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男裝大全 » 唐代女著男裝簡述
擴展閱讀
好看的帽子知乎 2025-02-04 05:03:55
鄭州賣時尚女裝的地方 2025-02-04 04:58:56

唐代女著男裝簡述

發布時間: 2022-02-18 17:40:04

⑴ 富強繁榮的唐朝,為何風靡女扮男裝

綜合參考了《唐代女著男裝現象透析》《唐代女著男裝現象研究》《淺析唐代女著男裝的獨特現象》這三本書,分為幾個方面來解答。


唐朝女著男裝的現象非常普遍,除了太平公主,小娥也是身著一襲男裝為父報仇,流浪於江湖之間。而紅拂女為了躲避楊素,也是穿上戰袍騎馬馳騁沙場,飛奔而去。

包括唐朝出土的俑,形象有許多為女扮男裝,唐高祖的女兒的墓葬中,就有女子騎馬拉弓射箭的俑,穿著一身男子的服飾,好不英姿颯爽。包括韋公墓、永泰公主墓,這些貴族女性,反而特別多穿著男子衣服的女子俑 。

反過來想一想,我們現在社會也有許多女生喜歡穿的酷酷的,打扮成男生的樣子,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水平很高,男女平等。在當時的話雖然不像現在,但是女性也有一定的自主權。

⑵ 大唐時期為何「女著男裝」之風盛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列子·天瑞》中載: "男女之別,男尊女卑。"這是因為父系氏族社會確立,男子以體力優勢逐漸生產部門占據重要地位,而女子則在生產與戰爭中退居次要地位,這使得人們不再像母系社會那樣崇拜和尊敬女性,也使得婦女在社會生產中的價值得到輕視,地位變得低下。

同時,父系社會的統治者制定了大量道德禮教觀念來束縛女子的思維,以起到維護自身利益的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視,女性話題也受到人們關注,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回溯五千年中華文明,女性意識也曾得到過很好的展現。

唐朝,從開國皇帝李淵到亡國皇帝李柷,橫跨 290 多年,縱然沉浮不斷,但依然是當時最為興盛的國家,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鼎盛時期[2].女性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也就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女著男裝"現象。

文化繁榮必然能夠包容多樣的宗教思想。唐代,道教受到了極大禮遇,很長一段時間內,以崇拜女性、崇尚自然為內涵的道教一直居於儒家至上,使得儒家禮教至上的觀念沒有像漢代那樣紮根在人們的腦海中。

同時,統治者的包容讓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得以發揚,這就沖擊了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道教和佛教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自然地呈現出自由化、多元化的趨向,從而出現了"禮教鬆弛"、"閨門不肅"的社會風氣。生活在這一風氣下的女性受到了一定影響,尋求個性解放和人身自由。在服裝上大膽改造,便出現了"女著男裝"現象。接受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唐代女子審美意識發生改變。

唐朝初期,女子流行穿著褥群裝,這種褥群裝凸顯了女性的性感和優雅,也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求,其中以楊貴妃最為人稱贊。方干曾有《贈美人》詩贊道"粉胸半掩疑暗雪".足可見當時思想之開放,此種等等,"女著男裝"也變得不再另類。

當外來少數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因素影響大唐之後,人們開始接觸到新鮮事物,對於美有了新的看法和認識,審美取向開始發生改變,單純女性表現的著裝已經不能滿足她們的需求,便把目光轉向別處,這時穿著男裝的新鮮感和反叛傳統禮教觀念的思想萌芽都使得人們的審美取向轉換為了男裝,大量的女子開始嘗試男裝,甚至當做日常著裝來對待,這更促成了"女著男裝"現象。

四、結語

總而言之,"女著男裝"現象只是唐代盛世中極其微小的一個部分,唐代是一個社會風氣開放,民族文化多元化,宗教理念先進,政治經濟發展平穩的時期,也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使得女性思想得以萌芽,也讓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在當時男權社會中對於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女性原本就是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唐代女性敢於挑戰世俗傳統,敢於打破封建禮教,不斷創新與進步。今天的社會,"女著男裝"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尚能如此,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⑶ 唐代女子的服飾有幾種

襦裙服——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
女著男裝——就是女扮男裝。。
胡服——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
唐代大袖衫——唐朝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細釵禮衣"。
宮廷服飾——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棄先王遺制,故稱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
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
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30326.htm?fr=ala0_1_1

⑷ 簡述唐代女裝的變化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
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女著男裝
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 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 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 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胡服
初唐到盛唐間,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
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所謂胡人,是漢族人對北方民族的一種貶稱,我們這里講史,權且保留當時的稱呼。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這種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內的民族裝束,令唐代婦女耳目一新。於是,一陣狂風般胡服熱席捲中原諸城,其中尤以長安及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元稹詩:「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另有渾脫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所記當時「臣妾人人學團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像到的。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記,「天寶初,貴游士庶好衣胡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關於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跡。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輿服志》雲,「中宗後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當為此種裝束。

⑸ 唐代女著男裝現象的分析

唐朝前期女扮男裝的現象出現的原因,研究者的解說不一,主要有唐朝統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著胡服;唐朝前期社會開放,婦女參加社會活動較多,男裝較為方便;唐代婦女的自我表性意識較強,男裝可以體現女性身體各部位的曲線。尚武和開放,無疑是女扮男裝流行的大背景,但北齊、北周、隋朝也同樣有胡族血統,有尚武精神,有開放的社會,卻還沒有見到婦女大量穿男裝的現象。突出女性人體美,則可能是個別婦女的意識,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開放和體現人體美,也可以通過其他裝飾表現出來,像太原金勝村337號墓壁畫中袒胸的婦女,要比著男裝的侍女開放得多。

從史料來看,貞觀初身著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進入中國,可能是男裝,特別是男式胡服被唐朝婦女當作時髦裝束的原因之一。這種社會風尚在高宗、武則天時期迅速擴散。

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唐朝前期宮廷和上層社會活動中,不像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而這些女性的社會形象,往往是以男裝的模樣出現的。關於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舊唐書》卷一九一《袁天綱傳》所記的故事:

則天初在襁褓,天綱來至第中,謂其母曰:「唯夫人骨法,必生貴子。」乃召諸子,令天綱相之。見元慶、元爽曰:「此二子皆保家之主,官可至三品。」見韓國夫人曰:「此女亦大貴,然不利其夫。」乳母時抱則天,衣男子之服,天綱曰:「此郎君子神色爽徹,不可易知,試令行看。」於是步於床前,仍令舉目,天綱大驚曰:「此郎君子龍睛鳳頸,貴人之極。」更轉側視之,又驚曰:「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武則天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的長安,我們當然不能據此說武德時就有女扮男裝的風俗,因為則天當時還是個男女不分的幼童。但武則天的父母給她穿男孩的衣服,並讓相士看相,表明其父母是用男子的形象來展現自己的女孩的。

兩個極具影響力的女性武則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裝的事例,必然會對社會風氣產生影響。從高宗到睿宗統治時期,武則天、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給社會造成一個所謂「女人國」的形象,但是在傳統的男性權威的思想意識支配下,出頭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裝的形象站在人們面前,這恐怕是唐朝前期女性盛穿男服的另一個原因。

盛唐時期的女扮男裝,還可以從唐朝女性的教育、家內戶外的生活、宮廷都市的活動、道教佛教的影響、個人性格的不同等方面加以分析,而且,不同社會群體,或不同社會階層婦女女扮男裝的情形也不相同。從總體上看,唐朝前期的社會選擇,並不像其他時代那樣排斥女性,我們只要把唐朝前期這些女扮男裝圖像,拿來和漢魏時期的最為流行的《貞妃烈婦》圖,如顧愷之所畫的《女史箴圖》,或唐代以後閨門之內的婦女形象相比較,就可以凸顯出唐女子的社會風貌。

唐朝中晚期,傳世的圖像和考古資料都再也見不到女扮男裝的婦女形象了。像才女李季蘭、魚玄機,無法充分舒展自己的才華,只能出家入道,或當情人,前者因為被迫寫詩贊頌反叛唐朝的朱而被皇帝杖殺;後者則只能看著新進士的題名,「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了,《唐才子傳》的作者對此不無感慨地說:「使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唐朝前期社會風氣中的女扮男裝情況,給我們提出許多問題。在清理文獻和考古材料的基礎上,力圖從社會性別的視角來討論這一問題,這種探討還只是對這個問題的初步研究,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分析。

⑹ 在唐朝,為什麼有的宮廷女性會女著男裝

因為當時的民風開放,很流行女性穿男裝。唐朝是我國比較開放的一個時期,當時的女性能夠參與政治,能夠與男性爭高低,甚至還出現了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而那時的婚戀觀是自由開放的,夫妻沒有感情了可以和離,女性可以再嫁。唐朝女性活得很自在,她們可以隨意展現自己的美麗,還可以穿男裝。

3.唐朝女性更加自由。

上層階級的女性將穿男裝當成一種新風尚,平民階級的女性也開始追隨她們的潮流,穿起了男裝。這在過去的朝代是難以想像的。正是因為唐朝足夠開明,就連皇帝都不覺得女性穿男裝有什麼大不了的。自然所有的唐朝女性都開始流行起了男裝。在一些考古的文物上,依舊可以清晰看到一些身著男裝的女性。

總的來說,唐朝時期的女性很流行穿男裝,不僅是宮廷中的女性,連民間也是很流行穿男裝的。而這是因為胡服的影響,也是因為唐朝給了女性足夠的自由。

⑺ 盛唐時期,大唐的女子為啥會有穿男裝的愛好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大戶人家的小姐想要出去玩,但是因為女子不能公然拋頭露面以及行動方便,因此往往改換男裝,假裝英俊小生。有時候她們會結識男主,甚至成為兄弟(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有時候她們會迷倒其他姑娘,成為姑娘眼中的“如意郎君”(如《武林外傳》中郭芙蓉與楊蕙蘭)。

我們可見她們穿男裝,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喜歡穿男裝,而是為了掩蓋自身的女性特徵不得不穿男裝。

安史之亂擊碎了大唐的自信

因此綜上來說,唐代女子男裝的現象是伴隨著昂揚進取的大唐帝國的出現而出現的。大唐帝國敢於去海納百川,並不建議各種胡人文化的傳入,有著自身的廣闊胸襟,同時也包容了女子胡服的現象。

但是後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盛唐衰落,在心理上唐人也從華夷一家轉向華夷之辯。唐代的風氣也開始逐漸趨向於保守與封閉,胡服也不再興起,女子胡服的現象也就漸漸地成為了鳳毛麟角了。

⑻ 唐朝服飾的唐代女服

唐制規定,女服分為四種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種為後妃命婦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的衣服。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與衫、襦、裙配套穿著。
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飾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漢服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襦裙-基礎概要
襦裙服是漢族女子服飾中非常基礎的一種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俗稱上衣下裳)的傳統裝束。唐女的襦裙裝在盛世的影響下充分發展,加半臂,佩披帛,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 (一)襦:
即上衣,一般只長到腰,很短,及腰處通常被收扎在裙線下。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長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綉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綉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領口又分為「交領」與「對襟」。交領襦衣領口似「y」字形,右襟在內,左襟在外,且左襟於右腰處收緊。對襟襦衣則左右對稱,於腰部正中收束,中間空檔處露出裡面的交領裡衣或者訶子(即抹胸)。襦衣外面套的半臂與褙子等的領口大多屬於對襟。
襦的袖口又分為「窄袖」與「寬袖」。民間下層婦女多為窄袖,與現代無異;上層貴仕則是方便的窄袖與華麗飄逸的寬袖並存。
(二)裙:
婦女下裳為裙。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艷,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盡如人所好,多為深紅、杏黃、絳紫、月青、青綠。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有「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萬楚五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其流行范圍之廣,從《燕京五月歌》中可見,「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石榴裙最大的特點,是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絲」。「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顏色絢麗,紅、紫、黃、綠爭艷斗研,尤以紅裙為姣姣者。街上流行紅裙子,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盛唐時期,就已經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許是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楊貴妃最喜歡著黃裙,那是地位的象徵。
這種上衣下裙的款式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配件-半臂
半臂:
半臂在初唐頗盛行,也與初唐時服飾多為窄型有關。現今發現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畫上,儀仗隊的宮女中,有一位梳著螺髻的女子,就在衣裙外罩了一件半臂。
妝束-鞋帽妝飾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女子發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為主。所戴便帽,初行冪,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習俗,婦女外出多戴冪,冪是一種大幅方巾,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羅製成,戴時披體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時,隨社會風氣的開放,改戴「施裙至頸」的帷帽。至開元盛世,婦女們乾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襆頭和戴狀奇艷麗的胡帽。胡帽因源於西域和吐蕃各族,狀式新穎多變,有的卷檐虛頂,有的裝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飾鳥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飾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門遠行,還戴風帽,以避風塵。
高腰/齊胸襦裙
唐代女服性漢服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的款式:高腰襦裙。它將裙帶高高系在腰線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線上方,准確地說應稱為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尤其是在以豐腴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歡迎。
齊胸襦裙一般分為兩種,分別是「對襟」齊胸襦裙與「交領」齊胸襦裙,一般來說對襟齊胸襦裙的使用范圍更加廣一點。
齊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蹤跡。可惜由於今人對歷史的遺忘,很多人看見齊胸襦裙的女性形象時反而以為是韓國的服裝,著實可悲可嘆。
特殊-女式大袖衫
說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謂之一。大袖衫一詞本泛指寬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風流倜儻,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但我們這里講的大袖衫,專指唐代女子的特寬大袖禮服。它比通常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現今很多人想像中的「超寬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這種大袖衫。
有趣的是,一種說法稱:這種寬大衣式的興起,卻與講究狹窄的胡服有關系。唐時國力鼎盛,對外的交往繁榮,胡服也在此時進入中原。但是若放任胡服的越來越盛,卻有被文化浸透喪失自我的危險。雖然大唐國力鼎盛,對文化影響頗有自信,但依然有人擔心無節制地效仿胡風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於是大和二年的五月丁亥日,唐文宗遣宦官向公主們宣布了一道聖旨:今後每逢召對之日,不得廣插釵梳,不可穿短窄衣服。
唐文宗似乎不能忍受胡風滿天下的趨勢。他認為,泱泱中華應該有屬於中華的特色的漢服裝束,怎能一昧地追捧胡人的裝束呢?況且,短窄衣男女無別,令不少人不爽。所以,他降旨要求公主們在覲見之日,要穿上能代表中華氣度之衣裳,以做天下表率。文宗之後,比較寬大的女裝樣式開始興起。仕女們感受了這種寬衣的美麗大氣,開始捨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們的長、寬都比初唐時多了1倍左右。首先是外套大衣追求寬大華麗,加上貼衣單衣向更寬松的方向發展。一些貴族婦女身穿錦綉長裙,裙子用錦帶系於胸部,寬大的下擺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內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紗衣,風流百態,以女性特有的嫵媚打破傳統的封閉。
而說到女式唐風大袖衫,不能不提《簪花仕女圖》,裡面的大袖衫則是相當開放誇張的一種:美人著裸肩長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輕掩雙乳,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由於畫家手法寫實,既如實地描摹出唐代細膩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繪出女子那柔潤的肩和手臂。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
《簪花仕女圖》,絹本設色,唐代畫家周昉作,用筆朴實。氣韻古雅。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描寫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畫面描繪仕女們的閑適生活。她們華麗奢艷在庭院中遊玩,動作悠閑、拈花、拍蝶、戲犬、賞鶴、徐行、懶坐、無所事事,侍女們持扇相從。其賦色技巧,層次明晰,面部的暈色,衣著的裝飾,都極盡工巧之能事。輕紗的透亮松軟,皮膚的潤潤光澤,都畫得肖似,表現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和概括能力。
宮女們的紗衣長裙和花髻是當時的盛裝,高髻時興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發的襯托下,顯得雅潔、明麗。畫中描繪的是貴族婦女在庭中散步採花,捉蝶時的情景。圖中人物的服飾,與其它「中規中矩」的畫像不同,如頭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紗衣等,都是罕見的新奇裝束。
由於《簪花仕女圖》中服飾的開放度即使現代看來也是非常大膽的,也遠遠超過了同時代層層裹裹的中世紀西歐,導致它的社會真實性一直受到爭議。現從出土的大批中、晚唐時期的陶俑來看,畫中仕女的服飾反映了當時的最開放的女性時裝文化。對照文獻記載,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風俗-女著男裝
唐朝服飾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禮記內則》曾規定,「男女不通衣服。」盡管事實上不可能這么絕對,但是女子著男裝,常會被認為是不守婦道。唐以前雖然在漢魏時也有男女服式差異較小的現象,但那不屬於女著男裝,只有在氣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於游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
《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已明確記錄下女著男裝的情景。《新唐書 五行志》記,「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看得出來,皇帝也是抱著寬容欣賞的態度,並沒有呵斥女兒不守禮法。雖說這太平公主此舉有些恃寵撒嬌,但也說明了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案例。
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大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中華古今注》記,「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內外一體也。」《新唐書李石傳》記,「吾聞禁中有金鳥錦袍二,昔玄宗幸溫泉與楊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女子仿製男裝,穿著男裝相當普遍。
風俗-開放與束縛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這樣的。實際上唐代婦女依然處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開胸衫。古畫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養在內宅;歌女們半裸胸,則是以身體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半露胸」的繪畫,與「女著男裝」的案例,似乎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開放自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實際上,武則天之後,唐朝社會對女性拋頭露面的情況愈加心懷芥蒂,「守本分、守婦道」為仕家大族對女性成員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對女性定立的規章制約,很多教條書籍就出於唐代。
雖然,女性在唐代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出現了勃發期,但就歷史長河來看僅是曇花一現。「走出去」的途徑只有偏向放縱肉體取悅於男性掌握的權力階層,另一種對社會地位權利的呼喚則很快湮沒在男尊女卑的傳統風俗下了。

⑼ 「女著男裝」之風開始於何時為何在唐朝一度風靡

《禮記》中明確規定女子是不能穿男裝的,所謂「男女不通衣裳」。古人的傳統觀念是很強烈的,男女服裝嚴格分科,不能摻雜,不可以逾越。

根據史料來看,女著男裝的鼻祖怕非夏桀寵妃妹喜莫屬了。據《晉書·五行志》記載:「末喜冠男子之冠」,很明顯,妹喜有接觸男子服飾的現象,她戴的是男子的帽子,當然,那個遙遠的年代,還沒有形成「禮」的概念。


唐代女性著男裝,充分說明她們無論是在生活或是在政治方面,都已經取得了同男性共同主持事務的權利,這與唐代社會風氣開放是分不開的,而唐代的風氣,一定程度上受粗獷的胡風影響,加上一個開拓進取的唐王朝上層建築,使得唐人更加自信,在女性審美上也趨於建康美的「豐腴」,所以女性們喜歡馬球這種運動量巨大的運動,自然是需要著男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