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利沙米爾女裝
擴展閱讀
托帕石男裝戒指款式 2025-02-13 04:13:03

利沙米爾女裝

發布時間: 2022-07-08 06:16:54

1. 請列舉下以色列建國以來的歷屆總理

1948-1954戴維·本-古里安 工黨
1954-1955摩西·夏里特 工黨
1955-1963戴維·本-古里安 工黨
1963-1969列維·艾希科爾 工黨
1969-1974果爾達·梅厄 工黨
1974-1977伊扎克·拉賓 工黨
1977-1983梅納赫姆·貝京利 庫德集團
1983-1984伊扎克·沙米爾利 庫德集團
1984-1986希蒙·佩雷斯 工黨
1986-1992伊扎克·沙米爾 利庫德集團
1992-1995伊扎克·拉賓 工黨
1995-1996希蒙·佩雷斯 工黨
1996-1999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利庫德集團
1999-2001埃胡德·巴拉克 工黨
2001-2006阿里埃勒·沙龍 利庫德集團
2006--今 埃胡德·奧爾默特 前進黨
(沙龍退出利庫德集團,另組新黨「前進黨」參加大選,卻因中風變成植物人,奧爾默特領導前進黨 )

2. 1400元沙米爾鏡片貴嗎

貴。
對於經濟條件好的可能不貴,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就貴了。沙米爾鏡片有很多專利技術,比如突破性八大定製鏡片技術,確保佩戴者任何處方,任何形狀的框架,都能擁有舒適優化的。
沙米爾鏡片有很多專利技術,比如突破性八大定製鏡片技術,確保佩戴者任何處方,任何形狀的框架,都能擁有舒適優化的。

3. 「沙米爾」鏡片,你聽說過嗎

鏡片如下:

聽說過這個鏡片。國際光學鏡片巨頭沙米爾®(Shamir ®)2020年7月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選擇中國作為最新品牌形象全球首發。

沙米爾鏡片有很多專利技術,比如突破性八大定製鏡片技術,確保佩戴者任何處方,任何形狀的框架,都能擁有舒適優化的視力;比如結合了人工智慧,鏡眼優化超越了傳統的測量和模擬的AI個人漸進鏡片,帶來智能視覺設計的真正革命,以上等等。

簡介:

沙米爾是沙米爾集團旗下品牌,總部位於以色列,1984年,沙米爾漸進片上市,引入AI及大數據進入鏡片設計領域。沙米爾擁有12 家光學車房、2 處現片工廠、8 家Inotime。2020年中國將作為沙米爾品牌最新形象的全球首發市場。

美樂集團光學事業部旗下的賓得光學眼鏡有限公司和黃金屋光學眼鏡有限公司,與高端光學品牌沙米爾達成戰略合作。

4. 近代以色列歷史

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最初是指一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一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一地區存在了超過一千餘年。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庭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一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一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庭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份。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一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迴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一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一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被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斗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1949年1月25日全國選舉中,有85%的合格選民參加了投票,接著有120個議席的第一屆議會開會。兩位曾領導以色列建成國家的人成為該國的領袖,猶太人代辦處領導人大衛·本-古里安當選首任總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哈伊姆·魏茲曼由議會選為首任總統。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聯合國的席位,成為第59個會員國。
1948年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里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斗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里亞,後來那裡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沙地帶。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離了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巴勒斯坦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النكبة),預計有400,000至900,000名巴勒斯坦難民流亡,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帶的猶太人口開始撤回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50年代和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里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丑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一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一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干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台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綳。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一則和平協議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一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1969年,以色列的第一名女性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70年代
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一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干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劃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日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准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扎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折點,從1948年來一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המערך)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一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一次獲得阿拉國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薩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裡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80年代
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製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一場攻勢,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扎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一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裡,原本由伊扎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西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一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佔領區域的一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90年代
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一、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導彈擊中。導彈並沒有直接殺害任何以色列的公民,倒是有一些人因為不正確使用預備的防毒面具而死亡,除此之外一名以色列人遭到愛國者導彈碎片擊中而喪命。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薩達姆政權,一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導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抬頭。
在選舉之後,伊扎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里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阿拉伯國家。
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一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西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一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2000年後
以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戴維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一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沙地帶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沙龍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一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里爾·沙龍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沙龍開始從加沙地帶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沖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在艾里爾·沙龍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沙地帶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一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游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一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一千名黎巴嫩平民、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
2008年9月18日凌晨,外交部長利夫尼在以色列執政黨前進黨17日黨主席初選中以微弱優勢獲勝,將接替奧爾默特成為前進黨成立3年來的第三任黨主席和第一位女性黨主席。 據報道,最終統計結果顯示,利夫尼獲得43.1%的選票,領先其最大競爭對手、交通部長莫法茲1.1個百分點。,因此利夫尼最終勝出,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總理。
2008年12月28日 以色列戰機和武裝直升機27日對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發動了大規模空襲,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發言人巴爾胡姆27日要求其下屬武裝派別對以色列發射遠程火箭彈,以報復以軍空襲加沙。
這次空襲是自1967年中東戰爭以來,以軍襲擊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單日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加沙地區應急機構負責人29日表示,以色列對哈馬斯發動的空襲已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餘人受傷。巴勒斯坦27日宣布未來三天為哀悼日。
以色列外長利夫尼表示,選在這個時候痛擊哈馬斯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哈馬斯違反半年前的停火協議,幾乎每天以火箭、迫擊炮攻擊以色列平民。最近更變本加厲,上周曾有一天發射80枚火箭的紀錄。因此以色列無法再忍受。
[編輯本段]六、司法

以色列的司法部門是由三層架構的法庭組成。在最低層次的是地方法院,分布於大多數的都市。第二層則是地區法院,同時負起上訴法院和地方法院的功能,分布於五座城市: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貝爾謝巴、以及拿撒勒。
最上層的法院則是以色列最高法院,位於耶路撒冷,目前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是Dorit Beinisch。最高法院是最高的上訴法院,也身兼高等法院(HCQJ)的功能,高等法院主要是負責解決個別公民對於法院提出的請願,對這些請願的回覆通常是由政府部門進行(包括以色列國防軍)。這樣的請願可能使得高等法院作出決定,指導政府部門改正行政的方式。
一般的法官是由國會組成的委員會、最高法院的法官、以及以色列律師行會的會員聯合選出的。法律規定要求法官在70歲時退休。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司法部長所批准,負責指派所有法庭的常務官員。
以色列並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為擔心若加入成員將會導致以色列在有爭議的領地的殖民者會遭到起訴.
以色列並沒有一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的運作都是依據以色列國會頒布的法規進行,包括了一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早一份正式的憲法[24],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的起草過程仍在進行[25]。
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歐陸法系和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國宣言的影響。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採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進行任何獨立的調查。
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建築。如同歐陸法系,以色列並不採取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進行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一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採用。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和基督教)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占的法律權利。
[編輯本段]七、禁忌
1�交通全告停止的安息日及贖罪日
猶太教的安息日是從星期五太陽入海開始到星期六的傍晚時分止;大多數餐廳和電影院等場所在這段時間內都不營業,公共交通也停頓。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向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在贖罪日(通常在公歷十月初或九月底)這一天,交通將絕對告停。除非救護車等必須行駛的車輛,其車窗前後必須有當日可以行車的標志,否則在這一天路人向車上扔石頭、西紅柿、雞蛋等是合法的。這一天猶太人會穿著白衣服在馬路中間散步,孩子們在街上騎自行車。這一天通常也是校友散步到學校附近見面的日子。
2�莫誇獎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之間的糾紛層出不窮。宗教上的原因,是造成這種糾紛的根源所在。伊斯蘭教徒認為耶路撒冷是他們的聖地,這個問題糾纏至今難以解決。所以,到了以色列或阿拉伯諸國,應該避免誇獎對方任何一國,否則,勢必引起麻煩。
3�飲食禁忌
源於聖經對飲食的規定,根據這些規定(kashrut),猶太人只能食用某些特定種類的肉類和魚類。而豬肉和兔肉,以及貝殼類是不行的。水裡無翅無鱗的,雀鳥之類,有翅膀用四足爬行的物,蝗蟲,螞蚱,蟋蟀與其類,蚱蜢與其類,這些都不可以吃。另外,用於奶製品的餐具必須和用於肉製品的餐具分開使用。魚類、蛋、水果和蔬菜(Pareve食品)可以同肉類或者同奶製品同時食用。分別用於奶製品和肉類的餐具應當分開使用、清洗和存放。 安息日當天是不允許烹飪的,只能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用小火慢燉。通常這樣的食品是Cholent(頭天做好的菜)或Kugel(類似面條)。按猶太教義,猶太人不吃豬肉和海蟄,不能把肉和奶製品一起食用。人道的宰殺動物,並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以色列人不吃豬肉,牛肉可以吃,但必須有猶太教牧師在場之下宰殺出來的牛,且被宰殺的牛不能太痛苦的情況下才可以供人吃食。他們還有一些禁忌:牛肉和牛奶不可以同時烹任,也不可以兩者同食。沒有魚鱗的魚類,亦在禁吃之列。
猶太教的飲食禁忌很多。關於血,《舊約·利未記》中說,耶和華告誡以色列人,「凡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們中間的外人,若吃甚麼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變臉,把他從民中剪除。」
4�光說一句「抱歉」並不能了事
在以色列如果犯了什麼錯誤,光說一句「抱歉」,往往不能就此了事。一犯了錯,你必須思路清晰地說出犯錯的原因,然後跟對方討論、溝通。如果省掉這一點,只想用一句「對不起」來打發過去,你會招來對方的輕視。為了一件事,你該把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搬出來,除非對方徹底了解,否則寸步不讓——這也可以說是彼此尊重。
5�參觀猶太教聖地和教堂時
以色列民族大多不拘泥禮節,可是如果參拜聖地,禮節就不能不守,而且嚴格得很。要進入猶太教的聖地或教堂,男性必須頂著一種叫做「哥巴」的帽子。進入回教教堂的時候,必須脫鞋,赤足而入進入基督教教堂時,必須脫下帽子。參觀這些地方,不能以遊山玩水的態度處之,氣氛應該是嚴肅的,絕不可以一路嘻嘻哈哈。

5. 沙米爾尼拉是什麼電視劇

沙米爾尼拉是抖音解說的名字,這部劇是《陰謀與婚禮》

《陰謀與婚禮》是印度Balaji電影公司出品、愛格塔·卡普爾製片、安努拉格·巴蘇導演的印度電視劇,由桑德婭·姆瑞德爾、瓦羅恩·巴多拉等主演。電視劇講述了印度美麗的女孩卡佳拉捲入了一場騙局婚禮的故事。

卡佳拉是一名活潑可愛的大學女生,品學兼優的她常常能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如果順利畢業,卡佳拉將繼續攻讀研究生,很顯然,她擁有著無量的前途和光明的未來。

然而,卡佳拉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之中,當地非常有權勢的大家族罕納家希望卡佳拉能夠嫁給他們的大兒子尼拉吉。為了減少家庭的負擔,卡佳拉答應了提親,輟學等待出嫁。

卡佳拉向罕納家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在結婚之前見一見尼拉吉,然而對方卻百般推辭。最終,卡佳拉在連新郎官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這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直到尼拉吉站在她眼前時,卡佳拉才發現,自己將要嫁給的,是一個智商連八歲孩子都不及的傻子。

尼拉吉的父親迪尼史告訴卡佳拉,尼拉吉其實是個很善良的孩子,他在八歲那年在樓梯上摔下來才變成這個樣子。比娜身體康復了,卡佳拉決定離開罕納家。尼拉吉弟弟蘇迪的妻子薩尼提告訴卡佳拉,在印度如果姐姐回到娘家那麼妹妹將很難出嫁,卡佳拉為了盧姬卡只好隱瞞著母親繼續留在尼拉吉身邊。

卡佳拉漸漸地被尼拉吉的單純、善良打動,開始喜歡上尼拉吉,並幫助他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尼拉吉回憶起八歲那年爺爺被人殺害在儲藏室的情景,可迪尼史卻告訴卡佳拉爺爺是因為因臟病發作而死。

卡佳拉發現有人偷偷的換了尼拉吉吃的葯想害尼拉吉,原來是尼拉吉母親瑞卡的弟弟哈萬吉所為。卡佳拉算找到哈萬吉弄清事情的真相,這時哈萬吉卻出車禍死了,臨終前只告訴卡佳拉遺產。

尼拉吉在卡佳拉的幫助下身體快要恢復了,可卡佳拉卻發現始終有人在阻止尼拉吉恢復健康。卡佳拉要不惜一切代價找到害尼拉吉的兇手。

尼拉吉的弟弟蘇迪在外邊有個情人,所以對他的妻子薩尼提態度很不好,還打算離婚。在一次意外中,薩尼提懷孕了,蘇迪還打算下葯打掉肚子里的孩子,由於良心發現他改變了主意,並漸漸地喜歡上了薩尼提和孩子,薩尼提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薩尼提的媽媽拿來一份文件讓薩尼提簽字,這樣她就可以永遠的保住自己的秘密。尼拉吉的妹妹菩瑞亞被男朋友蒙騙,和廣告公司簽訂了一年的合同做廣告模特,被迪尼史氣憤的趕出家門。尼拉吉最小的弟弟伊山是個善良的人,他曾經有過一段難忘的戀情,經過相親娶了單純的比哈娜,並愛上了她,決定忘掉那段戀情。可沒料到比哈娜的姐姐就是以前的戀人。

經過卡佳拉的調查了解,她認為尼拉吉的父親迪尼史就是想害尼拉吉的兇手。可卡佳拉沒有料到迪尼史找到律師把所有的家產都轉給了尼拉吉,並由卡佳拉做財產的監護人。律師把這一切告訴了瑞卡,瑞卡才是真正想害尼拉吉的人,她不想把罕納家的財產給尼拉吉,瑞卡最後悔的就是讓尼拉吉娶了卡佳拉,她已對尼拉吉作了手腳。一切都要按她的計劃進行。

6. 猶太民族的偉人有哪些

猶太民族的偉人:

商業奇才:洛克菲勒、摩根、斯隆、普利策

政界要人:所羅門王、托洛茨基、基辛格、古里安、奧爾布賴特

思想家:馬克思、弗洛伊德

藝術家:畢加索、斯皮爾伯格

科學家:

大預言家《諸世紀》作者-------諾查丹瑪斯

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

匈牙利籍著名空氣動力學、物理學家------馮.卡門-----錢學森的老師

學者風范,女性楷模------諾德

非凡的,卓越的數學家------柯朗特

控制論之父-------維納

二十世紀的數學巨人-------馮?諾伊曼

核科學女傑--------梅特娜

植物學家-------阿洛阿洛索思

醫生及教育家-------詹努斯.克爾察克

1914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拉尼

確立量子化原 子的大物理學家------弗朗克

奠定新自然觀基礎的物理學家-------玻恩

原子物理學及量子力學創始人 ------尼爾斯.玻爾

核 和平之路的開路先鋒-------西拉德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氫彈之父、原子彈裝配者------特勒

理論物理學奇才-------費曼

免疫學奠基人-------埃爾利西

發現葉綠素的人-------威爾施泰特

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奠基者-------盧里亞

氮肥之父--------哈伯

生命之神--------萊西斯坦

觀察螞蟻的孩子,大生化學家---------布洛赫

有機硼化合物的開拓者-------布朗

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學家--阿瑟·科恩伯格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勒葦

發現合成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弗哈伯

繁茂的哥根廷花園的締造者------弗蘭克

吞噬細胞的權威-------梅契尼科夫

解剖學和病理學大師-------亨勒

皮膚病學專家--------卡波希

皮膚病學家,烏納瘤命名者-----烏納

醫學家,夏姆伯格病命名者-----夏姆伯格

皮膚病專家,拉沙葯膏創始人------拉沙

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弗萊明

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弗洛里

青黴素的發現者之一--------錢恩

鏈黴素的發現者-------瓦克斯曼

發現呼吸酶活動方式的科學家------海因里希

有機化學創始人------馮.拜爾

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施溫格

美國科學家------菲李普曼

科學家-------威斯塔特

科學家-------卡羅

科學家-------亨利

科學家-------德里福斯

化學家-----賴希施泰因

飛艇的實際發明人------大衛.舒華滋(在他接近成功時猝死,都柏林伯爵向其後人買到技術)

直升飛機的發明人-----亨利.斐納

在飛機的發明人萊特兄弟背後有一位猶太人奧多?利安達替他們開飛機.

在有線電話的發明人貝爾發明電話之前16年,已有猶太人試製成電話機.

文學界:

十九世紀德國偉大詩人-------海涅

十九世紀的大批評家-------勃蘭兌斯

最初的獨白者-------施尼茨勒

小說藝術的偉大革新者------普魯斯特

以色列當代詩人------尤里?基維?格林伯格

作家的作家'-------斯坦因

祈禱詩人'-------里爾克

享譽世界的文體大家-------茨威格

西方現代派文學奠基人,迷宮小說'的始祖-------卡夫卡

用歷史彈奏時代的最強音-------弗希特萬格

《聖經》哺育的文學天才-------阿格農

制訂「機器人三定律」的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

作家-------亨利希曼

河堤上的哲人------帕斯捷爾納克

大'記者''作家'-----愛倫堡

悲劇詩人------曼德爾什塔姆

猶太作家------沙隆-阿里奇姆

早期希伯來文詩人------比亞利克

猶太詩人------亞伯拉罕.馬普

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曼

蘇聯早期短篇小說作家------巴別爾

以色列交響樂團創辦者,波蘭小提琴家 ------布羅尼斯拉夫.胡貝爾曼

義大利指揮家,首場交響樂團演出指揮者------阿托曼托斯卡尼尼

迷惘的一代'代言人------雷馬克

俄羅斯的功勛藝術家------列昂諾夫

創造當代猶太人生活的史詩-----艾辛格

著名記者-----馬克斯諾達爾

卡夫卡式的天才-------卡內蒂

美國左翼戲劇的弄潮兒------奧特茨

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貝克特

猶太性最強的猶太作家------馬拉默德

當代美國最傑出的小說家-------索爾?貝婁

美國獲獎最多的戲劇家-------米勒

19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澤

異化青年的'守望者'-------塞林格

小題材作品大師--------艾興格

作家------肖洛姆-阿萊漢姆

最有資格代表時代的美國作家------梅勒

黑色幽默'文學的始作俑者------海勒

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文學的一顆彗星,女作家-------戈迪默

垮掉的一代'沖浪人-------金斯伯格

詩人沉思者-------布羅茨基

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

通信媒介:

通訊之王-------路透

開創新式新聞事業的傑出報人-----普利策

狂記者'------基施

《華盛頓郵報》主編,女董事長,報界女強人----凱瑟琳格雷厄姆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CBS------威廉.佩利

美國全美廣播公司總裁-------薩爾諾夫

《紐約時報》創辦者------雷蒙

後來讓《紐約時報》成為世界性重要報紙的------奧克斯

曾一度壟斷全球新聞媒介的英國報業巨頭馬克斯..韋爾

文藝界世界電影藝術大師-------愛森斯坦

美國當代喜劇電影大師------伍迪艾倫

現代繪畫的先驅者-------畢沙羅

抒情風景畫巨匠-------列維坦

立體主義繪畫大師------畢加索

世界最知名演員之一------達斯汀霍夫曼

英年早逝的畫壇才子------莫迪里阿尼

譽滿全球的藝術壽星------夏加爾

傑出的音樂劇作家------邁耶貝爾

世界上六七位頭號詩人之一 --------耶胡達阿米哈伊

以色列著名文學家------奧斯

好萊塢老闆------高德溫

好萊塢黃金時代巨頭-------華納兄弟

好萊塢米高梅公司創始人之一------洛伊

好萊塢米高梅公司創始人之一------朱克爾

派拉蒙公司掌門人------米克爾

21世紀福克斯FOX公司創始人

電影導演大師,表演藝術家1987年《金錢本色》男主角奧斯卡獎得主-----保羅紐曼

偉大的音樂詩人------門德爾松

傑出的指揮和作曲大師------馬勒

自學成才的音樂巨人------勛伯格

世界鋼琴泰斗-------魯賓斯坦

旋律天才--------格什文

美國一代音樂宗師------科普蘭

神弓-------海菲茨

蜚聲世界的小提琴大師------梅紐因

身材藝精的小提琴名家------珀爾曼

美國現代著名電影製片人,導演,藝術大師-----斯皮爾伯格

馳名世界的大畫家------拉斐爾

大畫家------布洛赫

知名畫家------愛波斯坦

抽象美術大師-------畢加索

音樂大師------卡拉揚

作家-------奈麗.薩克斯

思想界:

基督教創始人,精神領袖,思想大師------耶穌

精神分析學開創人------弗洛伊德

泛神論大師------斯賓諾莎

現象學大師-----胡塞爾

社會學,政治學大師------馬克思.韋伯

符號學大師-----卡西爾

哲學大師------韋特根斯坦,馬爾庫塞,弗洛姆,盧卡契,波普爾.

文學詩人---梅聶

著名心理學家消費心理模型發現者----馬斯洛

商界,經濟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J可羅,P.A薩繆爾森,西蒙.

經濟理論專家-----大衛.李嘉圖

控制世界黃金市場和歐洲經濟命脈200年的商人 ------羅斯柴爾德家族:老羅斯柴爾德 -----尼桑.羅斯柴爾德

資本主義世界第一個10億富翁,石油大王美孚公司------洛克菲勒

壟斷大財閥-----摩根

紅色資本家------哈默 成功在利比亞開採石油

美國鐵路大王-------庫恩.洛布

華爾街大佬-------賀喜哈

牛仔褲創始人-------利維.斯特勞斯

華爾街金融大王------安德烈.邁耶

英荷殼牌公司創始人-------馬庫斯塞繆爾

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馬克斯-斯賓賽公司創始人------馬克斯

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公司薩奇公司創始人 -----薩奇兄弟:查爾斯,莫里斯

美國大亨------巴魯克

美國銀行家------萊曼兄弟

美國連鎖店的先驅----盧賓, 1894年生於俄國

《花花公子》雜志創辦人海福拉

遠東第一富翁-----沙遜和他的沙遜跨國集團.

南非大富豪,曾為南非首富-----巴納特

政治軍事界:

以色列建國前右翼修正派領導人---亞博廷斯基

猶太復國主義者,社會主義者 ------貝爾勒卡茲恩尼爾松

猶太基金會創始人------麥納海姆.猶斯金

社會福利倡導者------索佐爾德

以色列宗教學院創始人-------阿米爾

荷蘭籍猶太反法西斯女戰士----安娜弗蘭克

猶太復國主義倡導者,作家------亨利.勞斯

俄國猶太復國主義倡導者------平斯克

現代猶太復國主義之父------赫茨爾

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以色列第一任總統 -------哈伊姆魏茲曼

英國著名將軍-----夏爾萊斯歐爾德溫加特

俄國猶太復國主義者-------萊翁.平斯科爾

猶太基金會創始人,復國運動領袖 -------大衛.沃爾夫松

以色列首任教育部長------蓋爾

希伯來語言學家------本.耶胡達

以色列之父,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世界猶太

復國主義運動重要領導人,'老頭'-----本古里安

以色列第二任總理------摩西.夏里特

特拉維夫保衛戰烈士 -----約瑟夫.圖姆派爾多

以色列的女總理------梅厄夫人

以色列著名地下軍事組織領導人,諾貝爾

和平獎獲得者------貝京

以色列總理-------列維埃西科爾

猶太人定居點保護組織'哈波麥爾'創建人 -------馬尼亞舒夏特

米可夫農業學校創始人-------夏洛特.耐特

以色列第三任總統,歷史學家,詩人-------夏扎爾

哈加姆運動領袖-------加洛姆波

以色列議員,博士------默施.斯耐

二戰猶太旅軍官-------大衛拉吉爾

以色列獨立戰爭軍官-----薩蒂赫

二戰中犧牲的著名猶太戰士----斯泰恩

猶太復國主義者,拉比----麥耶爾.歐吉爾

猶太領袖拉比----亞伯拉罕伊薩克庫克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袖----傑埃夫雅布金斯基

30年代猶太復國主義組織主席-----索科洛夫

本-古里安的'指南針'------卡茨內爾森

以色列建國前的哈迦納全國總部司令官------伊斯雷爾加利利

以色列第二屆政府國防部長-----哈平斯-拉翁

以色列獨眼將軍,國防部長------摩西?達揚

以色列右翼利庫德集團代表人物,以色列的愷撒,現任國防部長----阿里克沙龍

以色列摩薩德領導人,總理-----沙米爾

以色列三任總理,本-古里安門徒-----佩雷斯

遭暗殺的以色列總理------拉賓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美國鷹派女國務卿------奧爾布萊特

以色列第二任總統-----伊扎克.茲維

猶太法典學家,拉比-----阿耶.萊文

以色列政治家-----麥耶爾.巴爾-伊蘭

猶太服國主義者--------米夏爾哈爾波林

以色列著名政治家------雅克阿隆

馬掌匠,拉比------約書亞本哈南拉

教師,拉比-------麥爾.巴拉.哈奈斯

拉比,檀香製造匠------約哈納.哈-山德爾

猶太旅創始人-------約瑟夫特魯姆比多爾

猶太宗教改革家,拉比 -------阿巴希萊勒西維爾

新聞工作者-------波萊茲.伯恩施坦

機會主義代表,政壇名人------拉薩爾

國際控制原子能的'巴魯克計劃'提出者,

女革命家,政壇名人-------盧森堡

革命家,政壇名人-------奧爾加

共產國際的神秘使者-------鮑羅廷

共產國際的神秘使者-------馬林

被剝奪國籍的政治家-------托洛斯基

英國首相-------狄斯累利

前蘇聯政治家------季諾維也夫

前蘇聯政治家------加米涅夫

前蘇聯政治家------斯維爾德洛夫

前蘇聯政治家------卡岡諾維奇

古代猶太王國第一代國王-----掃羅

古代猶太王國第二代國王-----大衛

古代猶太王國第三代國王-----所羅門

古代猶太小刀黨起義領導人-----拉埃爾

耶穌十三門徒之一出賣耶穌的罪人------猶大

耶穌十三門徒之一-------彼得

耶穌十三門徒之一-------雅各

希伯來人中第一個被稱為先知的英雄 -----摩西

希伯來人中第三個被稱為先知的第一任祭司 -----亞倫

正典中第一個出現的先知,九大先知之一 -----阿摩司

猶太王約西亞的女先知-------戶勒大

大衛王的曾祖母----------路德

撒母爾之母------哈拿

英雄夫妻,民族戰士-----祖克爾曼夫婦

特拉維夫創建者和市長---麥耶爾迪森高夫

著名銀行家-------利昂.耶胡達.瑞卡那提

以色列首任議會議長------斯普林扎克

神秘先知------以利亞

古代先知------何西阿

富有詩人氣質的先知------耶利米

古代猶太復國主義設想者-----以西結

正規學校教育創導者------約書亞本加瑪拉拉

第一位創立全民義務教育的大法官 ------西緬.本.蔡奇

猶太民族傳統教育模式奠基人----約翰蘭

猶太法典中最收尊敬的拉比-----亞基巴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7. 巴薩耶夫是誰

「高加索之狼」--巴薩耶夫 沙米爾·薩爾瑪諾維奇·巴薩耶夫 (俄語:Шамиль Салманович Басаев,1965年1月14日-2006年7月10日) :車臣陸軍將領,車臣獨立運動領導人。 2006年7月10在被俄羅斯軍警擊斃於印古什共和國。巴薩耶夫1965年出生在車臣南部山區。中學畢業後應征入伍,在莫斯科空軍總司令部擔任兩年消防員。退役後考入莫斯科土地規劃學院,就讀土地管理專業。據說他在校期間足球踢得不錯,二年級時因成績太差遭校方開除。 巴薩耶夫先後擔任車臣共和國杜達耶夫分離主義武裝衛隊長、副總參謀長,車臣非法武裝司令、總司令。他素有「恐怖大師」之稱。1991年以來,他多次策劃、實施劫持人質事件。 俄羅斯政府掌握的資料顯示,2002年10月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人質事件系巴薩耶夫一手策劃和指揮。這起事件中,700多名觀眾和100多名演職人員遭劫持,其中有數十名外國人。雖然俄特種部隊幾天後採取行動解救出多數人質,但仍有130名人質死亡。 30多名恐怖分子2004年9月在俄羅斯北奧塞梯共和國別斯蘭市第一學校劫持1000多名學生、家長和教師,致使335人死亡、500多人受傷,死者多為學生。巴薩耶夫事後宣稱對這起俄羅斯歷史上最血腥的劫持人質事件負責。車臣「副總統」
鑒於巴薩耶夫地位「重要」,多年來,俄羅斯情報和安全部門一直不遺餘力地加以追殺。 2000年2月,巴薩耶夫在與俄聯邦軍隊交火時觸發地雷,右腳被炸斷,雙手和頭部受傷,但卻僥幸躲過一劫。 1996年8月6日,巴薩耶夫帶領3000名匪徒進犯格羅茲尼市。1998年1月,車臣前「總統」馬斯哈多夫宣布解散車臣政府,授權他組成新政府。擔任車臣「總理」幾個月,因與馬斯哈多夫意見不和而辭職。為保存實力,他率領手下逃入車臣南部山區。 車臣反政府武裝領導人馬斯哈多夫2005年3月遭擊斃後,各方普遍認為巴薩耶夫將借機奪權。但巴薩耶夫卻出人意料地支持薩杜拉耶夫接替馬斯哈多夫擔任車臣非法武裝最高領導人。 薩杜拉耶夫出任所謂車臣「總統」後,投桃報李,任命巴薩耶夫為「政府第一副總理」。車臣非法武裝人員網站發表聲明說,巴薩耶夫將負責掌管「武裝力量」。 2006年6月,薩杜拉耶夫遭擊斃,車臣非法武裝「西南戰線」司令烏馬羅夫繼任「總統」,隨後任命巴薩耶夫為「副總統」。
編輯本段自認「恐怖分子」
巴薩耶夫從不諱言自己的恐怖立場。他曾經叫囂,如果俄羅斯不撤軍,車臣戰爭將持續至少100年。他還宣稱,出於車臣利益考慮,所有俄羅斯平民都是車臣非法武裝的合法襲擊目標。 2005年7月,他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記者采訪時坦然承認自己的恐怖分子身份。 巴薩耶夫說:「對,我是恐怖分子,但你怎麼稱呼他們?」他宣稱,「俄羅斯當局也一樣」。 巴薩耶夫在采訪中極力宣揚反俄羅斯政府的觀點。俄羅斯駐美使館最初想阻止美國廣播公司播出對巴薩耶夫的采訪,但未能成功。 2006年7月10日,巴薩耶夫被自己准備的一輛裝滿炸葯的卡車炸死。巴薩耶夫於被炸身亡。關於他的死因仍然有爭議。俄羅斯方面宣稱他是被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特工炸死,車臣叛軍則稱他死於意外爆炸。也有資料顯示他是被叛軍的其他派別暗殺的 巴薩耶夫的死對車臣反政府武裝造成的影響不容低估。但是,巴薩耶夫被消滅並不意味著車臣反政府武裝徹底覆滅,也不表明恐怖分子會就此在車臣偃旗息鼓。巴薩耶夫斃命之後,被推舉為「車臣總統」的多卡·烏馬羅夫將成為俄羅斯安全部隊圍剿的頭號車臣恐怖分子。

8. 高加索戰爭的過程是怎樣

喬治亞和亞塞拜然合並後,它們的領土就脫離了俄國,成為切奇尼雅、高山達格斯坦和西北高加索的領土。在這塊土地上居住著一些強悍的高山民族,經常襲擊高加索築壘線,破壞與外高加索的往來。因此,到19世紀初歸並這些領土是俄國的一項重要的政治軍事任務。高加索戰爭有步驟的軍事行動,是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展開的。

1816年被任命為高加索總司令的葉爾莫洛夫將軍把一些孤立的討伐性遠征轉為有計劃地向切奇尼雅和高山達格斯坦縱深推進。1817~1818年,高加索築壘線的左翼由捷列克河移到松查河。1817年10月在該河中游設置了攔阻營壘。這是俄軍向高加索推進的第一步,實際上也是高加索戰爭的開始。

1819年,高加索獨立軍團兵力達5萬人,西北高加索的黑海哥薩克軍也歸葉爾莫洛夫指揮。1818年,以封建主為首的部分達格斯坦部族聯合起來,並於1819年開始向松查防線進軍,但連遭失敗。伊朗和土耳其千方百計地煽動山民反對在高加索的沙皇軍隊,企圖利用山民達到自己的侵略目的。

但是,伊朗和土耳其挑起的俄伊戰爭和俄土戰爭均以俄國的勝利而告結束。由於修築了通往俄國的蘇呼米軍路,俄國於1828年又兼並了卡拉柴。所有這一切急劇地改變了高加索的戰略形勢,使之有利於俄國,擴大了它在中東的勢力范圍。敵視俄國的英國、法國和奧地利統治集團公開地反對亞得利亞那堡和約,得到它們支持的土耳其奸細一直在高加索進行破壞活動。唆使山民反對俄國的英國奸細活動更為猖狂。1827年3月,帕斯克維奇將軍被任命為高加索俄軍總司令。

從20年代末起,高加索戰爭的規模逐漸擴大,這是因為切奇尼雅和達格斯坦在穆里德派宗教政治教理反動思想的影響下,爆發了山民運動,宗教戰爭——反對「異教徒」的「聖戰」就成為山民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伊斯蘭教僧侶們的上層人物企圖在這個運動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反動的封建神權國家——伊瑪目國。

1828年12月,加濟—馬戈梅德首次號召進行宗教戰爭,他宣布自己為伊瑪目並提出切奇尼雅和達格斯坦各族人民聯合起來的主張。1830年5月,加濟•馬戈梅德和他的門徒沙米爾率8000人的部隊企圖奪取阿瓦里亞首都——洪扎赫山村,但沒有得逞。遠征吉姆雷山村的沙皇軍隊也遭受了失敗,從而擴大了加濟•馬戈梅德的影響。1831年,伊瑪目率1萬軍隊奪取了塔爾基和基茲利亞爾,包圍了布爾和弗涅扎普要塞,隨後奪取了傑爾賓特。

但是,由於伊瑪目沒有履行自己廢除階層不平等現象的諾言,引起了農民們的不滿,他們疏遠了穆里德派伊斯蘭教徒,因此從1831年底開始,戰事減少了。由於羅津將軍取代帕斯克維奇指揮沙皇軍隊多次對切奇尼雅進行大規模遠征,加濟•馬戈梅德的部隊被迫退到高山達格斯坦。伊瑪目率部分穆里德派伊斯蘭教徒在吉姆雷設防,構築了幾道重迭築壘線。

1832年10月17日,沙皇軍隊攻佔吉姆雷。加濟•馬戈梅德陣亡。新伊瑪目加姆扎特•貝克和前任一樣,不但靠宣傳穆里德派的思想,而且還靠使用武力來鞏固自己的政權。1834年8月,他侵佔了洪扎赫,並消滅了拒絕反對俄國的阿瓦爾汗家族。

不久,加姆扎特•貝克就被封建集團的陰謀者殺掉。1834年,沙皇軍隊為切斷契爾克斯人與土耳其的聯系,遠征了庫班河左岸,並構築了阿賓和尼科拉耶夫工事。沙米爾取代加姆扎特•貝克成為伊瑪目,在他任伊瑪目期間,戰斗行動的規模特別大。1834年10月18日,沙皇軍隊攻佔了老戈察特利和新戈察特利,並迫使沙米爾的部隊退出了阿瓦里亞。1837年,費扎將軍的部隊佔領洪扎赫、溫楚庫利和季利特利山村的一部分,沙米爾的部隊從那裡撤退了。

由於傷亡很大和糧食缺乏,部隊的處境非常困難,費扎與沙米爾於1837年7月3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不久這一協定就失效了。1839年,戰事再起。這時戈洛溫將軍任高加索總司令。格拉別將軍的部隊經80天圍攻,於1839年8月22日,奪取了沙米爾的府邸——阿胡利戈,負傷的沙米爾率穆里德派伊斯蘭教徒突圍逃到了切奇尼雅。在格欣森林地區和瓦列里克河畔經過數次激戰,沙皇軍隊佔領了切奇尼雅。

但1840~1843年沙米爾的部隊又奪回了阿瓦里亞和達格斯坦頗大一部分領土。沙米爾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擴充自己的部隊,改進部隊的組織。15歲到50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部隊分編為千人團、百人隊、十人隊。沙米爾部隊的核心力量是輕騎兵,其主要成分是所謂「穆爾塔澤克」。沙米爾要求每10戶要派出和供養一個「穆爾塔澤克』。他們製造了火炮、子彈和火葯。適應在山區活動的沙米爾的快速部隊能迅速退出戰斗和擺脫追擊。

從1842~1846年他們在山區進行了積極的活動,但從1846年開始經常被沙皇軍隊打敗。

1846年,沙米爾部隊向卡巴爾達的突破沒有成功,1848年他們失掉格爾格比利,1849年對捷米爾•漢•舒拉的攻擊和向卡赫齊亞突破的嘗試都遭失敗。1851年,在西北高加索以沙米爾的地方長官穆哈梅德•埃明為首的契爾克斯部族的活動被鎮壓。

這時,沙米爾的其他地方長官已成為大封建主,並開始殘酷剝削他們統治下的居民。伊瑪目國內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農民開始疏遠沙米爾。克里木戰爭前夕,指望得到英國和土耳其幫助的沙米爾又積極開始活動。1853年8月,他企圖突破新紮卡塔雷附近的列茲庚防線,但又未成功。1853年11月,土軍在巴什卡德克拉爾附近被沙皇軍隊擊潰,而契爾克斯人攻佔黑海和拉巴防線的企圖也沒有得逞。1854年夏,土軍轉入了對梯弗里斯的進攻。

同時,沙米爾的部隊突破了列茲庚防線,侵入卡赫齊亞,佔領了齊南達利,但遭到喬治亞義勇軍的阻擊,隨後又被趕來的沙皇軍隊擊潰。高加索軍改編為集團軍。

1854~1855年,俄軍擊潰了土軍,從而徹底打消了沙米爾依靠外援的希望。從40年代末就已開始的伊瑪目國的內部危機進一步加劇。同時,在長期力量懸殊的戰斗中人員銳減加速了伊瑪目國的衰落。1859年4月,沙米爾的府邸——韋傑諾山村陷落。沙米爾率400名穆里德派教徒在古尼布山村設防,同年8月25日該山村被攻佔,沙米爾投降就俘。11月20日,穆哈梅德•埃明率領的契爾克斯人的主力全部投降。只有黑海沿岸的穆里德派的頭目還企圖依靠土耳其和英國的支持進行抵抗。1859~1862年,沙皇軍隊繼續向山區腹地推進。1863年,他們佔領了白河和普希什河之間的領土,1864年4月中旬,佔領了到納瓦金斯基的整個沿岸地區和到拉巴河的領土。1864年5月21日,沙皇軍隊終於佔領了契爾克斯人的最後基地克巴達地區,結束了這場長期的高加索戰爭,雖然實際上一些地區的軍事行動一直持續到1864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