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女子衣著的名稱
裙裝是一種圍於下體的服裝,屬於下裝的兩種基本形式(另一種是褲裝).廣義的裙子還包括連衣裙、襯裙、腰裙 。裙一般由裙腰和裙體構成,有的只有裙體而無裙腰。它是人類最早的服裝.因其通風散熱性能好,穿著方便,行動自如,樣式變化多端諸多優點而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以婦女和兒童穿著較多.
按裙腰在腰節線的位置區分,有中腰裙、低腰裙、高腰裙;按裙長區分,有長裙(裙擺至脛中以下)、中裙(裙擺至膝以下、脛中以上)、短裙(裙擺至膝以上)和超短裙(裙擺僅及大腿中部);按裙體外形輪廓區分,大致可分為統裙、斜裙、纏繞裙三大類。
『貳』 古代女子衣服名稱。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3、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下擺寬松,俊俏瀟灑。加上豐盛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5、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叄』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據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西漢:曲裾深衣、襦裙
東漢: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為高腰襦裙,交領襦裙,對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裝
『肆』 求古裝衣服名稱
1、質孫服
質孫服,古代服裝名,又稱「只孫」、「濟遜」。漢語譯作「一色衣」,明代稱「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種衣式。元、明時都有服此者。
質孫的形制是上衣連下裳,衣式較緊窄且下裳亦較短,在腰間作無數的襞積,並在其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質孫本為戎服,即便於乘騎等活動,在元代的陶俑及畫中都可以見到此種衣式。 「質孫」 是蒙古語「華麗」的音譯。
2、冕服
冕服,是古代的一種禮服名稱。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構成。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儀式所穿戴的禮服。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
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即所謂的「十二紋章」紋樣。
另外,還有中單、蔽膝。均織織藻、粉米、黼、黻紋。此外還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
3、長袍馬褂
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曾在民國元年,北洋政府頒布《服制案》,將其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
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4、曲裾
曲裾是漢服的一種款式。按照《禮記》記載,深衣一大特點是「續衽鉤邊」,也就是說「這種服式的共同特點是都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孫機)。
出乎意外的是,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而是繞到背後,參考洛陽金村出土的銀人像。在膝前交叉的那種款式是今天人們的一種創造發明,「入」字底的小曲是否是漢服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古代深衣之裳計有十二幅,皆寬頭在下,狹頭在上,通稱為衽,接續其衽而鉤其旁邊者為「曲裾「。
5、圓領袍
圓領袍最早出現在商代,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之一。
漢代隨著服飾逐漸統一,圓領袍主要作為內衣穿著。溯其由傳人以至興盛,由軍用以至民服,歷史悠長,變化復雜,圓領亦稱團領,實為無領型領式。衣領形似圓形,內覆硬襯,領口釘有紐扣。
圓領袍是圓領子的窄袖袍,據引《唐書-輿服志》記載,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黃袍杉,戴折上巾,系九環帶,穿六合靴。
魏晉南北朝後,圓領袍開始積極吸收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但是同時又不丟失漢族本來的特色。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開始作為正裝穿著於外,流行於隋唐至明末。
王國維《胡服考》記載南北朝之世,北朝以胡服定為常服,南朝系漢族,仍為戎服,比及隋唐,帝王定為田獵之服,或上下公服,民間則為時服流風最盛。
宋朝以後,圓領袍成為官員們的正式服裝之一,在後來的明朝也被大量運用,明朝的圓領袍、配上補,成為了分辨官位階級的最方便的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質孫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冕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袍馬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圓領袍
『伍』 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唐代女子裙子的名稱:
一、羅裙:
絲羅制的裙子
二、百褶裙:
古時又稱「留仙裙」,褶皺都是很規律地向一個方向打褶。
三、月華裙:
明朝末年,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
據傳為一種淺色畫裙,裙幅共十幅,腰間每褶各用一色,輕描淡繪,色極淡雅,風動如月華,因此得名。
四、花間裙:
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花紋的衣料,裁破成一條條細長的帛條。
然後把這些不同紋色的長帛條彼此相間地排列起來,密密地縫連在一起。
用這種拼縫而成的裙料做成裙子,就會呈現出一道道豎向的多彩條紋,因此又叫「襇色衣」。
製作花間裙,在裁剪帛料的時候,可以有意地把一條條帛條都裁成上窄下闊。
這樣,拼縫出的裙子就會腰身收窄,顯得穿裙人腰肢纖巧;
裙身越向下就越加擴張,也就是喇叭裙的形式,裙裾長拖到地,格外風流瀟灑。
五、鳳尾裙:
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上綉以花鳥圖紋,在兩畔鑲以金線,拼綴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蘇,稱為「鳳尾裙」。
六、花籠裙:
用一種輕軟細薄而透明的絲織品,即「單絲羅」製成的一種花裙。
七、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
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
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襦裙:
唐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上身著襦、襖、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豐富前所未見。初唐時女子裝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長裙。
通常裙束襦外,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兩色綾羅拼合,形成褶襇效果。中唐以後,貴族婦女衣著日趨講究、華貴和寬大。
盛唐後,女裝胸為時髦,裙長多可曳地,以多幅為佳。
常用兩色綾拼合而成褶襇效果,外束裙腰上壓上金銀絲線作為裝飾,上有雙垂綉帶。
裙色以紅紫黃綠為多,其中紅裙最為流行。
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
是以魏晉以來由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通常袖長及肘,衣長及腰,對襟則胸前結帶。
這種衣式在唐流行很久。
披帛:繼承六朝的帔紫,由輕薄紗羅製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銀繪畫,最初短闊,後變狹長,是利用絲帛輕盈飄逸之態進行裝飾。
胡帽、冪籬、帷帽:胡帽是西域少數民族所戴帽子的總稱。
初為男子頭衣,女子在武則天時期興穿胡裝戴胡帽。
到開元初年,女子即使騎馬外出,也著胡帽而不掩面。冪籬、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顏之物,冪籬在先、帷帽在後。
妝容:唐近三百年來,女子的發髻式樣和插戴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前期女子發髻承隋,後漸多樣。
武則天時期興起著胡裝配胡帽,成為當時世風,上行下效。反映了唐時社會的開明、女子的相對自由。
『陸』 古代服裝的名稱有哪些
漢服的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結構上,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大衣: 深衣、襜褕、圓領袍、衣裳、袿衣、袴褶、裲襠、半臂、褙子 外出、禮衣
中衣: 襦褲、裙襦、反閉、中單、曲領 襯托、保暖
小衣 : 汗衣(汗衫)、褌、犢鼻褌、肚兜 貼身衣服
從形制上看,大衣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袴)、「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袴褶,「通裁」制(長衫、外披)等類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
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
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
普通勞動人民一般著裋褐(上短衣,下長袴)。
漢服是通過夏商周最古老的衣裳變化而來的,連裳或者深衣本來是公卿諸侯燕居的穿法,自漢朝以來作為第一禮裝。
【服飾】
式樣可以是花卉,如:金芍葯,黃鶴翎,金孔雀,側金盞,鶯羽黃;月下白,玉牡丹,玉寶相,玉玲瓏,一團雪,貂蟬拜月,太液蓮。碧江霞,雙飛燕,剪霞綃,瑙盤,紫羅繖。美人紅,海雲紅,綉芙蓉,胭脂香,錦荔枝,鶴頂紅。淡紅色的有佛見笑,紅粉團,桃花菊,西施粉,玉樓春。
皇帝:明黃色
皇後:明黃色 正紅色 可戴鳳鈿/鳳冠
正一品:正紫色,可戴側鳳簪釵
各宮主位:寶藍色,可戴側鳳珠釵
從三品以上:可穿紅色(紅色必須為偏色,如橙紅、海棠紅),可佩戴金步搖,可佩帶垂至耳垂流蘇)
從四品以上:可穿紫色(紫色必須為偏色,如淺紫,紫羅蘭),可佩戴銀步搖,可佩帶短流蘇)
從五品以上:可穿藍色(藍色必須為偏色,如寶石藍,靛藍),可佩戴寶石翡翠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從七品以上:可穿除了黃色,紅色,紫色,藍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顏色可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從九品以上:可穿除了黃色,紅色,紫色,藍色之外的所有顏色,顏色必須為偏色。可佩戴金銀為材質製成的首飾
秀女:統一穿粉紅色/淺綠色宮服。只可帶頭花
{灰色為國喪時所穿,其餘時候不得穿之。}
飛龍圖騰為皇帝之用
鳳凰牡丹為皇後之用
孔雀為正二品妃之用
正三品方可佩戴護甲
貴人才能飾一側絲質流蘇
婉儀飾兩側絲質流蘇
貴嬪以上方能飾步搖、兩側玉石瑪瑙流蘇
僅皇後和貴妃可飾鳳樣頭飾,皇後九鳳,貴妃六鳳
顏色:茜素青色,水藍色,月白色,鵝黃,深蘭色,妃色,硃色,藕荷色,芙蓉色,煙羅紫,石榴紅;絳紫色;水綠色;湖藍色;冰藍色;品竹色;蔥綠色;乳白色;象牙白色;澹澹色;蓮青色;煙霞色;赭紅;玉渦色;櫻紅;湖碧;羽藍色;蜜合色;月藍色
【常見服飾材料 】
中國各省的場館也都拿出了看家的紡織瑰寶––廣西館的「壯錦」、貴州館的「苗綉」和「馬尾綉」、江蘇館的「亂針 雙層綉」和「南京雲錦」、上海的「絨綉」、西藏的「唐卡」等等。
強明娟 滾雪細紗;南天XX色蘇綉;蜀錦;煙紗散花裙;金絲軟煙羅;滾雪細紗;織錦,羅綢;銀霓紅細雲錦廣綾合歡上衣;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宮絛;八幅鑼裙;迷離繁花絲錦;曳地望仙裙;裙上用細如胎發的金銀絲線綉成攢枝千葉海棠和棲枝飛鶯,刺綉處綴上千萬顆真珠,與金銀絲線相映生輝、貴不可言.;廣袖上衣綉五翟凌雲花紋,紗衣上面的花紋乃是暗金線織就,點綴在每羽翟鳳毛上的是細小而渾圓的薔薇晶石與虎睛石,碎珠流蘇如星光閃爍,光艷如流霞,透著繁迷的皇家貴氣。臂上挽迤著丈許來長的煙羅紫輕綃,用金鑲玉跳脫牢牢固住;曳地望仙裙;素雪絹雲形千水裙;霞影紗;撒花軟煙羅裙;逶迤白梅蟬翼紗; 孔雀氅是去年上元節時欽賜的海外貢物。說是氅,實則尚有衣裙。據聞,一套皆是以孔雀初生細羽捻入天蠶冰絲織成,間又雜以極細赤金絲。疊領,廣袖,裙擺有十幅寬,後拖一襲曳地大氅。織綉精妙,幾殆鬼工。色澤肌理,皆與真正的孔雀羽毛別無二致。光線下角度轉側,有不同光彩。衣上罥以銀泥,飾以明璫,綴以七寶。腰間束以四指寬的辟塵蒼佩流蘇絛。大氅展開,便是完整的一副雀尾屏;蜀錦向來被贊譽「貝錦斐成,濯色江波」,更何況是金錯綉縐的蜀錦,蜀中女子百人綉三年方得一匹,那樣奢華珍貴,一寸之價可以一斗金比之。;雲霏妝花緞織的海棠錦衣;煙蘿紗衣;銀紋蟬紗絲衣;青煙紫綉游鱗拖地長裙;
頭飾:碧玉瓚鳳釵,羊脂色茉莉小簪,紅梅金絲鏤空珠花;鏤空蘭花珠釵;碧玉玲瓏簪;鑲嵌珍珠碧玉步搖;乳白珍珠瓔珞;海棠滴翠珠子碧玉簪;空雕花的芙蓉玉環;垂珠卻月釵;紅翡滴珠鳳頭金步搖;紅珊瑚番蓮花釵;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簪;金鎦銀鑲黑曜石蜻蜓草蟲頭
【常有】
1、笄簪釵
笄:骨笄,玉笄
簪:玉簪
玉搔頭
玉蔥蘢,玉蘢蔥。簡稱「瓏王忽」
象帝
金簪
金鳳簪:清。作展翅鳳凰形,細部用盤絲,壘絲工藝製作,鳳簪稍有搖動,其羽翅便隨之顫動。
蜂戀花金頂簪:明。頂花以白玉作花瓣,大紅寶石做花蕊,傍有金蝶蝶須嵌珍珠兩顆,花四周飾紅、藍寶石,簪柄彎處托以「古線」紋。
珠簪
通簪:氣筒。一種空心簪,以鹿角或竹木製成,兩端通氣,四周有孔,插入發髻間,是髻心通氣。
犀簪:用於簪發,塵埃不著於發。
玳瑁簪
蝦簪:以蝦須製成。
釵:古稱「蓖」。一股為「笄」,兩股為「釵」。
玉釵
玉鴉釵:「玉丫釵」。形似鴉翅。
玉燕釵:「燕釵」,燕形。
玉蟬釵:蟬形。
金釵
金雀
金蟬
壘絲金鳳釵:鳳釵為一對,一俯一仰,鳳頭用金葉製成,頸、胸、腹、腿等全用細如發絲的金線製成長鱗狀的羽毛,整齊排列。背上兩翅如刀形,上長下短,尾羽從體後迴旋向上,及於諷首。腳脛用蛇狀金絲纏繞而成,腳趾抓於雲體之上,雲體尾尖向後,用大小金絲編組而成,雲體下端為釵股,股上端之粗圓形金絲,自雲體穿入其內。
玳瑁釵
銀釵
花釵:鏤金、銀花
鳳釵
翠雲釵:形如翠雲
鴛釵:鴛鴦形
鸞釵:鸞形
靈釵:用大龜殼之緣製成
玉制之釵腳,亦稱「玉股」。
釵之頭部飾物,作蟲形,「玉蟲」。
釵上的花狀,「釵朵」。
「鑷」,「念」:綴附於簪釵端的垂裝飾物。
鈿:金翠珠寶製成。
花鈿:「鈿朵」,花形。
金鈿
碧鈿:碧玉質或碧綠色之鈿。
翠鈿:翠玉製成或鑲嵌而成。
寶鈿
翹:狀若翹起之鳥尾。
翡翠翹:翠鳥之長尾。
鳳翹
雙翅;尾成雙。
勝:編織或剪裁之首飾。
人勝:人形之采勝。
方勝:方形勝。
玉勝
花勝
金勝
采勝:多用於節日佩帶
幡勝:立春時佩帶,用剪紙或綢絹製成旗幡形。
寶勝
闔采:插的花朵及發髻上的飾物。
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金鑲玉步搖,四蝶銀步搖)
金步搖
九枝花
五兵佩:晉,兵器狀。
六珈
雙簞
曼
玉螺:踴玉做成的螺貝形
吊朵:懸於發上。
金九鳳墊根兒:九雙鳳凰為襯
金支:「金枝」
草蟲頭:金玉製成的草蟲形
草裹金:以草蟲果以金屬飾物
雪柳:用絹花裝簇的花枝。宋,元宵
柳葉形金飾:唐
魚須滴:漢
啄針兒
珠花
鈿針:以金花為飾之針形首飾
銀牌兒
鬧蛾兒:「蛾兒」,「鬧嚷嚷」。用烏金紙剪作飛蛾,縛於針上
2、裹束
紺繒幗:用黑中透紅絲織品製成頭巾或頭飾。
翦氂幗:細長馬尾製成。
鳳環:鳳狀花紋
簪圈;束發頭飾,銀、金
儷:包發的絲綿
4、梳與篦
櫛
玉櫛
銀:「蓬沓」
骨梳
玳瑁梳
龍鳳象牙梳
雙鳳牙梳
鶴頂梳
洛成:別稱
八字牙梳
篦
銀篦
比余:「梳比」,黃金制
銀掠兒
鸞篦
鑷:拔除毛發,夾取小東西。
鬢棗:分發具
郎當:清除梳子,篦子齒中污垢的用具
刷:理發或櫛沐之具
抿子:使頭發光澤帖服的刷子
豪犀:刷鬢毛的器具
梳頭匣子:
咸妝:「揀妝」,梳妝匣,盛鏡、粉及梳具,飾物。
鈿合:首飾盒,裝鈿釵。
梳:「躑躅」
詳細就去看看「漢服吧」「宮斗吧」之類的吧,裡面很多的。
『柒』 中國古代女子衣著名稱有什麼
《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
『捌』 古代女人服飾有哪些名稱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准則;垂直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3、南北朝——華袿飛髾
魏晉時期衣冠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下擺寬松,俊俏瀟灑。加上豐盛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4、唐——慣束羅衫半露胸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5、宋——襦裙外穿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但與唐朝服裝相比,宋朝服裝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玖』 漢朝女子服飾種類,名稱
女子漢服基本結構
漢服大多分為三個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類似現在的女生連衣裙。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王百官參加祭祀重要活動等的正式禮服,類似現在的女性職業套裙裝。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一般用於常服,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咱可以類比為如今女性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
大多數漢服由布和帛所製作形成,從上到下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個部分。古代人講求對稱,追求規整與圓滿,因此服飾的前後具有對稱性,在製作的過程中,前襟後襟所使用的布料必須大小相同。
其實漢服並不只是一套服飾,它還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在這里筆者著重為大家介紹服裝,古代漢服雖然沒有現代漢服顏色這么鮮艷,但上面也有著各色各樣逼真細膩的花紋。
漢朝對於服裝極其有研究,而漢朝服裝的簡稱「漢服」卻與現如今流行的「漢服」被大家所混淆。但筆者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了解到漢朝服裝與漢服的不同。
雖然今天興起了「漢服熱」,但這從本質上來說,仍是中國傳統文化興起的體現。它象徵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國古代人民對服裝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