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搭配 » 圍巾什麼出現
擴展閱讀
旗袍對女人意味著什麼 2024-12-09 20:30:07

圍巾什麼出現

發布時間: 2024-12-07 22:32:30

❶ 《長津湖》片中多次出場的紅圍巾,寓意令人淚目,什麼原因呢

在影片中前三分之一段落,這條多次出場的——紅圍巾,也是令人相當印象深刻,而且寓意並不簡單。

記得這條紅圍巾首次出場,是連長伍千里帶領的第七穿插連,乘火車奔赴朝鮮戰場途中,經過我軍補給站時,由於時間匆忙,在未能完全接收太多防寒物資的情況下,臨走之時,一名年輕女兵,解下自己的紅圍巾,用力拋向疾馳的車廂,並被新兵伍萬里意外接到。

如今,長津湖之戰已經過去了71年。但是不管過去了多少年,都不會讓人「津津樂道」。每次談起,我們的內心必然是沉重的,是震撼的,是熱淚盈眶的!

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了無數的革命先烈,我們無比緬懷和心痛革命烈士們的犧牲;我們驕傲生於華夏這片土地上;我們激動身上流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我們自豪,我們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魂!

❷ 為什麼古代的妃子要在脖子上帶個白圍巾,有什麼作用

在清朝的時候,妃子的脖子上都出現了白色圍巾,這個叫做領巾。這個領巾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美觀,在領巾上面還會綉著各種花紋圖案,而且身份階級不同,領巾的材質也不同。所以領巾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宮里,皇後和太後地位是最高的,所以使用的領巾的圖案和材質都是最好,最時尚的。妃子們按照自己的登記,依次順著下來。

後來,領巾也不斷地慢慢改良,就被絲巾給代替了。因為絲巾的材質更加柔軟,而且顏色、花色更加豐富。佩戴絲巾會顯得更加優雅和高貴,所以領巾就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

❸ 「圍巾」的讀音是什麼

「圍巾」的讀音是wéi jīn 。

❹ 圍巾的發展史

一、圍巾發展史
古代人類的祖先,在黃帝蚩尤的時代,那些獲勝的獸皮,是被作為獎勵品發給那些值得肯定的人的。就是說最初圍巾這個產品的出現也不單單是為了保暖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當然那個時候的獸皮,也應該是沒有經過加工過的,還是帶著血腥,很粗糙了。
現代的圍巾是圍脖、披肩和包頭等禦寒防塵裝飾用的紡織品。以棉、絲、毛和化學纖維等為原料。加工方法有機織、針織和手工編結三種。按織物的形狀分為方圍巾和長圍巾兩類。方圍巾如沿對角線裁開,經過縫制便成為三角圍巾。有素色、彩格和印花等品種。為使手感柔軟,紋條清晰,堅牢耐用,機織方巾多數採用平紋、斜紋或緞紋組織。絲綢方巾的經、緯常用20~22旦桑蠶絲或化纖絲,以白織為主,綢坯經精練,染色或印花加工。質地輕薄透明,手感柔軟滑爽,重量在10~70克/米2之間。適用於春秋季節的方巾有緞格綃、雙縐綃、斜紋綢等品種。長圍巾兩端帶穗,穗須有織穗、裝穗和拈穗。織物組織有平紋、匷斜紋、蜂巢和重經組織等。機織和針織圍巾中均有拉毛圍巾,是將巾坯經鋼絲起毛機或刺果起毛機拉毛而成,表面絨毛短密,手感厚實,提高了織物的保暖性能。羊毛圍巾也可採用縮絨工藝達到絨毛豐滿、質地緊密的效果。絲綢長圍巾的經緯大多採用20/22旦桑蠶絲或120旦有光人造絲,緯絲常用強拈線。綢坯經練染、印花加工或繪花、綉花等,以寫實花卉圖案為主,綢面光澤柔和,手感滑爽,花色艷麗多彩。
二、圍巾
圍巾是圍在脖子上的長條形、三角形、方形等,毛線料、雪紡料、絲料、棉麻料、布料,通常於保暖,也可因美觀、清潔或是宗教而穿戴。
三、圍巾的功用
在氣候寒冷的地方,人們會穿戴用羊毛編織的厚圍巾來保暖。 在氣候乾燥、多塵或是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人們可以將一條輕薄的圍巾包著頭部,以保持頭發清潔。
在某些國家,編制圍巾之類的衣物是常見的貿易貨品。
各種顏色的圍巾也是一些澳洲足球球迷的用具。圍巾上印有支持的足球隊伍的名稱,球迷會在觀眾席上展示揮動,吶喊助威。

❺ 古代的圍巾叫什麼

1. 披帛是古代的一種服飾。
2. 在隋代的壁畫中已經出現了披帛,到了唐代則廣泛流行。
3. 披帛通常使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成。
4. 穿著披帛時,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另一端披搭在肩上,並圍繞手臂。
5. 披帛分為兩種,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和婚姻狀況而有所不同:
a. 一種橫幅較寬、長度較短,多被已婚婦女所使用。
b. 另一種長度可達兩米以上,多被未婚女子所穿著。

❻ 想問一下關於動漫裡面貴族服飾胸口的那個是什麼

是圍巾而已啦 首先這玩意出現在法國 名為「克拉巴特」(cravate)。從1636年起,克羅埃西亞騎兵作為路易十四僱用的近衛軍在巴黎服役,這些近衛軍當時穿的服裝為一種名為加斯特科爾(justaucorps)的無領長外衣,這種作為西服始祖的服裝領口敞開著,而克羅埃西亞士兵習慣在脖子上系一條作護身符的色彩鮮艷的布帶子,正好在脖子到胸口這個顯眼的位置起到了一種裝飾作用。於是,這種寬約30厘米,長約一米的克拉巴特開始在巴黎一般市民中普及。這種裝飾被貴族採用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克拉巴特開始用細亞麻布、細棉布和絲綢製作,隨著流行的發展,克拉巴特的邊緣被裝飾上了蕾絲或刺綉,長度增加到兩米,成為當時貴族社會顯現財富、地位和品位的重要飾物,如何系這根帶子也成為當時評價貴族男子高雅與否的標准之一。

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後,貴族中流行高領的襯衣,紳士們將臉頰和下頷深深藏在高高豎起的襯衣領里,外面纏著黑、白或彩色的天鵝絨克拉巴特。隨著後來高豎的襯衣領尖逐漸折起來,系在上面的克拉巴特也隨之變細。到1830年左右,克拉巴特開始分化,在襯衫領前覆蓋面較大的克拉巴特被稱為「斯卡夫」(scarf,圍巾),
而小型的細帶則被稱為領帶(necktie)。

正體名為【克拉巴特】。由於兵長的襯衣領為折領,
而領前的克拉巴特較寬,應稱作【圍巾】。
另外由資料知克拉巴特多用於貴族或軍隊,為身份象徵。前面兩張配圖分為瑞典貴族和法國皇帝,可驗證資料准確性。
打法的話好像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