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西方男裝二部式的演變
擴展閱讀
衛衣加裙子配什麼外套 2024-11-27 04:52:34
如何調整褲子松緊 2024-11-27 04:52:32
衣服領帶兒童畫 2024-11-27 04:37:31

西方男裝二部式的演變

發布時間: 2023-05-25 18:25:41

① 現代男士西服形成於什麼風格時期

西裝又稱作「西服」、「洋裝」。西裝是一種「舶來文化」,在中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這顯然是中國人民對於來自西方的服裝的稱謂。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西裝進入內地市場。西裝廣義指西式服裝,是相對於「中式服裝」而言的歐系服裝。狹義指西式上裝或西式套裝。
西裝通常是公司企業從業人員、政府機關從業人員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男士著裝的一個首選。
西裝之所以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主流的西裝文化常常被人們打上「有文化、有教養、有紳士風度、有權威感」等標簽。
西裝一直是男性服裝王國的寵物,「西裝革履」常用來形容文質彬彬的紳士俊男。西裝的主要特點是外觀挺括、線條流暢、穿著舒適。若配上[1] 或領結後,則更顯得高雅典朴。
另外,在日益開放的現代社會,西裝作為一種衣著款式也進入到女性服裝的行列,體現女性和男士一樣的獨立、自信,也有人稱西裝為女人的千變外套。
另外西裝也有國家標准。
男西服:GB/T 2664-2009,女西服:GB/T 2665-2009,男、女西褲:GB/T 2666-2009.
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學來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盪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名稱變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a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樣式變革
樣式變革
時間
信息
19世紀50年代,以前
西裝並無固定式樣,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統型;有的左胸開袋,有的無袋。19世紀90年代西裝基本定型,並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
20世紀40年代
男西裝的特點是寬腰小下擺,肩部略平寬,胸部飽滿,領子翻出偏大,袖口褲腳較小,較明顯地誇張男性挺拔的線條美和陽剛之氣,此時的女外套也同樣採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擺較大,在造型上顯得優雅而富於女性高雅之美。
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
男西裝趨向自然灑脫,但變化不很明顯。同期的女外套則變化較大,主要變化為由原來的掐腰改為松腰身,長度加長,下擺加寬,領子除翻領外,還有關門領,袖口大多採用另鑲袖,並自中期開始流行連身袖,造型顯得穩重而高雅。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
男西裝和女外套普遍採用斜肩、寬腰身和小下擺。男西裝的領子和駁頭都很小;女外套則較大,直腰長,其長度至臀圍線上。袖子流行連身袖及十字袖。西裝裙臀圍與下擺垂直,長度達膝蓋。褲子流行緊腳褲和中等長度的女西褲。此時期的男女西裝具有簡潔而輕快的風格。
20世紀70年代
男西裝和女外套又恢復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態,即平肩掐腰,褲子流行喇叭褲(上小下大)。女裝前期流行短裙,後期則有所加長,下擺也較大。這一時期的男女西裝帶有時間的推移,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裝又有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男西裝腰部較寬松,領子和駁頭大小適中,褲子為直腿形,造型自然勻稱。而女西裝則流行小領和小駁頭,腰身較寬,底邊一般為圓角。女西裝的下裝大多配穿較長而下擺較寬的裙子。這些服裝的造型古樸典雅並帶有浪漫的色彩。
19世紀40年代前後,西裝傳入中國,、
留學的中國人多穿西裝。寧波市服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經過半年的研究,發現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而非國內服裝界公認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輔臣在上海開的「和昌號」,這將寧波「紅幫」史和中國西裝史整整向前推進了17年。 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後,西裝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國西裝業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為主體的「奉幫」裁縫專門製作西裝。
20世紀30年代後,中國西裝加工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一些專做高級西裝和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羅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藝聞名國內外。此外,中國西裝製作形成各種流派,較為流行的有羅(俄國)派和海派。羅派以哈爾濱為代表,製作的西裝隆胸收腰,具有俄國特色;海派以上海為代表,製作的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1936年,留學日本歸來的顧天雲,首次出版了《西裝裁剪入門》一書,並創辦西裝裁剪培訓班,培育了一批製作西裝的專業人才,為傳播西裝製作技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涌進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一股「西裝熱」席捲中華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按穿著者的性別和年齡,西裝可分為男西裝、女西裝和童西裝三類。
男性西裝
現代西裝出現之前
男士西服
男士西服
,近代西方男性出席商務場合穿的套裝,有一件又長又厚的黑色外套,稱為frock coat。直至19世紀末,美國人開始改穿比較輕便、只長及腰間的外套,稱作sack suit。這成為了非正式、非勞動場合的日間標准裝束,即使是最朴實的男性也會有一套這樣的西裝,讓星期日上教堂時穿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種簡便套裝會連同背心穿著。
另一方面,晚間套裝也發展出一種非正式裝束。原本的燕尾服演變出小晚禮服。時至今日,小晚禮服甚至取代燕尾服,成為出席晚間場合的標准裝束,而歷史較長的燕尾服只留給最莊重的場合穿著,如宴會、音樂演奏會、受勛儀式等。日間的正式裝束則是早禮服。雖說現代場合一般已經不太拘泥於繁文縟節,但視乎出席場合所要求的禮節,請柬上應該會註明穿衣要求。
女性西裝
女性穿的現代西服套裝多數限於商務場合。女性出席宴會等正式場合多會穿正式禮服,如宴會禮服等。
20世紀初,由外套和裙子組成的套裝成為西方女性日間的一般服飾,適合上班和日常穿著。女性套裝比男性套裝物質更輕柔,裁剪也較貼身,以突顯女性身型通常充滿曲線感的姿態。1960年代開始出現配褲子的女性套裝,但被接受為上班服飾的過程較慢。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開放,套裝的裙子也有向短發展的趨勢。1990年代,迷你裙再度成為流行服飾,西裝短裙的長度也因而受到影響,因應當地習俗及情況而異。
按場合分類
按場合分類
分類
信息

按穿著場合,西裝可以分為禮服和便服兩種。
禮服
禮服又可以分為常禮服(又叫晨禮服,白天、日常穿)、小禮服(又叫晚禮服,晚間穿)、燕尾服。
禮服要求布料必須是毛料、純黑,下身需配黑皮鞋、黑襪子、白襯衣、黑領結。
便服
便服又分為便裝和正裝。
人們一般穿的都是正裝。正裝一般是深顏色、毛料(含毛在70%以上),上下身必須是同色、同料、做工良好。
按件數分類
按西裝件數分類
分類
信息

按西裝的件數來劃分,分單件西裝,二件套西裝,三件套西裝。
商界男士在正式的商務交往中所穿的西裝,必須是西服套裝,在參與高層次的商務活動時,以穿三件套的西服套裝為佳。
單件西裝
便裝,單件西裝,即一件與褲子不配套的西裝上衣,僅適用於非正式場合。
二件套西裝
西服套裝,指的是上衣與褲子成套,其面料、色彩、款式一致,風格相互呼應。通常,西服套裝,有兩件套與三件套之分。
兩件套包括一衣和一褲,三件套則包括一衣,一褲和一件背心。
三件套西裝
按照人們的傳統看法,三件套西裝比兩件套西裝更顯得正規一些。一般參加高層次的對外活動時,就可以這么穿。穿單排扣西服套裝時,應該扎窄一些的皮帶;穿雙排扣型西服套裝時,則扎稍寬的皮帶較為合適。
到21世紀,女性的三件套已經發展成為西裝、背心、裙子了,而隨著季節變化的不明顯,短褲在很多時候也代替了長褲的位置。
按紐扣分類
分類
信息

按西裝上衣的紐扣排列來劃分,分單排扣西裝上衣與雙排扣西裝上衣。
單排扣 的西裝上衣
最常見的有一粒紐扣、兩粒紐扣、三粒紐扣三種。一粒紐扣、三粒紐扣單排扣西裝上衣穿起來較時髦,而兩粒紐扣的單排扣西裝上衣則顯得更為正規一些。男裝常穿的單排扣西服款式以兩粒扣、平駁領、高駁頭、圓角下擺款為主。
雙排扣 的西裝上衣
最常見的有兩粒紐扣、四粒紐扣、六粒紐扣等三種。兩粒紐扣、六粒紐扣的雙排扣西裝上衣屬於流行的款式,而四粒紐扣的雙排扣西裝上衣則明顯具有傳統風格。男子常穿的雙排扣西裝是六粒扣、槍駁領、方角下擺款。

至於西服後片開衩分為單開衩,雙開衩和不開衩,
單排扣西服可以選擇三者其一,而雙排扣西服則只能選擇雙開衩或不開衩。
分類
信息

所謂版型,指的是西裝的外觀輪廓。嚴格地講,西裝有四大基本版型:
歐版西裝
歐板西裝實際上是在歐洲大陸,比如義大利、法國流行的。總體來講,它們都叫歐版西裝。最重要的代表品牌有傑尼亞、阿瑪尼、費雷。歐版西裝的基本輪廓是倒梯形,實際上就是肩寬收腰,這和歐洲男人比較高大魁梧的身材相吻合。選西裝時,對這種歐版西裝,要三思而後行,因為一般的人不夠肩寬。雙排扣、收腰、肩寬,也是歐板西裝的基本特點。
英版西裝
它是歐版的一個變種。它是單排扣,但是領子比較狹長,和盎格魯-薩克遜人這個主體民族有關。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臉形比較長,所以他們的西裝領子比較寬廣,也比較狹長。英版西裝,一般是三個扣子的居多,其基本輪廓也是倒梯型。
美版西裝
就是美國版的西裝,美國版西裝的基本輪廓特點是O型。它寬松肥大,適合於休閑場合穿。所以美版西裝往往以單件者居多,一般都是休閑風格。美國人一般著裝的基本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寬衣大褲。強調舒適、隨意,是美國人的特點。
日版西裝
日版西裝的基本輪廓是H型的。它適合亞洲男人的身材,沒有寬肩,也沒有細腰。一般而言,它多是單排扣式,衣後不開衩。

此外西服還分:平領、槍領、駁領等。
頂尖西裝編輯
需「合身」
開放後的中國,每一個時段,都有一個名字,成為男士品味的象徵。皮爾卡丹,Armani, Dior Homme,Tom Ford。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名字,能代表著他穿的西裝就一定是好西裝。
各位可以按照這個標准來檢查一下自己的西裝是否合身。說合身說了這么久,究竟怎樣定義合身?有下面幾個標准:
頂尖西裝三大必備元素之「合身」

② 西方服裝史中服裝體態輪廓與身體裝飾的發展演變過程是什麼

服裝輪廓即服裝的逆光剪影效果。它是服裝款式造型的第一視覺要素,在服裝款式設計時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是分割線、領型、袖型、口袋型等內部的部件造型。輪廓是服裝流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裝飾,又增加了魅力和流行因素。 西方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為了表現三維效果,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必須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 前3200年--前525年,採用的裝飾多為青銅臂飾,頸環,手環,腳環黃金面具。古代西亞時期,男裝大多喜歡用有流蘇的大圍巾包纏,而起到裝飾作用。在古希臘,男子束腰,待羽毛帽;女子則穿緊身、袒乳的喇叭裙。 中世紀的西歐國家穿衣比較樸素,但流行在外衣上掛放小物件的小袋子。16世紀的女性穿鍾型的裙撐,裙子膨起,裙裾拖地。17世紀上瘦下寬,背後褶的篷巴杜裙。大革命時期,裙撐開始變小,趨於簡朴。 19世紀女性服裝的體態輪廓,在50年代為"半球型",60年代為"直角三角型"。1825-1850 這個時期兩性服裝的潮流到達一種荒謬的定點。男性服裝清一色是未經裝飾的黑色煙管狀服裝;女性則持續使用裙撐架,利用褶皺及蕾絲等把自己過度裝飾得像個會走路的婚禮蛋糕。由於縫紉機的發明,還有打版書和系統的散播,這個時期不論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變的更為復雜。雖然男人的衣服外在看來簡單卻需要更復雜的剪裁來使服裝線條更為貼近身體線條 1850年,女性採用Hoop Skir取代以往又重又熱又大又不衛生的襯裙,使得她們的雙腳有更多活動的自由,而她們對於這服裝上一點小小的改革感到滿足。這種Hoop Skirt可能會露出女性的雙腳,因此她們必須採用The Bloomer Costume內搭的長褲,而且在初期這些裙撐架是以堅固的鐵製成的,這種服飾使男性受到驚嚇並企圖阻止這樣的流行繼續下去。Hoop Skirt的材料也很快地從堅固的鐵製成到有彈性的鋼絲,這使得裙子可以越來越輕。在1850-1865年間,女性服飾的輪廓變得更大和趨於水平線在過去所有的線條都是向下拉的。 到了1860年,hoop實在是太大了因而它的發展也受到限制,於是hoop的形狀逐漸變成圓卵形加上在背後大量拖曳的裙擺。1866年,hoop的size逐漸縮小但仍維持圓卵形,直到1870年漸漸演變為所謂的Tornure或是Bustle。這樣的演變使得女性的體型姿勢向前傾斜,就像一艘船的船頭一樣。此時最特別的是,女性的裙撐架,出現"前扁後膨,強調臀部"款式造型的變化。1860年的crinoline如鋼般堅挺,從1864年起,用三角形布拼縫起的裙子使得裙寬達到一種良好的狀態。 1870年,本時期初,女子穿著"臀墊"以達到"強調臀部突出"的造型。在1875年之後,女性則轉而流行"緊身與拖曳裙"款式的造型,並強調腰部以下背後華麗的裝飾。 20世紀前期,女裝由強調S到不強調S。1910年發表蹣跚裙。女裙第一次開叉。三十年代年,裙長縮至膝蓋,泳裝保守。設計無束腹寬松式,自由,簡潔,女性解放。四十年代:女裝男性化,六、七分褲流行。六十年代中性服迷你裙一度盛行。八、七十年代,女子喇叭褲和牛仔褲成為主流。迷你裙也被熱褲代替。80年代後現代主義盛行。審美觀逆轉,男子開始穿裙裝。90年代,圓領,袖口收緊,下擺有邊飾的長衫一度流行。

③ 找西方時裝發展史的資料

1936年4月29日。這一天,歐洲時裝史一定會記載下這樣的一筆:英國倫敦最繁華的時尚街區Piccadilly,一家新的時裝店開幕了,它獨特而又時尚的外觀設計瞬間成為街區里一道閃亮的風景。它名為Simpson Piccadlly,在接下來的七十個年頭里,歐洲時裝史其中某一部分(有關與英倫的精緻氣息)在這里被裝飾,被描繪,被演繹……

華美的品質和精良的設計奠定了SimpsonPiccadlly完美的貴族氣質,從這里開始,將鑄就了一個經典又創新的名字:DAKS,而時裝史則將被倡導起一股英國風潮,並在日後的七十餘年歷史中經久不衰。

上世紀30年代
the slacks for cracks!(橫空出世的休閑褲!)

這個時期誕生了一件劃時代的單品——一種得靈感於高爾夫運動的男士休閑褲(slacks),這是一種將橡皮襯墊縫合在褲腰處用以替代背帶的更適宜活動的褲子。這一新褲種的概念來自於Sirneon Simpson之子Alec Simpson,Alec和他的好友DudIey Beck將他們兩人的名字的字首拼合,得到了DABS這樣的名字,但因不夠響亮缺乏硬朗,於是將B更換成Beck(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母,便成為了「DAKS」。他們的代理人也一下子喜歡上這個名字,並發現這個詞恰好暗示了「dad」+「slacks「。自此,一個響亮的品牌和一段神話式的傳奇開始了跨越時代的演繹。30年代,時裝潮流趨向舒適和實用,上裝設計趨於短小,翻領不再誇張惹眼,褲子更加寬大。Simpson推出的擁有雙層防水質地的風雨衣成為當時的流行風尚。1936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更使運動元素成為當時的時尚,這股風潮迅速刮遍整個歐洲大陸,做工精良並擁有防風防雨特殊面料的Simpson出品的束腰褲自然成為眾多運動擁躉的最愛。

上世紀40年代
「man-tailored」for war andpretty for peace(堅強,因戰爭之由;美麗,以和平之名)

二戰之後,英國風潮下的女裝設計開始加入更多的男士服裝元素,將肩部放寬,改變了常規女裝的視覺效果。重點體現上裝的腰部曲線,並外延短裙的下擺,從而體現崇尚和平及自然的法國風情。

上世紀50年代
home and away(歸家之旅)

50年代中期,男士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適感覺。進行網球或者高爾夫運動的同時,身上的休閑軟呢上裝終於使他們再次感受到了戰前的閑適,加之英國風潮的運動短褲,休閑長褲,前開式羊毛衫,這些可能是未來四十五年裡男士衣櫥里必不可少的配備。1957年起,英國風潮更直接地走向國際化。直翻領混合了來自美國的休閑風,更加入了精緻的義大利線條。同時,彩色的牛仔布和棉質織品開始在海邊流行起來。

上世紀60年代
for ladylike hippies(嬉皮也溫和)

60年代的反戰情緒引發了嬉皮運動,反傳統的時尚風愈演愈烈。這一時期的英國風潮中,男裝運用滌綸和羊毛打造出適身的夾克上衣。女裝則推出一系列糅合多種面料以及異域風情的設計款式。土耳其風味十足的連身長裙,迷幻色彩濃烈花紋的絲質上衣都成為當時人們爭相追逐的流行風潮。

上世紀70年代
romantic reaction, and the peacock revolution(浪漫崇拜,炫耀革命)

60年代末,Simpson為追求新潮的人們帶來了全新的風格。得靈感於神話故事的女裝,將女性包裹在繪滿植物圖案的紗裙里,格子圖案和迷幻花紋依然是以DAKS為首等品牌英國風潮下的永恆主題。男裝則在細節處取勝,拜倫式的衣袖盡顯倜儻個性,向上尖聳的肩部和寬領相呼應。德國設計師將滌綸織物運用到運動系列中,使服飾擁有持久的亮麗質感。

上世紀80年代
the ups and downs Of fashion(風尚無止境)

緊身和閃閃發光的70年代風潮過去了,80年代的男裝又有了新的變化。夾克上衣的腰線下降,肩線變得寬而鬆弛,狹長的衣領搭配顯眼的襯衫和領帶。直腳褲則顯出閑適感覺,更適合旅行和都市生活。女裝的休閑短裝和貝雷帽增加了活力和俏皮。

上世紀90年代
definitive fashion(權威繞時尚)

經典毛料加之流行色彩的搭配,繼續延續80年代的樂觀態度。添加在軍裝風格上衣胸袋前的徽章則使人們追憶起Piccadilly大街上那家新開店,從那裡,歐洲時裝史又加上了新的一頁。這一時期適合於高爾夫運動的設計同樣使男士感受到休閑和舒適。在創新的同時,更不忘從過去的設計中提取經典的元素。

2005年
蘇格蘭風回歸

今年的秋冬新款依然延英國風潮~貫優雅大方的設計理念。經典的格子呢仍然充當著重要的角色。順應今年的時尚潮流,搭配以褐色系的女裝糅合進四十年代崇尚的中性效果和七十年代風行的神秘感覺。收身的飄逸紗裙透露出女性的成熟、嫵媚、干練。男裝則將冷酷的英倫氣質毫無保留傳神地表達出來,褐色系中嵌入亮眼的紅色,更把蘇格蘭風情元素添加其中,寬松的中長外套依舊考慮適身程度,無不透露出輕快的都市感覺。

連接:DAKS SIMPSON

DAKS Simpson的故事始於1894年。那一年,SimeonSimpson在倫敦Whitechapel區建立了一家服裝預訂廠,為一批高級男裝店提供貨源。

隨著生意日漸興隆,一家規模更大的新廠於1917年開工了。20世紀20年代初又增開了一些新廠。1932年,Simeon Simpson逝世,其子Alec Simpson繼承了他的事業。

30年代初。A1ec認為生產高品質成衣系列的時機到來了。1934年,他發明並推出了自承式腰帶,並在世界范圍內享有了多年專利權。直至今日,人們仍常常將這款腰帶稱之為「DAKS腰帶」。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由兩個英文單詞」BAD"和」SLACKS'』組合而成的品牌名——DAKS誕生了。公司以DAKS為品牌,逐漸發展成了英國最大的頂級男裝生產商,產品行銷全球。

1936年,以Simpson Piccadlly為名的零售店開業。到50年代中期,公司已有三分之一的產品出口世界各地,DAKS作為一家主要出口商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公認。

1956年,Simpson Piccadlly被授予愛丁堡公爵殿下皇家御用保證,其後又分別於1962年和1983年被授予女王陛下皇家御用保證和威爾士親王殿下皇家御用保證。

1976年,DAKS推出了自己的格仔圖案——House—check。這款獨特的圖案此後成為DAKS品牌的全球標志,在該品牌的服裝及配飾系列上處處可見。

今天,BAKS的傳統英倫風尚已經全面復興,帶來的是最新經典款式的男裝和女裝。DAKS選用顏色獨一無二的一流面料和最新的面料成份,並採用最先進的編織技術,將其著名的制衣工藝與時尚主流相結合。

對DAKS來說,2005年標志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2005米蘭秋冬時裝周期問,DAKS推出了由TizianoMazzilli和Louise Michielsens設計的新款豪華女裝系列。

DAKS計劃於2006春夏時裝周期間發布男裝成衣豪華系列,作為該品牌已經十分成熟的男裝系列的一個補充。該系列由Bruce Montgomery擔當設計,在卓顯DAKS百年制衣工藝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旨在與其他品牌的豪華系列在高端市場一決雌雄。這一豪華系列將在2005年6月的米蘭男士時裝周期間進行展示。

④ 西裝演變歷程大揭秘

西裝的 歷史

西服,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至今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男士在各種場合的日常衣裝。

西服之所以長盛不衰,不僅著裝效果能體現出大方簡潔、端正、挺括、工藝精緻感和合體貼切性,並且穿著者的年齡跨度大,適宜於老中青三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溫一下西服的 歷史 。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爾

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究斯特科爾首創西服,其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長褲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1829年,龐塔龍

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的革命者把長褲「龐塔龍」作為對貴族那緊身的半截褲「克尤羅特」的革命來穿用,最初龐塔龍的褲長只到小腿肚,後來逐漸變長,1793年長到腳面。到十九世紀前半葉,褲腿時而緊身,時而寬松,與傳統的半截褲並存。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男褲完成現代造型。

誕生於休息室的現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層 社會 ,有許多禮儀講究,特別是夜裡的社交活動,男士必須穿燕尾服,需舉止文雅談吐不俗。晚宴過後,男士們可以聚在餐廳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這里,才可以抽煙、喝白蘭地、開玩笑,也可以在沙發上躺卧,這時那筆挺的緊包身體的燕尾服就顯得不和時宜。

於是,一種寬松的無尾茄克就作為休息室專用的衣服登上 歷史 的舞台,這就是「拉翁基·茄克」,約產生於1848年前後。

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這種茄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限於休息或郊遊、散步等休閑時穿用。十九世紀後半葉,這種茄克上升為男裝中一個重要品種。

四十年代的「軍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軍服式。

其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誇張和強調男性那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也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也變得方硬。褲子寬松肥大,上襠很長。

英國田園式的流行:1982年,田園式

八十年代是一個復古的年代,隨著世界經濟一度復甦,西方傳統的構築式服飾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視。

人們在穩重的傳統造型中追求無拘無束的休閑氣氛,以在寬松舒適的休閑味西服中尋找傳統美的感覺。從此,休閑西服日漸興盛。

西裝,幾乎可以說是男性服裝王國的無冕之王,經典且優雅,成為紳士穿在身上的名片。特別是在重要場合中,成為最佳著裝之選,例如婚禮、商務、宴會等場合。幾百年來,風起雲涌,滄海變桑田,西裝卻始終經久不衰,它到底有什麼魔力呢?

我帶你一起走入西裝的前世與今生,去一探究竟!

關於西服的起源

西裝又稱「西服」「洋裝」,來源於歐洲,是一種舶來文化。

那麼,西裝又起源於哪裡呢?主要有兩種說法:

民間版:西裝的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

皇室版: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

西裝定製的聖地

——薩維爾街薩維爾街(Savile Row),位於英國倫敦,是定製西裝(bespoke)的發源地,是世界男裝的工藝典範。百年來,身著一套薩維爾街的定製西裝成為世界各國權貴、富商、明星的身份象徵。

看了西裝的演變 歷史 ,不知你是否對西裝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等什麼,為你心儀的那個挑選一套西裝吧~

⑤ 對於男人來說,衣著也是很重要的,男士穿衣打扮的歷史進程是怎樣的

但是服飾反映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觀念的主體地位似乎從來都沒有改變過,古時候我國以「衣冠上國」和「禮儀之邦」著稱,五千年的文化長河中,服飾文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後,民國的服飾與清朝相比,卻沒有任何的變化,還是以長衫和馬褂為主。

1、在清朝晚期,
出國留學生的數量日漸增多,西裝開始被知識分子帶回國,但未普及開來,直到1919年,西裝作為一種新文化開始沖擊傳統「國粹」服飾,長袍馬褂並逐漸流行起來,中山裝也是在西裝的基礎上定製出來的,孫中山先生綜合了中、西服飾的特點,設計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山裝」,建國後,中山裝一直占據著中國男性服飾的主導地位。

如果說從最初的只講穿暖,到後來的引進西裝是男士注重著裝的第一次飛躍,那麼第二次飛躍絕對是論場合講穿搭,現在不同場合的男士著裝都十分講究,比如穿西裝時,最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顏色依次是淺藍、黑中帶淺灰,接著是褐色和米色。質地應該選純毛,因為羊毛在視覺效果上比其他任何衣料都好;穿襯衫時,必須注意兩個原則,一個是穿長於外套的襯衫,另一個是穿白色或者淺藍色的襯衫,西方十分注重穿搭的男士曾領悟出一個穿搭道理:「襯衣的顏色越淡,底色越精妙,你給人留下的印象就越好。」

⑥ 近百年來男裝時尚都有哪些變化

男裝變化不大

⑦ 西方男裝三件套法國風時期

15:02
我要評論
男裝三件套,是指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被國際社會接受的西服、西服背心及西褲。西服也稱西裝,從廣義上,顧名思義,「西」指「西方」「西洋」,具體講指歐洲或歐美,即西式的服裝;狹義上,在我國人們多把有翻領和駁頭,三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稱作「西服」。

1.17世紀60年代男裝三件套的誕生

社會背景

17世紀中葉,波旁王朝專制下的法國取代了荷蘭成為歐洲商業中心。路易十四親政以後(1661-1715),他獨斷專行,積極發展工業,鼓勵藝術創作,大興土木,指定人們如何吃穿住行,以窮奢極欲來彰顯他的權威。1672年創辦的雜志《麥爾克尤拉·嘎朗》,把法國宮廷新聞和時裝信息向公眾傳播,時裝畫也在這時出現和流傳,也就是從這時起,巴黎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時裝的發源地。男裝在這個時候由荷蘭風時代那種實用的市民性特徵一度朝著這種女性味很強的裝飾過剩方向發展。但到60年代以後,男裝又再復歸,出現了市民性的貴族服,這就是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貝斯特(veste)和克尤羅特(culotte)所組合而成的男子套裝。

1.2款式描述

鳩斯特科爾(justaucorpr)意為緊身合體的衣服。由衣長及膝的寬大衣卡扎克(casaque,英語稱卡索克cassock,意為寬敞的外衣)演變而來。卡扎克本來是軍服,17世紀60年代-70年代被用作男子服,衣身寬松,分有袖和無袖兩種。後來逐漸從背縫合兩側收腰,在兩側取褶使下擺張開,後背縫在底擺處開禊,這開禊叫做森塔·本次(center vents),是為了騎馬時方便。到17世紀80年代,腰身更加合體,改稱鳩斯特科爾。這就形成了19世紀中葉以前的男裝基本造型。除了收腰和扇形地擴張下擺外,鳩斯特科爾的口袋位置也很低,整個造型重心向下移。袖子也是越靠近袖口越大,袖口上還有一對翻折上來的袖克夫。無領,前門襟密密麻麻排列著一排扣子,還裝飾有金緶子絲綢紐。鳩斯特科爾用料有天鵝絨或織錦緞,再加上金銀線刺綉十分豪華。

鳩斯特科爾雖然有許多扣子,但著裝時一般都不扣,極個別時候,偶爾在腹部扣上一兩個,這恐怕就是今天西服上的扣子一般不扣或只扣腹部的第一粒扣的原因。扣子在這里純粹是一種裝飾,其材料也非常華貴,有金、銀、珠寶等。

鳩斯特科爾裡面穿著貝斯特(veste,英語稱waistcoat),貝斯特是作為室內服裝和家庭服,外出或出席正式晚會時,一定要在貝斯特外面穿鳩斯特科爾。貝斯特初期為長袖,衣身較短,後逐漸變長(僅比鳩斯特科爾短一點),收腰身,後背破縫,前門襟與鳩斯特科爾一樣,裝飾許多扣子,只扣一部分。因鳩斯特科爾用料過於奢華,遭到禁止而變得樸素。於是,人們又把華美的面料用於裡面的貝斯特上。這種貝斯特主要流行於17世紀後半葉到18世紀初,後變成無袖的背心,改稱作「基萊」(Gilet),衣長逐漸變短,向現代西式背心發展。

與鳩斯特科爾和貝斯特組合的下體衣克尤羅特,長度與鳩斯特科爾下擺齊,或略長出下擺,在膝下用緞帶扎著。用料與上衣相同,但一般沒有刺綉裝飾。下面的長筒襪上有刺綉紋飾。

1.3棉的發展及印度花布的流行

17世紀後半葉,掌握著東亞貿易霸權的英國開始統治印度的棉產業,同時英國本土開始發展棉布工業。產業革命後,英國一下子凌駕於過去棉產業的先進國印度和秘魯之上,其機織棉布開始在世界市場上取代印度的手織棉布。

在17世紀男女都流行的奢華的室內服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是印度花布。17世紀初,歐洲各國激烈爭奪紡織業的貿易霸權,當時毛織物的主要生產國是荷蘭、英國和法國,絲綢的主要生產國是義大利和西班牙。法國的絲織業在17世紀得以顯著發展,迅速超越了義大利和西班牙。印度的印花棉布就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從亞洲傳入歐洲的。

總之,17世紀以後東方的貿易和殖民地的開拓等這些與遙遠的異國之間的關系,給歐洲時尚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來自亞洲的棉織物及其印染技術使歐洲人的服飾原材料開始沖破地域局限,同時,歐洲的服飾文化也通過殖民地向世界各地傳播。

2.18世紀的男裝三件套

17世紀的男子三件套到18世紀逐漸向近代男裝發展。

2.1社會背景

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基本主義的進程。產業革命是從與服裝有直接關系的紡織業開始的。1733年,簡·凱伊發明了飛梭;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多軸紡紗機;1769年理查·阿克萊特發明了水力紡紗機。18世紀初,由於化學的進步,出現了色數豐富、水洗不掉色的耐水性染料,這大大豐富了衣料的後加工手段,木版印染這種新型產業應運而生。這些技術上的革新,使英國被稱為「世界的工廠」。然而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2.2款式描述

1760年,男上衣開始去掉多餘的量,衣擺不那麼向外張了,緩解緊束的腰身,變得實用多了,這種上衣稱作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其最大特點是門襟自腰圍線起斜著裁向後下方,這是向下個時代的燕尾服邁出的第一步,也是現在晨禮服的始祖。

有立領或翻領,後開契,衣身兩側自袖窿起有公主線,前門襟的扣子一個也不扣,袖子為兩片構成,袖長及手腕,袖口露出襯衣的褶飾,翻折上來的袖克夫消失,但固定袖克夫的那幾粒扣子作為裝飾被保留至今,現在的男西服的縫制技術這時已基本形成。用料仍為絲綢,到1780年,英國出現毛料夫拉克,這種樸素、實用的夫拉克成為男裝的定型,英國也確立了男裝流行的主導權。裡面的貝斯特縮短到腰圍線或略長一點,貝斯特的袖子也沒有了。出現了現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萊」(gilet)。這種由夫拉克(frac,英國稱frock)、基萊(gilet)和克尤羅特(culotte)組成的三件套,在路易十六時代稱作夫拉克·阿比埃(frac habillé),作為上流社會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紀。{page_break}

3.19世紀的男裝三件套

3.1社會背景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許多歐洲國家都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追求革命統一和獨立的運動不斷發生,人們開始鄙視宮廷貴族豪奢的惡習和貴族特權,轉而追求簡潔和樸素的古典風格,這加速了男裝擺脫象徵貴族身份的封建枷鎖,朝著平民化的方向邁進的步伐。與以前相比,這一時期的男裝款式變化最大的是人們對男性風度審美趨向的理解:即男性服裝更重視面料、裁剪、工藝而不是裝飾,逐漸取消服裝上過剩、繁瑣的裝飾,這一審美理念已相當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人們開始追求服裝的合理性、舒適性和運動機能性。19世紀初,在拿破崙執政的帝政時期,宮廷男服裝飾豪華,色彩艷麗多變,從整個服裝發展趨勢看,普通的男士服裝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富麗豪華,開始趨向簡約。在英國,男士服裝採用羊毛或昵製成,質地精良,裁剪技術比較成熟,裝飾考究,斯文端莊,上衣下擺從腰部成弧形向後下方彎曲,越往下衣擺越窄,最後垂至膝關節處,同18世紀初向外張開的褶狀衣裾截然不同,用長褲替代了短褲,男士服裝朝著男性質朴、精幹、威嚴、瀟灑的方向發展。

19世紀初至中期,盡管在歐洲各國之間不斷有沖突,社會不安定,但這些年仍是工業及全社會繁榮發展的時期,在上層階級中,服裝上的奢華仍隨處可見。到50年代,歐洲的主要國家以及美洲的美國等國家都很富有,人們都穿著講究,舉止優雅。法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確立了它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拿破崙三世及其皇後過著奢侈的生活,整日沉醉於社交界,對服裝及其講究,對當時歐洲各國的流行影響很大,引導著時尚的發展。男女都有很多不同的服裝組件被認為一天中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和作用的基本組件,一天中要換幾次裝束。男士服裝變得正式和程式化,面料趨向厚重,顏色趨向沉穩,形成幾種固定的裝束組件。同時,由於工業化的發展、機器的發明、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場的建立和發展,不僅貴族能穿上昂貴奢侈的服裝,人數和財富迅速擴大的中產階級也開始有能力享受,時尚逐漸被更多人接受。一般資產階級的男服仍以夫拉克、基萊和龐塔龍的組合為基本樣式,以不那麼顯眼為高雅,新的市民社會中紳士們理想的審美觀開始形成。

3.2款式描述

夫拉克在造型上延續了上個時期那種大翻領寬駁頭,前片從腰節處橫向切斷的燕尾服樣式,1810年左右,後下擺變短,腰身變低。下肢的衣服有兩種,一般資產階級以龐塔龍為主流,但保守的人們、宮廷貴族則穿緊身的克尤羅特。龐塔龍造型也隨時代氛圍和個人嗜好的變遷,時而瘦得貼腿,時而又肥肥大大。1811至1815年,紳士們晚會上的正裝是用絲綢做的緊身克尤羅特,下面穿白色高筒襪,上身穿高價的絲綢做的夫拉克和富有裝飾性的基萊,頭上編著發辮。克尤羅特後來隨著充滿貴族趣味的第一帝政的崩潰和其豪奢的宮廷生活之結束,而退出歷史舞台。基萊作為在樸素色調的夫拉克和單色的龐塔龍的組合中增加一塊明快色的衣服,這時顯得十分重要,領子和駁頭造型與以前無多大變化。

總的來說,男士服裝在19世紀已變得程式化,款式上的變化不再顯著,隨著流行在領型、肩型、口袋和扣子等細節處進行風格的變化,並在實用的功能上不斷改進。男士服裝越來越講究內涵,因此裁剪和製作技藝越來越受重視。由於穿著者們的生活越來越走向戶外以及人們穿著觀念向舒適化的轉變,服裝也慢慢地向休閑舒適的方向發展。

⑧ 美洲服裝的歷史演變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民族更是數以千記
加上歷史服飾
你的這個命題完全可以寫一本不算薄的論文

我找了下 有一個劃分為東方西方的服裝和文化的介紹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人的服裝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裝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裝的外形強調縱向感咐擾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猛拍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襇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枝簡羨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裝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服裝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服裝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裝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服裝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中國和西方服飾文化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她們都是人類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瑰寶,我們應進行積極研究,在明辨的基礎上繼承發揚。

⑨ 歐洲的傳統服飾就是西裝嗎

西裝的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⑩ 中世紀到十八世紀男裝演變

在西方,早在中世紀男裝就已經極富女性魅力了。路易十三的宮廷中,華麗的服裝與香粉撲面構成了男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宗教服裝也吸納了女性服裝的特點。拿法國路易十五時代為例,男人就流行穿女裝。香粉假發、花邊褶皺、耳環鑽飾、羽毛彩履,凡事女人喜歡穿戴的東西,男人都引以為時尚。後來曾經有一度評價這種風潮被評為「法蘭西畸形」。
洛可可(Rococo)是從法國字 rocaille 演變而來的,原是指一種混合貝殼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藝術(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產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它的特點是繁復、浮華、精美,也有人稱它「路易十五式」。藝術的風格,在莫札特、福爾泰、康斯博羅中,貫穿著一種共同主題,它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