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的服飾和頭飾什麼樣子的
傣族服飾中男子的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傣族女子的服飾則絢麗多彩,充分展示了她們的活力與性感。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並喜歡佩帶金、銀飾品,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她們彷彿一隻只美麗的孔雀,優雅嫻靜。
❷ 藏族 苗族 傣族的服飾 節日 飲食 急急急急!!!!!!!!!!!!!!!!!!!!快快快!!!!!!還有圖片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 藏族服飾
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態優雅。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歷年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歷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歷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歷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准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餜(卡賽),油餜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准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穀斗,斗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准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徵永恆吉祥的「」字元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面團突巴(古突)。在面團突巴中特意製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面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麼,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鬨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餜子、羊頭、五穀斗等擺於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裡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穀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一點送進嘴裡。此後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扎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沉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庄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里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一年一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游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們在水裡嘻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乾乾凈凈。休息時,一家人圍坐在帳篷里,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里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邊沐浴,還要把家裡所有的被褥統統清洗干凈,所以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3、望果節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西藏人民渴望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是藏語譯音,「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意為「繞地頭轉圈」。雅魯藏布江中游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一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 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不多,都在莊稼黃熟,准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於它的 來歷、儀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望果」節歷時一至三天,於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每年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抬著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 豐收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抬著毛主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後,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一邊說古道今,一邊狂歡暢飲,有的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氂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產品。望果節過後,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4、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6、黃龍寺廟會
黃龍寺廟會是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一條乳黃色、猶如一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里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年輕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 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 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 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8、俄喜節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9、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10、上九節
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11、賞花節
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12、觀花節
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八舉行,一般是以各村寨為主,一起下帳房游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13、賽馬會
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賽馬是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閑暇之餘集合、交流農牧業 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間傳承流播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賽馬不僅以母題形式在節日中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濃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的 「賽馬節」,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14、插屋頂旗
插屋頂旗為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扎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15、白馬歌會
為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16、林卡節
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歷五月一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蓬,圍上幾塊床單或塑料布,鋪上卡墊,一邊彈六弦琴,一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一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 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戶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烏高。是苗族遠近聞名的銀飾之鄉,其中以麻料最為專業,其百分之85的都是銀匠,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後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入夏安居節(關門節)、出夏安居節(開門節)。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目。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且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傣歷六七月,相當於公歷4月。
關門節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歷九月中)。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編輯本段民族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不能隨便大聲喧嘩。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chōng] 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於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 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 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❸ 傣族服飾與漢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一、傣族服飾:
1、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2、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3、男子服飾,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
二、漢族服飾
1、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2、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3、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3)傣族男裝圖片擴展閱讀:
漢服的起源:
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19]周禮參考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
❹ 雲南傣族的服飾與環境有什麼關系
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市。 傣族男子服裝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著無領對襟或大襟短衫,下著長褲,以青布束腰,紅、白布或藍布纏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女子的服飾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婦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藍色或緋紅色緊身內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對襟的圓領窄袖短衫。這種短衫獨具特色,袖管又細又長,緊貼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細又短,腰背處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擺較寬而大。下身穿顏色艷麗的筒裙,長及腳面。過去,筒裙上有花條數道,花條的多少,表明所屬階層,規定極其嚴格,任何人不能違反。在這一地區,婦女有穿鞋的習慣,常見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們一般都將長發盤結於頭頂,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還戴上一塊花頭巾,形象婀娜多姿,優美動人。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姑娘們常在頭上插上精巧的小梳子,戴上色彩鮮艷的包頭巾。有時采上幾朵鮮花戴在頭上。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 傣族婦女的服飾還有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們的腰際都系一根精緻的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
(一)著裝不同
雲南各地傣族婦女的服裝服飾,因地域差異,著裝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從服裝款式看,可歸納為短衣長裙型、長衣長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類。
服飾是民族的表徵,它表現了各民族、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又是一種民族自成體系的符號系統,它的形成與發展,積淀與延續,都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各種形式——神話、宗教、歷史、藝術等形式的傳承與發展。俗話說的「觀服知俗」,便是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一大表徵。
(一) 神魚幻化的靈物——大姚傣族服飾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長期以來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壩及金沙江沿岸一帶,其河谷地勢低凹,氣候濕熱;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來受周邊彝族、漢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帶的傣族服飾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性特徵。這里的傣族長期以來經過與周邊民族的互融、互滲,其服裝款式、文化特色、審美內涵與西雙版納、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別,至今生活於河谷地帶的他們仍保留和延續著許多百越民族原始文化的遺跡。據漢文史籍明景泰《雲南圖經志書》、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縣志》等書的記載,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雲南永昌(今保山一帶),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詔年間受戰爭影響從景東遷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這一帶定居的,從此開始了自給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間才開始與彝族、白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接觸,並受其習俗、宗教、信仰的影響,反映在著裝上其服裝面料主要吸收了彝族、僳僳族服飾的古樸與厚重,款式上仍承襲和保留了傣族婦女服飾傳統的短衣長裙風格,集傣彝文化為一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服飾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之一。傣族服飾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審美情趣和受當地彝族文化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服裝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堅實耐磨、禦寒透氣的棉、麻及動物皮毛和經久耐用、柔軟舒適的火草纖維植物混織製作服裝服飾或衣物挎包及鞋帽,並以富有山林氣息及蘊含有彝族文化和圖騰崇拜的馬纓花圖案及代表彝族傳統的陰陽八卦的四方八角圖案和以代表象徵神魚即魚鰭紋等動植物圖案紋樣構圖裝飾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飾的造型來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飾與人們傳說中的一個關於兄妹二人為民獻身化作紅色神魚的傳說故事及圖騰崇拜有一定的關聯。
1. 圖騰崇拜的具體表現
「圖騰」一詞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他的親族」,是一種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又稱圖騰信仰和圖騰主義,是人類最早的一種原始的崇拜意識形態,也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現象。它產生於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圖騰崇拜時代,以某一圖紋或符號作為某個氏族的圖騰旗幟或標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圖騰可以是某種動物、植物、無生物或自然現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與圖騰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從而成為一種保護神。
民俗信仰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千百年來其信仰觀已深深植根或涉及於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區民俗信仰的內涵主要是求吉、避邪和消災。傣族作為雲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觀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內容不乏存在於傣族的社會生活中。總之,在今天的傣族社會生活這個大家庭中,我們常常看到無論是一塊腰帶、一個香包、一條織錦、一雙綉鞋,還是各種金銀飾品,無不薈萃、融入了形式各異、內容豐富的護身內涵。眾所周知,許多藝術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淵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時代的圖騰崇拜。如民間藝術形象中的魚、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黃帝時代圖騰崇拜形象的遺存。民俗中求吉的行為儀式,同時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動儀式的承傳發展。故而在人類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圖騰形象中的動物或植物作為先民們在生產力落後、認識能力還很低的情況下被幻化和賦予靈性的文化現象是十分常見和普遍的。可見,雲南傣族的圖騰崇拜,實際上是動植物崇拜與祖先崇拜相互結合的一種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對象是一種動物或是水中的龍魚、螺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觀念則飽含著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
2. 自然崇拜的象徵——水崇拜
一般來說,自然崇拜就是對某種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現的是對水即潑水節的崇拜和對水生物即龍、魚、螺、貝等生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區,常年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素有「水民族之稱」。作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長期以來過著漁獵和種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熱愛水,水是傣家人聖潔、吉祥、美好的象徵。潑水節,作為與自然物有關的雲南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內容和活動形式來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節日所蘊涵的文化和內容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並以男女老少相互潑水的形式祈福納祥、清除污垢、消除災難和疾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類生殖繁盛、人丁興旺。總之採用這種潑水或沐浴的方式來表達傣族對水的熱愛和崇拜。眾所周知,潑水節實際上是東南亞各國和雲南各地的傣族對從旱季進入雨季而全民狂歡的民俗活動。大家知道,潑水節最為隆重、最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是:無論男女老幼潑水之前必須祭拜佛主後向象徵著神力或權威的木製雕花龍頭魚腹造型的吉祥物潑水祈福後才能互潑的傳統習俗。而流傳於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潑水節所舉辦的民俗活動及活動的內容則與雲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動有所不同。在大姚灣碧鄉的傣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七這一天,都要與來自毗鄰的賓川、永勝、華坪、永仁等地的彝、僳僳、傣等民族歡慶窩巴節(潑水節)。潑水節在楚雄大姚灣碧這里稱為「窩巴節」。「窩」是傣語聚集的意思,「巴」是魚的意思,而「窩巴節」也就是魚的聚會。所以在金沙江邊歡度傣族潑水節,其最隆重、最神聖的活動內容莫過於潑水之前舉行「祭魚」儀式。節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舉行開節儀式。儀式開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揮下,由當地的兩名傣族青年抬出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為紅色,一條為青色)佇立於潑水節會場的中央。忽然,炮鳴震天,會場肅穆。待三聲炮響過後,手抬木魚者繞場一周,然後嗩吶開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魚引到金沙江邊的沙灘上。眾人尾隨其後,並在傣族長者的指揮下,大家去江邊打水潑灑木魚。然後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祝福吉祥,大家這時才可以自由潑水。儀式結束後,人們吹著嗩吶,再把木魚抬回村來,然後嬉鬧、飲酒和對歌。那這里的傣族為什麼潑水節要以「祭魚」的形式和向特製的「木魚」潑灑聖潔的水而作為潑水節潑水儀式的開始呢?傳說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綠拜王為反對異族侵略,不幸戰死,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兄妹二人誓死為捍衛傣家人的利益和尊嚴與敵人展開了抗爭,但終因寡不敵眾兄妹二人相繼被俘。群龍無首的傣族人被趕離家園來到金沙江邊,傣家人心想這總該是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了吧,可沒想到敵人又要借金沙江邊懸崖中的妖怪石,將傣家人鏟草除根。此時走投無路的傣家人再也沒有力氣逃生了,疲憊的人們躺在沙灘上等死。忽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江水暴漲,只見電光閃過,接著一陣轟鳴,人們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懸崖危石固住了。然而,死裡逃生的傣家人發現在江崖石上,有一條紅魚。紅魚張著大口,聲嘶力竭地叫道:「水,水……」於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來水,給紅魚一口一口地喂水。紅魚睜開了眼睛,鄉親們發現,那魚的眼神最像紅妹公主。參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頁。從此以後,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紀念為挽救傣家人逃過劫難而幻化為紅色神魚的傣族傳說中的青哥和紅妹兄妹倆。從這個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魚」在這個傳說里,因偉大或有恩於傣家人而獲得了神性,並從此作為傣家人心目中一種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話形象,千百年來始終貫穿於傣族的整個創世過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識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會生活中偉大的創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於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婦女常常以穿象徵神魚的著裝為識別民族或氏族的標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語——魚崇拜
魚崇拜,作為一種文化象徵,自古以來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記載的歷史。魚,作為一種水生物,在民間傳統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魚的繁殖力很強,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於受信仰、習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及影響,反映在服裝服飾、原始祭祀、生殖崇拜、節日文化中對動物崇拜的觀念尤為突出。龍作為一種中華民族在綜合各個氏族現成生物崇拜對象特徵的想像化神靈,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護神。其圖騰護符在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與魚這種水生物的互換變化中得到精彩體現,並成為許多民族以形象記載的一種闡釋和文化符號。源於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邊的傣族,一直視龍與魚為吉祥物。魚作為民間象徵陽性與多子的生物,千百年來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青睞和關注。魚紋,早期專系女性,這在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磚漢瓦的「鳥啄魚」和「雙魚圖」等紋飾中得到體現。聞一多先生曾在《說魚》中通過考證指出,中華先民素有以魚象徵兩性匹配交好的風習;而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論》中進一步指出,魚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物。可見,時至今日想像豐富的雲南少數民族借「魚」的內涵特徵及象徵性賦予圖騰對象「魚」予神性或靈性。生殖崇拜,作為一種對母體的崇拜即崇拜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傣族崇魚尚魚,視魚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環境再加之常年生活於水邊並從水中得益又不時被水所害的原因,魚超強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對傣族來說更具現實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崇魚的觀念始終貫穿於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傳於傣族社會生活中的文身習俗,祭魚、食魚習俗,佩戴鑲刻有魚形圖案的金銀飾物,穿織綉有魚形紋樣的服飾鞋帽等種種觀念、習俗、信仰,就是圖騰崇拜即魚崇拜的遺跡在傣族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再現。文身作為傣族源遠流長且最先是一種以功利為目的在人身上刺繪吉祥圖案或圖騰形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龍,二曰別氏族,三曰主裝飾,四曰示年齡。總之較早的說法是生活在水邊的越人,為下田勞作時「避蛟龍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魚龍之紋作為偽裝。傣族認為腿部刺了亦龍亦魚的鱗紋或水紋、蚯蚓紋等紋樣的圖騰形象、圖案,下水勞作不僅能迷惑魚、蛇、螞蟥、蚊蟲等物對身體的侵襲和傷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對圖騰物即水生物「魚龍」的崇拜。可見,古人以文身避「魚龍」之患,不僅包含著傣族先民模擬動物情態以壯自己威儀的原始觀念,同時也包含著百越民族濃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觀。(楊德鋆:《傣族佛寺壁畫中的文身》,載《傣族文化論》,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頁。) 雲南各地傣族由於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一直以來仍沿襲和保留著中原地區古老的「祭魚」、「食魚」、「造魚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魚形紋樣」圖案等等與魚有關的習俗和文化現象。如從大姚婦女著裝與腰間圍系用火草纖維及羊毛混織編制的紅色仿「魚鰭」圖案的腰帶作為記錄或紀念為拯救傣族人民為民獻身化作神魚的兄妹倆的故事來看或是從大姚傣族造魚形船來祭魚,還是從不同地域的傣族的著裝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飾、馬關黑傣女性服飾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飾中使用金銀飾品為魚形造型的佩飾物、綴飾物品和耿馬傣族童帽帽頂刺綉有魚形圖案等文化現象及種種食魚的習俗來看,魚作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觀念是普遍存在的。遠古人類將食魚與生殖聯系起來的認識,源於將食與生命聯系起來的經驗。她們認為,吃魚下肚,便可獲得魚一樣旺盛的繁衍能力,魚的生殖能力便會「長在」自己的身體上。總之,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原始先民採用類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徵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轉換和取代。因此,千百年來,受中原漢文化及周邊等民族文化的影響,世居雲南各地的傣族婦女服飾在魚紋樣圖案、造型中的運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餘」、「多子多福」的文化內涵。魚和螺貝是雲南很多民族崇拜的靈物,作為一種寓意吉祥的象徵物,一直以來受到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的追崇和喜愛。據史料記載,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彝族歷史上也曾經盛行過以戴用黑色或黃色棉布仿「魚尾」造型而制的魚尾帽作為象徵子嗣繁衍及取義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遺跡。而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飾受其地域、文化的影響在傣族服裝造型、佩飾物、銀飾品、刺綉品等飾物的構圖上,多取反映有審美意識和特定的生產生活狀況下以魚與水、魚與稻作等為內容的服飾內涵。以神話故事中的神魚形象作文化符號貫穿於傣族服飾中,從而同服飾上運用的魚紋圖案、銀魚飾品造型的相互對應,可窺見魚飾作為動物崇拜而形成的紋樣在服飾文化中的一種載體、標識,其寓意以指魚是性與生殖力的象徵,是生命與創造、死亡與再生等象徵意義的文化積淀。
作為一個民族來說,對生殖文化的頂禮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發生過。生殖崇拜作為生殖文化的一種強化形式,在人類歷史上曾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來源於圖騰生育信仰。遠古時代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後的性生,是遠古生育觀的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既有發展的階段,又有滲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較復雜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國生育信仰》,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頁。)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的決定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方式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於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總之,在原始社會里,人類自身的發展及生產(即種的繁衍)資料的生產顯得更為重要,女性在當時的社會里或多或少地承擔著繁衍種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為中國人傳統文化心理中最為根深蒂固的觀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圖騰物寓物,以魚紋造型幻化為神魚的靈物或是以魚形圖案護佑人的種種文化現象闡釋了傣族婦女古樸的生殖崇拜觀和信仰觀。遠古人類以魚象徵女陰,首先表現了他們對魚的羨慕和崇拜。這種羨慕不是一般的羨慕,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羨慕;這種崇拜也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動物崇拜,而是對魚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總之,遠古先民通過對魚的生殖能力的崇拜而產生的一種祭祀禮儀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種族人口繁盛的魚祭、食魚等傳統古樸的形式來表達先民對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實為崇拜其生殖力。可見,在雲南少數民族豐富的圖紋中,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紋樣都不是隨意創作的,是經歷了圖騰的演變、歷史因素的匯聚,加上每個民族不同的審美趣味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融會貫通綜合形成的。
生存與繁衍是人類亘古不變的主題,希望自然界萬物興旺發達,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取寓意多樣、內涵豐富的圖案,如花草、鳥獸、蟲魚等造型結構的紋樣來裝飾衣物鞋帽,已不僅僅只是少數民族婦女用來裝飾美化的象徵,而更多的卻是傣族人民用來紀念或祈求平安無災,得到神靈庇佑的護身之物。總之,這種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符號形式或思維闡釋方式。人們擬形為飾,往往是為了在「以同致同」的心理中,獲得所擬之物的「靈氣」或「護佑」。
(二) 以黑為美的審美內涵——黑傣、花腰傣女裝
服飾色彩不僅標志著某一民族個體族屬及不同性格、年齡和婚姻的群體關系,同時,還具有驅邪消災、祈豐求吉之意。傣族服飾的顏色、款式、飾物等形式因素展現了傣家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飾內涵具有一定社會文化中的地域劃分、等級區別的標志和性質。在雲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飾類型中,以黑為美的文化理念作為族群穿戴的審美表徵反映在服飾中尤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散居於文山馬關縣的黑傣婦女服飾和聚居於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飾,其服飾特色別具一格,服飾色彩均以黑色作為主色調,再搭配以紅、綠、白等色做輔。馬關黑傣婦女服飾無論男女老少,從頭到腳,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著裝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圍腰。無論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宗教祭祀等各類民俗活動,這里的傣族婦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織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縫制且衣身鑲銀泡墜銀鏈的著裝視為吉祥、美麗和成年的標志。在當地無論是少女結婚出嫁做新娘,還是老人生病過世,人們都離不開它。它作為一種符號樣式,不僅是識別氏族、性別、年齡、婚否、地位的標志,還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書,繪在衣中的傳說,同時也是傣家人向同宗異族、祖靈神鬼,向一切現實的或虛構的對象傳達著一種約定俗成的集體表象或象徵形式。現今在文山還有個別老婦人還保留有自己當年做新娘時的黑衣盛裝以備死後「裝老」。朱德普:《文山州傣族歷史文化瑣記》,載《傣族神靈崇拜覓蹤》,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頁。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飾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為服裝的基調,再配以紅色、綠色布料拼縫裝飾,審美愛好以厚實、濃烈、紅黑分明的服飾特點為主。傳統的文山馬關黑傣服飾以頭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領、襟邊鑲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圍中綻放出光彩和靈動的銀泡上衣為識別民族族群、生長繁衍的標志,其服飾特點與其他地區傣族女性的鮮艷多彩的服飾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花腰傣服飾同樣也以頭戴黑布包頭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到著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綁腿等等以黑色為主題的服飾內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審美觀和文化內涵。總之,這種將色彩與自然、社會、人生諸多方面的觀念作為文化意識的體現是神聖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飾物——也是愛情的信物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傣族服飾中很多飾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籮等隨身佩飾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傳遞感情的定情信物。
1. 挎包
挎包,傣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飾精美的裝飾物。其挎於肩、飾於身的文化涵義,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長期以來由於挎包具備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細、色彩鮮艷、美觀大方的工藝特色,故而深受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在傣族地區大凡逢年過節、趕街集會、走村串寨、下田勞作、婚喪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動,人們都離不開它。它既是人們生活的裝飾品和必需品,同時也是傣家人闡釋傣族歷史文化、民俗信仰、傳遞信息和表達愛情的物品。
包也稱為「囊」,袋也。一般用於盛物或出門攜帶物品。古代稱「包」,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挈囊」。以後人們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方便,才將它掛在腰際,成為「旁囊」。在古代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稱。據《晉書·鄧攸傳》載:「鄧攸夢行水邊,見一女子,猛獸自後斷其磐囊。」由此可見,魏晉時期不論男女,身邊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飾有獸頭紋樣,也稱「獸頭磐囊」。南北朝時,人們所佩的磐囊,並非全用皮製,也有用絲織物做成的。如《舊都文物略》記:「荷包巷所賣官樣九件,壓金刺錦,花樣萬千。」據說這種荷包最初是男子用來盛放煙葉的,後來大家覺得十分美觀,乃爭相仿效,不論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襲至今,逐漸演變為今天雲南少數民族男女背於身挎在肩頭的挎包、掛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裝飾品。(周迅、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頁。)伴隨著成年的驚奇和喜悅,長大成人的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在締結感情、盟誓愛情的同時,常常以可心或精心縫制的頭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戀人饋贈信物表達愛情。從古至今,小到飾於身的荷包,大到挎於肩的挎包、掛包、背包等各式各樣的民族挎包,無不演繹和闡釋著無數浪漫、迷人的愛情故事。流傳於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間,處於熱戀或即將待嫁的姑娘們,送給心上人表達愛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個編織有情與義和織綉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圖案的「挎包」視為愛的象徵。因為在傣族的民間傳統習俗信仰中,一個做工精細且包面織制有象徵美麗、吉祥的紋樣圖案和各種文字的傣族織錦挎包,不僅是傣族織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現和展示,同時也是傣族男子選擇對象的條件和標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現漂亮、美麗的象徵。
常見的傣族挎包其製作的工序以採用傳統的織綉有花卉、蟲魚、動物、幾何圖紋、文字紋等紋樣圖案的織錦布料經剪樣、對接、上線、拼縫等工藝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長24~28厘米不等、寬為24~35厘米不等。包面紋樣常以40度或90度斜紋、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異幾何圖紋構圖,色彩多以黃、大紅、綠、橘紅為主。包面用五彩棉線、絲線或開司米晴綸毛線手工織制以棋格紋為基本框架的四方連續圖案,並在棋格紋內以四瓣紋、八角花、萬字紋、龜紋、螃蟹紋、象鼻紋、象足紋、蝴蝶紋和孔雀紋等經過幾何化的抽象紋樣裝飾。
2. 腰籮
腰籮,又叫「秧籮」,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傳統的竹編工藝品。
腰籮一般高約一尺,口徑近半尺,形狀多呈一喇叭狀,中腰略細,用上好細篾條和篾芯手工編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節日慶典、趕街集會、下田勞動用於佩掛或綴飾於腰部的一種裝飾物。在當地,因腰籮常被女性們用於盛放針線、錢幣、糕點、水果等零星物品,再加之腰籮具有小巧玲瓏、攜帶方便的特性,愛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絨線球、塑料珠串、鋁制串鈴等錯落有致的立體圖案來裝飾腰籮,故又有「花腰籮」的美稱。同樣與挎於肩飾於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滿身皆彩集「花哨」於一身的傣族花腰籮,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信物。 總之,縱觀四江流域的雲南傣族女性服飾,我們不難看出,從其結構款式、服飾特點、文化功用、圖騰崇拜、生殖意象等文化內涵來看,傣族女性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一個族群的外在標識,不僅具有識別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同時還是傣族社會生活中諸多的審美情趣、文化內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雲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徵。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傣族女性服飾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於某一物和事,而是從單純的生產生活用具中脫離出來,從原始的生產生活需要中逐漸賦予民族的變遷、歷史以及神話的意義。
❺ 傣族的服飾的介紹 具體!!!!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
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5)傣族男裝圖片擴展閱讀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食牛皮的風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3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
❻ 給我一些傣族,回族的服裝圖片
http://www.56mz.com/show_bookpic.asp?id=441
http://www.56mz.com/show_bookpic.asp?id=396
http://www.56mz.com/show_bookpic.asp?id=440
❼ 傣族服飾有幾種
國內有兩種。版納傣族和德宏傣族。男裝基本一致,區別在於女裝。也就是說的水傣(版納)旱傣(德宏)。旱傣無論少女還是婦女還是老年都有不同的頭飾。少女的假發辮子扎花,嫁人後的婦女裹著簡單的頭巾扎花。老年戴原型的黑色圓筒包頭。版納女裝除了扎花還是扎花。沒有多大的變化。
❽ 鞠婧禕穿傣族服裝拍照,秀鎖骨,但全身照更好看,你看過了嗎
鞠婧禕是一個女明星誰喜歡她的歌迷分享美麗的照片,其實,她真的很高興能成為她的粉絲,您經常可以看到她的偶像的照片,如果你留意鞠婧禕,你會發現,她將發布一波最近的照片的幾天,和大部分的時間,這將是一個大波,球迷們可以享受它,我將在鞠婧禕再次分享美麗的照片,鞠婧禕一起出外遊玩,並送出一波的旅行照片給球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鞠婧禕她的身材很勻稱,雖然她僅158厘米高,她的身材完全是37分,這延長了她的身材非常好,讓她看起來非常高,鞠婧禕這次,我用自己的力量證明了您不必害怕做空,只要你擁有好身材的比例,你仍然可以看高又瘦,再加上攝影師的好技術,鞠婧禕不擔心被拍攝為「小男孩」的說法。
她全長畫面是如此的好,我真的很喜歡小菊。好了,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
❾ 誰知道傣族服飾的特點
傣族服飾根據不同分支,還是差別很大的。比如水傣、花腰傣的服飾差別就很大。花腰傣內部也分了小支系,傣雅和傣灑、傣卡的就不一樣哦。
服飾圖片你可以在網上搜一下看看,應該很多。
❿ 鞠婧禕穿傣族服飾秀鎖骨,發動態圖力證自己沒P圖,究竟有多美
鞠婧禕登上熱門搜索,照片是一組旅遊照片,但名人旅行與眾不同。他們將帶來攝影團隊和造型師,因此整個造型的效果可媲美時尚大片。鞠婧禕這次沒有選擇喜歡的粉紅色,而是選擇了一組綠色的傣族服飾。傣族服裝風格相對時尚,去西雙版納的必要項目是穿傣族服裝來拍攝大片,甚至有專業的攝影團隊來跟進。鞠婧禕這款綠色和黃色傣族連衣裙非常夏天,最簡單的素馨花已經很受歡迎。
娛樂業最成功的整形手術可能是鞠婧禕。從不出名的那一刻起,真的很難相信您是同一個人。每個人最奇怪的事情可能是她去哪裡修理了,除了鼻子,這很自然。但是這個姐姐堅持說她沒有整容手術,她擔心這是要哄騙那些家裡沒有互聯網的人除了面部特徵,這個姐姐也沒有錯過任何填充,即使發際線是在同一時間完成的。可以看出,為了使自己美麗,她不僅願意花錢,而且還忍受殘酷。整容手術後的幾天里,有傷口,而且頭發移植花費了很長時間。許多人質疑鞠婧禕實況圖片是P,總統只能說一個人給所有人的印象是謊言,那麼她的所作所為當然會受到質疑,不容置疑。因此做一個真誠的人會使生活更輕松,並且有一天會有如此多的謊言被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