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馬丁維斯特男裝價格
擴展閱讀
男生很長的圍巾怎麼圍 2025-02-07 02:31:39
旗艦店中老年秋季女裝 2025-02-07 02:19:57

馬丁維斯特男裝價格

發布時間: 2022-02-10 03:10:41

『壹』 黛安娜·威斯特的人物簡介

黛安娜·威斯特(Dianne Wiest)於1948年3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
斯城。除她之外,她還有克雷格和唐兩個兄弟。她最初的願望是成為一個芭蕾舞舞蹈演員,但是她在百老匯表演的舞台劇《奧賽羅》(Othello)等使她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為她出演的都是一些替身角色。1980年,黛安娜出演了她的首部影片,此後又出演了多部影片,但是這些影片都沒有使她得到應用的關注。1985年,黛安娜出演了她的成名影片、由伍迪·艾倫執導的《開羅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她的優秀表演給艾倫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隨後又邀請她出演了4部影片,並因為在《漢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中的傑出表演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此後,她又出演了《捉鬼小精靈》(The Lost Boys)和《燈紅酒綠》(Bright Lights, Big City)等影片。1989年,在由朗·霍華德執導的《溫馨家庭》(Parenthood)中,黛安娜技壓眾星,搶走了諸如史蒂夫·馬丁、瑪麗·斯蒂恩伯格、詹森·羅巴茲、基努·雷夫斯和馬薩·普里姆普頓的風頭,並第二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1990年,黛安娜飾演了影片《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hands)中的佩格·伯格斯,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善良女性的形象。1994年,她再一次與伍迪·艾倫合作,出演了喜劇片《子彈橫飛百老匯》(Bullets Over Broadway),而她也因為成功地再現了一代明星海倫·辛克萊的形象而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黛安娜·威斯特是好萊塢當紅影星布拉德·皮特的偶像影星。

『貳』 能否幫助我找出NBA歷史上數據資料

1896年,美國第一個籃球組織"全國籃球聯盟(簡稱NBL)"成立,但當時籃球規則還不完善,組織機構也不健全,經過幾個賽季後,該組織就名存實亡了。
1946年4月6日,由美國波士頓花園老闆沃爾特·布朗發起成立了「全美籃球協會」(英文簡稱BAA)",BAA成立時共11支球隊。布朗首次提出了高薪制和合同制,高薪制是指職業籃球必須有雄厚的財政支援,這樣才能使比賽保持在高水平上。合同制是指一名選手只能與一傢俱樂部簽訂合同,並設立選手儲備制,以防球員突然離隊時受到損失。11月1日,BAA的比賽正式開始。對陣雙方是多倫多愛斯基摩人隊和紐約尼克斯隊,比分是66:68,尼克斯獲勝。
1947年,在費城勇士隊的聯盟中首位得分王喬·福爾克斯(場均23.2分)的率領下,以4:1戰勝芝加哥牡鹿隊,成為第一支總冠軍。
1949年,在布朗的努力下,美國兩大籃球組織BAA和NBL合並為"全國籃球協會(簡稱NBA)。
1950年,11月22日,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和韋恩堡活塞隊的比賽中,創下了NBA最低比分,19:18。
1951年,3月2日,凱爾特人隊總裁布朗免費提供波士頓花園體育館,舉辦了首屆全明星賽。最終比分為111:94,東部明星隊獲勝。
1952年,首次設立最佳新秀獎,第一位獲獎球員為韋恩堡活塞隊唐·梅尼克。
從1954,NBA開始實行24秒制。在戰勝國民隊後湖人隊成為第一支三連冠的球隊。當時NBA只有紐約尼克斯隊、波士頓凱爾特人隊、費城勇士隊(金州勇士隊)、韋恩堡活塞隊(底特律活塞隊)、明尼阿波利斯湖人隊(洛杉磯湖人隊)、羅徹斯特皇家隊(薩克拉門托國王隊)、錫拉丘茲國民隊(費城76人隊)、三城黑鷹隊(亞特蘭大老鷹隊)8支球隊。
1961年,芝加哥包裝工隊(華盛頓奇才隊)加入。
1966年,波士頓凱爾特人完成了絕無僅有的八連冠。芝加哥公牛隊加入NBA,成為第10支球隊。
1967年,一個新的籃球組織ABA(美國籃球協會)宣告成立,喬治·邁肯任第一位主席。聖迭戈火箭隊(休斯敦火箭隊)和西雅圖超音速隊加入,球隊總數上升至12支。
1968年,密爾沃基雄鹿隊和菲尼克斯太陽隊加入,球隊總數上升至14支。
1970年,新加入的3支球隊分別是,克里夫蘭騎士隊、波特蘭開拓者隊、布法羅勇敢者隊(洛杉磯快船隊),聯盟球隊總數上升至17支。NBA聯盟決定正式分區,當時成立的賽區分別有:大西洋賽區、中部賽區、太平洋賽區 和中西賽區。
1973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27000萬美元買下NBA比賽3年播映權,從而使NBA比賽首次走上電視,但由於當時還不具備實況轉播的條件,所以只能播放錄像。
1974年,新奧爾良爵士隊(猶他爵士隊)加入。球隊總數達到18支。
1976年,由於經營不善,ABA被美國NBA吞並,原ABA球隊丹佛掘金隊、印第安納步行者隊、紐約網隊(布魯克林籃網隊)和聖安東尼奧馬刺隊並入NBA。球隊增加到22支。從此,NBA形成對美國籃球業的壟斷。
1979年起,NBA開始實行3分遠投制。為避免各隊的實力懸殊,NBA建立了每年一度的"NBA新秀選撥制度"。
1980年,達拉斯小牛隊加入NBA。
1988年,夏洛特黃蜂隊(新奧爾良鵜鶘隊)和邁阿密熱火隊加入NBA。
1989年,奧蘭多魔術隊和明尼蘇達森林狼隊加入NBA。
1995年,兩支加拿大球隊加入NBA,多倫多猛龍隊和溫哥華灰熊隊(孟菲斯灰熊隊),使NBA的球隊達到29支。
2004年,夏洛特山貓隊(夏洛特黃蜂隊)加入,球隊達到30支。
2015年7月23日,推出比賽直播新規定,從下賽季開始,美國球迷可以花費6.99美元購買任何一場比賽的轉播,不管在電腦、平板還是行動電話上都可以播放。以往對於非全國直播的比賽,NBA只提供整季購買的服務(League Pass),在全球200多個國家通用,總價為199.99美元。但2015至2016賽季開始後,NBA除了提供單場比賽的購買,還包括單支球隊的整季比賽轉播購買,總價為119.99美元。

『叄』 馬丁路德宗和加爾文宗有什麼區別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總稱。因其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故亦稱信義宗。

路德宗是在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後在德意志形成的。1546年馬丁·路德去世,其追隨者內部曾在教義問題上發生長期爭論。1580年,為紀念《奧格斯堡信綱》產生五十周年,86個路德宗邦立教會代表和約8000名路德宗牧師簽署接受了將《奧格斯堡信綱》同《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大納西信經》以及馬丁·路德的《教理問答》和其他幾個有關文獻一起編成的《協同書》,教義之爭方告結束。但在德意志,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斗爭並未停止,最終釀成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很快蔓延成一場歐洲大戰,結果,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歸正宗獲得了與路德宗、天主教平等的地位,路德宗教會從此確立。

路德宗在教義上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被上帝成為義人,信徒都可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因此,路德宗認為凡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須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同時,路德宗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制度和學說,都在路德宗屏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禮拜形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贊美詩,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都可採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路德宗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國北部和北歐諸國,其中德國約佔一半。在北美,路德宗勢力也較大,為美國基督教第四大宗派,在亞、非、拉美地區也有該宗信徒。

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爾文(Jean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思想為依據,亦稱加爾文宗,"歸正"為經過改革復歸正確之意。在英語國家裡,該宗因其教政特點又稱長老宗。歸正宗產生於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與安立甘宗和路德宗並稱新教三大主流派別。
16世紀初,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瑞士人文主義者和宗教領袖力圖以《新約》為信仰與行為的唯一根據,改革宗教生活。1519年,茨溫利(Ulrich Zwingli 1484-1531)在蘇黎世進行宗教改革。他和奧科蘭帕迪烏等因聖餐禮問題與馬丁·路德在1529年的馬堡會談中發生分歧,遂與路德宗分道揚鑣。教會體制方面,斯特拉斯堡宗教領袖布塞爾主張由會眾推選長老,協助牧師管理教會,成為長老制之始。1553年,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改革,實施其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出的理論。該書後成為歸正宗在教義、教政和教規方面的基本讀本。
教義方面,歸正宗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信的本質就是相信通過基督而獲得恩典--上帝赦罪的愛。傳播神恩的福音是教會的職責,聖經即是福音的見證。加爾文主義相信極端的雙預定說,認為人的得救或被棄絕,都由上帝預定;單預定說則認為上帝預定的只是人的得救。歸正宗在荷蘭的阿明尼烏派,肯定自由意志,認為人的得救與否亦取決於其是否接受救贖而改惡從善,實際上是否認了預定說。該派後來脫離了歸正宗。歸正宗強調聖經權威至上,應據以判斷一切傳統;歸正宗還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被賦予無限權力,這一觀點對現代法治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在崇拜儀式中,歸正宗使用方言,屏棄祭台、聖像和祭禮,不承認聖餐中存在耶穌的真體和血,只承認其中有耶穌體血的德能。該宗還強調講道,注重牧師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與社會生活之關系。
教會體制上,歸正宗極重視教規,並由長老監督執行。在長老會里,地方會選出長老,組成由牧師主持的會堂進行管理。在地區一級,由牧師和代表各會堂的長老組成區會進行管理。
歸正宗產生於瑞士,形成以後就逐漸向外傳播。首先是傳入法國,傳入法國的歸正宗稱胡格諾派,1559年,該派在全國建立各級長老制機構。由於歸正宗與尼德蘭革命關系密切,荷蘭獨立後,它成為荷蘭國教。愛德華六世時,歸正宗傳入英格蘭,在革命中分裂為長老派與獨立派。1637年,歸正宗在蘇格蘭建立了長老制。16世紀下半葉,歸正宗傳入波蘭。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出現歸正教會。17-18世紀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歸正宗獲得法律承認。它是除瑞士以外的拉丁語系國家中最大的新教團體,在蘇格蘭則為國教。在美國,它對宗教、政治、習俗和倫理均發生重大影響。英國的宗教復興和北美大覺醒運動則使歸正宗開始重視社會改良。19-20世紀是歸正宗分裂和重新組合時期,在此期間歸正宗對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發展、神學和禮儀的革新,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對話等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肆』 美國的家族企業如何管理資產

家族辦事機構往往由族長(一位很成功的商人)的服務機構演變而成。他最初任命的一位管理者(通常是一位會計師)看管好他個人的事物:檢查支出和收入,查驗並支付賬單,及時辦理保險,處理家務活以及類似的事情。後來,他的妻子、孩子也都利用這些機構。為了適應家庭的需要,辦公室採用了許多聰明的辦法:將事情交給專門機構做,如旅行代辦機構、轎車出租公司,享受特別旅館的優待,認識可信的戲票紀紀人、晚會籌辦者、樂團、搬家公司和能工巧匠們,同時與職業介紹機構保持良好關系。

如果丈夫可以通過家族辦事機構或機構的聯絡網訂百老匯戲票,他的妻子也可以這樣做的。有些機構以訓練狗而出名;還可以僱用專業人員而由顧客支付賬單。我們的一位大客戶,從一個小國家的王位上被趕了下來,我們甚至發起一場運動,幫他恢復王位,寫了上千封的信,舉行了無數次的會議,向議會和聯合國請願,諸如此類,可惜仍未成功。富人的女兒通常都迷戀馬,如果需要,辦事機構可以負責建設馬棚及訓練用的器械,記錄開支,整理折舊單。辦事機構還計算成員在每個州或每個國家停留的天數,以迴避各地高額的管轄權稅。

後來,族長的會計師雇一位秘書作幫手。家族把支付賬單、製作平衡支票簿這些瑣事都交給辦公室做,以後越來越依賴於辦公室。確實,由於這種方便的服務,家族的第二代人往往根本不知道如何簽支票,如何讀銀行財務報表,不去了解預算的要求。到最後,家長開始擔憂如果他不在了,將會發生什麼。他注意到他的子女越來越脫離現實(事實上,正是他使孩子這樣的),於是有可能將孩子們的繼承權交給信託機構管理,然後再為家族增加一名律師和一名投資專家。當他死時,機構的管理者發現他掌管了事務。如果機構的投資技巧成熟,每件事都將很好地運轉;相反,如果只是按步就班地處理一些帳務問題,它將失去賺錢所需的機敏頭腦。

幼兒化

或許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已經發現家族教育的薄弱(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位年輕人把這種現象稱為「幼兒化」),與此相對應的是辦公室的力量卻在增強。我知道一個例子,最初的會計師的兩個兒子組建了自己的公司,管理家族的事物,每年和家長的子女們開一次會,這兩個已是中年的兒子坐在桌子的一側,另一側是那些被召來的子女們。他們提供家族事務報告,回答問題,午飯後,對未來做些說明(他們不是投資者)。
在這個例子中,家族的第三代共有18 人,卻只有一人繼續從事商業。因此,不能奢望會擺脫這兩個兒子的控制。這種現象為學歷史的學生所熟悉:幕府將軍在日本支配了統治者的家庭,名義統治者被擠到角落裡,王朝衰落了,一直到第三代或第四代才通過一場宮廷政變廢黜了受雇的管理者。
我也親身經歷過一個類似的故事。兩個克利夫蘭商人成立了一個生產電子管的公司,他們做得非常成功。第二代繼續他們的事業;第三代則失去了經商的興趣,讓總經理以3000 萬價格賣給了一個德國財團(到了第四代,更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但不久這些德國人發現,通過這么遠的距離,很難使公司有效運轉,於是又把它賣給了6 個執行董事,以3 年前他們買時的價格,通過產權產易機構。這些董事們在成為所有者之前做了幾次手腳(那是不允許的),18 個月後,他們將改裝過的公司以1 億美元賣給了紐約股票交易所里的某個公司,賺了7000 萬美元!董事們發了大財。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敗家子們應該受到懲罰。

現在,我們幫助這六個董事的家庭建立起了信託慈善基金,以便使他們的孩子不因錢太多而衰弱,使家族免遭厄運。這是他們希望的,因為不久前,他們親眼目睹了那個家庭的衰敗,因喪失了活力而為我們的委託人提供了機會。由於他們都是高智商的人,他們能在這個棘手問題上取得成功,至少保持一代或兩代。

在波士頓,管錢的傳統是古老的,但至少和紐約一樣有效,為避免衰敗而採取了苛刻的現實主義的方式。我有一個朋友就出身於這樣一個有名望的家族。在上大學之前,他被迫走上了與父親一樣的道路。當時父親和他一起計算了上學的學費和其他費用,然後交給他一些表格,上面要求他在畢業後必須償還上學的一切費用。他很吃驚,但還是簽約了。他養成了努力工作的習慣,並喜歡這樣,他這個習慣永遠保持了下去。

變化

無論怎樣,如果說家族有部分程度地衰落,那麼辦事機構也通常會出現萎縮。職員們日益老化,缺乏想像力,他們能勝任的工作不再是預測危險和抓住機會,而主要是提供及時、准確的財務報告了。

一些比較警覺的家庭成員開始萌生了獨立創業的念頭。如果信託條文將他們限制在辦事機構之內,他們將變得暴跳如雷,像被鎖起來的狗一樣。但是,許多家族辦事機構採取了同樣的解決辦法:接收外部的客戶,並允許家庭成員自願離去。這樣,在價格和業績方面就會出現競爭。我對此完全贊同。

這看起來有百利而無一害,只要它對新顧客和老顧客一視同仁。但也存在風險,如果機構的投資技巧是平庸的那更糟,在這種疏鬆的結構下,它將被家族成員所背棄。太糟糕了!但無論如何,類似這樣的機構已經從當初的萌芽和多變狀態走出來,而變成了投資顧問公司。

貝莎默信託

亨利·菲浦思年紀比安德魯·卡耐基小,他們都是在賓夕法尼亞的艾麗赫那城長大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小鞋廠的廠主,雇卡耐基的母親做「裝訂工」。亨利·菲浦思對數字很敏感。他開始是卡耐基的會計,後來成了合夥人,卡耐基那時正建設大型鋼鐵公司。當T·P·摩根想要組建美國鋼鐵公司時,他意識到多謀的卡耐基的那個鋼廠尚在他的控制之外。據說在一次著名的談判中,摩根問道,「出價多少」卡耐基遞過來一張紙,摩根瞥了一眼(他的習慣做法),點頭同意,付給卡耐基2.26 億美元。超過不久前賣價的兩倍以上,其中有菲浦思的4300 萬——相當於今天的10 億美元。聽到這個消息時,菲浦思笑了,「好極了!」後來卡耐基遇見摩根,一副懷念往事的尊容,說道,「我當時應該再多要1 億。」「我一樣會付款的。」摩根迅即答道。這表明吃虧的還是卡耐基。

亨利·菲浦思大規模地贊助慈善事業:診所、公共浴池、游樂場、圖書館。然而下一代的想法有所不同。亨利的孩子,阿邁(格斯特)、約翰·海倫(馬丁)、亨利·C 和霍華德,都認為家庭最應該受到贊助。他們建造了別墅,尤其是約翰,他在老威斯特伯瑞,有三個馬球場。菲浦思的孩子們還曾擁有棕櫚灘1/3 的產業。當約翰變換住所時,他(或他的辦事機構)總要召集九部小汽車,組成一個專列:三部用來載家人和僕人,三部為行李車,最後三部裝馬球和食物。所有這些費用,都由一個被稱作「家族計劃」的不尋常的機構提供。
亨利·菲浦思幾乎將他的全部財產都分成了一系列的小基金。為管理這些基金,他和另一個家庭成員一起指定新澤西州的貝莎默信託來做這件事。貝莎默後來被它管理人中老一代的家族成員賦予了極大的權力。更為奇特的是,信託的主要財產是貝莎默證券公司,由菲浦思家族投資,購買股票和債券、不動產、石油和天然氣、風險資本協議等等。它的股票只能賣給家族其他成員,因此一個較年輕的成員對自己的資產沒有多少發言權。1911 年貝莎默資產是7500 萬元,到1987 年增加到15 億美元,雖然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扣除稅金和紅利後,年增長率僅為3.7%多一點。貝莎默證券公司和貝莎默信託共同負責菲浦思家族的股票生意,但在私人買賣領域卻不一定需要和貝莎默信託合作。

貝莎默提供的私人服務大大超出了任何家族機構的服務范圍,約翰·菲浦思的9 部小汽車只是一例,那兒有常人能想擁有的一切。它負責開閉棕櫚灘的別墅,當盥洗室堵塞時,有管工負責疏通,草坪和屋頂有人管理。僱人將船駛出新港,當然,當主人到亞利桑那遊玩時,還負責蹓狗。主要的家務活,如重新粉刷,都另行收費。服務中的其餘部分,尤其是為第二代和第三代服務,實際上,大部分服務都不申報納稅——因而也是免稅的,因此增加了紅利收入。這很好,雖然未能完全符合稅法精神。

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家族計劃」與先前的亨利·菲浦思不同,經常出現一些不穩定的情況,矛盾重重。

1957 年,萊布蘭德——羅斯兄弟和蒙哥馬利公司的審計師們研究發現,管理者和委託人之間的內部交易,使貝莎默沒有達到應達到的成績。由於這個原因,第三代成員艾思蒙德·B·馬丁開始用法律手段從貝莎默撤出資金。70 年代早期,這個家族在房地產業上的投資損失了8700 萬美元,但仍未使家族覺醒(老亨利不相信債券而相信房地產,但他從不用借來的錢投資——只用現金)。潰敗之後,艾思蒙德的隊伍中又增加了他的大外甥,玩馬球的溫斯頓·格斯特,奢侈的生活已迫使他不得不賣掉了帕姆海濱、許多古玩和藝術品。直到1974 年,他們在法律上的努力才有了些許回報。那時,貝莎默為支付現代化的費用,試圖徵收信託代理費。隨後,加入馬丁和格斯特集團的有格斯特的姐姐,黛安娜·曼寧以及另一位親戚瑪格特·伯格那。這回反對者取得了勝利,新澤西法院判決削減將近一半的代理費。在這一段時間里,家族每年多支付稅款數百萬元,因為貝莎默的收入要先支付公司所得稅,利潤分給股東後再交個人所得稅。因此一段時間過後,
溫斯頓的兒子費瑞德克·格斯特,也加入了逃離「家族計劃」的隊伍之中。

此後,在70 年代早期,貝莎默做出了明智之舉:除照管200 位菲浦思家族成員的事務外,引進外界賬戶。通過比較外界支付的相同費用,來緩解心懷不滿的成員的批評。「公開化」意味著將分析和操作過程向外部委託人公開,他們如果不滿意,可以離開。這樣有助於保持努力。由於服務對象的增加,使得費用分攤後降了下來,同時也容易僱到更稱職的人。

近些年來,由於卓越的業績,良好的管理和豐富的想像力,賬戶款額已增至50 億美元。菲浦思家族支付的費用僅占總費用的1/3。貝莎默只允許大額賬戶加入:最少的年費用為45000 元,以1%的資本費用率為基礎,而對於增值的部分以及國外證券則按1.25%收費(外國投資事實上業績不好)。最近幾年,貝莎默的最好成績是平衡的資產結構和權益賬戶以及賬戶的公正。

『伍』 為什麼說馬丁路德的改革把德意志帶進墳墓,路德派與加爾文派的異同,具體詳細一些,謝謝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總稱。因其強調"因信稱義"的教義,故亦稱信義宗。

路德宗是在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後在德意志形成的。1546年馬丁·路德去世,其追隨者內部曾在教義問題上發生長期爭論。1580年,為紀念《奧格斯堡信綱》產生五十周年,86個路德宗邦立教會代表和約8000名路德宗牧師簽署接受了將《奧格斯堡信綱》同《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大納西信經》以及馬丁·路德的《教理問答》和其他幾個有關文獻一起編成的《協同書》,教義之爭方告結束。但在德意志,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斗爭並未停止,最終釀成了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很快蔓延成一場歐洲大戰,結果,通過《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歸正宗獲得了與路德宗、天主教平等的地位,路德宗教會從此確立。

路德宗在教義上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被上帝成為義人,信徒都可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因此,路德宗認為凡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須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同時,路德宗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制度和學說,都在路德宗屏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禮拜形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贊美詩,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都可採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路德宗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國北部和北歐諸國,其中德國約佔一半。在北美,路德宗勢力也較大,為美國基督教第四大宗派,在亞、非、拉美地區也有該宗信徒。

歸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爾文(Jean Calvin 1509-1564)的宗教思想為依據,亦稱加爾文宗,"歸正"為經過改革復歸正確之意。在英語國家裡,該宗因其教政特點又稱長老宗。歸正宗產生於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與安立甘宗和路德宗並稱新教三大主流派別。
16世紀初,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瑞士人文主義者和宗教領袖力圖以《新約》為信仰與行為的唯一根據,改革宗教生活。1519年,茨溫利(Ulrich Zwingli 1484-1531)在蘇黎世進行宗教改革。他和奧科蘭帕迪烏等因聖餐禮問題與馬丁·路德在1529年的馬堡會談中發生分歧,遂與路德宗分道揚鑣。教會體制方面,斯特拉斯堡宗教領袖布塞爾主張由會眾推選長老,協助牧師管理教會,成為長老制之始。1553年,加爾文在日內瓦進行改革,實施其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出的理論。該書後成為歸正宗在教義、教政和教規方面的基本讀本。
教義方面,歸正宗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信的本質就是相信通過基督而獲得恩典--上帝赦罪的愛。傳播神恩的福音是教會的職責,聖經即是福音的見證。加爾文主義相信極端的雙預定說,認為人的得救或被棄絕,都由上帝預定;單預定說則認為上帝預定的只是人的得救。歸正宗在荷蘭的阿明尼烏派,肯定自由意志,認為人的得救與否亦取決於其是否接受救贖而改惡從善,實際上是否認了預定說。該派後來脫離了歸正宗。歸正宗強調聖經權威至上,應據以判斷一切傳統;歸正宗還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被賦予無限權力,這一觀點對現代法治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在崇拜儀式中,歸正宗使用方言,屏棄祭台、聖像和祭禮,不承認聖餐中存在耶穌的真體和血,只承認其中有耶穌體血的德能。該宗還強調講道,注重牧師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與社會生活之關系。
教會體制上,歸正宗極重視教規,並由長老監督執行。在長老會里,地方會選出長老,組成由牧師主持的會堂進行管理。在地區一級,由牧師和代表各會堂的長老組成區會進行管理。
歸正宗產生於瑞士,形成以後就逐漸向外傳播。首先是傳入法國,傳入法國的歸正宗稱胡格諾派,1559年,該派在全國建立各級長老制機構。由於歸正宗與尼德蘭革命關系密切,荷蘭獨立後,它成為荷蘭國教。愛德華六世時,歸正宗傳入英格蘭,在革命中分裂為長老派與獨立派。1637年,歸正宗在蘇格蘭建立了長老制。16世紀下半葉,歸正宗傳入波蘭。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出現歸正教會。17-18世紀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後,歸正宗獲得法律承認。它是除瑞士以外的拉丁語系國家中最大的新教團體,在蘇格蘭則為國教。在美國,它對宗教、政治、習俗和倫理均發生重大影響。英國的宗教復興和北美大覺醒運動則使歸正宗開始重視社會改良。19-20世紀是歸正宗分裂和重新組合時期,在此期間歸正宗對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發展、神學和禮儀的革新,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對話等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參考資料:轉摘

『陸』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歐洲社會轉型有何影響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英語:Reformation),歷史學名詞,開始於歐洲16世紀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抗議宗教改革運動,Protestant Reformation),該運動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從羅馬帝國頒布基督教為國家宗教以後由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為後來西方國家從基督教統治下的封建社會過渡到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奠定基礎,因而西方史學界直接稱之為「改革運動」(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期間代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慈運理、約翰·加爾文、門諾·西門斯、雅各布斯·阿民念、約翰·衛斯理及其後發展出來的新教徒教派。
而狹義上的新教及宗教改革,通常限定在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台為止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宗教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影響
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為資產階級勾畫了政治藍圖,如加爾文在日內瓦建立的共和國性質的神權國家。
經濟上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化上使得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改革的主要對象是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
其作用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