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裝圖片 » 馬甲是哪個民族的服裝
擴展閱讀
被迫扮女裝 2024-11-26 13:30:51
衛衣晾變形了怎麼辦 2024-11-26 11:40:12

馬甲是哪個民族的服裝

發布時間: 2023-05-10 04:02:20

1. 滿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從馬背上走下的民族,滿族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滿族服飾是指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岩蔽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粗薯州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其後裔一直生活手乎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
上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筒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 200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 2011年,劉淑芬、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製作工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 滿族傳統服飾

滿族的衣服叫什麼? 滿語稱「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滿族男子喜穿長衫、長袍、外套馬褂,有「長袍馬褂」之稱。女旗袍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多至十幾道花邊,穿起來美觀、勻稱、婀娜多姿。隨著社會的發展,男長袍漸棄,女旗袍也不斷更新。女旗袍由原來的寬腰身直筒式向緊身合體的曲線、流線型款式發展。改革開放中興起來的「旗袍熱」,使旗袍不僅成為滿族婦女的著裝,而且深得漢族婦女及東南亞廣大婦女的青睞。
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工藝品。滿族人稱「旗人」,衣著稱「旗裝」,婦女之袍謂「旗袍」。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旗袍講究色綵線條,做工精細,穿來婀娜多彩、搖曳生姿。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雍容文雅。
女式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綉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隨著社會的發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斗雀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滿族人衣服的特點 服飾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周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還可以看到往日旗裝的模樣。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DD發冠。
過去,滿族婦女重視發藝。滿族女孩幼年時同漢族女孩一樣,多梳成兩個小辮,俗稱丫頭。直到成年方改丫頭為盤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雙喜福頭 等發式,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滿語稱為「答拉赤」。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 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發冠了。
旗頭
發冠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激銷好。上明鉛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代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辛亥革命後封建帝制被推翻,滿族人民也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採用了現代西方的文明發式,體現了新時代的風貌。
馬蹄底鞋
除旗袍、發冠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過去滿族女子的審美情趣不同於漢族女子,她們沒有纏足的陋習近代文人曾稱贊「金頭無玉腳、旗女皆天足」,因此她們可以穿著木底高根極具藝術裝飾性的鞋子。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除了少數節日慶典活動外,平時基本已 *** 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

滿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帽子底部有動物的皮毛形成的一圈
衣服:男性窄袖衣服長至膝蓋處,多是動物皮或布製成,褂子男女無差別(除了黃馬褂)
鞋子:男性是用動物皮做成的靴子,女性是在鞋子底部中間的位置有個像倒過來的花瓶的東西

滿族服飾的服飾特點 服飾特點
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入關以後,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舊時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袍褂,女子穿寬大直筒旗袍。
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滿族的服飾多樣性分為平民旗裝,貴族旗裝。
平民服飾
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
女子服飾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
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貴族服飾
禮服
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按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黃」,還用於御殿朝賀及地壇祭地、先農壇和祭太廟等場合。至於其他顏色朝服的穿用,則在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藍色,日壇朝日用紅色,月壇夕月時用月白色,即淺色藍。
吉服
吉服主要用於吉慶節日、筵宴迎鑾等場合,裝飾華麗,又稱為「彩服」、「花衣」。
常服
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場合穿的服裝。褂是圓領對襟長褂,穿在袍外。與禮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為平袖,四面開叉,身長到股,顏色多為石青,花紋也無特別規定。後妃常服以袍為主,紋飾多樣,有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和百蝶等等。
便服
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織綉各式花紋,豐富多彩。坎肩中一種名為一字襟,滿語稱為「巴圖魯」,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稱「軍機坎」,俗稱「十三太保」,因為這種馬甲,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紐扣,共十三粒。

滿族傳統服飾叫什 漢族傳統服飾叫什麼 你好,滿族的是旗袍,漢族的是漢服

滿族服飾的來歷 早期滿族的習俗,是女真族習俗的綿延。甚至直到進關以後,盡管是受到了許多漢族習俗的影響但在其主要方面,卻仍是長期保持著,有些方面直到清代末期,依然如故。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因襲女真族的。《大金國志》卷39 記載:「好白衣、辮發垂肩」,又「垂金環、留顱後發,系以色絲」,他們以「厚毛為衣,非入室不撒」。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服飾制度,這為後來入關後的服飾制度奠定了基礎。清代的冠服制度,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詳。」這就是說,清代的冠服制度形成於崇德年間,成形於乾隆時期。因此,清入關前的冠服制度的發展變化,是清代冠服制度的基礎。

滿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馬蹄袖是游牧民族最顯著的特徵,在清朝中有反映,而農耕民族注重審美觀,崇尚嫻靜,舒適,衣服較寬松,...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為戴暖帽、穿馬褂、行袍的男子。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其中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樣式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一般穿在裡面,樣式也比較窄小。清末時,有把馬甲穿在外面的。還有一種多鈕扣的馬甲,稱「巴圖魯看坎肩」( 巴圖魯是滿語,是「勇士」之意)。這種馬甲,四周鑲邊,在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先在朝廷要官服用,故稱「軍機坎」。以後,一般官員也多穿著,成為一種半禮服。
清代服飾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季節,用淺湖色緞,冬季用絨或皮,這種領子,又稱「領衣」,又因形似牛舌,故俗稱「牛舌頭」。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披肩。形似菱角,上面綉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本土為領衣實物。
清代服飾 清代婦女發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清朝中葉,漢族婦女模仿滿族宮女發飾,發飾品種繁多,各個時期流行的發式也各不相同。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此圖為梳旗髻、穿旗袍及梳平髻、穿襖裙的婦女。
清代服飾 清代婦女發飾,分為滿漢二式。初期還保留各自的原有形制,後在相互影響之下,都有明顯的變化,而且各地風俗也不一樣。漢族婦女的發式,在清代中葉模仿滿族宮女發式,以高髻為尚。以後還流行過平髻、圓髻、如意髻等樣式。清末,崇尚梳辮,初在少女中流行,以後逐漸普及。滿族婦女發式,大多以為鈿子為飾。鈿子以鐵絲為骨,也有用藤絲的,外面裱以黑紗,上面飾有翠翟。普通滿族婦女,多為「叉子頭」式,也稱「兩把頭」、「把兒頭」的。後來,受漢族影響,一般都將發髻梳成扁平的形狀,俗稱「一字頭」。到了清末,這種發髻越來越高,逐漸變成「牌樓式」的固定裝飾,只需套在頭上,再加一點花朵即可,名為「大拉翅」。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之舊。經過不斷的演變,終於形成一代特色。凡後妃命婦,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而滿族婦女的主要裝束為袍衫(旗袍),不過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滿族的傳統服飾旗袍有著怎樣的歷史 旗袍現在已經成為了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圓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
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40年代後,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旗袍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朵一奇葩,在國際流行服飾界享有很高的盛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為什麼中國傳統服裝是滿族的而不是華夏的服裝? 傳統服裝,是指一個民族自古傳承下來、具有本民族固有特色的一種服裝。
中國由於民族眾多,所以沒有統一的傳統服裝。所以,說到中國傳統服裝,是指56民族傳統民族服裝的統稱。
滿族也是中式傳統服裝之一,滿服的主要特色是排扣,俗稱蜈蚣扣。主要款式有馬褂(又稱唐裝)、旗袍。
漢族的民族服裝為漢服,中式服裝之一,全稱華夏衣冠(簡稱華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衣裳。主要款式有深衣、直裰、襦裙、襖裙、鶴氅、披風、短褐等等。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綉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3. 旗袍、馬褂這類服裝樣式源自什麼民族

當然是滿族了

4. 蒙古族穿的馬甲藍色的是

蒙古族穿的馬甲藍色的是吉祥和幸運。根據蒙古官網顯示:蒙古族穿的馬甲藍色被視為吉祥和肆察幸運的顏色,被認為是生命之色,因此,藍色在蒙古族傳統服飾中經常得到使用,馬甲、長袍和衣服上,蒙古族是一個分裂布廣泛的民族,擁有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在草原茄雹逗上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深受世人關注。顫賣

5. 哈尼族服飾的服飾分類

哈尼族切弟支系(婦女)服飾從頭到腳可分為四個部分:「無巴」、「馬牙」 (帽子、包頭巾)、「帕洪、帕得」(衣裳、圍腰)和「帕苦」 (腰帶)塵悄侍。切弟婦女頭部包青布頭巾,包紮後套上一根釘滿銀泡的綵帶,彩運鍵帶兩端綴有六束用毛線結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緊身裳,外套青色左衽馬甲,派吵馬甲腰部釘有三角形銀泡圖案若干塊。

6. 蒙古馬甲要買大的還是合身的

一般買合身的就行。
蒙古馬甲又稱坎肩。蒙古坎肩,是蒙古族傳統服裝,舊稱蒙古比甲。起源於元初,由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察必首制。古時蒙古族穿袍服,無坎肩。上衣交結於腹部,環腰以帶束之。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據《元史·後妃傳》載,察必皇後首創蒙古帶檐帽後,「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襟,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其後蒙古族又加以改良、美化、綉以各色花紋圖案,艷麗奪目,男女皆服用,方便騎射,流傳至今,以鄂爾多斯製作的坎肩著稱於世。

7. 小時候跳新疆舞,六角帽+長裙+黑色小馬甲,這是維吾爾族的還是哈薩克族的服飾呀阿凡提是哪族呀

這是維吾爾族的,用他們的馬甲和長裙無法區別,但是六角帽是維吾爾族的特色,因為要是哈薩克族的話 那肯定是帶有羽毛的,而阿凡提也是維吾爾族的,這在維吾爾族是 先生 的意思,要是聽到 霍家納斯爾(一個搞笑人的形象) 或者是 阿勒達爾庫薩(智慧明智人的形象)的話,那是哈薩克族的了.

8. 56個民族的服飾各有什麼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裝多為蘭、棕色,女裝則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用綢緞或棉布製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

2、回族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禮拜帽,一般用白布製成,式樣為無檐小圓帽,現成為民族標志。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只把臉露在外面,姑娘用綠色,中年用青色,老年用白色。

3、苗族

苗族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使用蠟染、刺綉工藝。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

4、傣族

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團編織在衣物上。

5、傈傈族

傈傈族男子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系圍裙,青布包頭,背手工縫制掛包,頭戴「噢樂」。

6、藏族

農區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氌或嗶嘰藏袍,外束色布或綢子的腰帶;婦女藏袍內襯各色綢衫,腰前圍「幫典」。牧區男子多穿皮袍,外束腰帶;婦女皮袍以圍裙料和紅藍綠呢鑲寬邊。

7、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紐扣以布結之。扎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下著黑色寬肥褲子。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8、朝鮮族

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滲穿寬腿、肥腰、大檔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女服則為短布長裙,叫「則、契瑪」。喜歡用黃、白、粉紅色布料。

9、高山族

高山族服飾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斷骨啊,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裙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頭戴木製八角頭盔。喜歡佩戴飾物。

10、納西族

以自織的麻布或粗布為衣料,青壯年喜穿白色,老人喜歡黑色。女子喜穿紅藍紫色、釘雙排扣字的上衣,淺藍或白色衫里的雙層擺著長裙。腰束紅、黃色綵帶,腳穿情不綉花鞋。最具特色的是「七星披肩」。

11、布朗族

現在布朗族服飾與早期服飾有了很大差異。男子上著圓領對襟長袖的青布衣,下穿寬腳長褲。頭飾因年齡有所差異。服飾的用料多為自織的土布。

12、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背「簡帕」和「戶撒刀」。未婚女一般穿短衣、長褲,將辮發盤於頭頂。已婚婦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並用黑布或藍布纏成高達尺許的包頭,戴各種銀飾。阿昌族喜歡把鮮花插在頭上。

13、怒族

男子服飾為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蓄發,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穿右開襟上衣,衣及腳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紅色的坎肩。喜歡用紅藤做纏頭或腰箍。

14、鄂溫克族

服裝樣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等。喜愛藍、黑色的衣服。男子夏戴布制單帽,冬戴圓錐形皮帽,頂端綴有紅纓穗。婦女普遍戴耳環、手鐲、戒指,或鑲飾珊瑚、瑪瑙。

15、鄂倫春

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男女冬季皆穿長袍。皮帽用狍油皮頭精製而成。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淺穗。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數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16、赫哲族

魚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標志。喜歡穿大襟長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褲子多用懷頭或哲羅、狗魚皮製成,腰上端為斜口。婦女的褲子多為齊口並鑲有或綉有各種花邊。男女都穿魚皮靰鞡。

17、門巴族

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皆穿藏式的氆氌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腳穿筒靴。墨脫地區喜穿棉麻衣服。男子留長發,佩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於頭頂,以彩色的線裝飾。

18、白族

崇尚白色。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活藍色手帕,肩掛手綉掛包。婦女多穿白或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或淺藍色寬褲,腰系綉花短圍裙,足蹬綉花鞋。

19、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藍灰色長褲,頭戴布制圓頂小帽;婦女穿大襟襖、坎肩,喜愛紅色、綠色等色彩,一般要戴蓋頭。保安腰刀是最具特色的佩飾。

20、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足蹬尖鼻綉花鞋。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服飾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婦女以布衣為主。顏色多為藍色、黑、灰。婦女擅於手工刺綉。發式及裝飾品因地而異,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巾包頭,佩帶各式耳環。

22、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寬而短的褲子,戴黑布或白布頭巾,兩端掛綵球。婦女服飾有地域和支系的區別。通常分衣褲式和衣裙式。德昂族服飾最醒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艷麗的小絨球。

23、東鄉族

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等。婦女多穿綉花衣服,式樣為圓領、大襟、寬袖。下穿套褲。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時戴絲綢蓋頭。首飾以銀耳環、銀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24、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綉的「兜領」;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喜佩戴銀質飾物。衣料多為自織自染「侗布」。

25、獨龍族

獨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線毯。獨龍族的佩飾頗具特色,均喜歡把藤條染成紅色作為手鐲和腰環飾物。男子出門比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婦女頭披大話毛巾,項戴料珠。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歡戴呢帽和帶耳罩的毛皮帽。

27、哈尼族

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衣裙和長、短褲。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褲、襯衣、長褲、坎肩、袷袢等。皮褲肥大。襯衣、長褲多用白布。婦女穿以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縫制的連衣裙,喜歡選用紅、綠、淡藍色。婦女的帽子、頭巾頗有講究。

29、基諾族

男子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長布包頭,戴竹木或銀質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內襯緊身衣或胸兜。下短裙,裹綁腿,頭戴尖頂帽。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

30、京族

京族服男子一般穿及膝長衣,袒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31、景頗族

景頗族崇尚黑色。男子穿對襟短衣。褲子為短而寬的褲筒。青年人用白布包頭。外出掛長刀或扛火槍。婦女上衣為對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綴滿銀袍和芝麻鈴。下穿筒裙,裹毛織護腿,喜佩銀質物。

32、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黑布沿邊。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女子服飾寬大無領,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皮或布制的坎肩。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

33、拉祜族

拉祜族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便帽或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叉長衫,下著長褲,頭纏長頭布,兩端彩色長穗,裹綁腿。婦女戴銀環,掛「普巴」。男子則佩戴葫蘆、火槍。

34、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穿黑色圓領貫頭衣,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艷麗。或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下著色彩艷麗的花筒裙,頭系黑布頭巾。

35、珞巴族

珞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氌長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及腹部。背披野牛皮。頭戴熊皮圓盔和藤條圓盔。佩掛弓箭、腰刀。婦女穿無領窄袖對襟上衣。圍緊身筒裙。男女赤腳、蓄發,頭發後面披散,額前齊眉。

36、滿族

滿族過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初是長馬甲形,後演變成寬腰直通式。坎肩是滿族服飾的突出特點。滿族把深絳色看做福色,崇尚白色。

37、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著唐裝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婦女則穿右襟上衣,寬腳滾褲邊。上衣襟邊及袖口有三道鑲邊。衣料多為青、藍色。」頂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產品中的精品。

38、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飾樸素。婦女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婦用青布包頭,腰扎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戴碗形青布帽。多穿草鞋或布鞋。面料是自紡自織的藍靛染成的土布。

39、普米族

普米族婦女服飾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穿大襟短衣,長褲,外套黑褐色坎肩,系圍裙,梳辮子。寧蒗、永勝一帶穿右襟短衣,白色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帶。發辮以粗大為美,沖上白色。

40、羌族

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男子長衫過膝,梳辮包帕,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佩掛火鐮和刀。女子衫及踝。腰束綉花圍裙與飄帶。腳穿雲雲鞋。挑花刺綉久負盛名。

41、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襯衫、黑坎肩,束腰帶,著長褲、穿」洛提「或布鞋,頭戴圓頂帽。婦女穿短上衣,套黑或紫色坎肩,著長褲,綉花布鞋。少婦戴綠色蓋頭,中年婦女戴黑色蓋頭,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42、畲族

畲族男子過去一半穿著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款式各異,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畲族對自然色蘭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紅、黃、黑也是常用的顏色。

43、水族

水族男子穿大襟長衫、長褲、青布包頭,草鞋或布鞋婦女穿圓領大襟藍色寬大半長衫、長褲,青色綉花圍裙,綰發,頭纏青布或白布帕,綉花鞋,盛裝時戴各種銀飾。水族紡織和印染技術有相當高的水平。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喜穿連衣裙。男戴黑絨布圓形高筒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塔吉克族婦女擅長手的工技藝是刺綉。

45、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男子多套頭、寬袖、綉花邊白襯衣,齊腰黑色坎肩或對襟、無扣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長褲。婦女穿寬大荷葉邊連衣裙,多黃、白、紫紅色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戴綉花小帽或圓形平頂花帽。婦女戴嵌珠小花帽加披頭巾。

46、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佩戴金、銀、玉質飾物。現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穿傳統服飾。

47、仡佬族

男女皆穿裙,男子裙短,女子群長。用一幅布圍於腰際,無褶皺,如桶狀,謂」桶裙「。

48、土族

土族男子冬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他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黑或紫色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穿綉花布鞋。婦女坎肩以黑、紫或鑲邊的藍色衣料縫制,腰系花紋綵帶。緋紅色鑲白邊百褶裙,套鑲白布褲筒。足蹬彩雲綉花長筒鞋。頭飾用五色瓷珠把銀耳環串起,垂在胸前。

49、佤族

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無領短款上衣,黑或青色大檔寬筒褲,黑、青、白、紅色布包頭,出門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領緊身無袖短衣,條紋筒裙,披發,戴銀、竹、藤製飾物。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婦女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套綉花背心,男女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頭皮靴。用料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

51、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男子夏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春秀穿長過膝蓋的長」袷袢「,腰束綢緞或三角形的綉花腰帶。冬穿毛衣毛褲、羊皮襖。婦女夏穿絲綢襯衣、連衣裙等,冬穿毛衣、毛褲、呢子大衣,和狐皮、裘皮大衣。一年四季都戴」朵皮「帽子。

52、錫伯族

錫伯族男子服飾是大襟長袍或對襟短衫。喜青、藍、棕色,腰系青布帶。婦女的長袍式樣與男子相同,但領、袖、大襟等處鑲有花邊,喜歡穿多褶連衣裙,外套短坎肩。男子戴圓頂帽,婦女喜歡戴各色頭巾。男穿厚底鞋,女穿綉花鞋。

53、瑤族

瑤族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主,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或交領長衫,扎頭巾、打綁腿。婦女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圓領短衣,百褶裙;或長衫配褲。服飾挑花構圖,頭飾特點更為突出。

54、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穿高領、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婦女長袍下擺開衩,以綠、藍色為主,套高領坎肩,系腰帶,配手帕。冬戴狐皮風雪帽,夏秋戴圓通平頂白氈帽或禮帽。

55、彝族

彝族服飾的色彩較為豐富,款式變化多姿,並且以大量銀製品和刺綉裝飾。

56、漢族

華夏族成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形象。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體現,承載了漢族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