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哪裡的最好
瑞蚨祥的很有名氣
❷ 中國哪個地方盛產旗袍
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南京
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提花棉,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❸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3)旗袍哪裡的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❹ 中國哪裡旗袍出名
應該是上海的吧
以前的上海,中西裁縫都是分開的,旗袍本來是中裝裁縫的專利,但是由於旗袍消費量實在太大,越來越多的做西式服裝的專店也開始做旗袍,老鴻翔也是如此。「主要還是為了方便顧客,因為很多人都是裡面旗袍,外面穿西式的外套,到了上世紀40年代中的時候,旗袍已經完全西化,延伸為現在的式樣,當時的名稱為改良旗袍,也叫中西式旗袍,不像現在統稱旗袍。」
旗袍消費量大到什麼程度呢?金老先生說:「幾乎所有年齡的女人都穿旗袍,包括小學生,當時的旗袍有棉的、皮的,各種材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穿。穿旗袍的不僅是有錢人家,當年,上海的紗廠女工也都穿旗袍多,因為這樣比較涼快。」
考究的人家在結婚的時候,也一定會換幾套旗袍穿。金老先生回憶起自己結婚時候,愛人除了兩套禮服之外,中間還換上了4件旗袍,分別綉著梅蘭竹菊的圖案。愛人一直穿旗袍,直到解放。
❺ 上海十大旗袍品牌店,上海最好的旗袍店在哪兒
摘要 5.蔓樓蘭旗袍店,地址:上海市盧灣區長樂路243號、盧灣區茂名南路70號 6.造寸旗袍店 7.龍鳳旗袍店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陝西北路209 8.鴻翔旗袍店 9.上海灘旗袍店 地址:盧灣區太倉路181弄新天地北里15號 10.2002海上旗袍店 地址:盧灣區長樂路201號(近茂名南路)
❻ 呼和浩特哪裡有賣旗袍的地方
呼和浩特賣旗袍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1、朝樂蒙旗袍店:朝樂蒙旗袍店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醫院家屬院北門對過;
2、雅服旗袍店:雅服旗袍店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光華街附近;
3、改香旗袍店:改香旗袍店位於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209國道;
4、衣再旗袍店:衣再旗袍店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物貿中心小區西側;
5、華美旗袍店:華美旗袍店位於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
❼ 上海哪裡有買旗袍的地方
旗袍批發都在上海的南外灘面料市場。不過旗袍檔次不高,但價格便宜。
旗袍零售好的地點在長樂路上。家家都做的都還好。但做得好,又有特色的當數麗古龍旗袍店。要老師傅做的旗袍當數瀚藝店,但旗袍偏老氣。工藝很好的。
❽ 北京哪條街是賣旗袍的旗袍比較集中地兒是哪兒呢
五棵松旗袍城——北京市海淀區西四環中路6號(集美家居定慧橋旁)上海有長樂路,北京有五棵松,旗袍最集中的地方,玫瑰嫁衣坊旗袍店最出名
❾ 旗袍的起源在哪裡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