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尉官與校官或將官的冬常服大衣(風衣樣式),我看見校官是呢子大衣,和將官的一樣都是一樣材料和款式的
看了你的圖片,讓我有種買這衣服的沖動,至於你這個問題,軍隊的服裝是統一訂制的,因為兵種的不一樣衣服也隨之而異。不一樣的可能就是肩上的杠杠不同,還有就是不同的地方定製的服裝廠也是有差別的。你的尉官和將官我國目前沒有士的說法。
我國的軍銜表示方式:
列兵:一個折杠:>
上等兵:兩個折杠:>>
一級士官:一枚槍花加一枚細折杠:@ 〉
二級士官:一枚槍花加一枚粗折杠:@ 》
三級士官:一枚槍花加一枚細折杠、一枚粗折杠:@ 〉》
四級士官:一枚槍花加兩枚粗折杠:@ 》》
五級士官:一枚槍花加一枚細折杠、兩枚粗折杠:@ 〉》》
六級士官:一枚槍花加三枚粗折杠:@ 》》》
(99式的槍花分為三種,高級士官(5、6)的是橄欖枝全包圍的有步槍交叉的五角星;中級士官(3、4)的是橄欖枝半包圍的有步槍交叉的五角星;初級士官(1、2)的是有步槍交叉的五角星)
學員:在肩章中間一條豎杠(87式是陸軍紅板子、海軍黑板子、空軍藍板子、武警綠板子)
少尉:一條豎杠加一枚星花:*|
中尉:一條豎杠加兩枚星花:**|
上尉:一條豎杠加三枚星花:***|
少校:兩條豎杠加一枚星花:|*|
中校:兩條豎杠加兩枚星花:|**|
上校:兩條豎杠加三枚星花:|***|
大校:兩條豎杠加四枚星花:|****|
少將:一枚松枝葉加一枚星花:* )
中將:一枚松枝葉加一枚星花:** )
上將:一枚松枝葉加一枚星花:*** )
文職幹部:三級以下的飄帶家寶象花。三級以上的為松枝葉加寶象花(87式為三級以下的是軍種標志、三級以上的松枝葉加軍種標志)。
另外07式海軍新增了軍銜袖章:
海軍軍銜袖章以飾帶區分等級
海軍深藏青色常服軍銜等級在袖口表示,軍銜袖章左右對稱。文職幹部軍銜袖章軍銜符號與其肩章軍銜一致。軍官軍銜袖章由裝飾帶和將、校、尉星徽組成。裝飾帶長250毫米,分33毫米、17毫米和12毫米3種寬度;最粗的代表將官,其次為校官,最細的為尉官。
表示軍銜時,相應星徽與裝飾帶組合區分軍銜——1枚尉官星徽加1條尉官裝飾帶為少尉,2條為中尉,3條為上尉;1枚校官星徽加1條校官裝飾帶為少校,2條為中校,3條為上校,4條為大校;1枚將官星徽加1條將官裝飾帶和1條校官裝飾帶為少將,加2條校官裝飾帶為中將,加3條校官裝飾帶為上將;生長幹部學員為1條尉官裝飾帶,不帶星徽。
軍銜袖章均為金黃色,文職幹部用黑線綴訂,裝飾帶用金黃色線綴訂。
⑵ 風衣什麼時候就有了二戰德軍用過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有了
二戰德軍也用過,不過一般是用作防風服(騎摩托車的車手)和冬裝
你發的游戲截圖裡面不是。我發的圖片裡面右邊兩個都是風衣
⑶ 風衣和大衣的區別是
1、起源不一樣
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
風衣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部戰場的軍用大衣,被稱為「戰壕服」。
大衣:
2、款式不一樣
現代男式大衣大多為直形的寬腰式。款式主要在領、袖、門襟、袋等部位變化。女式大衣一般隨流行趨勢而不斷變換式樣,無固定格局,如有的採用多塊衣片組合成衣身,有的下擺呈波浪形,有的還配以腰帶等附件。
風衣款式特點是前襟雙排扣,右肩附加裁片,開袋,配同色料的腰帶、肩襻、袖襻,採用裝飾線縫。
風衣:
(3)軍用呢子風衣圖片擴展閱讀:
風衣的由來:
風衣的出現,距今不到100年。英國的衣料商托馬斯.巴爾巴尼(博柏利)年輕時就從事經營服裝面料,並積極開發新品種,他在同行的協助下,經過反復試驗,終於制出了防水加畢丁(一種細密的棉織物),使棉織品用於風衣取得了成功,並於1888年取得專利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托馬斯.巴爾巴尼為了適應戰斗的需要,設計了一種塹壕用的防水大衣,款式為雙襟兩排扣,有腰帶,領子能開能關,插肩袖,有肩章,在胸部與背上有遮蓋布,以防雨水滲透,下擺較大,便於動作。通過試用,英軍認為這種塹壕大衣便於在雨中作戰的士兵穿戴。1918年,英軍決定正式採用。
⑷ 一件海軍大衣多少錢
看什麼質地的 。純羊絨的呢子大衣很貴,至少上千元,只有高級軍官才有。一般的是棉大衣
【名稱】:07式海軍幹部溫區棉大衣/正品
【價格】:580元(參考)
【顏色】:松枝綠
【等級】:一等品(長款到小腿保暖)
【毛領】:超柔軟毛領,穿著舒適(可拆洗)
【封扣】:採用雙頭拉鏈+搭扣,腰際處內藏防風收縮繩,更加保暖。
【內膽】:一體式方便可拆洗在內膽左下角有拉鏈,袖口內存也要封扣 也拆洗!帶收腰繩!
【出品】:三五零二
【適用】:工地 部隊 戶外露營 爬山 訓練
⑸ 解放軍陸軍07式軍官棉大衣怎麼著裝
解放軍陸軍07式軍官棉大衣著裝如下:
冬常服配套:熱區,大檐帽、內衣褲、軍種襯衣、毛衣褲(男士兵為絨衣褲)、冬常服、大衣(軍官為常服大衣,配圍巾)、常服皮鞋、冬襪,軍官增加常服手套;
亞熱區、溫區,在熱區配套基礎上,增加栽絨帽,軍官增加冬常服絨皮鞋,士兵增加內手套、輕型防寒鞋;
寒區、高寒區,在亞熱區、溫區配套基礎上,栽絨帽改為皮帽,軍官冬常服絨皮鞋改為冬常服毛皮鞋,士兵增加防寒靴。
冬作訓服配套:熱區,作訓帽、內衣褲、毛衣褲(男士兵為絨衣褲)、冬作訓服、作訓大衣、作訓鞋、作戰靴(配作戰部隊)、冬襪;
亞熱區、溫區,在熱區配套基礎上,增加栽絨帽、溫區棉上衣、內手套、輕型防寒鞋;
寒區,在溫區配套基礎上,栽絨帽改為皮帽,溫區棉衣改為寒區棉衣,增加絨背心、外手套、防寒靴和公用皮大衣;高寒區,在寒區配套基礎上,增加防寒面罩、公用外套靴。
(5)軍用呢子風衣圖片擴展閱讀:
與老式冬服比較,07式冬服重要改進點:
這次軍服調整改革,為了滿足官兵不同時機、不同場合、不同氣候環境條件下的穿著需求,在樣式、用料、顏色等方面,作了許多重要改進。
在樣式結構方面,軍官冬常服由關領改為開領,毛上衣可佩帶肩章作外衣穿著,軍官常服大衣採用暗排扣、斜插袋設計、加布質腰帶,美觀大方,現代感比較強;作訓大衣配風帽、活膽,防寒保暖性能比較好。
在軍服材料方面,冬常服面料採用毛滌緞背嗶嘰,常服大衣採用羊絨與羊毛混紡面料,針織內衣加入莫代爾纖維,提高了挺括性和穿著舒適性;冬作訓服採用高強維綸面料,作訓大衣面料採用滌棉細紋帆布,結實耐穿,抗風透濕。
在軍服顏色方面,冬常服與禮服、春秋常服的顏色一致,整體上比較協調。陸、空軍冬作訓服、作訓大衣採用荒漠數碼迷彩,冬季偽裝性能較好。海軍冬作訓服、冬作訓大衣採用藏青色,適合海軍部隊特點,符合國際海軍慣例,各種服裝的搭配也比較協調。
⑹ 國產軍用風衣(大衣)的圖片那裡有
你好,是不是這款啊?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D4%C1%D6%C3%D4%B2%CA%B4%F3%D2%C2&in=27107&cl=2&cm=1&sc=0&lm=-1&pn=12&rn=1&di=11527223905&ln=2000&fr=&ic=0&s=0
⑺ 什麼級別的軍官軍裝有披風
我軍是不配發披風的。
按照題主的意思,應該指的是那種長風衣式的呢子大衣,那種大衣要校官以上級別才會配發。
⑻ 解放戰爭,為何國軍軍官穿的都是呢大衣,而傅作義穿的卻是粗布軍裝呢
在解放戰爭中,國軍的裝備是比我軍更有優勢的。他們在抗戰中後期,美國就被日本拉近了太平洋戰爭中,出於戰爭的需要,與國民政府成為了盟友。無償向我國提供了許許多多的軍事與戰略物資。
當然,這與他本身的性格也脫離不了干係。傅作義雖說是國軍將領,但也同時是一個十分愛國的將領。他在穿著方面並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之前他的女兒說他:作為一方統帥,怎麼也不置辦一些像樣的衣服,這樣看著就像一個老大爺一樣。傅作義笑了笑,說道:“爸爸只講求保暖,其他的無所謂,人一旦開始講究奢侈了,就沒有心思去做正事了”。
其實傅作義說對,這也是他為啥總是穿的很樸素,很隨意的原因了。
⑼ 我軍曾繳獲許多日本大衣,為何卻很少有人穿呢
恰恰相反,當年像大衣這種基本物資,往往都是繳獲部隊自己拿來充實裝備了,所以日本軍大衣這種好東西從來只有繳獲少,從來不嫌穿的人少,我軍穿的相當多。
只是畢竟軍隊的數量較多,消滅的鬼子有限,不可能說殺掉一個日軍就扒光一身衣服。何況即便幹掉了鬼子,也因為鬼子常常會奪走屍體,讓這種掠取軍服的行為很難進行。
再說了,戰斗中服裝的損耗相當快,即便繳獲過來,這里幾個血窟窿,那裡一片焦痕,也不存在什麼穿著價值了。過於破爛的衣料往往拆碎做了補丁,或者乾脆納成了鞋底。日本軍裝如此難弄,軍大衣就更難得到了。我們所謂的“日本軍大衣”主要分98式兵用外套和防寒外套,使用了羊毛、羊毛呢材料,製作非常精良,即便在日軍中也不是所有的部隊都有。像普通的日軍穿的只是98式冬裝罷了,普通的棉襖而已。 正因為少見,質量又好,所以大部分繳獲的日本軍大衣和呢子風衣都按照“一切繳獲歸公”的規定上繳了,然後又被分配給各級首長和指揮員以及站崗人員等使用。
⑽ 起源於一戰時期的軍用大衣,被稱為「戰壕服」的是哪種經典時尚單品
風衣
風衣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部戰場的軍用大衣,被稱為「戰壕服」。其款式特點是前襟雙排扣,右肩附加裁片,開袋,配同色料的腰帶、肩襻、袖襻,採用裝飾線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