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甲胄仕男裝加盟
擴展閱讀
拳擊手套一雙多少 2025-01-19 19:05:20
牛仔褲男春款直筒 2025-01-19 18:25:40

甲胄仕男裝加盟

發布時間: 2023-01-01 20:19:31

A. 前田慶次的資料```

前田慶次(天文2年(1533年) - 慶長12年(1612年)),戰國中後期的名將,幼名宗兵衛,本名利益(利太、利貞),通稱慶次或慶次郎。幼年過繼予前田利久當養子,為前田利家之侄。

後世歌曰:"長槍一橫花飄零,松風追月伴我行。無雙人間世如夢,傾奇萬世永留名。"

青年時期

永祿十年(1567年),織田信長命令前田利久讓出家督之位給前田利家,並在命令書上寫道:「前田家中有異行者(慶次),對繼家督來說是無所用,又左衛門(利家)常在我身邊為近習而仕織田家,而且立功無數,家督之位由又左衛門繼承,正符合正理!」而後,利久與慶次四處流浪。

根據<<米澤人國記>>的記載,慶次於(1567年-1582年)期間到了京都與關白一條兼冬及右大臣西園寺公朝的屋敷活動,學習文學、音樂,又聽學大納言三條公光講解源氏物語及伊勢物語、向名茶道家千利休學者茶道,更學懂亂舞、猿樂、笛吹、太鼓的舞技,且向連歌第一大師紹巴學習連歌、俳句和歌等藝文。慶次於當時又同時向伊勢松阪城主古田重然學習騎馬弓箭之術,自命文武相全、十八般武藝皆通。

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命喪本能寺,其後,羽柴秀吉打敗明智光秀,又於賤岳之戰打敗柴田勝家,掌握織田勢,前田利家倒向秀吉,得到極大的信任。同時利久、慶次回到能登,利家以七千石之地給予二人,利久分予慶次其中五千石。

天正十二年(1584年),佐佐成政攻打末森城,守將奧村永福以寡兵死守半年,利家命慶次前往救援,慶次到達後,立即與成政激戰,並且成功擊到成政,正當眾人期望成政之死時,向來我行我素的慶次因敬重成政而放其離開,這使利家非常憤怒。

天正十八年(1590年),慶次隨利家出戰北條氏,戰後協助利家為陸奧地方的檢田使。

天正十九年(1591年),利久病死,慶次決定出走,利家得知後大為憤怒,並揚言必將其殺之!這時的慶次再入京都,於各大名及貴族的屋敷間出入,同時在京都遇上了一生中的至友直江兼續,兩人一見如故,不時往來。

晚年時期

慶長三年(1598年),直江兼續極力推薦慶次予上杉景勝,據<<上杉將士書‧上>>記載,當時的慶次自稱名為「谷藏院了齋」,有趣的是當時為盛夏,慶次卻穿著厚衣,據說當時景勝見到後,驚言:「此果為傾奇者也!」。

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向上杉用兵,派大軍直指會津,但由於石田三成於畿內起兵,九月十五日,家康引兵到關原與西軍決戰,而上杉則向最上義光用兵以擴大版圖。但卻被伊達、最上聯軍打敗並且追擊,慶次擔任殿後軍以換取撤退時間,並與直江兼續八百人共戰最上聯軍,使向來號稱於羽州縱橫無忌的最上軍損失慘重,幾次斗爭後,最上撤離,慶次成功的阻止其進攻。

慶長十二年(1612年)六月四日,一代戰國傾奇者於米澤病逝,葬於堂森善光寺。保留甲胄、朱槍及和歌五首,收錄於「龜岡文殊奉納詩歌百首」中。其子正虎後出仕前田利常為藩士。慶次雖為傾奇者,但其實是文武相全的全才,連歌、音樂等藝術於當時非常出名。

前田慶次,戰國中後期的名將,號稱「戰國第一傾奇者」、「無雙之歌舞伎者」。幼名宗兵衛,本名利益(利太、利貞),通稱慶次、慶次郎。瀧川一益之兄瀧川益氏之庶男(也有一益之子說)。天文十年(1541)生於尾張海東郡荒子怖的寒村。幼年過繼予前田利久為養子,前田利家之侄。
童年時的慶次於荒子城渡過,當時荒子城主為利久、利家之父利昌,永祿三年(1560)利昌死,利久繼為城主,但因為利久體弱多病,無力出戰,相反利家戰功卓著,於桶狹間之戰作戰勇猛,為信長所贊賞,這令作為當家的利久帶來無比壓力。永祿十年(1567),信長命令利久讓出家督之位予利家,並在命令書上寫道:「前田家中有異行者(慶次),對繼家督來說是無所用,又左衛門(利家)常在我身邊為近習而仕織田家,而且立功無數,家督之位由又左衛門繼承,正符合正理!」
無奈之下,利久帶慶次離開,並讓位予利家,(據說當時傳聞是利家向信長進讒,以得督位),信長以二千貫(六千石)讓其生活。
在此其間,利久與慶次四處流浪,據說曾投靠了瀧川一益,但最後還是繼續流浪。根據<<米澤人國記>>的記載,慶次於其間(1567-82)到了京都與關白一條兼冬及右大臣西園寺公朝的屋敷活動,學習文學、音樂,又聽學大納言三條公光講解源氏物語及伊勢物語、向名茶道家千利休學者茶道,更學懂亂舞、猿樂、笛吹、太鼓的舞技,且向連歌第一大師紹巴學習連歌、俳句和歌等藝文。慶次於當時又同時向伊勢松阪城主古田重然學習騎馬弓箭之術,自命文武相全、十八般武藝皆通。
天正十年(1582),織田信長命喪本能寺,其後,羽柴秀吉打敗明智光秀,又於賤岳之戰打敗柴田勝家,掌握織田勢,前田利家倒向秀吉,得到極大的信任。同時利久、慶次回到能登,利家以七千石之地給予二人,利久分予慶次其中五千石。
同年,利家封慶次為阿娓城主,天正十二年(1584),佐佐成政入侵,攻打末森城,守將奧村永福以寡兵死守半年,利家命慶次前往救援,慶次到達後,立即與成政激戰,並且成功擊到成政,正當眾人期望成政之死時,向來我行我素的慶次因敬重成政而放其離開,這使利家非常憤怒,但翌年的阿娓之戰立下戰功,受到利家的賞賜。
天正十八年(1590),慶次隨利家出戰北條,戰後協助利家為陸奧地方的檢田使。天正十九年(1591),利久病死,慶次決定出走,離開前田家,利家得知後大為憤怒,並揚言必殺之!其間的慶次再入京都,於各大名及貴族的屋敷間出入,同時在京都遇上了一生中的至友---直江兼續,兩人一見如故,不時往來。慶長三年(1598),兼續極力推薦慶次予景勝,據<<上杉將士書‧上>>記載,當時的慶次自稱名為「谷藏院了齋」,但有趣的是當時時值盛夏,但慶次穿著厚衣,據說當時景勝見到後,驚言:「此果為傾奇者也!」;景勝最後以一千石為俸召用慶次,但慶次回應道:「石錄高低,吾不問,只要可自由地為閣下服務便可」
同年八月,秀吉病死,德川家康迅速掌握天下,慶長五年(1600),德川向上杉用兵,派大軍直指會津,但由於石田三成於畿內起兵,九月十五日,家康引兵到關原與西軍決戰,而上杉則向最上義光用兵以擴大版圖。但卻被伊達、最上聯軍打敗並且追擊,慶次有見及此,擔任殿後軍以換取撤退時間,並與直江八百人共拒最上聯軍,使向來號稱於羽州縱橫無忌的最上軍損失慘重,於幾次戰斗爭後,最上撤離,慶次等成功的阻止進攻。慶次更自稱「天下第一將」、「槍法第一」。
關原之戰後,上杉降伏,由一百二十萬石減為米澤三十萬石,據說當時慶之有份與景勝、直江上京,並得到家康的接見。當時更據說,有很多大名向慶次招手,但都一一被拒,由於領地大減,上杉家無力出高俸,僅以五百石俸給聘用慶次。慶長六年,到達米澤,並在途中寫成描寫民風民俗的「前田慶次道中日記」,這是對當時的風俗的研究非常有用的史料。
其後,慶次於堂森山東北的無苦庵居住,終日看花賞月,與近鄰住民相處融洽,不時參加宴會祭典。其間作成「無庵記」,記末慶次寫道「當生活時生活,當要死時當點綴,不為煩惱動一眉,不為俗事怨一言。」
慶長十二年(1612)六月四日,一代戰國傾奇者於米澤病逝,葬於堂森善光寺。現存甲胄、朱槍及和歌五首,收錄於「龜岡文殊奉納詩歌百首」中。其子正虎後出仕前田利常為藩士。慶次雖為傾奇者,但其實是文武相全的全才,連歌、音樂等藝術於當時非常出名,縱然行為我行我素,但景勝的一句稱贊「大剛之大將」足以表達慶次的真一面。

B. 徵集我國古代才女故事!!

因為回答字數限制,所以只能貼那麼多。更多的在我下面說的出處中有。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 ,生於北宋元封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二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齊州歷城縣人),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經典名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名言解說】人傑:出類拔萃的人物。意思是: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生在世,應當樹立高潔遠大的志向和百折不回的奮斗精神,因為:目標越遠大,前進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義,越能體味「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英勇和豪邁。

【生平簡介】

李清照她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的<<聲聲慢>>就創建在此時,所以詩中,從開頭的幾對復詞,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並批評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說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仇,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仇。這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聖殿。真可謂萬古愁心!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不僅文學方面,在史學方面她的《金石錄》同樣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另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

綉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一格。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於是以黃花自喻說:

薄霧濃雲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她的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託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明白、節奏急促,情調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寫到: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 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家變故、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後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唳下」。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歷寫詞,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從而擴大了傳統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涵。二是善於從書面語言和日常口語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善於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C. 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是誰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這種社會風尚,在五十年代以來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發掘品中形象地展現出來。據筆者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的長樂公主墓,到天寶四載(745)的蘇思勖墓,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幾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畫、石槨線刻圖、彩繪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發現。誠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墓葬中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裝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婦女社會風貌的真實體現。而且,考古發現更加豐富了我們根據文獻記載所得的認識:1)從太宗貞觀末期開始,女著男裝的騎馬俑,說明那時女子已著男子裝,並乘馬馳騁;2)在一個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裝的形象越到盛唐時期所佔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現實社會的流尚所趨,但天寶以後,這一現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見於唐朝京師長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見於山西萬榮、寧夏固原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說明這種風尚廣泛流行於唐朝社會當中。從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貴戚到胡人首領、隱士等各階層都有,說明這種形象受到廣泛的喜好;4)墓葬壁畫和石槨線刻圖表現的是男裝侍女的宮中形象,從她們所處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團扇、詩卷、包裹來看,應即《唐六典》所記的女性官員--宮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與壁畫和線刻畫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騎馬俑,則更能說明盛唐婦女的外部形象,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和同類形象的男俑沒有多少區別。 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經指出的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受胡化影響、皇族有胡人血統、尚武風氣等都有關系。從這種風氣開始的貞觀時期所發生的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象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的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顯出盛唐女子的社會風貌。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別區分當然是無法泯滅的。因此,當時的女性在展現外部形象時,有時是用男性服裝來改變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墓葬中都繪制有女扮男裝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盛唐時代某些社會選擇的性別區分並不嚴格,不論是長安宮廷的婦女,還是邊州吐魯番地區的大女,她們本身恐怕沒有那麼嚴重的女性意識。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

D. 女扮男裝的歷史人物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E. 羽扇綸巾形象本是周瑜的,這個是如何被諸葛亮偷走的呢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流傳千年,至今依然在各種讀物中出現,可見其水平之高,受歡迎程度之廣。

所以說,作為士人的諸葛亮和周瑜,可能都穿過當時士族的「職業裝」,也就是「褒衣博帶」的裝束,此時他們都能符合蘇軾所說「羽扇綸巾」的形象;而到了後來,由於官職的不同,周瑜不可能維持「羽扇綸巾」的裝束,而諸葛亮卻一直有機會「羽扇綸巾」,因此諸葛亮比周瑜更適合為「羽扇綸巾」代言,這是沒有問題的。

F. 中國古代女將

http://..com/question/4967571.html?si=4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這種社會風尚,在五十年代以來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發掘品中形象地展現出來。據筆者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的長樂公主墓,到天寶四載(745)的蘇思勗墓,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幾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畫、石槨線刻圖、彩繪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發現。誠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墓葬中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裝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婦女社會風貌的真實體現。而且,考古發現更加豐富了我們根據文獻記載所得的認識:1)從太宗貞觀末期開始,女著男裝的騎馬俑,說明那時女子已著男子裝,並乘馬馳騁;2)在一個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裝的形象越到盛唐時期所佔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現實社會的流尚所趨,但天寶以後,這一現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見於唐朝京師長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見於山西萬榮、寧夏固原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說明這種風尚廣泛流行於唐朝社會當中。從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貴戚到胡人首領、隱士等各階層都有,說明這種形象受到廣泛的喜好;4)墓葬壁畫和石槨線刻圖表現的是男裝侍女的宮中形象,從她們所處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團扇、詩卷、包裹來看,應即《唐六典》所記的女性官員——宮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與壁畫和線刻畫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騎馬俑,則更能說明盛唐婦女的外部形象,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和同類形象的男俑沒有多少區別。

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經指出的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受胡化影響、皇族有胡人血統、尚武風氣等都有關系。從這種風氣開始的貞觀時期所發生的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象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的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顯出盛唐女子的社會風貌。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別區分當然是無法泯滅的。因此,當時的女性在展現外部形象時,有時是用男性服裝來改變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墓葬中都繪制有女扮男裝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盛唐時代某些社會選擇的性別區分並不嚴格,不論是長安宮廷的婦女,還是邊州吐魯番地區的大女,她們本身恐怕沒有那麼嚴重的女性意識。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

G. 中國古代有幾次的女扮男裝出征的巾幗英雄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

H. 詩經中有關弱冠的詩句

1. 關於弱冠的詩句
關於弱冠的詩句 1. 關於「弱冠」的詩句有哪些
1、《詠史》【魏晉 】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2、《送李大夫赴廣州》【唐】錢起

一賢間氣生,麟趾鳳凰羽。何意人之望,未為王者輔。

出鎮忽推才,盛哉文且武。南越寄維城,雄雄擁甲兵。

鼓門通幕府,天井入軍營。厥俗多豪侈,古來難致禮。

唯君飲冰心,可酌貪泉水。忠臣感聖君,徇義不邀勛。

龍鏡逃山魅,霜風破嶂雪。征途凡幾轉,魏闕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鄉關樹遠。按節化甌閩,下車佳政新。

應令尉陀俗,還作上皇人。支離交俊哲,弱冠至華發。

昔許霄漢期,今嗟鵬鷃別。圖南不可御,惆悵守薄暮。

3、《馬秀才草書歌》【唐 】 權德輿

伯英草聖稱絕倫,後來學者無其人。白眉年少未弱冠,

落紙紛紛運纖腕。初聞之子十歲餘,當時時輩皆不如。

猶輕昔日墨池學,未許前賢團扇書。艷彩芳姿相點綴,

水映荷花風轉蕙。三春並向指下生,萬象爭分筆端勢。

有時當暑如清秋,滿堂風雨寒颼颼。乍疑崩崖瀑水落,

又見古木飢鼯愁。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

憶昔謝安問獻之,時人雖見那得知。

4、《重答柳柳州》【唐】劉禹錫

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

5、《已亥雜詩》【清 】龔自珍

弱冠尋方數歲華,玲瓏萬玉嫭交加。

難忘細雨紅泥寺,濕透春裘倚此花。
2. 與弱冠有關的詩詞
唐代詩人 劉禹錫的詩--《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

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詠史》年代: 魏晉 作者: 左思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送李大夫赴廣州》年代: 唐 作者: 錢起一賢間氣生,麟趾鳳凰羽。

何意人之望,未為王者輔。出鎮忽推才,盛哉文且武。

南越寄維城,雄雄擁甲兵。鼓門通幕府,天井入軍營。

厥俗多豪侈,古來難致禮。唯君飲冰心,可酌貪泉水。

忠臣感聖君,徇義不邀勛。龍鏡逃山魅,霜風破嶂雪。

征途凡幾轉,魏闕如在眼。向郡海潮迎,指鄉關樹遠。

按節化甌閩,下車佳政新。應令尉陀俗,還作上皇人。

支離交俊哲,弱冠至華發。昔許霄漢期,今嗟鵬鷃別。

圖南不可御,惆悵守薄暮。《馬秀才草書歌》年代: 唐 作者: 權德輿伯英草聖稱絕倫,後來學者無其人。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紙紛紛運纖腕。初聞之子十歲餘,當時時輩皆不如。

猶輕昔日墨池學,未許前賢團扇書。艷彩芳姿相點綴,水映荷花風轉蕙。

三春並向指下生,萬象爭分筆端勢。有時當暑如清秋,滿堂風雨寒颼颼。

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見古木飢鼯愁。變化縱橫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貴。

憶昔謝安問獻之,時人雖見那得知。《滿庭芳·梅拆數枝》年代: 宋 作者: 無名氏梅拆數枝,蓂舒四莢,二陽始覺來臨。

五雲呈瑞,渤海復生申。信道當年慶誕,人推天上石麒麟。

果然是,名馳雁塔,弱冠綠袍新。鸞棲,雖小試,仕途發軔,現宰官身。

信倚需一札,飛下天庭。自是調羹大手,環召也、快展經綸。

稱觴處,彩堂具慶,芳桂對萱椿。《沁園春·弱冠離家》年代: 元 作者: 許有壬弱冠離家,浪走人間,餘三十年。

柰救時才短,虛塵政府,讀書功少,深負經筵。風月西清,冰霜柏署,一歲中間漫幾遷。

君恩重,便不教覆*,直許歸田。豐碑高表洹阡。

又飛上吳頭萬里船。把家傳圖史,拂除塵蠹,舊栽松竹,收貯雲煙。

大別嵯峨,鵠逢縹緲,盡在先生幾案前。閑人事,但登樓小酌,閉戶高眠。

《擬行路難》年代: 南北朝 作者: 鮑照諸君莫嘆貧。富貴不由人。

丈夫四十強而仕。余當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會應蘇息遇陽春。

對酒敘長篇。窮途運命委皇天。

但願樽中九醞滿。莫惜床頭百個錢。

直得優游卒一歲。何勞辛苦事百年。

1、弱冠弄柔翰魏晉左思 只查詢左思的結果 《詠史》2、弱冠燕趙來唐李白 只查詢李白的結果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3、弱冠相知早唐沈佺期 只查詢沈佺期的結果 《餞高唐州詢》4、弱冠偶良晨唐儲光羲 只查詢儲光羲的結果 《秦中初霽獻給事二首》5、弱冠遭世難唐韋應物 只查詢韋應物的結果 《京師叛亂寄諸弟》6、差池弱冠年唐杜甫 只查詢杜甫的結果 《哭韋大夫之晉》7、弱冠至華發唐錢起 只查詢錢起的結果 《送李大夫赴廣州》8、弱冠被華纓唐盧綸 只查詢盧綸的結果 《綸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崔補闕峒》9、弱冠駸駸暮齒宋劉辰翁 只查詢劉辰翁的結果 《念奴嬌·先生自壽》10、年弱冠宋無名氏 只查詢無名氏的結果 《江神子/江城子》11、弱冠綠袍新宋無名氏 只查詢無名氏的結果 《滿庭芳·梅拆數枝》12、弱冠無所就唐權德輿 只查詢權德輿的結果 《寓興》13、白眉年少未弱冠唐權德輿 只查詢權德輿的結果 《馬秀才草書歌》14、弱冠游咸京唐劉禹錫 只查詢劉禹錫的結果 《謁柱山會禪師》15、弱冠游靈台唐孟郊 只查詢孟郊的結果 《送黃構擢第後歸江南》16、年過弱冠風塵里唐劉得仁 只查詢劉得仁的結果 《山中尋道人不遇》17、年逾弱冠即為老唐韓偓 只查詢韓偓的結果 《惜春》18、弱冠離家元許有壬 只查詢許有壬的結果 《沁園春·弱冠離家》19、只今年逾弱冠元凌雲翰 只查詢凌雲翰的結果 《木闌花慢 壽侄雲達時七下四日也》20、只今年逾弱冠元凌雲翰 只查詢凌雲翰的結果 《木闌花慢 壽侄雲達時七下四日也》21、弱冠逢世阻魏晉陶淵明 只查詢陶淵明的結果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22、弱冠參戎魏晉曹攄 只查詢曹攄的結果 《贈歐陽建》23、弱冠休風魏晉陸雲 只查詢陸雲的結果 《贈顧驃騎詩 有皇》24、弱冠慷慨魏晉陸雲 只查詢陸雲的結果 《答兄平原詩》25、余當二十弱冠辰南北朝鮑照 只查詢鮑照的結果 《擬行路難》26、弱冠參多士南北朝鮑照 只查詢鮑照的結果 《擬古詩》27、弱冠慕前蹤南北朝沈約 只查詢沈約的結果 《懷舊詩 傷王融》28、弱冠闕師友南北朝蕭衍。
3. 有什麼關於加冠禮啊,弱冠之年之類的古詩詞,古文嗎
詞目】弱冠之年

【讀音】ruò guàn zhī nián

【釋義】冠:古代儀禮,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指年紀剛到成年的時候。

【出處】《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示例】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清·吳騫《拜經樓詩話》卷四:「所謂才子者,須是王子安弱冠之年,學問文章,如江如海,乃可稱之。」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4. 弱冠等詞,,
指年齡吧

.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發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詩經·齊風·甫田》:「總角卯兮。」角,小髻;卯,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後人 用「總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後因以「垂髫」指童年。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3.及笄

女子15歲。笄是 古代婦女盤頭發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歲時,把頭發簪起,表示已成年。

4.豆蔻

十三四歲的少女。唐代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5.破瓜

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謝詞:「破瓜年紀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戴冠,表示已成年。《禮記典禮上》:二十曰弱冠。晉左思《詠史》詩:「弱冠弄柔翰,卓葷觀群書。」

7.而立

三十歲。孔子《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8.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歲,社會經驗較多,能辨是非。另外,強仕也指40歲。《禮記。典禮上》。謂男子40 歲,智慮氣力皆強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歲。《禮記·典禮上》:「五十曰艾。」孔穎達疏:「蒼白如艾也。」意謂老年頭發蒼白如艾的顏色

11.花甲

60歲。以天乾地支順序組合為60個錯綜參互的名號而得名。

12.耳順。

60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故稱60歲為耳順之年。

13.耆

60歲。

14.古稀

七十。杜甫詩《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15.耄耋

老年。後來80、90歲為耄耋之年。

16.期頤

指一百歲。《禮記·典禮上》:「百年曰期頤。」期,需要;頤,調養、照顧。意為百歲老人需要後代養。宋代17.懸弧之辰

男子生日。古代誕生禮俗,生了男孩便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因稱生男為懸弧,男子生日即稱為懸弧之辰。

18.華誕

生日。華,光輝,光彩。華誕即對人生日的美稱。

18.弄璋

男孩誕生。璋,一種玉器,為古代王侯所佩用。《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司,載寢之裳,載弄之璋。」意謂希望所生的男子將來也能佩帶玉飾,成為王侯。後因稱生男為:「弄璋」。

19.弄瓦

女孩誕生。瓦,一種紡錘,婦女紡織的工具。《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衣之褐,載弄之瓦。」意謂希望所生的女子將來能勝任女紅。後因稱生女為「弄瓦」。

引用的網易博客,希望有幫助。謝謝。

還可以繼續提問哦。
5.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註:"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6. 描寫人年齡的詩句
您好:

年齡詞語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華、純真無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聰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華、大展宏圖、而立之年、年輕力壯、壯志滿懷、儀表堂堂。

老年:飽經風霜、飽經滄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嬰兒:人初生 襁褓:0歲

孩提、總角、垂髫:童年

金釵之年:女子12歲

豆蔻之年:女子13歲

及笄之年:女子15歲

弱冠之年:男子20歲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壽 77歲

耄耋之年:80

米壽 88歲

鮐背之年:90

白壽 99歲

期頤之年:100

年齡詩句

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I. 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是誰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這種社會風尚,在五十年代以來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發掘品中形象地展現出來。據筆者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的長樂公主墓,到天寶四載(745)的蘇思勗墓,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幾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畫、石槨線刻圖、彩繪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發現。誠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墓葬中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裝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婦女社會風貌的真實體現。而且,考古發現更加豐富了我們根據文獻記載所得的認識:1)從太宗貞觀末期開始,女著男裝的騎馬俑,說明那時女子已著男子裝,並乘馬馳騁;2)在一個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裝的形象越到盛唐時期所佔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現實社會的流尚所趨,但天寶以後,這一現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見於唐朝京師長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見於山西萬榮、寧夏固原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說明這種風尚廣泛流行於唐朝社會當中。從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貴戚到胡人首領、隱士等各階層都有,說明這種形象受到廣泛的喜好;4)墓葬壁畫和石槨線刻圖表現的是男裝侍女的宮中形象,從她們所處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團扇、詩卷、包裹來看,應即《唐六典》所記的女性官員——宮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與壁畫和線刻畫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騎馬俑,則更能說明盛唐婦女的外部形象,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和同類形象的男俑沒有多少區別。

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經指出的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受胡化影響、皇族有胡人血統、尚武風氣等都有關系。從這種風氣開始的貞觀時期所發生的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象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的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顯出盛唐女子的社會風貌。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別區分當然是無法泯滅的。因此,當時的女性在展現外部形象時,有時是用男性服裝來改變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墓葬中都繪制有女扮男裝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盛唐時代某些社會選擇的性別區分並不嚴格,不論是長安宮廷的婦女,還是邊州吐魯番地區的大女,她們本身恐怕沒有那麼嚴重的女性意識。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

J. 女扮男裝的歷史人物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