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巴洛克與洛可可服裝的區別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於法語岩石貝殼(rocaille),從這個詞來看也可以想像到洛可可運用了很多貝殼狀的裝飾。洛可可是在路易十五時期(1715~1774)風靡法國。
法國蓬帕杜夫人,原名讓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9歲的時候就有女巫預言她會成為法國國王的情婦。當時她嫁給了貴族埃蒂奧斯,因此她躋身上流社會,並成功和伏爾泰變成了至交,她當時在法國文化圈裡可是響當當的大家,經過伏爾泰的鼓吹與宣傳 ,慢慢地還傳出了她是法國第一美女的稱號,最終被路易十五所收。在各種柔情蜜意以後,路易十五加封埃蒂奧斯為蓬帕杜侯爵 ,蓬帕杜夫人的名頭就是這么來的。
蓬帕杜夫人不僅在各種裝飾上大量廣泛地採用洛可可藝術 , 而且對於洛可可藝術的藝術家們給予優越待遇。為了討好這個實際上的法國女主人, 洛可可藝術家使出渾身解數,洛可可那種精緻優美發展到極致。
蓬帕杜夫人自己主演和導演了62部歌劇、戲劇 ,演出了122 場芭蕾舞劇,推動了法國歌劇的發展,並且,她還設計了蓬帕杜發型,男性將前面的頭發向前梳起 ,女性則是在前額留下一縷卷發。
巴洛克風格與洛可可風格服裝的區別:
路易十四時期是巴洛克風格最盛行時期,流行華麗的大團花裝飾和果實圖案,路易十五則圖案較小,至路易十六已經進入洛可可時期,時興小碎花。
巴洛克服裝分為荷蘭風格時期和法國風格時期。
1650後,法國風格開始興起,是十七世紀的歐洲藝術上最重要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大量的緞帶,大量的蕾絲的使用。
荷蘭式巴洛克的特色為3L(Lace,leather,long locks)荷蘭時期主要特徵是領子,直到現在荷蘭民族服裝業可以看到。外衣特徵是繁多裝飾性強的排扣,緊綳的褲子延長到膝蓋,下面是長襪。
歷史上最華麗最嫵媚的男裝在巴洛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大袖子蕾絲、帶馬刺的靴子、羽毛大帽子和佩劍。這個時候流行短小馬甲,有點像西裝背心。這個時候的內衣非常華麗,被大量絲帶重重捆紮,一件內衣需要100多米長的緞帶裝飾。長外套開始出現,一開始沒有領子,後來出現大領,從上到下密密麻麻裝飾華麗的排扣,此時褲子流行燈籠褲,也是到膝蓋扣住,下面是緊身長襪。鞋子一般是方頭,鞋跟很高,一般是紅色,鞋上裝飾花朵或是緞帶,巴洛克晚期出現鞋扣以代替裝飾。
最華麗最嫵媚的男裝
巴洛克時期的服裝除了西班牙其他女人這個時候開始不用穿裙撐,裙子常常要有三層套,上衣要麼齊脖子的花邊大領,要麼袒胸露乳,法國時期開始把領口挖深加寬,袖子鑲著大量蕾絲,有時候袖子被打成很多段,一節一節的,每段都鑲嵌蕾絲。
裙子時興蓬鬆造型,最外層的裙子從腰開衩向外翻,有時還用花結或是扣子像窗簾系起來,有時把外面裙子向後翻,在臀部打結。
洛可可男裝:
是現代西裝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漸變成直線條,常伴隨前短後長的設計。同時也出現了領子的設計,袖子也有原來的大開口變成了貼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後,褲子多用亮色,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修飾,緩解緊束的腰身,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現在的晨禮服的始祖,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女裝:
在大花大果圖案逐漸縮小的巴洛克後期,開始產生小碎花洛可可文化。如果說巴洛克時期是男人的世界,那麼洛可可時期則是女人的世界。這個時期女裝的特點是顏色淡雅柔和,追求服裝面料的質地柔軟,絲綢面料,各種綢帶、花邊、褶折的運用,花紋圖案小巧,繁瑣的假發、頭紗、面具、扇子等小巧精緻的飾品。除此之外,表現在印花圖案上則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題,所以有人稱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為"花的帝國"(TheEmpire of Flora)。
因此洛可可樣式集中表現在女服上。這個時代是女性沙龍的中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女裝的修飾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Corset+Pannier 緊身胸衣+裙撐.到了18世紀中期,製作技術更加進步,主要在於嵌放鯨須的數量和方面.布的接縫處處理的十分巧妙,這時的緊身胸衣一般都在後邊系扎。胸衣外邊罩的羅布前開,在胸前裝飾有倒三角形的胸飾斯塔瑪卡。
B. 老歐美式的衣服 那裡能買得到
款式看下文 在哪裡買?這個問題………………我覺得你還是找專業設計師定做吧…
說實話跟你一樣我也是很痴迷於這洛可可服裝藝術~羞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 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 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 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 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Y7<5 !c S
1780 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 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
順便說一句這種服裝是今天男士西裝的原型,原著中萊斯特比較偏向於紅色的外套,cosplay中也經常出現這種樣式
洛可可時期的女裝
如果說巴羅克時期是男人的世界,那麼河可可時期則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樣式集中表現在女服上。這個時代是女性沙龍的中心,是供男性觀賞和追求的「藝術品」和寵物。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女裝的外在形式美(人工美)因素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其女裝的特點就是,Corset+Pannier 緊身胸衣+裙撐
到了18世紀中期,製作技術更加進步,其妙主要在於嵌放鯨須的數量和方向,這里的苛爾萊耐上插入許多條鯨須。布的接縫處處理的十分巧妙,這時的緊身胸衣一般都在後邊系扎。胸衣外邊罩的羅布前開,在胸前裝飾有倒三角形的胸飾的胸飾斯塔瑪卡,斯塔瑪卡的中央與裡面的緊身胸衣一樣向下呈很尖的銳角,這不僅在視覺上使腰顯得更細,風俗吏家認為這還把人的視線引向那「快樂的谷間」
這一時期一百多年前的裙撐又一次出現了,叫「帕尼埃」(panier,英語為pannier意為很需要筐、背籠。因其形似馬馱東西時的背籠面得名),在路易十五時代(1730—— 1770)洛可可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帕尼埃越來越大,便於出行也進行改良,出現一種叫做帕尼埃•多布樂的裙撐,相對方便多了。
女生們喜歡的蝴蝶結蕾絲的可愛東東也在那時發揚光大
建議你去看看鄧斯特版的《絕代艷後》正是夜訪所描寫的時期之前的一點時間,裡面的洛可可服裝個個都是香奈兒設計的並製作的,男裝少一些……
多看看那時的貴族畫像也是一種享受
洛可可與吸血鬼完美的結合造就了吸血鬼萊斯特
C. 18世紀末 法國貴族的裝束
你所說的找不到啊,我就找到這些,你了解一下吧
18世紀洛可可風格優雅靈魂
閱歷17世紀巴洛克作風的洗禮,18世紀的衣飾作風從粗狂、強硬轉為纖細、精美。這種革命性變更被稱為「Rococofashion」。繁復的裝潢,豪華的面料,精緻的剪裁,是洛可可風格的顯明特點,女人,若要用更簡練的話來概括,即是「優雅」。 女人流行「Robe」,廣大的撐裙上有華麗的刺綉,那時鑽石還沒有流行,時髦女人們的頸部戴一根蕾絲做成的裝飾圈,以烘托胸部的飽滿。而男人的衣服則越來越合身,白襯衫、背心、絲綢馬褲、胸部裝飾、圍巾,這一套打扮是典範的男士打扮。
在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宮廷男女衣飾都以刺綉、折襇、蝴蝶結裝潢;貴婦人的高跟鞋鞋面有些也是用中國絲綢、織錦為面料,上面綉有各種優美圖案。倫敦的貴婦人視中國刺綉服裝為時興,這些服裝往往綉著象徵吉祥如意的麒麟、龍鳳圖案,古典華貴,深得貴婦們歡心;據說有些婦女愛好穿著中國刺綉的服裝,披著中國刺綉的披肩、圍巾,口袋裡有中國刺綉手帕,甚至別出心裁地請中國刺綉工匠精心綉織絲綢名片,把自己裝扮成中國傳統的大家閨秀,自誇「東方美人」而大肆誇耀。113 那些精明的東印度公司大班、船長和商人,捕捉商機,在廣州采購適銷對路的商品,還經常依據貴族豪門的請求,帶著絲織品樣品前往廣州訂制。
電影《絕代艷後》講述的是法國國王路易16的王後Marie Antoinette的故事,在服裝上展示了洛可可時代宮廷服飾非常柔和、非常女性化的特點。包含大裙撐,緊身胸衣,低低的領線,還有很多小花 邊、蝴蝶結,用一種誇大的語言,強調了女性的特色。
大約在1970年歐洲開始風行一款法國式連衣裙(robe à la fran?aise).它是由傳統的鑲邊飾禮服演化而成的,從後領處開始有兩組雙層圓褶兒排列在背部,並且一直垂落到底面.緊要身上衣前片呈大V字形.胸前的三角形或是用一片布料或是用蕾絲和兩邊相縫;這個部分也可以留空只是用絲帶把兩邊串連起來.
男裝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被迫召開的三級會議上,波旁家族最後的儀典長德爾·德·布萊哉提出了1614年規定的裝束令,認為市民代表只能以最簡單的黑色裝束來出席會議,但數周後,第三等級在自己召集的國民議會上,宣布廢止過去的身份裝束令,推行服裝上的民主化。過去作為不吉利的而受到鄙視的黑色,這時成為禮儀和公共場合的正式服色,具有新的權威。後來,拿破崙在他的宮廷中想恢復服裝上的階級標識,但沒成功。
大革命時期,男裝不再沿襲已經失去支配力的法國貴族樣式,拋棄了過去那種裝飾過剩、刺綉繁復的衣裝,沉重龐大的假發和裝飾性的配劍,把目光投向海峽彼岸的英國資產階級和貴族那田園式的服裝,向樸素機能化方向推移。
18世紀英國的男裝樣式可以參看電影《理智與情感》。
圖1
首先值得注目的是代表庶民階級的雅各賓派革命者的服裝,圖2。上衣稱做「卡爾瑪尼奧拉」(carmagnole),本來是在南法工作的義大利工人穿的茄克,這個名字來自義大利西北部的城鎮carmagnole,1792年馬賽義勇軍把這種茄克帶到巴黎,在當時的革命市民中流行起來,駁頭很寬、有挖兜和金屬或骨制的扣子。下穿長褲「龐塔龍」(pantalon),龐塔龍原是17世紀義大利戲劇演員龐塔萊奧奈(pantaleone)在舞台上穿的一種不扎褲腳的細筒褲,因此而得名。早在1780年,就曾有人穿過。這時,革命者們把它作為對貴族那種長及膝的半截褲的革命來穿用,因此也稱長褲黨。最初褲長只到靴深位置,後來逐漸變長,1793年長到一般的淺口皮鞋的位置。龐塔龍常用象徵革命的紅白藍三色條紋毛織物製作,與卡爾瑪尼奧爾和龐塔龍組合穿的還有雙排扣的背心和紅色無檐帽。
圖2
圖3
1793年,與桑·克尤羅特的共和黨革命分子的服裝相對抗,王黨派中的時髦男子穿上黑色阿比,金色的假發披散到領子上,脖子上的白色克拉巴特一直纏到下頜處。恐怖政治過後,王宮司令部的男子示威性的穿著灰色的夫拉克,系綠色的克拉巴特,下穿緊身的克尤羅特和短靴,手持文明杖,這種裝束被稱做繆斯卡丹(muscadin,來自義大利語,意為誇耀裝束和舉止的年輕人)
圖4
到督政府時代,王黨派中又出現被稱為「昂克羅瓦依亞布爾(Incroyables,意為難以置信的,出奇的)」奇異裝束,長發象垂下來的狗耳朵一樣披散著,或編成發辮,或在卷發上戴小小的兩角帽,身穿有巨大翻駁領的緊收腰身的雙排扣大衣,克拉巴特在脖子上圍數圈(最多達六圈)後繫上,緊身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用吊褲帶吊著,在膝下用華麗的緞帶系扎,腳登翻口皮靴或淺口皮鞋,手裡拿著文明杖。
洛可可風格是開始於17世紀初的法國,延續自巴洛克時期的藝術風格,強調優美纖細、精緻小巧和女性的柔弱,喜好於裸露肩膀鎖骨的設計,完美突顯女性身段的美態為主;而維多利亞風格起源自18世紀英國女皇所引導的流行風格,強調裝飾花樣多且繁雜的、過於精巧華麗的,而當時的衣服流行大量的蕾絲花邊、緞帶、蝴蝶結和束腰設計,展現十足的女性特質,塑造出高貴典雅的形象。 Lolita服飾其實是簡化版的 17-18 世紀的西方宮廷服,也是類似娃娃裝的洋裝,設計靈感則主要來自法國洛可可時期(Rococo)和英國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的設計
D. 洛可可時代服裝的風格
1) 洛可可藝術的詞源
從詞源來看,rococo 一詞與法語rocaille(岩狀飾物)相關。早在17世紀,法語rocaille 一詞常用以稱謂岩洞,(也有一說即文藝復興時代傳到義大利的中國假山設計),和庭園中的貝殼細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狀工藝)為 travail 的同意語。洛可可即由(岩狀工藝)和(貝殼工藝)引伸而來,指室內裝飾、建築到繪畫、雕刻以至傢具、陶瓷、染織、服裝等各方面的一種流行藝術風格。
洛可可的另一種解釋初見於《法蘭西大學院詞典》,指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異的裝飾、風格和設計」。有人將(洛可可)與義大利(巴洛克)相關連,把這種「奇異的」洛可可風格看作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頹廢階段。
2)、洛可可藝術的形式特徵
洛可可藝術的特徵是改變了古典藝術中平直的結構,採用C形、S形和貝殼形渦捲曲線,敷色淡雅柔和,形成綺麗多彩、雍容華貴、繁縟艷麗的裝飾效果。除此之外,表現在印花圖案上則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題,所以有人稱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為「花的帝國」(The Empire of Flora)。當時主要採用「薔薇」和「蘭花 」,而且薔薇用的更多一些。在處理上採用寫實的花卉,再用莖蔓把花卉相互連接起來,就像中國的折枝花卉。有時配上一些各種鳥類。這種圖案明顯地受中國花鳥畫的直接影響。
洛可可的紋樣造型多不均衡、不對稱,帶有反秩序、反常規的裝飾傾向,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在奢麗纖秀和華貴嫵媚中,呈現一種陰柔之韻和矯柔嫵媚之特徵。色澤柔和、艷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諧謔性、飄逸性,表現各種不同的愛,如浪漫的愛、性愛、母愛等。
18世紀後半葉,在法國出現了一股近乎瘋狂的「中國熱」浪潮。當時,法國在壁毯、服飾乃至傢具、室內裝飾、牆紙、刺綉、染織圖案和瓷器等設計上大量模仿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風格,並把這種風格稱之為「中國風格」,Chinoiserie這個詞彙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中國的亭台樓閣、鞦韆仕女、工筆畫的花鳥風月、中國工藝品、扇子、屏風、青銅器等古董、中國傳統圖案中的龍、鳳、獅子等大量題材出現在印花織物圖案中。這種風格曾經對「後期的巴洛克」圖案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另外,中國的刺綉品對後來的「洛可可」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所以歐洲美術史家們創造了「Rococo-Chinois」一詞來概括這一時期的文化現象。甚至有好多美術史家認為「Chinoiserie」是洛可可藝術產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決定性的原因。這種理論無疑是確實可信的,因為中國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類似於「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圖案。唐朝神龍2年(公元706年)的章懷太子墓石槨上的圖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陝西省博物館西安碑林收藏的唐開元9年(公元721年)興福寺斷碑、開元24年(公元736年)大智禪師碑都有這種風格的圖案。
在服裝服飾上的表現
洛可可時期的服裝:在17世紀的巴羅克風服裝是男性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宮廷為舞台展開的奇特裝束。
與此相對,18世紀的洛可可風服裝則是以女性為中心,以沙龍舞台展開的優雅樣式。在服裝史上一般指1715-1789年這一歷史潮流階段。從其發展過程上又可分為三個時間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羅克向洛可可的過渡期,服裝上一面殘留著巴羅克的影子,一面向纖弱柔和的女性趣味發展;1730-1770年的洛可可鼎盛期;1770-1790年的衰落期,服裝上出現了許多轉變和改良,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路易十六的王妃瑪麗"昂特瓦耐特把羅茲貝爾坦(Rlse Bertin1744-1812)作為自己的專屬服裝設計師,封為「流行大臣」,羅茲小姐也被後世認為是近代女裝設計師的始姐。
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洛可可時期的男裝:阿比+貝斯特+克尤羅特三件套樣式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E. 服裝史(中西服裝發展史)考的都是課後習題嗎
每個學校考題應該會有多差別吧,我這有兩份我們學校服裝史的復習籽料,你可以參考參考。
中國服裝史復習整理
1. 貫口衫:用相當於兩個身長的一塊衣料對等相折,中間挖一圓洞或切一口,穿時可將頭從中伸出,前後兩片,以帶系束成貫口衫。
2. 司服:專管服制實施,安排帝王穿著的官員。
3. 內司服:專管王後在儀式上穿著的官員。
4. 冕服:包括冕冠,玄衣纁裳,腰間束帶,前系蔽膝,足登舄屨。玄衣熏裳(玄:黑;纁:絳紅)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黃昏之地,然後施之以紋。
5. 十二章紋飾:(上繪下綉,上下各六章)綉日月星辰,取其臨照;綉山形,取其穩重;綉龍形取其應變;綉華蟲(雌鳥)取其文麗;綉繪宗彝,取其忠孝;繪藻,取其潔凈;綉火取其光明;綉粉米(白米)取其滋養;綉黼(斧)形取其決斷;綉黻(雙獸相背形)取其明辨。
6. 蔽膝:腰間束帶,帶下佩之為蔽膝。形式原為遮擋腹與生殖部位,後逐漸成為禮服組成部分,再以後則純為保持貴者的尊嚴了。冕服中稱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其它服裝上成韋bi。
7. 百家爭鳴導致列國服飾異俗:
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節用」「尚用」不必過分奢華,「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
荀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
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
8. 深衣:春秋戰國特別是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服式。「續任鉤邊」,不開叉,衣襟加長使其形成三角繞至背後,以絲帶系扎。上下分裁,然後再腰間縫為一體,因而上身合體下裳寬廣,長至足踝或及地,一時男女貴賤文武皆穿。
9. 先秦服裝意義重大,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等中國服飾的基本形制,並顯露出中國圖案富於寓意(十二章紋),色彩有所象徵(玄衣熏裳)的民族傳統文化意識。
10.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收縮緊小,稱之為祛,全袖稱之為袂,因而寬大衣袖常誇張為「張袂成蔭」,領口、袖口處綉方格紋等,大襟斜領,衣襟開得很低,領口露出內衣,袍服下擺花飾邊緣,或打一排密襇或剪成月牙彎曲之狀,並根據下擺形狀分成曲裾與直裾。
11. 秦漢時期冠有:冕冠(平天冠)、長冠(多為宦官、侍者用「高祖冠或劉氏冠」)、武冠、法冠(獬豸冠)、梁冠(進賢冠)等
12. 秦漢冠的諸多樣式:
冕冠:「平天冠」
長冠:「高祖冠」、「劉氏冠」,多為宦官、侍者用。
武冠:為武將用
法冠:獬豸冠(神羊),為執法官戴用
梁冠:「進賢冠」,為文官用。
13. 漢代官員戴冠,冠下必襯漬,並根據品級或職務不同有所區別。文官的進賢冠要配介,而武冠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巾幘。
14. 幘:既是包發巾的一種,秦漢時不分貴賤均可戴用,戴冠者襯冠下,庶民則可單著之。其形似便帽,多平頂的稱「平巾幘」,有屋頂狀的叫「介幘」
15. 袿衣:女子常服,服式似深衣,但底部由衣襟曲轉盤繞而形成兩個尖角、
16. 襦群:襦是一種短衣,長至腰間,穿時下身配群,這是與深衣上下連屬所不同的另一種形制,即上衣下裳。
17. 戰國末期哲學家、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運用五行相生的說法建立了五德始終說,並將其附會到社會歷史變動和王朝興替上,漢滅秦,以土德勝水德,於是黃色成為高級服色。
18. 魏晉男子服裝以長衫為尚(袍有祛,而衫寬大敞袖,有單、夾二式,喜用白)。
褒衣博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尤以文人雅士最為喜好。
19. 帔:始於晉代,流行於以後各代的一種婦女衣物,形式圍巾,披在頸肩部,交與領前,自然垂下。
20. 魏晉南北長時期,北方民族最有典型意義的服裝為褲褶和裲襠。
褲褶:是一種上衣下褲的服式,謂之褲褶服,對襟或左衽,腰間束帶,方便利落,顯露粗礦剽悍之氣。
縛褲:以錦緞絲帶裁為三尺一段,在褲管膝蓋部位下緊緊系扎,以便行動。
裲襠:其一當背,其一當胸,形式為無領無袖,初似為前後兩片,腋下與肩上以襻扣之,男女均可穿著,後來裲襠形式運用於軍服之中,改為鐵皮甲葉,套於襯袍外。這種服式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也有單、夾、皮、襖、棉等區別,並可著於衣內或衣外,衣外者略長,衣內者略短。
21. 襆頭:是隋唐五代時期男子最為普遍的首服。初以以幅羅帕裹在頭上,較為低矮,後在襆頭下另加巾子,以保證裹出固定的襆頭外形。襆頭兩腳,初似帶子自然垂下,至領或過肩,後漸短彎曲朝上插入腦後結內,皆謂之軟腳襆頭。中唐以後的襆頭之腳或圓活闊,猶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翹,中間似有絲弦,以令其右彈性,謂之硬腳。
22. 大唐三百餘年中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群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23. 半臂與披帛:
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長度在裲襠與衣衫之間,故稱其為半臂。
披帛:從狹而長的帔子演變而來,後逐漸成為披之於雙臂,舞之於前後的一種飄帶。
24. 女著男裝,即全身效仿男子裝束,成為唐代女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25. 襕衫:兩宋時期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即是無袖頭的長衫,上為圓領或交領,下擺一橫襕,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一般用白色細布,腰間束帶,也有不施橫襕者,謂之直身或直綴,居家時穿用取其舒適輕便,其廣泛程度可為仕者燕居、告老還鄉或低級吏人服用。
26. 宋朝官員朝服樣式基本沿襲漢唐之制,只是頸間多戴方心曲領。
27. 兩宋時期勞動人民服式多樣,但大都短衣、緊腿、縛鞋、褐布以便於勞作。其工商各行均有特定服式,素稱百工百衣。
28. 宋代婦女服裝有襦、襖、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褲等,其中以背子最具特色,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於女服之中的一種服式。
背子:以直領對襟為主,前襟不施襻紐,袖有寬窄二式,衣長有齊膝、膝上、過膝、齊裙至足踝幾種,長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開以長衩,似有遼服影響因素,也有不開衩者,穿著舒適合體典雅大方。
背心:無袖,即裲襠,直領對襟。(區別: 半臂加袖長可成背子;去袖則為背心。)與某些裲襠肩處加襻有所不同。
29. 明代官服上海縫綴補子,以區分等級,似源於武則天以袍紋定品級之始。明代補子以動物為標志,文官綉禽武官綉獸,袍色花紋也各有規定。盤領右衽、袖寬三尺之袍上綴補子,再與烏紗帽、皂革靴相配套,成為典型明代官員服飾。
30. 一品:文仙鶴;武獅子;緋色;大朵花徑5寸
二品:錦雞 獅子 緋色 小朵花徑3寸
三品:孔雀 虎 緋色 散花無枝葉徑2寸
四品:雲雁 豹 緋色 小朵花徑1.5寸
五品:白鷳 熊 青色 小朵花徑1.5寸
六品:鷺鷥 彪 青色 小朵花徑1.5寸
七品:鸂鶒 彪 青色 小朵花徑1.5寸
八品:黃鸝 犀牛 綠色 無花
九品:鵪鶉 海馬 綠色
雜職:練雀
法官:獬豸
31. 比甲:本為蒙古服式,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綉,罩在衫襖以外。後傳至中原,漢族女子也多穿用,明代中葉著比甲成風,樣式主要似背子無袖,亦為對襟,襟至胸口,比後代馬甲又長,一般齊裙。
32. 水田衣:明代女裝典型服飾,即各色布拼接而成,是民間女子手中的藝術佳品,至今仍可見,即「百家衣」
33. 清代「十從十不從」: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
34. 清代男子以袍、褂、襖、衫、褲為主,一律改寬衣大袖而為窄袖筒身,衣襟以紐扣系之代替了漢族慣用的綢帶,領口變化較多,但無領子,再另加領衣。
35. 官服中龍袍只限於皇帝,一般官員以蟒袍為貴,又謂「花衣」,是為官員及其命婦套在外褂這內的專用服裝,並以蟒數及蟒之爪數區分等級。
一品至三品:綉五爪九蟒
四品至六品:綉四爪八蟒
七品至九品:綉四爪五蟒
36. 行褂:衣不過腰,袖僅掩肘的短衣,俗稱「馬褂」
馬甲:無袖短衣,也稱「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多穿於內,晚清時講究穿在外面。分:琵琶襟;大襟;一字襟。
領衣:因清服一般無領,所以穿禮服時需加一硬領,為「領衣」,因其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下結以布或綢緞,中間開衩,用紐扣繫上。
披領:多加於頸項而披之於肩背,形式菱角,上面多綉以紋彩,用於官員朝服,冬天用紫貂或石青色面料。
首服:有暖帽(8月)與涼帽(3月)暖帽:圓形,有一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為皮質,顏色以黑色為多,頂部綴以紅色帽幃,頂端是各種材料製成的頂珠,一般有紅、藍寶石,珊瑚、青金石,水金、素金、素銀等,下有約三寸長的翎管,用以插翎枝,即孔雀的羽毛,有單、雙、三眼之分,「眼」即孔雀尾巴羽毛上的紋樣,三眼最為尊貴。
涼帽:大帽子形如圓錐,無檐,以織玉草或藤絲、竹絲為骨,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石青片金織成邊緣。帽表也綴以紅色帽幃,頂珠花翎形同暖帽。
朝珠:是高級官員區分等級的一種標志,以琥珀、蜜蠟、象牙、奇楠等材料為之,共計108顆,每間隔27顆有一顆大珠,共分四段,象徵一年四季,旁隨小珠三串,象徵一個月的上中下三旬,每串小珠有30顆,象徵一個月有30天,男子兩串小珠在左,命婦則在右。
朝珠:高級官員區分等級的一種標志,文五武四以上均配朝珠。以琥珀、蜜蠟、象牙、奇楠等材料為之,計108顆,旁隨小珠三串,男兩小串在左,女兩小串在右,另外還有稍大珠飾垂於後背,謂之「背雲」,官員一串,命婦朝服三串,吉服一串。貫穿朝珠的條線,皇帝用明黃色,在下則為金黃條或石青條。
37. 雲肩:當時普遍配用裝飾,形式如意,披在肩上。可作為禮服,清初家父女在行禮或新婚時作為裝飾,至光緒末年,由於江南婦女低髻垂肩,恐油污衣服,為廣大婦女所應用。
38. 鑲滾彩綉:清代女子衣服裝飾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領、袖、前襟、下擺、衩口、褲管等邊緣處施綉鑲滾花邊。
39. 鞋式旗漢各異:旗女天足,著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裝在鞋底中心,形式花盆者為「花盆底」,形式馬蹄者為「馬蹄底」,一說為掩蓋天足,一說為增高體形,實際上是體現出一族之風。漢女纏足,多著木底弓鞋,斜面均多刺綉,鑲珠寶,南方女子著木屐,娼妓喜鏤其底貯香料或置金鈴於屐上
40. 中山裝:基於學生裝而加以改革的國產形制,式樣原為九鈕,胖襇袋。後根據《周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於涵義,如依據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而確定前襟四個口袋;依據國民黨區別於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查)而確立的前襟五個口子;依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確立的袖口必須為三個扣子等,在西裝基本式樣上參入中國傳統意識。
西洋服裝史復習籽料
1. 關於人類穿衣動機有哪幾種學說?
保護說,羞恥說,護符說,裝飾說
2. 簡述古埃及的服裝特性
a構成及其單純,種類很少。從造型本質上看,可歸納為兩種形式,即無垂褶和有垂褶b裝美是由相對固定不變的樣式和多變的表面裝飾這兩種現象交錯而成的,作為單純造型的補充,古埃及用盡各種裝飾手段。c要衣料是亞麻織物,所有階層的衣服都是亞麻織物做的。
3. 古埃及的男裝和女裝各有哪些品種?
男裝:a繩衣(里嘎丘阿)b腰衣(羅印克羅斯)c筒形連衣裙(丘尼克)d貫頭衣(卡拉西里斯)e長袍(羅布)f披肩(肖爾) 女裝和男裝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女裝在丘尼克和肖爾比男裝更富於變化,在色彩紋樣和裝飾方面也比男裝豐富。
4. 古代西亞地區的主要衣料是什麼?
羊毛織物(文明史由良駒和羊毛帶來的)
5. 簡述多利亞式希頓和愛奧尼亞式希頓的著裝方法?
A:多利亞式希頓:先把長方形的一條長邊向外折,折的量等於脖口到腰際線的長度(阿波太革瑪)。然後把兩條短邊合在一起對折,把身體包在這對折的布的中間,在左右肩的位置從後面提起布料,在前面用大概10cm的別針固定,多餘的布自然地垂掛在身上,形成優美的垂褶,為強調優美的衣褶和便於行動,繫上腰帶,系時,把布向上提一提,使布在腰上形成膨臌的餘量,以致垂下來蓋住腰帶(科爾波斯) 還有一種穿法:一條帶子系住阿波太革瑪下面的高腰身處,另一條帶子系在低腰身處,在上半身創造兩層縱向的衣褶。
B:愛奧尼亞式希頓:兩短邊對折,側縫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餘部分縫合,成筒狀。從雙肩到到兩臂用安全別針固定(約8-12個),為便於行動,系腰帶,系法不同,服裝效果也不同。
6. 以托加為例,說明古羅馬服裝的社會功能
托加是羅馬最具代表性的服裝,表現出一種尊嚴,注重服裝的象徵意義,是羅馬男性公民的身份證,它作為羅馬的象徵是羅馬人向世界誇耀的東西之一。然而隨著羅馬的衰落,這種大的服裝反復裹纏後形成一種橫向的擴張,給人一種累贅和繁瑣的感覺,與當時形勢不符,所以逐漸變小,形成帶子,它的變化可以看出羅馬帝國的興衰整個過程。
2、 各時期的變化 在王政時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時代成為男子的專門服裝.到帝國時期上升為低度儀禮服,形制也變其大無比,穿著要別人輔助才行,於是成為有權勢者的專用服裝。當帝國衰落時,托加也變小了,之後又變成帶狀,至公元7--8世紀消失。
7.羅印.克羅斯:古埃及男子的衣服主要是用一塊白色亞麻布纏裹在腰上的「羅印•克羅斯」[Loin Cloth,纏腰布。法語稱鮮提(Shenti)],其形式、種類較多,有纏裹後系腰帶的,有兜襠的,也有用帶子斜掛在肩上的。
8.丘尼克:除奴隸外,婦女們一般穿丘尼克。丘尼克是一種從胸到腳踝的筒型緊身衣,形式種類較多,這是古埃及婦女的正式服裝。
卡拉西里斯:隨著新王國時期從西亞引進了卡拉西里斯這種寬敞的貫頭衣,古埃及的女性也和男性一樣,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把這種衣服當作禮服穿用,而在穿法上與男子略有區別。
7. 卡吾那凱斯
8. 多利亞式希頓:衣料為一塊長方形的白色毛織物,長度為伸平兩臂後兩肘間距離的兩倍,約6英尺(合約183厘米),短邊為脖口到腳踝的長度加上脖口到腰際線的長度(這條長度被稱為「阿波太革瑪」)由整塊面料製成長達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
10.愛奧尼亞式希頓 :愛奧尼亞式希頓的構成也是一塊長方形的布,形似長達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材料為薄麻織物、皺布或加工成普利茲褶(Plait,Pleat熨燙成形的直褶)的織物。顏色以白色為主,還有綠、黃、金、茶等色,黃色多為女子使用。長邊等於兩手平伸時兩手腕之間距離的2倍,短邊為脖口至腳踝的距離,再加上系腰帶時向上提的用量,上身沒有向外大的翻折,只是憑腰帶將寬松的長衣隨意系扎一下即可。
11.多利亞式的希頓和愛奧尼亞式的希頓的區別在於:前者用毛織物,衣褶厚重、粗獷,具有簡朴、莊重的男性特徵;有折返下來的阿波太革瑪;用別針在雙肩固定兩點;側縫一般不會縫合;無袖子構成。後者用麻織物,衣褶細而多,有柔和、優雅的女性特徵;沒有阿波太革瑪;用安全別針自肩到兩臂固定多處;必須縫合側縫;有袖子構成。兩種樣式的希頓流行有先後,但很多地方並用一般年輕人更喜歡多利亞式的希頓,中年以上的人喜歡用愛奧尼亞式的希頓。
11希瑪純:是古希臘男女都穿的包纏型長外衣,與希頓一樣是一塊矩形的毛織物衣料,一般寬等於身長,長為寬的3倍。顏色以白色或本白色為主,另有茶色和黑色。如果把希頓認作是內衣,那麼希瑪純就是包在希頓外面的外衣。希瑪純沒有固定的造型,從用途上可以分為有里子的外出穿用和沒有里子的平常穿用兩種,其大小種類也很多。最常見的穿法是先把布搭在左肩,使前邊部分長及地,後面從背後繞經右腋再繞到前面,然後再搭回左臂背後。衣料四角綴小金屬飾物,外出時可將它拉起,蓋在頭上防風雨,睡覺時脫下可以當鋪蓋。是深為希臘哲學家們所喜愛的一種款式。上層階級的女子中用量比較大,她們通常把遮左臂、左肩的布展開,把頭和手都包起來。希瑪頓的著裝狀態分以下幾種:幾乎包裹全身;包裹多半個身,在一個肩上固定;包裹上半身一個肩;包裹雙肩後垂下來。
12 托加托加的形制類別:托加形狀為橢圓形,豎長為身長的三倍,橫寬為身長的兩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是等級象徵的服裝。它分化出不同類別,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職業:市民為天然白色無裝飾,上層議員用絲綢做料並有兩條寬寬的深紅裝飾帶,高級官吏、將軍和皇帝為紫色面料並用金線刺綉。
丘尼卡:內衣丘尼卡,是一種寬大的睡袍一樣的袋裝貫頭衣,在肩部和腋下縫合,呈「T」字形,袖長及肘,也有長袖和無袖,男子的丘尼卡衣長及膝,女的衣長及踝,腰部系帶子。貴族或官吏的丘尼卡還在前後各裝飾兩條紫色的條飾,-「克拉比」,用其寬窄表示官階的大小。
13布里奧 鮮茲 肖斯 布萊 達爾瑪提卡 斯拉修
12 羅馬式時代的服飾特色
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褲子外,幾乎沒有別的性差。 基本品種有內衣—鮮茲,外衣—布里奧,斗篷—曼特
13 科特 修爾科 科塔爾迪 普爾波萬
14 哥特式建築樣式是如何表現在服裝上的?
哥特式服裝受基督教教堂建築的影響,在強化和誇張立體感的同時十分強調整體的修長效果。高高的圓錐形冒頂,尖頭形長長的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狀等銳角的感覺,與哥特式建築尖頂外觀如出一轍。
15 斯拉修在服裝上的運用有那些
(德意志風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的裝飾),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有橫方向的,有縱方向的,還有斜方向的,不僅用在上衣的胸部和袖子上,極盛時期連褲子,鞋,手套,帽子等到處都有這種裝飾,滿身的裂口還錯落有致的形成紋樣。(可以在裂口處顯露裡面的異色里子和白色內衣,在裂口兩端還裝飾有各色寶石和珍珠)
16 拜占廷時代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拜占廷時代初期的服裝基本上延用羅馬帝國末期的樣式,但隨著基督教文化的展開和普及,其服裝就逐漸失去了古羅馬服裝的樸素和單純,造型變得呆板、僵硬,其特如下:(1)色彩絢麗、華美,流蘇、滾邊以及寶石裝飾非常普遍,表現的重點轉移到衣料的質地、色彩和表面裝飾上,充滿東方文化的特徵。
(2)皇帝的衣裝宗教氣氛非常濃,大臣和侍從的衣服也根據其地位和職務有嚴格的規定,服飾成了「別威嚴、顯貴賤」的工具。
17 為什麼說哥特式時期在衣服構成上是古今、東西的交叉點
世紀,受建築風格的影響,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現了新的突破:新的裁剪方法從前、後、側三個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餘部分。從袖根到下擺,在側面加進數條毽子板一樣的三角布,這些不規則的三角布之間,在腰身處形成了許多菱形空間,這就是現在衣服上的「省」。這樣就構成一個過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過的側面。正是由於這個側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從古代平面二維空間構成的寬衣那裡徹底分離出來,確立了近代三維空間構成的窄衣基礎。而且,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西方的衣服和東方的衣服在構成形式和構成觀念上徹底分道揚鑣。也就是說,無論從縱向(古代到近代),還是從橫向(東方和西方),衣服構成上的分水嶺都在這里。
18 簡述文藝復興時期各階段的服飾特點
義大利式時期特點:內衣部分地從外衣縫隙處露出,與表面華美的織錦布料形成對比,進一步襯托出美麗的布料。
男裝普爾波萬:工藝和服裝結構三大顯著特點:一絎縫,用倒針法;二是前開;三是改變了中世紀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體式女袍:外觀似上下相連,腰部有接縫。
德意志式時期特點:切口服裝、用裘皮作為衣領或服裝緣邊的裝飾方法
切口服裝也叫雇兵步兵風格,原意是用刀、劍等亂砍、劈刺、割傷等,引伸為切口、裂縫、開衩,或開縫於衣服上的裝飾。
西班牙時期特點:追求極端的奇特造型和誇張的表現,縫制技術高超。
皺領的流行:閉口式輪狀,敞口式立領,披肩式。緊身胸衣:鯨須胸衣,布納胸衣。撐裙:吊鍾式箍撐裙,環輪形箍撐裙
袖子根據填料不同造型可分為:泡泡袖,羊腿袖,悍婦袖
19 法國式法勤蓋爾以西班牙式法勤蓋爾有哪些不同
裙撐(1)西班牙風格呈吊鍾形,在亞麻布上縫上好幾圈鯨魚須做的輪骨,有時也有藤條、棕櫚或金屬線做成,輪骨從上到下逐漸增大直徑。穿在裙子裡面,使裙子張開,呈現圓錐形的造型。(2)法國式是用馬尾織物做成的像輪胎一樣的東西,裡面塞有填充物,用鐵絲定型。穿時系在腰間,外面罩上裙子,形成自腰部平著向四周伸出來,再自然下垂的外形。(3)英國式又在法國式上罩一個圓形的蓋,園蓋內圈與裙撐連接,外圈邊沿用金屬絲或鯨須等撐圓,使裙子向四周擴得更大,下垂時裙撐邊沿輪廓更加清晰。
20 巴斯爾 巴羅克 洛可可 鳩斯特科爾
21 簡述荷蘭風時期的男裝特徵
22 阿比 基萊 羅布 帕尼埃 拉夫 克拉巴特
23 簡述洛可可時期的女裝造型特點
洛可可服飾是在巴羅克服飾的基礎上發展了纖細輕柔的特點,使服飾更加向女性化方向發展,所以洛可可時期是以女性為中心的藝術風格。而男裝中的女性化特徵也日見突出。到18世紀中葉,洛可可服飾達到鼎盛,女裝更加性感,裙撐又一次出現並且越來越大向前後扁平,左右橫寬的橢圓形發展,胸部袒露,美肩外現,大量花邊、蕾絲、緞帶及人造花用作裝飾女人被稱為「行走的花園」,到末期,裙撐消失,裙子變得柔軟,臀墊取代裙撐,後臀部又一次膨臌起來。頭飾更趨於高大華麗,假發更加精巧,整體裝飾充滿了曲線情趣。
24 比較法國式羅布、波蘭式羅布及英國式羅布的造型特徵
25 簡述帝政樣式的造型特點
強調胸高的高腰身,細長裙,白蘭瓜形的短帕夫袖,方形領口開得大、低。裙子流行兩種顏色重疊,形成層次感。服裝表面向裝飾性造型發展。裙擺量、褶飾或別色布的增加,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脹感,顯得豐滿
26 簡述浪漫主義時期的女裝特色
腰線逐漸自高腰身下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緊身胸衣勒細,袖根部極度膨大化出現落肩與誇張的羊腿袖,裙子擺擴大後出現裙撐使其向外擴張,名副其實形成了X造型。
27 簡述新洛可可時期的女裝特徵
女性為了表現纖細的腰,於是新的裙撐誕生了,稱為克里諾林,是馬毛、麻的意思。1850年底,採用鯨須、鳥羽、細鐵絲或藤條做輪骨,用帶子連接成鳥籠子的裙撐。它的變遷從吊鍾形到鳥籠形,最後形成金字塔形,或傾斜後翹的異形,都有明顯的模仿洛可可服裝的痕跡。下擺直徑周長達9米有餘。
28 簡述巴斯爾時期的女裝造型特徵
巴斯爾時期女裝在前面用緊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後臀部用臀墊高高翹起,外側的罩裙流行拖裾形式,衣服表面強調裝飾效果,整個外形呈前挺後翹的特徵。
29 簡述S型時期的女裝特徵
S形樣式用緊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壓平,把腰勒細,在後面緊貼背部,把豐滿的臀部自然地表現出來,從腰向下擺,裙子像小號似的自然張開,形成喇叭狀波浪裙,從側面觀察時,挺胸收腹翹臀,宛如「S」形。羊腿袖的運用,上半部分呈很大的泡泡狀或燈籠狀,自肘部以下為緊身的窄袖。
30 中世紀的劃分
中世紀分為5-10世紀的「文化黑暗期」、11-12時期的「羅馬式時期」、13-14世紀的「哥特式時期」。
一是服裝文化的交融性,包括拜占庭服裝中的不同民族風格的融合西歐民族大遷徙帶來的南北民族服裝的大融合以及十字軍東征帶來的東西服裝文化的大融合;二是在中世紀各時期各地區的服裝發展中無不滲透著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意蘊,這種宗教觀念對以後的西方服裝產生了深遠影響;三是在中世紀後期,西方服裝出現了轉折點,由古代向近代、由東方向西方、由平面向立體、由寬衣形態向窄衣形態的過度,都在中世紀體現出來
31 近世記的劃分 文藝復興時期、巴羅克時期、洛可可時期。
32 近世紀服裝的共同特徵
33 西班牙風時期的服飾特點
F. 洛可可時期的服裝特點
男裝依舊採用那種下擺寬松的上衣,也可以縫到腰部。袖子是蕾絲袖口,或者短袖只有手臂長度的四分之三,露出裡面的蕾絲襯里襯衫。褲子鬆鬆地掛在長襪的袋子里,用玫瑰花邊系著。
大約在1675年,有三套男裝至今仍然流行。上衣演變成一個及膝長的肩膀,然後在外面放了很多裝飾品,縫在靠近腰部的地方。褲子是又長又細的褲子,一直到膝蓋,下面是絲襪和帶扣環的鞋子。
洛可可女裝放棄了西班牙鍾形裙的幾何嚴謹,但保留了寬大的臀部和緊身胸衣。在不同顏色的襯裙外面,鍾形長裙大多是前褶後拖。
洛可可女裝變得輕浮,有褶皺、褶邊、休閑蕾絲和凸起的襯裙。一個穹頂形的鯨骨圓取代了舊的鍾形裙,形成了典型的晚巴洛克女性輪廓效果。從超大號的裙子到細肩再到高個頭,整個人都呈現出圓錐形。
特點;
洛可可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細膩、精緻、笨重、細膩和柔軟。它追求清淡細膩的美、細膩迷人的美、復雜瑣碎的美、細膩典雅的美、甜美柔美的美。
它刻意強調構圖的不對稱性。它的工藝、結構和線條都具有柔和的特點。其裝飾主題趨於自然主義,以曲折的貝殼形曲線和細膩的雕刻為主。建模的關鍵是凸曲線,凸曲線常用作S形角點。洛可可風格的色彩非常細膩明亮,如綠色、粉色、猩紅色等,而線腳大多為金色。
(6)洛可可時期男裝阿比擴展閱讀;
發展;
18世紀30年代,洛可可藝術在法國迅速發展,並逐漸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這種風格從建築裝飾延伸到傢具、繪畫和雕塑。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復雜的圖像和錯綜復雜的圖案,並逐漸將它們與其他一些特徵和元素融合在一起,包括東方藝術和不對稱的組合。
這種藝術形式隨後從法國傳到德國、西班牙等地區,並與當地風格相融合。在18世紀的英國,洛可可風格被認為是一種「法國品味」,較少用於建築,更多用於銀器和陶瓷。
洛可可風格是由從義大利移民到英國的藝術家,如巴古提和阿塔里,以及愛爾蘭兄弟弗朗奇尼帶來的。
隨著拿破崙在法國的崛起,洛可可逐漸被逐出法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可可藝術
G. 加勒比海盜,時代背景是什麼時候呢
首先是《加勒比海盜》並沒有表明具體的故事時間。所以只能按照劇情和自己的理解推算出來的。首先我們能從名字看出來應該是海盜盛行的一個時期。海盜盛行的事情是從16世紀開始,18世紀末結束。16世紀初,歐洲列強為了得到了獨霸天下的機會,進行了海外殖民的行為。航海也由此拉開了序幕,但是海盜也不是開始就流行起來的。
H. 《加勒比海盜》的背景是什麼時代
准確的說應該是十八世紀30年代後,我們從電影的第一部開頭就可以看到伊麗莎白穿緊身胸衣的場景,因為穿緊身胸衣而喘不過氣而暈厥,最後從高台上掉下去,被傑克船長救起,最後把緊身胸衣脫掉她才喘了一大口氣。在十八世紀洛可可風時期,緊身胸衣被稱作苛爾 巴萊耐(corps baleiné),當時的女子不惜忍受痛苦,被禁錮於緊身胸衣中,那些被緊身胸衣勒的都透不過氣的貴夫人、闊小姐,為了在心理上消除這種不快,一面把領口開大一面用扇子來取得一點心裡安慰,因此扇子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服飾品。
裡面的貴族婦女穿的是典型的法國是羅布裙,而貴族男士則穿的是當時的阿比長外套、背心基來、以及緊身褲克尤羅特。這種裝扮是當時典型的上流社會男子社交服飾。不得不說,洛可可時期的服飾真的很好看,因為洛可可時期的服飾特點就是纖細繁縟華麗,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會採用這一時期的服飾特點來增加電影的視覺效果。加勒比海盜講述的是一群混蛋的閃光點,你覺得三觀不正就對了,升華一下我們看加勒比實際上是在看在那個黑暗又充滿機遇的時代,有著利益的誘惑、有著現實的摧殘,每個人都在為了夢想與未來而戰,有人成長、有人懂得了親情,有人還在追尋夢想。
I. 18世紀 英國
在西洋服裝史上,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歷史進入18世紀,西歐各國由於自然科學日漸發達,且受到當時各種民主學說與中國思想、又化的影響,有了(啟蒙運動)的誕生:進而造成工業的發達,民主思潮的高漲,於是先後又有產業革命的發展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這些客觀形勢的轉變,對於當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18世紀被看成是(理性的時代)或(啟蒙運動)的時代,哲學家從過去假設上帝存在進而推論所有事物的工作,轉換為依據實驗和觀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論世間的萬象,幾乎將神學從哲學中剔除,選擇傾向世俗的路線,趣味從注重高尚的教化轉向尋求輕浮的快感。藝術的風格,在音樂家莫札特、海頓,文學家蒲伯、艾狄生、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洛可可的風格被歐洲人稱做造作的的藝術.在服裝上比巴洛克更顯示出女性特徵,是巴洛克藝術的續。巴洛克的折皺風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區別。巴洛克更規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皺的漸變,更為唯美化。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使得當時的服裝非常注重細節,尤其是邊角的修飾(例如領口和袖口大大的花邊).
17世紀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裝到18世紀在款式造型上逐漸向近代的男裝發展。18世紀初鳩斯特科爾改稱「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擺向外張,呈波浪狀,為了使臀部身外張,在衣擺裡面加進馬尾襯和硬麻布或鯨須。前門襟仍有一排其材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圖案變化無窮,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種寶石。1715年以後,阿比的用料和色調節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淺色的緞子,門襟上的金緶子裝飾也省略了,由於阿比變得樸素,穿在裡面的貝斯特就裝飾的豪華起來,用料有織錦,絲綢及毛織物,上面有金線或金緶子的刺綉衣長一般比阿比短兩英寸左右。襯衣袖口裝飾有薷絲或細布做的飛邊褶飾,從阿比的袖口露出來。下半身的克尤羅採用斜絲裁剪,做的址分緊身,據說緊得連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見,不用系腰帶,也不用吊褲帶。1715看以後,多用亮色的緞子,長度仍到膝部稍下一點,褲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紀中葉,英國進入產業革命期,男裝為之一變,典型的穿法為:夫拉克+基萊+克尤羅特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義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tsilcoat)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晨禮服(moning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絲綢,常有印花或條紋圖案。
1780年,英國出現了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英國式夫拉克從此成為男服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與此同時,華美的阿比隨之變成禮服。與外衣的變化相呼應,裡面的寶貝斯特短縮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基萊前片仍用華麗的面料,而平時看不見的後片則用樸素、廉價的布料或里子製作。在18世紀中葉,出現了叫魯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這個名稱來自英國的騎馬用大衣ridingcoat,這時作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國流行,有兩層或三層領子,造型很類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時代,魯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貝斯特外面
17世紀60年代倫敦發生了兩件驚人的事件,即1665年的大瘟疫和
1666年的大火災.大火燒毀了倫敦3/4的建築,共計12000多所房屋.
火災之後,人們對倫敦進行了重建,磚房完全取代了木結構房屋,並為
其他地方所仿效.城市磚房大都為3至4屋,高度適中,略帶一點建築
裝飾.正方當街下一面,開設飾有框格的窗子,代替了伊麗莎白時代的
直欞窗.這種有框格裝飾的窗子,每層都有,上一層比下一層小,一直
小上去.室內以布置精緻的中國傢具為時髦,並配以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銀餐具,瓷茶具和其它物品,地上鋪設印度或波斯的毛毯.中國的糊壁
紙和傢具在英國頗受歡迎.英國人原用掛毯裝飾牆面,既沉重,又不衛
生.因此輕巧,干凈的糊壁紙傳入不列顛後,英國人立即加以仿製.英
國傢具商還從中國進口椴楊,柚木,檀木,柳杉,洋蘇木,黃楊木,紅
木,烏木等,仿製精巧,結實的中國式傢具,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8
世紀中期英國最著名的傢具製造商是漆本台爾,他的一份傢具目錄上有
下列項目:
第23—25項:9把椅子,按照中國式樣製造.
第31項:一張大床,每個角上有一條龍,向上攀登,床頭板上有祠
廟,內有中國神像,兩邊有人在祈禱.
第111項:中國框架,不但在英國,而且在全歐洲,是最完善,最
宏偉的東西.中國書櫥,按照中國格式製造,十分好看①.
鄉村別墅以外觀宏偉著稱.18世紀初,英國產生了"一種人多如鯽,
聲達四壁,駁雜不純的別墅",即所謂安恩女皇式別墅.這種別墅一般
建在小山崗上,"只注重外觀的宏偉,至於內部的舒暢和便利還是其次".
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帕拉第奧的義大利建築家將意式別墅引進英國.
這種意式別墅講究舒暢便利,"前面有石的照壁,四周圍繞柏樹,……
方形的大房子,能夠舒舒服服地容納下箷裙,……前門常常居中,並且
常有一個壯麗的三角頂建在上面.屋的四邊均有大的裝框的窗戶,瓦的
屋蓋,在欄桿之後傾斜著,煙囪則紛集於四隅.每間屋的後面,都有一
所廣大而美麗的花園,裡面遍植芬芳撲鼻的古式的花木."②別墅內有
裝配考究的傢具,壁畫,餐具,漂亮的僕役,豐富的食物,名貴的美酒,
"所有的一切都顯得過於豐盛".
17世紀後期英國人開始對中國園林發生興趣.在此以前流行的是法
國式或荷蘭式園林,講究規則和對稱的布局.1685年威廉坦普爾爵士
發表《論園林》一文,認為中國園林有一種不規則美.1711年—1713年
作家艾迪生和詩人蒲伯分別撰文指出,自然純朴,隱而不露的中國園林
比尺寸精確,線條工整的歐洲園林,更有一種親切,庄嚴之美.經坦普
爾,艾迪生和蒲伯等人的倡導,英國園林風格發生很大變化,比例和對
稱等規則被推翻了,直線被曲徑和曲線所代替.人們在營造園林時,注
意把園中景物同周圍的田野風光聯系起來,追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
木深"的意境.總之,從17世紀中後期開始,在飲食,服飾,建築藝術
方面,中國文化對英國上流社會影響很大,18世紀中期這種影響達到高
潮,有關中國文化的書籍紛紛出版,諸如《中國式田園建築》(1750年),
《中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1751—1752年),《中國設計新圖冊》(1754
年)和《中國房屋,傢具,服飾,機械和家庭用具設計圖冊》(1757年),
等等.桂冠詩人威廉懷特海指出:"幾年前,一切都是哥特式的;……
如今又有一種奇怪的主意佔了上風,弄得樣樣東西都是中國式的,或者
是按中國的情趣設計的;若用較為謙虛的說法,便是'半中國式'的.
桌子,椅子,壁爐架,鏡框,甚至最平常的家庭用具都得屈從這一新奇
的標准;'中國熱'真可謂風靡一時,戶外的東西更是這樣,連牛棚的
門也改成了T形或Z形,而每間牛舍的角上都掛著鈴子."①城市貧民
的住宅狹窄,骯臟.1666年倫敦大火將許多貧民住宅化為灰燼,房地產
商巴龐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把土地劃成街道和小房子的宅基地,然後
把土地出售給工人;剩下沒有賣出的土地,他就自己蓋房子.結果倫敦
建起了許多類似鴿子籠式的密集住房.這類住宅沒有最起碼的衛生條件
和舒適,導致人們性生活混亂不堪和易患疾病.對於城市貧民而言,17
世紀是一個轉折點,居住條件日益惡化,而房租在開支中所佔的比例卻
越來越高.窮人住得越擁擠,房地產商的收入就越高.現在空間同時間
一樣,就是金錢.
貧窮農民的住宅比城市貧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壞,"小小的茅屋
沒有地板,只有天然的地土","門戶和窗子都不足以蔽雨雪,在下雨
天時,不平的泥地上就布滿了泥濘".
③消遣.鄉村別墅是英國上層人士的重要消遣場所,它的一個重要
功能是在大自然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諸如散步,騎馬,打獵等.獵狐
成為上層人士最喜愛的體育活動,到了18世紀以後,甚至被認為是他們
唯一值得嘗試和注重的樂事.為此,上層人士不惜耗費巨資養著漂亮的
良種馬和優秀的獵犬,對馬兒的交配,生仔,訓練津津樂道,獵犬的價
格上漲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一位紳士願出50幾尼請畫家來畫他的馬,卻
只願出10幾尼畫他的夫人.獵狐危險性小而樂趣大,吸引了許多貴族女
子.她們身著獵裝,橫槍騎馬,英姿颯爽.貴族女子的加入使獵狐更為
時髦①.普通市民自耕農對獵狐亦很感興趣.但是當時的狩獵法規定,
只有年收入100英磅以上的地主才有權狩獵.許多人冒著淪為囚犯的危
險,悄悄地參加狩獵.
J. 洛可可風格服裝的概念與特點是什麼
洛可可服飾在色彩和裝飾上的特點
(一)柔和艷麗的色彩和自然形態的裝飾
洛可可服裝的顯著特點是柔媚細膩、 纖弱柔和,這使整個服裝風格趨於柔美化、繁復化。 在服裝中大量運用誇張的造型、柔和艷麗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態的裝飾,給人以奢華浪漫的視覺效果。 洛可可時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紅、粉綠、淡黃等嬌嫩的顏色。 服飾上的色彩也表現為柔和艷麗的色調,例如甜美的香檳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飾追求柔媚細膩的情調。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服裝上的裝飾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 來自大自然的裝飾題材的運用,使洛可可裝飾藝術充滿了女性愜意的輕松感,處處體現著新興資產階級上升階段強調滿足自身感官愉悅的審美趣味。 自然形態在服飾上的體現就是大量自然花卉為主題的染織面料。 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就好似花的帝國——曼妙而唯美。 當時主要採用的花卉是薔薇和蘭花, 在處理上採用寫實的花卉,再用莖蔓把花卉相互連接起來,形成蔓延的動感,表現出人們對自然的崇尚。洛可可服裝形態的演變經歷了奧爾良公爵攝政時代、 路易十五時代和路易十六時代三個時段。洛可可服裝在裝飾上也極其纖弱柔和,多處使用金線、彩繪、蕾絲、穗子等裝飾手法。 例如:在室內裝飾風格的影響下, 法國式羅布衣袖比早期更加合身,袖口製作更是不同尋常,精細而復雜,並且帶有邊飾。 在華托式羅布中帶翼的袖口被細絲褶邊所取代。 這種褶邊通常是兩層,上面鑲有穗子、金屬飾邊和五彩的蕾絲。 袖子下邊露出內衣袖口雙層或三層褶邊。 褶邊由細而寬,邊緣裝飾有蕾絲,這就是當時最迷人的「荷葉邊皺褶袖」的經典造型。
(二)對裝飾效果的注重與表現
洛可可女裝由內部的緊身胸衣、倒三角形腳片(斯塔瑪卡)、裙撐(帕尼埃)和罩在裙撐外華麗講究的襯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羅布)組成。 緊身胸衣和裙撐這對孿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締造了洛可可女裝浪漫、迷人的華貴風情。 作為洛可可女裝最具代表的靈魂,其誇張的造型、超大的服裝表面給設計師足夠的裝飾空間,使精緻溫婉的服飾藝術表現得栩栩如生。緊身胸衣一直是西方女裝造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穿著緊身胸衣時,胸前通常配有呈倒三角形的胸兜,這是獨立製作的服裝部件,穿著時把它系在前開緊身胸衣的帶子下面,也可以遮擋胸衣的開口,可以說是洛可可女裝裝飾的重要部分。 肚兜上面常有精美的裝飾,這個部位是細節裝飾美和工藝美的表現。裙撐作為洛可可女裝的重要部分,和緊身胸衣一起把女人塑造成完美的 X 型。初期「帕尼埃」為鍾形,後來「帕尼埃」越變越大,逐漸變成橢圓形,前後扁平、左右寬大。 「帕尼埃」外層面積的增大給表層的裝飾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前部敞開的罩裙以及裙子層次繁多是西方近代女裝的重點。 在外裙下通常有內裙、襯裙和底裙。 層層疊疊的裙子以它細膩精緻、變化豐富的裝飾形成著層疊的視覺效果,成為 18 世紀追求嬌柔矯飾和官能享樂的象徵。這種立體飾褶、服裝面料的縫綴再造增加了服裝在視覺上浮雕感、立體感。蕾絲是一種有透孔的網眼花邊的織物, 通常織有圖案。 最早是手工編織的織物,18 世紀由於紡織技術的進步,蕾絲的生產製造進入鼎盛時期。因為其華美的材質、 精緻的手工和昂貴的價格是穿著者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蕾絲荷葉邊的裝飾是洛可可藝術的裝飾經典。 洛可可時期女裝的袖子由肩部到肘部是窄緊貼體的,蕾絲邊飾由肘部垂下,自然的張開。蕾絲袖邊不僅起到裝飾作用,而且還有造型功能,使袖子整體呈現倒三角型的外觀。這樣的袖型在倒三角的軀乾和矩形的下裙之間起到很好的視覺調和作用,與服裝整體造型輪廓相搭配,從而把蕾絲從最初是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演變為代表女性性感的服飾符號。花朵這個主題在洛可可服裝領域主要表現在面料和裝飾兩個方面。 漩渦狀的藤蔓、淡雅的花卉時常得以運用和展示。 刺綉工藝增添了貴族氣質和浪漫氣息。 花朵在洛可可服飾上的運用除了表現在面料的圖案上,還表現在大量運用天然或人造花朵對服裝進行裝飾。人們常把洛可可風格的女裝比喻成「盛大的花籃」,在這個花籃里除了鮮花、蕾絲,還有蝴蝶結和緞帶。 它不僅運用在女裝中,還大量頻繁地出現在男裝中,創造了男裝裝飾的鼎盛時代,裝點著男裝的浪漫飄逸。 18 世紀服裝的裝飾重心轉向女裝,緞帶、蝴蝶結被女裝採納,並成為最典型的洛可可女裝的裝飾元素。褶邊、荷葉邊的裝飾是洛可可女裝在裝飾手法上另一重要特色。 褶邊是指將窄條形的面料捏疊成褶,在面料上整燙固定,形成兩側起伏的褶飾。 褶邊這種裝飾常用於衣身邊飾或者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前胸、裙邊等這樣的表面裝飾。 荷葉邊是指將條形的面料一側抽縮或捏褶,另一側形成凹凸有致的波形邊飾,寬窄根據具體裝飾部位的需要而有所不同。 荷葉邊這種裝飾在洛可可服飾中常用在裙服的袖口、罩裙前開縫的邊緣以及內裙的底擺。 荷葉邊和褶邊所形成的波浪形邊緣輪廓線以及鋸齒凸凹的外觀效果,使衣邊不再平直單調,而是層次起伏、輕盈飄逸,極具女性特徵。 這兩種經典的裝飾手段不僅是洛可可服飾裝飾上的代表,而且它還延伸到後來浪漫主義時期的服飾設計中,並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堆褶的裝飾方法在洛可可女裝中有多種變化形式,最有特點的一種是將裙擺的邊緣向上堆褶後每隔一段距離扎系,使裙擺形成弧形帷幔,下面露出垂墜的襯裙。 這種樣式的靈感來自室內布藝裝飾的特點。 還有一種是將面料用針線在反面按照一定針法進行縫綴, 從正面看有凹凸的浮雕感,這種工藝方法在現代立體裁剪中叫做「堆積」。堆積和扎系出的褶皺,有的工整規矩,有的隨意多變, 巨大的圓拱形的裙形上覆蓋著帷幔樣的褶皺。這種蓬起的視覺效果不僅豐富了面料機理,同時還體現了人工修飾的獨具匠心。
總之,洛可可服飾成為西洋服裝史上的一支奇葩。 凝聚了人類文明和智慧的洛可可女裝樣式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的, 它所演繹的精緻、華麗、優雅的性感,誇張的造型與裝飾藝術風格始終是時裝設計的靈感源泉。 其流暢的裁剪、誇張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技術都是現代服裝立體裁剪製作的始祖,極大影響著現代服裝的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及製作工藝。 洛可可女裝的外在人工裝飾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因此,洛可可服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對今天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近年來,波西米亞風格的荷葉邊、婚紗中的羅布裝飾造型以及極具女性特質的蕾絲都證明了洛可可服飾飄逸、性感、奢華的魅力和響。 無限華麗、細膩、繁縟的裝飾美、工藝美、流動美涵蓋了洛可可服飾的全部,使洛可可服飾至今令世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