11-30 00:29:55
男裝秋季睡衣 2024-11-29 23:55:25
男裝原創 2024-11-29 23:43:22

古代為什麼沒有手套

發布時間: 2023-03-05 06:39:27

Ⅰ 手套是哪個朝代有的 (跪求):)

我國古代(民國以前)連襪子都沒有,是用綿布裹腳,所以我猜手套就更沒有了。手套應該是從國外傳進來的。

Ⅱ 古人盤珠子也戴手套嗎為什麼現在的人盤珠子都要戴手套

1、古代人不會戴手套盤珠子。
2、現代人盤珠子有的戴手套,這是根據木料的特性決定的。

可以說古人是不存在盤珠子這種說法的,僧人的念珠是修行修心的一種方式。當然更不會選擇戴手套。

所謂盤珠子是現代人為了使手串達到「包漿」效果而進行的一種速成方法。
何為「包漿」,包漿的成因:由於木頭本身的油性,再加上空氣中的少量水分與灰塵,產生的一層亮而薄的透明層,這就是包漿。
產生包漿快慢的因素:
1、紋理打磨的要細膩,越細膩越容易產生包漿。
2、料的本身油性與密度,當然都是越高越好。
3、盤的時間,時間越長產生的包漿越漂亮越持久。

不同的木質的方法也是不同,不一定都需要「戴手套」。
檀香類,以打磨為主,打磨的細膩就可以產生包漿了,不然再盤也難成包漿,因為檀香木質輕,並沒有太大油性,產生包漿的唯一前提就是打磨細膩。
1、新的珠珠買回來顏色一般都是橘紅色或橘黃色,根據紫檀木的物理結構,含豐富的紫檀素,遇空氣和磨擦熱會釋放出紫檀素,珠珠表面顏色會變深,逐漸發紫到黑紫,再遇手心的微汗水和油脂,漸漸形成「包漿」,珠珠由於手的指紋的摩擦(人的指紋相當於5000目砂紙)表面逐漸平滑,遇光形成高亮點,同時也變的漂亮和神秘(木質的熒光從木頭里邊透出來)最後產生「寶氣」。
2、紫檀是以高貴的紫色傲於所有木材之首,古之曰:「紫氣東來」在文玩里最值得把玩的就是紫檀,以顏色木質取勝,所以,為了快速形成「包漿」用手直接盤,食指,中指半握,用拇指左右反復摩擦珠珠表面,順帶上下移動,力集中在拇指上,(如果手式不對會磨起泡),夏天是「盤」珠珠最好的季節,要好好的充分利用,在這里強調:手汗嚴重的最好在不出汗的時候「盤」,一旦覺得手濕的厲害,請停止盤。
3、新的珠珠請不要上油!注意:是任何油,在盤15天後,感覺木頭摸上去有點發「粘」,請停一~二天,這是木頭在形成包漿。

黃花梨類,可以直接上手,因為海黃油性很大,當然,手不能太汗,太汗的手還是用布盤為好,黃花梨的包漿應該是最強大,最漂亮的了。
1、黃花梨是以花紋取勝,魅力無窮,但黃花梨不易用手直接「盤」,盤一段時間,木頭會發黑褐色掩蓋了美麗的花紋。
2、建議先用搓澡巾把珠珠表面摩擦細膩(有的新買的加工的就很好了),再用手直接盤,但最終還會變黑,黃花梨手串不要經常用手盤,也建議不要經常帶。
3、盤的手勢,步驟和紫檀一樣。

金絲楠
1、金絲楠珠珠可不好「盤」,因為木質相對紅木「軟」,最少得三個月以上(還是天天盤四個小時以上),新的金絲楠表面無光,用臉蹭一下馬上就程淡「咖啡」色,盤過一段時間後,珠珠表面形成「貓眼」光狀態(珠珠中間形成高亮,金絲閃閃)。
2、先用搓澡巾或手套搓一個星期,把珠珠表面粗糙摩擦平滑,再直接用手直接盤,(也可以不用搓澡巾直接用手盤,稍微慢了點),盤的動作和紫檀一樣。

Ⅲ 古代的手套有什麼用途呢

手套在漢代並不被叫做手套,而是被稱為“手衣”或者“糹尉”。手衣,顧名思義,就是手上的衣服。這個詞其實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里都有所記載。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的《居延漢簡》里,不時會出現“手衣”一詞,比如有一封名叫“初”的戍卒寫給自己丈人的書信,其中有一句是“幸甚幸甚,丈人遺初手衣已到”,意思就是太好了,您寄給我的手套已經收到了。不難想像,對於遠在苦寒之地戍守的士兵來說,無論站崗還是野外勞動,手套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副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皮質柔軟,應當是當時的貴族才能使用的。

至於樣式上的區別,除了受到等級、身份等因素的影響,可能也和具體的用途有關。

Ⅳ 中國古代對手套的稱呼是什麼

手套是舶來品,最早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的《荷馬史詩》,中國古代貌似沒有出現過手套,至少我在古裝劇中就沒見過。再者手套在古代中國沒有用武之地,手套都是由絲織品或皮革做的,窮人買不起,富人手上帶的都是彰顯身份的首飾,不可能戴手套。而且我們古代的衣服袖子都很長,手都藏在袖子中,清朝的嬪妃也沒有用過手套,她們冬天都是把手包在狐裘做的筒子里(兩頭是通的,把手從兩邊插進去)詳見《金枝欲孽》。清朝末年,外強入侵,帶來了手套,民國時期就流行開來了並得到廣泛的應用,那時就叫手套。

Ⅳ 古代有手套嗎

有啊 古代的手套是動物的毛/皮膚織成的 比現在的暖多了

Ⅵ 中國古代對手套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就叫手套。
古羅馬,一些貴族和武士,常常到野外去打獵。隨身帶著經過訓練的雄鷹,以便幫助他們捕捉飛禽。這些雄鷹就停在他們的手腕上,雄鷹的腳撲十分尖利,往往把人們手腕上的皮膚抓破。於是,人們就想了辦法,在手上戴一長臂手套,用來保護皮膚。後來,手套的用處慢慢的變化了,就變成了現在人們勞動時候的各種防護手套和冬天手的保暖手套了。

Ⅶ 中國古代發明使用手套沒

考古發現證實,古代中國在戰國時代就有手套,湖北江陵藤店1號楚墓發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鳥書銘文越王劍,同時還發現有一雙皮手套。皮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套口稍長,與現代手套的通常樣式非常接近。這當然是那會兒貴族們所用的好東西,平民們也許還沒有可能用它,至少是沒有皮手套。
古代還有絲絹菱羅縫制的手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里,就裝著三副手套。其中一副「硃色菱紋羅手套」,長26.5厘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為朱紅色菱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
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為「尉」。尉,按《通俗文》說,「火斗曰尉」。火斗就是熨斗,這個尉就是熨,看到這個字就已經有溫暖的感覺了。手套取名為尉,與這個火斗關聯很大。

手套的名稱,顯然是晚近出現的。現代南方人俗稱手套為「手籠」或「手籠子」,手籠這個名字明代就有。今貴州安順屯堡明代移民後裔仍用手籠,這是600年前的風尚。手籠又指稱一種筒狀護手,或稱手筒、暖手筒,雙手對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樣便於執事。

現代使用的手套,有合指和分指式樣的不同,也有露指與不露指的區別,這些式樣都有不短於2000年的歷史傳統。

Ⅷ 古時候的人戴手套嗎

查閱手套的歷史記載,它最早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進食時,同今日的印度或中東人一樣,是吃抓飯的,不過他們用手抓飯之前,要戴上特製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的用餐抓飯工具。

歐洲宗教界接過手套後,改變了它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聖潔和虔誠,至今仍有某些教派的宗教儀式,必須戴白手套。十九世紀前,白手套的神聖作用擴大到國王發布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甚至將軍、騎士們也戴起白手套表示為神聖而戰。不僅西方如此,近百年的中國軍閥混戰、日軍侵略中國等,軍官們也戴白手套,成了軍人標榜尚武聖戰的裝飾。而今各國軍隊儀仗仍戴白手套,就逄赤道上的軍人也忍熱保持傳統。

歐洲曾用手套象徵權威和聖潔,所以早年的歐洲騎士,將白手套戴上,表示執行神聖公務;摘下手套拿在手中,表示瀟灑閑暇;把手套扔在對方面前,表示挑戰決斗;被挑戰的騎士拾起手套,宣示應戰……

女人戴手套多為高雅美麗,所以古歐洲有絲綢、絲絨等質地的裝飾手套,黑白彩色長短俱全。十九世紀還出現手繪和黑色網織手套,給人以神秘的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