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女裝的變化
擴展閱讀
幼兒拉丁裙子 2025-02-12 05:51:36
淘寶男裝直播有嗎 2025-02-12 04:59:41
鬼冢虎外套多少錢 2025-02-12 02:45:43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女裝的變化

發布時間: 2022-07-11 12:27:33

1. 中國60.70.80.90年代服裝變化

1、60年代和70年代,國人的服裝色彩與款式十分單調,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綠軍裝、灰色中山裝、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1)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女裝的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之初,因為當時物資緊缺,商品供應匱乏。這種服飾上的統一,也倒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當時的社會,集體主義與艱苦奮斗氛圍濃重,強調犧牲個人利益為集體服務。因此,那種標榜個性、明媚艷麗的服飾,在那個時代並不為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可。

時間來到90年代,時尚風潮一夜吹起。年輕人紛紛以追求「個性」為自己的服飾指導原則。不僅服裝上有了更多「奇怪」的選擇,染發、耳釘、文身等配飾亞文化也開始興起。人們對時尚的追求越來越個性化,不再隨波逐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達,網路購物的便利,各種自主搭配、私人定製的服裝悄然興起。彼此不同的風格之間,也能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是因為,更加發達的經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消費選擇,更為分散的互聯網信息環境,讓人們培養出更加獨立的審美旨趣。在互相碰撞中,不同聲音之間也逐漸學會了尊重和包容。

2. 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有了哪些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有哪些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40周年,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增長下行中保持就業穩定,減貧成就巨大,現行標准下的貧困人口即將全部脫貧,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勞動力素質顯著提高。

生活水平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18倍,年均實際增長7.8%。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2萬元大關,目前正向人均收入3萬元大關邁進。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正在不斷擴大,貧富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大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小康生活。

衣食住行

改革開放前,生活條件差,買布靠布票,吃飯靠糧票和油票,住的是土磚房,交通靠步行。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收入增加,市場商品的逐漸豐富,人們開始舒適的穿衣體驗,吃上也開始講科學、講精細、求營養、高質量。市場上豐富的肉、蛋、魚、鮮菜、瓜果四季常有,大家也都住上了高樓大廈和新房子,用上了現代化的傢具,出行方式的選擇也多了很多種,公交,地鐵,私家車,高鐵飛機等等,不管是去哪兒,總能在24小時到達。

體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體育新的時期,明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政策措施和戰略思想,中國體育開始回到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正確軌道。79年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80年首次參加冬奧會。

2018年,受惠於國家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發展成果所帶來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力,中國體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奧運冠軍237個;獲得世界冠軍3319個,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99%以上;創超世界紀錄1125次,佔新中國成立以來總數的86.4%。

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飾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有,一、經濟條件的逐步改善,使人們從原來的只追求飽暖而改為追求美和時尚。二、改革開放加強了各地之間,中外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往來,使各類時尚得以及時推廣。三、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使許多個性服裝得以展示。

4.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結合實際談談中國這40年發現變化及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一千字左右)

四十年來,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改革開放]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全面深化改革]還有哪些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過程中又將面臨怎樣的困難和挑戰?
1.四十年的時間,我國的GDP總量在世界上所佔的比重,從不到5%,達到了15%,我國從積貧積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發展奇跡!
2.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的道路,我們堅持走西方所謂的[異道],走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可以說是打破了西方的神話,打破了所謂的普世價值。中國開辟出的新的制度道路,是對發展中國家、乃至世界各國人民最大的貢獻。
3.我們現在進行的頂層設計的改革,是政府推動型的改革,是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
革命,就不可避免地會有阻力,這需要我們拿出非凡的勇氣和魄力,拿出大無畏的精神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將改革進行到底。
4.我們要通過建設[一帶一路]把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還要讓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看到,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究竟是實施欺凌和霸權,還是公平公正地對待周邊各國,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共贏]。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總結40年來的成就與經驗,不僅是為了認識過去,更是為了引領未來。
第一,[改革開放]發展了中國。
1840年,中國進入了百年屈辱的歷史,一代一代,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後繼地探究解放中國、解救中國人民、實現現代化的方法。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再到國民革命,各方面的探索都沒有取得成果。直至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此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相結合,實現了一個偉大的飛躍,讓中華民族站了起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所面臨的最大的歷史責任。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的實踐,給我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和政治前提,以及通過推進工業革命、建立工業體系,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在這樣的條件下,改革開放實行以來,中國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40年的時間,我國的GDP總量在世界上所佔的比重,從不到5%,達到了15%,我國從積貧積弱,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發展奇跡!
第二,[改革開放]發展了社會主義。
蘇聯的解體、東歐的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進入低潮。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弊端重重,讓中國的發展也異常艱難。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創新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種獨特的理論和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巨大活力與召喚力,改革開放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的創新和發展。
第三,[改革開放]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的指導思想,但馬克思主義怎麼樣去指導中國,則需要我們的積極探索。中國通過40年的改革開放,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境界,不斷推進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得到了印證。馬克思主義理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時間里,得到了一個充分的體現。那麼,我國的[改革開放]能取得這些歷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過往那麼多仁人志士和黨派,都沒有找到一種辦法,找到一種道路,運用一種理論去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這麼多年來,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對四十年的一個經驗總結,也是未來的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的真理。
2.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發展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為人民所共享。
[改革開放]是依靠著人民的智慧和創造。例如,最初的農村承包責任制,就是小崗村的農民自己的一種創造,這是純粹中國農民的智慧,這之後我們將其上升到理論,上升到國家的政策,進而在全國推廣。大家發現自己在改革過程中,以主體的方式參與進去了,並且得到了中央的認可,這充分調動了全國人民關於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為什麼大家支持改革、擁護改革、參與改革?原因就是改革是人民自己發起的,並通過改革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就是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3.始終堅持守住底線原則。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也是有底線的。比如說我們的改革始終沒有放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再比如,在對外開放方面,我們把世界文明成果為我所用,但是在為我所用的過程當中,做到了以我為主,堅持經濟安全和國際主權的底線。在這些底線原則都把握住的情況下,我們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的各種資源,不斷推進改革開放。
4.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論。
我國的改革開放沒有現成的理論和現成的經驗。歷史上,沒有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情況下去推進改革的經驗。所以當我們沒有理論指導的時候,就需要去推進實踐的創新。在推進中國富起來的過程當中,我們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通過解決問題,我們推進了改革的發展,進而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擁護改革,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把經驗上升到了理論,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實踐創新推動了理論創新,這實際上都是紮根於中國大地,植根於改革開放的豐富的土壤,長出來的豐碩的成果。

5. 說一說改革開放40年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現代化的生活靠電力支撐。早些年夜生活還一直靠「煤油燈」過日子。如今通了電,電子競技,用手機視頻通話,娛樂方式從單一的打撲克發展到如今的多元娛樂。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改革開放之初,那時候家家戶戶都用蜂窩煤做飯。每到做飯高峰,樓道里就會充滿嗆人的煤煙味,廚房的牆壁也會被熏黑。短短幾十年,蜂窩煤爐子換成了煤氣罐,再換成了管道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等各種廚房電器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3、農用工具的改變

以前村裡犁地用犏牛,每家每戶都要養上幾頭犏牛,一個農忙時節就得犁上幾天的地。現在好了,隨著科技發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機,後面掛個犁耙,既省時又省力。地里的糧食也不用人背馬馱了,直接裝農用車拉到家門口。

4、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向高檔化。

5、交通出行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交通道路四通八達,不僅家用汽車步入尋常百姓家,居民出行還可以騎共享單車、叫網約車,出行更便捷。

6、住房條件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住房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展覽中,一張柱狀圖顯示,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為6.7平方米,到2017年增長到36.9平方米,增長了4倍多。

7、飲食條件的改變

改個前憑票才可以購買一塊點心或一碗小餛飩,小小糧票見證了人民生活從全面短缺到日漸豐富的轉變。吃得飽曾經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期望。而今天,國民的膳食結構從單一的吃飽,發展到既講究葷素搭配又注重粗細結合,食品更追求營養、健康。

6. 中國從四十年代到現在人們在衣著上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1、四五十年代衣服打補丁:

在過去的年代,物質非常的匱乏,買布要布票,布票按人頭定量配給,一個人定額供應的布票做了外衣沒有內衣,做了上衣沒有下衣,沒辦法只能是充分利用,新衣服先給老大穿,老大穿後給老二穿,一直往下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走到街上隨處可見穿著補丁衣服的人。

2、70年代穿解放裝:

70的人們穿著不僅破舊,而且樣式幾乎一樣,基本以學生裝、解放裝、中山裝為主,很少夾克,更沒有西裝。褲子上下一樣的大,走起路來連灰塵都能掃起來,系褲子用的不是皮帶,而是腰帶,大都是找根繩子能系住就行。

3、改革開放後種類多樣化:

改革開放後,市場開始放開,布的種類也多起來,化纖、尼龍、滌綸等,服裝也開始起了變化,夾克、西裝、喇叭褲等開始流行。

(6)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女裝的變化擴展閱讀:

穿著雖說是外表,但最能體現生活水平的變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群眾手中有錢了,衣著也就不同了。

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大幅度增加,以革命老區江西贛州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356元提高至2017年的29567元,百姓收入大提高,生活質量也大改觀,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成為一種普遍。

7.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1、中國經濟發展遵循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已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經濟特區作為「點」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

2、特區的成功也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發展。

經濟特區不僅名字是中國首創,而且涵蓋多種形式,如中國陸續建立的眾多國家級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乃至沿海開放城市,為中國利用境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發展經濟提供了重要平台,成為中國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形式。

3、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帶來了旅遊業的繁榮。

中國旅遊市場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法國、西班牙和美國。中國的發展與旅遊是雙向互動的。改革開放推動了旅遊業的繁榮,增長的旅遊業又促進了相關領域更好地發展,如機場、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

4、中國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來中國旅遊、學習、工作、定居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如今,中國正在全面實施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在商業活動、人力資本、文化體驗等方面,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

5、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的報道更加多樣化,調查報道也不斷增加。

互聯網的發展更是給中國媒體行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達7.88億。隨著互聯網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更加暢通,內容更加多元,個人也有更多的機會和途徑展現自己的才華。

8. 改革開放以來衣著有何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計劃經濟時,人們穿的衣服,大多灰蘭白三色。四個兜的中山服、軍干服。女裝也十分簡朴,在農村,幾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裝的。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但在農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裝束。

1978年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面貌簇新。其中長期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且受多民族服飾影響的漢服大放異彩。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女裝的變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服飾和西方服飾的比較:

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麼,中國服飾文化由於受到傳統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

或許有人會以現代女性服裝中的旗袍為例,來證明中國女裝也著重表現人體的自然美,其實,這種旗袍是在本世紀上半葉受西方服飾審美趣味影響的結果,直至光緒年間,旗袍還不是目前的式樣。

傳統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現與突出人體美的西方女性服裝完全不一樣。和西方服飾藝術不同的是:中國服飾藝術不是突出人體美,而是充分調動藝術造型等手段追求一種裝飾美,即一種超越形體的精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