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寂舍男裝百度資料
擴展閱讀
襯衫鴛鴦穿法 2025-02-06 15:36:41

寂舍男裝百度資料

發布時間: 2022-02-11 07:28:43

① 請大家幫我找一些資料

彌勒菩薩是我們佛門的唯識專家,現在的話就是說,唯識像心理學一樣,他是心理學專家。

彌勒菩薩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

於凈宗學院2009年報恩佛學講座的開示 (第三集) 2009/3/2 澳洲凈
宗學院 檔名:21-519-03

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常寂光、大光明藏,這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六祖惠能大師見性,就是見到這個境界,這就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他老人家說了二十個字,說了五句,把自性的樣子簡簡單單給我們說出來。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所以你要曉得,清凈心是你的真心。第二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就是無為法。你看看八識裡面講的心心所,它有生有滅,所以它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百法裡面叫真如無為。最後一個它是真的無為,前面它還有五個無為法,那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的;純真無妄只有一個,真如無為,真如無為沒有帶絲毫虛妄。
我們曉得等覺位還有一品習氣,無始無明的習氣,於是我們對於法界體會到、明了了,六道是怎麼回事?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具足,習氣也具足,這是六道眾生。如果你把見思煩惱斷了,你就證阿羅漢果,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放下了證阿羅漢果,六道沒有了,在四聖法界裡面是聲聞法界。他的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的習氣沒斷,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習氣沒斷,還要用功修行斷習氣。習氣斷掉之後,他就提升一個階級,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緣覺。緣覺比聲聞高一級,聲聞雖然斷見思,見思習氣不斷;緣覺是見思習氣斷掉了,但是他有分別,也就是說,他有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斷掉了,分別沒有,斷掉了,他升等,升到菩薩,所以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塵沙煩惱,斷掉了,有塵沙的習氣,就是有分別習氣,菩薩。分別的習氣斷掉了,他又升等了,升作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有妄想,就是連分別執著的習氣全都沒有,他還有妄想,這妄想是無始無明,他有這個。
什麼叫無始無明?我們講得通俗一點,諸位好懂,叫起心動念。雖然說起心動念,實在講,我們還是聽不懂,為什麼?我們能體會到起心動念的這個念頭很粗,其實不是佛經上講的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里頭有分別、有執著,你們想想對不對?他那個起心動念里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這就很難體會。現在科學家講的宇宙,宇宙之間這些物質現象不是真的,物質從哪裡來的?是從振動來的,講弦的定律,從振動發生的。這跟佛法講得很接近,那個振動就是起心動念,我們沒法子覺察到,不但我們沒有法子覺察到,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覺察不到,太微細了。極其微細的振動叫無始無明,這就是佛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是那個一念不覺的一念。
這一念時間多長?我們看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才真正有一點明白,世尊提的問題問得好,他說這個一念,凡夫起的這個念頭,凡夫起的一念,這一念里頭有多少念,就是多少個微細念頭形成這個粗的念頭?這個極其微細的念頭有多少個?有多少個相?有多少個識?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現象,識就是講的精神現象,這一個念頭里頭有多少個,這是講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這里頭有多少個相?有多少個識?彌勒菩薩是我們佛門的唯識專家,現在的話就是說,唯識像心理學一樣,他是心理學專家。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能大師明心見性報告裡面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最後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彌勒菩薩回答了這兩句。在常寂光凈土裡面,那就完全是自性,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確實沒有發生。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物質、精神,它有,不現,佛法講隱現,它在隱藏的這個位置上,它不現形;可是一有振動,有一念不覺,它就現。現叫能生萬法,不現,叫本自具足,這我們得搞清楚。
所以這個念頭太微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細念成就這一彈指,我們凡夫的一念。如果再粗一點,咱們現代科學都是用秒做單位,一秒鍾能彈幾次?大概可以彈四次,再乘四,再乘四就變成(我們用秒做單位)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是大乘教裡面講的一念。「念念成形」,物質現象是從這個念,念就是振動,振動裡面發生的幻相,這個幻相是物質現象,同時也出生了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是宇宙,宇宙是一時頓現,那個一時就是一念,是一念頓現。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宇宙現象是什麼?是一念頓現的相續相。我們日夜念頭從來沒斷過,如果斷了,這現象就沒有了,就好像阿羅漢斷執著的念頭,六道就沒有了。真的像作夢一樣,永嘉大師說得好,「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十法界亦如是,是個夢境,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把《大般若經》從頭到尾看一遍,我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最重要的科目,講了二十二年,講什麼?就講這個事實真相,諸法實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今天所見的這個現象就像我們在電視屏幕上見到的色相一樣;像我們看電影,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現相一樣,振動發生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你要起個念頭想執著它,錯了,完全錯了。世尊教導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對這個環境?隨緣妙用,可以隨緣,隨十法界眾生的緣;妙用是什麼?決定不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就妙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墮落到六道;起心動念,沒有執著,你墮落到四聖法界。於是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諸佛實報庄嚴土是怎麼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無始無明習氣要是沒有,諸佛實報庄嚴土也就沒有了。
可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方法斷,你要是用個方法,那分別執著全起來了。所以在這個層次講無功用道,就是隨其自然,時間久了,慢慢的就沒有了。古大德用比喻給我們說明,說明什麼叫習氣,他用酒瓶,這個我們好懂,酒瓶裡面盛酒,把酒倒掉倒乾凈,擦乾凈,確實一滴酒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就比喻習氣。所以酒你可以倒掉,可以把它擦乾凈,你可以用方法,習氣沒有法子,只好把酒瓶蓋子打開放在那裡,放上個半年、一年再去聞,沒有了,叫無功用道。在這個境界裡面,絕不妨礙這些明心見性的人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這不妨礙,眾生有感,他就能應。像《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絕不是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不就又有分別執著了!那就不妙了。隨緣,眾生感,他就現相,所以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完全是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心,有妄想分別執著;法身菩薩沒有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他就來應。
這個我們也想不通,我在前幾年,也是在澳洲,在這個地方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我一下就明白。水是礦物,它能聽,它能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念對這一杯水,「我喜歡你,我愛你」,你看它的結晶多美;如果是反面的,「我討厭你,不喜歡你」,那個結晶很醜陋。我們要問,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肯定沒有。水是物質,物質里頭有精神現象,它同時存在,所以心跟物不能分開。你看「念念成形」,物質是形,「形皆有識」,識就是見聞覺知,任何物質都有見聞覺知。所以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我曾經兩次去參觀江本博士的實驗室,聽他介紹他做的這個實驗。這說明什麼?這是性德,也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裡面本來就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跟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華嚴.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六祖開悟只用五句話把心性,明心見性這個心性做簡單的描繪。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把這個心性說出來了,他說得很詳細,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講的是什麼?你看看《壇經》裡面這五句就是。一部《華嚴經》歸納出來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五句話,六祖大師這五句話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增不減,妙不可言。世尊細說,能大師略說,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悟,知道事實真相。難得世尊跟能大師都是上上根人,為什麼?他們妄想分別執著能夠同時放下,這叫頓悟,頓修頓證,圓頓大法。
我們在理上講,具足,我們有這個根性,可是實際上我們在輪回裡面時間太久了,迷得太深,雖有這樣的根性,還是起不了作用。世尊真的他有善巧,教給我們慢慢修,也就是慢慢的放,你不放下不行。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我向章嘉大師請教,有沒有快速的方法讓我們契入佛的境界?他告訴我有,「看得破,放得下」。當時我剛剛入佛門,剛剛接觸,入佛門都談不上,剛剛接觸,聽到這個話似懂非懂。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給我從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是舍,舍後面就有得,舍財得財富,舍法得聰明智慧,舍無畏得健康長壽,這真的得到,一點都不假。得到之後要把你所得的也舍掉,捨得有兩重意思,如果你不舍,它又變成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裡面起貪瞋痴,那個麻煩可大,所以得到之後要把它舍掉。一定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能有控制的念頭,不可以有佔有的念頭,有這兩個念頭,你就死定了,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很可憐。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棄,你才能步步提升。
你看,舍,我們用《華嚴經》的話來說,舍執著,於世出世間法一切法不執著,你就成阿羅漢;你再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那個念頭舍掉,你就成菩薩;起心動念舍掉,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不舍怎麼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這是做給我們看的,哪一種人?知識分子,好學,釋迦牟尼佛示現好學,出去學了十二年,不容易。這十二年,當時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國,也是文化學術大國,他們的特色是修禪定,宗教修禪定,學術界也修禪定。所以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這不是佛教的,四禪八定是古印度宗教、學術界他們共同的科目,都要修這個。得四禪八定,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突破了,所以六道他親自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接觸到,不是幻想,突破空間維次,上面從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到阿鼻地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當然不例外,他學十二年,沒地方再學了。
一個好學的人,我們肯定他有疑問不能解決,我們都能想到,何況世尊!六道見到了,會想到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三個問題在當時宗教界不能解答,學術界也不能解答,釋迦牟尼佛也找不到更高明的人,於是在恆河邊上找個大樹底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跟惠能大師一樣,成佛了,問題解決了。那一年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惠能大師開悟是二十四歲。世尊代表知識分子,假如他學的十二年,學的東西不肯放下,給諸位說,他就見不了性,為什麼?變成了所知障。障礙有兩大類,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你看看,妄想分別執著都屬於煩惱障,他斷了,如果所知障不斷,不但不能入法界,他連六道都出不去。所以《金剛經》上有句話重要,佛教導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什麼?佛法,不能執著,執著佛法,佛法就變成所知障,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證果,你怎麼修都是修世間善法,出不了六道輪回。頂多你將來到哪裡去?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六道。所以法都不執著,何況世間這些非法!世出世間法都不可以執著。
我們把這個東西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肯放下,歡歡喜喜的放下,自己才能向上提升。這一提升,那我們就懂得菩提心,我們用真心,不能再用妄心。真心是什麼?真心有體、有相、有用,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菩提心的體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起信論》上說的;《觀經》裡面所講的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古大德有很多解釋,不太好懂,我們現在把它簡化,我用十個字,真誠,真誠是體,菩提心之體;清凈、平等、覺,我用《無量壽經》經題上的三句,清凈、平等、覺是深心,自受用;末後我用慈悲,慈悲就是大悲心,就是迴向發願心,大慈大悲,那是他受用。這都是體,體之體、體之用,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自受用是清凈平等覺。他的相就是《還源觀》裡面所說的「威儀有則」,用現在的話來說,「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給這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榜樣,做出覺悟的榜樣,在佛經裡面佛常常講的四弘誓願、六度萬行,好樣子。
我們今天想做做不到,為什麼?做總得從基本上下手,最根本的是什麼?給諸位說,最根本的是《弟子規》,儒的《弟子規》、道的《感應篇》、佛的《十善業》,這是最基本的,儒釋道三個根,要從這里做起,這才踏實。如果不從這里做起,五戒十善都是有名無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行門,只在解門上用功夫,那叫佛學,佛學家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學佛,學佛跟佛學是兩把事情,不一樣,佛學搞的,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知識,學佛是智慧,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智慧里頭一定有行,儒家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後頭有篤行,如果沒有篤行只有前面,那是儒學,有篤行叫學儒。學儒一定學得像孔子,現代的孔子,現代的孟子;學佛,現代的釋迦,現代的文殊,現代的普賢,它管用。佛學不管用,佛學救不了自己,也度不了眾生,學佛能自度又能度他,這個太重要了。
我們對佛法明白之後,這是看破,看破之後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把佛陀的教誨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那多快樂!所以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最中聽的一句話就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佛菩薩的生活情趣。

什麼什麼什麼寂

萬籟俱寂
讀音: wàn lài jù jì
釋義: 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萬籟:自然界中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寂:靜。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

萬賴俱寂
讀音: wàn lài jù jì
釋義: 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

萬念俱寂
讀音: wàn niàn jù jì
釋義: 俱:全部。所有的慾望、打算都消失了。

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題破山寺後禪院
作者:常建 (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譯文
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鍾擊磬的聲音。

注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鍾磬(qìng):指鍾、磬之聲。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③ 有誰知道利郎男裝的貨號具體是什麼意思

利郎集團(LILANZ)始創於1987年,是一家集產品設計、開發、生產、營銷於一體的男裝品牌,LILANG是利郎進入米蘭時裝周之前使用的標志,時裝周過後利郎正式與國際接軌所以商標改成了LILANZ。8D是08年冬季的,PM是派棉,XM是小棉,8QJK001是08年秋天的夾克。

2009年,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首個在香港上市的男裝品牌(股票代碼:01234),擁有利郎主品牌以及利郎輕商務系列兩大產品主線,涵蓋服裝、鞋類、配飾等。專賣店三千多家,遍及全國31個省市。

(3)寂舍男裝百度資料擴展閱讀

產品設計

「簡約不簡單」,是利郎的設計哲學,也是利郎二十多年來精心詮釋和演繹的核心價值。從最初的「取捨之間、彰顯智慧」,到「多則惑,少則明」的舍棄哲理,再到「世界無界,心容則容」的高遠境界。

每一步探索,簡約與精緻同行,突破與傳統融匯。在不懈的求解、取捨、升華中,融合中國智慧的利郎簡約哲學融匯而成包容世界的簡約新主張,為全球商務人士帶來全新的品牌價值體驗。

於國內首倡「商務休閑」男裝概念,經過20多年探索,已發展成為集設計、產品開發、生產、營銷於一體的中國商務男裝領軍品牌。現集團旗下擁有主品牌LILANZ,子品牌L2。

集團本部設有商品中心、生產中心、營銷中心、品牌管理、人力資源、行政管理、財務、IT、商品企劃、商品技術研發、國際部等部門,各部門之間密切配合,管理規范化。

利郎卓而不群的品牌魅力,吸引著眾多頂尖設計人士的加盟。2002年,中國十大設計師、中國設計師最高獎「金頂獎」獲得者計文波先生的加盟,為利郎的產品設計注入了新的靈魂其專業化的設計水準與國際化的設計理念詮釋了利郎「簡約而不簡單」的品牌精髓。

引領利郎代表中國男裝登上國際舞台,高調亮相米蘭時裝周、台北時裝周和東京時裝周,以其對中國元素的完美演繹,在世界T台大放異彩。

④ 葉文玲的資料

葉文玲,女,當代小說家。生於1942年11月4日,浙江台州玉環楚門鎮人。代表作品《葉文玲文集》。1957年畢業於楚門鎮中學,1963年遷居河南鄭州。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自幼酷愛文學,13歲讀初中時在縣辦的《玉環報》上發表《夫妻間的小風波》和《七角錢》兩篇小說。1957年考入黃岩縣立高中(今黃岩中學)後因家庭原因而輟學,回鄉在鎮文工團、業余宣傳隊做宣傳員,次年參加農業生產勞動,正式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我和雪梅》。1962年遷居河南鄭州,先後在鄭州金水區工業辦公室、鄭州金筆廠、鄭州機械工具廠任幹部、沖壓工、生產科計劃統計等職,工作期間堅持業余創作。此後做幼兒園、民辦小學教員,農場、街道縫紉站工人,發表短篇小說多篇。遷居鄭州後,在工廠做過很長時間沖壓工和銑工,先後發表短篇小說及報告文學30餘篇。

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同年調入河南省文聯。這一年創作的《心香》被評為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1981年開始中長篇小說的創作。 1986年後任作協浙江分會主席,後來擔任名譽主席。並調入河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1980年被推薦去中國作協文講所學習畢業;1981年開始進行長篇小說創作。1986年調回浙江省文聯任專業作家;1990年起擔任浙江省文聯副主席,聯任至今;1992年起擔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成員,聯任(兩屆)十年;2002年底換屆改任浙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1996年起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五屆、六屆連任至今)。

⑤ 朱自清的資料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畢,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東海人,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歌散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
2005年11月13日�星期日
站點導航 設置首頁 收藏站點 關於我們

學校首頁 學校概況 特色辦學 教育科研 教師之窗 學生園地 交流平台 主頁空間

朱自清簡介及作品
發表時間:2004-2-24 7:57:10 文章來源:常熟外國語學校
瀏覽次數:1310
雙擊自動滾屏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著作書目:

《雪朝》(詩集)1922,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未出齊) ----

⑥ 王樹槐的資料,誰知道啊!!急用!!!

王樹槐 (1945— )湖南雙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職於湖南教育報刊社
1969年7月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勘探系,高級工程師,邵陽市技術監督局副局長。系邵陽市收藏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1970年開始收藏,主集錢幣、郵票、糧票,錢幣藏品頗豐,含部分珍品。
作品《父親的菜園》已列入四年級下冊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相關作品:
長篇小說:《命運之角》
中短篇小說集:《豁耳朵白額狼》《生活在項伯夢里的老楊》《劃過心空的痕跡》《陽光下的湖》
散文集:《開花的夢》
教育通訊集:《觸摸教育的脈搏》等
南湘鄉人。1991年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後歷任《初中生》雜志和《湖南教育》雜志編輯、發行部副主任,湖南省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理事。副編審。1989年開始發表作品。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已出版長篇小說《命運之角》,中短篇小說集《豁耳朵白額狼》、《生活在項伯夢里的老楊》、《劃過心空的痕跡》,散文集《開花的夢》。散文《父親的菜園》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命運之角》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一等獎,《豁耳朵白額狼》獲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二等獎,小說《手套》獲建國50周年徵文二等獎。

⑦ 晏殊資料

• 晏殊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臨川(今江西撫州) 人。幼孤,少有才名,七歲能文章。景德初,以神童薦,賜同進士出身。擢秘書省正字。歷任太常寺奉禮郎。翰林學士,太子左庶子,加給事中,遷禮部侍郎、樞密副使。因論事忤太後旨,以刑部侍郎知宣州,改應天府。後為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書監,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明道元年(1032) 遷參知政事,尚書左丞。慶歷中官至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謚元獻。晏殊「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宋史》本傳)。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官僚士大夫的詩酒生活和閑情逸致。詩文集今已不傳。有《珠玉詞》三卷。

• 晏殊部分詩詞賞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 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 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 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工 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在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於情中有思。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見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賞析: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於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 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在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在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盪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在聯系,但在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里,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在心理上也盪漾著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
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彷彿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
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里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凈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本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里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願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在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在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

踏莎行
晏殊

小徑紅稀, 芳郊綠遍。 高台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 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 珠簾隔燕。 爐香靜逐游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 斜陽卻照深深院。

賞析: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後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徵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只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只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 樹色陰陰」,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 「遍」 「見」這幾個詞卻顯示了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台」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里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
過片「翠葉藏鶯,珠簾隔燕」兩句,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著「藏」、「隔」二字,生動地寫出了初夏嘉樹繁陰之景與永晝閑靜之狀。
「爐香靜逐游絲轉」寫在如此閑靜的室內,香爐里的香煙,裊裊上升,和飄盪的游絲糾結、繚繞,逐漸融合在一起,分不清孰為香煙,孰為游絲了。「逐」、「轉」二字,表面上是寫動態,實際上卻反托出整個室內的寂靜。「逐」上著一「靜」字,境界頓出。
結拍「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跳開一筆,寫到日暮酒醒夢覺之時,原來詞人午間小飲,酒困入睡,等到一覺醒來,已是日暮時分,西斜的夕陽正照著這深深的朱門院落。這里點明「愁夢」,說明夢境與春愁有關。夢醒後斜陽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長難以消遣之意。前人評此詞寫景流麗,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跡。

• 晏殊詩詞的特點

他是閑雅情思的詞人。因為他身居高位,他是宰相,經常表現一些高雅的主題,使他的詩詞並不是俚俗語言,而是更多的以精約洗練的筆觸來表達某種生命的感觸。他是一種以少總多的一種古典的傳統,比如他著名的寫景的句子,「昨夜西風調碧樹」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的詞經常是一種意象式的,他常引唐詩入詞。比如,「情只似春楊柳,占斷可憐時候」,這樣的句子,以寫多情,寫愁,抽象的感情很難寫,他就用了一個春楊柳,所以他對後來影響很大,大家讀秦觀的詞,無邊絲雨細如潮,寫這個愁,他就用絲雨表達,所以總的來說這是一種唐詩的意向的方式。
晏殊的身世經歷,就決定了他的詞作的內涵的閑雅情思,手法的硬瘦,也就同時局限了詞人的視野,那晏殊的詞的題材比較狹窄,他絕不會有東坡詞的驚濤駭浪,他更多的寫一些什麼慶佳會,祝延長,什麼祝壽酒宴的作品,這樣的一些應酬之作,另外他即使是寫景物,我發現他經常重復,他也的最多的就是燕子,無情一去雲中燕,有意歸來樑上燕,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岑相識燕歸來,又回來了,很多的燕子,那後邊這兩句本身就是詩句,那麼詩詞都不分了,從這點上來說,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晏殊以詩為詞這樣的特點,同時晏殊的詞喜歡寫花,寫草,寫梅花,寫細雨,寫落幕,寫愁緒,細草愁煙,幽花怯露等等。

• 北宋初期的社會背景和文壇局面

北宋初期的社會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通過兵變建立宋朝。北宋政權建立初期,政局不穩,外有諸多割據政權虎視眈眈,內有周朝遺老遺少甚難控制,再加上在後周時同趙匡胤地位相當的握有重兵禁軍將領以及地方上割據而立的眾多節使。為此自宋太祖開始宋朝就確立了以文臣治天下的基調,並大肆弱化地方和中央官員的權利,加強皇權,維護趙家統治。首先,宋太祖把地方上的權利回收至中央。其次採用通過一系列措施分化宰相的權利,將宰相的權利一分為三,掌管政務的宰執,軍權的樞密使,財經的三司使,再加上自秦漢就獨立於外的監察機構,確立了北宋中前期的四權分立制度。

北宋初期的文壇局面
宋詞在整個宋代文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觀念中, 它是足以與唐詩媲美,並且代表著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學」。媲美,並且代表著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 「一代之文學」。
詞這種文學形式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到宋代已蔚為大觀。宋詞的繁榮不是偶然的,它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於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宋代由於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宋太祖在 「杯酒釋兵權」時,就公開鼓勵大臣們「多買歌兒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於是整個社會形成了競相追求享樂的風氣。又由於宋代(特別是北宋)社會相對安定,政局相對穩定。詞這種帶著濃厚的娛樂色彩,幾乎沒有傳統的政治、道德負荷的文學形式,在宋代終於找到了最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所以便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了。
北宋初期的詞: 北宋初期的詞沿襲了唐五代詞的特點,在形式上以小令為主,內容多寫男女愛情、離愁別恨, 盛行晚唐五代以來的高雅婉麗的詞風,偏於艷科。北宋初的詞作者大都是詩人,如王禹偁、錢惟演、林逋等。這一時期,宋詞的創作尚未進入興盛階段。
• 關於晏殊的幾個主題

1晏殊詩詞特點於北宋初期社會背景和文壇局面的聯系
雖然大部分詩人詞人的寫作風格都會與當時社會的背景以及文壇的局面有很大程度上的聯系,但晏殊卻有所不同。晏殊的天賦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發現,他也被大人們認為是「神童」,而後來的他似乎以一種超脫世俗的眼光俯視現實世界。所以,他的寫作風格比不取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還有文壇局面。

2為什麼他的詩詞並不能被當時的大多數人接受
晏殊的詩詞圓融平靜,這正好符合了當時詩詞的藝術特點,但他的詩詞並不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就當時社會的文化水平來看,識字的人不是很多,能懂得欣賞詩詞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這決定不了什麼。能否被大多數人接受並不能作為一個評價詩詞的標准。

3晏殊富貴顯達的身世與他詩詞風格的關系
由於晏殊的才華出眾,使他很順利地獲得了高官厚祿,但我在他的詩詞中經常可以感受到他的悲傷與無奈。其實,晏殊正是一位敏銳的詩人,所以他的身世雖達,而他的詩詞中所流露的一份「無常」的傷感,卻是與其他不達的詩人同樣真實也同樣深切的。在他的傷感中,可以體會到一種曠達的懷抱。

4晏殊的一首與其風格不太相符的作品
山亭柳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斗尖新。
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謾消魂。衷腸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晏殊詩詞的風格,一向都表現得平靜圓融,而這首詞卻偏偏寫的聲情激越,感慨悲涼。晏殊在遇到挫折時,往往會表現出他的另一面的剛峻的性格,而且極為激動。在這之後就會覺得這首詩表現出的感慨激越不但並非例外,而且正是必然的意中之事。這首風格例外的作品,不但不能使晏殊的理性的詩人的基礎動搖,而且反更多了一層有力的證明。
• 晏殊的貢獻與成就以及對他的評價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贍麗,四六、書法無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見歐陽修《晏公神道碑》)但統大部分已經散失。今尚流傳者,僅《珠玉詞》一卷(約一百三十首),詩百餘首,文章十數篇。他的詩,閑雅有情思,或敘事詠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時亦含哲理,意境比較深廣。如《春陽》、《七夕》、《中秋》、《寓意》、《示張寺丞王校勘》、《吊蘇哥》等,都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風迷戲蝶閑無緒,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無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斷長相望,豈獨人間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綠,大家攜酒哭青春」等,堪稱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貢獻,還是在詞這一方面。

詞在宋初,風氣未開,作者尚少,詞壇還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詞,流風所及,影響甚大。當時重要詞人如歐陽修、晏幾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響。他的詞上繼南唐、「花間」遺緒,下開北宋婉約詞風,在詞的發展史上,有繼往開來之功,對宋代詞壇貢獻尤大。所以曾被人們稱為北宋初期詞家的「開山祖」。就思想內容而論,因囿於貴族生活,多祝頌酬答之詞,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長於即景抒情的小詞,亦多取離情別緒、花酒歌愁一類的傳統題材。其中有的結合了自己的心境,並非全是「無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還在藝術性上。不少,作品寫得風流蘊藉,溫潤秀潔,閑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韻和意境。同時語言清麗,聲調和諧。他摒棄了《花間》的濃艷纖佻,又吸取了《陽春》的清麗蘊藉,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膾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風格。他如《山亭柳》、《蝶戀花》、《菩薩蠻》、《浣溪沙》等,都是被人傳誦的名篇;其中「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高梧葉下秋光晚,珍叢化出黃金」;「昨夜西陽春」,都是廣為流傳的佳句,有的至今常為人們所引用。這就更奠定了晏殊詞在宋詞中的身價和地位。
晏殊由於文學上、政治上資望都高,因而深受時人的尊敬。范仲淹功業彪炳,地位與之相似,而對晏殊終身以師禮敬之,書題門狀,必稱「門生」;晚年過訪,仍授以崇敬的詩句:「曾入黃扉陪國論,卻來絳受師資。」(見範文正公集言行拾遺事錄)宋庠、宋祁稍晚出,並以文名,「兄弟雖甚貴顯,為文必手抄寄公,懇求周潤。」(《漁隱叢話》引《西清詩話》)「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題於齋壁。」(《青箱雜記》)韓維官至太子少師,年六十餘,對晏殊幼子晏幾道,猶自稱「門下老吏。」(《邵氏聞見後錄》)於此俱見時人對晏殊是極其尊崇的。

⑧ 森舍男裝網上有嗎

森舍男裝網上有官方旗艦店的。森舍廣州森舍服飾有限公司是集研發、銷售與一體的專業男裝公司,一直秉承原創精神服飾美學。以服飾文化為載體,將人文情懷傾注於品牌內涵之中。其中,男士穿的衣服稱為男裝。現很多女性也穿著傳統意義上的男裝,給男裝添加了別樣的韻味。

男裝:

男裝,是指男性穿於身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服飾製品。包括上裝和下裝,男裝會根據季節和個人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和作用。衣服即穿於人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製品,其同義詞有「衣服」和「衣裳」。中國古代漢族服飾稱「上衣下裳」。最廣義的衣物除了軀干與四肢的遮蔽物之外,還包含了手部(手套)、腳部(襪子,鞋子)、頸部(圍巾)與頭部(帽子)的遮蔽物。

⑨ 朱自清資料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著作書目:

《雪朝》(詩集)1922,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未出齊) ----

⑩ 歌德的資料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另有,耳機品牌歌德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鎮(位於現在的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他年輕時曾經夢想成為畫家,在繪畫的同時他 歌德
也開始了文學創作。但是在他看到義大利著名畫家的作品時,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與那些大師相提並論,於是開始專注於文學創作。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到義大利後,他陸續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 ,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 《詩與真》、《義大利游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他的臨終遺言是:「給我更多的燈吧。」,這體現了他作為大文豪的樂觀精神。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