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圍巾征是啥意思
圍巾征:一手托住新生兒的頸部和頭部使其保持正中位,半卧位姿勢,將新生兒手拉向對側肩部,觀察肘關節和中線的關系。評分:0分為上肢環繞頸部,1分為新生兒肘部略過中線,2分為肘部未達中線。
被動肌張力檢查(均為覺醒狀態下,共4項)①圍巾征:牽拉新生兒的上肢像圍圍巾一樣拉向對側肩部時的肌肉張力。③前臂彈回:當新生兒上肢呈屈姿式時拉直其雙上肢然後松開,檢查其彈回的速度。②下肢彈回:檢查髖關節呈屈曲位時下肢彈回能力。①胭窩角:新生兒平卧下肢屈曲時,舉其小腿測量胭窩的角度。
❷ 要鑒定腦癱需要做哪些檢查
石家莊市第一醫院幹細胞治療中心專家詳解小兒腦癱檢查方法:
一、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范圍了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范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范圍大,張力高時活動范圍小。
二、可根據關節活動范圍大小來判斷,被動運動關節若活動范圍大,說明肌張力低,關節活動范圍小,活動受限說明肌張力高。了解上肢肩關節活動范圍可檢查 "圍巾征 ",觀察肘關節與軀干正中線的關系,了解下肢肌張力可檢查外展角、胭窩角、足跟觸耳試驗及足背屈角。
三、檢查肌張力時還可以通過 "牽拉試驗 "來了解,此項檢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兒雙手,將其從仰卧位拉成坐位,觀察頭後垂的情況可了解頸背部肌肉張力。
四、肌張力的發育過程表現為新生兒時期屈肌張力增高,隨著月齡增長肌張力逐漸減低轉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嚴重的痙攣性腦癱,在 6個月以內肌張力增高並不明顯,有時造成診斷困難。但一些嚴重的痙攣型腦癱患兒仍可在 6個月以內表現出肌張力增高。
五、痙攣性腦癱肌張力增高表現為 "折刀式 ",但需注意在檢查時如反復連續多次屈伸肢體,則 "折刀 "的感覺逐漸不太明顯。手足徐動型在 l歲以內往往無肌張力增高,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表現出來,常呈 "齒輪狀 "或 "鉛管狀 "。強直型表現為 "鉛管狀 "肌張力增高。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不增高,肌張力低下型則表現為肌張力低下,關節活動范圍增加,但腱反射活躍或亢進。
❸ 新生兒的體檢是非常細致全面的,你知道新生兒需要做什麼檢查
寶寶出生後,醫生會從頭到尾來檢查,寶寶的頭部慢慢向兩邊深圳,有無異常,順產的寶寶會經歷產道的擠壓,需要觀察有無產道擠壓痕跡,還得捏一下寶寶的耳朵輪廓有無異常。生給他量了身高、頭圍、體重,給孩子全身仔仔細細做了觀察查看孩子有沒有不對的地方吧。三天後采了足血,做先天性疾病篩查。在寶寶出生後的72小時內,護士在寶寶的腳跟採集3滴血(放心孩子痛覺不敏感),通過現在的醫學技術,發現某些危害的先天性遺傳病。
孩子出生之後醫院的醫生首先就會給孩子做從頭到腳的身體外觀檢查,各個部位輪廓有沒有異常,然後就會帶孩子去稱體重,以便檢查寶寶在母親肚子里的發育情況,還有就是測孩子的身高.代謝篩查:一次血液檢測至少檢查21種嚴重的遺傳、代謝、激素和功能障礙,包括:PKU、甲狀腺功能減退、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生物素酶缺乏、楓糖漿尿病、半乳糖血症、高胱氨酸尿症.
❹ 腦性癱瘓兒童已出現角弓反張、四肢肌張力明顯增高,為緩解上述症狀應如何治療,用葯的話兒童劑量多少
資料來源;中國腦癱信息網;
嬰幼兒腦癱症狀有哪些呢?了解小兒腦癱的症狀,可以更早的發現小兒腦癱,對小兒腦癱的控制和治療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介紹一下嬰幼兒腦癱症狀。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腦癱患者約175萬人,其中0至6歲的腦癱寶寶約有31萬,每年發病率為千分之二,即每年以4.6萬的速度遞增。
一、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
運動發育落後表現在粗大運動和(或)精細運動兩方面。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後的指標很多,每個動作在不同年(月)齡中表現又不一樣,但一些主要指標在臨床應用時應熟練掌握。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4~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6~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8~10個月時會爬,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動;1歲時能獨自站立;l歲~l歲半時能行走。腦癱小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
腦癱小兒在新生兒時期常表現為動作減少,吸吮能力及覓食反應均差。正常3個月小兒仰卧位時常有踢腿、蹬踏樣動作,而且為交替的蹬踢。腦癱小兒踢蹬動作明顯減少,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正常4~5個月的小兒上肢活動很靈活,腦癱小兒上肢活動也減少。正常小兒在l歲以內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痙攣型腦癱偏癱型則表現為經常只利用一隻手持物或觸物,另一側手的活動減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狀。
二、反射異常
痙攣型腦癱小兒深反射(膝反射、二頭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躍或亢進,有時還可引出踝陣攣及Babinski征。
腦癱小兒神經反射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保護性反射減弱或延緩出現。
1、Moro反射 即擁抱反射,正常小兒生後即出現,6個月時消失,如生後3個月內不出現或生後6個月後仍不消失均屬異常,痙攣型腦癱患兒此反射活躍,但若肌張力極度增高時,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 小兒仰卧位,按住一側膝部使下肢伸直,並刺激此側足底,出現另側下肢先屈曲後伸展的動作。此反射生後即出現,正常情況下1個月後消失。若2個月後仍存在,支持腦癱診斷。
3、不對稱頸緊張反射 正常情況下生後1個月以內明顯,4~5個月時消失。腦癱小兒持續時間明顯延長,此反射的存在阻礙了患兒翻身動作的發育。例如當患兒向右翻身時,頭轉向右側,但隨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 正常情況下2~3個月逐漸消失,痙攣型腦癱時持續時間延長,手經常呈握拳狀。
三、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范圍了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范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范圍大,張力高時活動范圍小。
還可根據關節活動范圍大小來判斷,被動運動關節若活動范圍大,說明肌張力低,關節活動范圍小,活動受限說明肌張力高。了解上肢肩關節活動范圍可檢查"圍巾征",觀察肘關節與軀干正中線的關系,了解下肢肌張力可檢查外展角、胭窩角、足跟觸耳試驗及足背屈角。
檢查肌張力時還可以通過"牽拉試驗"來了解,此項檢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兒雙手,將其從仰卧位拉成坐位,觀察頭後垂的情況可了解頸背部肌肉張力。
肌張力的發育過程表現為新生兒時期屈肌張力增高,隨著月齡增長肌張力逐漸減低轉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嚴重的痙攣性腦癱,在6個月以內肌張力增高並不明顯,有時造成診斷困難。但一些嚴重的痙攣型腦癱患兒仍可在6個月以內表現出肌張力增高。
痙攣性腦癱肌張力增高表現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檢查時如反復連續多次屈伸肢體,則"折刀"的感覺逐漸不太明顯。手足徐動型在l歲以內往往無肌張力增高,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表現出來,常呈"齒輪狀"或"鉛管狀"。強直型表現為"鉛管狀"肌張力增高。共濟失調型肌張力不增高,肌張力低下型則表現為肌張力低下,關節活動范圍增加,但腱反射活躍或亢進。
檢查肌張力時要注意,一些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患兒,由於關節攣縮,以致關節活動受限,不要誤認是肌張力增高。
四、姿勢異常
腦癱患兒異常姿勢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
1、俯卧位 由於緊張性迷路反射延緩消失,嬰兒時期(3~4個月以後)表現為俯卧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於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干,肩部著床,臀部高舉;或上肢內旋、屈曲,兩手握拳,下肢伸直,內收內旋,足尖朝內;也可表現為一側異常,一側上肢肘關節屈曲、腕關節屈曲,圖中所示為左側受累。
2、仰卧位 也受緊張性迷路反射影響,頭後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由於不對稱頸緊張反射持續時間延長(正常小兒4~5個月時消失),表現為頭轉向一側時,枕部的一側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狀,面部一側上下肢伸直。有時呈 Mom反射狀姿勢。有時呈雙下肢伸直。四肢肌張力低下,仰卧位時腕、肘、肩、髖、膝、踝等關節均可同時平置於床面,呈青蛙仰卧狀
3、由仰卧位 牽拉成坐位小兒仰卧位,檢查者握住小兒雙手,緩緩從仰卧位拉成坐位,觀察在牽拉過程中姿勢的變化。正常小兒4~5個月時頭即不再明顯後垂,兩上肢能主動屈曲。3~4個月以後的腦癱小兒可表現為軀干拉起,但頭後垂;一側下肢伸直,足跖屈;雙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一側上肢正常,呈屈肘動作,另一側伸直;牽拉時不經坐的過程直接成為直立姿勢;頭極度後垂,脊柱背屈。
4、直立位 正常3~4個月的小兒當扶其腋下呈直立懸空位時,表現為雙下肢屈曲,6個月扶成直立位時,下肢能支持體重。腦癱小兒直立懸空位時往往兩下肢內旋、伸直、足尖下垂,兩下肢由於內收肌張力增高表現為兩腿交叉呈剪刀狀。腦癱小兒直立位時,頭、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髖腰部側彎;或表現為兩大腿內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著地。
手足徐動型及共濟失調型表現與痙攣型不同,在第一年內,常安靜躺著,幾乎沒有自主運動,仰卧位時其姿勢與痙攣型相反,表現為下肢屈曲,髖外展,踝背屈。抱起呈直立位時,能控制頭在正中位。
不少腦性癱瘓的嬰兒有一些不太明顯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疾患,如缺鈣、缺鋅、營養不良等。腦癱患兒在嬰兒時期就出現了站立,走路晚等症狀,但通常沒有及時發發現,結果因錯過最佳治療期而造成終身殘疾。
如果您有需要,可以到南京市棲霞區腦癱康復指導中心看看,我們是專業的腦癱兒康復醫療機構。中心擁有先進、全面的康復設備和多位責任心強、康復技術過硬的康復師。其中包括對患兒運動能力,感知能力,認知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通過五年的經驗積累來我中心治療的兒童在一個月內都能看到明顯的效果。所以我們敢保證在一個內讓每位患兒都能看到明顯效果,無效免收治療費。
醫院名稱;南京市棲霞區腦癱康復指導中心
您可以去「中國腦癱信息網」了解更多相關信息。
❺ 寶寶急產現在4個月肌張力高,神經運動檢查3項異常:圍巾征,內收肌角,胴窩角會是腦癱嗎
不一定的,這三項都是主觀檢查,就是和大夫手感有關,而且只是異常。有一個經驗告訴你:孩子要是腦癱,身上必然應該是異常姿勢,異常反射,異常肌張力的相互印證。你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原則來對孩子的病情進行判斷。祝孩子健康!
❻ 嬰兒腦性癱瘓是怎樣進行肌張力評定的
1.肌張力的定義
肌肉組織在靜止狀態下的一種不隨意的持續的微小的收縮
2.正常肌張力的特徵
①主動肌和拮抗肌可以有效地同時收縮使關節固定
②能夠抵抗肢體重力和外來阻力
③保持肢體在空間的姿勢不變的能力
④維持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的平衡
⑤隨意使肢體在固定和運動之間轉換
⑥完成肌肉的獨立運動或協調運動
⑦被動運動時存在一定的彈性和極輕度抵抗
3.肌張力評定的方法
(1)姿勢觀察:超過3個月的正常嬰兒,仰卧位時他會自然躺著,並不斷對抗重力進行運動,自如地保持一定的體位和姿勢肌張力低下的患兒,如置於仰卧位,上下肢常屈曲外展,缺乏主動運動;而肌張力增高的患兒,若處於仰卧位,往往出現不對稱的異常姿勢,肌張力越高,姿勢就越異常,越不對稱
(2)觸診:上肢觸診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下肢觸診腓腸肌,股四頭肌肌張力低下的患兒肌肉組織手感柔軟鬆弛,對手指的按壓缺少抵抗;而肌張力高的患兒肌肉組織手感緊張僵硬,對手指的按壓有較大抵抗
(3)被動運動:治療師在對肌張力低下的肢體進行被動屈伸運動時,會感到沉重,無抵抗力,肢體缺乏控制能力;而對肌張力高的肢體進行被動屈伸運動時,會感到有明顯抵抗感,這種抵抗力往往在運動開始時大於運動結束時
(4)抱:治療師通過抱患兒的感覺,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患兒肌張力的情況肌張力低下的患兒,抱時會感到有下滑感沉重感;而肌張力增高的患兒抱時會有強直感抵抗感
(5)ROM:檢查肢體活動范圍判斷肌張力的大小(見表6-4-1,表中所列的數字為角度大小)
表6-4-1同年齡小兒各關節活動范圍
1)內收肌角檢查時小兒呈仰卧位,扶住小兒膝部使下肢伸直,輕輕地盡量向兩外側展開大腿,觀察兩大腿之間的角度(圖6-4-1)
圖6-4-1內收肌角度檢測法
大於表中所列度數為肌張力偏低,小於表中度數為肌張力偏高
2)腘窩角小兒仰卧位,屈曲大腿至腹部,伸展下腿,觀察小腿與大腿之間的角度(圖6-4-2)
圖6-4-2腘窩角的檢測法
大於表中度數為肌張力偏低,小於表中度數為肌張力偏高
3)足跟碰耳試驗小兒仰卧位,握住其一側足趾,盡量將足向同側耳的方向牽拉,注意腰背部不得抬離桌面,觀察足跟及臀部連線與桌面的角度(圖6-4-3)
圖6-4-3足跟碰耳試驗檢測法
小於表中所列度數為肌張力偏低,大於表中度數為肌張力偏高
4)足背屈角伸直小腿,推足底,使足盡量背屈,觀察足與小腿之間的角度(圖6-4-4)
圖6-4-4足背屈角的檢測法
小於表中度數為肌張力偏低,大於表中度數為肌張力偏高
5)圍巾征小兒半卧位,握住小兒一隻手,橫過胸前向對側肩部盡量牽拉做圍巾狀,觀察肘部與中線的關系,正常足月兒不能越過中線,4~6個月時可達中線,6個月以後超過中線
❼ 怎樣判斷嬰兒肌張力高
寶寶肌張力高的孩子常常表現為更易激惹,聞聲驚嚇,持續哭叫,入睡困難,穿衣時難以將其手臂插入袖內,洗澡時難將拳頭掰開,當下肢進入浴盆或水面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