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漢服男裝文字描寫
擴展閱讀
平價衛衣多少錢 2025-02-13 11:46:19
白領女裝上班服 2025-02-13 11:08:05
風吹裙子光屁屁 2025-02-13 11:05:42

漢服男裝文字描寫

發布時間: 2022-01-26 12:06:09

① 描述男生穿漢服的詞語

描述男生穿漢服的詞語
【角巾素服】角巾:古代隱士的有棱形的頭巾。泛指便服
【衣不兼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舞衫歌扇】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裝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青衫涼笠】衫:單衣;笠:斗笠。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
【被褐懷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寶珠。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芒屩布衣】屩:麻草鞋。穿著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著樸素。

② 急求描寫古代服裝的美的文章,我要參加辯論比賽了

張愛玲的散文也有幾篇關於古代服裝的美的, 你可以網路下!

③ 介紹漢服的話 30字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漢裝、華服,是漢族傳統民族服飾。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

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

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古風唯美語句,適合中國風的

1.用我三生煙火,換你一世迷離。

2、我自是年少,韶華傾負。

3、長街長,煙花繁,你挑燈回看,短亭短,紅塵輾,我把蕭再嘆。

4、終是誰使弦斷,花落肩頭,恍惚迷離

5、多少紅顏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亂冢。

6、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

斜倚雲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7、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8、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9、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10、聽弦斷,斷那三千痴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

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12、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④ 對漢服的優美描寫怎麼

1、一身騎裝偏給他穿出幾分文雅之氣,頭戴皮貉帽,帽檐上一道明黃錦緞壓邊,上綉百種倒福字花紋並在額前綴著一塊品質極佳的翡翠。

2、一襲玫紅色的錦袍包裹住頎長健碩的身軀,墨發高高束起,用一頂粉紅色的發冠箍住,眸若春水,鼻似懸膽,白皙的肌膚在一身玫紅的映襯下,更顯得人面桃花。

3、身穿淺粉色連衣裙,長而觸地,細腰用雲帶勒住,更顯不滿一抱,發間有一根七寶珊瑚發夾,映面如蓮花。

4、泱泱中華,炎黃貴胄,典章禮儀,廣築金甌,垂拱八方,德披九州華服炫目,道統長留。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了炫目的歷史,精美的漢服,更是我歷史長河中一朵奇葩。

首先展示的是女子深衣。女子深衣多為曲裾,衣裾由下至上彎曲纏繞,盛行於先秦、兩漢時期。根據衣裾最下端高低的不同,又分為長曲和短曲。女子著曲裾端莊而高貴,相見時常行拜禮,右手壓左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

⑤ 求關於男裝華麗漢服的特點以及女裝

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現代,華夏民族所著的、具有華夏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在民族和國家概念沒有明確的古代,一般作 為與中華文明周邊地區的「胡服」相對的詞使用。漢服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紀中葉)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體系。如果以服裝體系而言,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明朝,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1]
目錄
[隱藏]

* 1 歷史和發展
* 2 名稱由來
* 3 特點與樣式
o 3.1 歷代基本樣式
+ 3.1.1 春秋戰國時期
+ 3.1.2 秦漢時期
+ 3.1.3 魏晉南北朝時期
+ 3.1.4 隋唐五代時期
+ 3.1.5 宋元時期
+ 3.1.6 明朝
+ 3.1.7 配飾
* 4 各種漢服
* 5 漢服與文化
o 5.1 漢服和易經
o 5.2 漢服和舞蹈
o 5.3 漢服和詩歌
* 6 對周邊民族服飾的影響
o 6.1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o 6.2 日本的和服
o 6.3 朝鮮的韓服
o 6.4 越南的越服
o 6.5 琉球的琉裝
* 7 參考文獻
* 8 相關條目
* 9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和發展
身著漢服的軒轅黃帝(山東濟寧東漢武梁祠的石刻像)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2]。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鉤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3]「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4]

直到三百多年的清初,這一服飾制度才被迫中止。1644年明朝滅亡後,滿清在與南明的戰爭中,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達到長期統治中國的目的,而大力推行滿族發型和滿族服裝,勒令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留發不留頭」,推行了血腥殘暴的政策(史稱「剃發易服」,「剃發」也作「剃發」)。為此遭到中國各地民眾的反抗,使暫時平穩下來的中國到處狼煙四起,發生了江陰大屠殺等一系列屠殺行為,超過千萬平民百姓死在屠刀之下,這使得漢服逐漸消亡。並因而實行了極其野蠻的剃發易服(史稱「剃發令」,「剃發」也作「剃發」),其執行口號是:「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對此多數漢族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的反抗,他們以各種方式試圖阻止清朝政府的民族壓迫,例如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 今天的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來。清朝統治期間爆發的多次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都身著漢族風格的衣服,並要求其統治區的人們恢復漢族式樣的衣服,此時距離明朝滅亡已久,雖然農民軍衣服也已經很大程度清朝化了,但其頭巾衣服等還是恢復了明顯的漢族風格。太平天國的一部分將領拒絕清朝式樣的戰服,寧願穿戲服作戰。 又例如明鄭東寧王朝國王鄭經也曾以拒絕剃發易服令作為投降的政治條件之一,這種反抗抗爭在清朝政府執政時期此起彼落,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民國建立後,強令民眾剪去辮子時,方才徹底結束滿族歷經250餘年以上的殖民文化,不過慘遭滿族毀滅的漢族服飾以及一些與服飾相關的漢族傳統生活文化,就此斷絕,並且自此以後,漢人逐漸完全改穿旗裝,部分漢人也主觀的認為旗袍馬褂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

今天的旗袍(即海派旗袍)、長衫、馬褂、唐裝(即新式馬褂)初期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演化而來,不過旗袍的立領、馬褂的對襟實際都在明朝服飾中可以看到,但滿服立領與對襟與漢服差別甚大,而西洋服裝同樣有立領和對襟的形制,所以不能證明明清服裝有承接關系。清亡之前(1910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漢人開始群起剪辮。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之後,國民政府即下「剪辮令」,而使得深受滿族殖民教育的漢人中有不少人不能接受,特別是北方地區和移區香港的滿清遺老。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學習西方,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由此忽略了漢族傳統服飾的復興。近年,一些人重新倡導恢復清朝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獲得一些年輕人以及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認可。漢服倡導者著重倡導在傳統節慶及祭祀等等場合率先穿著漢服,此觀點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對於這個正在興起的現象,社會上有各種不同的看法,詳見漢服運動。
[編輯] 名稱由來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並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編輯] 特點與樣式
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
襦裙

漢服具備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明代後期有發展出類似於清代服飾對襟立領紐扣(但不同於滿清服飾,明代紐扣細小,以金屬製造,位於不顯眼位置;滿清服飾以顯眼的布扣為主)。

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漢服雖然是平面裁剪,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在裁剪之時,看上去雖然是平面直線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配合以束腰等手段,就會隨著人體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曲線,無論從正面、側面、背面,都十分優美動人,和環境共同成為靈動的藝術品。漢服不僅重視人體的各個側面的線型,而且還注重人與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漢族傳統服裝中,貴族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也表現為袖子的長度超長。官員與老人的袖子延至手後,又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袖徑寬大時可到四尺,這種寬大的剪裁,使得漢服在穿著起來之後,可以行成如行雲流水般的流線,隨風而動,但毫不拖拉。給人寬袍大袖、仙風道骨的感覺。
[編輯] 歷代基本樣式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 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 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 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束帶系扎。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隋唐時期流行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

雖然明太祖禁胡服,但明代吸收元代蒙古特點流行下擺大量褶皺的曳撒。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編輯] 秦漢時期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的漢服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編輯] 宋元時期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編輯] 明朝
明熹宗的袞服像
張居正的官服像

[5] 元朝滅亡,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漢族男子服式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大量吸收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編輯]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 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劍在戰國後已逐漸由兵器變為禮器),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編輯] 各種漢服

兩位穿漢服人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一位穿唐朝齊胸襦裙在廣州中華文化節活動

唐朝齊胸襦裙

明朝褙子

明朝深衣

明朝道袍

北京奧運
[編輯] 漢服與文化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 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族」的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怎樣描寫漢朝男女服飾、妝容、發型。我想寫小說,描寫細致點。

服飾:
漢服男裝的式樣基本有兩種: 1、自古傳下來的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裹帶那種(秦漢服飾為代表),延續了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日本和服最常見的式樣就是這種。 2、自隋唐開始盛行的圓領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續了唐、五代、宋、元朝、明,並影響了日本、朝鮮等國。常見的宋太祖、明太祖畫像中所穿均是這個類型服飾。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場合穿的服飾就是這種漢服的變種。注意這種圓領袍衫也是右衽的,在右肩附近用圓形小扣系緊。 女裝在早期和男裝類似,也穿深衣,後來則以襦裙為主。 隋唐時期曾流行過窄袖緊身翻領的胡服。 漢族各朝服飾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西漢的深衣和明朝的漢服基本式樣是相同的,只是在細枝末節上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衣袖有大小兩式,領子通用矩領,沒有扭扣,一般在腰間系帶,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當時的腰帶主要有兩種:一種以絲織物製成,叫「大帶」或叫「紳帶」;另一種腰帶以皮革製成,叫「革帶」。這時出現了曲裾深衣,與其他服裝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連這一特點之外,還有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叫「續衽鉤邊」。「衽」就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就是形容衣襟的樣式。它改變了過去服裝多在下擺開衩的裁製方法,將左邊衣襟的前後片縫合,並將後片衣襟加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時繞至背後,再用腰帶系扎。 秦尚黑,所以秦的服飾標准色都是黑色。但式樣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領這種。基本沿襲戰國時期。 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秦漢時期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同時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另外,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漢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這種服飾早在西漢時就已出現,但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原因是古代褲子皆無褲襠,僅有兩條褲腿套到膝部,用帶子系於腰間。這種無襠的褲子穿在裡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褲子就會外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著曲裾深衣。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的形式也得到改進,出現有襠的褲子(稱為「褌」)。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有時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古漢服的鞋也是很講究的,在傳統繪畫和戲曲中體現出來的履與其它民族的有很大不同,有的有很厚的鞋底、鞋頭往往有翹起的的裝飾。 佩劍也是古漢服的一部分,士人著正式服裝往往有佩劍。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漢代華夏地區舞蹈服裝則流行長袖和飛帶(纖),並在衣上加燕尾形的飛髾(袿)為飾,以助長舞者的動勢。其他地區則各有地方特色。 豪紳門閥所養的樂師,也可穿長袍戴平巾幘或進賢冠,女梳花釵大髻。雜戲藝人已有束鞢〓帶的。 漢代農夫服裝朴質單純,穿短衫短襦,褲子,束勞作裙,跣足或穿平頭麻鞋,頭上裹巾或戴笠帽等,此種服裝一直流傳到後代。

妝容:
女人們都把臉搽得雪白,嘴唇用紅色的顏料並且輪廓畫得很小。也叫點絳唇

發型:
漢代婦女的發型,通常以挽髻為主,一般是從頭頂中央分清頭路,再將兩股頭發編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種式樣,有側在一邊的墮馬髻、倭墮髻,有盤髻如旋螺的,還有瑤台髻、垂雲髻、盤桓髻、百合髻、分髾髻、同心髻等名稱。髻上一般不加包飾,大都作露髻式。皇後首飾還有金步搖、笄、珈等。

參考:http://ke..com/view/466937.htm

⑦ 求關於漢服男裝的知識

常服主要是日常穿著的服裝,小袖,方便活動,男式主要有:直裰、短打、小袖直裾、褲褶服、盤領袍……
禮服則多在正式場合穿著,規矩也比較多,不同的禮服適應不同的場合,比如祭服只能祭祀穿著。而其他禮服多是加大袖子,改變些配飾等,傳統節日、婚禮等場合都是穿禮服為好。
直裾和曲裾都屬於深衣,曲裾繞襟,兩種衣服的穿著身份什麼的並無硬性規定,可以說是個人喜好。不過從現在的審美觀來看,曲裾是女孩子比較傾心的款式,相對來說男子穿直裾的多。
在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對服裝顏色的規定,但版本太多,沒多少參考性。只是記住不要一身純白就好了,不吉利哦。

⑧ 形容漢服美的古風句子

1.春日鬧,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少年,足風流。

2.遠赴人間驚鴻宴,一睹人間盛世顏。

3.劍未佩妥,出門已是江湖;酒尚余溫,入口不識乾坤;願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4.草廬為家,明月入籬笆。清泉煮茶,閑話桑麻。溪邊摘蘆花,柳下喜春芽。

5.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6.結發與君知,相要與君老。

7.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8.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9.一樣花開一千年,獨看滄海化桑田. 一笑望穿一千年,幾回知君到人間.

10.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11.不動聲色飲茶,踏碎這一場盛世繁花

12.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13.花入泥,我入戲,如你如棋,情願我入局

14.青絲蘸白雪,來路生雲煙。

15.小生不才,未得姑娘青睞,擾姑娘良久,姑娘莫怪,至此所有愛慕之意,止於唇齒,溺於年華,今生就此別過。

16.心微動奈何情己遠,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7.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18.鳳冠珠花,霞帔紅袍,自此與君結發,共渡此生。

19.船泊湘風晚,花謝煙雨遲。

⑨ 形容漢服之美

形容漢服之美的詩句

《秦宮詩》

【唐】李賀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
人間酒暖春茫茫,花枝入簾白日長。
飛窗復道傳籌飲,十夜銅盤膩燭黃。
禿衿小袖調鸚鵡,紫綉麻霞踏哮虎。
斫桂燒金待曉筵,白鹿青蘇夜半煮。
桐英永巷騎新馬,內屋深屏生色畫。
開門爛用水衡錢,巻起黃河向身瀉。
皇天厄運猶曽裂,秦宮一生花底活。
鸞箆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
這是李賀寫漢代美少年秦宮的詩,古代描寫男子漢服的詩好象不多見。
《和賈至散人早朝大明宮作》
【唐】王維
絳幘雞人送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本詩足見唐天子的服飾之華美以及大唐的氣勢。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 脫帽著鞽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
這還有什麼說的呢,相信這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麗人行 》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詩聖描寫楊氏姐妹游曲江池作。泛寫游春仕女的體態之美和服飾之盛,我們仍能看出唐代貴族的漢服是何等豪華。
《南歌子?鳳髻金泥帶》
【宋】歐陽修
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
走來窗下笑相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
等閑妨了綉工夫,笑問「雙鴛鴦字怎生書」。
這首詞是寫新婚夫妻的甜蜜生活,從中可見宋時的一些漢服、衣飾風俗。鳳髻金泥帶:用鳳釵及金絲帶梳飾的發髻。龍紋玉掌梳:圖案作龍形如掌大小的玉梳。
《永遇樂》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⑩ 有贊美這些漢服的文字語句嗎

形容衣著好看成語: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光鮮亮麗、花枝招展、衣冠楚楚、清新雅麗等等

形容衣服好看的形容詞有很多,比如華麗、前衛、時尚、靚麗、古典、絢麗、修身、典雅、成熟、可愛、大方、美觀、別致、精神、俏皮、時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