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春秋僧服男裝棕色
擴展閱讀
綠色顏色衣服配什麼褲子 2025-02-01 10:49:41
漢崇男裝加盟費 2025-02-01 08:45:14
旗袍是哪個地區的 2025-02-01 07:27:49

春秋僧服男裝棕色

發布時間: 2022-07-12 21:44:17

1. 我國古代出家的帝王有幾個

在中國古代帝王中,不少人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就找出其中最有意思的七位「佛門皇帝」來聊聊,看看其中哪一位算是真心和尚。漢明帝劉庄:最早引入佛教的皇帝從中國歷史上看,有記載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東漢第二位皇帝、漢明帝劉庄。劉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30歲時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稱漢明帝。《後漢書·明帝紀》稱:「帝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這位少年聰慧的皇帝對佛教傳入中國貢獻很大,似乎可以稱其為中國信佛第一人。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卷第四十五)記載,「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抵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人死,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善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王英最先好之。」從上面來看,劉庄是最早將佛教引入中國的皇帝,司馬光的編著中說得很清楚,「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劉庄派人去天竺(今印度)取經的具體時間,史書上記載是其在位時的「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劉庄的佛緣源於一夢。據說在派員去印度取經的前一年,即公元64年,劉庄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中神為「佛」時,遂有《資治通鑒》上所記載的派遣使臣去天竺求佛的事情。當時派去的使臣一個叫蔡音,另一個叫秦景。蔡、秦二人到西域大月氏國(今阿富汗)時,正好遇到了在大月氏國傳教的天竺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邀二僧到漢講佛,還用白馬馱載來一批佛經、佛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行四人抵都城洛陽。劉庄為此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劉庄這段求佛故事,史稱「永平求法」。另外要提一下,有學者將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定在劉庄的永平年間,我認為是不妥的.既然劉庄的臣子知曉「佛」,證明在此之前就已傳入中國。「永平求法」只能算是官方正式引入佛教的時間,「始於西漢」還是可信的。梁武帝蕭衍:最喜歡玩出家秀的皇帝 佛教初傳中國,走的是上層路線,註定中國帝王會與「佛」結緣。 在帝王的影響下,佛教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甚至出現了以佛治國的皇帝,南朝梁系第一任皇帝蕭衍即是這樣。 蕭衍(公元464年-549年),享年86歲,史稱梁武帝。 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一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么多寺廟就是蕭衍的功勞和善舉。蕭衍是一位「博學多通」、「文武雙全」的皇帝,即位前是齊雍州刺史。公元501年起兵攻建康(今南京),城中禁衛軍殺蕭寶卷迎之。但蕭衍並不急於做皇帝,而是玩了一個手法,奉蕭寶卷的弟弟蕭寶融為帝,然後逼他禪位於自己。公元502年,蕭衍堂而皇之當了皇帝。旋即殺蕭寶融。 蕭衍是蘭陵人(今常州),「生而有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蕭衍稱帝前本信道教,當了皇帝後,於天監三年(公元504年)開始改信佛。蕭衍最喜歡玩「出家秀」,曾四次捨身佛寺。從第二次開始,他脫下龍袍,穿上僧服,還真的當起了和尚。後由大臣用錢將其贖出,這才肯回到皇宮,時人稱之為「菩薩皇帝」。 《梁書·武帝》(本紀第三)記載,蕭衍「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盤》、《大品》、《凈名》、《三慧》諸經義記,復數覃潘。聽覽余聞煳於重雲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餘人。」梁衍確是歷史上很博學皇帝,用今年的流行語來說是「太有才了」,「四書」、「五經」無所不通。佛學造詣尤深。操政之餘親自動手編輯佛學講義,還如現在CCTV開辦《百家講壇》一樣,喜歡手拿經書開講壇,連「名僧碩學」都喜歡來聽,「現場聽眾」經常在一萬多人,盛況空前,比現在易中天說三國要厲害多了。 帝王多好色,蕭衍雖然一心事佛,但前期並不拒女色。不過到後來,蕭衍「走火入魔」了,似乎動了真格,堅持吃素,反對吃葷(據說中國出家人吃素就是始於此),並拒絕房事,遠離女色。不只自己做表率,還號召「全國人民」都向他學習。公元549年侯景兵變攻破台城,第三子蕭綱繼位,已85歲高齡的蕭衍被囚禁於皇宮中的凈居殿,次年崩。據說是被活活餓死的,這不知是不是一種報應。需要說明的是,蕭衍是中國歷史上為數很少的幾位高壽皇帝之一,這應該與後期信佛,不近女色有直接關系。隋文帝楊堅:與佛結緣最神乎的皇帝 中國佛教的鼎盛時間在隋唐。 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帝王多信佛,其中以隋開國皇帝楊堅為最。楊堅志在「中興佛法」,雖然隋從建國到滅亡只有短短的38年時間,但佛教得到大力的宣揚和推廣。 楊堅(公元541-604年),與佛結緣是因為他生在廟里,與佛結緣的過程最神乎了。 《隋書·高祖》(帝紀第一)記載「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朱元璋出生是紅光滿室,楊堅是寺院里出現紫氣。因為出生怪奇,有一外來尼姑對楊堅母親呂氏說,這個小孩子不一般,不能放在尋常世俗之地撫養,將楊堅抱走了,尼姑自己帶。這期間,有一次呂氏抱抱兒子,忽然看到兒子頭上長出了角,渾身起鱗。驚嚇之中,把兒子失手甩地上了。因為這一甩,壞了大事。尼姑告訴她,你驚著孩子了,他將晚得天下。 上面這段故事,《隋書》有記載: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日:「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人見日:「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顏,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日「王」。 據說,楊堅一直長到十三歲時才回到自己父母身邊。後來,楊堅當了皇帝,便大力宣揚佛法,廣建寺廟,成了中國帝王中又一佛門皇帝。實際上,《隋書》上所記明顯是一種附會。楊堅結下佛緣,與他的家族出身有直接關系,其父也是佛徒。在他正式稱帝前做北周輔臣時,即已下令恢復佛教。但有佛緣的楊堅就差一步未得善終。由於沒有處理好皇位的承繼關系,被二子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害死於仁壽宮龍床上,時年64歲。楊堅一生事佛,最後結果卻是一場悲劇,也不知哪柱香沒有燒到。大周女皇武則天:性生活最爛的出家皇帝 佛是抑人慾的,除居家修行外,專職僧、尼是不能過性生活的,這是是否是真心出家、能否修成正果的標准和條件。但帝王擁有絕對的性交權,在房事方面是很難控制的,除非像蕭衍那樣老了、沒有性功能。武則天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異類,不只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還是惟一從尼姑中走出來的一位,也是史上一絕了,武氏的性生活就很糟糕,有辱佛門。 《舊唐書》是這樣介紹武氏當尼姑這段歷史的:「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大帝於寺見之,復召人宮,拜昭儀。」 《新唐書》表述為:「後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後削發為比丘尼,居於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 《舊唐書》始撰於後晉天神六年(公元941年),由後晉皇帝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修撰;《新唐書》則修撰於100年後,是宋祁、歐陽修等人於宋仁宗趙禎當政的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編撰。 從上面介紹武氏的文字上看,《新唐書》顯然優於《舊唐書》。但其共同可表揚的地方是,都沒有迴避武則天當尼姑一事,這應該是歷史上最大的真實,也是史家修史時良心所在。 武氏這段從出家到還俗的過程是很不體面的。出家前是李世民的女人,還俗後就成了李世民的兒媳婦。武氏出家是被迫的,可能是做婊子還要立牌坊,也可能真的出於對佛的感謝,武氏後來對佛的虔誠異於常人,遍塑佛像,始鑿於北魏的龍門石窟,到了武氏執政時期進入高潮。但尼姑經歷並沒有讓武氏「戒色」,她廣蓄面首,還母女共享,把後宮搞得亂七八糟,連大臣們看了都不好意思。武氏荒淫至極,堪稱販依過佛門帝王中的第一淫人,這不知是不是對佛的一種諷刺。唐宣宗李忱:最搞笑的事佛皇帝 但在大唐王朝歷史上,佛雖然得到武則天等諸多帝王的崇尚,但也受到過個別皇帝的嚴重打壓。信奉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對佛教就十分感冒,在政時發生了「會昌滅佛」事件,崇尚道教,掀起了一股毀廟還俗運動:除保留部分寺院外,絕大部分都被拆毀了,僧侶被迫還俗。但李炎的接班人、唐宣宗李忱在李炎死後,重新提倡佛教,還擊道教,處絕了李炎生前寵信的劉玄靖等12位道士,佛教又得以復興起來。 《舊唐書·宣宗》(本紀十八下)詳細錄下了李忱復興佛教的事情:「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書節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雲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政為福壽寺,庄嚴寺改為聖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福寺,化度寺改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敕旨依奏。」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忱是把復興佛教當作國家大事來辦的,連正史上都不厭其煩,記載得如此詳細。 最搞笑的是,信佛的李忱殺死道士,後來卻迷上了道士最擅長熬煉的丹葯,竟然死於過量服食,「崩於大明宮,聖壽五十」,不知道佛家該如何解釋這個矛盾現象。不過,歷史上對這位晚唐帝王的評價還是不錯的,稱「帝道皇猷,始終無缺,雖漢文、景不足過也。」大概與其有佛徒善心,在位時革除政弊,惠愛民物的施政行為不無關系。 需要提一下的是,李忱的長子李漼繼位後,對佛更為迷信,甚至在皇宮內開設道場,在佛事上破費了大把錢財,這就過了。民間老百姓討其所好,為了逃避稅賦,紛紛剃度出家,也不搞生產了,當時形成了一股不良的社會風氣。明太祖朱元璋:當和尚最無奈的皇帝 在中國帝王中,唯一的,也是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像劉庄、蕭衍、楊堅他們實際上都不曾出過家。朱元璋能從當年的一個小和尚,成長為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這實是一個奇跡。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其出生亦很神乎,母親懷他時,是神受丹而孕,這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說過。 生下時紅光滿室,鄰居還以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紀第一)記載,「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里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隋文帝楊堅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簡單,「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意志廓然。人莫能測。」 朱元璋與佛結緣,是因為窮,是最無奈的選擇。出家時朱元璋只有17歲,「至正四年,早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風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當和尚不多久,因為災荒沒吃的,寺內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緣。在化緣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場大病,險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點幫助,才免去災難。「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與俱,護視甚至。病已;失所在。凡歷光、固、汝、額諸州三年,復還寺。」從《明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對自己出家當和尚的歷史,朱元璋並不覺得丟人,但他神化了這段歷史,虛構出「二紫衣人」出來。 朱元璋的事情我在博客中說得比較多,這里就不多聊了。可能是真正出過家之人吧,朱元璋似乎得到了佛的關照,得壽終正寢,「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明恭閔帝朱允炆:遁入空門時最尷尬的皇帝 因為有了朱元璋出家的一段經歷,大明王朝的帝王多與佛有緣。 如明,神宗朱翊鈞就是一位十分相信佛法的皇帝,其死後屍體側卧狀葬式,有學者分析就是緣於佛祖釋迦牟尼涅盤時所取姿勢。在明帝中,最後以僧人身份了結一生的,應該是第二任皇帝、恭閔帝朱允炆,這事也是中國盛世帝王中的惟一。 其出家當和尚,迷信的說法是因朱元璋的佛緣未盡,註定要由後代遁入空門續結,是朱家前世因緣使然。 對於朱允炆出家一說,《明史》中並未下定論,表述為,「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但在接下來稱,「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民間傳說,當朱棣的大軍攻入內城時,朱允炆派人取出藏在奉先殿的鐵匣子,這是朱元璋生前給他准備的,讓孫子在危急時刻打開。朱允炆打開一看,心裡什麼都明白了:里邊有三張度牒,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囑讓他從位於太平門的鬼門出城,其他人則從水關御溝走。朱允炆出了鬼門後,見早有一和尚在等他。朱允炆出逃時是公元1402年,他只有26歲,是明帝中惟一沒有陵寑的皇帝,其出家迫不得已,最最尷尬。 清順治二年設明史館,著手編修《明史》,但直到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才正式開始。總裁是時大學士徐元文,後張廷玉、王鴻緒相繼繼任。從文字中看,他們是相信朱允炆出家當和尚一說的,但由於沒有真憑實據,他們未下定論,而是記以民間有和尚冒充朱允炆一事,表明其態度,暗示這種史實的存在:「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敲皇帝。恩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巳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 實際上,當時民間對朱允炆出家一事是深信不疑的。朱棣也覺得蹊蹺,因為對朱允炆的死半信半疑,在國內四處派暗探打聽,聽說朱允炆逃到了海外,又派鄭和下西洋查找。朱棣到死都沒有給朱允炆一個謚號什麼的,反而將其五年執政全抺了。「恭閔宗」還是大清的皇帝給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弘歷詔廷臣集議,追謚朱允炆為「恭閔惠皇帝。」300年後才被恢復皇帝稱號,不知是不是朱允炆出家修行得來的正果。 上述僅是眾多與佛有緣帝王中的七位。除了這些正史上明確記載的「和尚皇帝」外,野史、民間傳說中還有不少出家皇帝。如,大清王朝入關定都北京後的第一帝、世祖福臨,即史上的順治皇帝,為出家而放棄了江山。據說,福臨的陵寑內是空的,深愛的寵妃董鄂氏死後,福臨萬念俱焚,到五台山出家當了和尚。福臨出家曾是清初的「三大謎案」之一,但現在看來這種傳說是沒有根據的,主流觀點認為,福臨是病死,致命疫是天花。《清史稿》中明確記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太漸。放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並沒有隻言片語提到福臨出家當了和尚。 聊到這里,該總結一下了:七位皇帝中,誰算是最稱職的「佛門皇帝」?如果從「不近女色」、「不殺生」等佛法標准來評判,我看來都不合格,似乎沒有一位是真心和尚,佛緣不凈!

2. 中國各朝代的服飾是如何演變的

1、商周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衣料用色厚重。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便於騎射活動。

3、秦漢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綉。綉紋多有山雲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

4、隋唐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

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

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齊胸襦裙、高腰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5、宋

宋代漢服大致有官服、便服、傳統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宋代靈鷲球紋錦袍等不同花色。

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

6、明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7、清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裝,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裝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2)春秋僧服男裝棕色擴展閱讀:

受西方服飾影響: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

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

從中國清朝以前的服裝款式來看,遮蔽人體的寬袍大袖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流。即使某些人的形體很美,這種服裝也不去展現這個美的形體。

3. 關於服飾的問題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原始社會服飾(公元前21世紀之前)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綉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服飾(581~907)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烏紗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ō,古代士子、官紳穿的長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領長袍〕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
元代衣服與周代近似,衣袖較緊、窄,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蒙族入關以後,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採用漢、唐、金、宋的宮廷服飾,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絳紗袍,百官戴梁冠、青羅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漢族的公服也為通用服式。

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參考資料:天漢民族文化網

4. 漢服的種類有哪些

漢服主要分為三大種類,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襦裙」制。

由於深衣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實用的服飾,既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當做禮服。在非正式場合君主和百官及士人都會穿著。襦裙一般是用於常服的,一般為傳統女子的服飾。

漢服,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漢服的裝飾紋樣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採用平面裁剪方法制衣。布料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

(4)春秋僧服男裝棕色擴展閱讀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5.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裝特點

中國古代服裝資料

漢族民族服飾

滿清使漢族人的服裝面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將延續了兩三千年的漢民族冠冕衣裳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從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內要將全體男子統統剃去頭,改梳發辮,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漢族對清政府的命令極力抵制,反抗活動彼伏此起。長期的抵制斗爭與滿清已統一全國的形勢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及:仕宦 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族衣裝中的特點。

一、漢族民族服飾的式樣
男裝的式樣:
1)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

女裝式樣相對稍多些,但基本式樣大體也只有兩種
1)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同樣以秦漢服飾為代表)。
2)隋唐興起的大襟低胸這種,同秦漢深衣不同的是服飾分為上衣下裳,不在像深衣那樣衣裳連在一起。這兩種女服式樣對宋明時期以及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女服)影響非常大。

隋唐時期漢族婦女也穿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為流行

6. 誰知道各朝各代不同身份,年齡,性別的人的服飾,發型啊

漢族基本民族服飾(西周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男服)
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如圖所示的樣式。這個時期的服裝還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本圖所系的為紳帶。

漢族民族服飾:春秋戰國時期(女服)
曲裾袍服。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女服)
曲裾深衣,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漢族民族服飾:秦代服飾(男服)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仞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男裝)(圖片取自《大漢天子》)
漢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漢代平民百姓服飾 左1圖為穿襦裙的侍者(內蒙古包頭孟家梁漢墓出土的陶俑)。左2圖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鄲彭家寨出土的彩繪陶俑)。左3圖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圖為頭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慶出土漢代陶俑)。左5圖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雜技藝人(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拓片)。右圖為穿袍服的侍者(陝西西安出土陶俑)。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

漢族民族服飾:西漢服飾(女裝)
漢代婦女的曲裾深衣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形象資料中有很多反映。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族民族服飾:漢代直裾(女服,區別於曲裾)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字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漢族民族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男服)
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漢族民族服飾:南北朝服飾(女服一種)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男裝) 唐太宗李世民
這是漢族男服的另一個式樣-----圓領窄(寬)袖袍衫。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漢族民族服飾:唐朝服飾(女服)
這是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本圖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圖。

漢族民族服飾:五代時期服飾五代服飾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本圖為穿襦裙的晚唐婦女及穿袍衫的士人(顧閎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南唐後主李煜統治時期,曾想擢用中書侍郎韓熙載為相,但聽說韓熙載不聞政事,縱情聲色,經常聚集聲伎密友於家中夜宴。於是派當時的畫院畫師顧閎中窺視和默記賓客夜宴時的情景,然後繪成圖稿呈給李煜。這幅畫稿,就是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韓熙載夜宴圖》。畫面所繪的人物服飾及生活器具都比較真實,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情況。圖中男子除韓熙載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襆頭著襕袍,襕袍的顏色,一律用綠色,似與當時的制度有關。襆頭的兩腳,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間納有「絲弦」,故有一些彈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樣式。韓熙載本人,則頭戴紗帽,身穿寬衫,腳著練鞋,完全是一種家常便服。圖中婦女服飾,也符合當時的實情,以短襦及長裙為主,也有圓領袍衫。腰間一般都用絛帶系束,餘下部分下垂,形似兩條飄帶。披帛較唐代狹窄,但長度有明顯增加,長度大約在三至四米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