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山裝是如何起源的
中山裝是以孫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很多著名人物如蔣介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都常穿著中山裝。由於中國著名政治人物毛澤東經常穿著中山裝示人,所以西方人稱呼中山裝為「毛裝」(Mao Suit),但中國卻從未有如此稱呼;日本人稱呼中山裝為「人民服」。這種服裝及其衍生的變化服裝,成為1980年代以前中國民眾的主要服裝樣式。今天中國和朝鮮的領導人在一些重要場合也會穿中山裝。時至今日中山裝更多代表的是中國共和與憲法精神。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貳』 西裝的起源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
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
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2)男裝起源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製作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和王睿謨開設了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
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寧波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裁製過服裝,「紅幫」之名由此而來。「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後來泛指歐洲人。
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務業或修造業。「紅幫裁縫」是近現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它有一條長長的歷史軌跡,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當年那些在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
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西裝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
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
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
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
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
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叄』 古薩馳男裝是哪裡的品牌
古薩馳是一款總部設在蘇州的男裝品牌。蘇州古薩馳服飾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12月31日,注冊資本為200萬,經營范圍包括一般項目,服飾製造,服裝服飾批發,服裝服飾零售。地址,常熟市海虞鎮徐橋村陳家外塘100號。
男裝起源
男裝最普遍的是西裝,許多男人都認為這再普通不過,套上身便行。其實不然,西裝的涵義較前大為講究和拓展了。在面料上,如果出席酒會、會談等社交正式場合,應穿上正統西裝。正統西裝的面料要求較為考究,從而打破了傳統西服的拘謹沉悶,柔和性是其最大特點。經過加工磨製的燈蕊絨、羊毛或者麻料、真絲都是不錯的選擇。
『肆』 高級成衣行業起源於美國還是法國
英國,之後是歐洲大陸
高級成衣行業發源於英國,至今英國的薩維爾街(savile row)仍是世界男裝的工藝典範。後來英國的服裝工藝在歐洲傳給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在亞洲傳給印度、日本。中國的西裝技術主要學自日本,現在學義大利,但是由於受一些傳統穿衣習慣的影響,弄得有些不倫不類,不地道。薩維爾街位於英國倫敦oxford circus附近,二百年來號稱全球男裝定製的聖地。世界各國的高官顯貴、富商巨賈、演藝明星都以有一套薩維爾頂級裁縫店手工製作的西裝為身份象徵。
『伍』 中國古代服裝起源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知縫衣,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文化遺存中曾發掘出骨針。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在不同地區和族別的人們中間,服飾款式已各不相同。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漢族服裝
清初清兵入關,遷都北京後,為強使人民臣服,民族壓迫嚴酷,不久就有薙發易服法令,特別對南方人民嚴厲。從明、清間畫跡分析,居官有職的,雖補服翎頂,一切俱備,婦女野老和平民工農普通服裝卻和明代猶多類同處,並無顯著區別。
康熙耕織圖》是當時宮廷畫師,作本畫時,生產程序部分受樓瑞《耕織圖》影響,但是作農民及農家衣著,實多就江浙富庶區田家現實生活取材。衣著還近似江南明末農家裝束,惟男子頭上多露頂椎髻,用明式巾裹網巾和瓜皮帽的不多,但並無曳長瓣的。
婦女衣著變化更少。男女衣服背間多齊領綴巾一方,晚明作勞動人民形象為常見標志。
『陸』 co男裝是哪裡的品牌
品牌來歷
C.O.全稱即為Cain Owen,是來自義大利南部風情城市那不勒斯的頂級男裝品牌 。作為一個設計師品牌,C.O.由享有「時尚哲學家」美譽的 Cain Owen(凱恩 歐文)先生於1970年創立,並以其名字命名。匠心巧手醞釀出一種令人無法取代的時尚特質,織造出C.O.引以為傲的時尚領導地位。
品牌創始人
Cain Owen先生出生並成長於義大利南部的一個極具地中海風情的海灣城市Napoli 。他是義大利和英國人混血後裔,母親是位英國人,父親是位義大利人。1970年他結合自己的所學所感,把義大利式的藝術、英國式的傳統配置完美糅合,融入了經典而又新鮮的品味,創辦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
品牌故事
經典的背後總是有許多故事,故事往往又是從經典開始。
義大利,一個充滿濃郁藝術底蘊和時尚色彩的神奇國度,一個聚集世界頂級品牌的奢侈之都。旖旎絢麗的義大利服裝時尚神話在經歷了歲月的磨練後,越發變的耐人尋味。C.O.---正是經過這千錘百煉中的一位。
來自義大利的男裝品牌,無與倫比的時尚元素精心雕鑿了一種讓男人足以細心品味的雅緻生活,卓爾不群的設計理念,使C.O.從產品到風格長期以來吸引著一群追求完美,凝斂高貴的成功男士。C.O.所倡導的「在愜意中演繹成功的優雅」已經被眾多的消費者認知並且喜愛,對於C.O.的大膽用色、獨特面料,以及品牌所推崇的「稍具不羈,而又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都頗為心儀 。
進入中國
在歷經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和錘煉之後,C.O.把眼光投向了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Cain Owen先生於2011年與香港富泰國際有限公司洽談在中國市場的共同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委託寧波獅丹努集團下屬凱文公司,作為C.O.在中國的獨家經銷公司.
香港富泰國際有限公司是一家與ZARA、H&M、ADIDAS、 REEBOOK、 GUESS等國際品牌多年合作的服裝貿易公司,有著可靠而完善的經營管理團隊和生產加工團隊。憑借著雄厚的研發實力和先進的時尚理念,進軍中國大陸市場。
寧波獅丹努集團有限公司原名寧波東方宏業制衣有限公司,創建於1994年5月,是一家股份制集團型企業,享有進出口權,現有員工2600餘人。
寧波凱文服飾有限公司隸屬於寧波獅丹努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之一,公司與香港富泰國際有限公司合作,主要負責C.O.大陸區品牌推廣工作,與世界流行趨勢同步,必將成為中國男裝品牌的一股新生力量。
『柒』 中山裝的來歷
在滿清政府統治末期,由於孫中山領導反滿清革命運動,遭清朝政府通緝,被迫長期在國外流亡。他在國外看到人們穿著生活勞動都很方便而又美觀的服裝,而當時中國社會上還流行長袍馬褂,頭上加上一頂不倫不類的瓜皮帽。這不僅樣子難看,而且生產和生活都不方便。因此,孫中山早就下決心,一旦革命成功,一定要對中國服裝也來一番改革。
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革命軍一舉推翻了滿清王朝,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樣一來,孫大總統有條件實現他對服裝改革的夙願了。
此時,孫大總統想起了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榮昌西服店的裁縫師傅王財榮。
王財榮是浙江省奉化縣江口鎮王淑浦村人。自小便跟人來上海學裁縫當學徒。他聰明、勤奮而且好學,幾十年的磨練,學得一手好手藝,而且積蓄起一筆錢。他在當時還很偏僻的南京路西藏路口開了一爿榮昌呢絨西服店,生意也頗為興隆。由於他和蔣介石是同鄉,關系較熟,經蔣介紹,孫中山也常到榮昌西服店做衣服。孫中山知道王財榮是個很有頭腦的人,在服裝設計和製作方面有相當的造詣,因此,就帶著如何改革服裝這個問題來找王財榮。見面後,兩人就熱烈地討論開了。
開始王財榮從自己的生意考慮,提出不穿長袍馬褂改穿西裝。孫中山先生認為西服固然有優點,但在中國難以推廣。因為這時中國人還很窮,絕大多數人只能穿布料做的衣服,如果普及西裝的話,服裝改革一定會失敗。必須創造出一種適合中國人穿著的新式服裝。後來,孫中山想起在日本看到日本軍校學生穿的士官服。它單立領,上下左右都有口袋,前門襟上有9個排扣。青年人穿上它,又方便又精神。王財榮希望孫中山的先生拿一套來作參考,孫中山欣然同意,並表示盡快送來。
幾天後,孫中山讓人找到一套從日本帶回來的士官服,並派人送到榮昌西服店,請王財榮以這套服裝為基樣,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人穿著的新服裝。
王財榮根據孫中山意見,立即和店裡伙計們反復商討,最後決定把領子改成直翻領,胸、腹前做有兩大兩小有袋蓋的4個貼袋。前胸兩個小袋的袋蓋做成山形筆架式,叫做筆架蓋,寓意是革命要重知識。
衣服設計好了,王財榮便根據孫中山的身材做了一套。他帶著新衣服,登門請教孫中山,並請他試穿。孫中山先生一穿,果然樣式莊重大方,穿著舒適方便。他對王財榮設計的筆架蓋尤其欣賞,稱贊不已。
於是,孫中山首先穿上王財榮親手製做的新式服裝,穿著它出席各種會議。以後,只要是出席大型群眾集會,孫中山必定穿著它去和群眾見面,去演講。
大家敬重孫中山的為人,加上看到他的新服裝的確十分舒適美觀,也就紛紛模仿製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穿著它。於是,這衣服首先在南京、上海等地流行起來,以後在全國各地也普及開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服裝上的改革精神,人們把這種服裝叫做「中山裝」。
『捌』 HOPERISE男裝是哪裡的品牌
HOPERISE時尚男裝源自德國,於2007年進入中國市場。HOPERISE產品內涵為健康、舒適、簡約、純粹、個性、內斂,能滿足25-42歲渴望時尚而又深具內斂氣質的中高端男士的服飾需求。其品牌提倡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也是成功而富有激情的男士所追求的時尚品牌。
與其他休閑時尚品牌營銷路線頗為不同的是,HOPERISE一啟動就定位在中高端市場,終端主推生活館和大型旗艦店,意在引領休閑、時尚的生活方式。HOPERISE除了擁有優質並完善的系列產品線,還具有絕對的品牌優勢。2009年HOPERISE品牌在成功贊助安徽衛視《幸福一定強》後,今年繼續牽手湖南衛視大型青春校園勵志偶像劇《一起又看流星雨》,成為其男演員獨家時尚男裝贊助商。
『玖』 九速男裝是哪裡的品牌
九速男裝是湖北的品牌。
男裝,是指男性穿於身體起保護和裝飾作用的服飾製品。包括上裝和下裝,男裝會根據季節和個人的需求有不同的款式和作用。
名詞起源
服裝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製成的,包裹身體的最早「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製成。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個性服裝的興起。
服裝以創美燙畫等興趣了個性服裝的概念,「個性服裝」的圖案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圖案,例如影視體育明星、生肖星座、動物、花卉、科幻等,種類非常多;一種是個性化的照片,把自己或家人、情侶的照片印在服裝、背包等實物上。
通過電腦處理,只要能想到的各類效果都可以做出來。個性服裝印製店的賣點就在於此,顧客在參與的過程中,「造」出了唯一屬於自己的服裝。個性服裝都突出了個性元素,緊跟世界流行趨勢,但更能滿足新時期人們對服裝的需求。
『拾』 中國男裝定製的起源
19世紀40年代前後,西裝傳入中國,來中國的外籍人和出國經商、留學的中國人多穿西裝。寧波市服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經過半年的研究,發現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而非國內服裝界公認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輔臣在上海開的「和昌號」,這將寧波「紅幫」史和中國西裝史整整向前推進了17年。 中山裝
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後,西裝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國西裝業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為主體的「奉幫」裁縫專門製作西裝。
20世紀30年代後,中國西裝加工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一些專做高級西裝和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羅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藝聞名國內外。此外,中國西裝製作形成各種流派,較為流行的有羅(俄國)派和海派。羅派以哈爾濱為代表,製作的西裝隆胸收腰,具有俄國特色;海派以上海為代表,製作的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1936年,留學日本歸來的顧天雲,首次出版了《西裝裁剪入門》一書,並創辦西裝裁剪培訓班,培育了一批製作西裝的專業人才,為傳播西裝製作技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涌進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一股「西裝熱」席捲中華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漸漸成為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