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家大概在明末清初李自成之後遷徙到河南項城 據說是從山西棗龍庄(或棗王莊) 誰知道山西棗龍庄在哪
好像就是棗龍庄,我爸爸給我說我們就是那個地方遷過來的,好像莊子口有一顆非常大的大槐樹(也可能是棗樹,記不清了),我爸告訴我我們好像是被當時政府騙過來的,模糊的記得我爺說當時政府對全庄通知,誰先跑到庄門口的大樹下就不用遷移走了,結果提前跑到的都是年輕的青壯年男女,老弱病殘都沒有跑到樹下,但是政府忽然變掛,所有樹下的人都強制遷移走了…事情好像就是這樣的,我估計當時庄中就剩老弱病殘,也許 也許我們的祖庄已經滅亡了也說不定,加群QQ94034882裡面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我們一起找祖地!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回老家看看!看看我的血脈的源頭的樣子…
② 太原哪有皮衣改制的地方
你可以去柳巷與啟風街交叉口,往北10來米的地方看看,那裡有一家專門改衣服的店。
③ 莊子皮衣鄭州哪裡可以保養
沙口路與二環支路交叉口向西150米的雪中王皮革集團 會收取一定的費用 但價格不貴 清潔上油保養的效果還不錯
④ 山西省榆次市有哪些縣
榆次不是市,是榆次區,為山西省晉中市轄區。
榆次區下轄9個街道、6個鎮、4個鄉。
9個街道分別為:北關街道、錦綸街道、新華街道、西南街道、路西街道、經緯街道、安寧街道、新建街道、晉華街道。
6個鎮分別為:烏金山鎮、東陽鎮、什貼鎮、長凝鎮、北田鎮、修文鎮。
4個鄉分別為:郭家堡鄉、張慶鄉、莊子鄉、東趙鄉。
榆次,古稱「魏榆」,位於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東與壽陽縣、和順縣交界,西同清徐縣毗鄰,南與太谷縣接壤,西北與太原市相連。榆次區是晉中市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面積1328平方千米。素有「省城門戶」之稱。
⑤ 急:北京哪裡有定做皮衣的地方
7張?馬甲靠譜。
去木樨園那邊看看吧。
⑥ 莊子皮衣怎麼樣
莊子皮衣是北京莊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中高檔皮革服裝,原料採用進口真皮和國內A級綿羊皮,配以丹麥水貂和芬蘭蘭狐,產品做工精良,穿著舒適,款式新穎,連年榮獲「中國優質名牌」如「消費者信得過產品」榮譽稱號,商譽四起,蜚聲中外。莊子皮衣以其高品質進入名城名店,銷售點遍及全國各大城市。莊子皮衣在北京皮革行業中首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認證。莊子皮衣在97年榮獲全國真皮服裝設計大獎賽三等獎。98年產品產量為4.4萬件,99年預計7.5萬件。98年銷售收入為5300萬元,99年預計8500萬元。
⑦ 太原決維山在哪裡呢
崛圍山位於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二峰高峻挺拔,夾一東西走向的深溝,隔溝對峙,勢如入山門戶。從山頂向下俯視,四周群山如濤似浪,宛轉盤旋,形成一個巨大的旋渦,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碩大的圓盤,「崛圍」之名由此而來。
崛圍紅葉
崛圍山紅葉崛圍山自古樺柏成林,尤以秋色優美的「崛�紅葉」最為著名,居晉陽古八景之首。清道光《陽曲縣志》載有「暮秋霜降,滿山紅葉盡成朱紫」之語。山坳中,灌木雜草叢生。春夏翠色如流,山花盛開。深秋來臨,崛圍山便換上了一身輕紗般的紅裝,如雲似霞。漫山遍野的黃蘆,一棵棵都披著一身火苗似的紅葉,在秋風中輕輕搖曳,發出一片颯颯的響聲,極像是燃燒得畢畢剝剝的火樹,連它們腳下的白茅草也被輝映得泛著一抹輕煙似的紅暈。往上看,像是有張輕舒漫卷的紅色地毯,從身邊一直鋪到山頂,把藍天白雲襯托得愈發嬌美;往下看,又像是千頃起伏翻卷的紅色波浪,從山下一直向身邊滾滾而來,彷彿要把人融化到這紅色的海洋里……到達山頂,站在亭亭玉立的崛圍山舍利塔下,神清氣爽,極目遠眺,晉陽風光盡收眼底,使人油然而生一種開朗、蓬勃向上的朝氣。
多福寺
多福寺多福寺位於崛圍山上。寺院創建於786年(唐貞元二年),唐代大將沙陀人李克用、後唐庄宗李存勖父子曾到此禮佛朝拜。寺內現存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石碑有「棟宇遠邁漢唐」的記載。清道光《陽曲縣志》載:「晉王李克用與子存勖焚香刻石題名於此,即山上寺也。」宋代曾毀於兵亂,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在原址上重建。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坐北朝南,殿台樓閣為磚瓦木石結構。原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別致,稱為「真三院」,前後左右看皆為3院,共有9院。現存建築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首先映入眼簾的為面寬3間的山門,山門外塑哼哈二將,內塑四大天王,山門左右為鍾鼓樓。進山門後,正面為大雄寶殿,面闊7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斗拱五鋪作,四周圍廊,規模雄偉,內供三佛四菩薩,高達丈余。主像後塑有倒坐觀音1尊,為明代傑作。殿內三壁繪有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壁畫84幅,採用瀝粉勾勒衣紋,並用自然景觀連綴單幅。二進院正面為藏經樓,東側是文殊閣,西側是黑龍殿。藏經樓面寬5間,為下洞上閣式雙層建築,洞前6根木柱矗立,形成抱廈,洞內青石砌成,為無梁結構,洞前兩側的明石柱上有傅山手跡。上閣藏經樓為重檐懸山頂。藏經樓東側文殊閣面闊3間,閣內塑3尊高約5米的佛像,造型精緻逼真,為古代泥塑藝術之珍品,四周明代壁畫保存尚好。閣下石砌窯洞為傅青主讀書處,俗稱紅葉洞,洞前石壁上傅山的遺墨和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鐫刻的「傅青主讀書處」石碑猶存。黑龍殿為面寬3間、進深1間的硬山式建築,殿內神龕中塑有龍王1尊,左右各塑「風、雨、雷、多福寺內電」神兵4尊。門前有一石砌古井,井底石板刻有青龍一條,傳為文殊菩薩顯聖所留,號稱龍池。三進院落主要建築為千佛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式建築。兩側配有廂房,石階梯左右各有方形牡丹池,池內有植於唐代的千年牡丹。此外,寺院東約11米處懸崖上刻有飛雲峰,南側中有尼姑院,傍崖鑿洞,石房3間,壘石高達數丈為牆,原為尼姑居住處,現小院尚存。寺內松柏參天林立。出多福寺東側的小門,沿石階小道而下,在北側的山谷邊,有兩棵古柏同根生長,相互扭結,名曰「師徒柏」、「夫妻柏」等,此柏有許多動人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在多福寺東南的山頂建有舍利塔,原是宋代建築,塔基、平台用磚石砌成,東西寬約17米,南北長21米,塔高25米,共7層,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別致,立於崛圍山之巔,宛如武士頭盔上的頂纓。立於塔基向東遠眺,太原城一覽無遺,高樓大廈林立,雙塔凌霄與此塔遙遙相望,近看汾水波粼閃爍,兩岸綠蔭成行,禾田成網,令人心曠神怡。
傅青主讀書處
傅青主讀書處多福寺藏經樓下石砌窯洞前壁上有清末鐫刻「傅青主讀書處」,並有傅山遺墨尚存。有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霜紅龕」(庵),實際上,這是在傅山構築霜紅龕之前借僧房讀書之處。大約在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左右,傅山曾在多福寺附近構築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後又名霜紅庵,是傅山專為讀書和著書而建。傅山曾說:「道人青羊庵在松陰,爰有句:秋山題不盡,霜葉可山紅。」(《題自畫崛�紅葉圖》)
傅山是明清之際的著名思想家和學者。清稽曾筠撰《傅山傳》說他「該博古今典籍,百家諸子,靡不淹貫,大叩大鳴,小叩小鳴。」郭�撰《傅山傳》說他「博極群書,時稱學海」。傅山的朋友顧炎武曾說:「讀書不多,輕言著述,必誤後學……雖青主讀書四五十年,亦同此見。」傅山少年時,除在私塾讀書外,還在太原蘭村竇大夫寺前一株老杏樹下築一虹巢作外讀書之處。1642年(崇禎十五年)夏,傅山在《即事吟成》詩中,第一次提到在崛圍山上築庵之事:「崛�庵小構,直可一生喑」,「身實北郊寄,人猜西崛求」,說明此庵新築不久,但因常去該處,已多為人所知了。他有《青羊庵三首》,寫構築經營和入住青羊庵的情形:「芟蒼鑿翠一庵經,不為瞿曇作客星,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纓松絡柏絮團涼,紅葉樓頭雨氣香。山下村屯看不見,山南山北響淙淙」;「幽花爛漫斗春暉,庵主扶藜啟石扉。暖雪團團山葡萄,香風陣陣野薔薇。」他還有一首《崛�石磴》,寫他自山底登上崛圍山的情形:「石磴鳴筇戛馨微,松風輕拂�琴徽。芒鞋拾級穿雲鳥,一經天西是崛�。」傅山構築和入住此庵,在37歲左右,正是他讀書「始務博綜」之時。
但沒過幾年,明朝便滅亡了,使他沒有實現「閉門十年讀經史」的願望。明亡之後,他到處雲游,直到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已55歲時又定居太原松庄,有時為避塵俗,時或崛圍山小居,並改青羊庵之名為霜紅龕,既符合崛�紅葉之景,又暗寓「霜打紅花」之意(因當時秘密抗清會社把清朝喻為「紅花」,把抗清力量比為霜雪)。傅山著述甚多,其諸子學著作和醫學著作有相當多是寫於這一時期,並有不少是在霜紅龕寫成的。他有兩首詩,寫他在霜紅龕著書時的專注情景:「古人學富在三冬,懶病難將葯物攻。江泌惜陰在月白,傅山徹夜醉霜紅」(《紅葉樓》);「紫雲青樹石�,花插牽牛小膽觚。一縷沈煙縈白牖,先生正著養生書」(《青羊庵》)。正因為如此,後人在收集整理他的著作時,便以《霜紅龕集》命名。
傅山是太原陽曲西村人,又曾住太原東山松庄,也在土堂(凈因寺)多次暫住,又在崛圍山上留下了令人緬懷的蹤跡。多福寺附近林中,有一處石塊相當多的建築遺跡,據推測可能就是霜紅龕遺址。
土堂凈因寺
土堂凈因寺土堂凈因寺又名大佛寺,位於崛圍山東麓8公里處的土堂村西,在尖草坪區柴村北7�5公里處,依山而築,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1541年(明嘉靖二十年)《重建土堂閣樓記》碑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10丈,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凈土之因緣。故村民請來雕塑師加工雕飾,並為之砌建窯洞。1739年(清乾隆四年)立碑1通,亦稱「大佛創自漢代」。據考證,凈因寺始建於北齊,1205年(金太和五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該寺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坐北向南,呈長方形建築,南北長130米,東西寬40餘米,佔地面積5200平方米,有殿房25間。舊時分南、中、北三進院,現存二進院。前院主要建築為西南部的大佛洞,洞前有高台,台上依高峭的土崖築有重檐歇山頂式樓閣1座,閣內土洞深17�70米,寬7米,高12米,磚石結構,內供一泥塑的阿彌陀佛像,高9�46米,底闊6米,盤膝向東而坐。此像雄偉壯觀,雕塑技藝精湛,既有天竺(今印度)古佛神采,又顯中華古代鄉民風貌。佛前2菩薩立像分列左右,閣前台階下有一對石獅為金代雕刻。大佛的雕塑和高敞窯洞的砌建,確切年代無考。當地有關大佛出世的神話傳說,至今仍廣泛流傳。「土堂大佛」為古陽曲縣外八景之一。大佛東面原凈因寺天王殿所塑四大天王泥塑像已毀,原有鍾樓一座,亦已拆除。穿過天王殿,進入前院,有東會館3間,西會館窯洞3孔。後院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等佛像,東配殿有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的彩繪木雕像,西配殿有地藏王菩薩和十殿閻君塑像,南側有韋馱殿,均為明塑,但清代曾經裝繪,已失明塑風格。寺院旁昔日翠柏叢生,枝幹虯曲,長勢奇異,被稱為「土堂怪柏」或「土堂神柏」,亦為古陽曲縣外八景之一。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學者傅山曾在此隱居,相傳即住在前院西會館窯洞中。有確切根據者,是傅山手書莊子《人間世》的跋語:「癸巳之冬,自汾州移寓土堂,行李只有《南華經》,時時同在,遂寫此數篇。」又手書《逍遙游》題下註:「土堂大佛陶之南呵凍。」「癸巳」即年(清順治十年)。傅山有《土堂雜詩》10首,其中有兩首描寫此處優雅秀美的風景。一首寫冬季:「冬山靜如睡,亦不廢秀美。樹外明一河,寒月與逶迤。幽人眠偶遲,獨賞其如此。」一首寫春季:「娟娟春柳外,春山與爭姿。組之以春雲,句懶不勝思。心目亦何極,收視而置之。」
崛圍山旅遊
崛圍山景區位於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從下元汽車總站乘12路或從勝利橋東汽車總站乘454、835路到呼延村下車西行即到。每年10月前後這里都將舉行一年一度的「崛圍紅葉登山攝影節」。
⑧ 莊子皮衣有換拉頭大服務嗎
皮衣服換拉鎖頭,可以去服裝裁剪店,或者是乾洗店,也可以去皮衣保養店,還有就是修鞋店,一般都有這樣的服務的。並且換拉鎖頭不貴的,幾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