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戲曲女旦穿的裙子
擴展閱讀
原來消防制服顏色 2025-02-07 10:19:32
男式高領衣如何織領子 2025-02-07 10:06:43
網上買牛仔褲怎麼看 2025-02-07 10:02:55

戲曲女旦穿的裙子

發布時間: 2022-07-24 17:01:01

㈠ 京劇里青衣穿的衣服是青色的還是黑色的

青衣是戲曲旦角中的一個行當,下面予以旦角做下簡介:
旦行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①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③刀馬旦 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 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贊》中的楊排風、《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紀20年 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於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台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㈡ 戲曲胖人演花旦下面的裙子怎麼穿

裙子搭配主要是結合體型,當然,重要的是結合身高和膚色。
所以只要你參考這兩點,就可以搭配出適合自己的裙子,也可以搭配出角色感。

㈢ 京劇中所有角色服裝詳細描寫,要所有的角色的服裝描寫,要詳細,還有化妝頭飾都要寫,謝謝

京劇中的裝束非常有講究,尤其是服飾,最能夠體現人物背景、身世、性格。不同的人物,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或地位不同,會有不同的服飾,以便區別,也便於觀眾理解。

京劇中的服飾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大衣,是京劇內部的分工行當之一,此類服飾包括的服裝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祆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從裝束的角色范疇上面來看,穿著大衣的角色大都是文職官員、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僕人等,它和二衣、三衣的區別是,蟒、帔、開氅、褶子、八卦衣、宮裝、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都有水袖。大衣具有很明顯的名稱識別性能,對於塑造不同的人物起到了保證作用。

二衣,在技藝處理上和大衣有著共同之處,不過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二衣包括的服裝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 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誇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

除了不同的身份穿著不同的衣服外,角色 還會佩戴一些物件和裝飾品,如鏢囊、彈囊、僧背心、道背心、絛子、大帶等,這些對於區分不同的身份和處境也有幫助。

三衣,俗稱「靴箱」,這類物品大多為人物所穿的靴鞋、內衣裝束等,其物品還可分為兩大類,即軟片類和硬類。軟片類又被稱為軟硬類,主要包括水衣子、胖襖、彩褲、護領、 大襪等。硬類主要包括:厚底、朝方、福字履、登雲履、皂鞋、薄底、彩鞋、彩薄底等物。在三衣行當中,還有一些專用的靴鞋,比如魚鱗灑、虎頭靴、黑白道打鞋、旗靴、小孩靴、 僧靴等。

雲肩,也叫披肩,是從隋朝(581—618年)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綉制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在漢民族服飾文化中, 雲肩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

同時,雲肩又是漢民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為自己民族服飾 的結晶;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京劇的裝束和表演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漸漸地發展到不可分割的地步。服裝藝術的完善,為京劇藝術步人臻境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㈣ 京劇青衣和花旦的區別(性質,頭飾,服飾)

區別

1、性質不同

青衣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

花旦,是中國戲曲旦行中的一支,區別於正旦(北方劇種多稱「青衣」)、武旦和老旦。

2、服飾不同

著長衫(戲里稱褶子、帔),多是著短衣,或裙子、襖,或褲子、襖。著褲子、襖時,配以坎肩、「飯單」(即圍裙)、「四喜帶」(即自腰前方,下垂於兩腿中間的飾物)。

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3、

花旦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盪,常常帶點喜劇色彩。

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

頭飾未有記載。

(4)戲曲女旦穿的裙子擴展閱讀

京劇四大名旦

京劇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他們是我國京劇旦角行當中四大藝術流派的創始人。他們的優秀藝術,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四大名旦的稱謂是由沙大風於1921年在天津《大風報》創刊號上首次提出,以區別曹錕內閣程克四大金剛。

1927年6月20日,聽花,即辻武雄,日本人,在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五大名伶魔力對決」,劉喜奎奪魁,鮮靈芝次之;在"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順天時報》還將梅蘭芳選為"伶界大王",又捧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

四大名旦: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雲四位傑出的旦角表演藝術家。

他們是20世紀20年代起在京劇舞台上異軍突起的四位藝術明星,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變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統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面,創造了京劇舞台爭奇斗艷、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

㈤ 服裝非常京劇風的女子獨舞,衣服是很華麗的紅色花旦服,音樂裡面有戲曲腔是什麼舞蹈

這種穿著是戲曲里的正旦扮相。

穿的是女帔 pèi(行內一般都叫「披」pī)

用於出身官吏、鄉紳豪門的未婚女子(所謂「大家閨秀」)。既可用於青春少女,亦可用於端莊少婦。官吏婚典及喜慶團圓場合時使用。女紅帔下身系綉花大摺裙。也用紅色。這個圖片里演員下身是戲曲里的『白腰包』。

這種服裝在表演時很受『腰包』的拘束,只做一般的舞台簡單身段表演,基本上是演『文戲』時的服裝,不適合舞蹈表演。

㈥ 花旦的戲服怎麼穿啊一共有多少配飾

人物服飾

京劇的服裝製作極為講究,採用上等綢緞,用金、銀及各色絲線手工綉制。大致可以分成六大類:

長袍類:也可叫袍服類,包括蟒,帔,褶子,開氅,箭衣,以至斗篷,長背心,旗袍等。

短衣類: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褲子,裙子等。

鎧甲類: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叫做靠,可分為硬靠、軟靠和改良靠。

盔帽類:盔帽就是戴的帽子,可分為盔、冠、帽、巾,總稱為盔頭。

靴鞋類:只有靴鞋兩種。

輔助服裝類:包括水袖、翎子、靠旗以及穿在裡面的胖襖和系在身上的腰帶等。

蟒袍:在戲中是帝王將相的官服。樣子是圓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緞子,手工綉花,圖案是團龍或虎,下擺綉海水、江涯。皇帝穿正黃色,王爵、太子穿杏黃色,元老穿香色或白色,侯爵穿紅色,此外還有藍色、紫色、綠色、黑色的。服裝的基色,除身份、地位,和人物的性格,臉色也有關系:如正直的人常穿紅色或綠色。粗魯的人或姦猾的人,則穿黑色:像《霸王別姬》的項羽,《宇宙峰》中的趙高都穿黑蟒。前者表現他的性情粗豪,後者表現他的陰險姦猾。女子穿蟒的,有皇後、公主、將相的夫人等。樣式與男蟒相同,圖案用飛鳳、團鳳。但尺寸稍短,只過膝蓋,上身加「雲肩」,下面系裙。梅蘭芳在《醉酒》中扮楊貴妃第一場里就穿紅蟒,第二場改穿宮衣。宮衣一般也用緞地綉飛鳳,色彩都較復雜,周身綴有五色綉花飄帶,用金銀線及五色絲線綉成。這種服裝特別容易發揮舞蹈的性能。

鎧靠:軍中最庄嚴的戰斗服裝,作戰時用,惟當朝賀、及閱兵、凱旋等典禮時,外邊須穿蟒,即成為武將的大禮服。有功老將穿黃鎧,青年將官穿白鎧或粉紅鎧,粗魯人穿黑鎧。鎧靠的樣式是仿照中國古代鎧甲製成,緞地綉圖案,腹部和兩肩多綉虎頭。女鎧式樣與男鎧相同,惟下身全綴飄帶,圖案花樣亦較為絢麗。

靠旗:將官身背之令旗。古代軍事長官在陣上傳令,即用一面令旗,作為憑證,因此在作戰時都腰插幾面令旗,以備應用。現在劇中將官背上所扎之靠旗,亦有此意,惟每背四面,即已誇張加大成為裝飾品了。靠旗系三尖式,緞地綉花,顏色與鎧靠相同。《挑滑車》的高寵,《雁盪山》的孟海公均扎男靠。《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抗金兵》中的梁紅玉均扎女靠。

官衣:中級官員的禮服,式樣與蟒相同,但用素色緞製成,胸前綴方形補子,從顏色上區別官級的高低,紅最高,藍次之,黑最低。

玉帶:穿蟒或官衣時,腰間圍玉帶,男女都一樣,這是明代以前就流行的服制。製作方法用硬帶鑲玉若干塊,與真的玉帶差不多。

帔:常禮服性質的服裝,男女都用,式樣是大領、對襟帶水袖,緞地綉各種圖案,如團龍、團鶴、團鳳、花鳥等等,也有素帔,老年人穿香色,或藍色,中年人穿紅色、藍色,少年人穿紅色、粉色。女子的帔,大致相同,惟尺寸稍短小,只過膝而已,《奇雙會》的趙寵、桂枝均穿帔。

開氅:武官的常禮服,有時大臣也穿,其顏色的區別與鎧靠大致相同。式樣是大領、大襟帶水袖,緞地綉圖案,《將相和》廉頗,《宇宙峰》趙高均穿開氅。

箭衣:輕便的戰斗服裝,有時皇帝或武將在行軍中也穿。樣式是小領、大襟、紐絆、窄袖帶馬蹄袖,有緞地綉花,也有素色。常外加馬褂,這和古代所謂"胡服騎射"的服裝有淵源關系。

褶子:一般男女的便服,有綉花或素色的區別,大領、大襟帶水袖。《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穿素褶,《游園驚夢》的杜麗娘穿花褶,《拾玉鐲》的傅朋穿花褶,《金山寺》的許仙則穿素褶子。

斗篷:在軍中或行路時禦寒用的服裝,小領,繞身一圍,無袖,男子多用大紅素緞,女子則可用各種顏色,上綉圖案,如《別姬》中虞姬,《游園驚夢》的杜麗娘所穿。

八卦衣:是道教中的服裝,和古代文人所穿的鶴氅也相近。黑緞底上面綉太極圖、八卦,周圍鑲寬邊,腰間圍有綉帶,且有兩根綉帶下垂。這種衣服是象徵著穿的人具有法術,又為諸葛亮專用的服裝。諸葛亮是三國時代輔佐蜀主劉備的丞相,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分析事理,有遠見,又懂得天文,地理和各種學問,在作戰時善於用心理戰術,因此小說中把他描寫成為有道術的人,戲里也把他打扮成為有道術的人,他無論在任何場合都穿八卦衣。以後凡戲里屬軍師(即高級參謀人物)出場,都穿八卦衣。

茶衣和老斗衣:古代勞動人民所穿的衣服,前者是短衣,後者是長衣。樣子是大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布質或綢質,不綉花,茶衣一般顏色是藍色、褐色、米色,腰裡系腰包。老斗衣是米黃色,別有一種淳樸、簡潔之美。

襖褲:原是清代中葉流行的服裝,這種服裝很適合花旦這門角色的表演,就被採用做戲裝。立領、大襟、紐絆、禿袖(無水袖露手),顏色圖案各種都有區別也不甚嚴格。式樣常常因時代變化,吸收當時社會婦女服裝,予以加工,《拾玉鐲》中孫玉姣穿襖褲。

古裝:是梅蘭芳編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別姬》、《太真外傳》等新戲時,參考古代繪畫、雕塑中適合上述各劇中人的身份和特點來創制的,當時稱它做古裝,以別於一般通用的戲裝。這種古裝與其他戲裝的區別是,頭上的發髻在頭頂,不在腦後。上衣較短,略如褶子,有時亦加雲肩,有有水袖及無水袖兩種,水袖也比普通戲衣較長。裙子系在上衣的外面,有時加飄帶。這種古裝是為了在舞台上發揮古代歌舞特點設計的。

京劇旦角臉部化妝

京劇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據劇中所扮演的人物特點進行面部和頭部的化妝與裝飾。旦角的化妝分為拍底色、拍腮紅、定妝、塗胭脂、畫眼圈、畫眉毛、畫嘴唇、勒頭、貼片子、梳扎、插戴頭面等程序。

1、拍底色:底色由紅、白色的化妝油彩調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淺要根據舞台燈光的強弱、人物的年齡、身份而加以區別。拍底色的順序是先腦門、鼻子、下巴後拍兩頰、兩腮和脖子。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勻。還要注意眉眼、鼻窩、嘴角、眼角等細小部位要面面俱到,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膚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2、塗腮紅:以大紅色化妝油彩為主,略加玫瑰紅色。方法是從眼窩、鼻樑兩側開始,壓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由深漸淺地均勻地拍打,直到與底色融為一色。以上眼皮部位為最紅,要注意鼻樑、嘴角與底色銜接的部位要自然過渡,不要有明顯的紅白界線。塗腮紅時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據臉型的特點加以變化,起到彌補缺陷、美化臉型的作用。如圓型臉可把腮紅上下拉長;長型臉可把腮紅向橫向拉寬,再通過貼片子的技巧來幫助演員改變臉型的長短胖瘦。

3、定妝: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層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臉上。敷粉應先從腦門、鼻樑和底色部分開始,然後敷腮紅部分,敷好後再用刷子輕輕撣去浮粉。

4、塗胭脂:用大紅、荷花、赫紅等顏色的胭脂塗在腮紅的部位。方法是從眼窩和鼻樑兩側,眉毛以下開始,自上而下、由淺至深。重點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兩頰要逐漸過渡到與底色一樣的深淺。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鮮艷。

5、畫眼圈: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演員揭示人物心情的關鍵部位。所以畫眼圈要畫出生動的神韻來,才能起到烘托演員的表演的作用。同時,畫眼圈也要根據演員的眼睛大小、臉型胖瘦,進行比例的誇張。畫眼圈用的是眉筆或鍋煙,從下眼皮畫起,加寬上下眼圈的輪廓線。旦角演員基本是以風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給人嫵媚之感。眼小者,眼圈線可畫得大一些;眼大者,眼圈線可畫得小一些;眼圓者,眼圈可畫得長一些;眼長者,眼圈可畫得圓一些;兩眼近的可以拉開距離;兩眼距離遠的可以畫得近一些。

6、畫眉毛:即用鍋煙和眉黑筆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如青衣、花旦要畫柳葉眉;武旦、刀馬旦要畫劍眉;彩旦要畫八字眉。畫眉毛的長短粗細曲直也要結合演員的臉型、五官的特點,從整體上進行協調和彌補,用鍋煙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體感。

7、畫嘴唇:即用大紅油彩勾畫上下嘴唇的輪廓。其畫法即採取以演員的嘴唇進行相反相成的原理進行勾畫:如嘴大的,可畫小畫薄;嘴小的可畫大畫厚;嘴鼓的,可畫癟;嘴癟的,可畫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畫嘴唇的美化作用.

在化妝時還要注意人物與行當的差別,如:青衣要顯得莊重、典雅,因此底色要淺一些,腮紅的部位要小一些,顏色也要淺一些,柳葉眉、丹風眼,眼圈不要太重、太寬;花旦大多年輕、活潑、天真,因此底色略深,腮紅部位略大一些,要顯示出青春的活力,眉毛要兩頭尖細,中間略、粗而彎,呈弦月型;口型要小,呈圓型,嘴角略往上挑。有的花旦的印堂還要畫一紅點,顯得天真,可愛;武旦和刀馬旦的底色要深一些,腮紅的部位也要大一些,以表示人物妁健壯和勇敢。
京劇旦角頭部化妝

《木蘭辭》中雲:「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早已經吟出了中國古代婦女的審美理想。京劇旦角化妝的粉面、紅唇、娥眉、鳳眼、雲鬢也把這種傳統梳妝方法發展到極點。旦角俗稱貼片子的技巧完善了京劇化妝的第二個步驟。

京劇旦角貼片子可分為三個類型:

1、二柳:是過去貼片子的重要方法。再加上齊眉穗把二柳貼成月亮門型,一般使用范圍是古代仙女一類。兩個大柳貼的前後位置,決定於演員的胖瘦,大柳的長短要根據臉型把不需要的部分蓋住,齊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選中兩眉的中間部位,腦門狹窄的要往上貼,露出腦門;腦門大的要往下貼,以便遮蓋,主要幫演員彌補缺陷。

2、小彎、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貼法。舊時用紙胎塗生漆製成,十分粗糙,後改為人發。用刨花水梳理後貼在演員臉上,青衣要貼水折,擋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個比較吃功夫。小彎又分七個、五個兩種,現多為七個小彎的一種,它的貼法是中間一個,其它六個分別以拱型貼在兩邊。這七個小彎的作用特別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決定演員的美醜,雖然有臉長可貼短,臉短可貼長的一般規律,更有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特殊效果。它應該是經驗和規律,程式與感覺的天成。一般傳統戲旦角的小彎和大柳的貼法以鴨蛋形為標准,這里更需要結合演員、人物、行當的標准,綜合把握。

3、歪桃:所謂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內心情感通過技術手段外化出來。而戲曲化妝的貼片子也服務於人物的性格特徵。一般歪桃片子適用於潑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貼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歪桃片子由三個小彎和兩個大柳組成,在腦門左邊貼三個,右邊用一個小片子彎成歪桃型,然後播花或戴齊眉穗。還有一種是禁婆,也大都貼歪桃片子,梳搭拉蘇頭。

總之,戲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構成強烈反差,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效果,加上它流雲一樣彎彎的形式,構成了與臉部工整對比美的效果,產生了中國的、民族的、戲曲的內在韻律。

㈦ 京劇中的花旦通常以什麼樣的裝扮登場

京劇中的花旦之美表現在四個方面。其實很多人看進去都喜歡看花旦,因為花旦代表了一種中國戲曲文化,代表了中國的一種美,那麼花旦的美在哪裡呢?來說說吧。花旦的美是由扮演花旦的人的身材決定的。因為選花旦的都是女性,女性的身材一定要有一定的魅力才能征服觀眾,讓人如痴如醉。所以,花旦的美在於演它的人的身材,其實是一種享受。所以根據花旦的身材不同,我們也可以表現出不同的美,因為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身材,所以我們還是可以根據這些身材、胖瘦來看花旦的美。

第四個方面,要從全劇的節奏控制來看花旦之美,因為花旦之美實際上是在全劇以不同的節奏表現出不同的美。有些美女是快節奏的美女,有些則需要慢節奏。因此,我們仍然可以根據不同的序列和節奏來感受花旦的不同之美。沒錯,這些節奏是需要花費的,但是要經過不同時期的練習才能獲得,而且很難把握。如果把握得當,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㈧ 戲曲小花旦穿的衣服叫什麼

估計你理解有誤。戲曲中「旦」指女性角色:老旦是老太太;青衣就是正旦就是大家閨秀,也叫大青衣、閨門旦;花旦,也叫小花旦,就是演丫鬟侍女之類的小姑娘。
在崑曲中也有「五旦」即正旦,「六旦」即小花旦之說。
老師給你說的「小花旦」,不是對應「大花旦『,而是」大青衣「。花旦是小家碧玉的丫鬟,青衣的大家閨秀的小姐。

㈨ 京劇中生、旦、凈、末、丑怎麼區分的,還有花旦穿的是鳳冠霞帔么

1、生行
生行,指戲曲劇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妝為俊扮為其特點。根據其年齡、身份的不同可以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種類。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須(即髯口)為其特點。又根據其不同的表演特點,分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類 。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輕人形象,根據不同的表演特點,可分為扇子生、紗帽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等類別。
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藝的男性形象,又有長靠武生(表現大將)和短打武生(表現綠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後者穿緊身 衣服,重翻打。
紅生:有時將其歸入武生行,指勾紅臉的身具武藝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關羽和趙匡胤。
2、旦行
旦行,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為青衣、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類別。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現那些端莊穩重的中青年婦女,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二進宮》中的李艷妃等。
花旦:多表現那些年輕活潑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見長,如《西廂記》中的紅娘,《拾玉鐲》中的孫玉姣等。
武旦:表現那些身俱武藝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靈,多穿緊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傳》中的青蛇等。
刀馬旦:表現那些女將或女元帥,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現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紅燈記》中的李奶奶,《吊金龜》中的康氏等。
彩旦:有時將其歸入醜行,主要表現那些滑稽或凶蠻的青年女子,動作和化妝都極盡其丑。如《鳳還巢》中的程雪艷等。
3、凈行
凈行,指那些面部勾畫臉譜的男性形象,有正凈、副凈、武凈和毛凈之分。
正凈:也稱「大面」、「銅錘」或「黑頭」,所表現的人物多為舉止穩重者,以唱功見長,如《鍘美案》中的包拯,《二進宮》中的徐延昭等。
副凈:也稱「二面」或「架子花」,多表現性格豪爽者,如張飛、李逵等,或姦邪佞幸者,如曹操、趙高等。
武凈:也稱「武花臉」,多表現身具武藝者,以武打翻跌見長,如《挑華車》中的黑風利等。
毛凈:指戲曲舞台上鍾馗、周倉、巨靈神等類人物,他們或為天神,或為身體畸形者,造型誇張,多需墊肩、凸臀,在表演上以工架見長。
4、醜行
醜行,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醜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多在鼻眼間勾畫豆腐塊狀臉譜,故又稱「小花臉」。有文丑、武丑、女丑之分。
文丑:指那些不具武藝的滑稽人物,臉譜勾豆腐塊,又根據其身份、地位、年齡等區分為方巾丑、褶子丑、袍帶丑、鞋皮丑、老丑等。
武丑:指那些身具武藝的滑稽人物,又稱「開口跳」,表演上以跌撲翻打為其特色,亦重念白表演。
丑婆子:即女丑,飾演那些或滑稽或凶惡的老婦人,如媒婆、店婆、禁婆等,多表演誇張、語言風趣。(「末」現如今已歸入生行,特此說明)

㈩ 中國戲曲中什麼是青衣

青衣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另指少年諜報人員,並有同名歌曲和電視劇。
中文名
青衣
別名
正旦
本質
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
命名
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
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
快速
導航
代表人物
主要特徵
青衣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正旦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正旦扮演的。
共8張
青衣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她能唱青衣,但拿手的是花旦。」
代表人物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 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