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區別侗族和苗族
侗族苗族在服飾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裝多以青黑色亮布為主——一種以天然燃料靛藍染色的布料,裹包頭,褲腿裹綁腿,偏北的侗族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 侗族女式的發型是偏髻,偏於左側——這是與苗族很大的區別,苗族的發髻是盤於頭頂腦後 侗族某些的銀飾與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銀帽,但是沒有銀角,侗族銀物中有類似漢族婦女的步搖等裝飾 侗族女裝有裙裝和褲裝之分,裙裝是百褶裙,與苗族類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飾有唐代遺風,是開襟露出抹胸,不過一些支系也與苗族服裝類似,在交通發達的地區,侗族的服飾就是漢服
⑵ 黔東南地區介紹
一個美麗的地方,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總面積3.03萬平方千米,400萬人口,少數民族佔全州總人口的75.67%,其中苗侗民族佔全州總人口的68.4%。全州轄一市十五縣,州府所在地凱里市。苗嶺山脈向湘桂丘陵和盆地的斜坡地帶,境內峰巒起伏,江河縱橫,山青水秀,景象萬千,自然風光綺麗多姿,人文勝景絢爛古樸,民族風情濃郁獨特,是貴州東線一顆「真山、真水、真情」旅遊聖地的璀璨明珠。
黔東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民族風情和自然生態顯得更為突出。到目前為止,已開發的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鎮遠縣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青龍洞古建築群、增沖鼓樓)、全國繪畫藝術之鄉5個(黃平、劍河、麻江3個現代民間繪畫鄉,從江縣小黃和雷山縣郎德兩個藝術之鄉);省級風景名勝區6處(岑鞏龍鰲河景區、黎平八舟河景區、劍河風景名勝區、麻江下司風景區、鎮遠高過河風景區、榕江車江古榕樹群景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座(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雷山西江鎮)、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省級藝術之鄉9個。在眾多高品位的旅遊資源中,民族風情獨具特色,至今以苗侗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一直保持著「唐朝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的風格和習俗,其民族民間節日豐富多彩,「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被稱為民族民間的歌池舞地……
想去那邊旅遊的朋友去:貴州黔東南州旅遊服務咨詢中心,網路一下就找到了,有詳細的介紹,親們祝你們開心!!!!
⑶ 侗族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 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⑷ 丹霞和侗族的特色
丹霞丹霞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
目錄[隱藏]
簡介
丹霞地層
丹霞申遺
[編輯本段]簡介
廣東丹霞山風光——陽元石上世紀30-40年代,原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並推動了華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學地理系吳尚時、曾昭璇教授將紅層地貌作為獨立的岩石地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研,並使「丹霞地貌」這一名詞得以廣泛傳播;80年代以後,科學工作者先後對我國21個省區近400處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國。1991年在廣東省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丹霞山是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現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廣東丹霞山風光——陰元石
[編輯本段]丹霞地層
江西龜峰景區的卧佛丹霞地層是華南地區上白堊統丹霞組標准剖面,丹霞地貌則是中外公認的同類地貌類型的典型代表。到2008年為止,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已發現丹霞780多處,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據國際上的研究資料所知,世界上紅層廣泛分布在除南極之外的各大洲,發育了與中國丹霞相同或相似的地貌類型。因此,丹霞是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特殊自然地理現象和紅層地貌類型。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綉錦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丹霞申遺
2009年4月,「中國丹霞」申遺材料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核,正式成為「申遺」提名項目,拿到了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的「入場券」。 「中國丹霞」是2009年我國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經過專家組考察和研究,最後確定能夠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最為理想的6個申報點作為組合項目同時捆綁申報,包括: 丹霞山貴州赤水(青年早期) 福建泰寧(青年期) 湖南崀山(壯年早期) 廣東丹霞山(壯年期) 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 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 -------- 當地時間1日,「中國丹霞」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新華網巴西利亞8月1日電(記者畢玉明 陳威華)「中國丹霞」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 「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六省申遺辦公室負責人王智光在現場說:「『中國丹霞』是世界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我們一定保護好這顆明珠,讓她更加璀璨,為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而作出努力」。 江西省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曾紹平表示,申遺成功只是一個開始,之後的工作更為重要。他說:「遺產保護是皮,遺產利用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地政府一定會協調好兩者的關系。」 本屆大會上,來自中國的另一項申遺項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7月31日被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
侗族(The Kam People)民族概況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省交匯處。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數為2960293。 侗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於漢語的「干」、「佄」或「更」字), 侗族少年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國際標准譯名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個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志。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桿,形如游廊。橋梁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雖然歷史學家們都普遍認為侗族源於古代百越,但具體源於百越中的那一支,尚無定論。秦、漢時期,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聚居著許多部族,統稱之為「駱越」(「百越」的一支)。多數學者認為侗族是起源於「駱越」,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干越」。魏晉以後,這些部族又被泛稱為「僚」。明代鄺露所著的《赤雅》中說,侗族也是屬於「僚」的一部分。現在侗族的分布和屬於「百越」系統的壯、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鄰,語言同屬壯侗語族,風俗習慣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侗族可能是由「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侗族經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於唐代由原始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有的人認為經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從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在早期封建社會。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侗族社會內部某些氏族組織殘余,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編輯本段]民族建築
三江程陽風雨橋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 侗族傳統建築[1]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侗寨鼓樓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侗族地區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帝國主義、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極端貧困。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仍佔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佔有土地為貧下中農的20倍以上,地主階級通過地租向農民進行剝削。商業資本與高利貸資本對農民的剝削也極其嚴重。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反動政府在侗族地區實行了反動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層人物充當偽鄉、保長,為虎作倀,並以「連保連坐」的方式對勞動人民進行法西斯統治,使侗族人民陷於無限痛苦的深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19日,廣西龍勝縣侗族人民和壯、瑤、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1986年9月22日建立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實現了侗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這些自治地方先後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採用民主協商改革的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接著,這些自治地方又分別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使侗族地區發生了變化。這些地方紛紛採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長。農、林、牧、副、漁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地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機械、化肥、水泥、造紙等中小型地方工業。三江侗族自治縣大部分村寨用上了電。水電事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前,黔東南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現在,湘黔鐵路橫貫黔東南,並且縣縣有了公路,鄉鄉通了汽車。解放前,每縣僅有中學l所,小學最多不過3所;現在,中學已普及到區,小學已普及到在隊,已有大批青年進入中等學校以至大學深造。各級各類學校已培養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國家幹部、教員、技術員、工程師,專家和學者。有的侗寨,還自己動手,辦起了業余夜中學。過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醫治療。天花、瘧疾、霍亂、痢疾等惡性傳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健康,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 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宏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綉、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綉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編輯本段]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標准英文譯名:Kam Grand Choirs) 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侗族大歌大侗族大歌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侗族傳統服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侗族傳統男裝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傳統家庭榕江縣七十二寨侗族服飾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編輯本段]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身著節日服裝的侗族婦女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編輯本段]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梁均屬崇拜對象。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編輯本段]重要節日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其中侗族的年節被稱為行年。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擷回家,洗凈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
⑸ 黔東南主要的少數民族
黔東南州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居住著苗、侗、瑤、水、壯等20多個少數民族,是全國苗族、侗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古老的民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被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為世界18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在黔東南苗鄉侗寨,可以領略到唐代發型、宋時服飾、魏晉遺風、明清建築,體驗獨特的苗族"鼓裡文化"和侗族"鼓樓文化",考察當地村民的婚喪嫁娶、挑花剌綉、蠟染紡織、銀飾加工、蘆笙製作、農田勞作以及大小農貿集市等。
⑹ 貴州黔東南天籟之音侗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貴州黔東南天籟之音侗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15-02-1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鎮中寨村64號。
貴州黔東南天籟之音侗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26313221060355,企業法人楊求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貴州黔東南天籟之音侗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當許可(審批)的,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憑許可(審批)文件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無需許可(審批)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經營。(侗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侗族文化旅遊開發;侗族文化網路營銷平台建設、信息咨詢、侗族大歌演出及場地建設;經營侗族文化學堂、侗族文化酒店、侗族傳統餐飲;銷售農副產品、侗族手工藝品、侗族服飾。)。
通過愛企查查看貴州黔東南天籟之音侗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⑺ 侗族服飾的特點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
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
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
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
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7)黔東南侗族服飾男裝擴展閱讀:
侗族服飾的衣料,過去以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後,已普遍使用機織細布,自織的侗布成為饋贈親友的禮物。
侗族服飾多種多樣,不同年齡、不同季節有不同的裝飾,有左衽、右衽、對襟;有布扣、銅扣、銀扣;有褲裝、裙裝;喜青、藍、黑、白各色;有頭飾、頸飾、胸飾、腰飾、手飾、腳飾等等。
其中頭飾達50餘種,以銀飾為主,有銀花冠,銀簪、銀梳、銀發鏈、銀耳環、銀耳墜、銀耳線等。婦女盛裝時,唯見銀光閃閃。婦女的發式較特別,分前、後、左右挽髻或盤發辮於頭頂,有明顯的地區差別。
⑻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1、農事活動節慶;
2、質交流節慶;
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4、祭祀性節慶;
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華夏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華夏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屈氏),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華夏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異,還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獨具特色的節日,諸如花山節等。
侗族節日: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其中侗族的年節被稱為行年。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擷回家,洗凈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康。
⑼ 黔東南有幾種民族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東鄰湖南省懷化市,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河池市,西連本省黔南州,北抵本省遵義市和銅仁地區。國土面積約3.03萬平方公里,人口431.29萬,苗、侗、布依、水、瑤、壯等3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 80.6%,其中苗族人口佔41.4%,侗族人口佔31.5%,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苗族侗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
黔東南州歷史悠久,今黔東南州轄地在秦代屬黔中郡和象郡,漢代屬武陵郡和牂牁郡,清代分屬鎮遠府;黎平府、都勻府和黃平州。1956年7月23日建州。現轄1個縣級市、15個縣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首府為凱里市。
黔東南州地跨長江與珠江兩大流域,以雷公山為分水嶺,是這兩江支流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之一。這里峰巒連綿,河流縱橫,是省內河網密度最高的地區,地貌奇異雜,景色萬千。全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4~18.5℃,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
黔東南州森林覆蓋率達49.37%,為全省之冠,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有「杉鄉」、「林海」之譽。在國家自然保護區雷公山中,有禿杉、紅腹錦雞、雷山髭蟾等珍稀動植物,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黔東南水能資源豐富,水能儲藏量262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172萬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開發條件優越。已形成水火並濟的發輸電力網路。
黔東南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境內已發現的礦產有40餘種,在貴州省列前三位的有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和銻礦,其中重晶石保有儲量佔全國的60%以上。
黔東南州盛產各種糧食和經濟作物。雷山銀球茶、丹寨硒米、從江椪桔、榕江西瓜、台江大板栗、從江香豬、榕江香羊、黎平小黃牛等都是極具開發價值的著名農產品。
黔東南州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是貴州省東線旅遊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被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確定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旅遊首選地之一和十大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其苗族風情旅遊區以凱里、麻江、台江、雷山為中心,侗族風情旅遊區以黎平、從江、榕江為代表,自然生態旅遊區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雲台山風景為中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全國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國最大的侗寨——黎平肇興、「世界之最」黎平天生橋、中共黎平會議會址、中挪(威)兩國共建的堂安侗族、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等,是其中的亮點。黔東南州民族民間節日160多個,有「百節之鄉」、"歌舞海洋"的美譽。被譽為「天簌之音」的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粗獷激情的台江反排木鼓舞,以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等民族民間藝術,早已蜚聲海內外。
⑽ 苗族和侗族的服裝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
2、特點不同
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
(10)黔東南侗族服飾男裝擴展閱讀: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
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綉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