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編一個幼兒故事:開頭,媽媽給佳佳買了一條漂亮的花裙子和褲子
媽媽給佳佳買了一條漂亮的花裙子和褲子,然後佳佳高興的去試穿了,在照鏡子的時候媽媽幫佳佳打了個公主辮,順便穿上了漂亮的花鞋子。佳佳穿著新衣原地轉了一圈,問媽媽我好看嗎?媽媽感慨的說,咱們的小公主真漂亮,佳佳聽到這話興奮得翩翩起舞。
② 中班美工活動美麗的花評課內容
教師所執教的班級是一個較為活躍且言語表達能力較強的集體,所以幼兒的 積極性、參與性極強,教學活動會顯得生動、有趣。正因為這樣,師幼形成了以平 等的身份和態度進行各方面的交流的課堂氛圍。所以,教師設計活動的原則充分 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與幼兒進行平等的對話。 從活動的內容來看,教師的選材比較好。「愛慕之心,人皆有之」的確,每個 人都喜歡美的事物,幼兒也不例外。本周的主題是《大樹和小花》,正符合幼兒的 審美要求,他們熟悉花,又不缺乏對花的喜愛之情。 他們認為花正是美的象徵。 「美 麗的花」是以花為主線貫穿整個活動,是幼兒能接受和理解的,這是前提與基礎。 在活動中,教師運用談話法,以平等地進行交談的方式開展活動,既可以培 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拉近教師與喲額之間的距離。 久而久之,便可以形 成一種寬松的語言氛圍。我認為,談話法是一種比較直接且能有效把握幼兒心理 的方法。 語言表達是最為直接的一種學習方法,針對幼兒的情況,語言表達是幼兒 比較喜歡的形式,他們也會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偶爾還會向教師提出 一些問題。所以,語言表達是幼兒進行活動最樂於接受的。 這樣的談話活動,通過提問、欣賞、交流,讓幼兒體會、感受花的美麗,簡單 了解各種各樣的花,以及了解花的組成部分。不過,在活動中,教師還有點放不 開,一直在無形的干預幼兒的表達,在目標的把握上有些許偏差,就像教師在反 思中所說的,過於強調幼兒對花名的認識,有點像科學常識活動,其實,這是一 個很溫馨很浪漫的, 通過一個話題來開展的語言活動,它並不像傳統的故事類或 兒歌類的語言活動,他就是讓幼兒來聊一聊花,在最後的「花語」了解中,幼兒 其實並不能真的理解, 只是教師的說教更多,我覺得這個部分可以穿插在前面的 過程中,這樣幼兒更能感受花的魅力。 作為語言活動,教師的引導不需要太多,而是創造機會讓幼兒說,教師不要 急於替幼兒說,所以教師的語言可以在精煉一些。
③ 如何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美工活動
一、明確不同階段幼兒美術學習的特點
(1)3——4歲幼兒(小班階段):這階段幼兒的手肌肉,骨骼發育欠完善。這時他們握拿的蠟座應軟一些,便於幼兒塗畫;塊頭應大一點,便於幼兒握拿;最好是為幼兒選擇油畫棒,它硬軟適中,粗細合適,幼兒用它畫出的畫面顏色鮮艷,非常適合於此階段幼兒。
(2)4——5歲幼兒(中班階段):這階段的幼兒有了基本的美術功底,想像力也逐漸豐富,已不滿足於簡單的塗鴉。此階段幼兒應培養他們一定的構圖能力,對色彩的敏感度。開始圍繞一個主題思考如何在畫面上表現,但是構思常不穩定,仍然邊構思邊作畫,極易受環境或情緒的變化轉移而偏離主題。
(3)5——7歲(大班階段):初步體會色彩變化的規律,對顏色的敏感度提高,能注意各種圖像的大小、位置及它們之間的前後關系,能較靈活地安排,使畫面情節更清楚。
此階段幼兒常常不滿足於簡單的白紙作畫,開始嘗試各種方式作畫,將美術運用到手工、娃娃家裝飾、語言角畫信等學習和生活中去。
二、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畫內容
了解了幼兒的年齡特徵以後,再來制定幼兒美術活動的繪畫內容,繪畫內容的選擇應從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出發,所選擇的內容應為幼兒所熟悉的,接觸較多的事物。為此必須根據從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制訂好教學度。
(1)3——4歲幼兒(小班階段):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物體進行塗鴉,如小鴨子塗色,給小貓的花裙子塗色等等。進行簡單的添畫,學習簡單的線條,如學習直線(小雨點)、學習波浪線(河水)等等。利用蘿卜、馬鈴薯、紙團、布團(布包泡沫塊而成)、串珠(小鐵絲穿上木珠而成)等材料進行印章畫。
(2)4——5歲幼兒(中班階段):學習各種圖形替代單一的線條,擴大對物體特徵的認識,注意主要特徵部分不遺漏。變化人物或動物各部圖形組合的位置,並表現它們的某些細節,使圖像更為生動。學習簡單的寫生,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構圖的基本功。嘗試讓幼兒玩色,如粉刷房子、印染等利用顏料進行美術活動。
(3)5——7歲(大班階段):以情節畫為主,又目的地安排畫面,注意個總圖像的位置與動態,表達它們之間的關系去表現情節內容,逐步體會布局的均衡與變化以及美感。可以嘗試讓幼兒聽完故事以後把故事畫下來,又或者讓幼兒把國慶節、中秋節或其他有意義的事情畫下來講給其他小朋友聽。利用已經掌握的美術功底進行其他美術創作,如在圖書角自己創作一本故事書。手工角給媽媽設計一條花裙子等。認識一些有名的畫家,欣賞一些名畫,可以讓幼兒嘗試臨摹等。
三、幼兒園美術活動中教師常用的指導方法
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對於喜好新鮮事物的幼兒來說,採用靈活多變的小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激起他們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愛。
(1)游戲情景法
教師要善於運用游戲的情境來感染和調動幼兒。如:情境表演、看錄像、講故事、變魔術等活動都是幼兒喜歡的游戲,這些游戲里又包含著豐富的美術知識,而創設寬松、有趣的游戲環境,更易於幼兒把自己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2)觀察引導法
美術活動是視覺藝術活動,離不開觀察。引導幼兒觀察時,首先是啟發幼兒對生活和事物的熱愛。如引導幼兒觀察、回憶最喜愛的動畫片里的人物或動物是什麼樣的?有什麼樣的特點?進行交流之後再畫。從而啟發幼兒通過觀察抓住事物的調整,並把自己的感受和聯想表達出來,使他們的畫面生動而充滿兒童情趣。
(3)過程指導法
幼兒作畫時,教師即不能無目的的巡視,也不能過多的詢問干擾幼兒的原有思路。老師要做到因人而導、因需而導。如對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筆的孩子,可以採取手把手或在紙上示意,幫他邁出「萬事開頭難」的第一步。在幼兒不知道如何繼續豐富畫面時,老師應及時指導其豐富畫面,幫他添上關鍵的幾筆,起到拓展、豐富畫面的作用。
(4)欣賞法
通過欣賞一些中外名家作品、兒童優秀美術作品或其他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產生感受,理解和發現作品的表現手法和含義,使他們在獲得藝術「營養」的同時,激發他們大膽地表現與創作。
(5)注重幼兒情感體驗的表達
繪畫也是孩子們的一種表達情感「語言」,他們的畫表現了他的思想、情感、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而孩子的大腦易興奮,不易抑制,表現為容易激動,控制自己的能力較差。所以在美術活動中,幼兒常常把自己的喜悅、快樂、悲哀、煩惱都傾注出來,使之成為他們自己天真的語言,他們時而自言自語,時而互相對話,表述慾望非常強烈。幼兒作畫時,教師不要總擔心或關注幼兒的造型能力,評價幼兒作品時不能以「好不好」、「像不像」的標准,而是要使他們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並通過自主的創作過程,建立起對美術活動的興趣。面對幼兒的作品可以讓幼兒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想要訴說的內容。
四、關於幼兒園美術活動的反思
(一)充分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利用周圍現實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動兒童的心靈,如:我們帶孩子們到古城參觀,孩子們看到了美麗的景色和人們的各種勞動及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非常開心。
回來後,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所見所聞 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孩子繪畫了家鄉的特產—張飛牛肉、白糖蒸饃以及保寧醋等;有的孩子繪畫了古城各種建築和植物的美景;有的孩子繪畫了叔叔、阿姨與顧客討價還價的情景。由於幼兒有了一定的親身感受,每一個孩子都在快樂的創作,他們把自身對美的體驗和真實情感傾注在藝術創作之中,從中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這種創造對兒童來說是很快樂的,幼兒的繪畫興趣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有了真正的興趣,幼兒的繪畫能力才會有提高,因此我們在完成教學目的的同時,不能給幼兒施加明顯的壓力,這樣孩子在寬松的氛圍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繪畫過程中找到不同的樂趣,並陶醉於其中,最後作為老師的我們要旁作耐心的指導,結合孩子的階段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如:在繪畫活動《美麗的熱帶魚》中,我先請幼兒觀看熱帶魚,一起玩「小魚游」的游戲,幼兒對游動的小魚增加了興趣,在興趣之下孩子們開始動手畫,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把魚兒畫出來,有一部分孩子或許因為游動的小魚而產生繪畫的興趣,而另一部分孩子或許因為小魚游動而不知道如何下手畫,所以教師的指導在這里就很重要。我們不要求幼兒畫的有多像小魚,而只希望孩子畫他們心中的小魚就可以了,如果非要他們用三角形畫出小魚的身體,則是硬生生的把孩子趕出了「靈感」的大門。
(二)發展幼兒的藝術表現力和想像能力
當幼兒對教師安排的內容不感興趣時,即使老師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其結果都不是很理想。例如:在繪畫「我長大了?」活動中,我讓孩子們繪畫長大了想當解放軍、做醫生、老師、並在小黑板上范畫了這些職業的特徵,並強調孩子照著老師的畫。可是在活動中,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一邊小聲的嘀咕,「我不畫這個」,一臉不情願,我把孩子的注意力硬拉到自己確定的內容上來,表面上看似乎完成了教育目標,但實際上幼兒並沒有真正學懂。相反,如果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幼兒在沒有心裡壓力的情況下,許多幼兒常常會在各場合自發地,旁若無人地作畫,並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能力。第二次我又進行了新的嘗試。還是這個繪畫主題,我只是進行引導。我讓孩子們先討論,「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長大後你想去哪兒,看到些什麼?」「長大後你、你父母等身邊的人有什麼變化?」等等,然後讓孩子們自由繪畫。結果好多孩子都畫了各種各樣的畫,有的畫了宇宙飛船,他說:「長大後想當宇航員去太空看看。」哦!看他的想像多麼 的豐富;有一個孩子繪畫了一個機器人和一臉盆,我問她:「你畫了什麼呀?」「我長大後想設計一個機器人,幫媽媽洗衣服,做飯,媽媽就不會那麼辛苦了。」多麼奇妙的想像啊!多麼純真的童心啊!雖然這次活動與我原來計劃的畫面相差甚遠,可是我發現孩子們都陶醉於這種充滿樂趣的想像中。
由此,我懂得了急於讓幼兒學會寫實地表現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美術活動是一種感興趣和快樂的游戲,一切教育概念都應立足這個現實基礎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幼兒感到需要時,教給他們一些美術的知識和技能,這將會有助於幼兒更好地進行創造活動。 我們應順應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鼓勵他們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輕松、愉快的進行表現。在這一自然而然的過程中使幼兒的創造性逐漸豐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導、要求幼兒。
(三)學會欣賞幼兒的作品
幼兒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幼兒的作品能充分展示他們的這一特點,繪畫對於孩子來說是另一種語言,也是承接、釋放孩子情感的載體,當孩子塗畫出一幅幅的「作品」時,面對他們的傑作,我們該說什麼、父母又該說什麼,大家該怎麼做?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對孩子的「創作」產生影響——令其快樂無比或深感失落,因此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在評價前先聽聽孩子們說說自己的畫。或許你會認為亂線條、漆黑一片的「大作」實在是「慘不忍睹」,或許你還會產生一種想迅速清除進垃圾桶的想法,但是,孩子們隨意性的畫面恰恰反映的是他們心中的世界。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的畫也就有與眾不同的特點,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的懂、說的清.因此,我們在評價幼兒美術作品時要尊重幼兒,善於發現幼兒作品的精華所在,表現出接納、贊許的態度,只有這樣才可能和幼兒溝通。 因此,欣賞孩子的作品也是教師的必修課,學著理解孩子的童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欣賞他們的作品,聽他們講畫面中的每一個點﹑每一根線條﹑每一個角落,贊賞他們的創作才能,和孩子一起去分享他們自己的畫,讓孩子在賞識中感受自己的閃光,在閃光中充滿自信,在自信中創造新的美。
④ 童年的花裙子中的母親與慈母情深的母親有什麼共同之處
這兩篇文章的共同之處。都是寫母親對孩子的濃濃親情。都是歌頌母愛偉大的。
⑤ 《童年的花裙子》文章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用簡單的話概括。
本文講了「我」因沒有花裙子而不能參加學校的集體活動,後來又因為那條遲到的裙子和母親賭氣後來就在也沒有穿過那條裙子的事
⑥ 中班手工媽媽您最美教案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訓練幼兒手的靈活。
2、引導幼兒用剪、粘貼的方法製作「媽媽的花拎包」。
活動准備:
1、製作好的作品。
2、剪刀人手一把、漿糊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媽媽的節日。
(1)小朋友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日啊?都是誰的節日?那我們要怎麼對她們說呀?除了祝她們節日快樂你還想送給她們什麼禮物?
(2)今天呀,楊老師也帶來了一個漂亮的禮物要送給媽媽。小朋友們想看看嗎?
教師出示範例作品,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提問「這個花拎包好看嗎?你覺得哪裡好看?你知道它是怎麼做成的嗎?」
2、教師示範講解「媽媽的花拎包」的製作方法。
(1)沿輪廓線將媽媽的花拎包輪廓剪下來,按點畫線折一折。
(2)將拎包的兩部分粘全在一起,再將拎包帶粘貼在拎包內側。
3、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小朋友也想來做一個這樣的拎包送給媽媽嗎?
重點指導幼兒,鼓勵幼兒大膽進行添畫。提醒幼兒注意。
(1)沿輪廓線剪。(2)兩部分粘貼在一起。(3)將拎包帶粘貼在拎包的內側。
4、評價幼兒作品。肯定幼兒的努力,表揚有進步的地方。展示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相互欣賞同班的作品並試著做評價。
⑦ 怎樣指導幼兒園中班幼兒畫水粉畫
首先,教師自身要有豐富的水粉色彩知識,讓幼兒在水粉活動中產生對色彩的濃厚探索興趣。
了解色彩的規律性對幼兒教師至關重要。教師本人要對色彩有深切的認知,具備一定的色彩素養。色彩就是具有鮮艷的顏色,這是盲目的色彩認知缺乏症。色彩有原色、間色、復色、明度、色相、飽和度等,明色、色相、飽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幼兒園里,幼兒主要學習分辨和使用基本色——原色和間色,也可以有幾種復色,如棕色、紫紅色及無彩色,進而學習分辨色彩的明度及飽和度。對色彩的辨別認識有助於兒童更有意識對色彩加以使用。當然,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更重要的是利用幼兒自發本能的感情沖動,讓全心全意自由選擇色彩的使用。教師要按單元,有步驟地為幼兒設計能打動他們心弦的有趣課題,使他們在早期就獲得豐富的色彩經驗和充分表現潛力的機會。
興趣是入門的前提,是最好的教師,培養興趣是幼兒接受教育的先導,而好奇又是興趣的先導,沒有好奇的心理活動,就不會產生興趣。剛升班時大部分孩子對色彩沒有什麼喜好,個別孩子甚至抗拒美術活動,為了引導他們對色彩的追求,發展他們的色彩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我從水粉畫下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他們逐步提高。
一. 從生活中引導幼兒追求顏色。
比如說:有些孩子的小被子色澤鮮艷,色彩和諧,甚是好看,在孩子們睡覺前或者拿小毛巾時,我有意識地叫嚷,讓孩子們發現:「呀!這張被子真好看,有黃顏色和紅顏色在一起好看極了,你們的媽媽真有眼光!」「哇!這張被子也不錯,在藍顏色里印上桔紅色的花朵,好看極了!」在我故作聲張中,孩子們一個一個地被吸引來了,都象模象樣地欣賞起來。有些孩子還不甘落後道:「張老師,我的被子也好看啊!你看,有這么漂亮的顏色,我最喜歡了!」於是,孩子們紛紛去發現自己的被子並急於介紹自己的被子漂亮。趁此機會,我設計了拓印畫——《漂亮的小被子》,引導孩子以組畫形式,用紙團、樹葉、一些水果、蔬菜等以拓印的方法在已裁好的塗有顏色的紙質做的大被子上拓印自己喜歡的鮮艷的顏色。於是,漂亮的裙子、小毛巾、節日的裝飾等等,都是好的題材。我隨機地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發現五彩的顏色,並用心設計活動,在孩子好奇、感興趣中慢慢使他們對色彩有了濃厚的興趣。
二. 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水粉活動中追求顏色。
根據水粉的特性,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亂塗亂畫中發現水粉顏料的魔力,主動去探索色彩。首先,我讓孩子認識各種水粉顏色,孩子看到這些已躍躍欲試了,我還縱容他們說:「在白紙上用它們來玩游戲,會有新發現。」於是,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把這些顏色在畫紙上瘋狂地塗呀、玩呀,他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的顏色不見了,卻變出了很多種見過和沒見過的顏色,但有的卻很灰暗。就這樣,孩子們象發現新大陸一樣喜歡上了水粉活動。
其次,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在水粉活動中引導幼兒掌握一些色彩的技能技巧,提高幼兒的色彩能力,增強他們的審美情感。
美感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時,孩子對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辨色能力也大大提高。他們通常喜歡的顏色是那些純度較高的顏色。畫面上顏色的種類也增加了,但不太考慮色彩和諧美。有些幼兒只用幾種顏色而不理會其它顏色,作品色彩單調,換色很少;有的幼兒只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在塗色中大量換色,使作品出現五顏六色雜亂不協調的色彩;有的幼兒一個勁兒地調色,總把畫面弄得灰沉沉的;有的幼兒著重以實際為准,選擇與物體相似的顏色等。為了全方面地提高幼兒的色彩能力,使其有較強的審美情感,我從水粉畫的色彩規律性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色彩能力。
一.引導幼兒從水粉游戲中學習色彩知識。
幼兒處於不定向、不規則的狀態中,他們對顏色的偏愛,雖然和個性、氣質及興趣有關,特別是和年齡有關,但多數情況下,是下意識的選擇,我們不能衡量成人繪畫作品的標准要求幼兒。教師要從孩子的繪畫心理著手,設計有趣的課題,滲透理性的指導,讓孩子在玩、塗中學習到色彩的知識。
1.原色練習。
讓孩子在以黑色為底色的畫紙上運用各種顏色畫花朵、畫煙花等,他們發現把鮮艷的顏色放在黑色上,畫面效果棒極了。
2.選擇與物體相似的顏色。
隨著幼兒感知顏色能力的逐步提高,他們辨色的能力也從粗糙到逐步精細。在開始引導幼兒選色時,可啟發他們選出最突出最單純的顏色。幼兒選色時,教師應注意不要把顏色說得很絕對,調動幼兒的觀察力,讓幼兒在觀察中得出結論並表現出來。如:《樹》,我組織幼兒到操場上觀察樹:樹乾的顏色、樹葉的顏色,並讓幼兒把發現到的顏色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於是有些幼兒畫樹桿時除了用咖啡色外,還用了綠色、黑色、甚至白色。有些幼兒畫樹葉時,有綠色、黃色、藍色,甚至黑色調配出不同的綠色來畫出葉子的嫩、老、綠、臟。又如《蘋果》,我讓孩子每人帶一隻蘋果來,孩子觀察後運用了紅色、白色、黃色等顏色來表現蘋果的顏色。
3.配色。
配色是幼兒在更多地感知顏色的基礎上,依賴直覺感受進行創造,它從幼兒對顏色的審美觀出發,表現了個人對顏色的愛好。幼兒基本上是運用深淺之間的明顯對比的方法,探索原色與原色之間,原色與間色之間,同種色深淺之間對比,使畫面色彩鮮明。如:引導幼兒畫《花布》時,很多幼兒都喜歡把紅色和黃色、黃色和紫色進行相配,於是我對他們說:「其實,藍色、黑色、咖啡色都想來打扮你們的花布。是不是也讓它們和別的顏色配在一起,會很好看喲?!」孩子創造性地把這些顏色還有其它的顏色相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逐步提高幼兒的色感和配色的意識當中,切忌教幼兒一種固有的配色方法,妨礙幼兒的創造。
4.色調。
從局部的配色逐步發展到整體配色,表現出色彩和內容的聯系。如引導幼兒用暖色調表現節日氣氛,用冷色調表現夜晚、冬天等。在配色時不受配色規律的限制,而是受直覺制約,用然就會十分大膽。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地用自己的直覺去選多種配色方案,等量齊觀幼兒的色彩感覺。如:引導孩子畫《下雨了》,組織幼兒觀察下雨天空的顏色,雨中的行人的顏色、物體的顏色,於是,孩子用了灰色調表現天空的顏色,裡面有五顏六色的雨傘、雨衣,畫面效果就會好很多。
二. 尊重幼兒個人的色彩風格。
有些幼兒比較喜歡一些較暗、灰的顏色,這時,教師不能強求孩子硬是用鮮明的顏色,更不能用言語打擊幼兒的色彩意識:「怎麼這么難看?黑乎乎一片。」教師應了解孩子的心理:「為什麼用這些顏色?」並進行適當的引導,在黑暗中尋求光明,使孩子的作品光明、開朗。如:有一次畫《魚》時,李昂小朋友把魚畫得臟兮兮的,湖水用上了黑色,問他才知道:湖水受污染了,魚兒都死掉了。於是,我馬上引導李昂小朋友:魚兒都死掉了,那多傷心啊。但是,很多魚兒都想在清澈的小河裡穿上漂亮的衣服快樂的游來游去。你看,我們公園裡面的池塘,水多藍、多清啊,那些魚兒多快活啊!後來,我和他一起用了白色、藍色,還有其它亮麗的顏色把作品拯救了過來。現在,幼兒辨別色彩的明度、飽和度的能力逐漸提高。在用色彩表現自己的情感能力的同時,隨著其認識能力發展,孩子能按照物體的固有色來著色,畫面色彩的種類多,色彩鮮明、豐富,有時能有主調表現畫面。
最後,要引導幼兒在美術欣賞中提高色彩能力。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美感經驗產生於個體與作品的交互作用。對視覺藝術的知覺不僅有賴於一般知覺能力。而且還需要欣賞藝術形式的技巧。德國教育家斯克沃茲(Schwartz)1965年在實驗研究後得出結論:幼兒的藝術品味和創造性受周圍環境中的藝術作品的影響。名畫作品豐富多樣、色彩等都較為完美。在引導幼兒欣賞時我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語言引導孩子結合他們已有的色彩知識,把握作品的色彩方向。同時,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體驗充分表達自己對畫的感受。如欣賞一幅名畫前,我讓孩子閉上眼睛,跟著教師的話想像:清晨,我在郊外走著……,聞到了……,走近……,池塘的睡蓮真美啊……,有XX的顏色……。有的睡蓮……,有的……,小荷葉……,有XX的顏色……。引導孩子感受完後,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提供材料,讓孩子結合自己的感受與理解進行模仿。
除了引導孩子欣賞名畫外,在生活中適時地引導孩子欣賞身邊的顏色,如園內、園外的風景;園內小朋友的作品,不同時候天氣的顏色,小朋友高興、生氣的顏色,節日的顏色等等。隨機地引導幼兒欣賞顏色,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作品,讓孩子在美術欣賞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色彩能力,獲得豐富的美感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還要重視活動室壁畫設置的色彩效果。幼兒感受環境的能力是很強的,環境的色彩效果能充分激發他們探索色彩的興趣。一直以來,我在活動室壁畫的布置中,都在色彩上費心思,利用顏色刺激孩子的感覺,調動他們的色彩感知能力。讓孩子無時無刻與色彩交流。如:利用一些廢掛歷里色彩豐富、搭配和諧的畫或小朋友的作品經裝飾後在一面牆壁上形成美術欣賞欄。
為了讓孩子把自己的色彩知識、審美情趣,發揮在改裝畫中,特意由教師出主題,孩子自己去構圖,運用色彩進行表現。如:迎國慶,慶元旦,春天來了等等,孩子能用暖色調表現節日的濃烈氣氛,用暖色調及豐富的顏色表現春天的生機勃勃。努力營造感知美的環境,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體驗和感知美的機會,充分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幼兒自覺建立起良好的審美感覺,激發他們的藝術情感,形成表現美和創造美的強烈氛圍。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把握好孩子的繪畫心理特徵及年齡特徵,多方位,多元化地運用各種手段、形式,為孩子提供有豐富色彩的環境與條件,尊重孩子個人的審美傾向,提高孩子的色彩能力,增強孩子的審美情趣,使其有獨特的個人色彩風格,創造性地表現美
⑧ 媽媽美麗的裙子作文主要內容
.2裝在馬夾袋裡的小姑娘
福利院里的其他阿姨不像院長奶奶那樣會講故事,她們告訴我說,要不是院長奶奶半夜起來給孩子蓋被子,要不是她耳朵太尖了,在呼呼的風聲里聽到像針一樣細的小孩哭聲,我早就凍成一根雪糕了。
院長奶奶發現我以後,搓啊暖啊一個晚上我才緩過來,可以喝點牛奶了。我的嘴唇長成那樣,餵奶只能一點點往裡面擠。別的孩子是一口一口喝奶,我是一滴一滴喝奶。院長奶奶和幾個阿姨輪流接力,到天亮,才往我嘴裡滴完了一瓶牛奶。
過節的時候,總會有人送來花花綠綠的玩具,裝在盒子里,漂亮極了。可有時候送過來的一堆玩具中,也有一兩個斷手斷腳,它們就被裝在馬夾袋裡。
我就是一個被裝在馬甲袋裡的小姑娘。
阿姨們告訴我,被送來的孩子中,有的裝在搖籃里,有的裹在暖和的小棉被裡,甚至還有一個是裝在名牌的大手袋裡。只有我,是裝在一個大大的超市馬夾袋裡,像丟到垃圾堆里一樣,隨手丟在福利院門口。
後來大了以後,我學到了很多語文知識。我知道了院長奶奶和那些阿姨的不同。同樣一件事情,院長奶奶嘴巴里說出來是童話,別的阿姨們說出來就是報告文學。
五歲生日那天,我第一次穿上了粉色花布裙子。雖然院子里其他的小姑娘都不如我穿得那麼嶄新那麼好看,可是那天來了很多大人。
他們一個個從我身邊走過的時候會說:「哎呀,這個孩子好可憐啊!」然後把手伸向站在我旁邊那些漂亮的妹妹或者弟弟們,又說一句,「哎呀,這個孩子好可愛呀。」
我記得大人們最多看我一眼,就不會看第二眼。
斜視、兔唇,左腳還比右腳短一兩厘米,誰會要這樣一個破破的小女孩做他們的孩子?
在福利院生活了幾年,我就傷心了幾年。住在我房間里的姐姐妹妹們,很快一個接一個地走了。蕾蕾,我最喜歡的小妹妹,她走的時候,抱著我哭得哇啦哇啦的。
她說:「點點,我會回來找你玩的,給你帶布娃娃。」
蕾蕾坐上小汽車一溜煙跑遠了,但布娃娃我一直沒有看到。我知道,蕾蕾肯定把我給忘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好玩,是個大大的游樂場,有高高的摩天輪和雲霄飛車。她玩啊玩啊,玩得太開心啦,就把那個破破的、醜醜的點點忘記了。
我也想去游樂場,不過我明白,我是沒有機會的。
後來大了以後,我接觸到數學這個科目。我很快聯想到小時候在福利院里的感覺,那一次次被大人們挑剩下來的記憶太深刻了。
怎麼說呢,落選一次,就加上一個傷心,減去一個開心。
再落選一次,就乘以一個自卑,除以一個自信。
再再落選一次,就平方一個絕望,開根號一個希望……
那一天,又是一個被大人們挑選的日子。妞妞搶走了我的粉紅花裙子穿在身上。我呆了一會,也就放棄了向她搶回我的裙子的想法。
因為同樣一條花裙子,穿在我身上,只會讓我比難看更難看;穿在妞妞身上,就會比好看更好看。
她會碰見說她是可愛孩子然後把她帶回家的大人嗎?應該會吧。
比起我來,妞妞至少是健康又可愛的小胖妞。
那一天,院長奶奶生病了,其他阿姨打發我到沒人去的後院。
她們說:「點點,我們玩躲貓貓好嗎?你去找個地方躲起來,我們一會來找你噢。」
有個對我很好的,叫燕子的阿姨,悄悄抹了抹眼睛。她哭了嗎?為什麼玩躲貓貓要哭呀?
其實我想說,我一直呆在福利院也可以的呀。奶奶對我很好,阿姨們也對我不錯。雖然身邊的小朋友總是換來換去,我也是很開心的呀。
那天,我像一個小小的零蛋,在空空盪盪的院子里轉來轉去。
不知道是不是吃糖讓人有幸福的錯覺,我的眼前突然飄過一大片藍的、白的點子,真清爽真好看啊。我噙著棉花糖,傻傻地跟在後面。
突然,那些點子一起朝我撲過來。有個阿姨轉過身來,就像我在童話里看到的漂亮溫柔的仙女。藍白點的連衣裙,袖管蓬蓬鬆鬆的,裙擺大得像院子里的遮陽傘。
她俯下身,嘴唇是好看的草莓一樣的甜甜的顏色。
「你叫什麼名字,怎麼一個人在這里?」緊接著,我聽見一個天使一樣的嗓音。
「點點。」我盯著她,細細的嗓子眼裡擠出一句話,「阿姨讓我在這里躲貓貓,不要被人找到。」
「呵呵,」她笑起來,眼角細細的皺紋一漾一漾,泛起好溫柔的漣漪,「這下你不要再躲貓貓了。來吧,媽媽可找到你啦!」
這個漂亮得像仙女一樣的人,要做我的媽媽?
我跳了起來,把棉花糖遞給她:「媽媽,給你吃。」
雲朵一樣的棉花糖被我咬得缺了一個大角,可她張開嘴,啊嗚一口吞了下去。
我粘著棉花糖的手緊接著牢牢粘在媽媽漂亮的裙擺上。風一吹,裙擺上所有藍的、白的點點就噼里啪啦跳起舞來了。我小小的心也跟著撲通撲通歡跳起來。
我傻呵呵又暈乎乎地笑著,一路上看到一個人,就告訴一個人,像喜鵲嘰嘰喳喳歡叫著:「媽媽找到我啦!媽媽找到我啦!媽媽找到我啦……」
所有的人眼睛都粘在媽媽的身上。阿姨們用大跌眼鏡的眼神看著我,其他小朋友們也揉起了眼睛。
連院長奶奶聽到我一路的歡叫聲,也從床上跳起來,病一下子好啦!
走過妞妞身邊的時候,我轉過頭對她說:「我的裙子送給你啦!」
穿著粉紅花裙子的妞妞腦袋向右歪著。她歪錯了方向,現在只有左邊的小酒窩露在上面了,像淺淺的小盤子
⑨ 探討開展哪些活動能加強幼兒美術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內容,能激發幼兒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幼兒在美術教學中產生興趣, 體驗藝術的樂趣和情感?教師設計的內容就必須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因為幼兒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在美術活動中只有達到了他自身的認知水平,才能激發他對此美術活動的興趣。只有幼兒對美術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的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如在「三八」婦女節教育主題活動中,我問幼兒是誰的節日,他們異口同聲回答「媽媽和奶奶的節日」,我接著就說:「孩子們你們愛不愛自己的媽媽和奶奶,如果愛她們就用你們的巧手畫一畫你最熟悉的媽媽和奶奶吧!表達你對她們的愛意和節日的祝福。」他們一下提起了興趣,拿起筆就畫,他們畫的媽媽有的穿裙子、有的穿褲子,還有長頭發、短頭發等;畫奶奶的也有特徵:臉上有皺紋,頭發是卷發的,手拄拐杖的……幼兒還用油畫棒塗了色,顏色搭配極為恰當,每一位幼兒的畫都有不同特徵和創意,能畫出這樣的畫真的很不錯,他們為什麼能自己創造出這樣好的畫呢?主要是教學內容來源於他們熟悉的生活,畫的內容是他們印象最深、最熟悉的人。所以,幼兒才能做到心中有物,筆下才能有畫。讓幼兒以生活中的人事物為切點,在生活中親身去感受美術,激發他們對美術的學習興趣,為幼兒奠定良好的美術表現打下基礎。
二、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材料,是激發幼兒創作的源泉
材料是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學習、創造的中介和橋梁。用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是幼兒創作的源泉,它更易引發幼兒濃厚的興趣,激起創作的靈感。因為,貼近幼兒生活的美術教學材料能激發幼兒在活動中利用各種感官去想像探索實踐 ,促進了幼兒創造性的發展.幼兒在活動中會自由接伴,自由選擇,自主創作,自由發揮。讓幼兒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如小班幼兒在繪畫方面困難比較大,教師引導一般都是從基本繪畫內容開始,各種線段、點、圓或是范畫讓幼兒感知,這樣單調枯燥教學活動激發不了幼兒學習的興趣。我們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是「一切從幼兒出發」的教育理念,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大膽嘗試,提供一些幼兒熟悉的生活材料:樹葉、毛線、塑料管、蛋殼、水果網、泡沫板等,讓幼兒動手自由創作,幼兒利用不同材料創出不同作品。小班幼兒製作出毛線寶寶、小樹開花、小房子等,大中班幼兒製作出成各式各樣的瓶娃娃,風鈴,小汽車, 月餅盒做成了電腦。讓幼兒利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材料,激發他們展開稚嫩的想像翅膀,創造出他們心中的美.所以,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材料,能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三、生活化的美術教學活動,能升華幼兒對藝術的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源於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也就是說生活是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要讓幼兒在生活中去學習,去探索。所以我們要讓幼兒親身去感受自然界和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發現事物美的特徵,親自去探討他們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滿足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也為美術表現積累了情感經驗,奠定良好的美術表現基礎,使幼兒達到願說樂畫的境地。在不同情景中或是特殊的氛圍對幼兒的吸引力很大,會在幼兒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有利於充分激發他們的藝術情感。這樣在進行美術活動中學生就感覺到輕松有內容可畫,在色彩的搭配上有自己主見了。例如,小班主題牆美術活動「春寶寶來了」幼兒小,對春天到來還很迷茫,教師講理論他們更無法感受到,所以我們就帶幼兒到自然界找春來,把他們帶到幼兒園里和廣場上,引導幼兒觀察和體驗春天到了,讓孩子去看春天的特徵,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桃花開了、 河裡的冰融化了、小草發芽、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等等,通過親身體驗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而激發孩子繪畫的慾望。於是,一幅幅美麗的春來來了的主題畫,展示在了「春娃娃來了」的主題牆上。這次踏青活動不僅讓幼兒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也從活動中體驗了愉悅的情感,激起了探索的願望。
四、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形式,能挖掘幼兒的創作潛能
生活化的美術教學形式是多樣性的,靈活性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徵,認知水平,可以提供一個有利於幼兒身心發展,適合其興趣的教學形式,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美術活動自由創作,自由地發揮。也可以根據幼兒個體差異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進入活動區,大膽而真實地表現自己。 讓幼兒們在寬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發掘他們的創造潛能。如在大班《樹葉變變變》美術活動中,我提前讓幼兒做准備,秋天一到, 我就讓家長帶幼兒在郊外感受秋天,並觀察自然界萬物的變化,並收集各種不同的樹葉,讓家長引導幼兒把他們收集樹葉按某一特徵將分類放在一起並用書壓一壓,到組織《樹葉變變變》美術活動中讓幼兒帶葉子,對它們進行創意粘貼畫。幼兒相互合作,自主創作,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有的用槐樹的葉子做金魚的身體、楓葉做金魚的尾巴;有的用各種各樣的葉子做成螞蟻的小船、飛舞的蝴蝶;有的幼兒利用樹葉粘貼海底世界和美麗的春天情境畫。
生活化美術教育是通過生活化活動,滿足幼兒不同需要,從而實現美術教育的活動的真正價值。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特有的功能,充分利用和擴展幼兒現實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從生活實際的層面上去解決實際問題,強調幼兒的實踐活動與其生活經驗的結合,根據兒童的興趣愛好、創作途徑、創作形式來挖掘幼兒的創作潛能。
⑩ 中班的美術課,給小熊塗顏色
你好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復習認識紅、黃、藍、綠四種顏色,感受色彩的美;
2.鞏固塗色的方法,使幼兒能運用恰當的顏色塗染;
3.培養幼兒塗色的興趣,使幼兒養成作業認真細致的良好習慣。
活動准備
1.顏色標志牌(紅、黃、藍、綠)若干,未塗色的小花圖片若干,油畫棒若干。
2.請大班的小朋友准備花姐姐的情境表演。
3.活動背景圖《春天》
4.教師頭飾、花姐姐頭飾、裙子各一件,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帶頭飾扮色彩媽媽,邀請幼兒做顏色寶寶,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媽媽和寶寶的角色使幼兒感到親切,以游戲的方法導人使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
二、基本部分
1.復習認識四種顏色。
(1)請幼兒帶上顏色標志牌,相互觀察,並說一說自己是X色寶寶。
(顏色標牌幫助幼兒很快進入角色,幼兒在相互觀察和講述中分享經驗,增進了彼此間的相互學習,教師則可從旁觀察幼兒對顏色的認知情況。)
(2)玩游戲《媽媽寶寶抱一抱》,鞏固對四種顏色的認識。玩法:教師唱「x色寶寶你在哪裡」戴相應顏色標志牌的幼兒邊唱「我在這里,我在這里,媽媽抱一抱,邊走向教師和教師互相抱一抱。
(和媽媽一起游戲總是非常愉快的,抱一抱的動作既滿足了小班幼兒的心理需要,又幫助其明確每種顏色的名稱。)
(3)請幼兒找一找背景圖中什麼東西和自己的顏色是一樣的。
(背景圖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隱性教育環境,引導幼兒的思維由單一的顏色擴展到五彩的大自然當中,並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4)引導幼兒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紅(黃、藍、綠)色的,感知色彩的美。
(從觀察顏色、找相同的顏色到講述生活中各種物品的顏色,逐步深入,加深幼兒對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認識。在討論中幼兒的思維得到擴展,在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美的同時,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塗色活動。鞏固塗色的方法,進一步引導幼兒感知色彩的美。
(1)花姐姐以憂愁的樣子出現在小朋友的面前。(花姐姐的裙子上貼有許多未塗色的小花。)
(2)引導幼兒用塗色的方法幫助花姐姐給小花穿上漂亮的衣服。幼兒自選一朵小花做塗色練習,教師提示幼兒塗色時應注意的事項:選用恰當的顏色塗染;塗色要均勻、塗滿、干凈;塗色時,左右或上下擺塗。
(3)放輕音樂,幼兒塗色,教師巡迴指導。
(小客人花姐姐的出現將活動自然地引入第二環節;請小朋友幫忙這一情節,在激發幼兒同情心的同時也有助於使幼兒養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
3、裝扮花姐姐的裙子,引導幼兒欣賞五顏六色的花。師幼共同評價,引導幼兒進一步感受色彩的美,體驗創造的快樂。
(對花姐姐的裙子前後不同的比較,使幼兒直接感受色彩的美。而變漂亮的花姐姐對小朋友的感謝,在讓幼兒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增強了其自信心、提高其對藝術活動的興趣。)
三、結束部分
1.花姐姐和小朋友共同表演(小花)。
2.幼兒和花姐姐一同外出遊戲。
活動結束:(在歡樂的歌聲中愉快地結束此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