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世紀歐洲貴族女性是如何穿衣的
18世紀那些貴族女性都是穿戴洛可可風格的西洋服裝,而這種洛可可風格,這種服裝一般情況下很難一個人進行穿戴,都是需要女傭進行協助的。洛可可服飾在服裝史上也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的,這種風格的服裝的特點就是需要穿戴緊身胸衣,還要配備相應的裙撐。
當時的那些貴族女孩兒,她們衣著上普遍都是用很多緞帶的蝴蝶結進行修飾的,像襯裙、下擺、左胸前、袖口處這些地方都是會有蝴蝶結的,而袖口一般都是會用三層高級的蕾絲進行裝飾,這就顯得整個人看上去更加的少女,更加的奢華,更加的優雅一些。當時的服飾最突出的就是要表現人體的一種美感,然後彌補人體的缺陷,它的整個服裝的就是以追求人體美為主要的目標,所以才會有這種緊身胸衣的出現。
② 洛可可時代服裝的風格
洛可可風格的服裝「洛可可」一詞源自法國字匯「Rocaille」,由此演變而來,其意思是指岩狀的裝飾,基本是一種強調C型的漩渦狀花紋及反曲線的裝飾風格。這種風格源自1715年法國路易十四過世之後,所產生的一種藝術上的反叛。洛可可藝術風格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而幽雅,具裝飾性的特色。這種特色當然影響到當時的服裝,甚至以"洛可可"一詞代表法國大革命之前18世紀的服裝款式。洛可可風格作為一種服裝風格,主要特點是精緻到極點的優雅。所謂"極點",就是婦女將自己服裝的每一個細節都精緻化,以便男性觀賞。換句話說,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分解成可供觀賞的元素。那是一個肉體享樂的時代(與我國的明末時期有點類似),最有品味的女性穿著是"既暴露又優雅"。蕾絲——是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宮廷女裝和沙龍女裝中的典型裝飾,是當時的時裝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曾經出現在蓬皮杜夫人長裙的V型領口和袖口。藝術上的洛可可時代,是一個女性的時代,彌漫著一種柔性文化的因素。當時的社會有兩個中心,一個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宮廷,另一個是以貴婦為中心的沙龍。沙龍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時裝天橋。蕾絲——充當了優雅風格的點綴,出現在袒露的胸口和手臂等處。於是,越是禁止暴露的地方越暴露,有暴露的地方就有蕾絲。蕾絲實際上起到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勾引作用,那時候稱為"媚",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媚"相配套。洛可可蕾絲,試圖以古典主義的優雅形式,來表達色情和肉慾的享樂慾望,使之適應高雅沙龍的氛圍。這是君主專制時代,宮廷里那些游手好閑之徒和偽淑女的一個合謀。在歐洲時裝文化史中,洛可可風格,將色情的藝術化推到了巔峰,蕾絲就是一個主要合作夥伴。它因此為平民社會的女性所不齒。在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服裝中,蕾絲似乎有點改邪歸正的意思,它拋棄了洛可可時代的色情成分,成了理想和浪漫的象徵。19世紀的淑女,無論在有產階級婦女還是無產的婦女那裡,蕾絲花邊都是一種良家婦女式的純潔、溫柔和美好的象徵。但它只不過是對"洛可可蕾絲"的紳士般的忽略,同時也有對女性社會角色的委婉認可。衡量服裝進步性的唯一標準是:對身體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對人體完整性的尊重,對肉體自由舒展的尊重。就此而言,蕾絲服裝有它文化上的進步意義。如果不考慮時尚的商業屬性,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一種新的自由的象徵。在服飾史上,有兩個與"蕾絲"相關的著名人物,一個是當代大眾寵物麥當娜,另一個是18世紀的歐洲沙龍女王、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皮杜夫人。2001年4月的一次拍賣會上,麥當娜的一件黑色蕾絲胸罩,以2萬美元的高價被人搶走。蕾絲刺激了人們對麥當娜身體的窺視和形象的崇拜,同時,麥當娜也改寫了蕾絲的歷史:蕾絲作為女性服裝的點綴物和邊角料,突然坐到了服飾舞台的中央。當代的蕾絲服裝時尚,將洛可可蕾絲那"優雅"的面膜撕了,也就是將洛可可服裝的內在矛盾(色情慾望與古典風格地矛盾)公諸於眾。在2002春夏時裝展的天橋上,我們可以看到迪奧(Dior)"墮落貴婦"風格的黑色和金色蕾絲裝,夏奈爾(Chanel)貌似純潔的白色蕾絲長褲、阿瑪尼(Armani)的紅色窗花圖案蕾絲裙、塞琳(Celine)的肉色蕾絲長褲……,當代時裝大膽而直接地讓蕾絲為身體的自由服務,沒有半點遮掩和含糊。為了女性身體的自由,當代的蕾絲時尚,徵用了服裝史上的一個古老元素(洛可可蕾絲),並且同時將這個古老元素夾帶的身分等級制拋棄了。它不再是宮廷貴婦的點綴,而屬於街道上所有的女性。
③ 關於18世紀法國一個女裝騎士的問題
「舒伐利艾 Chevalier」是法語中「騎士」的意思。本作品描繪了18世紀法國真實存在的美貌的天才騎士德昂.德.褒蒙波瀾起伏的生涯。歷史上,德昂接受了國王的敕命,作為奔走於各國的外交官而知名。但是,他最特殊的地方在於「女裝騎士」。圍繞著這樣神秘的人物和當時的史實,本作品可以說是像大河劇一樣壯大。
被歴史的黑暗掩蓋的真實——遠遠超過想像的第一大敘事詩變得清晰起來!
故事的時間是革命前夜的法國。以路易十五的臣子、最愛的姐姐麗婭神秘的死開始。弟弟德昂追尋真相,但這不是簡單德殺人事件,而與震撼18世紀整個歐洲的事件聯系在一起。同時,數個關鍵詞加深了本作品的謎團。「國王的詩篇」、「革命教團」、「詩人」、「Gargoyle」(哥特式建築的屋頂上怪物形的雨水落水口)、「四槍手」、「機密局」,以及「姐姐靈魂的去向」……一個謎團與新的謎團連鎖,最終,把觀眾引向未知的歷史的真實。殺害姐姐的人究竟是誰?理由是什麼?背負著姐弟的羈絆的向前的德昂,最後抓住的是什麼?
④ 求解歐洲十八世紀女貴族服裝(文字說明)
洛可可(Rococo art)是法國十八世紀的服裝藝術樣式,發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時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774)時代,風格纖巧、精美、浮華、繁瑣,又稱「路易十五式」。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洛可可藝術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1715 年以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常使用C 形、S 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洛可可藝術的另一個特色是甜美輕快、精巧華麗,而沒有巴洛克藝術的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構圖非對稱法則,而是帶有輕快、優雅的運動感、色澤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運用、崇尚自然。畫家Jean Antoin Wotteau(1684-1721A.D.)忠實紀錄當時服裝的樣貌,女性服裝內穿束身馬甲,裙撐架再度興起,此時裙撐架的形式為前後扁平、左右對稱,外穿襯裙,另外有一件類似披風的外套,稱為Wotteau Dress,襯裙外露,領口成一個大的U字型,這種風格源自1715年法國路易十四過世之後,所產生的一種藝術上的反叛。與巴洛克藝術風格最顯著的差別就是,洛可可藝術更趨向一種精製、優雅,具裝飾性的特色。另外,低胸的款式也是洛可可的強烈風格之一,在當時,曾經被人們看作是最性感的服裝。 Rococo時期的代表人物為路易十五的寵妃—MMe. de Pompadeur。 早在1550年,男士和女士身上的褶襇飾邊是其代表在社會上的地位的象徵.褶襇飾邊在地下階層的衣著上是不會出現的.只會出現在皇室人員,貴族和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的身上.例如音樂家等.當時衣服上的褶襇飾邊的多與少,亦代表了社會上的等級制度,以及女人身上的魅力指數.例如:Queen Elizabeth領子上的褶襇飾邊,由胸前伸展到頭發後形成孔雀開屏式的華麗,把她的褶襇飾邊打開來看會式一代綿延的花邊布條,其地位可想而知.許多貴族頭上的褶皺多的阻礙了他們進食,要用也別設計的長湯匙才能順利的喝湯,所以褶襇飾邊也代表了奢侈.蕾絲,是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宮廷女裝和沙龍女裝中的典型裝飾,是當時的時裝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曾經出現在蓬皮杜夫人長裙的V型領口和袖口。洛可可服裝的主要特點是精緻到極點的優雅。所謂「極點」,就是婦女將自己服裝的每一個細節都精緻化,以便男性觀賞。換句話說,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分解成可供觀賞的元素。那是一個肉體享樂的時代(與我國的明末時期有點類似),最有品味的女性穿著是「既暴露又優雅」。蕾絲,充當了優雅風格的點綴,出現在袒露的胸口和手臂等處。於是,越是禁止暴露的地方越暴露,有暴露的地方就有蕾絲。蕾絲實際上起到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勾引作用,那時候稱為「媚」,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媚」相配套。
⑤ 18世紀服裝特點
人們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臘服裝文化為典範,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純粹形態。特別是女裝,造型極為簡練樸素,與裝飾過剩,嬌揉造作的洛可可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是一種用白色細棉布製作的襯裙式連衣裙。其造型特點是把腰線提高到乳房底下,胸部內側做成兼有乳罩作用的護胸層,袖子很短,袖型多為泡泡袖,玉臂裸露,作為彌補,長及肘部以上的長手套登場。裙子很長,柔和、優美的垂褶自高腰身處一直垂到地上,而且這種長裙越來越長,以至使女士們行走時不得不用手提著裙子,這種優雅的姿態也是一種流行。這時流行的面料是來自英國的薄如蟬翼的白色細棉布,自1760年以來,英國的產業革命使其紡織技術有了顯著發展,利用從印度進口的棉花,生產出高紗支的細棉布和紗、羅等薄形棉織物。在古典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這種薄形棉織物取代了過去那華美的絲織物。在樸素的襯裙式女裝流行的同時,為了增加美感,也是出於禦寒之需要,女士們喜用各種顏色的披肩來裝飾自己,其中法國中部的蒂勒市出產的經編絹網(六角形網眼紗)最為常用。因此,這種絹網織物也就用其產地名來命名為「蒂勒」(tulle)。從1798年起,人們又時興使用印度產的開士米披肩,這是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山羊絨製成的精紡織物,其優越的保暖性能和輕軟柔和的手感深受當時貴婦們青睞。
1804年,拿破崙稱帝後,他非常崇拜古羅馬文化,為了盡快恢復國力,他採用鼓勵奢華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大興土木營造宮殿,復興絲綢。天鵝絨和麗絲等紡織工業,獎勵工藝美術事業;另一方面,在著裝上追求華美的貴族趣味,他讓畫家為自己設計禮服,不許上層女性在同一場合穿同樣的衣服,這使法國宮廷掀起一股豪奢風潮,同時期的英國以及歐洲其他諸國都望塵莫及,只好盲目迫隨。這種著裝風習的確促進了法國紡織業和服裝業的發展,給當時許多手工業者提供了就業機會。但帝政時代的女裝仍是高腰身的造型,從1804年起,裙長變短,一般長及地面,下擺開始變寬,並出現褶飾、飛邊和麗絲做的邊飾,使用的面料也由薄形細棉布改為較厚的緞子等絲織物。這種樣式在歷史上稱作「帝政樣式」(Empirestyle).帝政末期,曾在大革命後一度摒棄的緊身胸衣又悄然回到女性身上,女裝上的裝飾越來越多。拿破崙失敗後,隨著舊貴族勢力的東山再起,女裝再次向華美的裝飾過剩的重裝方向發展,向浪漫主義時代過渡。
⑥ 17世紀和18世紀,貴族男性和女性的衣服採用什麼形式
貴族中服飾主要以純棉、綢緞、錦緞。在加上蕾絲邊,印花,等加工最終成為17世紀維多利亞時期風靡一時的洛洛可式服飾。
洛可可(Rococo)一詞來自法語Rocaille,意為小石頭、小沙礫。作為藝術風格用語,起先指用貝殼和石頭修築起來的人工假山和岩洞,後來指具有貝殼紋樣曲線的裝飾主題。
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貴族盛行洛可可風格,洛可可服裝的顯著特點是柔媚細膩、 纖弱柔和,這使整個服裝風格趨於柔美化、繁復化,誇張的造型、柔和艷麗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態的裝飾,給人以奢華浪漫的視覺效果。洛可可時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紅、粉綠、淡黃等嬌嫩的顏色。 服飾上的色彩也表現為柔和艷麗的色調,例如甜美的香檳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飾追求柔媚細膩的情調。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服裝上的裝飾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
(6)18世紀女裝擴展閱讀:
歷史進人18世紀,西歐各國資產階級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勢力逐漸增強,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18世紀中葉,產生於英國的產業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的進程。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仍是西歐的中心。
新興資產階級不斷積累財富,絕對主義的路易王朝漸漸失去活力,處於沒落的前夜。在上流社會,出現了與國王主宰的宮廷相對的資產階級的沙龍文化(salon,即「會客室」、「客廳」。指從17世紀起,西歐貴族、資產階級談論文學、藝術或政治問題的社交集會。
18世紀這種集會在法國特別流行)。在這樣的沙龍中,人們只追求現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樂,這使人們的感覺異常敏銳,從而形成了與巴羅克那莊重豪華、拘泥虛禮的宮廷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樣式」。
⑦ 洛可可時代與克里諾林時代服裝的區別
摘要 為您查詢到以下內容:1852年末 新洛可可服裝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女裝,推崇路易十六時代的華麗樣式,不追求機能性,裙子膨大化,出現新的裙撐-克里諾林。
⑧ 中世紀歐洲宮廷里的服裝叫什麼
叫「拜占庭服飾」。
歐洲中世紀拜占庭樣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的風格。
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並以絲綢為貴為尚。
中世紀只有貴族才允許穿紅色的外套,這種外套裁剪得就像長袍一樣,有鍾形的褶皺、寬大的袖子,人們稱之為紹帛(schaube),是中世紀典型的服裝。有人膽敢穿著與他的身份地位不符的紅色衣服,就會被處以死刑。
(8)18世紀女裝擴展閱讀
拜占庭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是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舊名,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拜占庭時期,隨著基督教文化的普及,服裝把表現的重點轉移到了衣料的質地、色彩和裝飾紋樣的變化上。
男裝特點:封閉式鞋取代了以前的涼鞋,披肩遮住身體的大部份,前面和後面有方形或長方形的綉飾。
女裝特點:比男裝更具有東方的風格,有許多珍珠、寶石、衣料也很華麗,使用金線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