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烏鎮民俗風裙子
擴展閱讀
高腰牛仔褲穿到哪裡 2025-02-05 21:23:10
中老年運動秋裝男裝 2025-02-05 20:24:43

烏鎮民俗風裙子

發布時間: 2022-07-30 18:10:33

⑴ 烏鎮有哪些景點

1、西柵

乘搖櫓夜遊西柵是最值得推薦的體驗,燈影槳聲里的江南水鄉分外迷人。西市河貫穿西柵東西,縱橫交錯的小河道將西柵分為許多小島,各部分又有數十座各異的古石橋相連接。老建築依水而建,典型的江南水鄉小橋流水景緻。除了可以入內參觀的景點,景區內還有不少精緻的小店、咖啡館和酒吧,適合靜下心來慢慢逛。遊玩西柵可以步行,也可以坐景區的交通車或遊船代步。

⑵ 烏鎮有哪些特色

特色景點:烏鎮西柵、東柵、江浙分府、烏鎮月老廟、逢源雙橋、烏鎮老郵局等。

美食特色:紅燒羊肉、烏鎮醬鴨、白水魚、棕香烏米飯、三白酒、定勝糕、青團等。

⑶ 描寫烏鎮的好文章

清晨五時,天色未明,大家都早早的來到了集合點,興致勃勃的等候旅行社的大客車,年輕的還帶著孩子一起去。一路歡聲笑語彌漫在賓士的車箱里。上午九時許,客車駛入浙江湖州路段時,遇交警例行檢查。原以為一會兒就行,誰知車主證件不全,駕駛員、車主及導游小姐相繼被交警帶去談話,後來又令駕駛員將車開至檢查站院內,依法扣留,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大家的情緒變得急躁起來,原本就不寬裕的游覽時間又被意外的擠佔了去,幸好湖州交警及時為我們調來了當地的豪華旅遊車,這是一輛赴北京參加過奧運會的豪華大巴。十點半鍾,我們總算重新啟程了。導游小姐一再致歉,並調侃說,如果不遇檢查,我們怎能坐上這輛奧運專車呢?調侃歸調侃,但我們的心情卻大打折扣了,而實際旅遊時間也要縮水了。中午時分,旅遊車駛入烏鎮,導游帶我們到預定的酒店吃了午飯,這里的飯店生意真好,前來就餐的遊客絡繹不絕。我們匆匆的吃完飯,就進入烏鎮東柵景區。
烏鎮是江南水鄉古鎮,鎮內河街平行,水陸相鄰,民居宅房傍河而築,兩岸以石橋相連,體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風韻。而令遊客趨之若鶩的更為那傳承千年的文化底蘊,小鎮有文學巨匠茅盾的故居,有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讀書的昭明書院等人文景觀。由於是雙休日,遊人摩肩接踵、擁擠不堪。我們跟隨導游,順著人流前行。進入景區,先要過橋,一條東市河橫貫東西一鎮,一座廊橋架通南北兩街。橋名「逢源雙橋」,雙橋下是「財神灣」,帶著烏蓬的船兒停泊在財神灣里,象是等著財神的到來。站在橋上,向西望去,眼中、心中滿是水的影子,柔柔的,潤潤的,幽幽的,那沿河而建的老屋大多伸向水中,一式的粉牆黛瓦,河道里時有烏蓬船過往,古詩中的小橋流水人家頃刻間便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如夢如幻,似景似畫。過了雙橋就到了財神堂,財神堂內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財神鵰像,為烏鎮的東路財神,原身是比干丞相。這是一位特殊的財神爺,因他是掏心而死,後人譽之為沒有私心,並以此告誡世人應取仁義之財,不能有過多的私心私利。
繞著財神灣來到了「香山堂」,一排烏黑的櫃台,懸頂掛著木刻的招牌,原來是中葯鋪。靠牆一溜的小閣抽屜,一看就知是放中葯的。一把切葯的鍘刀,一副桌椅,幾張發黃的字畫,由於時間很緊,我們就這么跑馬觀花的一帶而過了。再往西行,一條古樸的小巷,鋪著長長的青石板路,兩排木門人家。這畫面讓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不過已看不到撐著油紙傘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許多撐著色彩繽紛的可擋紫外線的現代傘的陽光女孩。木門上的油漆大都掉落,顯出的是木材本來的顏色,不知道這其間需要經過多少次風雨的洗刷,才還原了自己的本色。木門里的人家有的在自家門前擺上小攤賣些玉米棒、茶葉蛋之類的食物。
接下來的江南百床館是一個有趣的去處。陳列了明、清、民國時期的上百種床。雕花描金,無論是人物還是飛禽、走獸,無不栩栩如生。這些古床,精緻得無以復加,一張新婚床,從里至外有三層,如同小型的房間一般,真個是紅綃帳暖度春宵。我的一同事說她在上海的家,居室也只有這么一張床的大小。一架姊妹床,有兩層,裡面是床,有著飛鳳,也許主人曾經在上面綴滿了香袋,而周圍的幔帳收斂了姊妹的私房話和笑聲;外層是放衣櫃的,方便了女兒家更衣。這一張張做工精美的床在向人們昭示著主人所處時代的繁華與奢華。
「公生糟坊」里滿是酒香,靠牆一溜的架子上放著一壇壇紅封白酒。這種酒叫「三白酒」,是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釀就而成的。這里的生意紅紅火火,象是從遠古走來,源源流長。這一處的迴廊里有許多賣姑嫂餅的,三白酒和姑嫂餅都是烏鎮的特產。
染坊曾在電視劇里見過。曬布場上,一條條染好的藍印花布高高地掛在一根根竹竿上,那布上印染的細碎花兒隨著那一片片幽藍迎風搖曳,輕舞飛揚,我和同伴忍不住在此留影,卻不小心脫離了團隊,只得單獨游覽了。一間間店鋪里陳列著藍印花布的製成品,有上衣、裙子、頭巾等等,因時間較緊,無法挑選,因此一件物品也未買。隨即來到余榴梁錢幣館,在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錢幣就是歷史的書籍。錢幣館內分批展出的皆為余先生數十年來收藏之精品,走馬觀花,也領略了浩瀚錢幣世界之一二。
我們隨著人流走進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紀念館,這里原先是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時的讀書處。書院大門的門楣上嵌著「立志」二字,兩旁的柱聯是院名的註解「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進得門來,穿越過道,就見一個小天井,內植桂花樹。過天井是講堂,上懸「有志竟成」匾額,紀念館有茅盾塑像,通過文字及圖片向我們介紹一代文豪的光輝一生。茅盾十三歲前住在烏鎮,烏鎮的風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及作品。《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茅盾為烏鎮增添了一份靜雅之氣。

⑷ 烏鎮的特色有什麼(美食、風景都可以。)

景區特色

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 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 陳運 和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 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總體格局,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接京杭 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在烏鎮的布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 烏程、 歸安、 崇德、桐鄉、 秀水、 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橋流水,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現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 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 仁壽橋、永安橋、 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 梯雲橋和 利濟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

景點介紹

東柵區,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中國著名的古鎮 旅遊勝地。景區遊程達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工程全部完工後,東柵景區佔地面積約為0.9平方公里,設有十多個景點。

西柵景區,西柵位於烏鎮西大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並有公路直通江蘇、 蘇州和桐鄉市區,交通十分便利,與東柵以旅遊觀光為主題不同,西柵打造的是 商務旅遊、休閑度假為主。西柵景區佔地3.4平方公里,縱橫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數均為全國古鎮之最,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景區北部區域則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

江南百床館,江南百床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坐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強調傢具形體的線條形象;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床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

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江南民俗館,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蠟像塑出婚喪嫁娶的話劇。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著習俗。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鄉。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妝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面等特有的做壽物品。

江南木雕陳列館,這里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館里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說,有「打漁」、「鬥蟋蟀」、「敲鑼打鼓」等生活場景,也有「龍鳳呈祥」、「松鼠吃葡萄」、「梅蘭竹菊」等傳統圖樣,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余榴梁錢幣館, 余榴梁,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鑒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鋼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近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

文昌閣,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 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著等候。

修真觀,修真觀在烏鎮中市。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張洞明在此結廬,修真得道,乃創建「修真觀」。修真觀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並稱江南三大道觀,地位極為崇高。修真觀共設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東岳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兩邊分設十殿閻王、瘟元帥、財神等配殿;山門前的廣場也依舊開闊宏暢。修真觀的山門正門上方掛有一特大算盤,下方書對聯一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極具警世意味。

古戲台, 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戲台為歇山式屋頂。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里。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⑸ 烏鎮賀歲拜年的習俗是什麼樣的

作為江南水鄉,千百年以來,烏鎮一直保留著淳樸的民風民俗。如賀歲拜年、元宵走橋、清明踏青、端午吃粽、分龍彩雨、天貺曬蟲、中元河燈等。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為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賀新歲,統稱「拜年」。

⑹ 烏鎮這個旅遊景點有什麼特別出名的嗎

​江南煙雨濃,水鄉古鎮多。但是要選擇一個地方能去領悟「桐葉疏疏苔壁青,烏篷船向古津停」的江南之美,烏鎮是第一首選。
分:東西南北柵
1.東柵全程2-3小時,東柵更有人間煙火氣,適合清晨到上午游覽,感受枕水人家的生活。
2.西柵6-7小時,西柵更有商業氣息,適合傍晚看落日和晚上看夜景,西柵的夜景自然柔美,把古鎮建築輪廓完美地勾勒出來,漫步在古鎮石板路上,彷彿穿越到明國時代。
3.南北未被開發,原始淳樸,南柵真的是古色古香,悠哉地逛逛很不錯。
東柵比西柵要小很多,但是東柵會比西柵古老很多,很有韻味感覺。東柵被河水分為了北岸和南岸,繞一圈大概需要2小時。
東柵:
匯源當鋪:見證了舊時烏鎮作為江南商業中心的昔日繁華。典當櫃台高1.8米,需要踮起腳才能夠到櫃台,想到初中語文課本《三味書屋》里當年小魯迅幾乎天天奔走於當鋪和葯鋪之間。那麼小的身體,面對這1.8的櫃台,所以才是記憶猶新寫成了回憶錄嗎?
皮影戲館:起源於北宋時的北方,南宋時傳到江南一帶,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烏鎮皮影戲屬南派。皮影戲表演者大都是老藝術家,穿著唐服大馬褂,頗有藝術風范。皮影戲館留下也許不僅僅是老藝人對過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種原生態生活的回歸與渴望。
矛盾故居:烏鎮的人物代表,因為矛盾關系,使得烏鎮的地位在古鎮中就更高了。矛盾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留存很多的歷史遺跡,陳列著矛盾先生的生平物品和經典著作,是烏鎮很重要的景點。最喜歡正廳前的幾顆竹子,讓整個堂屋立顯文人氣息,還有後廚的樟樹,那麼挺拔如主人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巨人一般。
西柵:
木心美術館門票20元(四點半停止售票,五點就閉館):美術館以木心老先生的名字命名,在館內彷彿看見木心先生如雪的一生,傲骨冰心,純潔無瑕,那些雪花般的文字,落在潔白的稿紙上,像一場雪被封禁在書頁中,藏著先生畢生的心血。翻開一本先生的書,就像進入一場暴風雪,那裡有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在裡面整個人都不由自主地安靜下來,感受「從前慢」,非常適合攝影愛好者捕捉光影。
草木本色染坊:探秘非遺-傳統扎染。江南水鄉的藍,一抹是天空,一抹是河流,還有一抹就是隨風舞動的靛色藍草。微風吹來,看著衣桿上藍花布隨之飄揚,人的心情也跟著舒爽起來。
張恆興花燈鋪:燈光、燈籠古往今來,都是作為一種照的存在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文化習俗的的內涵豐富,花燈的文化情結也越來越濃厚,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花燈融合時尚元素,五彩繽紛,生動可愛。選擇一個心儀的花燈,在夜色中提燈走橋,感受烏鎮濃濃的水鄉氛圍,體驗烏鎮的民風民俗。
坐船游烏鎮,有拼船和包船二個方案,拼船4-6人,一人60,二人包船280(淡季)送小點心和茶。點心有:話梅,蠶豆和山楂片,還有一壺茶。
烏鎮是很神奇的地方,去了次就念念不忘,不是因為喜歡課本里的小橋流水和粉牆黛瓦,白牆黛青石板,小橋流水烏篷船,還有那似水年華里的吳儂軟語。
而是真實感受,走在青石板路上,聞著枕水人家的飯菜香,聽著吳儂軟語的閑聊,遇見生活的美好!

⑺ 烏鎮有什麼民俗文化的東西別跟我說旅遊的。

#賀歲拜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元宵走橋#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復,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葯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在新的一年裡無病無災。至近代,丟葯罐的舉動消失了,演化為一種單純的節日游樂和祈福活動。#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洗頭插花、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打拳船競技斗勇,前後持續半月有餘,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端午吃粽#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都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鍾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分龍彩雨#
農歷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亦稱「分龍節」。傳說司雨的龍王們於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故又名分龍,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帶上全副救火器具,會聚於鎮中曠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龍、水桶中放進各色顏料,一聲令下,鑼鼓齊鳴,各水龍同時對空噴射,盡現五彩繽紛、飛瀑凌空的壯觀,男女老少聚集圍觀,吶喊助興,出水快而射程遠者當為優勝獲獎。

#天貺曬蟲#
農歷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烏鎮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實是曝蟲曬霉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的時節」,其原由卻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還有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說可避虱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發,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中元河燈#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共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燭火閃閃,隨波逐流,蔚為奇觀,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們只當是一種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