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聖彼得大教堂裙子
擴展閱讀
緊身的牛仔褲好看嗎 2024-11-26 02:59:16

聖彼得大教堂裙子

發布時間: 2023-08-12 10:57:24

『壹』 以貝尼尼的作品為例,談談巴洛克藝術的的特徵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巴洛克藝術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洛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藝術於16世紀後半期在義大利興起,17世紀步入全盛期,18世紀逐漸衰落。巴洛克藝術對於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都有積極影響。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得到教會強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於義大利、佛蘭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國家。義大利藝術大師貝尼尼和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紀巴洛克藝術最輝煌的成就
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復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復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文藝復興建築如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系為基礎;而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例如:
米開蘭基羅助手維紐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達(G.della porta C.1537~1巴黎聖母院602)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為巴洛克建築的模式,又可稱為「前巴洛克風格」。
十七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代表是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1607-15,羅馬梵諦岡,另有專屬網站詳細圖片解析),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復雜多變,動態強烈。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布景裝飾)。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的廣場建築之一。
波羅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築大師,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復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羅(S.Carlo)教堂》(1665~67,羅馬),被譽為巴洛克建築的典範。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滑鼠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阿波羅和達芙娜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卷發、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最著名的是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聖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覺》(1645~52,羅馬聖馬利亞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結合,欣賞這類雕像要搭配建築、繪畫一起觀看,以產生視覺上的幻覺。這種風格也影響西歐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噴泉》(局部圖,1648-51,羅馬Navona廣場)、《大衛》(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國巴洛克雕刻大師有:
普傑(P.Puget,1620-94)的《克羅托那的米羅》(1671~83,巴黎羅浮宮)。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蘭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爾賽宮)。
繪畫
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如前縮法),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理想光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檯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魯本斯部分油畫作品(4張)
義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舍棄細節的描寫。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朴的市民為模特兒作肖像畫。他更在靜物畫上另闢蹊徑。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吃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為「自然主義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練古典美,代表作祭壇畫——《聖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倫敦國家畫廊),畫中光線照耀在救主形體上,與整體引發觀者情感的手法,都屬巴洛克式的,構圖簡單和諧,有點感傷性,但避免提醒人們有關死亡的恐怖和受難的痛苦。
傢具
除了建築和雕塑和繪畫之外,巴洛克傢具無疑是巴洛克藝術最市民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他對凡爾賽宮的奢華裝修造成了大量巴洛克風格傢具的誕生。宮廷藝術的發展造英國塞特維那皇室傢具--巴洛克風格就了一大批巴洛克藝術大師。復雜的雕刻,名貴材料如柚木,黃金,象牙,紫檀木的大量使用,使得巴洛克傢具成為了世界三大傢具的代表之首,屹立在世界傢具的頂尖位置上,數百年不倒。
扶手椅---椅腿可以使」倒方錐「或者」欄桿柱「式,上面出現了日益復雜的橢圓形緣飾,凹槽飾,葉飾。從路易十三繼承的H型連桿,逐漸演變為X型。禮儀的需要促使大量折疊椅和凳子問世,上面時有華麗的雕刻。英國塞特維那皇室傢具--巴洛克風格(5張)
雙體傢具--衣櫃面板的線條也變得更柔和,下不和兩端成弧形,並向圖中那樣由於凸出部分或者轉角處呈新月形而變得復雜。[1]
服裝
以裹胸收腰作為開場白,以巴洛克時代如貴族般綴滿蕾絲花邊的誇張袖子作為情節發展的高潮,這部有關古典主義戲劇的「腳本」充滿著華貴的氣氛。短俏的波浪狀衣擺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復古細節中滲透出摩登,色彩上也採用了鮮艷明快的顏色,讓人猶如置身於一場盛大的宮廷舞會中。
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時裝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變。略微蓬鬆的及膝窄裙結合精緻的褶皺,加上漫不經心的花邊,一齊散發著溫柔甜蜜的浪漫氣息。面料雖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錦緞,卻採用光滑輕盈的紗綢,彰顯別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檳色、米白色都不再獨領風騷,取而代之的是艷麗的桃紅色,配以荷葉邊領口的奶白色針織外套,優雅矜持又不失俏麗可愛。
束腰是巴洛克風格時裝的主要特點之一,也將成為新一季時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綢緞襯衫充滿懷舊氣息,紛繁多樣的花紋表達出新古典主義時代的藝術風格,鮮紅明亮的寬版束腰成為點睛之筆,不僅在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而且別致的緞帶蝴蝶結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歲月中曾一度瘋狂流行的大紅大紫的時髦風尚。黑、白、橙、紅四種顏色形成視覺上強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貴的淑女形象。
古典主義韻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滿 復古情懷的浪漫婚紗也呈現出一派奢華風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層層疊疊的裙擺,在細節上將繁復且精細的做工體現得淋漓盡致,再融合現代流行剪裁與時尚元素,像蝴蝶結、褶皺等,創造出亦古亦今的別樣風格。
音樂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特別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採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於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採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為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著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巴洛克時期要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體裁豐富的多。皇室以及貴族對音樂的需求,促使許多巴洛克音樂家開拓出很多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歌劇的興起(並不是起源,歌劇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為突出的一點。雖然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曾被一些專家批評為「矯揉造作」,但卻是此後歌劇發展的一個基礎。聲樂領域的其他表現形式還有神劇、經文歌、清唱劇、受難曲和彌撒曲等,這些都是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見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在西洋音樂中依然佔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很迅速,出現了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各種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賦格和奏鳴曲等諸多表現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發展、演變,從而成為了後來更為成熟的形式。
文學
巴洛克文學是西方文藝復興後期的一個文學流派,另外和古典主義文學和清教徒文學並成十七世紀三大文學。它在人文主義文學運動衰落後而興起。它是一種貴族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為少數有文化修養的人創作。有意在藝術上刻意雕琢,內容上偏向寫信仰危機和悲觀的思想。這類作品追求形式,內容空虛,語言雕琢浮誇。義大利的馬里諾、西班牙的貢哥拉和卡爾德隆、德國的格里美爾斯豪森、英國的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法國的伏瓦蒂爾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學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卡爾德隆的小說《人生如夢》、格里美爾斯豪森的流浪漢小說《痴兒西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