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泰國穿著需要注意什麼
泰國是一個熱帶國家,所以輕裝上陣即可。
海島上旅行的話,沒有那麼多禁忌,隨意穿著就好,
去參觀廟宇或者一些宗教性景點的時候,千萬記住不可以穿太鮮艷的,以及吊帶,短褲,超短裙這類的服裝,
露出肩膀和腿部是對佛祖的不尊重,是會被拒絕進入的,有條件的話最好穿不露腳趾的鞋子。
另外,如果是近期尤其10月到泰國的話,帶上一件簡單的黑色衣服,因為馬上是前國王的葬禮,泰國人都是穿黑色以示悼念。
❷ 泰國的傳統服飾是什麼
泰族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泰國傳統服飾女筒裙是泰國女子下裝。
男裝是立領馬褂加褲子或者方裙。男裝馬褂被叫做suea phra ratchathen,正裝穿長袖,日常裝束穿短袖。
女裝是上衣下方裙,方裙被稱為"服新(pha sin)",是由一塊長方形的絲綢把腰間緊緊的裹起來做成的裙子,用繩子調整松緊,再把腰繩藏在回到部分。服新可以從左向右裹也可以從右往左。上衣可以有夾克和襯衫搭配。正式的裝束還要披一條斜穿上身的帶子。
拓展資料:
泰國女性都是下身穿方面裹裙,上衣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正式服裝一共有5種。第一種就是跟男裝上衣一樣的馬褂搭配,叫做巴羅皮曼(Barumpimarn/Boromphiman),圓立領,長方裙,前面或者後面扣扣子。
還有一種比較像巴羅皮曼的泰國晚禮裙,叫做絲娃來(Siwalai),與巴羅皮曼唯一的區別就是披肩帶,一般出席皇家典禮或者正式場合才穿。泰民族服恰可莉最正式和傳統的泰民族服恰可拉發特泰國絲娃來晚禮服泰民族服結婚用絲娃來還有一種絲娃來是裙子中間打褶子的。
與恰可拉發特相似的禮服還有恰可莉(Chakkri/jakgree),裙子也是服新裙。還有一種晚禮服叫做杜斯特裙(Dusit),是大圓領無袖低胸套裙,也可以做成連衣裙。
❸ 泰國男人為什麼穿裙子
因為很熱
那你要問蘇格蘭的男人為什麼要穿裙子?
以為他們的裙子是毛料的.
哈哈
純屬惡搞.......
❹ 現在還有哪個國家的男子穿裙子嗎﹖
英國:蘇格蘭短裙等於一部英國史
斐濟:男人穿裙子女人穿褲子
古埃及的男人也穿裙裝。
❺ 泰國傳統服飾有哪些特點
1、泰國傳統服飾,總的來說比較樸素,在鄉村多以民族服裝為主。
2、男裝是立領馬褂加褲子或者方裙。男裝馬褂被叫做suea phra ratchathen,正裝穿長袖,日常裝束穿短袖。
3、泰國女性都是下身穿方面裹裙,上衣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正式服裝一共有5種。第一種就是跟男裝上衣一樣的馬褂搭配,叫做巴羅皮曼(Barumpimarn/Boromphiman),圓立領,長方裙,前面或者後面扣扣子。
4、還有一種比較像巴羅皮曼的泰國晚禮裙,叫做絲娃來(Siwalai),與巴羅皮曼唯一的區別就是披肩帶,一般出席皇家典禮或者正式場合才穿。
5、傳統的泰國服飾多為絆尾幔,這也是泰國傳統服飾的主要特徵之一。絆尾幔是由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穿上以後,很像我國的燈籠褲。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傳統服裝之一。
(5)泰國男人的裙子穿法擴展閱讀:
泰國服飾的發展:
1、一世王到三世王時期(1782年-1851年)
普通百姓主要穿絆尾幔,而宮里人則穿紗籠裙,披各色褶皺披肩,留長發或扎辮子。
2、四世王時期(1851年-1868年)
仍然流行穿絆尾幔,穿筒袖有領的上衣,並再披一層披肩。
3、五世王時期(1868年-1910年)
仍然穿絆尾幔,但是更具現代性,西式上衣,有花邊,並開始穿襪子鞋子。
4、六世王時期(1910年-1925年)
還是穿絆尾幔,深領上衣,以薄薄的絲綢作為披肩。
5、七世王到八世王時期(1925年-1946年)
不再穿絆尾幔,改為西式穿著。
王室先後頒布了8套泰式傳統服飾,集現代與傳統於一身,美觀新穎大方,流行流傳至今。
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泰國女性傳統服飾就是由詩麗吉王後在上世紀親自設計和倡導的,包括良敦、吉拉達、阿瑪琳、波隆披曼、都喜、卻克里、西瓦萊和乍卡帕八種款式。
Ruenton(良敦):七分袖,圓領,五顆扣,橫條紋筒裙。主要用於出席不是非常正式的典禮和宴會。
Boromphiman(波隆披曼):筒袖上衣,立領,紗籠裙有紋理,前有褶皺,穿時必須系腰帶,佩戴各種飾物,珠寶,以符合各類場合。
Chitrada(吉拉達):大體與Ruenton一致,差異在於這一件是長袖且立領。
Chakkraphat(乍卡帕):在各種儀式中穿著,很華麗。
Siwala(西瓦萊):與Boromphiman很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要披綉花披肩,主要在舉行各類儀式的場合穿。
Chakkri(查克里):最受歡迎的泰式傳統服飾,穿筒裙,露肩,披白色披肩,花色精美。
Amarin(阿瑪琳):大體與Chitrada相似,但剪裁更華麗,並習慣佩戴首飾。適用於出席晚宴、音樂會,以及王室的慶典,比如國王和王後的生日。
Dusit(都喜):大領,無袖,有亮片,很美觀,適合在西式場合中穿著。
❻ 泰國服飾特點都有哪些
一、泰國服飾特點:
1、泰國人有自己的傳統服裝,有些服裝今天仍然流行,有些服裝卻成了歷史。如絆尾幔曾經是泰國的一種傳統下裝,男女都穿。絆尾幔是一塊布,穿著方法簡單,用布圍住身體,向前拉並扭成一束,再從兩腿間向臀部後拉緊,塞到腰背。
2、從背後看,絆尾幔很像帶有一根尾巴,因而稱絆尾幔。今天,絆尾幔已經退出泰國人民的服裝系列,不過,在表現泰國傳統生活的戲劇中,人們仍然能夠領略到這種服裝的風采。泰國宮廷人員的傳統衣著有許多講究,每周7日衣著的顏色各異,為黃、桃紅、綠、橙黃、藍、紫、紅。各界上流人士也有此習慣。但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這種習俗也不再流行。
3、現代泰國人的衣著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傳統民族服裝的式樣。泰國人的服裝比較簡單,男子穿長褲和短袖衫,女子多穿筒裙。男女出外經常穿拖鞋,在家一律赤腳。
4、披巾是泰國婦女的重要服飾。披巾由女子的胸布發展而來。在泰國的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披巾就已經很流行了。披巾的花色、質地多種多樣,寬約30厘米,長1米。常見的有兩種披掛方法。一種是做上裝用,女子把披巾圍胸後,多餘部分搭在肩上,從背後自然下垂。
5、泰國婦女喜愛的下裝筒裙是曼谷王朝拉瑪六世時就流行的一種服裝。筒裙呈圓筒狀。做筒裙的布料、花紋和色彩均是泰式的。人們在筒裙的設計和製作上也花費了很多的心思。現在流行於泰國的筒裙樣式非常之多,主要有以下兩類:一類是泰式女便裝,是人們在一般場合穿著的服裝,用棉布或絲綢製成,上裝為圓領、半長袖、開襟、5個扣,筒裙長及腳面。
另一類是人們出席盛大的集會宴會、某種隆重的儀式等穿著的筒裙。它們是由精緻而高檔的布料,如絲織布料、提花絲織布、提花金絲絨布做成,有的筒裙還配有華麗的裝飾品。這些筒裙的樣式大同小異,在細節方面略有區別。
泰國具有民族特色的男裝是「帕叻差他服」,用本地布料製成,為立領、開襟、5個扣,長短袖均可。
6、泰國人的服裝雖然保留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但同樣也表現出了兼收並蓄的特徵。今天的泰國人比較喜歡穿西裝,服裝的種類樣式也千姿百態。但總的說來,女性偏愛穿裙子、牛仔褲,男性特別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則常穿正式的西裝。
7、泰國的一些公司、銀行、飯店規定,職工必須穿著制服上班。大學、中學和小學也有專門的制服,制服的顏色比較莊重,大多是白、黑、藍、黃等顏色。
(6)泰國男人的裙子穿法擴展閱讀:
一、泰國服飾介紹:
泰國傳統服飾,總的來說比較樸素,在鄉村多以民族服裝為主。泰族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帕農是一種用布纏裹腰和雙腿的服裝。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穿上以後,很像我國的燈籠褲。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傳統服裝之一。
泰國男子的傳統民族服裝叫「絆尾幔」紗籠和「帕農」紗籠。帕農是一種用布纏裹腰和雙腿的服裝。絆尾幔是用一塊長約3米的布包纏雙腿,再把布的兩端卷在一起,穿過兩腿之間,塞到腰背處。由於紗籠下擺較寬,穿著舒適涼爽,因此它是泰國平民中流傳最長久的泰國傳統服飾之一。
泰國傳統服飾女筒裙泰國女子下裝,曼谷王朝拉瑪六世時期(1910-1925)開始流行。筒裙同紗籠一樣,布的兩端寬邊縫合成圓筒狀,穿時先把身子套進布筒里,然後用右手把布拉向右側,左手按住腰右側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邊,在左腰處相疊,隨手塞進左腰處。穿時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樣動作向相反方向完成。
❼ 泰國男性用一塊布裹成褲子的方法
前搭後搭再打個節就是一條褲子。
盡管在從前纏腰布是泰國人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洗澡的時候可以穿、可以用來擦身、包東西、束腰、驅趕蚊蟲,用途廣泛。當外國的洋布輸入泰國之時,泰國傳統纏腰布的作用也有所減少,但是在外府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喜歡使用這種布,有時還作為有著古老價值的禮物相互贈予。
在泰國不同地區的文化中這種布有所差別,東北有用絲線織成纏腰布的文化傳統,也有一個家族固定的纏腰布,中部地區的纏繞布主要是由棉線紡織的。
❽ 老公從泰國買的衣服,打開就像是長絲巾上面還有6個小扣子,求具體穿法 (網上找的圖片類似這樣的)
那總共才3米 應該不是紗麗吧。人家的紗麗一般都是5.5到6米 寬度也要到1.1到1.3米哦 。。。是不是穿旁遮比時候 掛在脖子上的披紗啊。。。。
❾ 去泰國皇宮男人可以穿長裙嗎
去泰國皇宮不能穿著暴露和短裙男人也可以穿長裙的
❿ 喇嘛僧裙穿法
穿法:先穿背心、然後穿裙子、裙子要打八個褶、前面三個褶、後面三個褶、左右各二個褶。然後扎腰帶、穿袈衣、在穿袈裟、袈裟穿時右肩在外、左肩披上斜達身上。
西藏僧人常穿服裝主要有3件:上身穿坎肩,下身著紅色僧裙,肩頭披單是一條比身體長的紅色袈裟。
喇嘛則一律穿紫紅的裙子,長齊腳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坎肩),外披一張有身長兩倍半的紫紅色的披單,稱為「袈裟」;腳穿特製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腳的也不少;按規定應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經時才戴,平時出寺廟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規定的帽子,出門則要戴上。
無論式樣、顏色或質量,均要根據地位決定,地位較高的,他(她)們的坎肩上均鑲有緞子,長裙和披單則為毛料,鞋上也鑲有一塊緞子表示其地位。
喇嘛穿衣服露半個肩膀:
偏露右肩、偏袒一肩、偏露一膊。略稱偏袒。為『通肩』一詞之相對語。即披著袈裟時袒露右肩,覆蓋左肩。原為古代印度表示尊敬之禮法,佛教沿用之,即於比丘拜見佛陀或問訊師僧時,須偏袒,以從事拂床、灑掃等工作,故偏袒右肩即意謂便於服勞、聽令使役,亦即以偏袒為敬禮之標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