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要北魏馮太後的全手資料。!
片名:北魏馮太後 別名:大漠朝陽 片長:42集 年份:2006年 地區:中國 語言:國語 導演:衛翰韜、張國慶 編劇:焦祖堯、鄧興亮、張強 攝像:黃翔、劉曉林 美術:甘軍 音樂:伍惠年、萬家銘、崔迪 總顧問:朱維群 《北魏馮太後》日本版海報
出品人:吳思霆、王雲飛 總監制:區偉星、梁志祥 製片人:梁凱程、劉湘江、王碩卿 人物造型:鄒建華 道具設計:高建華 出品單位:天映企業有限公司、山西廣播電視總台
編輯本段主要演員
吳倩蓮 飾 馮太後
吳倩蓮 飾 馮淑儀(文明太後) 張懿婧 飾 少年馮淑儀 張鐵林 飾 拓跋燾(北魏太武帝) 沈傲君 飾 花木蘭 郭育福 飾 花弧 王慶祥 飾 乙弗步渾(乙渾) 韓東 飾 乙弗虎 張延玉 飾 乙弗豹 楊麗芳 飾 乙弗夫人 高寶寶 飾 常太後(常乳母) 李光潔 飾 拓跋濬(北魏文成帝) 王尊 飾 少年拓跋濬 王冰 飾 拓跋弘(北魏獻文帝) 李光潔 飾 拓跋浚
劉冠翔 飾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沈保平 飾 曇曜 陸劍民 飾 李沖 李雙雄 飾 馮朗 劉長純 飾 馮熙 許可 飾 少年馮熙 陳之輝 飾 馮邈 張詠荷 飾 馮姑(左昭儀娘娘) 李依曉 飾 馮妙蓮、馮妙媛 張頌文 飾 王惠 朱紫汶 飾 柳葉 於枷 飾 少年柳葉 張鐵林 飾 太武帝拓跋燾
薛中銳 飾 高允 周世藝 飾 劉春 臧金生 飾 拓跋子推 張平 飾 拓跋天賜 呂一丁 飾 拓跋晃(太子晃) 文江 飾 拓跋他(淮南王) 樊志起 飾 拓跋丕(東陽王) 王有官 飾 拓跋修 田春虎 飾 拓跋狐 李大偉 飾 拓跋澄 許峰 飾 拓跋禧 吳克堅 飾 賀洛拔 鄧立民 飾 宗愛 陸詩雨 飾 李弈 任東霖 飾 李彪 沈傲君 飾 花木蘭
譚非翎 飾 崔浩 張晉 飾 丘穆陵泰 常雲風 飾 老宮女 曹艷 飾 西域公主 馬斯爾 飾 族長 雷恪生 飾 岱州刺史 洪雁 飾 李氏 陳小藝 飾 抱嶷 王勇強 飾 鱈琥子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北魏馮太後
該劇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政績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馮太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的北魏王朝正值太武帝當政。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頒詔,命大將軍馮邈帶兵征討柔然。大臣乙渾以馮邈是降將為由極力反對,左昭儀馮姑出面力挺大將軍馮邈,太武帝最終決定仍由馮邈帶兵出征。馮邈戰敗投降,大為震怒的太武帝派乙渾誅殺馮家老小,馮姑的哥哥馮朗也被賜死,馮朗的兒子馮熙因為逃到羌族部落,性命得以保全。馮朗的女兒馮淑儀幾經波折,最終以戴罪之身進入皇宮做了一個小奴婢。 少年馮淑儀聰慧機敏,後來成為了少年皇子拓跋浚的伴讀。公元452年,年僅13歲的拓跋浚稱帝,成為歷史上的文成帝。馮淑儀被選為貴人,並最終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柔然進犯北魏,文成帝提出比武選將,馮皇後借機召回躲藏在羌族部落的哥哥馮熙。在比武大會上,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和馮熙脫穎而出,最終馮熙被任命為先鋒,他率部與柔然軍隊交戰,大獲全勝,馮家兄妹終於洗刷掉了馮家的恥辱。文成帝打算興建雲崗石窟,得到馮皇後支持的曇曜最終領命開鑿佛窟。 張頌文和王慶祥
文成帝駕崩,火祭之時,馮皇後縱身火海,幸被侍官李弈救出。在眾臣的幫助下,馮太後一舉鏟除了陰謀篡權的乙渾。少年獻文帝繼位後,馮皇後被尊為馮太後,首次臨朝稱制。獻文帝長大成人,馮太後還政於朝,開始全心教導太子拓跋宏。公元471年,5歲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公元476年,馮太後二次臨朝稱制。馮太後是一位開明的政治家,她鼓勵孝文帝矢志改革,富國強兵。在馮皇後的引導和全力支持下,孝文帝頒布實施了《三長制》和《均田制》。在這些改革措施的激勵下,北魏王朝國力日漸強大,經濟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馮太後:8-49歲,名馮淑儀,罪臣馮朗之女,父死,她被罰入宮中為婢。幸得左昭儀馮姑的照顧、教育,馮淑儀成為天資聰穎,姿色絕佳,有見識,有才華的宮中佼佼者,被立為貴人,為文成帝所寵愛,又為常太後所眷顧,通過鑄金人成功而立為皇後。文成帝病逝,馮太後以投火殉葬之舉贏得朝野崇敬。使其在獻文帝接位後,經歷一番周折,終於誅殺了妄圖篡位的丞相乙渾,臨朝稱制,威望日隆。孝文帝拓跋宏生,馮太後不得不還政於獻文帝,專心撫育太子,但朝中大事仍要過問。
主要演員(15張)獻文帝與馮太後政見不合,受馮後摯肘,不得以18歲遜位,自為太上皇帝。孝文帝5歲登基,馮太後再次臨朝稱制。但是大臣拓跋子推等卻挾獻文帝與之對抗,殺了其寵信的中常侍李弈。馮太後為根除推行新政的阻力,毅然將獻文帝及其親信一網打盡。在經歷長期、復雜的宮廷斗爭中,馮後耳濡目染,對其性格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在統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因連年征戰,北魏國庫空虛,大量難民流離失所,地方豪強乘機兼並土地,官吏貪腐成風。雄才大略的馮太後廣開言路,重用人才,接受重臣李沖等建議,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三項改革,取得成功。北魏國力自此迅速增強,同時推動了鮮卑游牧文化走向先進的農耕文化,對促進民族融和方面,也作出了貢獻。在中國歷史上,馮太後應是最有作為的女政治家之一,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起到了可貴的作用。 馮太後具有遠見卓識,善於識人用人,生殺決斷,威嚴有加,但又胸襟廣闊,有大丈夫氣魄。她生活簡朴,體恤下民。感情上大膽而豐富,她23歲守寡,先後寵愛過俊美的李弈和才華橫溢的李沖。當然作為一個復雜性格的女性,為自己和馮氏利益,她也演繹了斬斷哥哥馮熙的愛情,犧牲馮熙女兒等常人無法接納的行為,而這些恰恰勾描出了這個兩度臨朝稱制,縱橫草原大漠之中,大魏國一代帝後的豐姿。 拓跋燾:43歲,北魏世祖太武皇帝,剛毅威武,魁偉霸氣。一生征戰東西南北,統一了中國北方;向北,馬踏柔然;向南,威震劉宋.後因太子拓跋晃監國權勢膨脹,在宦官宗愛的挑唆下,父子矛盾激化。拓跋燾先殺太子,卻又被宗愛所殺。太子監國制度隨之終結,使日後文成帝乳母常太後弄權干政和馮太後臨朝稱制有了可能。 拓跋浚:10-26歲,北魏文成皇帝,拓跋燾之孫。在乳母常太後保護下12歲登基,卻始終為常氏陰影困擾。常氏去世後,他20歲,才展現頭腳,文治武功,多有建樹。當政期間,他恢復佛教,開鑿石窟。其性格柔中有剛,善於在錯綜復雜的朝野紛爭中掌握「度」而得之平衡。 馮太後雖然是他兩小無猜的玩伴兒,但馮太後事事有主張,有見地的支配意識,使貴為天子的他與馮太後距離日漸疏離,而寵愛乙氏。當乙氏生子被賜死後,文成帝生命的最後歲月又撿起了與馮太後的情愫,26歲那年,文成帝病死。 拓跋弘:12-23歲,北魏獻文帝,拓跋浚長子。12歲登基,性情怯懦,多愁善感,雖由馮太後撫養長大,但是在鮮卑大臣拓跋子推等的影響下,試圖擺脫馮後的影子,漸政見有歧。不得已18歲遜位孝文帝,當上了太上皇帝。後在拓跋子推等的挑唆下,與馮太後矛盾日深,被賜椒酒毒殺。 拓跋宏:5-23歲,北魏孝文帝。他是獻文帝之長子,生母循祖制賜死,由馮太後養育教導,成為北魏一代英主。是中國歷史上有大作為的皇帝之一,5歲登基,大小國事均仰仗於馮太後,在馮後治國的熏陶下,日漸成熟,行事果敢,當政有謀。當皇親貪贓被擒後,他斷然賜死李洪。正是青年
電視劇劇照(2)(20張)皇帝雄才大略的初次展露。 馮妙媛的出現,使青年孝文帝初嘗愛情的甜蜜,然而改革阻力巨大,馮後不得不借保全「子貴母死」祖制,而推行改革。年輕的皇帝失去愛妻,悲痛欲絕,經歷了感情的大起大落。但是關系江山社稷前程,孝文帝最終理解了馮後的良苦用心,引領北魏繼續改制變革,勵精圖治,開拓大業。 常太後:30-40歲,文成帝拓跋浚之乳母,她培植朝中勢力,干預北魏政治10餘年。文成帝繼位後,被尊為保皇太後。常氏也是因家族遭罪,以罪臣之女入宮的,身世與馮姑、馮淑儀相似,易產生共鳴,而保護和提攜了馮淑儀。她性格上既有母親的慈祥,又有怨婦的毒辣,她沒有象馮淑儀那樣從小在家裡受過漢文化的教養,才使得這個熱衷於弄權的女人,不關心治國安邦,不理會江山社稷。但是她如何在宮廷斗爭中生存,如何走向權利高峰的點點滴滴,卻深刻地影響了少年馮太後。 馮姑:33歲,馮淑儀和馮熙的姑媽,拓跋燾的左昭儀。正是因為她的保護,馮熙得以逃脫誅殺,馮淑儀得以在平城皇宮內生存下來。她是從小失去家庭,從小經歷磨難的淑儀的精神保護傘。馮姑憑著太武帝的信任,一面與常乳母結成同盟,一面悉心培養馮淑儀。將小淑儀推到拓跋浚身邊,成為貴人。馮姑是一個美麗而智慧的女性,在一次宮廷斗爭中她過早地喪失了生命。 馮熙:10-50歲,馮太後的親兄長。曾任刺史,太師等北魏重要職務。兩個女兒均入宮中,他偉岸英俊,善征戰。是馮太後堅強的後援和重要的支撐點。但是他卻胸無大志,熱衷於修寺造塔,即便是自己的愛情,都屈服於馮後的最終無情選擇,曇花一現泯滅了。 乙渾:38歲,野心家,擅長心機。出身於鮮卑武將世家,性情上專橫跋扈。政治上是馮太後的死敵,他借開鑿雲崗石窟機會,獻媚文成帝,封太尉,丞相,位居諸王之上。文成帝死後公然企圖篡權謀逆,被馮太後巧計誅殺。 崔浩:50歲,北魏之大儒,是少年文成帝的老師,漢家文化的代表。為人正直,敢於進諫,拓跋燾一向頗為信任。比作漢之張良。但其持才自傲,遭朝臣中的鮮卑人嫉恨,借其奉詔修《國史》中,直書拓跋祖先亂倫的家醜,被拓跋燾賜死。馮太後陪讀時多受其教育。 拓跋子推:40歲,獻文帝的叔叔。為人陰險,排斥漢文化和漢臣,挑唆獻文帝將皇位禪讓於他。但是遭到漢臣和鮮卑大臣的一致反對,沒有得逞。但他心思不死,擔心皇權旁落馮太後之手,鼓動退位的獻文帝再次與馮太後一決高低,被亂箭射殺。 李弈:25歲,英俊健朗,擔任中常侍。其人有文采,謹言慎行,曾於火中救出馮太後,為馮太後寵幸。後獻文帝受挑唆欲打擊馮太後,首先將其誅殺。 曇曜:40-70歲,高僧。太武帝滅佛期間隱匿民間,以游醫治病認識少年
拍攝探班照(13張)馮太後。復佛後,「馬識善人」被文成帝委任沙門統,並委以開鑿雲崗石窟之責。曇曜生性機敏,借皇家勢力宣傳佛法,提出「帝就是佛,佛即是帝」取悅文成帝。所鑿五窟佛像,即北魏五個皇帝樣貌。並深得馮太後信任。 花木蘭:8-40歲,有尚武之風的邊民,代父從軍,功成之後不願受封賞,為情所怨,負氣與開鑿石窟的石匠劉春結合復歸故里。卻飽受地方官吏豪強的盤剝,難於生存憤起反抗,幸得馮太後賜予「鐵卷」保全,均田制後始得安居樂業。其性剛毅,其貌端莊,戰場上巾幗賽須眉,情感上愛恨斷然割捨,是北方女性鮮明個性化的代表。 馮朗:40歲,馮太後之父,任秦、雍兩州刺史。其弟馮邈兵敗投降,馮朗全家遭牽連,被誅滅,倖存女兒馮淑儀和兒子馮熙。其性剛毅,慷慨赴死之際仍上書太武帝表述忠心,太武帝拓跋燾感其忠心,不再追究其子女之咎。 王惠:20-50歲,宦官。性機巧,善察言觀色,左右逢源,受文成帝寵信, 李沖:30-50歲,拜為內秘書令,後遷中書令,進爵隴西公。貌若太白,神采飄逸,博通經史,才華橫溢,沉穩老練有經緯之才。力主除舊布新,是馮太後推行「三項改革」的堅決策劃者、支持者。馮太後深欽其才,宮闈之內深得寵幸,為馮後最重要的知己。 李彪:25-40歲,出身微寒,由李沖引薦馮太後,拜御史中尉。其性情耿直,敢於直言政弊,不憚奸佞,不藏匿鋒芒。孝文帝比之為「漢之汲黯。」 李安世:30歲,原本為出家修行之人,卻胸懷憫民濟世之心,出言直,性情爽,蒙李沖,李彪推薦入朝為官,官至主客令,提出均田建議並奮力實踐。後夙願以償,又飄然出世。 高允:40-80歲,孝文帝之師,四朝老臣。博綜經文,黯熟周禮,拜北魏中書令,侍中,參議大政。老成持重,人情練達,一生廉潔,澹泊明志。 拓跋澄:襲任城王,孝文帝堂叔,拜尚書令。性情豁達,不戀鮮卑舊制舊俗,支持改革,忠心職守。孝文帝贊譽其曰:「若非任城,朕事業堪憂也。」 拓跋禧:20-40歲,孝文帝之長弟,咸陽王。兄弟情深,他支持孝文帝改革,但生性驕奢,貪戀財色,孝文帝屢次告誡,終不改操,為守舊派拉攏。 拓跋丕:30-70歲,東陽王,鮮卑宗室中,德高望眾的元老貴族,長孝文帝四輩,為四朝老臣。馮太後誅滅乙渾後拜尚書令。其性深沉,藏而不露;其行謹慎,暗醞玄機;其言平和,善觀君顏;其貌忠厚,實多詭詐。使之終成為宗室的精神領袖,亦為改革的真正阻路石,但潮流所趨,其只能望背興嘆。 拓跋他:30-40歲,淮南王。征西大將軍,後遷司徒。人高馬大,聲言洪亮,自恃戰功顯赫,力阻馮太後的改制,形成以拓跋丕為核心,拓跋天賜等鮮卑宗室的守舊派。當改革之勢不可逆轉時,其坦然咆哮朝堂,慷慨以死明志。 拓跋天賜:30-50歲,孝文帝叔祖,征北大將軍。有戰功,體魄魁偉,性情粗野,守舊派的代表,後因貪贓被削爵為民。 丘穆陵泰:30-50歲,鮮卑人,定州刺史,戰功赫赫,性情驕橫,守舊派。 馮妙媛:18-20歲,馮熙長女,姿色絕代,溫情聰慧,善詩書畫。深得馮太後
電視劇劇照片(2)(19張)和孝文帝的喜愛。選入宮中,立為皇後。生太子拓跋恂。馮太後推行班祿制遭遇阻力,為緩解矛盾,不得不依照祖制「子貴母死」揮淚賜死馮妙媛,她成為了推行新政的犧牲品。 馮妙蓮:18-25歲,馮熙次女。馮妙蓮貌美嫵媚,同時與妙媛被選入宮,雖為姐妹,卻與妙媛性情相異,爭寵孝文帝,後偷情宮闈,淫亂後宮。馮太後怒其不爭,哀嘆馮家後繼無人。 柳葉:7-49歲,本為棄女,後入宮為婢,馮太後自小的夥伴,一生追隨侍奉馮後,忠心耿耿。性情機敏,善解人意,洞悉宮廷內斗,成為馮後耳目和可以傾訴的對象。 王遇:20-50歲,宦官。性機巧,善察言觀色,左右逢源,受文成帝寵信,監督雲崗石窟修建,但見財望義,多次被利用,卻未被牽連。宮廷中各派角逐的常青樹。 抱嶷:25歲,宦官,謹小慎微,恭以奉上,常侍馮太後身邊,因忠謹被提升為殿中侍御。 宗愛:40歲,因罪為閹人,宦官,拜中常侍。性情陰險殘暴,與太子拓跋晃結盟篡逆朝政,為太武帝發現,其先下手逆殺拓跋燾和馮姑,後被常太後聯合眾臣誅殺。 源賀:30-50歲,征南大將軍,冀州刺史,封隴西王。正直老臣,忠於拓跋王室,先誅宗愛,推文成帝,後力阻獻文帝遜位拓跋子推而擁立孝文帝,並力諫獻文帝保國家免於殘殺陷入動亂,後坦然追隨獻文帝赴死。 馮邈:35歲,馮朗弟,奉太武帝詔征討柔然國,兵敗降敵。牽連馮家遭滅門之災,後遇馮熙對陣兩軍前,羞愧而逃,縱馬躍下懸崖自殺。 拓跋晃:25歲,北魏太子。受宦官宗愛挑唆與太武帝爭奪皇位,被誅殺。 乙氏:18歲,乙渾的妹妹,姿色艷麗,為文成帝寵愛,鑄金人失敗未被選為皇後,生子後被常太後依「子貴母死」祖制賜死。 劉春:20-50歲,憨厚本分的石匠,參與開鑿雲崗石窟,被乙渾毒啞。後與花木蘭結為夫婦,歸居故里守土務農。 李洪:30歲,孝文帝族舅,秦州刺史,表似清廉,實則貪婪。上任一年,秦州民不聊生。在廢班賞制推行班祿制的改革中,被李彪查察,為孝文帝決然賜死。
編輯本段幕後花絮
武則天和慈禧太後是熒屏上展現最多的兩個強勢女人,除了她們以外,歷史上還有一個女人,她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死後被稱為「文明太後」,她就是中國第一個女改革家———北魏馮太後。 北魏馮太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改革家,在馮太後49歲的生命中,她有20年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她在世的時候經歷了北魏王朝的四位皇上。在拍攝現場,盤著高高發髻的吳倩蓮看上去格外瘦弱,吳倩蓮告訴記者,她在劇中塑造的馮太後實際上是很威嚴的,「我以前很少接古裝劇,接演這部劇是因為馮太後的一生實在是太豐富了,馮太後經歷了從一個奴僕、宮女到皇後、太皇太後的過程,她的威嚴不是表面上的霸氣,是那種內心有震撼的感覺。」古裝劇在受到廣電總局在製作上的限制之後,不少製片方都調整了自己的創作路線,放棄了古裝劇,對於「頂風」拍攝《北魏馮太後》,該劇製片方負責人表示,《北魏馮太後》是一部歷史正劇,該劇中人物的服飾、造型、配飾都將還原歷史原貌。而北魏一直是影視作品中展現的空白地帶,該劇把北魏的真實風貌展現出來。 在《北魏馮太後》中,有皇帝專業戶之稱的張鐵林又演了一個皇上,不過當天並沒有他的戲份。吳倩蓮介紹說,張鐵林演的太武帝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少數民族皇帝,戰爭場面比較多,性格也比較兇悍。談及和十大「戲霸」之一的張鐵林的合作,吳倩蓮說:「他做皇帝的時候我還是宮女,只有一場對手戲,感覺他人非常和藹,沒有你們說的那麼兇悍。其實,不管是在好萊塢,還是中國,有時都會有類似『戲霸』的情況出現,大家應該互相遷就。」 與《北魏馮太後》相同的是,吳倩蓮在電視劇《阮玲玉》中的年齡跨度也非常大,談及這部作品一波三折的拍攝過程以及製片人和導演間的矛盾,吳倩蓮表示「不清楚」,但記者追問是否影響到她的表演時,她說:「沒多大影響,一直是拍拍停停,但也沒有間斷,給多少錢,辦多少事。」 北魏馮太後所處的年代比武則天要早兩百多年,在她49歲的生命歷程中,有20多年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她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魏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馮太後一生中歷盡坎坷無數,曾淪為奴婢,歷經生死,她的人生經歷與她所生活的朝代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飾演馮太後的吳倩蓮是業內公認的演技派高手,駕馭這樣一個傳奇歷史人物卻是第一次,她顯得格外心事重重。吳倩蓮說:「馮太後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我以往很少演古裝劇,現在覺得自己身上的責任很重。」劇中,吳倩蓮要從馮太後19歲一直演到49歲,這也是她第一次飾演年齡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 《神醫喜來樂》里的「賽西施」沈傲君在《北魏馮太後》中女扮男裝,搖身一變成了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三伏天穿著厚重的盔甲拍戲還不算什麼,最讓沈傲君頭疼的是騎馬,因為她一向怕馬。「騎馬的戲特別多,我也豁出去了,沒想到騎到第三天我的腿就被磨得生疼,上樓都費勁,得用一隻手搬著腿爬,而且要吃止疼葯才行。」雖說吃了不少苦,但沈傲君卻覺得很值,她認定這部戲一定會被拍成精品。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第16集(18分55秒、19分20秒)御馬選高僧的劇情中,當馬匹在操場移動時能明顯看到一位現代裝著的白衣訓馬人誘導馬匹走向。
編輯本段主題歌曲
《月滄桑》
作曲:萬家銘、崔迪 作詞:金放 演唱:崔迪(女)、高斌(男) (男) 紅塵白月光 鎦金瓦泛清霜 君不見群狼餓望朝綱 皇權路陪葬 多少兒女情長 換來江山千古流芳 (女) 曾經清風紅院高牆 輝煌一炷香 如今燭影水面搖晃 誰冥思苦想 前塵過往盡情遺忘 又回頭一望 流水無常歲月無疆 誰別來無恙 (男) 紅塵白月光 鎦金瓦泛清霜 君不見群狼餓望朝綱 皇權路陪葬 多少兒女情長 換來江山千古流芳
《紅燭光》
作曲:郝雷 編曲:崔迪 作詞:佳佳 演唱:郝雷 不忍凝望 琉璃掩車窗 漸行漸遠的牆 鎖住舊時光 凡塵難闖盪 生死兩茫茫 路在你的腳下蔓延希望 燕難成雙 枉愛得痴狂 前方路還漫長 對鏡慢梳妝 忍痛折翅膀 鴻鵠定高翔 只能留心夢里憶過往 紅燭光 笑無常 幾人讀懂你的傷 點燃黑夜盼天亮 趕不走心中凄涼 淚幾行 獨自嘗 已是青絲泛白霜 孤枕遺夢見一輪朝陽
B. 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是誰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這種社會風尚,在五十年代以來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發掘品中形象地展現出來。據筆者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的長樂公主墓,到天寶四載(745)的蘇思勗墓,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幾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畫、石槨線刻圖、彩繪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發現。誠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墓葬中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裝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婦女社會風貌的真實體現。而且,考古發現更加豐富了我們根據文獻記載所得的認識:1)從太宗貞觀末期開始,女著男裝的騎馬俑,說明那時女子已著男子裝,並乘馬馳騁;2)在一個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裝的形象越到盛唐時期所佔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現實社會的流尚所趨,但天寶以後,這一現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見於唐朝京師長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見於山西萬榮、寧夏固原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說明這種風尚廣泛流行於唐朝社會當中。從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貴戚到胡人首領、隱士等各階層都有,說明這種形象受到廣泛的喜好;4)墓葬壁畫和石槨線刻圖表現的是男裝侍女的宮中形象,從她們所處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團扇、詩卷、包裹來看,應即《唐六典》所記的女性官員——宮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與壁畫和線刻畫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騎馬俑,則更能說明盛唐婦女的外部形象,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和同類形象的男俑沒有多少區別。
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經指出的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受胡化影響、皇族有胡人血統、尚武風氣等都有關系。從這種風氣開始的貞觀時期所發生的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象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的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顯出盛唐女子的社會風貌。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別區分當然是無法泯滅的。因此,當時的女性在展現外部形象時,有時是用男性服裝來改變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墓葬中都繪制有女扮男裝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盛唐時代某些社會選擇的性別區分並不嚴格,不論是長安宮廷的婦女,還是邊州吐魯番地區的大女,她們本身恐怕沒有那麼嚴重的女性意識。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
C. 自古至今的女扮男裝英雄
記載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寵妃末喜。
唐朝前期是婦女著男裝的盛行時代。一次唐高宗和武則天舉行家宴,他們的愛女太平公主一身男性裝束,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身上佩戴著邊官和五品以上武官的七件飾物,有紛(拭器之巾)、(拭手之巾)、礪石(磨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以赳赳男子的儀態歌舞到高宗面前.
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D. 《射鵰英雄傳》中人物「黃蓉」的簡介
■黃蓉----古靈精怪、聰明任性
蓉兒是這樣一種女人,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婚前古靈精怪,婚後沉著內斂。《射鵰》突出的是青春期的黃蓉,自然應該青春逼人,神采飛揚。
83版:原著中的黃蓉雖然聰明美麗,卻是個百分百的「野蠻女友」。這個俏黃蓉輕盈淘氣,神采飛揚,有些刁蠻但是不討人嫌,更對靖哥哥一往情深……翁美玲是許多觀眾心中永遠的記憶,她的死亡也賦予黃蓉這個形象新的生命,被認為是不容逾越的。無怪有那麼多人對這個「蓉兒」念念不忘,並且對所有後來者再三挑剔。
03版:撇開略顯老氣的造型不提,周迅(聽歌)的黃蓉除了聲音不夠嬌嫩外,還是十分靈動的。尤其是她的眼神,將黃蓉的古靈精怪表現得很好。
08版:林依晨飾演的黃蓉有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青春偶像風格賦予了這個黃蓉新的生命,而且林依晨的搞笑本領十足,劇中情感戲也把握得恰如其分。雖然林依晨的古裝扮相十分可愛,但是也有人認為她可愛有餘,靈氣不足。
E. 哪位古人從軍一一女扮男裝
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F. 花木蘭戲劇唱詞
花木蘭心如麻意外的紡織,恨侵略者的承諾邊境入侵我的鄰居。不幸的是,我必須學會對全身十八般武藝,不能分割親擔心為國效力。
武功美起到陣列,秦風女子的知道戰士。馮西羌名遠震,魯迅的母親年輕的守圍城。女主人公美的名字!
妹妹出門少說話逢酒莫飲料,處處提防准備流氓惡棍。
或學習的文本或武術聽父親的教訓,他們要,他們必須貪婪發揮你浪費了時間。
我參軍的前沿,掃賊了,32年的軍營沒有脫下襯衫。狼煙不熄,我不能打破,虔誠,並拒絕採取夙夜辛勞活動。
花木蘭:改善過去幾天老爸的病,他的家人人才,他們的頭腦放鬆。梭織麵包到機房,我希望兩個父親,母親和長壽幾個世紀。
花木蘭:健身只是發送地保帖子,為什麼軍事哨所上父親的名字?老爸近年來老化和生病的話,可以去邊境的小偷水平?我決定去的爸爸戰役,鍥而不舍的女人是很難從征。花木蘭心如麻意外的紡織,恨侵略者的承諾邊境入侵我的鄰居。不幸的是,我必須學會對全身十八般武藝,不能分割親擔心為國效力。我怕爸爸,他拒絕承諾父的老人怎麼能去打擊敵人進入戰斗嗎?
花木蘭的父親和母親等待一分鍾,孩子阻擋線,女兒的話聽到清晰的武功之美發揮陣列;秦豐女人知道的士兵;鳳的西羌威遠沖擊,荀尼昂年輕的守攻城。巾幗美國的名字,孩子是願意從征交替,孩子們想去的父親。
花木蘭的父親和母親莫悲傷村頭公司,我的女兒有幾句話報告固有的父母:我們今天可以從時間給別人討厭,討厭討厭,突然發力子自殘黎巴嫩。如果不是賊過分興兵入侵,我的女兒,我怎麼能能遠離的房子嗎?孩子,因為爸爸披掛上陣,看著老夫婦是不擔心的孩子。希望這一個旗開得勝,追平了小偷,水平賊兒回家孝父母。
花蕙:姐姐走出去,少說莫喝葡萄酒,每一個流氓惡棍小心准備。首頁旅遊景點有你的妹妹,我嘗試奉獻的紡織孝父母黎百富勤。水平小偷的家,我的姐姐!你必須牢記的標准,不要忘了第二個父親,母親和多病的身體。
花迪:我把我的妹妹去打仗,希望能忘記你贏得戰爭的勝利早回家。滿足了村長,然後全家人的好姐妹,我與你同殺豬宰羊。
花木蘭姐姐和弟弟的手兒拉緊,你問的演講中,我記住這一點。你還年輕,你的妹妹,她的父親去當兵之前,只有孩子不能戰斗。姐姐留下是怕兩個古老的港口無聊,他們的姐妹,他們的妹妹的頭腦,減輕咱的兩個年邁的父母。或學習文本或武術聽家長的教訓,他們不能,他們能不能貪婪玩浪費時間。許多心腹,然後叮囑不已,我的姐姐!我的兄弟啊!咱妹妹出最好的在每一個心。母親老了,然後他們不能悲傷難忍,娘說的講話了幾記在心裡。一去,我到處找提醒您的孩子們的技能武藝超群。一年或半載前沿光滑,平整小偷的兒童,瞬間停止,全速我轉回的房子,我尊重他們的娘親。
花木蘭:採取從他們的家,離開父親和母親,父親和母親的話,我可以不記得的心臟。玩的牛鞭提醒馬追風掣電沖到陣前殺敵改變男人。要了解,男人都是英雄,我希望能有一去不露根。提起韁繩催馬前進的時候,馬愛植物,拒絕向前發展。
孫堅,王方,周明:可惡的突然的小偷違反,擾亂黎巴嫩不應安全。
花木蘭提韁繩催馬上前陣列王福戰士,必須從軍事。
劉中:提醒的馬向前發展的時間趕上,在山的另一山口似乎令人沮喪的。父親和母親認為妻子陸吁安很難看,我擔心我的手波的眉頭。
花木蘭:大哥,然後莫所以想知道,你怎麼知道村裡的每一個家庭團聚嗎?邊境的士兵和成千上萬的人沒有老的,少的土地和庄園?如果你是直接回家,拒絕上場,對戰爭的恐懼,早在刻錄無異門。
王福:花費戰士說,你能聽到嗎?好男人殺死寇一馬當先。
周明天:你不愛他的妻子,小姐,孫堅:劉大格莫亂想全速的故鄉。
劉中:我不想家鄉拒絕玩,去戰爭恐懼的生活是很難保持。為什麼叫咱男人乾的不好的事情?婦女們在家中享受休閑。
花木蘭:聽他言罷,我沒事想念我少談男女之間的事情。劉哥一聲喚,道路不移動。讓我們的軍隊去作戰,關心休閑休閑?花木蘭:劉哥語音處理太偏了,婦女可以享受休閑?男人拼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去農業白天和晚上紡棉。一天一夜的艱苦的工作要做,士兵們吃的和穿的。地位的變化,否則相信這身是什麼樣子。我們的鞋和襪子,以及服裝和襯衫。千針萬線,他們甚至沒有!許多女主角還內置了信貸的國家數代人英賢,這個女人,點不如男人和兒童的嗎?
花木蘭:我參軍32年的掃賊軍營,前沿並沒有起飛的襯衫。狼煙不熄,我不能打破,虔誠,並拒絕採取夙夜辛勞活動。
花木蘭:為什麼Suniao尖叫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有往南飛的文章嗎?
花木蘭:元帥的東西太多錯誤,不應該自己媒人。玉蘭我怎麼說女兒用嗎?叫我難以雲和難以推動。木蘭:想駱駝特立尼達,足以讓木迪家鄉。
花木蘭:與技巧哄元帥計費去了,我花木蘭臉上發燒感到羞愧。我低下頭仔細看我自己的有趣,我一個女孩子家怎麼招?希地仿實木地知道,在軍營的32年裡,我不暴露無關。他賀龍元帥類似我親戚恩德,花木蘭的馬是必要的,回家。家人聽到心臟和鮮花盛開,不知道怎麼的喜悅有多忙。父親和母親迎接孩子在那個村子裡頭,兄弟,我宰豬和羊妹妹可能仍然樣,她把花木蘭問短長。父親問婦女,婦女問你的母親,家庭歡樂小屋。東閣門打開我坐西閣床。脫我戰時袍,我的老桑。當窗口管理器雲鬢鏡貼花黃。地織紡百富勤,我尊重他們的父親和母親。花將軍變成了一朵花家的女孩。
花的弧:他元帥反復給孩子們問。
花木蘭:脫去一個變化的漫畫羅裙。羞恥慚愧,我只把客廳變成元帥不承認孩子是冠冕堂皇的將軍。
花木蘭:花木蘭害羞的設施星期日哭HE元帥的雕像認真聽取審議:花和迪的發聲是周末,我本來叫乞丐花木蘭是個女孩。公安邊防邊境緊張軍絕望的徵兵選舉中,我的父母開除軍籍。軍事哨所,以幫助我不高興母公司老人的弟弟年輕的心,怎敵老虎嗎?忠孝心中充滿了火,像父母被要求去軍隊沒有商量餘地。我的母親,傷害了她,她奮力封堵,木蘭我瘋了啊口頭狂熱。陸軍比古人,我說好說話;政變偽裝成男人參軍集;的劍比賽為軍隊和安迪武術,勇氣和強有力的喜壞教區。他的兩位老人因此上只有這樣的心,把花木蘭,花木蘭改變木材迪,元帥!這也難怪,那麼我的荒謬!
花木蘭:巧妙的變化之日起,發揮假扮成男人,越千山萬水的去贏得這場戰斗。在軍陣中經常擔心我是一個女人,舉止時刻刻害怕在我的心裡。恐懼,害怕被人發現,即軍事紀律,貽誤難退強敵的軍事的東西。那一天,在軍陣中膂俞蒙元帥箭傷到親提再次訪問。然後,我賴箭頭傷口的姿態,幾乎接觸到女兒的痕跡。 32年元帥撥回家鄉,收拾紡織品表,把我的舊衣服。鄒市明望元帥回朝今天是什麼日子外來侵略我去殺死。
他張廷玉:聽她言罷我的黑暗的想法,不能認為女人可以在戰場上!殺敵寇保羅前沿男人和女人,花將軍真算得上忠孝女王??萬古留芳!
G. 有高手來幫我編下古代花木蘭從軍的朗誦劇本嗎
花木蘭:適才那地保來把軍帖送,為什麼軍帖上還有父名?老爹爹近幾年衰老多病,哪能夠到邊關去把賊平?我有心替爹爹前去上陣,怎奈我是女子難以從征。如此想來真是心亂如麻,可恨敵寇犯我邊關、侵我家鄉。可惜我曾學就渾身武藝,卻不能夠替親分憂、為國效力。我去上陣怕爹爹不肯,父親年邁又怎能抗敵?
花弧:(咳嗽……)柔然犯我邊疆,殺我邊民,掠我糧草,無惡不作。其勢險峻,特此招兵點將。遙想老夫當年,天蒼蒼地茫茫,一匹戰馬征沙場,血肉廝殺心未瘓,壯志胸懷為國家。(笑)但如今(咳嗽……)我已體弱多病,一想到要戰場的殺戮,就忍不住四體虛顫,冷汗流淌,我又怎能拉得開弓,舞得動槍?可惜我兒尚幼小,木蘭又是女子……看來(咳嗽……)
花木蘭:爹爹您且慢阻攔,女兒有幾言望您聽來:吳宮美人曾演陣;秦鳳女子善知兵;馮氏西羌威遠震;荀娘年幼守危城。這巾幗英雄就留美名,兒願替爹爹去從征。況且那賊子窮凶又極惡,爹爹年邁又多病,若有個三長兩短,叫我和弟弟何以為生。兒萬萬不能讓爹爹去到那戰場把鋒交。
花弧: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區區小病,何足掛齒,若我們只貪圖那安樂不把功勞建,哪裡還有美滿家園可把那幸福享。事以至此,已顧不得許多,我兒休再多言。
花木蘭:爹爹,您何出此言。此一去我定要處處謹慎,爹爹從小教我百般武藝,如今正是兒替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爹爹何苦百般阻撓?若是爹爹還將兒來阻,兒就....兒就削發為尼,永伴青燈。
花弧:你……你這是……(咳嗽……)哎~老天爺,你叫我花弧作何主張?作何主張?木蘭,行軍艱苦 。此一去定要處處小心。出外少話逢酒莫飲,時時要防備無賴小人。
花木蘭:爹爹所言兒時刻謹記於心。恨只恨那突厥賊子殘害黎民,若不是賊子無故興兵內侵,女兒我怎能夠遠離家門?兒既然替爹爹前去上陣,望您切莫為兒擔心。但願此一去旗開得勝,平了賊子回家再孝雙親。
H. 請提供關於太監的任何信息,比如說小說電影如何閹割宮廷生活,凡是相關的信息都行,但必須是真太監
網路文庫里就有:
1、晚清太監瑣記。
2、晚清太監宮女掠影略讀本。
I. 古代女扮男裝的故事有哪些,人物是誰
戰沙場的女將軍、女扮男妝的出仕者。這里所要敘述的是後兩種人。武都氐族人楊大眼妻潘氏是我們知道的早期協助丈夫領兵的將領。楊大眼仕拓跋魏,歷官直閣將軍、征虜將軍、東荊州將軍、武衛將軍,屢次出征,與蕭梁及荊州少數民族戰斗。潘氏武藝高超,善於騎射,自行來到丈夫軍中,身著戎裝,當廝殺時和丈夫一起與敵軍刀劍相交,當游獵時並騎出入叢林。戰斗或打獵完畢,回到軍營,夫妻同坐幕中,與部下將領、幕客隨意交談,笑聲四起,楊大眼有時高興地指著妻子對眾人說:「此潘將軍也。」可見夫妻情好之深,當眾表現出來,不像後世人忌諱公開表達這種感情。他們生有三個兒子。後來楊大眼出征,潘氏留在洛陽,對丈夫不忠誠,被大眼殺死,與始初的情形迥異(《魏書·楊大眼傳》、《北史·楊大眼傳》)。 洗夫人(約512~602),南朝高涼郡(今廣東南部)人,家族世代為越族首領,少年時代就才華出眾,協助長輩安撫部眾,行軍打仗。年長與高涼太守馮寶結婚。馮氏來自北方,這時已四世為太守,但治理仍不合當地民情,號令不行,洗夫人婚後與馮寶共理政事,處理刑獄,告誡洗氏宗族守法,有犯罪的嚴懲不貸,做到令行禁止。當侯景攻打台城,反對梁武帝時,高州刺史李遷仕偽稱援助梁朝,召馮寶會師,洗夫人看出詐情,偽言貢獻物資,率 兵襲擊李遷仕,與陳霸先(後來的陳武帝)合作取得勝利。馮寶死後,洗夫人理事。陳朝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洗夫人兒子馮仆相助,洗夫人寧肯兒子被害,不從其亂。歐陽紇失敗,陳朝因洗夫人功勞,封馮仆為信都侯、平 越中郎將、石龍太守,洗夫人受封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陳朝滅亡,洗夫人統轄廣東諸郡,被尊為「聖母」,尋歸順隋朝,封為宋康郡夫人。王仲宣起兵反隋,圍攻廣州,洗夫人發兵與戰,親自披甲,乘馬,護衛隋朝使者裴矩,撫綏四方,隋文帝以她「甚有大功」,封為譙國夫人。洗夫人又上書揭發番州總管趙訥貪虐害民,隋朝查實,處理了趙訥,洗夫人奉詔書,奔走十幾個州,安撫民眾(《隋書·譙國夫人傳》、《北史·譙國夫人傳》)。 平陽公主是第一個領兵打仗獲得成功的婦女。她是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隋時與柴紹結婚。李淵太原起兵時,平陽公主正在長安,柴紹對公主說:你父親起兵將要打京師,我應當去出力,但我們一起走走不了,怎麼辦呢?主很有主意地說:你快點放心走吧,我一個女子好說,自有走的辦法。柴紹遂出走太原,公主到了戶縣,變賣家產招募人馬,聚眾數百人,樹起反隋的旗幟,以響應她父親。又派人聯絡當地小股反隋武裝,佔有戶縣、周至、武功等地,在軍中申明紀律,禁止搶掠,老百姓高興,很快眾達7萬,威振關中。隋煬帝的京師留守發兵攻打公主,公主屢次擊敗他們。李淵領兵渡過黃河,柴紹來迎接公主,公主率領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在渭北會師。在進軍長安時,公主與柴紹各置幕府,繼續統兵征戰,她的部隊稱為「娘子軍」。她曾駐軍於山西平定地方的娘子關,這個地區因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軍事重鎮。平陽公主的業績受到後人的敬重,文人墨客不乏頌詠之作。明人王世貞《娘子關偶成》:「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關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五十一)希望當時對瓦剌的斗爭中也有平陽公主式的女英雄為國 立功。話說回來,平陽公主每戰身著甲胄,或以軍鼓指揮戰斗,或執劍沖鋒在前,大約是積勞的原因,起兵六年後公主亡故。對她的死,李淵極其悲傷,令喪禮加厚,送葬的儀仗隊中要有羽葆(華蓋)、鼓吹、大路(大輅,大車)、麾幢、虎賁、甲卒、班劍。羽葆是有大功勛的人才可能賜用的,李淵以此酬勞女兒助平天下的功勞,但是太常寺官員提出異議,說鼓吹是軍樂,自古以來也沒有用在婦人葬禮上的,不能用。李淵堅持原令,並開導說:像公主那樣領兵征戰,助建國家,古來也沒有呀!用鼓吹軍樂正合她的身份事績。葬禮就按李淵的命令進行了(《新唐書·平陽公主傳》、《舊唐書·柴紹傳》)。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與丈夫的結合有一段傳說故事。據說她當妓女時,看中窮困的韓世忠,給予資助,使世忠後日得以發揮才能。當宋室南渡,苗傅、劉正彥廢高宗立太子趙時,韓世忠領兵進討,苗傅將在杭州的梁氏及其子韓亮關押起來,尋又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去招撫世忠,梁氏到軍中,幫助世忠繼續進兵,促成高宗復辟。隨後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駐守鎮江,與金兀術戰於黃天盪,梁氏隨世忠在軍營,當戰斗激烈時,親自擊鼓,鼓舞軍士鬥志和勇氣,終於在將士通力奮戰下打擊了金軍。世忠任寧武安化軍節度使、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開辟楚州,與士兵一同勞作,梁氏親自織草簾子,以便建造房屋(《宋史·韓世忠傳》)。梁氏貴為國夫人,從軍打仗、生產,不畏勞苦,實有一番作為。她的生活,自會是充實的。秦良玉,四川忠州人,與石砫宣撫使馬千乘結婚。石砫是少數民族土司,長官世襲,秦良玉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萬曆年間,明朝出兵攻打貴州播州少數民族,馬千乘統帥3000人參加戰斗。秦良玉文武俱能,善於騎射,兼通文詞,見識高明,很有膽量,而且風度嫻雅,見丈夫出 征,另外帶領精兵500自備糧草從征,戰斗結束,在川南的戰功,他們夫婦數第一。馬千乘死後,良玉代行其職。天啟(1621~1627)時,明朝對遼東後金作戰,秦良玉奉調領兵3000進駐山海關參戰,以功受二品服,得封誥,又奉命回四川徵兵,恰逢奢崇明、樊龍等在重慶、四川反明,秦良玉被委為總兵官,統兵討叛,取得勝利。在戰斗中明朝的官兵怯懦不前,未見敵即先逃遁,卻嫉妒秦良玉的戰功,秦良玉為此上書,指責那些人「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天啟皇帝因而令文武大吏以禮對待秦良玉,不要因她是少數民族的土司而歧視她。 崇禎三年(1630),明朝因後金占據永平等城,又詔秦良玉率師勤王,良玉捐家產助明朝,進京,受崇禎帝召見。後金軍退出永平,良玉返川,參加對農民軍的戰爭。川撫邵捷春不懂軍事,良玉知道在他指揮下要吃敗仗,但無力改變 他的軍事部署,結果在一次戰斗中三萬人被張獻忠打得全軍覆沒。秦良玉提出招兵二萬,一半由自家供給的建議,未被採納,遂回石砫堅守,後以年老病死。良玉統兵,號令嚴明,軍紀嚴肅,其部在鄉間稱為「白桿兵」,很有戰 鬥力(《明史·秦良玉傳》)。女將軍之外,現在來看女扮男裝的出仕者。 南朝時,浙江東陽女子婁逞,穿上男性服裝詐稱男子,她會下圍棋,識字,能講解書籍,憑借這些本事與官員交遊,當官,做到揚州議曹從事。在這里,女兒身的真情被人發現,宋明帝劉撤掉她的官職,強令她返回原籍。婁逞沒有 辦法,只有穿上女子服裝離去,臨行時嘆惜地說:像我這樣有能力,卻不能跟男人一樣在社會上活動,現在只好回家當老太婆去了,實在可惜呀(《南史·崔慧景傳附傳》)!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屬下官員張 死了,其妻冒充是張詧的弟弟,接著做官,最後出任御史大夫。五代時蜀國女子黃崇嘏,改著男裝,偽稱為男人,也進入仕途,攝理司戶參軍,辦事明快而有條理,又能作詩,受蜀相周庠的賞識,要把女兒嫁給她,她才暴露身份,被迫離開政府,回到臨邛。 女子領兵和出仕的事實,向人們表明:第一,女子不甘心做家庭和丈夫的奴僕、生孩子的工具,要求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打入仕途,管理國家大事,施展才能,實現抱負。但是封建時代別內外的原則,不許「牝雞司晨」的教條,把女子禁錮在家庭中、閨閣內,不許她們步入社會,進入官場。這就迫使一些有強烈斗爭心並有才華的女子想方設法走向社會,女扮男妝的怪現象就是這樣出現的。而她們的這一行動,竟被視為「人妖」,是不祥的兆頭(《南史》)。那些女將軍的出現,是在戰爭的特殊年代,男子被迫不得不允許,是例外,戰爭一結束就沒有這種現象了。從平陽公主的葬儀之爭上看,男子歧視女子,不承認她們的功績。 第二,女將軍的戰績表明,女子聰明才智不讓於男人,即使需要大智大勇的戰爭場合的要求,女子也完全能夠勝任。洗夫人、平陽公主、秦良玉的才智,讀者必會早有印象:絕不下於她們的丈夫。其實柴紹也是能人,《舊唐書》說他「矯捷有勇力,任俠聞於關中」。他去太原找李淵,路遇李建成,分析形勢,急往太原,後在統一戰爭中立功,表現得很有智能,由此更可知平陽公主的能耐之大了。秦良玉敢於蔑視那些無能的明軍將領,就在於她有勇有謀,智能在須眉之上。 第三,少數民族中出現的女將領多,說明那時這些少數民族對婦女的壓抑相對漢族少一些,尚能部分地允許女子表現自己才能。封建時代歧視婦女的才能,認為她們愚昧,見識少,所謂「長頭發,短見識」。上述事實,駁斥了這種觀點。女子的智慧、才能和男子是一樣的,其實,根本的問題倒是社會對待男女不一樣。由於男尊女卑,不允許女子發揮才能,說她們智能低下,不過是為說明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另外,我們還要看到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進行社會實踐提高的。但是女子普遍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從事政治和其他社會活動的權利,以至處理家庭外部事務的權利,因而聰明才智得不到提高,在一些方面笨拙無力,這不能責怪女性自身,它應當由壓抑女性的社會制度來負責。不明究竟,反而倒果為因,污衊女子低能,更加說明那種社會制度要不得,應當徹底改造,使女子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從而促進社會發 扮男裝--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與北朝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不同,盛唐時期從宮廷侍女到士流之妻,女扮男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記載和考古圖像的基礎上,探討這一社會風尚的原因、過程,並進而分析圖像和文字背後所隱含的盛唐婦女的性別意識。 在中國古代的性別意識里,「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周易·家人》),是天經地義的規范,婦女的主要活動被局限在家內、院內、宮內,象北朝時期的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非常舉動,是極其少見的情形,因此,一曲《木蘭歌》,被千古傳誦。 然而,我們從文獻記載中得知,「武德、貞觀之時(618-649),宮人騎馬者,依齊、周舊制,多著羃離。永徽(650-655)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則天之後(684-704),帷帽大行,羃離漸息。中宗即位(705),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離之制。開元初(713),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天寶中(742-756)〕,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舊唐書·輿服志》)可見,這一社會風俗從宮廷中開始,宮廷侍女由戴胡帽,乘馬露髻馳騁,到穿男子衣,著男子靴。影響所及,天寶時已是內外士女,都可以穿男子的服裝了。 這種社會風尚,在五十年代以來西安等地的唐墓考古發掘品中形象地展現出來。據筆者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統計,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的長樂公主墓,到天寶四載(745)的蘇思勖墓,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幾乎所有保存清晰壁畫、石槨線刻圖、彩繪陶俑的墓葬,都有女扮男裝的形象發現。誠如前人研究所指出的那樣,墓葬中的藝術形象,實際上是唐代現實生活的反映。墓室中的女扮男裝形象,是唐朝前半期婦女社會風貌的真實體現。而且,考古發現更加豐富了我們根據文獻記載所得的認識:1)從太宗貞觀末期開始,女著男裝的騎馬俑,說明那時女子已著男子裝,並乘馬馳騁;2)在一個墓葬的侍女形象中,女扮男裝的形象越到盛唐時期所佔的比例越大,反映了現實社會的流尚所趨,但天寶以後,這一現象立刻消失;3)女扮男裝的形象,不僅見於唐朝京師長安所在的西安出土的唐墓中,也見於山西萬榮、寧夏固原和新疆吐魯番唐墓中,說明這種風尚廣泛流行於唐朝社會當中。從墓主人的身份看,太子、公主、王公貴戚到胡人首領、隱士等各階層都有,說明這種形象受到廣泛的喜好;4)墓葬壁畫和石槨線刻圖表現的是男裝侍女的宮中形象,從她們所處的位置和手中所捧的團扇、詩卷、包裹來看,應即《唐六典》所記的女性官員--宮官(六尚、六司、六典)的形象。5)與壁畫和線刻畫有所不同,陶俑中的騎馬俑,則更能說明盛唐婦女的外部形象,如金鄉縣主墓出土的彩繪騎馬帶猞猁狩獵女俑,和同類形象的男俑沒有多少區別。 這種社會風尚的形成,和前人已經指出的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受胡化影響、皇族有胡人血統、尚武風氣等都有關系。從這種風氣開始的貞觀時期所發生的中外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傳說武則天在襁褓中時,就衣男子服,有天子相;太平公主也曾作武官裝束,參加內宴。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象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的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就可以凸顯出盛唐女子的社會風貌。從社會性別視角來看,盛唐男女生理上的性別區分當然是無法泯滅的。因此,當時的女性在展現外部形象時,有時是用男性服裝來改變自己的女性特徵,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不論墓主人是女性還是男性,墓葬中都繪制有女扮男裝形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盛唐時代某些社會選擇的性別區分並不嚴格,不論是長安宮廷的婦女,還是邊州吐魯番地區的大女,她們本身恐怕沒有那麼嚴重的女性意識。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泚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