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頭飾,你了解多少
服飾從頭開始。
首服,是用於頭部的服飾部件。中國古代冠帽始於先秦時期的頭衣,即頭上用品和飾物的總稱。冠帽是我國古人使用的一種束發工具,同時處於禮儀和審美的需要,又是一種頭上的裝飾品,它被視為“禮教”文化的象徵[1]88。自古以來,首服是人們服飾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歷了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客觀上推動了首服的發展。
在中國的服飾史中,首服在整個服飾中具有的地位,是識別身份與社會品級地位的重要標志。自周朝開始,建立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從冠上能夠識別出帝王與諸侯、將軍與士兵、文武百官、社會諸流的等級區別,然而普通老百姓則無資格佩戴。
各種首服的戴法、佩戴者、佩戴場合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或俗成模式,以區別人們身份的高低、貴賤。這類等級體制,一直應用到我國封建社會,貫穿整個古代首服的發展史,並且首服的種類日漸復雜,式樣愈加繁多,名稱有數百種之多。表現形式劃分,將近現代漢民族服飾中的首服分為:帽、巾、眉勒、暖耳四大類。
一、帽
帽,亦作“冒”,又稱“帽子”。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上古之人居而野處……觀鳥獸有冠、角及種種胡須,就仿效之作冠冕發髻流蘇,從而有了各種發飾。冠冕、巾帕。”在遠古時期,中國古人“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禮儀與裝飾的需求,古人根據自然界中鳥獸的頭部造型加以模仿,改製成冠戴在頭上,將鳥獸的須胡變化成纓,再用笄貫插在發上使之穩定。帽,需經剪裁縫製成一定形狀,覆蓋於人的頭部。
童帽是首服中最具有情趣文化的。虎頭帽是最為常見的形式,其外觀花樣變化多端,細部刻畫生動有趣,裝飾講究。虎頭帽的外部造型不是具象的現實描摹,而是通過對具有靈性和神性的理想形象進行創造的。
虎頭帽是一種民間模仿動物形態而創造服飾品的習俗延續,是以情感為紐帶,通過一定的藝術誇張,希望能讓孩童健康、活潑地成長和對未來的祈盼,表現漢民族護生的民俗心理特徵。造型稚拙,形象生動可愛,整個造型交織著情和愛。還有一種是以民間宗教內涵為祈佑工具的表現,在小帽上綴上很多的金屬佛像,戴此帽就如同諸神在保護孩子,寓意非常直白。
二、巾
巾,包頭之用。古時平民不戴冠,多是在發髻上覆以巾,在勞動生產之時又兼作擦汗之布,可謂一物兩用。古書稱為“士冠庶人巾”,指的就是百姓多以帛裹頭,這是典型的百姓首服。巾通常以縑帛為之,古尺兩尺兩寸寬,又常稱為“幅巾”。它的型不固定,而是以裹戴的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樣式。巾的造型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多樣化,更具裝飾性,為文人士大夫階層所喜好,成為這一階層的常服。平民往往也有特殊式樣的巾式。
在古代,巾有多種形制,不僅有高低之分,還有前裹、後裹,上翻、下折等變化,構成了豐富的式樣。按外觀造型將巾類首服分為“紐髻式”“韜發式”和“裹首式”三種形式。
所謂巾類紐髻式首服,是指用布帛扎系的方式固定發髻。
巾類韜發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卷折成條狀包裹發髻。其中形式又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從前向後裹的幘;第二種,從由後抄前,系結於前額的“幧頭”。
巾類裹首式首服,是指用布帛包蒙覆於首,於顱後系結的方式。其中,主要有幅巾、頭巾和五代之前的襆頭。
近代,包頭成為在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特色首服。清代葉夢珠在其著作《閱世篇》中對包頭作了這樣的描述:“今世所稱包頭,亦即古之纏頭也。古或以錦為之。前朝冬用烏綾;夏用烏紗。每幅約闊二寸,長倍之……”。
南地區的包頭樣式只要是三角包頭,它的形式感和構圖感都很獨特,十分引人注目。平展時形似等腰梯形,短邊一般為60~70厘米,長邊一般為100~110厘米,寬25~28厘米。斜邊略帶弧形。在上面的兩端各連接一個寶劍頭的帶子,或者是有流蘇的繩子,長度大約10厘米,目的是用來收縛頂端。
而若將包頭縛戴端正,則整個呈立體三角形,頭後上方還有一小空心三角形,發髻由此露出;頭巾的餘下部分則在肩頸部垂掛下來,形成兩只又長又尖的尾部開叉、互相交疊、形似燕尾的三角形拖角。所以稱之為“三角包頭”。
⑵ 重金懸賞:皮帽的歷史淵源、發展情況~
遠古人類在狩獵活動中,「衣毛而帽皮」,後來他們從鳥獸的冠角受到啟發,發明了冠。(1)也有的學者認為:「如果在某些地方當真有自始即作為裝飾而出現的衣著,那就是頭飾的帽子了。」皮帽子和衣著一樣。開始都是為了防禦酷暑和嚴寒而製作和穿戴的。北方各族,在生產力提高以後,到蒙昧中級階段,狩獵業普遍發展起來,人們開始製作粗糙的狍皮衣著的同時,可能就製作禦寒的狍頭皮帽了。鄂倫春族的狍頭皮帽,就是從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件裝飾品,很有些獨特之處。本文試圖對它的特點、功能和藝術價值作一些初步探討一、狍頭皮帽的特點
鄂倫春語稱狍頭皮帽為「滅塔哈」。它的原料就是完整的狍頭皮。將狍頭皮從鼻子一F部割下,它的半圈形口(因狍子大小的不同)約為40~60公分不等。人的可以製作或年人戴的帽子,小的可以製作兒童戴的帽子。在遠古時代,鄂倫喜入是只把狍頭皮的原型曬干鞣軟,戴在頭上禦寒。0現在,鄂倫春人的狍頭皮帽,是經過千百年,多少代人平勤勞動,不斷改進而製成的。這種帽子很有特點:
首先,狍頭皮帽是物盡其用的舢范:.在過去狩獵的日子裡,雖然獵取狍子是垂手可取的事,但鄂倫春人對狍-十身_卜雕『皮肉.是片J的盡善盡美的,沒有一點浪費。食用部分,從胴體到
頭、尾、蹄.內臟,都要利嫡。皮毛部分,除軀干整張皮子外,頭和腿皮是製作靴、帽的原料。狍皮帽的頭圍和人的頭圍大小相似,用它製作帽子,不需太大的加工就可製成。
第二,狍頭皮帽最初只是把頭皮戴在頭上,頭頂不冷了,但耳、臉仍裸露在外,經過改進,在頭皮下部接上一圈10~15公分的毛皮作帽耳,把耳朵和兩腮也遮擋起來。並在頭頂部分的里側也鑲上薄毛皮,使狍頭皮帽更加完整和保暖。
第三,用不同狍頭皮製作的帽子,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用冬季牡狍頭皮製作的帽子,不帶硬角,只帶兩耳,冬皮毛厚,戴著暖和,不帶角,戴著方便。獵人出獵時常戴這種狍頭皮帽。兒童的狍頭皮帽,是用春季牡狍頭皮製作的。這個季節,狍頭上剛長出毛茸的兩只小角,兒童戴上這種即帶耳又帶角的帽子,象漢族兒童戴虎頭帽一樣,既暖和又美觀,還有生機勃勃的寓意。初秋時,狍子長出脫去茸毛的硬角,形狀筆直,用這種頭皮製作帽子,戴在頭上很有狩獵民族特點,鄂倫春族青壯年和老年人多在節日和喜慶的日子戴這種帽子。
二、狍頭皮帽的功能
鄂倫春人的狍頭皮帽,從歷史上考察,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保暖功能;二是偽裝功能;
三是裝飾功能。
首先,鄂倫春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內外興安嶺地區,這里一年中有半年是嚴寒的冬季,氣溫達零下40度以下。沒有禦寒的皮衣和皮帽,是難以度過嚴冬的。狍頭皮帽是極好的禦寒工具。鄂倫春人獵取的野獸中。絕大多數是狍子,狍頭皮原料非常豐富。
其次,這種狍頭皮帽,在早期,它的偽裝作用是不可小視的。遠古之時,狩獵工具非常落後,鄂倫春族為了能夠獵取到野獸,往往要摸到野獸附近才有把握獵取。如何既能靠近野獸,又不被野獸發現,這就要採取巧妙的方法,把自己偽裝起來。他們戴上狍頭皮帽,穿上狍皮衣服,很象一隻狍子。冬季,白茬狍皮襖和白雪融為一體,在樹叢中行走,露著狍頭皮帽,活象一隻狍子;夏季,狍皮毛短,呈金紅色,用它製作夏季皮衣,毛朝外穿,再戴上狍頭皮帽,也很象一隻狍子。穿上狍腿皮靴,輕巧無聲,走到野獸跟前,都不會被發覺。這種偽裝,大大提高了狩獵效果。
第三,狍頭皮帽,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裝飾品和民族標志。鄂倫春族自古以來就戴狍頭皮帽,經過長期製作,不斷改進,完全體現出狩獵民族的特點。現在他們戴上狍頭皮
帽,不論走到那裡,人們都會認出他們是鄂倫春族。
三、狍頭皮帽的藝術價值
模仿鳥獸的冠角製作頭飾,是人類早期的審美情趣。如有的民族用鳥羽作頭飾,有的將野獸牙插在頭上,有的將鳥頭安在頭上。台灣有的少數民族將鹿的頭皮連耳及角為裝飾用的
冠,④它幾乎和鄂倫春族的狍頭皮帽一樣。
在原始生活中,雖然實用技術與科學還極其幼稚,但審美藝術卻大為發達,可以說沒有一個民族無審美情感,沒有一個民族不曉得裝飾藝術。鄂倫春族也是這樣。
首先,鄂倫春族婦女象雕塑家拾來奇形怪狀的石頭或樹根一樣,他們取來堅硬的狍頭皮,
經過加工修飾,就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她們先把曬乾的狍頭皮噴水鞣軟,再在皮里塗上搗爛的狍肝,疊好發酵,然後把殘留在皮板上的污垢刮掉,用鞣皮具將皮板揉軟;頭皮鞣好後,兩眼處成為兩個洞,先用白皮板從里側襯上,用狍筋線加以固定,然後用染黑的皮板剪成兩個圓形作眼珠,補綉在「白眼」上。狍鼻原樣不動,頭皮從鼻子以下剪掉,在其周圍鉍上倒元寶形的帶毛狍皮當作帽耳,在鼻下帽耳邊緣處,用黑色皮板剪一像嘴形的皮子,補綉在帽沿的皮子上。當帽耳放下時,遠看似嘴。狍頭皮經過多道加工,就曉為「斛耳挺然,如人生角」0很有特色的皮帽。鄂倫春族不論是兒童、青壯年乃至老年人:、戴上狍頭皮帽,都顯得英姿颯爽,格外精神。
其次,鄂倫春族的狍頭皮帽,已創造出三種類瓔,均經美觀,不失為一件工藝美術品。其
一,狍頭皮帽頂端既帶原來的耳朵,叉帶硬危。有的硬角和耳朵一般高;有的硬角還高出耳朵。這種類型的帽子,民族特點強,人們一藕,便知是狩獵民族。直到現在,鄂倫春人在節日里、集
會上還是戴這,呻帽jf;其:二,姓用春季狍頭皮製作的帽子。耳朵很大,角很小,剛露出頭頂,且毛茸茸的,整個頭型看來很稚氣,這是用小狍子頭皮製作的帽子,鄂倫春族兒童多戴這種帽子。
狍頭皮帽和孩子們的胖臉融為一體,虎頭虎腦,非常可愛;其三,是用冬季狍頭皮製作的帽子。秋季,硬角已脫落,狍耳雖然帶著,製作帽子時,將它剪掉,另用皮板製作一對剪有皮穗的耳朵,
重新鑲在原來的耳根上。這種帽子製作好以後,看上去雖然還象狍頭皮帽,但由於耳朵是人工製作的,又沒有硬角,同原型狍頭皮帽有很大不同。這是一種變形的狍頭皮帽,它是為獵人在
獵狩時特製的帽子。它對野獸同樣可以起到偽裝作用,同時,它能保護獵人自己。獵人在尋找獵物時,在遠處看到這種帽子,就知道是獵人,不是獵物。如果不戴變形的狍頭皮帽,就有被當
作狍子而被打傷或打死的危險。
第三,鄂倫春族的狍頭皮帽,是一種原始藝術的遺留。這種帽子,看來雖然是利用狍頭皮加工製作的,但作工精細,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它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從狍頭皮帽可以看出鄂倫春族原始的審美觀念、高超的製作工藝和美化自己生活的良好願望。
懸賞分在加點還有許多論文!QQ:87041989
帽子具有多種功能,例如遮陽,裝飾,保暖和保護。按用途分類,例如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行帽,禮帽等。使用對象和使用樣式分為男帽,女帽,兒童帽,少數民族帽,戀人帽,牛仔帽,水手帽,軍用帽,警察帽和專業帽等,其中包括裘皮帽,氈帽,毛線帽,毛線帽,天鵝絨帽,草帽,竹帽等,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形帽,三角帽,前鋒帽,青年帽,披肩帽,帽子,龍江帽,北京帽,山西帽,棉線耳帽,八角形帽子,甜瓜帽,老虎帽等。
從皇帝及其臣民所戴的冠冕來看,它們非常復雜。此時期使用的一些王冠是秦朝統一之前六個王國的前國王所佩戴的王冠,例如楚王所佩戴的法國王冠和趙王所佩戴的軍事王冠。秦始皇將這些國王的冠冕交給了他的部長,這無疑是秦始皇宣稱自己至高無上的一種方式。除了繼承,還有創新。秦在前秦國王戴的高山王冠的基礎上創造了天王冠。通天王冠是秦漢時期皇帝使用的主要王冠,但皇帝們偶爾會戴高山王冠。
⑷ 喇嘛帽子和古羅馬頭盔有沒有聯系還有哪個文化有這種雞冠形的頭飾
的確有關系的,這種雞冠的樣式是源自遠古時期的巫師發型,世界很多文明的巫師都有這種發型。這種雞冠發型象徵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後來隨著文明發展巫師文化漸漸消失,但這種發型象徵著叛逆和狂放不羈,當年孔子的愛徒子路就是此發型,後來學道孔子終成一代大家。
羅馬武士和藏傳佛教的喇嘛都象徵擁有神秘而強大的力量,所有帽子上有相似的頭飾。此外,藏傳佛教來於印度,羅馬與印度有一定聯系的,喇嘛帽子源於羅馬也未可知!
⑸ 英式帽子發展史
在西方,
帽子是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奴隸們只
能頭戴破草帽遮陽。
到了中世紀,
帽子的等級觀念更加明晰,
國王戴金制
皇冠
,
囚犯戴紙帽
子等等。十六世紀後期,宮廷中官員、王後、公主和仕女的帽子有了特別的設計。甚至到了
二十世紀初,
人們仍然可以從一頂帽子上判斷一個女人是良家婦女還是青樓娼妓,
是大家閨
秀還是小家碧玉。所以,
夏奈爾說,「帽子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所以得出這樣的
結論,
一方面是因為她那個時代,
一個女人膽敢不戴帽子出門,
就等於向路人宣布
「我是下
賤的女人」
;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眾所周知,
夏奈爾本人就是靠做帽子起家的,
出於對帽子的
敬意,她甚至認為「赤身裸體的模特戴上寬邊帽子,便與文明畫上了等號」。
十八世紀中葉,
矯情的巴黎貴婦們喜歡將各種鮮花、
水果以及做成標本的禽獸頂在頭上,
那時的帽子就像是一個什麼都能裝的籃子。
在那個時代,
頭發被認為是個人的隱私,
必須用
帽子遮起來。即使在家裡,也要挽起端莊的發髻,而不能披下來——這樣的發型居然被認
為於裸體無異,
頭發變只能在卧室里與睡衣相慰了。
以隱蔽的長發相對應的,
是無限誇張的
帽子,
以及在帽子上張牙舞爪的羽毛。
作為當時最時髦的裝飾,
女人對羽毛的喜愛幾乎到了
瘋狂的地步——這些美麗的、
關鍵是能夠自然裸露的
「毛發」,
他們之所以被人瘋狂的
「嫁
接」,很難說究竟是是出於羨慕,還是出於嫉妒。但不管答案如何其結果都是一樣,那就是
一些鳥類因此而幾近滅絕!
以至於在美國,
一些人成立了專門的協會,
以阻止更多的鳥被殺。
第一次世紀大戰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女人們不得不從事體力勞動,
這意味著她們的衣著
和發式都必須盡量地實用和便捷。
到
20
世紀
20
年代出現了三種,
一種是傳統的齊耳短發,
一種是多層次緊貼頭皮的板式短發,還有一種是很短而且很男性化的發式。在這種情況下,
一向離心離德的制帽商和發型設計師之間開始了心照不宣的合作。
「制帽商」
在英語里的字
面意思是「米蘭人」,早在十八世紀,就有了「Milliner」即「女帽製造商」一詞,它來自
於義大利米蘭,
因為在這個時期,
米蘭能夠生產出最優質的帽子。
女帽行業是一個傳統的女
性職業,
女帽製造商不但負責設計,
還要負責選料和製作。
在那時,
一位女士與制帽商的關
系常常是很固定的,就像今天的一些女人和發型師的關系一樣。
1952
年,鍾形帽開始盛行,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是由卡羅琳·勒布發明的,如
果那個女人捨不得剪掉自己的長發,
鍾形帽可以把她的頭發變成一個時尚的短發式。
。
此後,
無邊帽、
貝雷帽隨著戰後服飾的男性化改觀而大肆流行了一番。
三十年代是超現實主義流行
的時尚年代,帽子又和超現實主義糾纏到了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
Coupde
—
Vent
帽,
甚至鞋子反扣在頭頂的誇張設計,
都成為當時的流行款式。
由於女性化風格的重新回歸,
女裝款式變長,
線條更加柔和流暢,
突出了胸、
腰和臀部,
帽子開始變小,
不再壓低到耳朵,
而是很優雅的歪向一邊。
頭發露了出來,
女人們為新的美發技術而歡呼雀躍,
科技的進步使
波浪式卷發風行一時。
由於戰爭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兵紛馬亂,
人們也放棄了夢
想,逃亡要緊,所以,女帽世界也變的貧乏不堪,只有實用,而無新意,越來越多的女性不
戴帽子走出家門。
戰爭造成物資的極度匱乏,
肥皂很難買到,
洗發液更是無從談起,
再加上
沒錢的情況下,
頭巾被證明是理想的頭飾之一,
通過選用自己喜愛的顏色和別出心裁的打結
方法,
同樣可以美化自己,
需要時還可以用它來遮掩自己頭發的凌亂。
當然,
如果你決心要
一頂帽子,
也可以用紙來做,
在那樣的時刻是沒人笑話你的。
總之,
為了找到合適的帽子代
替品,人們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東西,有人甚至使用了漁網。
戰爭結束後,製造商終於迎來了他們的黃金發財時代。迪奧「新形象」的推出,不僅在
服裝的用料上滿足了人們重歸奢華的心裡,
鋪張的大擺裙上一頂燈罩式寬帽,
也成為那個年
代經典和品味的象徵。
「新形象」的出現使寬檐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豐富
起來,出現了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在理發店了,時尚順滑的波浪式發型不再需要電燙,只需要把頭發用捲筒卷好,在噴上
化學葯水就可以煥然一新。
此後的帽子也越來越自由,
完全適應人們的穿著來設計,
女人的
頭發也越來越長,自然的直發開始占上風。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末,發膠出現了,它使女
人的發型出現了各種奇妙的變化,從此人們注意的焦點不再是帽子,而是轉移到了頭發上。
發型師終於向制帽商宣戰,
並大獲全勝,
一些前衛的設計師用一些驚世駭俗的設計裝飾
頭發,就不是使用帽子,帽子逐漸隱退至不見蹤影。
帽子的困境一直持續到傑奎恩·肯尼迪才有所緩解,
當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第一夫
人戴著無邊的平頂小桶形帽出現在公共場合時,
女人認識到,
是到了給帽子更新換代的時候
了。無檐帽成為
20
世紀
50~60
年代時尚的寵兒。此後,戴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英國
王太後好黛安娜王妃的引領下,風行了一陣子。
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也開始戴帽子了——當然,除了右派的「帽子」以外,其他的帽子是
相當匱乏的,所以常發生誰家的「小二」被搶了帽子,誰家的「小三」因此而挨了打之類的
事情。那是舉世聞名的「文革」時期,所以即便一頂帽子也必然與革命有染:冬季是羊絨帽
的軍帽,無論天氣多冷、耳朵是否凍爛,毛絨絨的帽耳朵是翻在上面的——這樣才顯得英
氣,顯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夏天是和國防綠布軍褲搭配的的確良帽,為了追求「帽
型兒」
,人們會很認真的在帽子裡面撐上報紙或硬紙板。這樣的風尚一直持續到右派的「帽
子」摘除之前,也就是
1970
年代後期。到了
1980
年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中國人忽
然發現帽子還有許多別的戴法,
於是一窩蜂的愛上了寬邊的草帽,
以及裝飾在上面的大蝴蝶
結。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日常著裝越來越趨向於舒適和簡潔,反復的帽子日漸的消失了,
那種裝飾性極強的帽子即便在它的誕生地,
也只是在特殊場合才配戴。
然而隨著電影
《四個
婚禮和一個葬禮》的熱映,以及史蒂芬·瓊斯和菲利普·崔希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一度隱
退的帽子又被重新來回到時尚的舞台上。
一部帽子的發展史可謂源遠流長,其變化可謂千奇百怪。黑色帶圓環戒指的帽子,顯示
出前衛的搖滾風格;
白色帶點黑色斑點的帽子,
則明顯有點像美國牛仔的風格;
藍色米字格
的樣式給人絕對的青春氣息;
帶金屬貼片的帽子與名族圖案是春天的時髦;
仿皮毛的帽子則
告訴人們,你是一個綠色環保的人、
⑹ 你好 你回答的關於帽子的起源 是在哪裡找的資料 能告訴我文章的地址嗎
帽子的起源與發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之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原來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相當於現在的毛巾,人類在田地里勞作,由於大自然的風、沙、日光對人類的襲擊,於是人們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用來防風沙、避嚴寒、免日曬,由此漸漸演變成各種帽子。
總體來看帽子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基於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環境,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自然、社會條件的影響,都在客觀上推動了帽子發展的過程。
二.帽子的發展:
●舊石器時代 「衣毛而冒(帽)皮」
中國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帽飾樣式,常散見於一些陶器繪畫遺存中。《後漢書·輿服志》有雲:「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縫合制帽於頭上以避沙暴和風雪。在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紋彩陶盆上的圖案●夏、商、周 「惡衣服而致美冕」
夏、商、周史稱「三代」,是奴隸制社會從興起、發展並走向鼎盛的相對完整階段。夏、商用冠、冕來表現禮儀之制,到周朝日趨詳盡完善。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心地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論語》中「子曰:禹吾無間矣,惡衣服而致美冕。」冕是古代的一種禮儀首服,這句話的意思是夏禹時不重視平日的衣著,而對祭祀天地、祖先和關於社稷大事的服裝卻設計華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隸制社會鞏固和發展的階段。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有了極大的發展。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種不同的帽飾樣式:
周朝是奴隸社會在各方面走向鼎盛的時期,服裝紡織都有較大發展。人們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較多的經驗,麻布上已經出現塗漆的痕跡。塗薄漆,可製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製作帽、鞋、蓬蓋或隔潮坐墊等用途。
華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標識作用,許多正式服裝都是以所戴的冠名來做服裝的名稱,並世代延續著這種理念性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戴什麼款式的帽子穿什麼款式的服裝,且有冠與衣有同色的習尚。現代詞彙中的冠軍、領袖,都是古代服裝款式的主題中心和重點的裝飾部位。
弁服是僅次於冕服的常用禮服。天子、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滿二十加冠稱弁。
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文官戴冠弁,一種黑紅相配的帽飾,武官戴皮弁。弁帽為奶白色翻毛麂皮製。晉制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烏色皮弁,後改烏紗,一直沿用至明代。
冠弁,一些學者認為很可能是一種帽箍形式,待有戰事時上加皮冠。據載,戴此帽者,上身緇黑色布衣,下則積襇素裳。古有不見皮冠不應招之說,解放前仍稱警衛為馬弁,可見除爵弁外,弁冠大多為兵將武官所戴。
春秋戰國「孚甲自御」
戰國時期的中國,隨著周朝歷代天子們威信的下降,為早日強盛的諸侯
相繼「變法」,除「獎勵耕織,發展桑麻」,還大力發展尖甲利兵以維護政權。為更有效地抵禦敵方武器的殺傷,人類首先學會的是「孚甲自御」,從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編製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
由於戰爭的需要,各國紛紛改革變法。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於公元前307年為順應戰事,實行了一次著名的軍制改革:拋棄戰車,率先建立騎兵軍團。騎兵所向披靡,不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為與秦爭霸的有力對手。這一改革被後人稱之為「胡服騎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體要求如下:冠,採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礎上加以貂皮暖額作為裝飾。此大冠到漢代稱之為武弁大冠。據載,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後又加暖額,只是春秋之際已無實物可考。而後漢將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飾,再加金附蟬,稱之為貂禪冠。
秦、漢時期從巾帕到帽冠
秦兵馬俑不僅以整齊軍甲為世人感嘆,其繁多的結巾發式也令今天的盤發
專家所望塵莫及。
因多年的戰亂與秦的暴斂,漢初的社會經濟幾乎全面崩潰。後經「文景之治」,至武帝時,一個全方位強大的漢帝國才開始崛起在神州。現遺存的大量畫像石、磚及彩色壁畫上,單騎、儀仗車馬隊伍大量出現。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
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
漢代長冠,
秦統一各國後,對各國的冠飾也有了統一的安排。如秦滅楚後,以其君之冠賜御史服之。秦把趙國君冠(趙惠文冠)賜近臣,漢沿用與武官戴之,稱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鐵梁,外裱細絹),帝王戴時,常以12梁為標識,臣屬則以321…..等為順序。
古代男子在18~20歲時加冠或巾幘,曾有冠巾束發而不裹頭的記載。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發式,至西漢才發展成帽箍式的幘,平頂的巾幘稱「平幘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頂,稱「介幘」。官員燕居及因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執事皆用巾幘。身份顯貴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幘,然後才加冠飾,並有「文者長耳,武者短耳」的說法,漢朝巾幘運用十分廣泛。冠下的巾幘,一般戴進賢冠的文官需襯介幘,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幘。
魏晉南北朝「厭弁冠冕以幅巾為雅」
魏晉時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
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
在東漢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為雅」,頗有一種厭棄冠冕公服的風氣。晉魏時幅巾束發盛行主要是由於它適於各層次人物,並簡便易行,易與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脫俗思想的時代,也有一種對禮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於當朝者的提倡,此時的幅巾樣式種類繁多,並加以種種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綸角巾以及綸巾、葛巾等幾十種。
晉南北朝各代對於後妃命婦的帽飾記載,祥略不一。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襆頭」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
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形,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
襆頭,是唐宋漢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據載,北周武帝時,將漢魏時幅巾做了修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帶。襆頭和幅巾的區別,這幾條帶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時前兩條帶子系於腦後垂下,折帶令曲折附頂反系於腦後垂下,故稱「折上巾」。而腦後系垂的,便看似兩條飄帶,到中唐時,下垂兩帶逐漸縮短,出現了兩角向上,插如腦後結系之勢,到了晚唐已形成兩腳略呈圓形的硬翅
據載,隋代天子只用袞冕,隋文帝聽朝穿的是赭黃文綾袍,頭上戴烏紗帽,折上巾。圖(21)是唐代郞余令繪制的《古帝王圖》,隋煬帝楊堅與侍從們的服飾,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
唐朝天子的冠飾除爵弁之外,還有通天冠和翼善冠;平民的冠飾則有武弁,皮弁;黑介幘、平巾幘和烏紗帽。
隋唐服飾是中國服飾歷史中最為燦爛的一頁。其婦女的發髻飾物與服裝的搭配之繁雜,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見的。
唐代的帷帽,新疆笠帽都是婦女出行時,為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皂紗全幅綴於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
帷帽的樣式在當時非常流行。它的作用,僅限於遮擋風塵,與原來用以「避人窺視」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風俗始於隋,婦女出門,必用紗罩頭及全身。由於淺露芳姿,初時曾受朝廷干預,被認為「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從圖(24)這個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軟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漸具時裝化。
宋、遼、金、元時期簡朴為美
宋代的官員以冠,平民以巾
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禮服,通天冠也叫卷雲冠,有二十四梁,
外用青色,裡面用朱紅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蟬形為飾。戴此冠時穿織成雲龍紋的絳色紗袍。
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種:一是進賢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做的簪導橫貫於冠中,在冠上簪白筆。以冠上樑數區別等級,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禪帽也叫籠巾,前有銀花,上綴以黃金附蟬,南宋後改為玳瑁附蟬,左右各有三小蟬,並在左旁插貂尾,王公、親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進賢冠。
襆頭是宋朝人廣泛應用的首服,此時已經發展成硬腳,並且有許多樣式,初朝兩腳平直的較短,中期以後的兩腳伸展加長,仆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曲腳。宋代襆頭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純粹成了一種帽子。隋唐時代的襆頭都用黑色紗羅製成,而宋代卻不僅用鮮艷的色彩,還可以在襆頭上簪以金飾、羅絹之花。
宋朝婦女的頭飾有兩種,一種是頭上戴的冠子;一種是把發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後插上各種金玉、珠翠的首飾。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團冠等。
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達到肩,梳長一尺,後又規定冠廣不得過一尺,高不過四寸。在宋代貴族婦女中用珠冠較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裝綴於冠上或者綴之於簪、釵、花鈿間。當時婦女還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習俗。花冠由羅絹或金玉玳瑁製成,可飾桃、杏、菊、梅等裝在冠上,也有將這些花朵合在一起,裝在一個冠上。不僅婦女喜歡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婦女在出門騎馬時多戴帷帽。是用紗全幅連綴於席帽而下垂,來遮掩面部。還有一種與帷帽作用相同的蓋頭,常以方幅五尺紫羅障蔽上半身,擋住風塵。蓋頭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婦女成婚之日以此蒙頭,舉行儀式後由男家派人揭開。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
遼代冠巾的制度很嚴格,中小官員和平民百姓只能科頭露頂,即使在冬天
也這樣。男子發式多為髡發,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剃光,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余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也有將左右兩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狀,然後下垂至肩。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金代的服制是:一品著七梁冠加貂禪籠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
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則通常戴小帽或頭裹皂羅巾。
元朝的帽飾混雜蒙漢文化
皇帝帽飾服分冬、夏兩種:冬戴暖帽,夏戴寶頂金鳳鈸笠;還有一種則是珠子卷雲冠。
儀衛、侍從、僕役們多戴襆頭,有鳳翅、交角、花角、控鶴等種類。還戴唐巾、學士帽、錦帽、平幘、抹額等。
元代女子服飾以袍服為主,用料多以貂鼠皮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較高的婦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婦女則戴皮帽。
明代力圖恢復漢族服飾文化
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飾
明朝從蒙古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後,對整頓和恢復禮儀非常重視。廢棄了元
朝的服制,並根據漢族人的習俗,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登基、冊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禮活動中,通常穿袞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規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規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烏紗蒙之,前後各十二縫);皇帝親征或遣將時穿武弁服,戴絳紗做的弁(上銳,十二縫用五彩玉裝飾);皇帝常服戴翼善冠。
皇帝燕居時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烏紗,分十二辮,各壓以金線,弁後有四山。
明代官史朝服與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禪籠巾與戴梁冠。朝服按品級戴冠,以冠上樑數辨別等級。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狀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駙馬梁冠,另加貂蟬籠巾,籠巾呈四方形,前後附金蟬或玳瑁蟬。公爵冠上還插有雉尾(野雞毛)。凡一品以下官員,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禪籠巾,在梁冠的頂部,一般還插有一支彎曲的竹木筆桿,上端聯有絲絨做成的筆毫,名為「立筆」,實際上是仿照漢朝的「簪筆」制度。
進士在謝恩日穿深藍羅袍,戴巾,形制如烏紗帽,展角,闊寸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穿用常服時要配戴烏紗帽。
金冠,重
一斤六兩,冠後豎立兩翅,當時稱「山」
2.明代女子的頭飾與冠飾
明代皇後的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圖(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寶金龍翠鳳禮冠。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帖,色彩經久艷麗。冠上還飾有數量不等的珍珠寶石。
洪武四年皇後常服定穿真紅大袖,織金龍鳳紋加綉衣,特髻六龍九鳳冠.圖(32)是明孝靖皇後所戴的。皇妃、嬪妃的禮服,穿青衣質翟衣,戴九翚四鳳冠,大小花插各九枝,兩博鬢,九鈿。
3.軍戎盔帽
盔是武將在戰爭時用來防護頭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綴有絨球、珠子等裝飾物,帥盔上還有櫻子。盔的種類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將戴的頭盔,還有霸王盔、帥盔等。
盔有三種樣式,一種是便帽式而下連長網的小盔;二是缽形,用棉織物護頸,盔體比較高但是沒有眉庇,並且在軸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缽式,無眉庇。盔分頭盔、鎖子護頸頭盔、抹金鳳翅盔、四或六瓣明鐵盔、八瓣黃銅明鐵盔等等,也都是根據盔的製作、形式、材料及色澤的不同而命名的。總之,明朝實戰用的盔甲齊全詳備而且比較精緻。
明末兵勇們用五色布扎巾,軍將士卒及祭社祭時執事人戴紅笠軍帽,並在紅笠上綴以靛染天鵝羽翎。尊貴者綴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賀時侍衛官都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將軍戴金盔甲,將軍戴紅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紅皮盔甲及描銀甲。
清朝時期 「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關於滿清的服飾制度,清初曾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強制措施.
名目繁多的禮冠
朝冠
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製作。暖帽為圓形,帽頂穹起,帽檐反折向上,
帽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夏天的涼帽為玉草或藤竹絲編制而成,外裹黃色或白色綾羅,形如斗笠,帽前綴金佛,帽後綴舍林,也綴有紅色帽緯,飾有東珠,帽頂與暖帽相同。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頂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如
吉服冠
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
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子是區別清朝官員級別的重要標志。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朝官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文職一品頂用紅寶石,二品頂用珊瑚,三品頂用藍寶石,四品頂用青金石,五品頂用水晶,六品頂用硨磲殼,七品頂用素金,八品頂用陰文鏤花金頂,九品頂用陽文鏤花金頂,頂無珠者,即無品級。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為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代替。武職與文職頂子相同。吉服冠頂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個部分。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在革去官職的同時,必須將帽上的頂珠取下,表示已不帶官職。
常服冠
用紅絨結於圓頂,俗稱算盤結。冬用獸皮翻檐,兩邊垂帶,夏天是尖頂的
敞檐,行冠
夏天用織玉草或藤竹絲做材料,紅紗里緣,上綴朱氂。帽頂及梁都是黃色
,前面綴有一顆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等為材料,樣式像常服冠。
清代的暖、涼官帽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
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
暖帽為冬季戴用,其款式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
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天氣變化而定。顏色以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效仿。康熙年間,一些地方出現一種剪絨暖帽,色黑質細,宛如騷鼠。由於價格低廉,一般學士都樂於戴用。暖帽中間還裝有紅色帽緯,帽子的最高處裝有頂珠,材質多以紅、藍、白、金等色寶石。
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狀如斗笠,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篾席或麥秸製作而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用白色、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頂子級別如同暖帽。
花翎
即是孔雀翎。在禮帽頂珠的下面,有一根兩寸長短,用玉或琺琅或料器做
翎管,花翎就是插在這翎管內,並在冠後垂拖著,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極為燦爛鮮明的圈飾,稱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花翎之別,沒有眼的叫藍翎。清代根據眼的多少來區別官的等級,以三眼為最貴。
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日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規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清代風帽
也叫做「風兜」,後來又稱「觀音兜」,大概與觀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
材料有夾布、皮等,多為年老者蔽風寒所用。以紫、深藍色、深青色為多,紅色是高官所用。
便帽
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
合一統之意。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
小帽
即便帽。它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俗稱「西瓜皮帽」。軟胎小帽多為尖
頂,即可以疊放在衣袋中,稱為「軍機六折」。清末時帽頂結子用藍色,變得像黃豆那麼大小。小帽常為士大夫燕居時所戴。
氈帽
樣式比較多,有大半圓形、半圓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
後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陽式和頂作錐狀等。清朝氈帽為農民及市販勞動者所戴。由於北方寒冷,內蒙等地有的在氈帽裡面加有皮毛。
女子的冠帽
皇後朝冠
冬用熏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
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
吉服冠
以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貴婦們的冠和皇後大體相似,只是質
地、顏色、圖案與之不同。冠上的珠寶如東珠、珍珠、貓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別,都是按照品級大小佩帶或穿著的。
在《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人女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大妝則珠翠為飾,名曰鈿子。」當時旗人婦女多梳這種「一字頭」,也叫「兩把頭」、「把兒頭」。
太平天國「紗帽雉翎一概不用」
1851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太平
天國鄙視清朝衣冠,剪去辮子,留滿額發。他們對服裝的選擇非常慎重,並嚴明紀律,如紗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
中華民國 「文明從頭開始」
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為一次偉大的革命,它不僅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而且也使中國人從頭到腳面目全新。1912年民國政府規定的新禮服標準是:男子大禮服為西服,有晝夜之分,戴高而平頂的有檐帽子。常禮服可以著西服,戴較低有檐的圓頂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絲葛。
此一時期在我國城鎮流行的帽飾有:紅纓帽、軟緞圓形棗頂硬身禮帽,軟緞尖形棗頂軟身禮帽、布造孩童的獅頭帽。此外還有氈帽、絨或布鴨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陽白紗涼帽、竹帽等。清末的農民戴氈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涼帽。士紳多戴黑緞瓜皮小帽,俗稱「帽塔」,平民戴紗織或布制圓頂小帽。婦女裹頭巾,俗稱「青帕」。小孩戴綉花「頭箍」或獅頭帽(有的地方戴虎頭帽)。民國時期,禮帽在士紳和知識分子中流行,俗稱「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呂宋帽。學生則戴有檐學生帽、童子軍帽。 http://..com/question/284928638.html
⑺ 傳統穿戴習俗服飾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先秦時期
中國服飾文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考古發現,大約兩萬年前,在現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生活過的原始居民已經佩戴飾品。那裡出土了白色的小石珠、黃綠色的礫石、獸牙、海蚶殼、魚骨、刻出溝槽的骨管。這些物品都穿有精緻的孔眼。孔眼裡還殘留著赤鐵礦粉的痕跡。專家推斷這是懸掛在身上的飾品。
當時的人們佩戴飾品,不只是為了美,更有趨吉避邪的目的。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設立於夏商時代,到周代已基本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制。王室公卿為顯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採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
從此,服裝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它代表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敢僭越。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使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國強大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流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於結束革帶的,因為它比革帶的扎結方式更為方便,因而很快就流行開來。
秦漢服飾
在秦始皇時代,建立了嚴格的衣冠服飾制度。這一時期,連體的寬袖深衣、袍服最為流行。在秦漢服飾的演變中,曲裾深衣被直裾檐榆所代替。裾也稱「極」,指的是衣服後部的下擺,裾實為衣服的前襟,即大襟,因古代衣服的交領與襟相連,因而稱極為裾。由於深衣的前襟多被接出一段,穿時必須繞至背後,這樣就形成了「曲裾」。曲裾的採用,與內衣的演變有直接關系。
在深衣還沒有出現之前,人們的下體多著有圍裳,故褲子不會顯露;深衣將衣裳連為一體以後,便給下擺的處理帶來了問題:如果在兩邊開衩,必然會露出罩衣;如不開衩,又將影響行走,由於這個原因,便出現了曲裾相掩的方法。
漢代的朝服採用深衣制,基本樣式是長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別來表示等級,紅為上,青綠次之。袍服的樣式基本採用交領,兩襟上疊壓,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製作得比較寬大,形成圓筒;袖口部分則明顯收縮,方便活動。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折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普遍常見的裝束。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飾,受胡服的影響最大。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漢族貴族的服飾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完善,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樣式。當時出現的服裝新款如:上穿齊膝大袖衣,下穿肥官褲的褲褶服;沒有衣袖,只有兩片衣襟,其一當胸,其一當背的柄襠;半袖衫,即短袖衫。魏明帝曾戴了綉花帽,穿了淺青色半袖衫接見臣下,被輿論斥之為「服妖」。
隋唐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從分裂到統一,從戰亂到穩定,經濟文化昌盛,服飾的發展無論從衣料還是樣式,都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襆頭,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獨樹一幟。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貴婦內著大袖口裙衣,肩披帔風或翻領小袖。唐代襦衫的領形除交領、方領、圓領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翻領,甚至還流行過一種袒領,即裡面不穿內衣,袒胸脯於外。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思想的開放。
唐代裙子紋飾十分精美,裙衫的款式流行半露胸的窄袖小衫,或袒胸露臂的半臂衫,穿束到乳房以上的胸裙或高至乳房的高腰長裙,在裙腰的右側繫上拴著一條帔帛,帔帛的另一端從右肩繞過後背,搭著左臂下垂。
帔帛的披戴方式有數種變化。唐代婦女的發飾豐富多樣,各有專名。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用錦綉織物、彩帛、皮革製成。
宋元服飾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延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
宋朝男裝大體上沿襲了唐代特點,普通百姓多穿高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便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綴」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東坡巾」。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今天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著漂亮的花邊。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此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著統一顏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質孫服樣式為上衣下裳相連,衣式較為緊窄,下裳部分較短,腰間作無數襞積,肩背間貫以大珠。官吏士庶日常閑居,一般多穿窄袖長袍。地位低下的侍從僕役,則在長袍的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如此習慣。袍服的形制除遼金時期通用者外,還有一種款式,通常以紵絲織棉為之,交領、窄袖,下長過膝,腰部以下形制寬大,並折有細襇,如裙子樣式。另以彩絲捻成細絲,橫綴於腰,既用做裳飾,又用作束腰,俗謂「腰線」。
此式不分貴賤,均可穿著,極為適合騎馬。
明代服飾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先是禁胡服、胡語、胡姓,繼而下詔:衣冠悉如唐朝。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
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
明代男子服裝,一改遼金元時期緊身窄袖的基本樣式,以寬博為尚。
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體在宋元基礎上演變而來,其中以直綴、道袍、曳、褶子、直身、陽明衣、程子衣等為多用。
明代民間婦女只准用紫色,不能用金綉;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及淺紅,不得用大紅、鴉青、黃色。明代的衣衫已出現紐扣的樣式。在明代以前,婦女衫子樣式一直寬松博大為主。到了明代,則出現了緊身之衫,衣身製作得非常狹窄,而袖也做得極小,穿時緊裹在身上。這種利用緊窄的樣式和輕薄的衣料展現女子的嫵媚身姿,已成為部分婦女的癖好。明末流行水田衣。它反其他服裝的製作思路,用各色零碎布拼綴成衣。因整件服裝上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縱橫交錯之勢,宛如水田,因此得名。明代婦女更為大膽的裝束,是將貼身內衣外露。當時的貼身內衣,被稱為「主腰」,其作用相當於抹胸。明代婦女的鞋式仍為鳳頭加綉或綴珠。宮人則穿綉有小金花的雲樣鞋,配上色彩鮮艷的衣裙,行動起來猶如水波盪漾。
清代及近現代服飾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歷代最為繁雜的。
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徵。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朝補服的特徵。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如馬蹄,因滿族人喜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
清代紳士男子所穿便服,除長袍、長褂外,還有小褂,通常採用對襟、窄袖,下長至膝。勞力農夫一般不著袍褂,而穿短襖、短衫。袍褂之後,加一件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用的裝束。清代男子下體多穿褲,除長褲外,還有套褲。套褲也是一種脛衣(系給小腿保暖的護套)。清代時期的女衫,以寬博為主,衣長蓋臂,袖寬過尺,衣領、衣襟及袖端多鑲嵌有較窄的花邊。乾隆年間流行大袖寬衫,花邊比先前寬闊。到了咸豐、同治年間,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斂,但衣服的長度卻明顯增加,幾欲及膝。
1840年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融合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都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商業興旺,洋貨如羽紗、呢絨、洋綢、花布等充斥市場,使傳統衣飾穿著有所變化。外國衣料因廉價大受歡迎,而費時費工、工藝考究的滾、鑲、綉等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西方縫紉流行起來。西服成了一些達官貴人的「休閑裝」。值得一提的是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的旗袍,在吸收了西洋服裝樣式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最終定性。
直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旗袍一直盛行。這期間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長短,開衩的高低,使旗袍徹底改換了面貌,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以來束胸駝背的舊貌,顯示了女性曲線美。當時,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學生、工人、達官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傳到國外,為別國女子仿效。
部分少數民族服飾
特色彝族
服飾、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飾種類豐富,色彩紛呈,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服飾品種多達300多種。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彝族男子就頭梳尖髻身披氈子,千百年來彝族服裝仍保留著民族特點。男女身披擦爾瓦羊皮披氈。擦爾瓦白天當做衣服,晚上當做棉被,下雨當做雨披,四季均可用。它形如斗篷,用羊毛織成,長到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往往為深黑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著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叫做「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錐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女都戴耳環,男子只戴左耳,女子雙耳均戴,男子以無須為美,閑暇時會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女子以頸長為美。
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和雲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區的彝族婦女均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著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豐富的花邊,特別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照人。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著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進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藏族服飾
藏裝,藏語叫「曲巴」。藏裝品種繁多,可分為長袖高領襯衣,寬腰粗布襯褲,長袖皮袍、布袍,無袖袍,長坎肩、短坎肩,圍裙,腰帶,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無扣。藏裝的特點是寬大、保暖、實用、一衣多用。
藏袍長過身高,左襟大,右襟小,無領。著裝十分講究,先穿上襯衣和襯褲,然後將袍底提至習慣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腳面),再用腰帶扎緊,前面要平整,後而折皺要有序。
腰帶紮好後放下衣領,將提起的部分垂懸於腰部,形成一個寬大的囊袋,可以隨身攜物乃至放嬰孩。穿好袍後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則將雙袖橫扎於腰際,裸露雙臂,露出高領襯衣。接著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種飾物。
康巴服飾農區和牧區有所區別,重要反映在服裝用料和頭飾上。舊時農區主要以氆氌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嘩嘰的;牧區普遍使用耐寒的綿羊或山羊皮,普遍為皮朝外毛在內的板皮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康巴藏族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衣料質地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除勞作時穿習慣的氆氌袍外,平時一般都穿錦花袍、綢花袍、綉花緞袍、提花皮面袍等。另外,農牧區藏裝均有鑲邊的習慣,一般鑲上黑色平絨、毛呢或彩色氆氌,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邊等處鑲上水獺皮、虎、豹皮等動物皮毛。
藏帽的式樣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氌帽、氈帽等。氈帽是最古老的一種。它以白色氈為主要原料,帽頂尖高,帽沿很小,現代只是用紅緞、金花緞等加以裝飾,基本形狀仍然是古老氈帽。牧區喜歡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成,年輕人戴著顯得瀟灑。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歡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用毛氈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陽光下金光閃閃,即精神又美觀。
藏靴是藏族服飾的主要特徵之一,分為松巴鞋和嘎洛鞋。從外觀上看像舞台上古裝戲里將相穿的靴一樣,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紅綠相間的毛呢裝飾,鞋腰上也有線條、花紋。
藏族的佩飾主要有用金、銀、銅和珠寶、石器製成的頭飾、耳飾、胸飾、腰飾和手飾。
頭飾包括頭戴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耳飾,包括耳環和耳墜;胸飾包括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聖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品;腰飾主件是一條絲綢腰帶或牛皮腰帶上面懸掛的火鐮、腰包、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品;手飾包括各類戒指和手鐲,手鐲有金、銀、玉、海螺等。
滿族服飾
滿族服飾沿襲了先代女真人的傳統,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滿族人的傳統服飾,滿語稱「衣介」。普遍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連為一體。
滿族男子喜穿長袍馬褂,戴圓頂帽,下穿套褲。男子的旗裝是無領的或者是圓領,四面開衩,束帶。袖口是箭袖或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用以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束腰有緊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帶一束即可。腰帶上掛有各種裝飾物件,多見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馬甲。
女旗袍長到腳面,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綉成一組圖案,在領口、袖頭、衣襟都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多至十幾道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
隨著社會的發展,男長袍逐漸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寬腰身直筒式向緊身合體的曲線、流線型樣式發展。現已發展成代表中國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裝。直至21世紀仍然在世界上廣為流行。
滿族男女都喜好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
女子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還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豐富,製作精美。
苗族服飾
苗族的服飾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飾是原始苗族人民的一種符號和象徵,是一種規則和歷史的延續,是一種無字的史書,是一種無聲的語言。苗族婦女的服飾有百多種款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
苗族女子服裝特別考究,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配一條紅色的腰帶,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優雅;或短不及膝,婀娜多姿。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著大襟短衣,下穿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副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小腿上是一條長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兩條1米的紅色綵帶。打腿時,先用綁腿布纏繞於小腿上,然後用綵帶結成菱形將綁腿布束緊。綵帶頭的紅色彩絲團垂飄於小腿之上,遠看似一團火球,與上裝搭配非常和諧。
苗族百褶裙,圖案花紋色彩鮮艷,多刺綉、織錦、蠟染、挑花裝飾。
衣裙顏色以紅、藍、黃、白、黑為主。服飾用料以居住地生產的原料為主,多以棉、麻、毛等經過家庭手工作坊精編細織製成。
苗族男子的服裝則相對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顏色大多為藍、黑色,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一般戴兩種頭巾帽:一種是盛裝時戴的黑布尖頂帽,帽底下有墊頭,墊頭上綉有精美的花紋。深藍色的綉著花邊的尖頂頭巾套在外邊,帽後垂下一根紅帶垂至腿部。另一種是農閑、休息時戴的小花帽。年輕姑娘極少有戴裝飾品的習慣,但是結婚後的婦女則戴裝飾。婦女著盛裝時必佩銀飾,且花樣繁多,有銀插花、銀牛角、銀帽、銀梳、銀簪、項圈、耳環、披肩、壓領、腰鏈、衣片、衣泡、銀鈴、手鐲和戒指等。一個盛裝的苗族婦女,全身銀飾幾乎重二三十斤。
苗族用銀的觀念一是審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蒙古族服
飾蒙古族服飾以寬袍闊帶著稱,其色彩鮮艷濃郁,充分顯示出蒙古人熱情、彪悍、豪放的性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飾似乎較簡單,無非就是一件袍子,一雙靴子而已。其實,蒙古族的服飾是特別復雜而絢麗多彩的。不僅各地樣式不同,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差異。總的來說,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為適應牧業生產和自然環境而創制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服裝。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較肥大,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和健美,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搭配。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又能在騎馬持韁時保持腰肋骨的垂直穩定,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往上提,束得很短,這樣騎乘時既方便,又顯得精悍利落。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材。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兩種。布靴普遍用厚布或帆布製作,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馬皮或驢皮製作,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勒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婦女們平常一般多罩頭巾。頭巾有丈余長,顏色五彩繽紛。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把頭巾纏在頭上,然後在右側結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後,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綉有丹風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帽頂上有紅色穗子和閃光明亮的帽頂寶石。
首飾大體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是蒙古族首飾中最絢麗的部分,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
壯族服飾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頒布在廣西和雲南、廣東、貴族、湖南等地。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
壯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裝樣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成,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對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為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肥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足免冠。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平常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較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分。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上衣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顏色多為著藏青或深藍色。有一暗兜隱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制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時穿綉花鞋。
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品,各地稍有不同。
⑻ 漢服頭飾的起源
按照種類分中國古代漢民族女性頭飾有如下:
① 簪:由笄發展而來
② .笄:古代漢族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古代漢族女子十五歲稱為「及笄」,也稱「笄年」、結發,用笄貫之;
③ .釵:由兩股簪子組合而成,和簪的區別為是兩股還是一股;
④ .步搖:附在簪或釵上的首飾,「上有垂珠,步則搖曳」;⑤ .花鈿: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以金、銀製成花形,貼於前額;
⑥ .華勝:又稱花勝,一種花形首飾常插於髻上或者綴於額前;
⑦ 梳篦:又稱『櫛』(),開始為理發的用具(梳子),後逐漸成為發上的飾品
⑧ 狄髻:是明代已婚婦女的主要首服,多用銀絲、金絲或馬尾、篾絲、頭發等編成(也有用紙或織物做的),外面通常覆以黑紗,形似圓錐,罩住頭頂的發髻。髻上插戴有各式首飾,稱為頭面。
⑨ 珠花:用珠子串製成的一種花飾。
⑩ 鳳冠:古代皇帝後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⑪ 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中國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
⑫ 包頭、帕頭、卧兔:裹額包發的方巾、帕,印染或刺綉花紋,有的綴飾寶石珍珠。 卧兔,明清中國婦女流行的一種類似帽式首飾。多用毛皮製成,冬日戴用,於頭頂如卧一小兔
⑬ 耳墜:指帶有下垂飾物的耳飾(耳環)最早於夏商便已有耳璫類耳飾出現,明清流行
⑼ 古代官員為什麼都要戴帽子
不止是官員,這個可以擴展到所有的「大人物」身上,從原始部落里的巫師和酋長開始就有用頭飾標示身份的做法了。人類是社群動物,一個群體里總會分出地位高下,而地位較高的人總要不斷地強調自己的的優越地位,讓自己顯得更高大,華麗,以和沒有頭飾的人群區分開來。之後隨著文明的發展,搞管理的,有特權的階層分化得更細了,於是需要更具體的標示,好讓一個人看到一個初次見面的人,就知道該鞠躬叩頭還是抬腿踹開,不能搞錯。而帽子是個最高處最顯眼的標志,還能有效掩蓋不好的發型比如地中海。。。。
希望採納
⑽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10)帽子和頭飾有哪些歷史淵源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