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述唐代服裝的性感設計
唐代女裝的特點,一句話概述:慢束羅裙半露胸。這樣的裝束一般限於身份較高的女性,性感的著裝用於取悅統治階層。底層的女性服裝也談不上性感
Ⅱ 唐朝服飾做為唐朝文化的一部份,它都有那些特點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ZF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編輯本段]唐代服飾的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大袖衫---《簪花仕女圖》描繪得是貴族婦女在庭中散步採花,捉蝶時的情景。圖中人物的服飾,與其它唐人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裝束。對照文獻記載,這種服飾應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以紗羅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色,。尤其是不穿內衣,僅以輕紗蔽體的裝束更是創舉。
中晚唐女服--寬袖對襟衫,長裙,批帛穿戴。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服飾,一般多在重要的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以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細釵禮衣」。
再看下唐朝的民間工藝,絹人。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這種服飾早在初唐即已出現;不僅在中原地區流行,西北地區的婦女也同樣喜歡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從短襦延邊出來的一種服飾,一般都用對襟,穿在胸前結帶。也有少數用「套衫」式的,穿時從上套下,領口寬大,呈坦胸狀。半臂的下擺可以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裙腰的裡面。從傳世的壁畫,陶佣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裡面一定要襯內衣(如短襦),而不能單獨使用
胡服--流行於開元,天寶年間。它的特徵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我們西安韋洞墓,以及乾縣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畫,陶佣中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絹畫中也有穿這類服飾的婦女,同時出土的還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記賬文字,由此可推斷唐朝確實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編輯本段]唐代服飾的發展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服飾,發式的樣式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發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綉作虎頭,和現在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現在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可以這樣來認識: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編輯本段]唐代婦女服飾
如果說中國古代男子服飾的主題是實用與莊重,那麼女子服飾的風格則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飾則是其中最為絢麗的篇章。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頻繁,世風開放。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所受束縛較少。在這獨有的時代環境和社會氛圍下,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裝飾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裝,分衣裙、冠帽、鞋履幾類。唐制規定,女服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女官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此外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襖為夾衣,長於襦而短於袍。半臂是短袖的緊身上衣,套於衫外,流行於唐前期。縵衫是女子歌舞時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脫。其衣裙顏色豐富多彩,以紅、綠、紫、黃色最為流行,如時人所雲「紅裙妒殺石榴花」、「藕絲衫子藕絲裙」、「折腰多舞鬱金裙」等,衫、襦、襖、裙上多有織文和綉文,如唐詩所描述:「新貼綉羅襦,雙雙金鷓鴣」、「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衣料有絲綢、棉布、葛、麻、毛等,而以絲綢最為常用。
此外,「時世妝」,袒領服、男裝、胡服也是重要服飾。「時世妝」,即時裝,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繞披帛,緊身長裙上束至胸,風格簡約;盛唐時,衣裙漸寬,裙腰下移,服色艷麗;至中晚唐時,衣裙日趨寬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帶,寬袍大袖,色彩靡麗。袒領服、男服、戎裝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時期的婦女中廣為流行。袒領服為一種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為紗羅製品,時人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參差羞殺雪芙蓉」、「綺羅纖縷見肌膚」等,下配以曳地長裙,充分體現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婦女喜好戎裝、男服。「軍裝宮娥掃眉淺」,則描繪了宮中女子穿著戎裝的情景。武宗時,王才人因著與武宗同樣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誤認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時,士人們的妻子不約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們也紛紛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圓領服,頭裹襆頭,足蹬烏皮靴。唐代婦女並無華夷之別的觀念,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翻領、窄袖緊身胡服、腰系蹀躞帶的漢族女子,體現了盛唐帝國婦女們開放、健美的精神風貌。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唐代女子服飾,不僅為燦爛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並影響著後世歷代婦女的服飾生活與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苑地中的一朵奇麗之花。
唐代文吏服飾唐代文吏服飾裹襆頭、穿圓領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Ⅲ 早期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
唐朝男子的服飾名稱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
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王爺的打扮也就是王公貴族的服飾為圓領袍服,因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襕,故稱圓領襕袍。
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
(3)唐朝男裝賞析擴展閱讀:
唐朝服飾是唐朝的服裝,它有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裝飾有襆頭、巾子、鶡冠、革帶等,布料有蜀錦、綾、羅、夏布等。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松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翻領並非漢服的傳統。唐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們不止自己引領國際時尚潮流,也善於從第三世界民族服裝中汲取靈感。那種曾廣泛流行的翻領對襟,袖口有褶皺邊的半臂,據說很可能起源於西域的音樂國度龜茲。
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住。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半臂的興起頗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國時代,魏明帝曾穿薄綢半袖上衣上朝,結果被一位大臣質問,此種奇裝緣自何禮法規章?可見短袖的款式初現時屬於時尚界的非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氣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國的青春時期,是放盪內心恣意想像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時扶搖直上,蔚然成風。
當然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就認為半臂屬「輕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寫入家法。
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另一位名臣馬周就巴巴地上疏,請求無論士庶,都可以在單衣外面穿半臂,認為這樣的穿著很得體。能夠對一件服裝提出不同意見,可見當時朝廷和男人們還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於認為所謂的「服妖」會招致亡國——那是他們的先人和後人都很愛找的借口。
Ⅳ 唐朝李淵至武則天時期的服飾、茶葉和經濟作物
唐朝服飾(男裝)
以袍衫為主,其在秦漢和魏晉的基礎上,又摻揉了胡裝的風格.圓領、窄袖、領、袖等部位不設緣邊裝飾,袍長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帶。唐代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為袍式。一般士庶也穿,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的。此外還有一種叫做半臂的半袖上衣,原來是隋朝的內官服裝,唐朝時候流行於民間。其形式是合領、對襟、半袖,衣長至膝,常春秋穿著。頭上的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朝的女服,這是漢族女服另一基本服飾,上襦下裙。對後世女服影響很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唐朝的飲食習俗。
一般而言,飲食習俗是在長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因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任何一個民族的飲食習俗也是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總會不斷出現緩慢、漸進的變化。在這里,新的飲食原料和烹飪方式就成為一種新變數,而新變數的出現既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關,又與對外文化的交流相聯。唐代的飲食文化變遷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外來飲食最多的是「胡食」,「胡食」是出自漢代人對從西域傳入的食品的一種說法。胡食在漢魏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後,至唐最盛。《新唐書·輿服志》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唐代的胡食品種很多,麵食有餢飳、畢羅、胡餅等。餢飳是用油煎的面餅,慧琳《一切經音義》中說:「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畢羅一語源自波斯語,一般認為它是指一種以麵粉作皮、包有餡心、經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唐代長安有許多經營畢羅的食店,有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胡餅即芝麻燒餅,中間夾以肉餡。賣胡餅的店攤十分普遍,據《資治通鑒·玄宗紀》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西逃至咸陽集賢宮時,正值中午,「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西域的名酒及其製作方法也在唐代傳入中國,據《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記載,唐初就已將高昌的馬乳葡萄及其釀酒法引入長安,唐太宗親自監制,釀出八種色澤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歌詠葡萄酒的唐詩。唐代還從西域引進了蔗糖及其製糖工藝,使得中國古代飲食又平添了幾分甜蜜,其意義不亞於葡萄酒釀法的引進的飲食習俗
這里再說幾種當時特色的宴席
(1)燒尾宴
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只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燒尾宴」。
(2)狀元宴
始於隋唐,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制度的產物。每當鄉試、會試、殿試揭榜之後,禮部大臣、州郡長官、地方縉紳或儒學士子,都要分別為新科舉人、貢士、進士和狀元舉辦慶賀酒宴,其名目多達50餘種,最著名的是鹿鳴宴、聞喜宴、曲江宴、探花宴、櫻桃宴和瓊林宴,在中國烹飪史和中國筵宴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Ⅳ 唐朝男子服飾有哪些特點
唐朝服飾特點有哪些,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那麼唐朝服飾特點有哪些呢?
時至隋唐,中國唐朝服飾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短襦長裙的特點是裙腰系得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慢來羅裙半露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
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影響社會風尚、衣冠服飾的一個重要因素。服裝是社會政治氣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貞觀、開元年間,政治氣候寬松,人們安居樂業。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鍾、草堂煙霧、灞柳風雪、驪山晚照、華岳仙掌、碑林石刻彷彿還縈繞著裊裊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外國的友好使者雲集長安,也把他們的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藝術都吸引了外來的技巧和風格。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艷奪目。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Ⅵ 唐朝服裝的幾大特點
唐朝服裝的幾大特點
由隋入唐是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由於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下面由我為你整理的唐朝的服裝的幾大特點,別忘了收藏哦!
女著男裝,開放時尚
時髦成風, 唐代是一個非常注重時尚的朝代"女性更是時髦成風, 政治』法律道德』禮儀都不能約束這種強烈的好美之心和對時尚的追逐。貴賤、男女、夷夏的.界限都被沖毀了。與今天世界范圍時尚現狀相似的是"唐代的時尚主要由宮中(今天是王室)、貴婦(今天是富商太太和社交名媛、部分白領)、以聲色技藝娛人行業的從業女性來引領風騷。男裝"蓋因胡服之啟發"因胡人本就男女同裝,而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則離不開大唐經濟富足,國家極度昌盛而衍生出的寬厚與開放。相互抵牾的儒、釋、道學說鼎足而立,是唐代建國立業的理論基礎,使得唐人有著前所未有的寬容、寬松、寬厚、 尤其具有戲劇性的是武則天稱帝,這可能也喚起了女性想要與男子一樣有所作為的感受,而佛學宣揚眾生平等,恰在武則天時代這一時期佛學趨於大盛,女著男裝現象更為普遍,此著裝行為與時代的聯系看似疏遠"實則密切。
女性服裝顏色
唐代女性崇尚紅色,喜用紅、綠兩種色彩來裝扮自己:或衣衫用紅色,裙子用綠色;或裙子用紅色,衣衫用綠色。從《虢國夫人游春圖》及《調琴啜茗圖》中都可以看到這種裝扮的習好。然而就布帛的顏色而論,是絕不止於這兩種的單紅色類,就有大紅、正紅、粉紅、水紅、杏紅、桃紅、梅紅、石榴紅、銀紅、茜紅、焦紅、血紅、猩紅、退紅、烏紅、絳紅等十幾種,綠色類也分官綠、碧綠、明綠、柳綠、葵綠、苔綠、豆綠等。除此之外,明黃、土黃、嫩黃、鶯黃、鵝黃、淡黃、藤黃等黃色類,真紫、北紫、油紫、大紫、墨紫等紫色類,品藍、寶藍、深藍、湖藍、天藍等藍色類以及蟹青、蛋清、粉青、天青等青色類也都林林總總,應有盡有。
圖案回歸自然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 花鳥服飾圖、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 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Ⅶ 唐朝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唐裝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本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7)唐朝男裝賞析擴展閱讀
唐裝本指唐制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
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Ⅷ 哪種朝代的古代男裝比較好看
1、唐朝男裝:唐代男子服飾,在延續傳統的交領、對襟漢服的基礎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2、清代男備清銀裝:主要是長袍和仿宴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古時稱"缺褲"),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正豎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