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成立以後出現了哪些類型的帽子
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民國成立以後,280多年的辮發之習終於被廢除,同時還廢棄了千百年以來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傳統觀念及規章制度。這一時期的中冠帽有瓜皮小帽、草帽、風帽、羅宋帽、鴨舌便帽、氈帽及笠帽等。有用獺皮製作的,也有用絲絨、直貢呢、紗緞、棕等製作的,花樣、質料都很講究。
㈡ 明代官服制度的明代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較多,有些是唐、宋傳留下來的,有些是遼、金、元游牧民族流傳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還有一些是明代新創的。例如儒巾、軟巾、諸葛巾、東坡巾、山谷巾,都是傳統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類稿》說,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見浙江山陰著名詩人楊維禎,楊戴著方頂大巾去謁見,太祖問他戴的是什麼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聽了大喜,就讓眾戴之。明初有一種用黑色細繩、馬尾鬃絲或頭發編結的網巾,網口上下用帛包邊,長有二玉或金屬小圈,二邊各系小繩交穿於二小圈內,上面束於頂發,下面可用總繩拴緊,故又名「一統山河」或「一統天和」。網巾的用處是可以保持頭發不亂。《七修類稿》說明太祖到神樂觀,見有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之,答是網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為道官,並取網巾頒告天下,使人無貴賤皆帶之。明朝官服戴紗帽籠巾,下面多先戴網巾起約發作用。天啟時,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為「懶收網」。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頭,余幅後垂,為燕居之飾。純陽巾,頂部用帛疊成一寸寬的硬褶,疊好後像一排竹簡垂之於後,以八仙中的呂洞賓號純陽名之。這種巾子也可按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的名,稱之為樂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興的巾樣,明太祖用手將頂部按之使之前仰後俯,就依樣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稱老年巾。將巾、結巾,都是用尺帛裹頭,又綴片帛於後,其末端下垂,俗稱扎巾。此外還有兩儀巾,後垂飛葉兩片。萬字巾,上闊下狹形如萬字。鑿子巾,即唐巾去掉帶子。凌雲巾,因形狀詭異被禁用。
明朝民間最流行的是瓜皮帽,當時稱六合一統帽或小帽,是用六塊羅帛縫拼,六瓣合縫,下有帽檐,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棗林雜記》說,隆慶時,嘉善丁清做句容縣令,他的父親告誡他說:「你們這些戴紗帽的人說好,我不信,當差的說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藍衫)的讀書人說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說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頂只許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這種帽子,材料用紗、緞、倭絨、羽綾,一般用絲絛結頂,講究的用金銀線結頂,也有用玉頂或紅珊瑚頂的。遇喪事,帽頂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戰爭期間,民間仍有人戴的。從造型來看,與三國時曹操所創的恰帽一脈相承,曹因當時天下荒亂,資材匱乏,所以擬古皮弁式樣,裁縑帛以為恰,合於簡易隨時之義。瓜皮帽款式則稍有改進。
軟帽:為一塊圓形布帛作帽頂,下縫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後垂雙帶,廣州東山梅花村明戴縉墓曾出土此種軟帽。與江蘇揚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烏紗帽:是用烏紗製作的圓頂官帽,東晉宮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貴臣多穿黃色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後漸行於民間。唐代風行折上巾,烏紗帽漸廢。明朝采晚唐、明代襆頭形式制烏紗帽為百官公服,上海盧灣區明潘氏墓曾有烏紗帽實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萬曆皇帝所戴翼善冠,則是唐代烏紗折上巾的發展。
煙墩帽:直檐而頂稍細,上綴金蟒或珠玉帽頂。冬用鶴絨或紵絲、縐、紗製作,夏用馬尾結成,內臣所戴,四川陽城明墓有戴煙墩帽俑出土。
邊鼓帽:是一種長尖頂帶檐的圓帽,元代遺制,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僕役等常戴,明嘉靖時極流行,清代亦常見。
瓦楞帽: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
奓(zhà音乍)檐帽:為圓帽頂,帽檐外奓如鈸笠,可以遮陽的帽子,《事物紺珠》說圓帽,是元世祖出獵時因日光射目,以樹葉置帽前,其後雍古剌拉氏用氈片置帽子前後,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樂圖、憲宗行樂圖畫帝王便服,也戴這種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須),用莎草皮編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圖見365頁《三才圖繪》。大帽:明太祖見生員在烈日中上班,就賜遮陰帽,形如煙墩帽而有帽檐。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氈笠:帽形尖圓而有帽頂,卷帽檐前高後低,為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韃帽:用皮縫成瓜皮帽形,帽頂掛獸皮為飾,帽檐緣毛皮出鋒,此亦游牧民族傳統帽式。圖見365頁《三才圖繪》。
方頂笠子:明代農民許戴笠子,多劈細竹篾作胎,外罩馬尾漆紗羅,元代笠子帽作方頂式,蒙古族中層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譜》所畫制墨工人都戴此種笠子。
明代巾帽種類繁多,官服冠帽,傳承唐宋遺制而形制更趨繁麗,一般巾帽則常保持元蒙狀貌,因其造型簡約而適用。
㈢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㈣ 光遇明制帽變箬笠被指辱華,官方究竟該不該退款
光遇明制帽變箬笠被指辱華這個事情設計到文化侵略,而光遇官方也應該為他們觸及敏感問題進行退款。明明這個帽子就是來源於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可是光遇的製作團隊卻標榜出”韓制”的字眼,讓國服和國際服帽子形制不同,讓很多都玩家都表示自己受到了侮辱。認為他們就是在侵犯自己的文化,並且用中國的文化去賺錢,在國際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因為韓國網友現在對於光遇的意見非常的大,所以他們也在辱罵光遇的官方。並且拿出了很多莫須有的證據證明很多韓國物品是被中國抄襲的,包括這次的明制大帽。無論明制大帽還是箬笠,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可是卻在國際平台上發布這個帽子是與韓國文化有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干擾,造成誤解。因為現在文化侵略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字眼,不能惡意的改編文化。所以希望韓國人能夠早日正視中國的文化正統,認識到損害別國的文化形象是一件比較嚴重的事情,早日停止文化侵略的行為。
㈤ 明朝中各級官員的官服,官帽有什麼區
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一品常服:頭飾用珠翠慶雲冠,珠翠翟3,金翟1,口銜珠結。鬢邊珠翠花2,小珠翠梳1雙,金雲頭連三釵1,金壓鬢雙頭釵2,金腦梳1,金簪2,金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都用金。衣服為長襖、長裙,質料各色紵絲、綾、羅、紗隨用。長襖鑲紫或綠邊,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看帶用紅、綠、紫,上施蹙金綉雲霞翟鳥紋。長裙橫豎金綉纏枝花紋。
二品禮
服,除特髻上少1隻金翟鳥口銜珠結外,與一品相同。二品常服亦與一品同。
三品禮服:特髻上金孔雀6,口銜珠結。正面珠翠孔雀1,後鬢翠孔雀2。霞帔上施蹙金雲霞孔雀紋。鈒花金墜子。褙子上施金綉雲霞孔雀紋。余同二品。三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3,金孔雀2,口銜珠結。長襖,看帶或紫或綠,並綉雲霞孔雀紋,長裙橫豎襕並綉纏枝花紋,余同二品。四品禮服特髻上比三品少1隻金孔雀,此外與三品同。四品常服與三品同。
五品禮服:特髻上銀鍍金
鴛鴦4,口銜珠結。正面珠翠鴛鴦1,小珠鋪翠雲喜花3朵,後鬢翠鴛鴦1,銀鍍金雲頭連三釵1,小珠簾梳1,鍍金銀簪2,小珠梳環1雙。霞帔上施綉雲霞鴛鴦紋,鍍金銀鈒花墜子。褙子上施雲霞鴛鴦紋。余同四品。五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鴛鴦3,鍍金銀鴛鴦2,挑珠牌。鬢邊小珠翠花2朵,雲頭連三釵1,梳1,壓鬢雙頭釵2,鍍金簪2,銀腳珠翠佛面環1雙。鐲釧皆銀鍍金。衣服為鑲邊綉雲霞鴛鴦紋長襖,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六品、七品禮服:首飾特髻上翠松三株,銀鍍金練雀4,口銜珠結。正面銀鍍金練雀1,小朱翠花4朵,後鬢翠梭毬1,翠練雀2,翠梳4,銀雲頭連三釵1,珠緣翠簾梳1,銀簪2。衣服綾或羅、綢、絹大袖衫,綉雲霞練雀紋霞帔,鈒花銀墜子。褙子上施雲霞練雀紋,余同五品。
六、七品常服冠上鍍金銀練鵲3,又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鐲釧皆用銀。衣服為有邊長襖,紫或綠綉雲霞練鵲文看帶,橫豎襕綉纏枝花紋長裙。余同五品。
八品、九品禮服:首飾為小珠慶雲冠,銀間鍍金銀練鵲3,又銀間鍍金銀練鵲2,挑小珠牌,銀間鍍金雲頭連三釵1,銀間鍍金壓鬢雙頭釵2,銀間鍍金腦梳1,銀間鍍金簪2。衣服為大袖衫,霞帔,褙子,霞帔上綉纏枝花,鈒花銀墜子,褙子綉摘枝團花。及襟側鑲邊綉纏枝花長襖,余同七品。(摘自摩登先生網:MrModern.Com)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其實,烏紗帽是古代一種官帽,首先產生於東晉,那時烏紗帽並非官員特有,它不分貴賤,官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帽。《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https://www..com/s?tn=25017023_5_dg&ch=1&ie=UTF-8&wd=%E5%90%84%E7%BA%A7%E5%AE%98%E5%91%98%E7%9A%84%E5%AE%98%E6%9C%8D%EF%BC%8C%E5%AE%98%E5%B8%BD%E6%9C%89%E4%BB%80%E4%B9%88%E5%8C%BA
㈥ 明朝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
㈦ 光遇夢想季明制帽子事件發酵,事件的原委是什麼
臨近《光遇》上線“夢想季”的日子,但因為宣傳海報中的一頂帽子所引起的爭議,游戲後續的正常更新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這頂明制帽子早在數月以前官方為新賽季預熱時,就引起了中韓兩國玩家們的議論紛紛。盡管《光遇》官方聲明過這頂帽子的設計參考的是明朝的服飾衣冠,卻仍被韓國玩家認為是抄襲他們的韓制帽子。
在這個節骨眼上,很難說不是一種旁敲側擊。
伴隨著事情所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hat game company創始人&《光遇》的創意總監陳星漢也發表了聲明,為這次改帽子的事情向廣大玩家們致歉。光遇夢想季明制帽子事件發酵,事件的原委就是這樣。我們希望事情能夠順利解決。
㈧ 關於明朝和朝鮮的大帽子,有何淵源
明朝的那個叫大帽。詳見http://tieba..com/f?kz=523531050
而朝鮮的那種叫朝鮮笠。是韓服的一構成部分,是朝鮮王朝已婚男性兩班、中人常戴的帽。由馬尾、烏紗、竹編成,用於保護發髺。
朝鮮笠分為帽子(모자)和涼太(양태)兩部分,覆蓋頭部的部分稱為帽子,覆蓋面部部分稱為涼太。
朝鮮笠可以分為패랭이、草笠(초립)、黑笠(흑립)、朱笠(주립)、白笠(백립)、玉鷺笠(옥로립)等類型,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黑笠。朝鮮舉行科舉考試時,參加考試者都應該戴著黑笠。
不同等級的人,笠的質地與大小、裝飾也有嚴格分別。笠的頂部布料分為布、紗、毛等,以區別身份的貴賤。갓끈是笠的束帶的紐扣,根據其材質也可以看出身份的貴賤;到了英祖、正祖時代,갓끈由琥珀、玳瑁等製成,長長地垂到胸前。
朝鮮笠本身只能由兩班貴族戴,19世紀以後中人以上的已婚者也可以戴,但賤民與庶民不準戴。
早期朝鮮笠的分類非常繁雜,興宣大院君上台後進行改革,大多數已簡朴了。
㈨ "光遇明制帽事件" 的起因是什麼
事件起因:
《光遇》的玩法就是在游戲中收集蠟燭來解放先祖兌換自己喜歡的物品,在最新季中上線了一款靈感來自明代大帽的明制帽。然而製作組在上線的時候將這個帽子在國服中改成了箬笠(斗笠)。
引爆的點在於,國際服推廣中出現了明朝大帽是「傳統韓國帽子」的爭論,刺激了中國玩家神經。製作方thatgamecompany和網易商議後不想引發爭議,選擇國服中改為箬笠,誰想到大家認為這是心虛的表現。
(9)明制帽子有哪些擴展閱讀:
陳星漢致歉「光遇明制帽事件」
2月4日上午消息,針對光遇明制帽事件,that game company創始人&創意總監陳星漢通過個人微博發文回應稱,「向所有因為這次改帽子事件傷心失望的玩家真心地道歉!」
陳星漢表示,「在和網易商量再三後我們選擇了盡可能避開任何可能導致爭議的方式,美術團隊重新設計了一個形狀相近但是不再有爭議的帽子,箬笠。」
針對此事,2月3日,光遇手游也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兩頂帽子裝扮的設計靈感均來源於中國,且分別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明制大帽,以及中國古代生產生活與文學作品中都十分常見的箬笠。」
㈩ 光遇明制帽怎麼獲得
光遇明制帽獲取方式介紹
一、明制帽獲取方式介紹
1、明制帽在國服很有可能會改成贈送,不用氪金也不用肝就能獲得;
2、只要在參與了夢想季的玩家,登錄就可以獲得明制帽了;
3、或者是和春節兌換物品一樣,需要去辦公室找先祖兌換獲得;
溫馨提示:明制帽具體獲取方式請以官方公布為准;
二、明制帽下架原因介紹
1、明制帽在測試服和國際服都如約而至的上線了,但是來到國服卻悄悄替換掉了,原因還是中韓文化紛爭;
2、TGC和網易為了避免玩家之間的爭吵,在國服直接替換了明制帽,變成了俠客帽,這一舉動引起了國服玩家的不滿;
3、在經過幾天激烈的爭吵後,官方終於出來發聲了,決定在國服同時上線2款帽子,但是外服玩家卻不樂意他們少了一頂帽子;
4、俠客帽還是會以季節蠟燭兌換的方式獲得,明制帽需要等到官方處理包體後才會得知上線方式,二月份就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