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劇青衣旦角面妝怎麼花
青衣角色化妝步驟包括分為拍底色、拍腮紅、定妝、塗胭脂、畫眼圈、畫眉毛、畫嘴唇等程序。 1、拍底色底色由紅、白色的化妝油彩調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淺要根據舞台燈光的強弱、人物的年齡、身份而加以區別。拍底色的順序是先腦門、鼻子、下巴後拍兩頰、兩腮和脖子。要注重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勻。還要留意眉眼、鼻窩、嘴角、眼角等細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膚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塗腮紅以大紅色化妝油彩為主,略加玫瑰紅色。方法是從眼窩、鼻樑兩側開始,壓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由深漸淺地均勻地拍打,直到與底色融為一色。以上眼皮部位為最紅,要注意鼻樑、嘴角與底色銜接的部位要自然過渡,不要有明顯的紅白界線。塗腮紅時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據臉型的特點加以變化,起到彌補缺陷、美化臉型的作用。如圓型臉可把腮紅上下拉長;長型臉可把腮紅向橫向拉寬,再通過貼片子的技巧來幫助演員改變臉型的長短胖瘦。
3、定妝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層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臉上。敷粉應先從腦門、鼻樑和底色部分開始,然後敷腮紅部分,敷好後再用刷子輕輕撣去浮粉。
4、塗胭脂用大紅、荷花、赫紅等顏色的胭脂塗在腮紅的部位。方法是從眼窩和鼻樑兩側,眉毛以下開始,自上而下、由淺至深。重點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兩頰要逐漸過渡到與底色一樣的深淺。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鮮艷。
5、畫眼圈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演員揭示人物心情的要害部位。所以畫眼圈要畫出生動的神韻來,才能起到烘托演員的表演的作用。同時,畫眼圈也要根據演員的眼睛大小、臉型胖瘦,進行比例的誇張。畫眼圈用的是眉筆或鍋煙,從下眼皮畫起,加寬上下眼圈的輪廓線。旦角演員基本是以風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給人嫵媚之感。眼小者,眼圈線可畫得大一些;眼大者,眼圈線可畫得小一些;眼圓者,眼圈可畫得長一些;眼長者,眼圈可畫得圓一些;兩眼近的可以拉開距離;兩眼距離遠的可以畫得近一些。
6、畫眉毛即用鍋煙和眉黑筆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如青衣、花旦要畫柳葉眉。畫眉毛的長短粗細曲直也要結合演員的臉型、五官的特點,從整體上進行協調和彌補,用鍋煙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體感。
㈡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㈢ 手工布花的製作方法
購買一條長紅綢,做(N+1)個花球。N為參與剪綵人數。花球的製作很簡單,綢布「之」字接疊(大小因地制宜-視用料長短),中間攔腰用線綁緊,然後手工把它綳開,調成球狀。
主要步驟
1、將綵綢按30厘米左右的長度來回折疊,視需要花的大小覺得疊的層數,一般也得十幾層。
2、從中間將折疊好的一摞綵綢系緊。
3、將一層層的綢子用手抻成花朵狀即可。
4、須剪綵的部分用絲帶帶替,以免造成浪費。
㈣ 京劇花旦和青衣有什麼區別
1、從年齡上來說
青衣是由青年到中年。而花旦,一般都是扮演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年輕女子。
2、從表演特點來說
青衣以唱工為主,動作比較少,比較穩重。花旦以唱工為輔,以念白、做工為主。
3、從戲曲角色來說
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花旦一般扮演的是性格活潑或輕佻的女子,花旦最開始是專門飾演青樓女子的。
4、從戲曲妝容來說
青衣的妝容很樸素,臉上只抹一些脂粉,化個淡妝。花旦的妝基本上是濃妝艷抹,頭戴珠花,穿著花衫、花裙,也是因為穿衣打扮都很花,所以因此而得名。
(4)青衣的花裙子做法擴展閱讀
青衣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花旦和青衣都屬於旦行的其中一種。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旦行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
青衣(正旦)原為北雜劇行當名,泛指旦中正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近代戲曲中的正旦已非雜劇正旦的原意,而是概括一定性格類型的獨立行當。常扮的人物如《琵琶記》的趙五娘、《秦香蓮》的秦香蓮、《宇宙鋒》的趙艷容。
清代花部興起之初,尚未形成完備的行當體制,加以民間班社受演員人數的限制,曾用正旦兼扮青年將領,如漢劇的前身楚曲《英雄志》的陸遜、《祭風台》的周瑜等就由正旦扮演。小生的表演藝術發展成熟後,不再兼扮。
花旦的名目出現甚早,北雜劇就有「花旦雜劇」一類。朱權《太和正音譜·雜劇十二科》把花旦雜劇列為「煙花粉黛」一科,說明花旦原是以扮演妓女為主的類型。這類人物多半性格熱情開朗,聰明機智,《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的趙盼兒就是一例。
經過歷代藝人的創造,扮演人物的范圍不斷擴大,到近代戲曲中,已成為各個劇種共有的、藝術上獨具異採的性格造型。其造型基調要求嫵媚妍麗、嬌憨活潑,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秀麗靈巧。
常扮的人物有《梵王宮》的耶律含嫣、《少華山》的殷碧蓮、《辛安驛》的周鳳英等;《坐樓殺惜》的閻惜姣等也是花旦的本工。舊制花旦須踩?,現已廢除。花旦,梆子系統劇種稱小旦,以細膩的心理刻畫與精緻的藝術技巧相結合為其主要特色。
㈤ 青衣和花旦有什麼不一樣
主要區別有,扮演的角色不同、穿著特點不同、表演特點不同,具體如下:
一、扮演的角色不同
1、青衣
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
2、花旦
扮演的多為天真爛漫、性格開朗的妙齡女子。也有的是屬於潑辣,放盪的中、青年女性稱做潑辣旦。
二、穿著特點不同
1、青衣
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長衫)而得名。
三、表演特點不同
1、青衣
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
2、花旦
表演特點是以念白、做功為主。念白,多用流暢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腳下靈巧為首要。唱功為輔,舞則必備。
㈥ 絲帶花的做法
絲帶花的做法:
工具/原料:雙面膠、花桿、剪刀、打火機、尺子、絲帶。
1、把絲帶剪成9厘米的長度。共需要剪出13條,對應13個花瓣。
㈦ 要用花朵花瓣做裙子的圖片
㈧ 布花的做法
工具材料:
絨布一塊
鈕扣一個
針一枚
線一段
操作方法
01
把布裁成兩塊一樣大小的長條狀。
02
拿一條布,從一端開始折一下。
03
再往回折一下,成S狀。
04
反復這樣來回地折,直到把布條都折完。
05
把線穿在針上,末端打個結。
06
用針線從內側橫穿過所有的折。
07
然後把線抽緊,這些小折的末端就散開成半個花朵狀,線頭先保留不剪斷,留著穿下半個花朵用。
08
另一條布條也用同樣的方法折成反復的S狀。
09
把留著的線頭,穿過第二條折好的S狀布條。
10
把線抽緊,第二條布條又形成了半個花朵,把兩邊的半個花朵緊緊地縫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花朵。
11
在花朵的中間,再縫上一個大鈕扣,一朵漂亮的布花朵就做好了。
特別提示
兩個布條要一樣長,一樣寬。
兩個布條打的折要一樣,這樣做出的花瓣才一樣大。
㈨ 青衣包頭步驟有哪些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①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戲曲中不同劇種對於行當的劃分不同,其中以各個劇種不同的風格為主要原因。京劇中青衣與花旦的劃分,主要是以劇中人物的年齡為據,其次,還與演出的風格及流派有關。比如,京劇四大名旦中:梅派(梅蘭芳)其飾演的角色以青衣為主,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鳳還巢》、《生死恨》、《天女散花》等;尚派(尚小雲)亦演青衣,但風格不同,代表。青衣在戲曲中指中年怨婦(婚後20以上---45歲以下)花旦在戲曲中指性格開朗的婦女。
包頭的步驟如下:
先勒頭,就是用布帶子把頭勒緊,把眼睛吊起來,以便更好的塑造角色的型。勒頭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讓眉毛和眼睛吊起來,顯示出人的精氣神。
擺個POSE,呵呵,好美呀!
㈩ 有一條滌綸面料的半身花裙子,應該搭配什麼面料的短袖能好看呢
滌綸的有很多樣面料的,是雪紡的么?
如果妞有圖片 可能好推薦一點~ 我只能靠想像來推薦下
你要不去買條打底裙或者裙褲(荷葉邊那種,料子輕柔點的,超薄的或者真絲,這樣不會熱,反正穿裡面的,就看個邊)反正這種打底的女孩子我覺得都需要備一件,和你這條半身裙搭配起來穿應該就可以解決頭重腳輕的困擾了
如果說上衣搭配棉T,其實也不是不可以呀,長T就行,蓋住半個PP,露出裙擺。常規T恤的話,你買個寬腰帶嘛~或者去市場扯個布條,裙子套在T恤外面用腰帶蓋在最外面打個蝴蝶結(前後左右隨便打),腿從視覺上就拉長了~ 怕裙子短還好裡面穿個五分或者7分的緊身打底褲~
關於配飾沒顏色的,這個看你自己啦,憑空想我只會推薦白色百搭,如果是我可能會配黃色,補色配的好有時候很出挑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