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中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具體是怎樣
[編輯本段]關於「停止前進」的爭論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現在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②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謎,希特勒為什麼突然停止裝甲部隊的進攻
希特勒下達命令停止裝甲部隊進攻的原因:
我們從軍事,政治,結果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軍事上的考慮
首先,希特勒認為這次圍殲戰勝利在握,盡管迄今為止所取得的勝利很大,但這次戰役還遠遠沒有結束,法軍在埃納河和索姆河左岸已經建立了新的防禦陣地,下一個重要的目標還在等著德軍去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裝甲部隊在主要進攻方向上保持銳不可當的進攻勢頭。
其次,敦刻爾克一帶泥沼遍地,溝渠縱橫,不利於坦克作戰。他本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是要遭受巨大損失的。而且德軍坦克經過長途作戰,力量已經大大減弱了,大多數需要修理。冒險前進可能要遭受額外的損失,同時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德軍的內部爭權。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眼看著英法聯軍主力被殲,急欲從陸軍手中搶奪頭功,便急電希特勒,建議把這一任務交給空軍,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但他無疑是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的過高了。而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軍時使用,同時想藉此給自己的心腹一個提拔的機會,壓一壓陸軍的氣焰。
希特勒的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是1940年在西線戰役中所犯的唯一重大錯誤。
但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事後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因此,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背後應該還有比之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2.政治上的考慮
在希特勒視察被打得斑斑駁駁到處是被扔下的書籍,照片,破鞋,槍支,自行車以及其他物品的敦刻爾克海灘時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一看他們挨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他也曾說過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他抱怨說:「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以下五點是在政治上的問題:
(1)「偉大的計劃」
希特勒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里早就擬好了他的「全球征服計劃」。第一步廢除《凡爾賽和約》,擴充軍備,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區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二步爭取和英國和義大利結盟,同法國「算賬」,打敗它或把它降到小夥伴的地位。以及向東挺進,征服蘇聯,解決「生存空間」問題,建立歐洲大陸帝國。第三步幾代人努力,使德國變為「世界大國」和「艦隊大國」,到公海上與美國較量。他想把「計劃」付諸實施了。
希特勒始終把同英國結盟看作是實現他「計劃」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國在遭受美蘇兩大國挑戰的情況下有可能支持德國反共反蘇的征服戰略,同意和德國劃分勢力范圍,即德國獨霸歐洲大陸而英國統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國會答應德國的要求,他相信自己軍隊的實力,德國的閃擊戰的威力全世界都看到了。裝甲部隊的威懾力,強大的空軍和訓練有素,精妙的空降部隊也備受矚目,海軍雖不如英國,但潛艇始終是個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認為他的實力自然是高於英國的,而自己又做了這么好的台階,英國人是會妥協的。
希特勒沒有向敦刻爾克進攻,也許在他看來他和丘吉爾有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那就是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放出消息,表示願意與英國誠意談判。聲稱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國認為可以接受而不損害自己尊嚴的基礎上媾和。」
但是,英國人曾上過希特勒的當,慕尼黑政策給大英帝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丘吉爾比他的前任聰明一些,他再也不敢坐下來和希特勒大談和平了,而是抓緊時機撤出自己的有生力量,以便日後報仇。
(2)高貴的種族
希特勒想要使戰敗的混亂不堪的德國在太陽底下佔有比以前更加偉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個新式的國家,這個國家要以人種為基礎,要包括所有當時住在德國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的納粹種族理論裡面,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僅次於日耳曼人的優秀人種,也是英國人需要的對象。
從希特勒個人來講,他對英國,是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的。希特勒曾在1940年5月24日上午訪問倫德斯特的總部(倫德斯特指揮的是a集團軍,是包圍敦刻爾克盟軍部隊的總指揮官)—並做了講話,當時任倫德斯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對元首的講話作樂紀錄,其中有驚人的內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對英國的看法。他對大英帝國大加贊揚,也說到了英國存在的必要和對世界的貢獻。他還將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提並論,認為二者是世界穩定的因素,他說他對英國要求不多,只要英國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就可以了。甚至還表示在英國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遭遇困難,德國還會提供武力支援……多麼驚人的話!對於殖民地,他認為要是能歸還當然好,不過也無所謂,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很難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高貴的雅利安日耳曼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留情面,為日後的和談留一條退路。
(3)現實的困難
當然,他也考慮到登陸英倫三島確實很困難。英吉利海峽素以風大浪高著稱,況且英國又有舉世無雙的皇家海軍,就是皇家空軍在當時的西歐乃至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英國又在歐洲大陸通往英倫三島的航道上布滿了水雷,使登上英國本土作戰變的極為困難,雖然德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說的:「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遠距離進攻,武器裝備和人員都很難快速的度過英吉利海峽運到英倫三島。而希特勒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也就很難發揮出全部的實力。既然登陸困難,莫不如放英國人一馬,讓英國人在「體面」的情況下,同自己恢復和平。於是,他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4)避免兩線作戰
一戰時,德國就曾在兩線作戰,深知兩線作戰的困難。希特勒曾很強烈的批判德皇威廉二世,說:「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國為敵,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不會敗。」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最好就呆在島上,別管歐洲大陸的事。
當希特勒決定向西歐發動攻勢時並未想要入侵英國。他相信,一旦法國被擊敗後英國就會接受和談。依照希特勒的意圖,法國敗降後下一個征服的目標應該是蘇聯,但是在他回頭向東進攻的時候必須保持西線的平靜,德國絕對不希望兩線作戰。看看西線,只剩下一個英國了,看起來危在旦夕。要是能用外交手段使其屈服可不更好!
英國當時已經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了,無論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都是。但它的威望還在,仍然有強烈的榮譽感,至今也如此。敦克爾刻的30多萬英軍,要是都被俘虜了,英國人會認為光榮受到污染,就會拚命雪恥了,留下的話,至少也不會是英國更加憎恨德國。
(5)遠自大洋彼岸的威脅
希特勒要得,不僅是歐洲的霸權。他想要的是整個世界,想要成為世界的主宰。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始終是個頭疼的問題。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又有強大的海軍,而且自身資源豐富,這個強勁的隱在的敵人,靠德國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沒有那麼大的實力渡過太平洋。德國驕傲的是陸軍和空軍。要是能將同是優秀人種的英國人爭取過來,能得到英國強大的海軍,大陸以資源和腹地支撐海洋,海洋以海權和機動性輔助大陸,然後再以這個巨大的合力去逐鹿天下……多麼美妙!這樣的前途,英國不會拒絕吧。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被他罵到只會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這個賬。大英帝國繼續堅持與納粹帝國戰斗到底。
敦刻爾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氣餒!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斗!在空中戰斗!不論代價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斗,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斗。盡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盡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3. 結果
不管希特勒出於什麼因素考慮下達的那個命令,對於英法聯軍來說,奇跡是發生了。它使三十多萬英法聯軍絕處逢生,逃往英國。4年以後,正是這支逃到英國的部隊又從諾曼底登陸,成為最後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棄追擊敦刻爾克的潰敗聯軍,說不定是希特勒做過的最錯的一件事,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以後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不過歷史本來就是客觀的,不允許假設的存在。歷史往往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地走著自己要走的路。
③ 鴻星爾克的鞋子怎麼樣
個人感覺不是很好,各個運動類型都不突出,籃球還是nike,peak好,足球還是阿迪好,網球和跑鞋李寧的也不錯。鴻星爾克感覺沒有專注於那個領域,這就說明鞋做的不專業,不過要是只是平時穿不運動,到可以看著樣子買。
④ 戰艦少女r敦刻爾克怎麼樣 敦刻爾克立繪圖鑒
游戲中也很好的體現了出來,未改造滿強的火力就高達111。而且自帶的406主炮雖然火力只有24,但是自帶超長射程,同時在她優秀的基礎火力面前,這24的火力也是足夠使用了。而且92血中破保護,28節的航速勉強躋身高速戰列,不錯的對空和護甲,也使得這艘船進入了准一線的行列(其實這個屬性和華盛頓很類似,可以看做是一個火力稍微強化了一點,並且多了一個中破保護的華盛頓)
⑤ 電影《敦刻爾克》配樂怎麼樣
有人說,配樂太強勢,太搶戲,甚至可以說漢斯季默可以說是電影的另一個導演。配樂有沒有搶戲不能看配樂在電影中有多少時長來判斷。而是在看電影的時候,配樂有沒有喧賓奪主,我們會不會更注意音樂而是畫面來判斷。配樂烘託了畫面的感覺,看的時候我腦子里根本沒有注意音樂。而情緒完全被調動起來了,耳朵也是完全打開的狀態,雖說通篇基本都有配樂,但都是為了影片而服務。當然最服氣的還是保溫杯諾蘭,在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的今天,打的一個反套路。
⑥ 電影《敦刻爾克》值得一看嗎
電影《敦刻爾克》非常值得一看。首先,由名導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質量已然可以得到保障;其次,影片極力為大眾還原了二戰時期的著名大撤退事件,也感受到戰爭的毀滅性和沖擊力;再次,電影結構分明,情節緊湊刺激,場面逼真震撼人心,可以說全程沒有尿點;最後,通過撤退歷史事件,人們為生存而凸顯出來的人性善惡,真實而耐人尋味。
電影《敦刻爾克》不僅製作良心,而且歷史氛圍濃厚,作為一部戰爭片,其具有很高的價值性,沒有其他影片中的英雄主義色彩,更符合歷史,在給予觀眾震撼的同時,也深思如今的美好生活,算得上一部經典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