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服總共分幾種,最好有照片。。。
一,按基本款式分,分為
(一)襦裙
(特點:裙衣分體,可搭系帶,不可搭腰帶)
1高腰襦裙 基本特點:高腰
2交領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
3對襟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對襟
4齊胸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齊胸
5襖制襦裙(襖裙) 基本特點:上衣交領、琵琶袖
6中腰襦裙 基本特點:中腰
7半臂襦裙 基本特點:上衣半臂
(二) 深衣
(深衣特點:裙衣一體,可搭腰帶、系帶)
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綴深衣
4圓領袍衫
(三)外搭
1大袖衫
2斗篷
3半臂
4比甲
5褙子
(四)內衣
1中衣、中裙、中褲
二,按場合劃分,分為
(一)中衣
主要特點:百搭,搭配常服或禮服 細分:中衣、中褲、中裙、中單
(二)常服
主要特點:窄袖 場合:非特定重大節日或小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穿,平常穿的服飾
(三)禮服
主要特點:
(1)(隆重)三重衣廣袖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簡潔)琵琶袖襖裙禮服:琵琶袖+馬面裙 場合:國慶節、春節、生日、成人節、結婚日子等大節日穿 禮服款式以下5種
1三重衣禮服:廣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廣袖上衣、單片裙
2襖裙:琵琶袖+馬面裙
3結婚禮服(漢服婚禮):主要特色紅色(漢制:紅黑搭配,唐制:紅男綠女,明制:紅色) 4祭祀禮服(玄端)
5喪服(純黑或純白色)
(四)短打
主要特點:運動、家居穿的。一般是窄袖上衣搭+垮褲
(五)宗教服飾
(道教的道服、佛教的僧衣、巫教的巫女服)
1道服: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的服飾
2僧衣:佛教的和尚和尼姑的服飾,衣色一般淡色單色
3巫女服:巫教的巫女和神漢所穿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范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隨後各朝代的漢服雖有局部變動,但其主要特徵不變,均是以漢代為基本特徵。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和傑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權的國家概念最早、最完備、最先進、最強大的王朝,漢族人從此形成。
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發展,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全面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為華夏兒女留下了永遠的自豪。今天,占據絕大多數的中國主體民族-漢族,就是以漢朝的名字命名的。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的某些過渡歷史階段的穿著服飾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漢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一直沒有滅絕,直到現代漢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邊遠山民,還有國內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持著漢服的特徵,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民俗節日等仍能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他與西服大不相同,與那些即使受到漢服影響而產生的韓服、和服等服飾也不同,足以體現華夏民族的特色。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通裁」制(長衫、外披)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深衣為士人官員的常服,百姓的禮服;袍衫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從朝代上看: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鞋頭向上翹起也是為了避免人踩到衣服上,跌倒。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叄』 中國古代宮廷服裝的圖片
中國古代服裝資料
漢族民族服飾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彼伏此起。長期的抵制斗爭與滿清已統一全國的形勢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及:仕宦 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一、漢族民族服飾的式樣
男裝的式樣:
1)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1)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
『肆』 各種漢服款式,最好有圖有講解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圖片參考網址: http://www.hanfudian.com/shop/ShowClass.asp?ClassID=10
『伍』 漢服男裝基本形制,你知道多少
一、上衣下裳制
1【.冕服】(男子最高禮服)
2.【玄端】(祭服,禮服)
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玄端為男子服飾,除祭祀和朝會外不可穿。女子不可穿。
3.【明制祭服】(祭服):
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服。為各類冠服中最庄嚴的服飾。
4.【衣裳】(常服):
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種類似裙子一樣的「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服裝形制在商代就已經形成。
二、【衣裳連制】
(1)直裾分裁袍
1.直裾分裁袍(除深衣)(常服):
在西漢時就已出現,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曲裾並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種常服,而非禮服。男女皆可穿著。有長直裾、短直裾、魚尾直裾等款式。
2.〔深衣〕(禮記狹義深衣)(祭服,禮服):
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古代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禮服。
『陸』 漢服男裝怎麼畫
漢服男裝怎麼畫?我覺得這個應該是根據他的一個服裝風格吧,因為不同的漢服,他要求的一個服裝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不同的類型,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款式,這樣穿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
『柒』 漢服男裝的種類有哪些
漢服男裝:
漢服男裝一般需袖長過指尖,身長過腳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為宜。不宜袖長、衣長過短。尺寸以寬大合身為宜,不宜過於收束局促。
漢服剪裁需有前後中縫,一般也要求有接袖。
衣裳(讀音為「常」)類
又稱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上衣交領右衽,下裳一片式圍合,皆以帶結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徵。
道袍
道袍衣擺縫在內,即暗擺。道袍在漢服體系中指漢服的一個款式,並非道士袍。
『捌』 求關於男裝華麗漢服的特點以及女裝。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現代,華夏民族所著的、具有華夏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在民族和國家概念沒有明確的古代,一般作 為與中華文明周邊地區的「胡服」相對的詞使用。漢服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紀中葉)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體系。如果以服裝體系而言,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明朝,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1]
目錄
[隱藏]
* 1 歷史和發展
* 2 名稱由來
* 3 特點與樣式
o 3.1 歷代基本樣式
+ 3.1.1 春秋戰國時期
+ 3.1.2 秦漢時期
+ 3.1.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3.1.4 隋唐五代時期
+ 3.1.5 宋元時期
+ 3.1.6 明朝
+ 3.1.7 配飾
* 4 各種漢服
* 5 漢服與文化
o 5.1 漢服和易經
o 5.2 漢服和舞蹈
o 5.3 漢服和詩歌
* 6 對周邊民族服飾的影響
o 6.1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o 6.2 日本的和服
o 6.3 朝鮮的韓服
o 6.4 越南的越服
o 6.5 琉球的琉裝
* 7 參考文獻
* 8 相關條目
* 9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和發展
身著漢服的軒轅黃帝(山東濟寧東漢武梁祠的石刻像)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2]。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3]「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4]
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被迫中止。1644年明朝滅亡後,滿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留發不留頭」,推行了血腥殘暴的政策(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為此遭到中國各地民眾的反抗,使暫時平穩下來的中國到處狼煙四起,發生了江陰大屠殺等一系列屠殺行為,超過千萬平民百姓死在屠刀之下,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並因而實行了極其野蠻的剃發易服(史稱「剃發令」,「剃發」也作「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對此多數漢族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反抗,他們以各種方式試圖阻止清朝政府的民族壓迫,例如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清朝統治期間爆發的多次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都身著漢族風格的衣服,並要求其統治區的人們恢復漢族式樣的衣服,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久,雖然農民軍衣服也已經很大程度清朝化了,但其頭巾衣服等還是恢復了明顯的漢族風格。太平天國的一部分將領拒絕清朝式樣的戰服,寧願穿戲服作戰。 又例如明鄭東寧王朝國王鄭經也曾以拒絕剃發易服令作為投降的政治條件之一,這種反抗抗爭在清朝政府執政時期此起彼落,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建立後,強令民眾剪去辮子時,方才徹底結束滿族歷經250餘年以上的殖民文化,不過慘遭滿族毀滅的漢族服飾以及一些與服飾相關的漢族傳統生活文化,就此斷絕,並且自此以後,漢人逐漸完全改穿旗裝,部分漢人也主觀的認為旗袍馬褂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今天的旗袍(即海派旗袍)、長衫、馬褂、唐裝(即新式馬褂)初期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演化而來,不過旗袍的立領、馬褂的對襟實際都在明朝服飾中可以看到,但滿服立領與對襟與漢服差別甚大,而西洋服裝同樣有立領和對襟的形制,所以不能證明明清服裝有承接關系。清亡之前(1910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漢人開始群起剪辮。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之後,國民政府即下「剪辮令」,而使得深受滿族殖民教育的漢人中有不少人不能接受,特別是北方地區和移區香港的滿清遺老。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學習西方,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由此忽略了漢族傳統服飾的復興。近年,一些人重新倡導恢復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獲得一些年輕人以及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認可。漢服倡導者著重倡導在傳統節慶及祭祀等等場合率先穿著漢服,此觀點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對於這個正在興起的現象,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漢服運動。
[編輯]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並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編輯] 特點與樣式
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
襦裙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明代後期有發展出類似於清代服飾對襟立領紐扣(但不同於滿清服飾,明代紐扣細小,以金屬製造,位於不顯眼位置;滿清服飾以顯眼的布扣為主)。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雖然是平面裁剪,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都十分優美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到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行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寬袍大袖、仙風道骨的感覺。
[編輯]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 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束帶系扎。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隋唐時期流行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
雖然明太祖禁胡服,但明代吸收元代蒙古特點流行下擺大量褶皺的曳撒。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編輯] 秦漢時期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的漢服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編輯] 宋元時期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編輯] 明朝
明熹宗的袞服像
張居正的官服像
[5]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編輯]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 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編輯] 各種漢服
兩位穿漢服人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一位穿唐朝齊胸襦裙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唐朝齊胸襦裙
明朝褙子
明朝深衣
明朝道袍
北京奧運
[編輯] 漢服與文化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 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族」的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玖』 古代漢服女裝男裝名字圖片,越多越好。
娟紗金絲綉花長裙
絲綢罩衣
菊紋上裳
流彩暗花雲錦裙
翠紋織錦羽緞斗篷
縷金挑線紗裙
銀紋綉百蝶度花裙
撒花煙羅衫
百花曳地裙
雲紋縐紗袍
藕絲琵琶衿上裳
紫綃翠紋裙
軟毛織錦披風
織錦鑲毛斗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