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裝大全 » 伊莎貝拉裙子
擴展閱讀
衛衣怎麼快速干 2024-11-15 02:54:40

伊莎貝拉裙子

發布時間: 2021-06-03 15:54:41

Ⅰ 黑裙魚可不可以跟伊莎貝爾混養

伊莎貝爾神仙魚可以和黑裙魚混養。但和鯉科的虎皮魚以及孔雀魚不能混養。

Ⅱ 貞德的人物生平

童年經歷

在火刑柱上的貞德

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幾天後,依據目擊者的說法,貞德在監獄中被一名英格蘭貴族試圖強奸未遂。她重新開始穿著男裝,要不是為了防止騷擾,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證所言的,因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沒有衣服可以蔽體了。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魯昂的老集市廣場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地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就結束了。劊子手報告:『』剛點火時,她叫了不止六遍耶穌,特別是咽下最後一口氣時,她用堅定的聲音叫著耶穌。幾乎在場所有人都流下了同情的淚水。」劊子手奉命將火焰和她保持一段距離,為的是讓她盡可能艱難的死去。英格蘭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燒了屍體一次,以免有人想收集她的骨灰。

英格蘭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因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重新審判

貞德被處刑的地方。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

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宗教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

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是一個為正義犧牲的聖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實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

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1]

Ⅲ 伊莎貝拉·布羅的人物生平

1979年她移居紐約,進入Columbia攻讀中國古典藝術。讀這個對於專業的時尚圈大人物,恐怕她是第一及惟一。
一年後Blow輟學,遷往西德克薩斯州,追隨Guy Laroche——她令人激動的時尚生涯開始了。再過一年,經Bryan與Lucy Ferry介紹,認識了當時還是《Vogue》時裝總監的Anna Wintour,二人因為同好作家Vita Sackville West的作品而投緣。Blow獲聘為Wintour的助理,其後受惠於大名鼎鼎的黑人時裝編輯AndréLeon Talley的指教,算是在這個圈子裡上了道。
1986年,Anna Wintour回到故鄉倫敦,擔任草創的英國版《Vogue》的主編一職。同時Isabella Blow亦歸故里,成為倫敦Tatler雜志和The Sunday Times時裝總監Michael Roberts的助手。後者如今是雜志界勢力極大的《Vanity Fair》的時裝總監。受Roberts賞識,Blow不久當上了Tatler的形象編輯。
1988年,Blow在一個婚禮上結識了Detmar Blow,十六天後二人訂婚。
1989年,Blow在一個偶然的地方結識了Philip Treacy的作品:一頂綠色的鱷魚齒禮帽。當時他還未從RCA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畢業。
然後她請他為自己當年的婚禮設計了頭飾:一頂金色蕾絲王冠。
「When Philip met Isabella」展覽——這是她生前忙的最後一件事。
Philip Treacy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就。
1990年,剛從RCA畢業的Philip Treacy,沒有錢做任何事,包括租房子。Blow租下自己婆婆位於倫敦上流住宅區Belgravia的地下室,作為Philip的工作室和宿舍。
三年後是Alexander McQueen。當時他剛從Central St. Martin』s School of Art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畢業,她以5000英鎊的高價,買下他全部的畢業設計作品,分期付款,每周100英鎊。然後他也從那個地下室,開始了自己令人矚目的設計生涯。
McQueen與Isabella Blow的相識相交,則更像是一出起伏跌宕的傳奇。在1994年McQueen的畢業作品展中,Blow慧眼獨具,穿過模特臉上厚重油彩和血污,一眼看出McQueen作品中流露的驚人天賦。事後她以5000英鎊買下McQueen所有的設計——盡管當時聖馬丁的學費才4000英鎊。後來Blow更是邀請McQueen搬到她家暫住,當時她收納門下的還有Philip Treacy和尚未成名的Hussein Chalayan,而鞋履設計師Manolo Blahnik也是座中常客,Blow則為他們烹煮晚餐。她自稱是「在森林中嗅聞松露菌的豬」——她一生的最愛,莫過於收集天才。Blow還一手發掘了名模Stella Tennant、Sophie Dahl,以及攝影師Juergen Teller。
在世人眼中,McQueen和Blow彷彿來自兩個不同世界——McQueen是狄更斯筆下人物,在倫敦東區的街頭長大,言語直率、叛逆,對時尚界的陳規不屑一顧。他貌似粗魯,實則極其精明:在藝術和商業之間游刃有餘,誇張而震撼的天橋秀背後,是高級定製、成衣、配飾三駕馬車齊頭並進;連「壞小子」的形象,也或多或少由他自己一手塑造。他清楚自己是媒體狂熱追捧的平民傳奇。而Isabella Blow則是Evelyn Waugh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出身於家世顯赫的沒落貴族,熱愛極致的美感,事事要求極致,卻又無可救葯地自我毀滅。她以時尚塑造「魔法、愉悅和奇跡」,卻不懂得憑此換取金錢——對於金錢,她如天真孩童,一旦有錢便一擲千金,換取昂貴衣物、古董、黑色幽蘭以及所有讓她著迷的事物。
不過兩人的共同之處遠超時尚的范疇。Blow和McQueen都是那種不合時宜,為愛而活的浪漫主義者。他們如同臨水照影,對彼此身上不為人知的脆弱、陰郁,以及痛楚感同身受。雖然兩人以時尚結緣,但McQueen很快就意識到,相較於Blow的設計意見,他更看重的是對她的愛。他們言語機智幽默,內心又極其敏感,渾身充滿著野性而強悍的生命力,無法容忍哪怕一絲絲的平庸和虛偽。Blow的家訓是「不張揚則不成事」,她一直以發掘McQueen的伯樂和導師自居,而McQueen在羽翼漸豐、感恩稱頌之餘,急切地想要自由自立。這讓他倆開始漸行漸遠。據說當年Blow對McQueen轉投Gucci旗下之時,卻沒有給她一個職位而始終耿耿於懷。晚年她也常因經濟上入不敷出,擔心自己最終流落街頭而抑鬱絕望。
Blow在自殺之前專程到Essex郡拜訪了McQueen母親,留給她不少紀念物。又約了McQueen在Hilles庄園見面傾談,這是她有意道別。當時她鎮定自若,McQueen以為她已經渡過艱難關頭。Blow的遽然離世,在McQueen心中留下無法復原的巨大空洞:她是他最好的朋友、同謀和靈感源泉。葬禮上,McQueen為她穿上一身蘇格蘭傳統禮服,他不可抑制地放聲慟哭,又一言不發疾速離開。下葬時,她穿著他的設計:紅色鑲墜金線刺綉和羽毛,手工繁復的錦緞禮服裙,棺木上是白色玫瑰和她最愛的Philip Treacy為她設計的黑色帆船形狀的帽子。同年十月,McQueen以「La Dame Bleue」(幽藍女士)之名獻給Blow,邀請函上的她身穿粉色McQueen裙子,頭戴Philip Treacy設計頭飾,乘著四駕馬車飛上雲端。天橋盡頭是巨型鳥翼的霓虹燈飾,款款而行的模特們,也無一不是Blow的化身:她招牌式的紅唇,Philip Treacy充滿想像力的帽飾,McQueen的設計,還有Manolo的纖細高跟鞋。這是最好的IsabellaBlow,也是最出色的McQueen。
她一生最愛,莫過於天才。所以他們每遇困境,她比他們的,更快地伸出手來。2000年,Alexander Mcqueen即將交出帥印,黯然離開Givenchy時,是她大力拉攏,積極推動他與Gucci集團的簽約,令他重新擁有嶄新機會和空間,專心做自己的個人品牌
她所造就的不僅於此:另一位比利時時裝奇才Hussein Chalayan,亦因她的火眼金睛,方得揚名。而設計師之外,Stella Tennant、Honor Fraser、Sophie Dahl能成為今日超模,Blow功勛卓著。
偶遇Sophie Dahl這名豐滿女子,她大為賞識,向Tom Ford極力推薦。不久,由Steven Meisel掌鏡的Yves Saint Laurent當家香水Opium新一季廣告硬照出爐:深藍色天鵝絨底子上,Sophie Dahl除卻金色項鏈手鏈高跟鞋,纖毫畢露一絲不掛,然而卻驚人美麗,完完全全就如聖羅蘭本人所言:鴉片本來是一種禁忌,應該被禁止,但是卻往往令人上癮。Opium鴉片香水重為經典,而Sophie Dahl則成為英倫新性感女王。
有人說:Blow之死,一半因為病,一半因為失落——又或者,這身體之病,本來就源自於心。這幾年,她在時尚界影響力不若巔峰時期,她眼見著自己扶持的那些人們,展翅高飛,自己卻如翅膀受傷的飛鳥,衣著極端的帽子女神,同樣不能容忍生活的停滯與平庸。視時尚為生命的她,失落到無以解脫。
她一生以驚世駭俗為己任。她沒有穿過一雙平底鞋踏出家門,衣櫥里沒有一件牛仔裝……曾經有人問她:是否備有一兩件「常服」?她茫然答道:似乎在看肥皂劇時,穿過一件白色絨毛風衣。
她曾經在一場車禍中,一雙腳踝骨折。她全然不顧傷勢,只來得及擔心:會不會從此以後無法穿著Manolo Blahnik?
她至今仍保持著一項紀錄:時裝周期間,一天換7套行頭——只因為要參加七場秀。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從來沒有放棄「衣不驚人死不休」的人生原則:誇張的帽飾,拖地三尺的頭飾,希臘雕像,聖女貞德,印度王公的造型——泰然自若出入辦公室,不安的只是別人。
在她去世的前一年,高級時裝屋Rochas被P&G「關停並轉」。Olivier Theyskens的「謝幕秀」上,Isabella Blow淚流滿面。一年之中,Paco Rabanne、Emanuel Ungaro、Christian LaCroix若干Haute Couture高級時裝定製品牌的相繼變故,令Isabella Blow悲從心起,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哽噎得幾乎暈厥。
「這個功利的社會在折殺著美,那許多羽毛、刺綉、蕾絲以及巴黎女人對美的追求如今全都灰飛煙滅。今天不僅是Rochas的絕唱,更是高級時裝的絕唱!」
很多人惋惜Isabella Blow的離世,並且以她去世前幾天還在籌拍一個時裝專輯為據,力證她不是自殺。
而事實上,她兩周前才做完一個手術,術後情況良好,不然醫生不會同意她回到鄉下居所靜養。
她有一座城堡,繼承自這個奇異的家族,位於英國Cheshire柴郡,建於十四世紀,名叫Doddington。
縱然破落,她沒有辜負這個古老的家族。她那顆艷麗、執著、豐富到近乎瘋狂的內心,屬於千載之前,不屬於今天。屬於那座古堡,不屬於這個她留下無數身影,卻淺薄到一紙蒼白的花花世界。

Ⅳ 奧比島哪個值錢。。。

我也在猶豫••••••但表情千萬別選柔美公主,因為只要完成拯救落難公主就可以送!值錢的是嘟嘴、淺亞麻和湖藍/活潑,但我覺得不好看,所以選了伊莎貝拉發和裙,其實你認為最好看的就是最值錢的!

Ⅳ 常常被錯認為男生!無法看出是女性的動漫女主都有哪些

如今的很多動漫作品中都有很多性別特徵不是特別明顯的女主,甚至常被認為是男生。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吸引了觀眾的興趣,但是也混淆了觀眾的對人物的認知,使人無法辨別其中角色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下面就讓我來帶領大家盤點一下,都有哪些混淆大家認知的人物吧。

1.《OVERLORD》亞烏拉,出自日本動漫《OVERLORD》,她是馬雷的雙胞胎姐姐,是年齡接近100歲的暗之精靈,但是她仍然屬於暗之精靈的少年階段,是末等守護者,但是能操控各種魔力物體,對自身能力了如指掌,能熟練應用,各方面能力極其出眾,為安茲做出巨大貢獻,但是性別特徵並不明顯,常常被人誤以為是男生。

艾瑪

想要了解更多大家可以去觀看一下這幾部動漫哦。

Ⅵ 伊莎貝拉·阿連德是誰求詳細信息,追風箏的人上面有他的評語

這個介紹是不對的 我是學西班牙語的 所以對伊莎貝拉阿連德略知一二
伊莎貝·阿連德(Isabel Allende,1942年8月2日- ),是智利女小說家,現居美國加州。
1942年出生於秘魯首都利馬,其伯父是智利總統薩爾瓦多·阿連德。1973年智利政變後,其伯父以身殉國,而伊莎貝·阿言德於1975年流亡委內瑞拉。
1981年,出版魔幻寫實主義小說《幽靈之家》。2004年,獲選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

Ⅶ 《勇敢的心》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演員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William Wallace
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Princess Isabelle
詹姆斯·卡沙莫 James Cosmo .....Campbell
辛·麥金利 Sean McGinley .....MacClannough
布萊恩·考克斯 Brian Cox .....Argyle Wallace
安古斯·麥克菲登 Angus Macfadyen .....Robert the Bruce
艾倫·阿姆斯特朗 Alun Armstrong .....Mornay
凱瑟琳·麥克馬克 Catherine McCormack .....Murron MacClannough
布萊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Hamish Campbell
湯米·弗拉納根 Tommy Flanagan .....Morrison
亞力克斯·諾頓 Alex Norton .....Bride's Father
彼得·穆蘭 Peter Mullan .....Veteran
製作人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procer
艾倫·拉德二世 Alan Ladd Jr. .....procer
Bruce Davey .....procer
Dean Lopata .....associate procer
Stephen McEveety .....executive procer
Elisabeth Robinson .....associate procer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
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
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編輯本段]〖電影幕後〗
幕後製作
《勇敢的心》是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史詩片。在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影片根據14世紀末發生在蘇格蘭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故事主人威廉·華萊士,不但確有其人,而且他的英勇事跡更使得他成為蘇格蘭的民族英雄。
在當今影壇娛樂片盛興,技術電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同時,《勇敢的心》大膽創新,起用了沉重壓抑、憂郁憤悶的歷史題材,將公元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民大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搬上銀幕,以宏偉壯闊的氣勢為影片贏得了史詩巨片的稱號。在影片中我們看到蘇格蘭的山脈、森林和村莊,凄婉的風笛和蘇格蘭人民在貧困痛苦中發出的反抗的凄厲的呼號,人們感受到了真實的生活和歷史。同時梅爾·吉卜森除飾演男主角外也自任導演,他在影片的結構上,也沒有忽視人們的欣賞心理。在刀光劍影鐵血爭戰中,纏綿著溫柔的愛情主題,讓人體會到英雄傳說的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這無疑為古裝歷史片取得了更大的市場。
《勇敢的心》同時也沒有擺脫好萊塢技術電影的框架,龐大的攝影隊遠度重洋的實地拍攝;啟用三千人,二百匹馬的宏大戰爭場面;影片拍攝的長周期,都造成了影片的高投入,甚至比預算高出了一倍。所幸影片上映後賣座率空前,票房收入遠遠超出投資,總算以圓滿收場。
一句話評論
What kind of man would defy a king?
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His passion captivated a woman. His courage inspired a nation. His heart defied a king.
He who fought, fought for freedom.
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史詩巨片
一段纏綿而令人盪氣回腸的鐵血柔情
一部悲壯的血淚傳奇
精彩花絮
·因為一些臨時演員在拍攝時帶了手錶和太陽鏡,片中有幾個戰爭場面不得不重拍。
·梅爾·吉布森曾經接受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調查。因為他們認為在片中使用的道具馬是真的馬。直到吉布森的助手給他們看了記錄拍攝現場的錄像之後才將此事了結。
·許多場景都是在愛爾蘭米斯郡King John的城堡拍攝的。《紅一縱隊》(The Big Red One)同樣在這里拍攝過。
·華萊士的妻子一開始叫瑪麗安,改成Murron是為了防止跟羅賓漢里邊的人物重名。
·現實中華萊士家族的成員也在電影中出現,梅爾·吉布森還跟他們一起生活並學習歷史。
·斯特靈戰役拍了6周時間,花掉了一百萬英尺膠片(時長超過90小時)。
·吉布森答應派拉蒙他將領銜主演才得以拍攝這部影片。
·編劇蘭德爾·華萊士之前從沒聽說過威廉姆·華萊士,是他去愛丁堡時看到的一尊威廉姆·華萊士雕像引發了創作靈感。
穿幫鏡頭
.
·華萊士的父親馬爾科姆並沒有在起義中被殺,英國人擄走了他另外兩個兒子,於是他跟英國人合作,當了外國漢奸。
·在片頭的旁白中提到,英王愛德華是個異教徒pagan。其實,pagan這個詞指的是不信天主教的人,當時的蘇格蘭人和凱爾特人仍然信仰他們自己的原始宗教,所以,他們不可能用pagan稱呼敵人。
·蘇格蘭男人到十七世紀才開始穿裙子。
·片中的藍底白十字蘇格蘭國旗是在華萊士死後才出現的。
·華萊士父親去世,一個女孩送給小華萊士一束花,這里導演梅爾·吉布森加了個兩人手部的特寫,這個鏡頭顯然是後拍的,畫面里出現的都是成年人的手。
·華萊士小時候和成年後都曾經用石頭砸過Hamish,但是,小時候他用左手,大了卻用右手。
·華萊士夫婦在小鎮和英軍發生沖突時,華萊士跳過屋頂逃生,大家可以看到他穿了件黑色內褲。可是,根據蘇格蘭風俗,男人在裙子下面是什麼都不穿的。
·華萊士帶領村民殺死領主後,所有人都滿身骯臟血污,大力士Hamish的爸爸肩頭還插著一支箭。下一組鏡頭是華萊士妻子的葬禮,大夥兒都乾乾凈凈的,老頭兒肩上的箭也不見了。再下一組鏡頭,這伙人重新滿身污血,兩個人在幫那老頭拔那支剛才已經消失了的箭。
·第一場大戰中,一個英國弓箭手被騎兵打倒,他的頭盔掉了,下一個鏡頭他再次挨打,頭盔再掉,等他終於躺倒在地,頭盔又回到了他頭上。
·第一場大戰很明顯不是一天拍的,至少不是一次拍完的,有的鏡頭陽光明媚,地上有清楚的人影,有的鏡頭則相反!不過這些在這部片子裡面都不重要了,拿出來分享下而已!
·第一場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華萊士斬斷一個英國軍官的馬蹄。軍官摔下時,導演用了一組不同角度的鏡頭展示這個過程,幾乎每次切換,軍官手裡的劍都會換一次手。華萊士真是幸運,他遇到了英軍中最快的劍手,對方卻一直在猶豫用哪只手出劍。
·起義軍跟英軍的第一場大戰就是斯特靈之戰,歷史上是在斯特林橋上進行的,當時周圍環境十分泥濘,英軍列成輕裝小隊過橋,遭到穿重甲的蘇格蘭人截殺,因此大敗。
·戰後,羅伯特·布魯斯遇到兩個哭泣的小孩,不要讓配音干擾你,注意他們的表情,其中一個明顯是在笑。
·蘇格蘭軍隊在跟著布魯斯發動進攻時,一個兇猛的蘇格蘭人用一隻手高舉雙刃砍刀沖鋒,同時用另一隻手拉著自己不太合適的裙子。
·在攻打英格蘭的戰斗中,一輛白色貨車從畫面遠處駛過。
·愛德華王把菲里普扔下樓時,他在空中半翻身,根據鏡頭最後顯示的狀態,他應該是後背著地。可是當鏡頭切換到屍體時,他卻是趴在地上,在極短的時間極小的空間內完成了高難度的體操動作,真是了不起的最後表演。
·華萊士派起義軍戰士送幾個朋友上路,其中一個只有一句台詞的人,說話操標準的南加利福尼亞口音。
·高潮的大戰中,華萊士率隊沖下山坡,他手中的武器時而是劍,時而是大斧,時而什麼都沒有。
·第二場戰斗中,華萊士一直手持一把雙刃砍刀,那把刀十分神奇,幾乎有點碧血劍的味道,開始時刀上全是鮮血,戰斗中還帶上了刀鞘,最後那些血不見了。
·蘇格蘭各路人馬開會,有個人誇華萊士,你是個愛國者(patriot),根據韋氏大辭典,這個詞要到17世紀初才發明。
·在華萊士去刑場的路上,很多英格蘭群眾向他投擲食物和垃圾,但當他被拉出囚車時,他已經把自己弄乾凈了。
·記得殺死華萊士的那個劊子手嗎?雖然他一直穿著件很土的破斗篷,其實他是一個穿著講究、品位超前的人,在他彎腰的那個鏡頭中,你可以看到,他穿著一雙現在仍很流行的橡膠底休閑鞋。
·片尾,鏡頭搖過觀看死刑的人群,所有人都望向一個方向--那是副導演交待的刑場方向;只有一個農婦直勾勾地盯著鏡頭。
·蘇格蘭風笛是到15世紀才傳入的,華萊士是1296年起義的,在他小的時候怎麼可能在葬禮上有風笛呢?
·華萊士就義的時候,那位蘇菲·馬索扮演的英格蘭王妃只有14歲,並且在法國。不知道華萊士在死之前怎麼可能和她有這么一段的。
·據說歐美許多歷史專家只看了此片10分鍾就挑出N處錯誤,不過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優秀影片。事實上編劇蘭德爾·華萊士經過研究所得威廉姆·華萊士的史料並不多,劇本故事主要來源於15世紀蘇格蘭作家Henry the Minstrel的傳奇詩作。

Ⅷ 奧比島伊莎貝拉整套是什麼樣的誰來發個圖圖啊,有分賞哦!O(∩_∩)O~

可以看服裝收藏哦

Ⅸ 神風怪盜貞德

聖女貞德(法語: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徒。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決。

貞德原本是一位法國農村少女,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聖瑪嘉烈和聖凱瑟琳,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於1430年在貢比涅一次小沖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國人以重金購去,由英國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魯昂當眾處死。她17歲時便成為了聞名法國的女英雄,但在3年後的20歲便遭處死。20年後英國人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之後並於1920年5月16日由教宗本篤十五世封聖。

貞德死後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從拿破崙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都曾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主要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一、背景

在聖女貞德嶄露頭角前的法國,是法國歷史上最陰暗的一段時期,長期的戰爭讓法國人民遭受了大量苦難。法國北邊的一大片領土被英國軍隊所佔據,而且這些地區很可能就要被以「第二王國」的名義永久成為英國領土了。當時的法國國王為查理六世,查理六世大約在貞德出生的那年發瘋了,導致他完全無法處理政事。國王的兩個親戚,勃艮第公爵無畏的約翰與奧爾良公爵路易,經常為了攝政的權力與王室成員的監護權而爭吵不休。而當伊莎貝拉王後(Isabeau of Bavaria)的婚外情緋聞傳出後兩派的斗爭急劇升高,各自開始綁架王室的成員,斗爭在1407年達到最高潮,無畏的約翰策劃刺殺了路易公爵。這兩人的支持者各自被稱為勃艮第派(約翰)與阿馬尼亞克派(路易)。

英國的國王亨利五世借著這場政爭的混亂入侵法國,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獲得戲劇性的勝利,並接著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城鎮。未來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在他4個年長的哥哥都去世後,於14歲時承擔起了王儲的頭銜。他第一項重大的行動是於1419年和無畏的約翰締結和平協議,但這次談判卻變成一場大災難,查理事先保證會保護約翰的安全,但在談判中約翰卻被阿馬尼亞克派刺殺了。繼任勃艮第公爵的是菲利普三世於是改與英國結盟,大片的法國領土都被英國和勃艮第人佔領了。

1420年,伊莎貝拉王後簽下了特魯瓦條約(Treaty of Troyes),條約中承認了由英國的亨利五世和他的繼承人來繼承法國王室,這等於剝奪了王儲查理的繼承權。條約還引起了關於王儲其實是王後與奧爾良公爵的私生子、而不是國王查理所親生的揣測。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於1422年在2個月內相繼去世,留下了一個嬰兒—亨利六世,在名義上成為了英法兩國共同的國王,由亨利五世的弟弟貝德福公爵(Bedford)攝政。

到了1429年,幾乎法國的整個北部,以及西南方的一部分,都在外國的控制下。英國佔領了巴黎,而勃艮第人則佔有蘭斯。蘭斯的重要性在於,它一直是法國國王進行加冕典禮和祝聖儀式的傳統地點,尤其是這時主張擁有王位的法國王室成員都還沒有進行過加冕。英國這時展開了對奧爾良的攻勢,奧爾良處在盧瓦爾河(Loire River)上,它成為了最後一個能阻擋英軍長驅直入剩餘法國領土的戰略要地。法蘭西民族的存亡面臨了空前危機,依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說法「整個王國的命運都系在奧爾良上了」。但當時卻沒有多少人對奧爾良的未來感到樂觀。

二、生涯

1、童年

貞德出生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和洛林大區邊界一個叫做棟雷米的農村,父親為雅克·達克(Jacques d'Arc),母親為伊莎貝拉·達克(Isabelle Romée)。她的雙親擁有大約50英畝的土地,並經營一座農場,同時她的父親也擔任了村莊里不太重要的的官員職務,負責收集稅金並領導看守村莊的工作。這個村莊屬於法國東北部仍然忠誠於法國王室的一小塊孤立地區之一,周遭都被勃艮第人的領土所包圍了。在貞德的童年中,村莊遭受了幾次襲擊,其中一次甚至使村莊起了大火。

貞德後來證實了她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跡。她據稱遇見了大天使聖米迦勒、聖凱瑟琳和聖瑪桂萊德(這三位傳說人物在當時都非常知名),告訴她要趕走英國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在她16歲時她請求她的親戚杜蘭德·拉蘇瓦(Durand Lassois)帶她前往附近的沃庫勒爾,她在那裡向當地的駐防部隊指揮官博垂科特(Robert de Baudricourt)說明來意,希望能帶她前往王儲的所在地—希農。博垂科特只是嘲笑了她一番,但這並沒有讓貞德就此打退堂鼓。

貞德在第二年的一月再次前來,隨同的還有兩個支持她的士兵:Jean de Metz和Bertrand de Poulegny。在他們的支持下她獲得第二次接見,在談話中她並說出了一些神奇的戰情預報,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將會戰敗(也就是鯡魚戰役〈Battle of the Herrings〉)。

2、邁向傳奇

在前線傳來的消息證實了貞德的預言後,博垂科特終於同意護送她前往希農。她偽裝成男性,穿越了廣闊的敵方勃艮第領土,最後到達王儲查理在希農的城堡。在會面中她給了查理極為深刻的印象,查理接著指示在普瓦捷對貞德進行背景的調查和神學上的檢驗以證實她的道德。在這個時候,查理的岳母約蘭德(Yolande of Aragon)籌措了資金以發起一場解救奧爾良的遠征。貞德請求參與這次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歷史學家Stephen W. Richey對於貞德為何能受到任用提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戰場一年接著一年的可恥失敗,法國政府在軍隊和人民的領導地位上已經士氣低落而名聲敗壞。當查理王儲同意由貞德來領導他的軍隊並准備戰爭時,他一定是已經試過幾乎所有正規、理性的策略選擇而卻皆告失敗。只有一個已經到達了存亡最後關頭、卻全然無計可施的政權,才會在絕望下去相信一個自稱受到上帝指示的農村文盲女孩,讓她指揮國家的軍隊。」

貞德的軍隊在1429年4月29日到達戰場,但當時的法軍指揮官迪努瓦公爵(Jean de Dunois)和其他將領自行擬定了作戰計劃,在沒有告知貞德的情況下展開作戰。貞德察覺後對此大發雷霆,無視於其他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計劃先補給奧爾良的判斷,貞德主張直接攻擊英軍,她投入了每一場小規模戰斗中,身處戰斗的最前線,並隨身帶著她那明顯的旗幟。對於貞德在戰場上的實際領導能力一直是歷史上的爭論之一,目擊者聲稱她常常在戰場上做出相當明智的決策,但士兵和將領們往往將她所獲得的勝利視為是上帝的神秘力量所成就的。傳統的歷史學家如Edouard Perroy則推斷貞德在戰場上的領導作用主要是在士氣上的。這些分析往往是根據後來貞德在審判上的證詞,貞德聲稱她更注重她的軍旗、而不是她的劍。最近學者在審判證詞的解讀上則較常指出,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視為一個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Stephen W. Richey主張:「她持續領導著軍隊進行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勝利,扭轉了整場戰爭的局面。」不管在哪種情況下,歷史學家都同意,法軍在她的領導下都能創造相當非凡的勝利。

3、領導者

貞德非常輕視法軍將領們一向謹慎行動的戰略,在戰場上她採用正面的猛烈攻勢來進攻那些英軍堡壘。在攻陷了幾個堡壘後,英軍開始放棄其他木製的防禦建築,並集中剩餘的兵力,以防守一座控制了奧爾良聯外橋梁的石制堡壘—土列爾堡壘(les Tourelles)。在5月7日,法軍開始進攻土列爾,貞德在交戰中被一支箭射中肩膀而被士兵們抬離前線,但她很快把箭拔了出來,負傷重返戰場以領導最終的攻勢。

在奧爾良的迅速勝利,使法軍開始計劃進一步的攻勢。英國人預期法軍的下一個目標會是巴黎或諾曼底;迪努瓦公爵後來證實這的確是原本計劃的目標,但貞德堅持應該朝蘭斯進攻。在一系列突如其來的勝利後,貞德說服查理授與她和阿朗松公爵(John II of Alençon)全權指揮軍隊,並獲得允許進攻羅爾河附近的橋梁,以作為稍後進攻蘭斯的序幕。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提議,因為蘭斯的距離是巴黎的兩倍,而且已經深入敵軍領土。

法軍在6月12日攻下了雅爾若,6月15日攻下盧瓦爾河畔默恩,接著在6月17日攻下博讓西,阿朗松公爵完全支持貞德所做的決定。其他的將領,包括迪努瓦公爵,也對貞德在奧爾良的勝利印象深刻,而都轉為貞德的忠誠支持者。貞德還在札若的戰斗中,警告阿朗松閃避來襲的火炮而救了他一命。在同一場戰役中,她也在攀爬攻城梯時遭到石頭擊中頭盔,但她仍繼續戰斗。在6月18日,預料中的英國援軍到達,英軍指揮官為約翰•法斯托夫(John Fastolf),這場帕提戰役(Patay)可以看作是阿金庫爾戰役的逆轉:法軍先鋒部隊在英軍長弓兵的陣勢准備完成前便發動突襲,在接下來的戰斗里殲滅或俘虜了大批的英軍,並俘虜了英軍指揮官,與一小批士兵逃出的法斯托夫則成為英國可恥戰敗的替罪羔羊。法軍在戰役中只承受了極小的傷亡。

法軍於6月29日開始從羅亞爾河畔默恩進攻蘭斯,並於7月3日在與勃艮第城市歐塞爾的談判中使奧塞爾保持中立,法軍於是得以通過,其他途中路經的城鎮也都毫無抵抗的重歸法國一方。而之前簽定了特魯瓦條約的特魯瓦,也在四天的圍城後不流一滴血的投降了。軍隊到達特魯瓦後面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傳說此時貞德結識了一位名為「兄弟理查」(Brother Richard)的修道士,兄弟理查長期以來在特魯瓦宣揚世界末日將近的警告,而使當地的農民改種植豆類—能夠早熟的作物,軍隊到達時豆實剛好成熟,於是便解決了糧食問題。這個傳說被歷史學家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所引用,他以此主張貞德扮演的其實是神聖化的角色、而不是實際的一些能力。

蘭斯城在7月16日打開了大門,加冕典禮迅速於隔天早晨舉行,查理王儲正式加冕為查理七世。雖然貞德和阿朗松極力主張進攻巴黎,但查理較傾向於與勃艮第進行談判以達成休戰。勃艮第的菲利普公爵於是利用談判來作為緩兵計的策略手段,在談判的同時暗中增援巴黎的防禦。法軍繼續往巴黎前進,途中獲得更多城鎮和平的投降。由英國貝德福公爵率領的英軍與法軍在8月15日相遇,雙方打成平手。法軍接著在9月8日進攻巴黎,盡管貞德在戰斗中被石弩擊傷腿部,她仍然繼續指揮軍隊直到當天的戰斗結束。隔天早上,她便接到王室的命令下令法軍撤退。許多歷史學家將這次撤退歸咎於法國大臣拉特雷穆瓦耶公爵(Georges de la Trémoille)所犯下的政治大錯。

4、遭俘虜以及審判

貞德在盧瓦爾-沙里特(La-Charité-sur-Loire)度過了沒有戰斗發生的11月和12月,接著在隔年3月前往Lagny-sur-Marne,並在5月13日前往貢比涅以抵擋英國和勃艮第人的攻勢。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斗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貢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裡,但就在這時貢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當時有關俘虜的慣例是,只要俘虜的家人能付出贖金便能將他贖回,但這次勃艮第人不想這樣做。許多歷史學家指責查理七世沒有努力進行援救。她試圖逃跑了好幾次,有一次甚至從70英尺的高塔跳了下來,摔在乾燥了的護城河的柔軟泥地上而沒有受重傷。在一番談判後,菲利普公爵將貞德交給英國。在法國北部博韋的一名主教皮埃爾·科雄(Pierre Cauchon ),在這些談判和稍後的審判中擔任關鍵的角色,他是英國的強硬支持者,並認為自己有責任確保貞德會遭受懲罰。

指控貞德為異端邪說的審判是出自政治上的目的。貝德福公爵宣稱法國國王的寶座應該屬於他的侄兒—英國國王亨利六世的,而她則破壞了這一切。審判的程序於1431年1月9日在盧昂展開,由英國佔領政府主導,審判的程序在許多方面都顯得雜亂無章。

總結一些主要的問題,擔任法官的科雄主教的審判權只是法律上的假設(legal fiction),他是因為親英國的立場而獲得了這個職位。

英國政府資助整場審判的花費。神職的公證人員Nicolas Bailly,也只是被任命以收集對貞德不利的證詞,卻沒有提出半點反面的證據。也因此整場審判缺乏根本的公平基礎,無論如何貞德都將被定罪。

審判的紀錄證明了貞德有著卓越的才智。紀錄中最著名的一段質問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而貞德回答:「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上帝能賜與我;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給予我。」

這個問題是一個學術上的陷阱。當時教會的教條是沒有人可以肯定他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如果她做出肯定答覆,那她就證明了自己是異端邪說。而如果她的答復是否定的,那她就承認了自己是有罪的。公證人Boisguillaume後來證實了當時法庭在聽到了貞德的回復後,「那些質問她的人全都目瞪口呆」,並且只得暫停了那天的審問。這一段質問後來非常知名,在現代成為了許多領域的題材。

幾個法庭的人員後來證實很大一部分的手抄紀錄都被更改了(更改的對貞德不利)。許多神職人員都是被強迫參加的,包括審問官Jean LeMaitre,其他一些人甚至遭到來自英國人的死亡威脅。依據審訊的規定,貞德應該被監禁在由修女所看守的教會監獄,但英國人卻將貞德監禁在一般由士兵看守的監獄中。科雄主教也拒絕了貞德希望教宗出面的要求,因為這很顯然會讓他的審判停止。

最後法庭總結了貞德的12項罪行指控,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沒有意識到死刑的逼近,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abjuration, 等於直接認罪),但法庭在官方留下的紀錄上卻是另一份不同的文件。

5、死刑

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手握著十字架祈禱,為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Jules-Eugène Lenepveu的作品。當貞德簽下棄絕書時,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幾天後,依據目擊者的說法,貞德在監獄中被一名英國貴族試圖強奸未遂。她重新開始穿著男裝,要不是為了防止騷擾,或者就如同Jean Massieu作證所言的,因為她的裙子被偷走而沒有衣服可以蔽體了。

死刑於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進行,目擊者描述了死刑的那一幕。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的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牧師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鍾後,一切都結束了。英國人將燒焦的木炭撥開,暴露出焦黑的屍體,以向人群證明她的確死了,接著又燃燒了屍體一次,以避免她的骨灰被人收集。

英國人將剩餘的灰燼都扔進了塞納河。負責點火的劊子手Geoffroy Therage後來形容他當時:「……非常害怕燒死了一位聖女而會被打入地獄。」

6、重新審判

在戰爭結束後重新進行了一次審判。在貞德年邁的母親伊莎貝拉·達克和法國異端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的請求下,卡利克斯特三世授權了這次重新審判。審判開始於牧師Guillaume Bouille對案件重新的審訊,並在1452年由Brehal主導下進行了調查,正式的裁決則在1455年11月進行。遍及歐洲各地的許多神職人員參加了審判,審判的過程也遵照標準的法庭規定進行。神學家組成的小組也分析了115名目擊者的證詞。最後Brehal在1456年6月提出結論,描述貞德為一個烈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錯誤的將貞德定罪。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

五、身後影響

百年戰爭在貞德死後繼續進行了22年,查理七世成功的保住了法國國王的正統性,而沒有被英國所宣稱的繼承者亨利六世(於1431年12月時進行加冕)所敵過。在英國能重新組織於1429年損失的軍事將領和長弓兵部隊前,英國也失去了和勃艮第的同盟,法國成功的在1435年的阿拉斯條約(Arras)中使勃艮第向法國靠攏。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在同一年去世,使年僅10歲的亨利六世成為最年輕的英國國王而卻沒有人輔政。勃艮第立場的轉變以及亨利六世無能的領導或許就是造成戰爭結束的主要原因。Kelly DeVries主張,貞德將火炮作為攻勢用途和正面攻擊的戰術也影響了法軍往後的戰爭。

聖女貞德在接下來四百年成為了半傳說的角色。有關她的記載主要來自編年史,英國主導的首次審判的5份原始手稿於19世紀時在舊檔案庫里被發現。很快的歷史學家也找出重新審判時的完整紀錄,包含了115位目擊者的證詞,以及以拉丁文記載的首次審判的紀錄。許多當時的信件也被發現,其中3份有著貞德「Jehanne」的簽名,搖擺的字跡顯示她還在學習寫字。這些第一手資料都是兩次審判所留下的文件,成為相當不尋常的豐富資料來源,如同DeVries說的:「沒有任何中世紀的人物,無論男女,像貞德一般能被廣泛的研究。」

貞德來自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而且只是個不識字的17歲農村女孩,但卻在短短幾年內成為了傳奇人物。在貞德前英法兩國都以有千年之久的薩利克繼承法(Salic law)來正當化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原本只是君王之間的為了繼承權產生的沖突。貞德則為戰爭帶來了不同的意義,如Jean de Metz所描述的:「我們(法國)的許多國王都來自英國血親;但我們就要成為英國人嗎?」而Stephen Richey則說:「她將一場原本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但卻不感興趣的王朝間的沖突,變為一場熱情激昂的保家衛國的聖戰。」Richey也描述了她對後代的影響力:

「在她死後5個世紀的人們,對她做了一切紀念:(她是)狂熱的信徒、宗教神秘主義者、天真純潔,卻又可悲地成為一枚被當權者擺弄的棋子,同時又是現代民族主義的創始者和象徵,被崇拜的女英雄和聖女。她即使面臨酷刑的威脅和火刑的死亡時,仍然堅持著她所聽到的來自上帝的聲音。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跡讓所有聽到她故事的人都會震撼不已。」

在1452年戰爭結束後對她的死刑進行重新調查的同時,教會宣布由於她在奧爾良的光榮事跡,核准奧爾良為朝聖的地點之一,並對當地的罪犯頒布了一次特赦。聖女貞德在16世紀被反對新教徒的天主教同盟作為他們的象徵。而在1849年至1878年擔任奧爾良主教的Félix Dupanloup的努力下,於1909年對貞德進行了賜福禮。她並於1920年5月16日被封為聖人,她的紀念節日被定在5月30日。她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里最受歡迎的聖人之一。

聖女貞德並不是女性主義者,她所扮演的角色為依據宗教傳統的特殊人物,代表了無論來自何種社會階層都能得到神的召喚。她嚴格禁止法軍招引婦女進入營地,有一次甚至還以劍背來敲打這些營妓以驅離她們。

不過,許多在貞德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幫助都來自女人,查理七世的岳母阿拉貢在起初對貞德的調查中證實了貞德的處女之身,並資助發起了援救奧爾良的遠征。在貞德於貢比涅被俘後,盧森堡伯爵的姑母珍夫人(Joan of Luxembourg),也改善了貞德在監獄里的生活狀況而且可能也延緩了她被移交給英國人的時間。最後,英國攝政的貝德福公爵的夫人安妮(Anne of Burgundy),在審判前證實了貞德仍是處女之身。也因此法庭無法指責貞德為女巫,並也為貞德的清白和聖徒品行提供了證據。從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到現在,聖女貞德成為女性眼中勇敢而積極的正面角色。

自從拿破崙開始聖女貞德在法國時常被作為政治的象徵,自由派強調她出生於卑微平凡的家庭,早期的保守派則強調她對國王的支持。後來的保守派則強調她的民族主義。在二戰中維希法國與法國反抗勢力都以貞德作為象徵之一:維希政府的宣傳強調她對抗英國人的事跡,在海報上顯現英軍戰機轟炸盧昂的情景,並輔以標題:「他們總是回來展現暴行。」而反抗勢力則強調她與外國佔領勢力的對抗,以及她的故鄉洛林被納粹所控制。

傳統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法國,也用貞德作為象徵之一,在1988年反對教皇進行改革的法國樞機主教勒費弗爾•馬塞(Marcel Lefebvre)被逐出教會,支持者則將他和聖女貞德被逐出教會相提並論。三艘法國海軍的軍艦也前後以貞德為名,現役的是一艘直升機航空母艦。近來引起相當爭議的法國政黨國家陣線(Front National)也以貞德作為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每年的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也被定為紀念貞德的全國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