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新款苗族女裝
擴展閱讀
怎麼加盟時尚小魚童裝 2025-01-24 02:09:31
土色襪子怎麼配裙子 2025-01-24 01:49:19

新款苗族女裝

發布時間: 2022-08-30 19:38:38

A. 苗族的服飾 越簡單越好

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B. 苗族服飾

4.1 湘西苗族的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是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載著苗族人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生
產力狀況和科技水平,反映著苗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反映著苗族文化的特有風貌和
豐富的內涵。湘西苗族的物質文化通過其服飾、飲食、民居等方面,投射出它不同於其
他民族的心理、情感,使人們能體察出苗族的民族特徵。
4.1.1 服飾
湘西苗族服飾保持了濃郁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特色,體現了苗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心理
與審美理想。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意識與鄉土情結的一種傳達,被譽為是一部穿在身
上的「史書」,是我們傳統民族文化中的寶貴財富。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人民
創造了豐富多采,絢麗多姿的服飾藝術,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湘西地區基本保持了獨
特完整的服飾文化體系,其他地區的服飾亦各具特色,並多與其他民族服飾文化滲透融
合。
(1)男女裝
湘西苗族地區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衣短袖窄,通常安布扣七顆。褲
大而短,長僅過膝,束大腰帶。衣褲均喜歡採用深毛藍,年輕人的夏裝也有採用黑白相
間細條紋土布或湖藍色的布作面料。冬天在腰間纏青布帕,打青藍色綁腿。由於苗族男
子大多在外從事體力勞動,服裝寬松簡單,沒有常服、禮服和盛、便裝之區別。古代苗
族男子都蓄長發,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發針,戴耳環、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
末期,他們已不再蓄發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
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百褶裙。湘西地區苗族的百褶裙長及腳面,裙
擺非常寬,縫成折疊,下腳邊沿滿綉花紋,綴花辮,鮮艷美觀。系於腰上,圍滿下身前
後,行路時搖擺多姿這種百褶裙在現代苗族家庭仍然留存,但只是在祭祀、重大的慶典
才穿,故稱祀裙
[24]
。「改土歸流」後,苗族女裝也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逐漸在演變,
在地域上產生了不同的特色,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衣服腰大而長,襟長至股,
袖寬大,上衣無領,右開口為偏襟,布紐扣五顆,腰系花帶和腰裙。褲子短,褲腳大,
袖口與褲腳口有花邊、黑色欄桿及小辮子裝飾。
(2)頭帕
湘西的頭帕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
有的把頭發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別具風格。苗族喜愛頭帕有其豐富的社會現實基
礎和心理基礎。苗族非常重視一個人的頭部,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包頭帕是一種
服飾方式,也是一門傳統藝術。苗族頭帕有絲帕、青帕、白帕、花帕等,絢麗多彩,各湘西苗族服飾在色彩方面具有尚青和裝飾配色艷麗等特徵。湘西苗族男女生活服飾
皆以青色為主,常用土靛染的家織土布為面料。苗族女子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
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辮
及刺綉紋樣,顯得濃郁、綺麗而不失莊重、典雅。苗族服飾的刺綉是在衣服領口、袖口、
褲腳邊等部位,大多以黑色或湖藍色、綠色布為底,設色大膽、對比強烈。也許是因為
淵源於楚文化,苗綉有如在夜空中嵌綴起五顏六色的彩虹,那充滿神秘意味的黑底,加
上暈變的針法處理使平面的色彩變得更有層次。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苗族婦女以編織、刺綉、挑花、盤花等表現手法創造了獨具
特色的裝飾風格。苗族服飾紋樣豐富多姿,異彩紛呈。它作為女紅技藝的顯示,是苗族
女性文化審美觀念的集中和傳承。從湘西苗族服飾紋樣的造型特徵看,大體可分為擬形
圖案與抽象幾何紋樣兩種風格,擬形圖案讓人一目瞭然其所描繪對象的形象特徵,以概
括、簡練、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經手工刺綉,造成一種既古樸又絢麗多彩的效果。
抽象幾何紋樣以點、線、面等幾何因素將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概括、變形,形成有規律
的幾何花邊紋樣,再經手工編織、十字挑綉,顯得單純素雅、朴實自然
[27]
。從服飾紋樣
的主題來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取自大自然的題材,以日、月、星、辰和動、
植物為主體;另一類是龍鳳等神靈性動物題材,圖案之中透露出其「萬物有靈」的思維
特徵。湘西苗族婦女以她們的欣賞習慣和方式,將這些自然物象裝飾得更富情趣,更具
理想化。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速、價值觀念的變更、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苗族人不再通
過服飾來記載本民族的歷史,苗族服飾的社會職責已經遠去。另外,湘西苗族農村集貿
市場十分繁榮,苗族人可以很方便地買到所需的服飾;從發達地區販運而來的成衣價廉
物美,很快為廣大苗族人所接受。因此,不僅苗族男子易服,經濟發達地區的苗族年輕
女子在日常生活中也選擇了簡單的現代服裝。雖然中年婦女保留了頭上挽發髻、耳朵上
掛大銀柱的裝束,但著裝上也改穿現代裝。傳統苗族服飾成為現代苗族人在節日慶典、
婚喪嫁娶等重大儀式中的禮服和盛裝。
18
種各樣。花帕還有家織長條帕、家織印染青底白花帕和桃紗花帕等等之分,各盡其美,
為苗族人民所喜愛。湘西苗族的頭帕,長的達三丈六尺,短的也近一丈二尺,一般均在
一丈六至至二丈四左右。包頭帕是苗族人民普遍的傳統藝術,男女青少年長到十二三歲
時,必須掌握包頭帕的技術。平日是自己學包,有的是在坡上放牧時互相幫包,有的是
長輩教包。不管包哪種頭式,在包法上都各有各的章法,都要構圖精巧,脈絡清晰,折
疊有致,平正不偏。湘西苗族男子喜愛青黑色帕,繚繞頭部至少需挽五六道,前後包成
人字形,大如斗笠。放頂露外,懸帕一端,吊在耳邊。湘西苗鄉女子喜歡用青色絲織皺
帕包頭,頭發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末挽一道要齊額上。男女青年戴著雅緻的頭帕去趕
場、走親和參加歌會,顯得分外俊俏和精神。有的還把自己的頭帕作禮物,贈給情人,
以表愛幕之心
[25]

(3)銀飾
銀飾是湘西苗族婦女喜愛的傳統裝飾品,至今仍十分講究佩戴。據《乾州廳志》載:
「婦女以紅繩束發辮於首,外裹花布巾,首飾如瓜帽,以篾為之,罩以白布外,繞銀絲
細辮遍插銀花,長二三寸,重有至一二斤者,項戴銀圈四五,大者如盤,手釧四五。」
可見其銀飾之多。湘西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
智慧和才能。苗族銀飾大致分為頭飾、項圈、手飾、掛飾等。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銀帽,
上有帽花、龍鳳、關刀、梳子、簪子、髻子花等裝飾。一種是在頭帕前後有銀帽沿裝飾,
上用銀絲懸掛樹葉、鈴鐺、果子、銀花等多種銀飾。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等,其中,
輪圈似青藤纏樹,象徵愛情,多為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手飾多為銀鐲或銅鐲,手指配有
銀質戒指。掛飾,如衣服上佩胸花、針筒、牙簽、挖耳、長命鎖、仙桃等
[26]
。喜戴銀飾
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 20 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
花冠前方插有 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
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 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
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
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
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
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
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
(4)刺綉
苗族刺綉是苗族人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一門藝術,被世人公認為最精美的刺綉藝
術品。苗族刺綉不僅形式多樣,工藝精湛,更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大放異彩。沒有文
字的苗族,天才地運用了苗族刺綉這種挑綉的繪畫功能來描繪原始圖騰,記述歷史神,
再現風情民俗,寄寓精神嚮往。苗族刺綉畫幅上以優美的水波紋、起伏的山脈紋、太陽
星芒紋、蝴蝶紋、花蒂鳥獸等來表達民族遷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的意蘊,
再現卓絕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

C. 苗族的服飾是怎麼樣的

苗族的服飾是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

其他資料

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D. 苗族的服飾來歷和特色

湘西苗族服飾女裝精美繁復,艷麗多彩。苗族服飾女裝工藝有綉花、挑花、貼花、堆花、補花、織花等多種形式,工藝精湛,極富特色。服裝除了青藍色外,還以群青、湖藍等深色布料為底色,在領口、袖口、褲腳口等處用黑色寬邊襯托,再鑲以各種花邊及刺綉紋樣,顏色搭配艷麗,對比強烈,有青、藍、紫、紅、白、黃、綠等色。服飾圖案內涵豐富,極富想像力,其題材從浩浩自然到悠悠歷史,從世俗生活到神異天地,從植物的千姿百態到動物界的大小生靈,無一不被納構於一方圖案之中,蘊涵著苗族自身的歷史印跡、宗教意識和審美理想。湘西苗族服飾女裝因地區的不同而又有差異,主要表現在衣領、衣袖、衣擺、衣襟、背兜、圍裙、腰帶等部位結構和式樣的不同之處。就其款式來分,有琵琶襟、四叉式、疊擺式、雲襟式、雲肩式、胸襟式、四角挖雲式和大襟式等。除了大襟式是立領外,其他款皆無領,且衣長過腰而寬松,衣袖大而短。民國時期,以上款式還非常普遍,之後逐漸消失。而保留下來的疊擺式,作為盛裝,在苗族婦女還願接龍時由主婦穿著,因此又稱為「接龍衣」。 花垣、保靖、吉首、古丈的苗族婦女穿胸襟式,鳳凰一帶的穿雲肩式,吉首、瀘溪、沅陵一帶穿大襟式。總之,湘西苗族服飾女裝種類繁多,風格各異,並各自獨立構成一個華美的苗族服飾女裝世界。1) 花保型苗族服飾女裝。花保型苗族服飾女裝主要流行於花垣、保靖、古丈、吉首等縣市。上裝為胸襟式,胸襟及袖口處均以黑色底布為陪襯,以此烘托絢麗的刺綉紋飾、精巧的花邊和纖細的鑲徑。有的苗族婦女還把袖口往上翻卷,刻意露出素色挑花的白色袖套,以此為美。下著寬腳褲,褲口有黑色拼布,用緄邊、花帶和刺綉花邊等裝飾褲腳,足穿花鞋,腰系綉有龍、風、花、草、蟲、魚等紋飾的圍裙,極為精巧美觀。春夏季時,喜穿白色或淺色條紋布衣,下穿天藍色綉花褲;秋冬季,老人習慣在衣服外面套一件背心,衣著顏色較為沉穩,多為深藍色、灰色或自己紡織格紋布等,與濃艷多變的紋飾互為映襯。頭包黑布帕或絲帕,頭帕層層環繞呈螺旋狀,額前繞成平面,腦後盤成梯形,末綰一道,平整於額眉,顯示出精緻嫵媚的魅力。2) 鳳凰型苗族服飾女裝。鳳凰型苗族服飾女裝流行於鳳凰、花垣等縣,以及過去的麻陽苗區。上衣為雲肩式,環繞肩部伸展一條刺綉花邊和兩道滾邊,紋樣雖簡練,卻精巧別致。配上呈梨形狀的高腰綉花胸圍兜,與盤肩組合構成上裝優美的弧線,舒展而流暢。下穿綉花褲,著綉花鞋。鳳凰型頭帕是苗族婦女頭飾中的一道亮麗風景,以高為美,因高而奇。臘爾山台地的苗族婦女多喜歡用藍白相間的格紋帕,或有扎染梅花紋樣的花帕包頭。頭帕層層相疊、高高聳立,有如峨冠,若遇嚴寒,還加包短帕一截,由額頭包至腦後,裹住耳朵。這一地區最有特色的是披肩,工藝極其瑣碎復雜,華美非同一般,表現出該地區苗族女子獨特的審美情趣。3) 吉瀘型苗族服飾女裝。吉瀘型苗族服飾女裝流行於瀘溪、沅陵、吉首、占丈等市縣,為立領大襟式。這一帶的苗族人自稱為「瓦鄉人」,與湘西其他苗族地區不同的是,婦女服裝非常樸素簡單,春夏季節的上衣為純白色,秋冬季節的上衣為藍色,沒有紋飾。圍挑花胸圍兜,包挑花頭帕。挑花顏色多以黑白或藍白對比,圖案工整嚴謹,素潔秀雅。湘西民歌中「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頭帕。瀘溪苗族尤喜白布挑花帕,而沅陵苗族除了未婚少女及新婦包白布挑花帕外,中年婦女包藍色挑花帕,老年婦女則包黑色布帕,不挑花。另外,由於沅陵苗族屬於「紅苗」,因此衣衫尚紅的習俗至今仍有一些保留。青年女子喜穿紅色挑花布褲,婦女喜系紅色同裙飄帶,特別是姑娘的嫁衣和老年婦女的壽衣,必須是鮮艷奪日的大紅色

E. 苗族服飾女裝有什麼特點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綉花或挑花圍裙。「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F. 苗族穿什麼衣服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

(6)新款苗族女裝擴展閱讀:

中國的分布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佔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佔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佔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

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復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歷法、咒語、草葯。

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佔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復,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

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

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

盡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葯學。

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G. 怎樣描述苗族女裝的服飾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H. 苗族服飾介紹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8)新款苗族女裝擴展閱讀

在貴州省博物館,一款苗族遷徙服訴說著這個民族在歷史的歲月里曾經擁有的輝煌:肩部的紅色幾何紋飾,代表祖先曾經居住在田園肥沃、山川秀麗的長江以北的廣袤大地。

後背配飾一塊方形背牌,黑色邊框代表固若金湯的城池,象徵祖先曾經創建過繁華興盛的城市;百褶裙上鑲綉的3條紅色紋飾,分別代表祖先遷徙途經的黃河、平原和長江。

在貴州,苗族婦女仍喜穿綉花衣裳:松桃苗族的衣服以綉花草為主,色調素凈;黔東南以綉花鳥為多,色調較濃重;貴陽、遵義、黔西一帶則喜挑鮮艷的彩虹圖案;黔西北喜挑較大的幾何彩色圖形。

I. 苗族服飾的服飾介紹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有湘西型苗族服飾考察資料稱百餘種。
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65)。
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圓領大襟短衣。
黔東型,流行於黔東南。男裝多為青色土布衣褲,包青頭帕。女裝以交領上衣和百褶裙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為料。
黔中南型,流行於貴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處。女裝上衣多披披領、背帕等,下裝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蠟染裙。
海南型,流行於海南省。女裝多為右偏襟青布長衫,蠟染布筒裙,花飾少。
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 。
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志,那麼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里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綉最高水平的苗綉已同湘綉、蘇綉、蜀綉、粵綉一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綉、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的:「苗女刺綉巧奪天工,湘綉蘇綉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
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綉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嘔欠嘎給希」——升底綉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由「嘔欠字」和「嘔欠閃」兩種類型組成,漢澤「紅綉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塊均無刺綉,其他紋樣與「嘔欠嘎給希」相同。但服飾花紋圖案變化最多的是「拋功撥」——袖花,其圖案主要以各種幾何圖形布局,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綉上各種花紋,組成許多不同名稱的「拋功撥」——袖花。
如「拋學嘯棱」,漢意為「綾銷紅朵花」;「拋西勒拉學棱」,漢意為「小紅朵蛇皮花」;「拋補追歸」;漢意為「雞菌花朵」;「拋刀么」,漢譯為「樹梢花朵」;「拋趕枝呵」,漢譯為「蕨枝花朵」;「拋趕玖」,漢譯為「針針花朵」;其花又稱之為「拋趕旺」;漢譯為「包穀花」;「拋聲給學玖丟嘎」,漢譯為「十六勾勾蠶花朵」;「拋所戈游」,漢譯為「小四朵紅花」;「拋所戈說」,漢譯「大四朵紅花」;「拋寶利學」,漢譯為「浮漂紅花朵」等四十餘種服飾圖案組成。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盛裝
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
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雷山苗族服飾刺綉,其構圖、用色、綉技實為「三絕」。苗族優秀的綉手具有大畫家的思維,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綉圖均有主、副圖案;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動物……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往往在一幅圖案中可互相融會貫通的內容達五大類:(1)遠古神話傳說如創世的蝴蝶媽媽等;(2)圖騰崇拜如龍鳳、水牛、飛鳥、楓樹等;(3)大自然憧憬,如人與山水、房屋、田園、五穀和諧相處;(4)歷史追憶入苗族大遷徙渡過的黃河、長江、洞庭湖及遷徙路線;(5)崇拜的祖先如姜央(也有說是伏羲)、蚩尤等神聖的形象。優秀女綉手設計的內容豐富的圖案,來自苗民先祖的人文觀、自然觀、歷史觀、生命觀的代代相傳,體現了獨特、深厚的美學理念。這些刺綉多用於苗女盛裝、便裝和背帶等。
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對襟男上裝流行於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後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
衣襟訂五至十一顆布扣,左襟為扣眼,右襟為扣子。上衣前擺平直,後擺呈弧形;左、右腋下擺開叉。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於從江,榕江八開,台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後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於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布扣五至七顆,前擺、後擺均平直。
左、右腋下擺不開叉直桶形。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後片四片組成,製作簡便。
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裝和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兩類。右衽上裝結構與男上裝中的左衽上裝大體一致,唯方向相反。
無領胸前交叉式上裝稱烏擺(Ed bad,意為雄衣即男人的衣)是傳統的苗族女裝,如袈裟,無紐扣,以布帶束腰。
苗族女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燈芯絨、平絨、織貢尼、士林布等,顏色一般為青、藍等色。
雷山、凱里、台江三縣交界地區苗族中青年婦女,一般穿淺色右衽上衣,沿托肩、袖口及右大襟邊緣精綉花鳥、花草圖案花邊或購買現成花邊,圍圍腰,系銀質圍腰練,下裝著西裝長褲,挽高髻於頂,著耳柱,中年婦女多包白毛巾頭巾,青年婦女多戴銀梳或插銀衣、塑料花等飾物。
老年婦女上裝多穿右衽上衣或無領交叉式上衣,下穿長及腳踝青素百褶裙,系圍腰,圍與裙長。老年婦女上裝飾物一般為家織布或織貢尼。顏色喜尚青、藍色。
凱里市的舟溪、青曼、麻江縣銅鼓、開發區白午及丹寨縣的南皋一帶苗族婦女便裝上裝,內穿翻領對襟中長衣,外套大領對襟大袖胸前交叉式上衣,袖口鑲挑花花塊,銀鏈吊綉花圍腰,套挑花護腕;下著過膝寸許百褶裙,扎挑花鑲邊腳腿,外套織錦式粉紅色長襪。
丹寨縣的揚武、長青、排調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多穿右衽對襟上衣,前襟長及小腹,下著過膝中長褲,銀質圍腰練吊與褲長圍腰,裹裹腿,中老年與青年服飾無異。上、下裝質料多為家織斜紋布、平紋布、燈芯絨、平絨及織貢尼等,頭搭蠟染方帕或綉花頭巾。
凱里市的爐山和黃平、施秉一帶苗族婦女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以布帶束腰;下穿過膝青衣紅、白蠟花百褶裙,圍紫色圍裙片,質料多為家織布,顏色以青色為主。
雷山縣的桃江、橋港、年顯、略果,丹寨的排調、黨早、加配、羊巫,台江縣的反排等地苗族女便裝,上裝為齊腰緊身青素右衽上裝,下著五至九寸長百褶裙,內穿緊身長褲,裙前後各拴一塊二尺見方幾何圖案挑花圍裙片,肩披挑花披肩。上裝質料一般為家織布、平絨布和燈芯絨,顏色素青,挑花工藝重紅、黃、白三色,少見刺綉工藝品。
榕江縣八開,從江縣加鳩、宰便以及黎平縣的水口,丹寨縣雅灰等地苗族婦女便裝,上裝穿大開領對襟上衣,無扣,內束挑花胸兜,婚前著齊膝素百褶裙或長褲,婚後著齊膝蠟花百褶裙,外以圍腰束之,上衣和圍腰及胸兜邊緣均鑲挑花花邊,衣袖大臂處鑲棱形臂章式花塊。
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柳川鎮 高標 巫尼,觀么鄉等地苗族服飾為上裝為無扣大領胸前交叉式上衣,領上綉彩色條紋。現用絲線綉成1個個三角形,組成五彩形花飾。盛裝為夾衣,變裝為單衣。
盛裝在袖,肩,背部都綉有方形圖案,以紅色為主,兼有黃,藍綠等色,形如鎧甲。傳說苗族在遷徙之時由於時常應付戰爭,故由鎧甲演變而來。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綉花或挑花圍裙。
「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

J. 苗族服飾簡介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