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近代服裝史
近現代服飾(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於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於宣統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於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傳統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並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國初年出現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並行不悖的局面。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孫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張,他認為:「禮服在所必更,常賜聽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種「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服裝式樣。於是,孫中山決心自己設制服裝。他經過縝密思考,精心設計,並徵求意見,終於創制了一套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簡便服裝——中山裝。
20年代前後出現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裝之所長。它是以廣東便服為基樣,在直領上加一翻領,如同將西裝內襯衣的硬領「移植」過來。這樣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裝上衣、襯農和硬領的功用,穿起來顯得很硬挺。同時,又將便服或一般西裝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如此「雙雙」、「對對」,頗具均衡對稱之感,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又在上下左右四個衣袋上加上軟蓋,並各訂扭扣一枚,既美觀又安全,可防袋內物品遺失。下面的兩個明袋採用能縮漲自如,頗具彈性的「琴袋」式樣,旨在便於放置書本、筆記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證明一代偉人好學心切,隨時不忘讀書的美德。孫中山開始設計上衣的鈕扣有七個扣子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成了五個。這就是小翻領、四袋、五扣的中山裝上衣。孫中山還參照西裝褲的式樣親自設計了中山裝褲子:前面開縫,一律用暗扣;左右兩側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設一小暗袋,俗稱表袋,也可藏用。這種褲子穿起來很方便,褲袋也可放置隨身攜帶的必需品。此外,褲袋的腰部打褶,褲管翻腳也有異於其他服裝,成為中山裝的特色之一。孫中山親自設制了新服裝,又親自帶頭在各種場合穿著。因為,這種服裝優點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觀大方。可以使用高級衣料製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製作。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眾的歡迎,將它稱為「中山裝」。後來,經孫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廣,一時穿「中山裝」,舉國崇尚,蔚為鳳尚。
在這個時期旗袍同樣也深受歡迎。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服飾崇尚簡朴實用。
據資料記載,最早穿袍旗的漢族婦女是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婦女的羨慕,並紛紛仿效。同時,社會輿論對此也大加贊揚。於是,旗袍竟成了當時女子最時髦的服裝。
清末滿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式樣與清末的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20年代末,因受歐美服式的影響,旗袍式樣也有了較大的改變。此時的旗袍,衣長大大縮短,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但不久,又興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甚至有穿無領旗袍的。袖子的變化也是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衣長,一個時期流行長的,長至下擺曳地;以後又流行短的,短過膝蓋。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取消袖子,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新中國成立之初,婦女穿旗袍的還很普遍。以後由於各種原因,穿旗袍的就越來越少了。但旗袍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族服裝,是具有一定特點的。它線條簡練而優美,造型質朴而大方,比較適合婦女穿著,在國際上也有一些影響。近年來,我國的服裝設計者集思廣益,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旗袍式樣與現代女裝式樣揉合起來,使旗袍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政治的過分干預 二十世紀的後半葉,中國政治上的極左思潮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政治的標准下清除了所有存在「意識形態問題」的服飾,其中包括西洋的、封建的、奢華的艷麗的,甚至於性別特徵明顯的。最後剩下的只有中山裝、軍裝、學生裝了,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服飾最單調貧乏的一頁。
自民國以後,擁有時裝,特別是婦女時裝的出現。他是一種時髦的服裝。既和與節令,也符合時代潮流,時時變化。有很大的流動性,創造性。近代婦女穿著時裝是中國服裝史上一大轉折。不同於歷代那樣受嚴格的封建等級服制的限制,難於有大的變革,而民國以來帝制廢棄,封建限制逐漸消失人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選擇衣著,紋樣,色彩,加之經濟、文化的發展及時裝業的興勃時裝上的推陳處新,爭奪斗艷,造成服裝史上空前的繁榮景象。
或許現在服裝就是那隻涅般的鳳凰,世紀末的狂風烈火將使她鍛鑄一新,重現光輝。服飾,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像飲食那樣出於維系生命的本能,也不是像居住那樣出於防身之必需,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帶有浪漫色彩的文化創造。
第五章 現代
不可否認,剛剛過去的一個世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服裝走向衰落與脫變的一個世紀;同時,這個世紀也是民族傳統服裝孕育新生能量的世紀。
一百年前,在北京宣武門南,達智橋胡同的松筠庵里,一個蓄著長辮,自穿袍的年輕人,用有力的行草寫下了中國近代上著名的「公車上書」,他就是康有為。他在上疏奏摺中稱:「……以數千年一統緩之中國衰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矣!」可見當時中國服飾的改革與政治改革一樣勢在必行。辛亥革命首義成功,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服制》法令,將歐式的燕尾服,圓筒帽列為中國大禮服,西服為小禮服,這是中國第一次以法令確立西式服裝在社會禮儀中的地位。從此,中國自上而下地開設接受西式服裝與服飾習慣。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蹉跎,負載著舊時代精神的民族傳統服飾形式逐漸消失,中國人的衣行為模式逐漸與西方趨同,最終「與國際接軌」。
於今日的國際環境之中,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首先在物質領域與其他發達國家趨勢向同一,經濟貿易的全球一體化帶來了生活方式的同質化,譬如都市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家用電器、漢堡可樂、西裝、T恤、等。其次,物質生活的間接影響以及傳媒通訊的直接影響精神領域的同一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甚至於語言表達都在朝著一個潛在的國際標准靠攏,服飾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就在這樣一個時期里,我們更不能忘記祖輩給我們留下的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開始的樹葉獸皮到粗布麻衣再到綾羅綢緞,服飾的種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中國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奇跡的神話。
現今,中國加入了WTO,更大的機遇在等著我們爭取,更大的挑戰也在等著去克服。我們不能一味的看著門外,應該更好的運用已有的財富,創造出中國人自己的服裝特色。
2. 近代中國服飾的變化趨勢有和變化各階段特徵
辛亥革命後,中山裝形成。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列寧裝、幹部裝流行。 女子服飾變化的情況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形成滿漢服飾藝術相融合的局面。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而後以上身鑲著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 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以衫裙為主。而後以上身鑲著有花邊的襖、衫為主,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下。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接觸西式服裝後,旗袍出現並不斷革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連衣裙流行。 小結 v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勢力的進入中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與此相伴隨,中國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也開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隨著中西各種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激盪和交匯,出現了許多色彩斑斕、新奇特異、意味深遠、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鮮事務,形成了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開始走向近代的廣闊畫面。這種變化的總的趨勢是:由以往的閉關自守,轉而為面向世界;由過去的封建傳統天下,變而為向近代化的趨進。 這從服飾的變化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近代以來服飾變化的具體表現 男子服飾變化的情況。 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20世紀上半葉仍然流行 西裝的傳入在鴉片戰爭以後,民國成立以後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禮服之一。對中國服飾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 中國近代以來服飾的變化是怎樣的
中國近代服飾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是第一個階段,服飾的主要特點是中西結合,有的材料直接概括為了八個字:中西合璧,土洋並存。男裝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山裝,女裝的典型代表就是旗袍。
第三個階段就是1978年以後,這一時期,服飾受到港台歐美的影響,從服飾的材料、花式、以及款式都與之前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由穿的暖像穿的美轉變。追求個性化的表現,甚至追求品牌的效應。衣著的變化不僅說明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還說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們國力在增強。
4. 女裝品牌的發展歷史
服飾的變遷是一部歷史,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縮影。它是這個時代進步、文明、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象徵。它在記錄歷史變革的同時,也映襯著一種民族的精神,傳承著當地的歷史文化,女裝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女裝使女人倍添姿彩,女裝為產業增添亮點。
女裝品牌自女裝誕生的那一刻便隨著時代的變遷應運而生,女裝品牌與款式的多元化推動了時裝的發展。在品牌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女裝品牌的數量已無法計算,幾乎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女裝品牌在時尚女裝市場上出現。
女裝品牌,時尚出行。愛美的女孩一點要宅購潮流。21世紀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候,如果你是宅男宅女的話,請走進互聯網的宅購潮流的時代。
5. 中國女裝設計的發展史
「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從創意到實施,均為國內首創。其中有兩個關鍵詞:傑出、發現。 杭州,欲做「發現」這些准世界級設計大師的伯樂。 杭州「發現」世界級大師 「杭州絲綢、女裝產業要克服『高原現象』,突破發展『平台期』,再上一個新台階,就必須走品牌發展之路,依靠品牌取勝。而打響品牌的核心是要培養一批頂尖級的女裝設計師。」 不久前,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暨「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上,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言之鑿鑿,字字著力。 這次專題會議,也無疑將在杭州絲綢、女裝產業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確實,「設計師品牌」策略對於杭州女裝之推動力,愈來愈顯現其不二地位。因為,這不僅直接關繫到企業品牌的打造,而且直接關繫到杭州絲綢、女裝產業的興衰成敗。 杭州市政府設立專項基金,從2007年至2017年期間,每年投入400萬元,用於資助60位傑出女裝設計師的培養培訓。重點培養對象將在「萬事利杯」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的最後優勝者中選出。由政府主導並投入大量資金來培養設計師,這在國內不僅是首創,也可謂是大手筆。 和記者談起即將實施的「發現計劃」時,杭州市經濟委員會紡織服裝處處長嚴國強即刻神采奕奕,「市政府對此特別重視,通過這次計劃實施來培育和形成杭州絲綢、女裝產業發展的人才競爭優勢,從而打響杭州『中國絲綢之府、中國女裝之都』的行業品牌和『生活品質之城』的城市品牌。」 「生活品質之城」,這個稱謂對於杭州人以及不少外地人而言,已是個頗為熟稔的熱詞。它是一個由各種具象匯聚凝結而成的概念之詞。而這一次,杭州市政府要將其中一個具象發大並真切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就是—通過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的培養與杭州女裝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杭州的「生活品質」。 在繽紛服飾薈萃的杭州女裝特色街武林路的北端,記者找到了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敲開工作室的大門,立刻就感受到其內忙碌而緊張的工作氛圍。接電話聲,交流工作的談話聲,鍵盤敲擊聲,翻找文件聲……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 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顧小華,不停地在處理工作上的事務和安排媒體的采訪,因為承辦這次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以及「發現計劃」的相關活動,已足以令他忙得很少有休息的時間。 負責媒體接待的汪君瑋對記者說,「『發現計劃』除了用10年的時間,在國際知名服裝設計院校每年培養6名傑出女裝設計師,還將在國內知名服裝設計院校培養250名優秀女裝設計師,短期出國培訓優秀女裝設計師和女裝企業高層經營管理者200名,短期國內培訓服裝製作技師400名,服裝製作高級工1000名,引進知名女裝設計師10至20名。」 可見,「發現計劃」不僅僅只將目標對准那些准世界級設計大師,還將發掘並培養一大批服裝業優質人才,從而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構築起堅固而上規模的杭州女裝發展源動力。 西子女裝突圍國際化之困 在現在這個時機,力推「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不是沒有理由的。 西子湖畔的杭州女裝,她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僅僅是國內女裝的領軍人物而已,清秀雋永的目光已眺望著那更為華麗耀眼的世界舞台。 然而,杭州女裝期望突破自身發展障礙,攻入國際女裝市場,就不得不正視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 「杭州有幾百多個服裝注冊 商標,但可稱得上品牌和名牌的卻不多,商標不能代表品牌。同時,貼牌多、設計風格雷同甚至抄襲現象也阻礙了杭州女裝的進一步發展。」杭州市經濟委員會紡織服裝處處長嚴國強對此不無憂慮。 一個地域環境或城市環境對設計師必然有影響,很多外地的設計師留在杭州開創自己的天地,正是看到了這片土壤所能給予的養分。 自從2000年杭州女裝整體亮相京城之後,杭州女裝整體形象的打造活動就異彩紛呈。每年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杭州市政府都組團參展,影響巨大。 無論是杭州女裝形象大使的評選還是杭州女裝文化發展論壇的舉辦,杭州女裝整體推廣都是非常出色和到位的。但是,在杭州女裝整體形象得到整體提升的熱鬧背後,杭州女裝企業自身的品牌建設卻似乎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最初,杭州提出打造杭派女裝,由於門檻較低,大量的女裝企業蜂擁而入,加上缺少標准,缺少引導,導致產品檔次低,質量不過關,使得杭州女裝的形象受到很大影響。以至於很多女裝品牌不願讓人了解到自己的杭州背景,不願打「杭派女裝」的牌子。 「確實,杭州女裝的品牌已經形成一個群體,但是在這個品牌群體中,我們卻沒有看到一個強有力的品牌。要打造『中國女裝之都』,只有品牌群而沒有強勢品牌,是不可想像的。而杭州女裝想要在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要培育自己的品牌,使之成為強勢品牌,才能夠不斷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汪君瑋由此分析道,「為了改變這樣的尷尬局面,發現並培養具有國際水準的成熟設計師,從而主推『設計師品牌』,就顯得猶為關鍵,日本在這方面的成功就很值得我們借鑒。『發現計劃』是提高杭州市絲綢女裝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杭州女裝走向國際、參與國際競爭的有效途徑。」 此外,由於杭州女裝企業的設計背景,杭州女裝企業顯示出一種過於看中設計或者品牌的形式的傾向,而相對忽視消費者、市場的需求變化。反觀與杭州同處浙江的溫州、寧波的服裝企業,他們多數是商人出身,因此,對市場的嗅覺更加靈敏,顯示出更市場化的操作智慧,所以溫州、寧波涌現出一大批市場影響力非常強的服裝企業。 對於西子女裝走向國際化,杭州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錢鋒則用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深遠的見解,「若把法國現階段的著名 奢侈品牌及高級成衣品牌比做風情萬種的成熟女子,那杭州的服裝品牌只能算是豆蔻年華的少女。應當通過不斷吸收國際知名品牌的成功經驗,使杭州女裝的設計突破產品設計的概念,從單一的產品設計提升到品牌設計、企劃設計、管理設計、營銷設計等多元化、立體化設計,最終以設計文化提升杭州服裝產業參與國內外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於是,今天的杭州女裝希望做到世界的和時尚的,「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就是很好的起步。 世界時尚之都鍛造設計大師 「去年的短期出國培訓給我的設計事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讓我看到了世界一流的設計理念和流行元素。我准備報名參加今年的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獎賽,希望能得到這次長期出國培訓的機會。」 曾獲得杭州「十佳」服裝設計師稱號,現在杭州佳奇服飾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師的周紅淋,在去年12月也十分幸運地被送往國外短期培訓。 作為一次嘗試,去年杭州市曾首次出資100多萬元,安排18位服裝設計師出國短期培訓。這18位服裝設計師在法國、 義大利等「時裝之都」,感受到了世界時尚最前沿氣息和大師風采,受益良多。 周紅淋和記者回憶那段時間不長卻令她獲益匪淺的出國培訓時很感慨地說:「特別是有一個關於『櫥窗解碼』的課程令我印象深刻,那些世界頂級品牌十分重視櫥窗的設計和陳列,通過櫥窗來發布流行元素和體現品牌風格。這在我們國內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這次大獎賽後,選拔出的6名女裝設計人才將作為第一批赴國外進行為期一至兩年長期專業培訓的設計師,獲得出國培訓政府全額獎學金,獎學金額度為30萬元至50萬元,如此培養力度和重視度均超過以往。 由於當前一流的服裝設計師和一線服裝品牌大多在歐洲。因此,打造「大腕」級中國女裝設計師的培訓之地,自然也選在了那裡。 具體而言,在世界上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學院、義大利歐洲設計學院,初步定為「發現計劃」優秀設計師的培訓之地。 在國外學習,語言關可能是優秀設計師將遇到的最大「門檻」。為了幫助設計師克服這一障礙,杭州市擬委託國內院校先期對設計師培訓法語、義大利語,強化英語。 對於杭州推出「中國傑出女裝設計師發現計劃」,杭州女裝企業紛紛叫好。「中國國際女裝設計師大賽組委會當初找到萬事利集團,希望贊助100萬。我很爽快地答應了。而且我還可以承諾,年年贊助100萬!」萬事利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愛琴充滿激情地說。 在世界時尚之都學成後的設計師將回杭州為杭州女裝服務3年以上,這對杭州女裝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服裝產業的發展,現在人才是關鍵。近些年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一些走向國際舞台的優秀設計師,所以在『發現計劃』中也完全有可能出現達到國際水準的傑出設計師。他們不僅對杭州女裝,也將對中國服裝產業產生較大影響。」言語之間,周紅淋對中國服裝業的發展前景滿懷信心。 不久之後,這6位首批准世界級大師將踏上求學之旅,在世界時尚之都得到全方位的鍛造和磨練。杭州女裝走向國際的「十年計劃」也將由此開始。 -
6. 旗袍的來歷和演變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7. 70年中國女性服飾變遷史,時尚的穿搭是否就是一個輪回
時尚的穿搭是一個輪回。
通過女裝長衫的變遷,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女裝文化從保守傳統到開放自由的變遷,在封建制度下,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是她們的傳統服飾「旗袍」。寬大是旗艦最突出的特點。寬大的夾克和長裙覆蓋了人體的所有曲線,沒有任何暴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女性長衫服裝的創新變化更為明顯。旗袍越是自我修煉的風格,開襟的服裝設計,復雜精緻的扣板配飾,豐富時尚的色彩搭配,越是多樣化的女式長衫服裝,越是大膽的襯托和展現女性的美麗。
到如今又流行的「復古風」,各種復古元素充分證明了時尚的穿搭就是一個輪回。
8.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答: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9.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