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唐代女裝形成種類原因
擴展閱讀
棒球服衛衣圖片 2025-02-08 11:03:29
線衛衣配什麼褲子合適 2025-02-08 09:11:51

唐代女裝形成種類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7-20 13:41:44

1. 簡單歸納唐朝婦女服飾的特點,並分析其原因。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一般的唐代婦女比較正式的女裝一般由衫、裙、帔(披肩)三部分組成。女子穿衣的時候,習慣將衫的下擺束在裙腰裡面,顯得裙子很長,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再配上一條隨風飄盈的披肩,顯得身材修長,嫵媚動人,別有一番風味。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唐人們卻非常青睞具有緊身、圓領、開衩等特點的胡服。胡服短小利索,利於騎射。到唐代,戰爭雖然少了,但諸多的胡人大批遷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文宗之後,比較肥大的女裝樣式開始興起。人們開始捨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們的長、寬都比初唐時多了1倍左右。貴族婦女身穿錦綉長裙,裙子用錦帶系於胸部,寬大的下擺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內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紗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風流百態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形制更加開放思想比較開放,紡織等手工業技術的發展

2. 東晉與唐代宋朝女子服飾的差別及造成原因

東晉與唐代宋朝女子服飾的差別在於衣服搭配和樣式的變化。


東晉女子衣著「上儉下豐」.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

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

3. 簡單歸納唐朝婦女服飾的特點,並分析其原因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一般的唐代婦女比較正式的女裝一般由衫、裙、帔(披肩)三部分組成。女子穿衣的時候,習慣將衫的下擺束在裙腰裡面,顯得裙子很長,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再配上一條隨風飄盈的披肩,顯得身材修長,嫵媚動人,別有一番風味。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唐人們卻非常青睞具有緊身、圓領、開衩等特點的胡服。胡服短小利索,利於騎射。到唐代,戰爭雖然少了,但諸多的胡人大批遷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文宗之後,比較肥大的女裝樣式開始興起。人們開始捨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們的長、寬都比初唐時多了1倍左右。貴族婦女身穿錦綉長裙,裙子用錦帶系於胸部,寬大的下擺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內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紗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風流百態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形制更加開放思想比較開放,紡織等手工業技術的發展

4. 歷史中的唐代女子衣服的風格特色、衣料是什麼

唐代婦女服飾以其眾多的款式、艷麗的色彩、創新的手法、典雅華美的獨特風格,成為中國古代服裝史中最為豐富、最為富麗雍容的一個篇章。它上承歷史源頭,下啟後世之徑道,和其它藝術共同創造了唐代燦爛輝煌的文化,在中國服裝史乃至世界服裝史上寫下了令人驚嘆的一筆。

唐代女裝演變迅速、表現性強。在唐代三百多年的歷史中,女裝的種類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著男裝」三種配套服飾。

5. 唐朝作為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女子服裝主要特點以及生產這種服裝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一般的唐代婦女比較正式的女裝一般由衫、裙、帔(披肩)三部分組成。女子穿衣的時候,習慣將衫的下擺束在裙腰裡面,顯得裙子很長,自胸部以下直到地面。再配上一條隨風飄盈的披肩,顯得身材修長,嫵媚動人,別有一番風味。
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唐人們卻非常青睞具有緊身、圓領、開衩等特點的胡服。胡服短小利索,利於騎射。到唐代,戰爭雖然少了,但諸多的胡人大批遷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文宗之後,比較肥大的女裝樣式開始興起。人們開始捨得在衣袖和裙裾上使用大量的好面料,它們的長、寬都比初唐時多了1倍左右。貴族婦女身穿錦綉長裙,裙子用錦帶系於胸部,寬大的下擺托在地上,上身不穿厚厚的內衣,而代之以一件薄薄的透明紗衣。脖子、胸、手臂大部分都露在外面,風流百態

原因是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形制更加開放思想比較開放,紡織等手工業技術的發展

6. 簡述隋唐時期服裝的總特點及形成的原因

  1. 隋唐服裝特點:隋唐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邊緣服飾。

  2. 2.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刺綉,有五色彩綉和金銀線綉等。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

  3. 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4. 隋唐女子好打扮 。從宮廷傳開的「 半臂 」 ,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 ,各有專名。

7. 分析唐代女子服飾多姿多彩的原因

cnlao.cn/culture/1967_4.html 隋至初唐時期,女子服飾特別是仕女衣裝基本上沿襲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傳統袍衣並存,大多窄小細瘦,緊身,袖子也細窄緊口。到了盛唐時期,體型以胖為美的審美觀逐漸占據統治一地位,因此女子服裝越益趨向寬肥。地處祖國邊陲的西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也是中原文化與西域及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樞紐之地,唐朝政府對西域的有效管理及中原文化的影響,使西域服飾特別是女子服飾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地區發掘出土了大量與服飾有關的木俑、泥俑、絹畫等珍貴文物,為我們了解唐朝時期的西域女子服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我們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資料來看,以吐魯番地區為代表的西域女子服飾,有中原文化之特色,與此同時,與中原地區那種漢式寬袖大袍、右衽掩胸、博帶深衣之式相比,更顯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1、襦裙裝
唐代婦女的生活裝在傳承中原服飾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域等異域文化而發展。無論貴賤一般都是由襦(或衫)、裙、帔等三大件構成,上面襦的下擺系在裙腰中,下著線鞋和錦鞋。襦裙裝在西晉時期就已經出現,如西晉傅玄《艷歌行》有「白素為下裙,月下為上襦」的詩句。襦裙裝主要是上著短襦或衫下著長裙配披帛,加半臂的配套服裝樣式,這種套裝在唐代又傳入西域的高昌地區,成為當地女子的時尚服飾。當時的西域女子為了顯示自已優美的體型,大多喜歡穿顏色鮮艷的窄袖短襦和貼身的長裙,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一件女舞俑,女俑身著綠色窄袖短襦,緊身半臂衣穿於襦的外面,穿齊腰紅黃間色曳地窄長裙,顯示了唐初女子穿窄袖短上衣和長裙曳地的風范。
2、襦
襦是中國古代常見的一種上衣。《禮記�6�1內則》:「童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栲」。許慎《說文�6�1衣部》:「襦,短衣也」。襦一般男女均可穿著,東漢以後成為女子的一種服飾,有不同的長度,長襦能垂及膝蓋以下,短的可與腰相齊。漢代女子穿的襦一般較長,而且兩袖肥大,如辛延年詩中所雲「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南北朝及唐代,由於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響,窄袖短孺在中原地區十分流行。因為這種窄袖緊身的短孺不僅有利於做事,還能表現女子的體型,因此受到年輕女子的喜愛。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一件女舞俑,身著的短襦採用對襟,穿著時衣襟敞開,不用紐帶,下擺部分則束於腰內。
3、半臂
半臂是唐代女裝中十分常見的新式衣著,這是一種短袖對襟上衣,沒有紐帶,只在胸前用衣襟上的帶系住,穿時底擺掩於裙腰內,或圍於裙腰外。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女舞俑,穿著的緊身半臂衣,款式為「v」領對襟,兩袖僅及人臂之半。半臂在新疆克孜爾等處的石窟壁畫中可以見到。西域地區晝夜溫差較大,半臂這種形式的外衣,十分適合當地氣候變化時穿用。半臂通常採用質地較好的錦緞製作。《新唐書�6�1地理志》曾記載當時揚州進貢的物品中有一種「半臂子」。半臂用料和花紋十分考究。詩人李賀的《唐兒歌》中有「銀鸞啖光踏半臂」的句子,描寫的可能是一種用銀線織出的半臂。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的女舞俑,穿著的半臂雖然不是用銀線織出的,但它的面料是當時十分珍貴的鮮艷奪目的聯珠獸紋錦。聯珠紋通常被認為是波斯薩珊王朝的一種紋飾。聯珠紋錦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較多,它的組織結構既有經線顯花的平紋經錦,又有緯線顯花的斜紋緯錦,其紋飾也十分豐富,有聯珠對鴨紋錦、對雞紋錦、對獅紋錦、對鹿紋錦、對熊紋錦、對孔雀紋錦等多種紋飾。這件女舞俑所穿的聯珠紋瑞獸半臂衣,兩個聯珠環分布在前胸兩側,突出了紋飾的美觀和裝飾的主題,同時流露出東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跡。

8. 唐代仕女服裝特點以及發展

一、唐代仕女服飾的特色

1、開放的唐代女裝

中國傳統禮教對女性的要求非常嚴格,不禁約束了女子的行動,而且桎梏著她們的思想,要求婦女將自己緊緊包裹起來,稍有裸露便被視為放盪。唐代時期國風開放,女子的地位相對提高,在服裝上出現了「袒胸裝」,形成了獨特的開放風格。唐代女子上著短襦,下穿長裙。

「袒胸裝」主要指的是短襦的變化,除了襦的短的特點之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領口的變化,有圓領、方領、斜領、雞心領等。「袒胸裝」最早出現於宮廷的嬪妃和歌舞伎者,她們裡面不穿內衣,將胸部袒露於外,表現出唐代女性豐滿的胸部和頸部曲線的美麗。唐人詩詞中「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就是最好的印證。

袒胸裝」出現的意義不僅在於身體的裸露,更反映了婦女精神的解放。這表明盛唐時期的婦女可以隨心所欲地通過服飾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自由的思想,可以更大膽地表露自己身體嫵媚的曲線,表達女人的自信。

2、唐代仕女的流行時尚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追求時尚不僅是當今女子的專利,在唐代已得到體現。唐代女裝有一定的流行變化,被當時詩人稱之為「時世妝」。唐代流行的女裝款式為襦、袍、衫、裙、半壁等種類。

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服飾雍容大度、典雅、華貴、飄逸、百美競呈。

唐代的女裙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給唐代平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唐代的女裙通常為多幅的,很寬大。一般一條裙子由六幅布帛製成,有的裙子甚至用七八幅製成。

唐代女裙的顏色是非常豐富的,各種色彩爭奇斗艷,有單色和間色之分。但當時最流行的是一種紅色的裙子——「石榴裙」。

在唐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詩句詠嘆石榴裙,白居易的詩中就描繪過:「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還有一種流行的間色裙,就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布料拼接起來,色彩上常以紅綠、紅黃、紅藍為搭配,色彩亮麗、對比強烈。

唐代婦女除了流行穿襦裙之外,還流行一種叫「半臂」的服飾。因其衣袖為短袖,直到手臂的一半而得名。其特點為兩袖寬大平直只到肘部、對襟,長及腰部。

與短襦、半臂相配的服飾,有一種叫「披帛」的配飾。它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披肩和圍巾,一種是較寬但長度較短,像披肩一樣披在身上,另一種是又細又長的飄帶,穿時挽在兩臂。「披帛」一般由輕薄的面料製成,在面料上手繪或手綉圖案花紋。

3、唐代仕女的特色服飾

盛唐時期外來文化的滲入,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女裝從外形到裝飾都大膽地吸收外來服飾的特點,創造出一些奇異多姿的特色服飾。唐朝的諸多新穎服飾中,胡服是影響最巨大的一種。

胡服傳入到唐代為止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流行於唐代婦女中,則是在唐代貞觀到開元年間。胡服的特點是翻領對襟窄袖錦邊,衣身寬大,下擺曳地,腰際束帶,翻領和袖口都加有紋飾,紋樣多為鳳銜折枝的花紋。

胡服短小利索,利於騎射。到唐代,戰爭雖然少了,但由於諸多的胡人大批遷到中原,胡服比先前更加流行。

4、唐代仕女服飾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唐代婦女的生活服裝是在傳承本民族服飾傳統的基礎上,吸取西域、吐蕃的服飾特點創新而成的。唐代服飾作為一個有別於其他時期的歷史服飾,體現出了大膽、開放,更趨向於現代思想的特點。

越來越多的現代的服裝設計師將唐朝元素運用到現代的服裝設計中,設計出古代與現代服飾融合的經典之作,體現出了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的完美結合。

二、風俗-開放與束縛

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

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這樣的。實際上唐代婦女依然處在封建禮教的制約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開胸衫。古畫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養在內宅;

歌女們半裸胸,則是以身體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半露胸」的繪畫,與「女著男裝」的案例,似乎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想開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開放自由。但這其實只是一種片面的理解。

實際上,武則天之後,唐朝社會對女性拋頭露面的情況愈加心懷芥蒂,「守本分、守婦道」為仕家大族對女性成員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對女性定立的規章制約,很多教條書籍就出於唐代。

雖然,女性在唐代對社會地位的追求出現了勃發期,但就歷史長河來看僅是曇花一現。「走出去」的途徑只有偏向放縱肉體取悅於男性掌握的權力階層,另一種對社會地位權利的呼喚則很快湮沒在男尊女卑的傳統風俗下了。

(8)唐代女裝形成種類原因擴展閱讀:

1、妝束-鞋帽妝飾

唐代女子足下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綉飾,履頭狀式多樣,有圓頭、高頭、雲形、花形等,如唐詩所雲:「雲頭踏殿鞋」、「金蹙重台履」、「叢頭鞋子紅偏細」等。

靴多以錦為之,織造功緻,紋飾美麗。屐於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如李白詩雲:「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飾,其化妝及佩飾內容豐富,有發式、頭飾、面妝、佩飾等。女子發式以梳髻為主,或挽於頭頂,或結於腦後,形制十分豐富。名目有半翻髻、雲髻、盤桓髻、

驚鵠髻、倭墮髻、雙環望仙髻、烏蠻髻、回鶻髻等數十種。初唐時發髻簡單,多較低平;盛唐以後高髻流行,髻式紛繁。發上飾品有簪、釵、步搖、勝、鈾、花等。

多以玉、金、銀、玳瑁等材料製成,工藝精美。簪釵常成對使用,用時橫插、斜插或倒插。步搖是其中的精品,釵首製成鳥雀狀、雀口銜掛珠串,隨步行搖顫,倍增韻致。唐中後期婦女中還盛行插梳,以精緻美觀的小花梳飾於發上。

項飾有項鏈、項圈、瓔珞等,臂飾有臂釧、手鐲,腰飾有玉佩、香囊等。瓔珞原為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唐時為宮女侍女、舞伎所喜著。其上部為一半圓形金屬頸圈,下半部為一珠玉寶石組成的項鏈,有的在胸前部位還懸掛一較大的鎖片形飾物,整體華貴晶瑩。

臂釧,又稱跳脫,是以金屬絲盤繞多匝,形如彈簧,或以多個手鐲合並而成的飾物,套於手臂,在宮女和仕女中流行。

香囊多以金、銀製作,鏤空,上下兩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裡面有兩個同心圓環,環內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圓環之間及小金盂之間均用對稱的活軸相連,無論怎樣轉動,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灑落。

2、衫裙

唐代女性服飾中有一種在貴婦間流行一種衫裙。

它將裙帶高高系在腰線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線上方,歷史上並沒有文字記載名字叫做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尤其是在以豐腴為流行的圈子中更受歡迎。

這種服飾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現在保留的不少古畫、出土文物都有它的蹤跡。

3、特殊-女式大袖衫

說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謂之一。大袖衫一詞本泛指寬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風流倜儻,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但我們這里講的大袖衫,專指唐代女子的特寬大袖禮服。它比通常的寬袖外衣還要寬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現今很多人想像中的「超寬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這種大袖衫。

9. 幫忙啊~~~~唐代女子特殊服飾現象的成因及表現分析

唐代女性服飾開放大度、雍容華貴、兼容並收。袒胸暴露的襦裙裝、簡潔干練的胡服和英姿颯爽的女著男裝是唐代女裝的主要特點。這一現象的形成,是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是當時難得的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完美結合的產物。文章從唐代政治經濟形勢、文化審美情趣、對外交流的影響、婦女地位提高等四個方面分析並闡述了唐代女性服飾這種開放風格的形成原因。

10. 為什麼唐代人們的服飾多種多樣

唐王朝是在中國經歷了十六國至南北朝近三個世紀的大分裂、大動盪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之後,在隋代短暫統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胡漢民族之間的交融滲透早已突破了單一、因襲的傳統格局,諸胡漢化與漢族胡化已成為現實;絲綢之路的重新暢通,將當時世界諸多文明形式引入唐朝,在積極吸收這些文明成果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大唐文明盛極一時;此外,自李唐王朝建立以來,高祖、太宗以儒學為主,高宗薄於儒術而歸心於佛道,武則天則以佛教治國,玄宗時道教大熾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並立的文化新格局,其它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也紛紛在唐朝找到了適宜發展的廣闊空間,這樣使人們的價值取向進一步突破傳統儒家的桎梏,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正是胡族習俗、異國文明、宗教文化與隋唐本土傳統相互交流影響,造就了唐人兼容並包、平等開放的獨特的社會心理,使人民自我認同感加強,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家敢於沖破陳舊觀念,勇於接受新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