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是人類最早的服裝。原始人把獸皮往腰上一圍,便是最早的裙子。那是裙子自然不分男女,那時還沒有褲子。
褲子出現的很晚。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上衣與下裳(裙子)相連.深衣類似連衣裙,但略有不同之處.
漢代時裙子便流傳開來,不過上衣甚短,裙子甚長從漢代開始,裙子的樣式逐漸接近現在的樣式.漢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著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勞動時將裙撩起來塞在腰間,以便於勞動。
魏晉以後,裙子的式樣不斷增多,除了普通的長裙之外,還有絳色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紫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目.兩晉十六國時期,流行起"間色裙".裙子是魏晉南北朝時富貴子弟的常見裝束,有「裙屐少年」之稱。
隋唐時,裙子更加風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彭然豐滿。裙子被各個階層所鍾愛。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為主,裙身仍然很寬.
明朝是流行一種馬尾裙,從朝鮮傳來,男女均有穿著。可見明朝是裙子還是男女通用的。
清朝滅明朝後,漢族傳統服裝被破壞,傳統的上衣下裙變成了長袍馬褂。也就是說從清朝時,男人穿裙子的開始消失。
到了民國,受西方服裝影響,由於西方傳統式男穿褲女穿裙。於是男人穿裙子幾乎不見了。當然,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梅蘭芳。
超短裙是二戰後出現的,改革開放後從西方傳來中國。
你好!
中國傳統上裙子是不分男女的,後來受西方男褲女裙的影響,才不穿裙子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③ 在歷史上裙子👗就是男人的服裝,現在男人為什麼不敢穿裙子👗嗎
因為跟古裝的裙子比起來,有很大差異。男的腿毛那麼多,穿個裙子漏在外面不雅。所以不會穿。
④ 蘇格蘭男人為什麼穿裙子蘇格蘭男人穿裙子有何來源
蘇格蘭男人嚴格意義上講穿得不是裙子,而是蘇格蘭裙。畢竟他們並不是什麼裙子都穿,只是穿著特定的款式。
這又要追溯歷史了。在某次高地保衛戰中,一位蘇格蘭軍官要求士兵們脫掉裙子和內褲對敵人發動攻擊,實際證明非常有效,敵人都被這一波騷操作給驚呆了。後面男人們穿蘇格蘭裙時就有了不穿底褲的傳統,到今天仍然存在。
女人當然也能穿裙子,但已經不能稱之為蘇格蘭裙。畢竟款式不一樣,而且蘇格蘭裙一開始也是為男性設計的服裝,如今已成了蘇格蘭一張亮麗的名片。
⑤ 裙子是男人發明的,還是女人發明的
一種是中國的裙子,來源於宮廷,是女皇武則天的發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武則天與中國的傳統裙子 武則天主政期間,雖然嚴刑峻法,但能夠選賢用良,精心治國,國家慢慢強盛起來,她也越發心寬體胖起來。
平時,她的各種活動雖然都能出車入輦,但還是免不了需要自己步行或散步。 由於她的腿偏於肥胖,再穿上綾羅綢緞的褲子,走起路來,很容易擦來擦去,蹭得褲子「哧哧」直響,這讓旁人會不由自主地去尋覓出聲地方。
這種事無法怪罪別人,她覺得很難堪,此時她真的感到肥胖的累贅。 某日,武則天心裡很煩,再瞧著過於肥胖的雙腿,實在不想再看下去了,乾脆用一塊緞子蓋住,眼不見為凈。 這一來,倒讓她想著想著開竅了,於是拿了塊緞子在鏡子前上下左右比劃起來,後來乾脆用緞子前後一裹,把雙腿全圍起來了,試著走起路來,既飄逸瀟灑又好看。
她高興極了,趕忙叫人加工製作,然後讓宮女們穿上,走上一圈讓自己看看,隨後又親自加以改進,下令給自己也做條合體的穿上,感覺非常輕松自如。 但是,穿上這樣的新服裝,該叫它什麼名字呢?武則天左思右想,認為平時人們身上穿的各種衣服,都有個「衣」字偏旁,自己是一國之君,乾脆給君字加個「衣」字旁,叫「裙子」好了,這也可以說明「裙子」是自己這樣的女皇帝發明的。
⑥ 各種裙子的起源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蘇格蘭人視蘇格蘭短裙為「正裝」,在婚禮或者其他較為正式的場合才穿。直到現在,蘇格蘭的軍隊還把蘇格蘭短裙當成制服。黑色的呢子上裝,白色的襯衫,花格呢裙,羊毛襪,再配上同樣花型的格呢披肩和有獸皮裝飾的系於腰間的酒壺,一個標準的蘇格蘭男子的形象就躍然眼前。 蘇格蘭方格裙起源於一種叫「基爾特」的古老服裝。這是一種從腰部到膝蓋的短裙,用花呢製作,布面有連續的大方格,而且方格要鮮明地展現出來。在蘇格蘭人看來,「基爾特」不僅是他們愛穿的民族服裝,而且是蘇格蘭民族文化的標志。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並後,「基爾特」作為蘇格蘭的民族服裝被保留下來。蘇格蘭人穿著這種裙服表示他們對英格蘭人統治的反抗和要求民族獨立的強烈願望。1745年,英國漢諾威王朝鎮壓了蘇格蘭人的武裝起義後,下了英國歷史上著名的「禁裙令」,禁止蘇格蘭人穿裙子,只能以英格蘭的裝束為標准,違背者將被處以監禁或放逐。蘇格蘭人為此展開了長達30多年的斗爭,最後於1782年迫使漢諾威王朝取消了「禁裙令」,為自己贏得了穿裙的權利。一套蘇格蘭民族服裝包括:一條長度及膝的方格呢裙,一件色調與之相配的背心和一件花呢夾克,一雙長筒針織厚襪。裙子用皮質寬腰帶系牢,下面懸掛一個大腰包,掛在花呢裙子前面的正中央,有時肩上還斜披一條花格呢毯,用卡子在左肩處卡住。
在英語中,蘇格蘭短裙被稱為「kilt」,這是地道的蘇格蘭語。關於此短裙的起源,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一直有爭論。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名叫湯姆·羅琳遜的英格蘭人最早倡導穿蘇格蘭短裙。據記載,1715年,英國政府採取開放政策,允許英格蘭、蘇格蘭兩地的人們互通貿易,湯姆·羅琳遜便是從中受益、北上淘金的商人之一。他在蘇格蘭北部開了家木炭畫加工廠,蘇格蘭短裙就是他在工人中推廣的工作服。傳統的蘇格蘭服飾「kilt」,原本包括寬大的披肩,披肩和短裙連成一體,在砍樹時很不方便,湯姆·羅琳遜便向裁縫提出,將「kilt」一剪為二,蘇格蘭短裙由此誕生。
但是,也有記載表明,早在1624年,蘇格蘭軍隊就將蘇格蘭短裙作為軍隊的制服了。
「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也一直在流傳。一種解釋是:只有在跳舞的時候才需要穿內褲;如果穿有襯里的蘇格蘭裙,內褲似乎就成了累贅;穿沒有襯里的毛料蘇格蘭裙,內褲就不可缺少;是否需要穿內褲取決於天氣、個人習慣以及要出席的場合等。
另一種解釋是個典故。據說,300年前,在蘇格蘭高地的一次保衛戰中,蘇格蘭部隊的一個軍官突然下令,讓士兵脫掉蘇格蘭短裙和內褲,只穿著襯衫向對方進攻。對方的士兵見此情況,以為他們的敵人都瘋了,便調頭而逃。從此,「穿蘇格蘭短裙不穿內褲」的說法便傳開了。
講完了裙子裡面的奧秘,還要提一下蘇格蘭短裙上的格子,素有一「格」一階級的說法,說「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大英帝國的歷史」,真的一點兒也不誇張。據說,英國蘇格蘭格子注冊協會記載著幾百種不同的格子圖案,有些以姓氏命名,代表著不同的蘇格蘭家族。黑灰格被稱為「政府格」。也有特別為皇室成員定製的格子圖案,貴族的身份高貴,他們穿著的格子圖案也被稱為「貴族格」。在17世紀和18世紀,蘇格蘭高原部落之間的戰爭終年不休,戰場上的男人們便以所穿的格子圖案來辨認敵我,有點兒像現在的「軍服」。
----------------------------------
印度族男人的傳統服裝是白袍,腰間扎一根白帶;女子則穿裙子,披紗麗。-------------------------------------中國:男人穿裙子比女人還早======在中國,根據記載,早在商代,男性就開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漢朝才形成穿裙子的習慣。
商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衣長到膝蓋;下身穿「裳」,裳長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條寬邊的腰帶,腹前加了一條上窄下寬、像斧子形狀的裝飾物「齻」,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講究雅緻和禮儀的周代,開始把下裳的兩片布合成一個圓筒,類似現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觀,就是騎馬不很方便。
春秋戰國時期,上衣和下裳乾脆合在一起,從上下兩截單獨穿的衣和裳,變成了上下一體,走了簡潔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後展開,布的右下角繞過雙腿,從雙腿前包到身子左側,之後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樣的方式裹到身子右側,再用腰帶束住,這就是風靡戰國時代的「深衣」。看起來頗有點兒連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於禮服,也就是說,在某些特別的場合,人們必須穿裙子才不失禮。
後來,「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現了褲子,中國男人才告別了穿裙子的時代
⑦ 最初裙子是給男人有什麼用
因為男人下面有根棍子,所以適合穿裙子不適合穿褲子。女的下面有個凹槽,所以適合穿褲子。要是男的穿裙子能變成潮流,我相信很多男的下面都輕松多了,我覺得現在男的應該比石器時代的人下面小很多,就是因為穿褲子穿的影響了發育!
⑧ 短裙為什麼會被發明(不是武則天的,是現代一般過膝蓋的那種),注意是為什麼(發明者是為男性某福利的嗎
短裙不是發明的,而是慢慢演變而來的。
服裝從出現開始只為遮住關鍵部位,後來由於文明和禮教開始對服裝變得有更多要求。例如要求女性裙子要長可及地,不可以露出腳。但是近現代以來,由於社會對女性的開放,這種禮教束縛越來越少,裙子就會越來越短。裙子短本身對於女性就是一種方便,且不說行動可以更舒適,至少在夏天短裙子總比長裙涼快的多。而審美上對短裙也有要求,無論男人女人都會希望女性性感吧,男人喜歡看美腿,女人甚至也更喜歡展示自己的美腿。
所以短裙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出現的。這個大環境就是男人喜歡看,女人喜歡露,當然兩下歡喜咯。
美國有部電影《時間機器》,男主坐著時間機器從1899年向未來穿越的時候,他轉頭看到街對面商場的櫥窗里女模特的服裝不停的變換,從那就能看出整個服飾發展,就是袖子越來越短,裙子也越來越短。
中國現代服飾受西方影響,但是旗袍的演變史也同樣如此,一開始肥大冗長,慢慢演變成現在的緊致短小。
⑨ 裙子以前是給男人穿的嘛
裙子最早是男人們穿的慢慢演變。
因為很多原因丟棄了女性才又穿的,
歷史發現在商朝男人就開始穿裙子了,
而女性在漢朝才開始穿裙子。
⑩ 「旗袍」最早是男子的象徵,後來為什麼成為女性專屬
在民國服飾史上,旗袍可以說是一筆最驚艷的「糊塗賬「。
民國時期,孫中山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可反諷的是,不久便興起了旗袍。曹聚仁曾在《上海春秋》一書中說:「前清亡而旗袍興,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大變化」。
大約到1934年左右,旗袍從革命回歸古典,既擺脫西化的模範,也擺脫對旗人婦女的模範,成為時人需求的袍子。
與此同時,象徵勇武的男子旗袍,卻在新的時代里成為了文雅之袍,甚至文雅到酸腐如孔乙己的長袍。再後來,男人穿長袍,就彷彿女人穿裙子一般,具有女性的特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