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服飾歷史悠久,它們都有什麼特點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汗國,滅西夏、金之後,其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於戰亂狀態,紡織業、手工業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並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
② 古代唐朝的男裝,叫啥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③ 明朝交領長袍的特點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明朝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發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瓜皮帽」,它幾乎被現代的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了。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 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
④ 描述以下宋服
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的保守, "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 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 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 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南宋後期,"一鉤羅襪素蟾弓"表明婦女裹足漸成大勢, 這種變態的習俗嚴重地殘害了女性的身心, 能倖免於難的就只有那些勞苦的從事田間耕作的婦女!纏足,是中國婦女血的歷史;青樓,是我國女性淚的根源。除了盛行殘酷的纏足之風,青樓文化也是宋代特殊的一面。青樓女子雖然命苦,卻不乏才貌雙絕者。人稱"秦淮一片明月",以文采稱著的這類女子多居住於長江沿岸,衣著扮相自然別有一番韻味。
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後、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襲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飾沒有定製,又受外來影響,所以曾出現過著"氈笠"、"鉤(敦下+土)"(襪[衣旁+誇])的契丹服,人們稱它為奇裝異服。宋代官家服飾普遍十分奢侈,民家著裝也很講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間)規定宮內婦女的服色要隨大夫變化,還規定庶民百姓不得採用綾縑五色華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時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飾,而且更趨奢華。對於這些規定民間庶民置若罔聞,綾縑錦綉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貴族閨閣們,還別出心裁地設設計出許多種裝扮方法,追求出新與別致。不但衣料選擇考究,而且梳妝也很特別,有的梳大?方額,有的扎發垂肩,有的雲光巧額鬢撐金鳳,貧者還有用剪紙裝飾頭發,身上抹香,足履綉花等。
宋裝繼承唐裝遺制,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都是命婦之服。1975年在福建省的浮倉山出土了一座墓葬,從眾多的陪葬品中可以瀏覽到宋代女裝的全貌。這是一座十分有研究價值的宋墓,墓主是一位因難產而死的十七歲少婦,是南宋時期的貴族婦女。墓葬中的陪葬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上乘物品,出土的衣妝配件十分齊全。長衣、短衣、單衣、夾衣、棉衣其式樣均具有宋代風格,每件還有不同變化。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重疊縫制著護領。所有服式均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度,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綉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綉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⑤ 中國服裝發展史
中國服裝發展史
導語:服裝發展受到經濟社會的影響,表現出文明進步的傾向。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中國服裝發展史,歡迎參考!
1、 先秦時期的服飾
中國的衣冠服飾制度,大約是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漸趨完善,並被納入「禮治」范圍。當時的服飾依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別。天子後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
商周時期,服飾形式主要採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等五種原色;裳用間色,即以正色相調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裝以小袖為多,衣長通常在膝蓋部位。衣服的領、袖及邊緣都有不同形狀的花紋圖案,腰間則用條帶系束。春秋戰國之期,出現一種名為「深衣」的新型服飾,它是一種連體服飾。深衣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服飾樣式,故此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用作常福、禮服,且被用作祭服。
在戰國時期,胡服的誕生打破了服飾的舊樣式。胡服的 短衣、長褲和革靴設計,善於騎射,便於活動,在軍隊里廣為盛行。
先秦時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諸履之中,以舄為貴。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種顏色,分別在不同場合穿著。鞋是一種高幫的便履,以皮革製成;靴則是來自西域,胡人騎馬射箭時穿著,後來漢族人也逐漸接納。
2、 秦漢時期的服飾
秦朝統治中國的十五年間里,秦始皇兼收六國的車旗服御,創立了衣冠服飾制度。秦朝的服飾仍然是連體式,寬袖、大袍,服飾制度嚴禁。
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漢代的服飾中的冠制特別復雜,有十六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繫上五彩的帶子。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4、 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初的服飾,比較樸素。袍衫和胡服是當時的主要服飾。自隋煬帝起,社會風氣發生變化,服飾因此日趨華麗。這種華麗的風格一直延續至唐代。
唐代初期,車服制度皆承襲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頒布車服之令,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唐代 是中國歷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唐代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外來的服飾,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這使得該時期的服飾大放異彩,更富有時代的特色。由於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許多新穎的服飾紛紛出現,胡服在此時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對褲褶服飾的產生,將秦漢時期的交領、寬衣大衫、曳地長裙的服飾逐漸淘汰,轉為盤領、緊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長裙所替代。服飾逐漸的開放,強調體態的美感,配掛披或胡帽;鞋子除雲頭高履外還出現了小蠻靴。在加上織品的發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
唐代仕女下裝多穿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裙色以紅、紫、黃、綠最多,其中以紅色最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寬長的肩巾、下穿高頭雲履。婦女服飾展現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製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並成為盛裝。
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
5、 宋代服飾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
宋代織品非常的發達,泥金、印金、貼金、彩繪、刺綉在服裝上廣泛使用。織品的質地輕薄、飄逸,給人秀麗之感。
6、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
五代十國以後,中國社會先後出現了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這些民族的服飾雖然保存了一部分漢制,但更多的體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
遼代服飾衣冠服制並不統一。金代服飾初始也不甚完備,直到元代,服飾才日趨成熟,日漸華麗。元代服飾統稱長袍,男女差異不大。用華麗的織金布料及貴重的毛皮製成;但是由於民族性質,分為蒙制和漢制兩種。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為主的袍夫,交領、左衽、長及膝,下著長裙,足著軟皮靴,是元代皇後貴妃所穿著的服飾。漢制的婦女服飾一般沿用宋代的樣式,以交領、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為主,也常穿窄袖的長褙子,下穿百褶裙,內穿長褲,足穿淺底履,這類服飾是當時服飾的特點表現。
7、 明朝時期的服飾
明代對於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十分重視。首先,廢棄了元朝的服飾制度,隨後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對服飾制度作了新的規定。
明代的男子服裝恢復了唐宋的傳統特色,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製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製: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並按照級別綉織各種紋飾。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
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衣服的樣式大多仿自唐宋,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普通的明代婦女的'禮服規定只能為紫色粗布,不許有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明代的仕女服飾有禮服和便服之分,禮服為寬大的上衣、大袖衫,便服則合身、窄瘦、修長,以長襖和長裙為主。這一時期,雲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並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
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並以此為美。服飾多以團花為飾,喜歡紫、綠、桃紅及各種淺淡色,至於大紅、鴉青、黃色等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使用。
8、 清朝時期的服飾
皇太後、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和嬪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紅織金壽字緞和石青行龍庄緞
清代的服飾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代仕女服飾內容主要以旗裝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寬口褲、寬褶裙,等等。這類服飾多為合領、右衽,領、襟、袖使用寬大的襕邊作為修飾,袖子短而口寬,長及手;袍在身側開高衩,下穿寬口大褲,足穿花盆鞋。部分清代的服飾沿襲明代的風格,以大褂和大衫為外衣,合領右衽,短袖而寬;下穿寬大的百褶裙,裙長及足,內穿寬口大褲,不穿綉花鞋。
清代的服飾融合漢滿兩族的風格,大襟長褂,以滿族的高領、大襟緣邊、寬口袖、衣長至膝的長褂配合漢人的發型、長裙、綉花鞋,有時外套長褙子,有明代的遺風。有些外套坎肩,形式為高領右任、無袖的夾衣,領、襟、衣緣同樣飾有寬大的緣邊,下穿寬口長褲,足穿尖頭綉花鞋。這些都是清代典型的穿著造型。
9、近代服飾 (西風東漸話變革) --辛亥革命後的服飾
自乾隆之後,西洋商品日漸輸入我國,制裝的外來原材料大大吸引著國內的婦女們,於是在衣著傢具上明顯地出現了變化,形成崇尚「新式」、「西式」的風氣。
辛亥革命後,服制形式大變,清代的官吏衣著和頂戴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辮,當時「剪」與「留」,已經成為革新和保守的分水嶺。剪辮的先行者是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識分子,偏遠鄉村仍不輕易接受。當時旗人盛裝雖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學生中的「藍布大褂」是領銜的式樣,而後日漸流行起來。
由於電影的出現,電影明星成為逐漸顯赫的人物,上海成為中國女裝的大本營,粵裝、港裝成為上海裝的一個支派。民國初年女子的生活起了變化,居住在大都市的摩登女子,受外來思潮影響,紛紛走出閨房,奔向社會,投身電影業、商業、手工藝業、做教員、舞女以至做官吏等,由於此類職業的要求,改裝換容就成為必然之事。
由於城市與外界交往頻繁,因此服裝的款式、材料變化快,而邊遠山區和農村,相比之下幾乎相差 一百五十年。比如當上海女子已經開始整燙頭發,足著高跟鞋時,河北的三河縣婦女頭上還戴著三、四百年前的冠子,足下還纏著一雙「三寸金蓮」;當北平的貴族婦女已經著貼身旗袍之時,在甘肅還有三十年前上海時興過的大鑲滾袖衣。民國元年政府規定了男女禮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禮服和常禮服。大禮服分晝禮服和晚禮服兩種,均採用黑色衣褲和領結。常禮服有西式和中式兩種,中式即長袍馬褂,女子禮服是身長齊膝,有領,對襟式,裙的前後有鏡面,兩側做襇,兩端有帶結的式樣。都市女子結婚採用頭披白紗,身著絲織禮服,手持白色花束,舉行"文明"結婚,農家女子仍然穿紅襖戴珠冠,乘坐紅轎,保持著舊式風俗。民國初年,福建一些地區甚至還在延用著明代的婚裝,女子頭戴瓦楞帽或方巾,身披霞帔戴珠冠,男人頭戴大禮帽,上綴紅緞辮或紅絲線,這男女二者的裝束實不相稱,與都市的距離也更大。
北伐以後,政府規定新服制,男子採用中山裝和西裝。這兩種服式均為外來式樣,在官職人員和知識界比較多用,夏季選用白色,其他季節選用黑色或深色。長袍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種。立領、三袋七個扣子的學生裝主要是高等學府的制服。長袍外加坎肩、馬甲使用也很普遍。此外上衫下褲或外罩一條紵裙(圍系式的或長或短的小裙),是鄉間男女的普遍裝束。女裝在這個時期變化較大,有保留清式偏襟衣褲的;有上衣下裙仿效西式的;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黑色綢裙。社會婦女的常裝仍以旗袍為主,民國廿年以後這種裝束又普遍流行起來。新裝的總趨勢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各種素色或者印花面料的曲線長旗袍,特點是在衣邊加鑲條、補花或衣外加套小馬甲和絲質圍巾,另一種是上衣下裙分開的衣裙式。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外來商品的進入,西方生活習俗的滲透,國內大城市女子頻繁地出入交際場所,使得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合體著裝最為突出,洋式衣裙還要配上眼鏡和手錶,遮陽傘握在手中,更顯新潮和浪漫。甌洲和東洋摩登時裝,從短裙、內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響著國內的女子,仿效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模仿美國的簡便裝束,愛好運動的女士們多穿紅色鑲銀鈴的百褶裙,並以胸罩代替舊時的肚兜〈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一種用紅布綉花,並加金銀鏈,掛在頸部的護身衣)。此外連衣裙〈五十年代蘇聯稱"布拉吉"〉也較為普遍,追其根源,我國古代傳統服式就是上衣下裳的連衣形式,只不過由西方再度傳入則更加簡化和便於活動罷了。在民國以後的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裘衣仍盛行於富人之家,反毛大衣外用是自古至今的貴重衣物。清代的「端罩」也是一種反毛對襟式外衣,其區別在於不是翻領。「斗篷」是一種外出常用的服式,著此裝瀟灑自如,風度翩翩,當時這種斗篷在上層人士的男子和老年女子中比較流行。以上服式雖然只有幾種類型,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地區差異較大,所以眾多地區的服式可從幾種類型的服式中利用色彩、裝飾、原料的不同,選擇,變異出更多的服式品種來。
皮鞋、提包和傘,都是日本"東洋女"帶進來的。光緒末年在廣州就已出現過這種裝束,被人們稱為"自由女"裝束,這表示了她們開放的思想和行為。民國初期開始有一些人行「文明結婚」、做「文明事業」、成立「小家庭」等,他們所穿的摩登服裝叫"文明裝"。西方服裝對我國的影響,主要在二戰後的時期。我國女留學生有不少去甌美名城尋求配偶,於是將東方的裝飾藝術帶向西方,同時又將甌洲的服裝、飾物和化妝品等帶回我國,這些女性自然而然成為外國商品的推銷者和消費者。
時裝的興起,也促進了童裝的發展,迫使不利於兒童身體發育的緊窄小旗袍和短褂改變成適合身體發育的新式童裝。
中國服裝受女性意識的影響
一、近代女性服裝的特點和變遷
民國時期的女性服裝由過去的平直開始轉向體現女性身體曲線特徵,面料更加簡潔輕薄,旗袍的色彩和樣式更加豐富,同時色彩和圖案也更加有表現力。這時期女性上衣多為短小款,由直線型轉向曲線型,開始出現圓下擺、弧形袖等一系列特點,到腰身部分開始慢慢收窄,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展現了女性的身體特徵。民國之前的女裝都沒有肩部,衣服的肩部與袖部連成一體,無法突出肩膀的立體感,民國之後的衣服,開始注重肩縫的縫制。這時還出現了翻領、袖口等西方服飾中的元素。
女性下裝的變化也比較明顯。在民國之前裙裝的樣式比較少而且裙擺較長,而民國之後,下裝不僅有各式各樣的裙,還有各種褲裝。裙裝也由原來的圍系裙慢慢變成套裝裙,喇叭裙、斜裙等新式裙也開始出現並迅速流行起來。裙子的長度也有所改變,打破了過去不能露腳踝的習俗,甚至一些裙子可以露出曲線優美的小腿。民國時期的褲裝不再臃腫肥大,甚至出現了西式機制花邊,裁剪的結構更加簡單,面料也更加順滑,摒棄了以前包裹嚴實的著裝風格。服飾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國人革故鼎新、破除陳規、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風貌。
二、思想觀念對服飾變化的影響
從辛亥革命開始,就有大量的新思潮不斷湧入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開始宣揚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以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為代表,都在抨擊舊的社會習俗,例如禁止纏足、興辦女學。除了民間對於新思想新思潮的傳播擴散,政府在其中也充當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女性開始努力掙脫封建思想束縛,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越來越普遍,越來越強烈。
思想指導行動,女性崇尚自由的思想也體現在服裝的改良和選擇上,她們更偏向於選擇能夠表現人體曲線的服裝,風格和樣式也開始多種多樣,能夠充分展現女士的活力。女性可以自主選擇穿西裝、旗袍或是學生服,也可以像男性一樣穿西服,旗袍的花色和款式更加多樣。
三、生活習俗對服裝變化的影響
觀念的變化也引起了日常行為生活習俗的變化,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家庭婚姻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對於女性服裝的改變影響很大。在婚姻制度方面有很大的變革,新時代女性提倡自由戀愛和新式婚姻,主張一夫一妻制,追求在婚姻關系中的自由平等,女性在選擇自己的婚姻時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有更大許可權去爭取幸福的權利。即使婚姻不幸福,也可以提出離婚。這些現象無一不體現出女性擁有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女士追求自我、個性反饋到服裝上表現為凸顯自己的女性魅力,不再束縛在無形無樣的長裙里,服裝的多樣化給了女性更多的選擇。
這時期的女性進入職場,開始實現經濟獨立,這意味著在購買衣服時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消費決定市場,女性服裝的消費需求多樣化則決定了市場的多樣化。封建專制的瓦解,給女性提供了參政的機會,女性也積極勇敢地表達自己對國家治理和社會的美好期望。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女子參政團、同盟會。女性政治觀念的初步形成,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
四、制度更迭對服裝變化產生的影響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經歷了政權的多次更替,這也對服飾制度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比如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掀起了剪辮運動和放足運動,並引發了服飾上的改革。長袍短褂已經不再適合剪去辮子的發型,而小巧玲瓏的鞋子也已經不再適合放足的女性,新潮的衣服和服飾因勢而生。封建制度統治崩潰,象徵著等級的服飾也逐漸消退,封建社會上層人士的服飾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配飾和花紋,以區別官員等級。上層社會人士的衣服做工精細,而平民只能穿色彩灰暗單調樣式的服裝。辛亥革命取得勝利之後,封建王朝的統治被推翻,這種不公平的服飾制度也隨之被取消,徹底否定了傳統的衣冠等級制度,社會上出現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平等景象。
五、文化交融對服裝變化的影響
20世紀初已經有大批學生去國外留學,很多留學生帶回來非常新潮的西方文化與習俗,迅速被國內人所接受並傳播開來。西方文化的傳入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同時也改變了社會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例如中山裝就是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的產物,中山裝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優點,也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後期服飾的改良都有借鑒中山裝的製作理念。吸收西方文化精華,同時繼承中華傳統文化,這是一條適合當時的中國走的特色服飾道路。中山裝的發明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也為中國近代服裝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後便出現了改良後的旗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中國近代服裝改良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六、結語
過去我國傳統服裝以直線型為主,20世紀後隨著新思想的傳播,政治制度的更迭,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社會習俗的改變,我國女性服裝開始追求視覺化,追求展現女性形體美。新文化運動之後,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斷深入,西方服飾理念的傳播也比較廣泛,中西混雜的著裝局面,是20世紀初的主要服裝風格。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女性解放的特殊歷程,同時也展現了我國近代史的變化歷程。分析中國近代女性服裝的變化,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變革研究也有重大意義。
;⑥ 男人穿漢服女裙
男人穿漢服女裙
男人穿漢服女裙,每一個人都有追求美的權利,所以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非常的注重穿搭,讓自己穿搭的效果越來越好,更加吸引眼球。以下分享男人穿漢服女裙怎麼樣?
男人穿漢服女裙1
男生穿漢服那種裙子的感覺不會怪嗎?
隨著近兩年漢服的興起,穿漢服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多了,以前在街頭只能看到一些小姐姐,但是近兩年越來越多的男生也穿起了漢服。
不過正因為知道是漢服,所以對於這種情況下的男生穿裙子並不覺得怪異,只有說把漢服穿的好看不好看
我覺得不怪,尤其是喜歡文學愛好歷史的男生。或者那種長期學習藝術類的男生。
漢服比現代服裝更加地考驗一個人的氣質。想想古人的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雅;飽讀詩書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泛舟湖上逍遙自在灑脫的詩人;目光清朗,衣袂飄飄的美少年…這些穿漢服的古人,都給人帶來無比美好的想像。
所以穿漢服想要好看,首先要內外兼修,多讀詩書培養自己脫俗的氣質。這樣一舉手一投足,自然流露出來的美感是穿現代服裝所達不到的。
再有,如果場合不合適。大可不必從頭到腳一絲不差的穿全套的漢服。可以選擇有漢服元素的單品,來凸顯自己別致的審美特點。
綜上所述,如果你做到了,我相信你一定是人群中,那個最靚的仔!哈哈。
不奇怪啊。穿傳統服飾就按傳統的規矩來,這跟女裝大佬還是區別很大的
我國在戰國之前沒有褲子,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襠」這個解構實在太復雜了。可能他們沒學過立體幾何,空間想像能力沒鍛煉出來吧。所以那時候不管男女,都穿裙子。褲子還是後來趙武靈王從胡人那邊學回來的。
即便有了褲子,在之後的幾千年間人們也都忌諱把它露出來,尤其是比較正式點的場合。比如上班、看演出、結婚什麼的.,裡面穿褲子,外面還是要罩上裙子或者長袍什麼的,要不然就跟你現在穿著睡衣上班差不多。要不是在家辦公,誰會穿睡衣上班呢?
不過那時候的體力勞動者們,一般也沒什麼正式場合可參加的,每天只管幹活混口飯吃,沒有功夫顧著褲子露不露出來。沒有外邊的遮擋,幹活方便不說,把買衣服的錢省下來干點啥它不香啊?所以他們穿衣服就相對隨意些。
咱們現在的穿衣習慣是以西方規范為基礎的,他們游牧民族出身,就愛穿褲子,因為騎馬利索啊。
所以,你既然打算穿漢服,也不必因現代的習慣困擾,必竟東西方文化兩個系統。
首先,男生穿漢服的障礙在於
第一,男生服裝一直感覺比女生循規蹈矩,被說成奇裝異服的可能性更大
第二,漢服大多有下裳,在現在人的眼中就是裙子,男生穿裙子對一些人而言太沖擊了
第三,頭發!
很多人眼中,如今男子和從前男子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頭發,無論你的衣服多周正,頭發就破功。
漢服進入千門萬戶的第一步,就是商業化,而因為服裝市場的普遍現象,女裝總是比男裝樣式更多,創新更快,就算是現在被大眾所熟知的男裝漢服,也多是男女同款,要男生穿裙子,很多人實在接受不了。
但是,隨著漢服的發展和暢銷,男裝漢服的商業化也指日可待,而服飾是一個載體,通過漢服了解更多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男人穿漢服女裙2
新手漢服選購指南(男生篇)
便裝
唐制圓領缺胯袍
窄袖、長短適中、腰束革帶,造型利落自如,深受男同袍的喜愛。其實本款男女皆可穿著噠~ 男子推薦內搭唐半臂,並將革帶系在低腰處,顯得儀態大方,氣質勁健;女子革帶系在腰間尤為率性、可人。
Ps:介紹下男同袍的標配內搭——唐半臂。唐半臂衣身面料多為錦,其襕常為異色並多用較柔軟的綾、絹,因而又稱「錦半臂」。整件衣物搭配在唐制圓領缺胯袍下,起到鮮明的墊肩作用,威武男子儀態,更顯得我華夏男兒魁梧健壯 o(≧ω≦)o
曳撒(衤曳衤散)
曳撒腰下的結構很是特別:後襟不斷,前作馬面,體側開衩並接外擺。其腰間的馬牙褶手法,一針一線純手工縫制,能夠極大的容納裙幅容量,不僅方便行動,更顯得男子英氣瀟灑、帥氣逼人有沒有~
貼里
袍服下,都應該有一身貼里噠~ 其裙身褶子能使袍身寬大的下擺略略外張,顯得端莊穩重。有同袍肯定要疑問,貼里跟曳撒好像啊,嘿嘿嘿(~ ̄▽ ̄)~關注我呀,我下次同你說~
褡護(衤蒦)
褡護可半袖可無袖,有漂亮的外擺,所以常常穿著在貼里之外,圓領、直身、道袍等之內,成套穿著,能夠很好的支撐起外身袍衫,也可以直接作為外套,搭配在道袍等之外。哎,聽起來很像是一件馬甲嘛 乀(ˉεˉ乀)
裋褐
交領窄袖,衣身通常較短,下著褲裝,很是便利,絕對是大多數同袍人手一件的心頭好。我記得緣漢漢服設計師做的一次著裝搭配:身著裋褐、棉麻褲,隨意披了件圍巾,真是暖和又時尚,帥帥噠~
襦裙
男生穿裙子?是噠~ 襦裙一點都不nian,而是自稱一派的風度翩翩,英姿瀟灑。本款適合日常穿著,一旦遇到會客等禮儀性場合,再加披一身氅衣就解決啦。
正裝
氅衣
氅衣內著襦裙、直裰、道袍、直身……好多好多,實用與美觀兼具,是我推薦指數五星的外搭必備。這身衣綉「一輪孤月,仙鶴獨飛」,描繪著林逋「梅妻鶴子」的文雅情懷……
直裰
比較之直身、道袍,直裰體側開衩,但不接擺,通身裁製,護領兼做裝飾,顯得輕便。我再教男同袍一個小竅門,在腰間束以流蘇絛帶,能夠在視覺上拉長身材比例呢。
道袍
「擺」是明制漢服的顯著特徵。道袍兩側內部就有深深的暗擺,通過暗藏的褶子化解寬松下擺,兼具實用與美觀的統一。Ps:此道非彼道,道袍本就是士庶之人的常服,並非道士所穿稱之為道袍噠。同理的還有道服。
行衣
這款很多同袍並不熟悉,其外形與明制深衣、道服、忠靜冠服等相似。其差異在,行衣領袖衣襟皆緣邊;體側開衩,便於騎馬出行喲;搭配簡易大帶即可……素雅行衣,儒雅有度,文質彬彬,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樣一件自帶文人氣息的款式。
男人穿漢服女裙3
挑選適合自己的漢服
首先要根據體型來選擇合適的款式。這樣搭配的效果就會更得體。
然後再參考膚色來選擇衣服的顏色。這款漢服就是適合自己的。
微胖的男同袍就盡量不要選擇束腰穿漢服,容易有土財主的既視感,選擇寬松的一溜直下的漢服,如道袍,宋長衫等,既寬松又從容。
如果膚色較深的盡量選擇深色衣服,衣服顏色不宜過多,花紋也不要過多,另外盡量避免經典影樓紅黑色。盡量避免熒光色or帶光澤的布料,如亮面真絲、提花綢,同理在疊穿時不要加入過於出挑的亮色系,同色系疊穿即可,避免撞色跳色。
然後,注意穿著的場合。戶外運動或者上課可以穿貼里、曳撒、直裰等窄袖衣服,參加稍微正式的場合道袍、直身、圓領袍,最正式的場合深衣。不要做出類似穿著深衣蹦迪的行為,對傳統文化要抱有足夠的尊重。
其實對於其他衣服來說漢服是非常友好的,畢竟漢服一般款式都偏寬松,能起到很好的遮肉顯瘦效果。看完這篇文章,你們是不是也覺得漢服男裝知識點也是一大堆呢?
1、曳撒
2、圓領袍
3、道袍
本期是一期男裝漢服的分享,有唐制的,宋制的,也有明制的,風格也是各式各樣,大家可以來圍觀一下~(關於圓領袍,如果不是天然面料,夏天穿大多都會熱哦)
1、衣裳(讀音為「chang」)類
又稱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約出現於商朝。上衣交領右衽,下裳一片式圍合,皆以帶結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徵。
秦漢之後,男子深衣制逐漸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漸只作為禮服存在,後世更是成為男子最為嚴肅的最高禮服。
2、曲裾袍
流行於楚漢時代。
男曲的圖真沒找到,難看的我就不放上來了,
沒錯,顏控!
哈哈哈哈~
3、直裾袍
流行於秦漢時代。
▲男女直裾
4、圓領袍
流行於唐代。
▲圓領袍
5、明代圓領袍,與唐代有顯著區別。
▲明制圓領袍
6、直身、直裰、道袍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應用於各種日常場合。
其區別在於,直裰兩側開衩無衣擺,行動時能露出裡面的褲子;直身有衣擺遮擋,但衣擺縫在外,能看出衣擺;道袍衣擺縫在內,即暗擺。
直裰從宋朝開始就有,到明代發生變化(具體可參加網路,現代漢服所講的直裰基本指明代直裰)。
道袍在漢服體系中指漢服的一個款式,並非道士袍。
▲直身
▲直裰(o)
▲道袍
7、曳撒、褡護、貼里
明代特有男裝款式。
▲曳撒
▲褡護
▲貼里
8、大氅
又稱氅衣,鶴氅。只男性穿著,對襟大袖,不開衩,衣襟不合攏,系帶或不系帶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著。
▲大氅
9、裋褐(短衣、短打)
普通勞動人民最常見裝扮,流行於各個時期。
▲裋褐
附:【現代漢服形制簡易版】
【上衣下裳制】:男-★冕服★(男子最高禮服),衣裳,玄端,明制祭服。女-襦裙(齊胸,齊腰,對襟等)(按款式分)。女-襦裙(衫裙(單襦),襖裙(復襦))(按上裝分)。
【衣裳連制】:男女-直裾袍(直襟分裁袍)。男-深衣(鄭玄深衣,孔穎達深衣,溫公深衣、朱子深衣,黃宗羲深衣等),襕衫,曳撒袍,貼里袍。女-★翟衣★(女子最高禮服),曲裾袍(繞襟袍)。
【通裁製】:男女-圓領袍衫(唐,宋,明風)。男-道袍,直身,直裰,褡護。
【衣褲制】:男女-衣褲類(現通稱「裋褐」)(褲分為:袴(無襠),褌(有襠))。
【首服】:男-冕。男女-冠弁類 。男-巾幘襆類。女-發髻頭飾
【罩衫】:男女-披風(明風),褙子(宋風),半臂衫。男-大氅。女-大衫,斗篷(存疑)。
【配飾】:男女-腰帶(革帶),玉佩,首飾,蔽膝,綬帶,扇,符等。男-佩劍,配刀。女-披帛,霞帔。
【褻衣】:即內衣。抱腹,心衣,裲襠,訶子,抹肚,抹胸,襕裙,主腰等
【中衣】:男女-中衣,中褲,中單。女-中裙。
【足衣】:鞋(屐,屨,履),靴,襪等。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留住漢服,就是留住中國人的本。
⑦ 古代男子 服飾
「古代」這個跨度太大,專業點的說法應該是具體哪個朝代,每個朝代的服飾文化都不一樣,有其各自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男子寬衫大袖為這個時期服裝的主流;秦漢時期 男子的曲裾深衣是一種獨特的創造;漢代男子的首服又分為冠、巾、幘等。隋唐五代頭戴軟角巾頭,身穿圓領長袍。頭戴烏紗帽.黃袍.窄袖.革靴。此為隋唐五代時期,皇帝.太子特定的服裝。頭戴軟角巾頭,身穿翻領的胡服。唐代的胡服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