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深衣如何洗淺
擴展閱讀
姚領女裝店投資多少錢 2025-01-20 18:57:16
針織衫搭配襯衫男 2025-01-20 18:52:51

深衣如何洗淺

發布時間: 2022-12-14 16:05:26

⑴ 請問漢服 道袍 深衣 直裾有什麼區別

1、道袍和直裾非常相似,很長時間里大家都分不清楚它們的區別,因為明人自己也經常混淆,後來依據《酌中志》記載「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判定了區別。

兩者均為交領長袍,兩側開衩有擺,區別在於,道袍和直身有擺,道袍擺在內,直身則像圓領袍一樣擺在外,所以直身可用場合會略正式於道袍。

2、深衣有濃重的儒家背景,所以歷代大儒對於考據深衣都有很深的執念,包括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朝鮮半島等地,所以根據這些大儒的考據不同,還要再分成朱子深衣、江永深衣等,但是這些考據很多是文字或簡單圖片,轉化成具體實物又有所不同。

3、此外,明代也有深衣,和上面用途也不同。明代深衣與前面的道袍類的不同在於,淺色衣身,深色緣邊,上下分裁,下半身拼幅,多搭配幅巾。它的地位特殊,並不會在日常穿著,而是配合一些儒家色彩儀式場合穿著,所以他並非人人都穿。

(1)深衣如何洗淺擴展閱讀:

曲裾深衣 :

漢服深衣的一種,秦漢時期常見服飾。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

「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

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

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後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再說襦裙襦裙款式比較豐富,有對襟襦裙,交領襦裙,齊胸襦裙等等

⑵ 漢服的種類有哪些

漢服主要分為三大種類,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襦裙」制。

由於深衣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實用的服飾,既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當做禮服。在非正式場合君主和百官及士人都會穿著。襦裙一般是用於常服的,一般為傳統女子的服飾。

漢服,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漢服的裝飾紋樣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採用平面裁剪方法制衣。布料主要有薴麻和蠶絲兩種。

(2)深衣如何洗淺擴展閱讀

文化內涵: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後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沿襲四千多年。冕服是漢服的根源,也最能體現「絕地天通」的華夏信仰,更是漢人千年來祭神祀祖,與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後六服相加不僅象徵天之大數十二,也分別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別代表了漢服的兩種基礎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⑶ 腰帶的使用方法

腰帶是用來束腰的帶子,褲帶。若是皮革的,俗語也稱皮帶。腰帶更重要的是裝飾作用。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腰帶的用法,希望大家喜歡!

腰帶的用法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腰帶的挑選方法

寬板腰帶

個性:性情粗獷、帶有一定的侵略性,在征服的過程中帶有某種中性的性感。

對應星座:最適合與褲裝組合。如緊身牛仔褲或是閃亮型長褲,上衣建議緊身輪廓,為了保持平衡可以選擇流行的毛皮服飾或是短身夾克。

用心重點:寬板腰帶對於上衣的要求比較嚴格,如果你很有自信,但又總是處理不好你與寬板腰帶的關系,那麼,不妨檢查一下你上衣的選擇:上衣的長度是否適中、是否太長,如果上衣長度剛好到胯部,就容易給人比例失調印象,可以選擇短點的上衣;如果你用H型中長外套搭配,外套的長度到大腿1/2處時,最能表現你優美的體態。

纏繞腰帶

個性:一層一層地纏繞,在不經意間帶出溫柔女人味,這類腰帶不很誇張又很時尚。

對應星座:略含蓄的表述,更適合文靜的青春型和職業女性。中庸的風格,讓女人把握流行的同時,也可以保持辦公室特有的氣氛,少了幾分咄咄逼人感。

用心重點:皮帶頭的造型盡量不要太炫耀的設計,典雅的造型更容易打造出預期效果。

鏈子腰帶

個性:溫柔可人,就像一首甜歌,人氣不一定最旺,但總能吸引到大批的目光。

對應星座:最適合流行的沒腰裙,直接穿到裙子外面最容易出效果。

用心重點:當寬板腰帶的前衛、纏繞型腰帶的中庸都不對你的品位時,就不如保持住自己原有的嫵媚,經典的鏈子腰帶對於體型的要求也不是很嚴格,只要腰細一點就可以了。

打造時髦

金色、姜黃色、咖啡色是流行腰帶的主色調,流行指數也最高。但從實用角度分析,黑、咖啡色或帶點金色的腰帶會更實戴。帶有假寶石類裝飾的腰帶比較適合牛仔類、豹紋圖案及面料較硬的時裝褲。腰帶的色彩最好比裙子或褲子深一點,這樣更容易束出理想體型。與上衣同色的搭配,也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種和諧方式。

假面騎士

幾乎所有的假面騎士變身都要用到腰帶(也有如J和真之類的例外),腰帶和摩托都被視為是假面騎士的象徵。

腰帶的搭配技巧

腰帶更重要的是裝飾作用。

男士的腰帶一般比較單一,質地大多是皮革的,沒有太多的裝飾。穿西服時,都要扎腰帶;而其他的服裝(如運動、休閑服裝)可以不扎。夏季只穿襯衫並把襯衫扎到褲子里去的時候,也要繫上腰帶。女士的腰帶很豐富,質地有皮革的、編織物的、其他紡織品的,純裝飾性的場合更多;款式也多種多樣。夏天也是展示大家腰帶的多彩季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在選擇腰帶時的注意事項吧.

協調搭配

包括服飾款式和顏色,比如穿西服套裙一般選擇皮革或紡織的、花樣較少的腰帶,以便和服裝的端莊風格搭配,要是兩件或連衣輕柔織物裙裝時,腰帶的選擇餘地大一些;暗色的服裝不要配用淺色的腰帶,除非出於修正形體的需要。

體型搭配

比如個子過於瘦高,可以用較顯眼的腰帶,形成橫線,分割一下,增加橫向寬度;如果上身長下身短,可以適當提高腰帶到比較合適的上下身比例線上,造成比較好的視覺效果;如果身體過於矮胖,就要避免使用大的、花樣多的腰帶扣(結),也不要用寬腰帶。

場合協調

職業場合不要用裝飾太多的腰帶,而要顯得干凈利落一些;參加晚宴、舞會時,腰帶可以花哨些。

無論男女,扎腰帶一定要注意:出門前看看你的腰帶扎得是否合適,腰帶有沒有“異常”,在公共場合或別人面前動腰帶是不合適的;在進餐的時候,更不要當眾松緊腰帶,這樣既不禮貌,也不雅觀;如果必要,可以起身到洗手間去整理。

搭配方法

完美的腰線是打造女人S曲線的基本點,腰帶的點睛作用當然不容小覷。愈來愈時尚的腰帶彷彿已漸漸從“角落”里走出,發揮出越來越強大的時尚效力與潮流效果,或者作為點綴,或者作為整個造型的重頭戲,一身潮流時尚的裝扮有了腰帶的修飾,似乎更能散發出額外的時尚魅力。更多金屬元素的運用、鏤空手法、材質的多變來詮釋新一輪硬朗和極簡風潮,而實用的束腰、優化身材功能早已被它玩轉得游刃余。

搭配法則:

對於女性來說,腰帶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跟褲裝搭配的飾品,最重要的是它有很好的塑身作用。但是也不是隨便就能搭配好,女士腰帶搭配還是要講究法則的。

A寬的,吊在胯上的腰帶對任何人都適合。

B皮的薄細腰帶最適合骨感的女人,但它十分能夠體現女人的小蠻腰——如果你有的話。

C記住腰帶是給你起畫龍點睛的作用的,而不是讓人看起來像舉重運動員。

D如果腰型不是很好,不要用太耀眼的腰帶,這樣會讓人注意到你的不足。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跟服裝色彩整體相配,如果你是藝術家就另外一回事。

E不要扣到最後一個扣眼!你的腰帶應該扣在中間的扣眼。如果不行的話,只說明這條腰帶的尺碼不對。不要將襯衫塞到低胯腰帶的裡面。讓大襯衫的下擺蓋過腰帶,或者讓短襯衫的下邊停留在腰帶上面幾公分的地方。保持“硬體”的統一:銀色的腰帶扣和銀色的首飾配,等等。如果你戴“長繩”腰帶,或者是腰帶一頭有流蘇和其它什麼墜下來的裝飾,一定將垂下的部分放在身體的一側。

顯曲線搭配

第一類:細腰的人

細腰的人挑選腰帶時,在身材調整方面會比較寬泛,沒有那麼的挑剔。但骨架小且特別瘦的人搭配腰帶時,不宜再去強調腰的纖細了,適宜將腰帶搭配在胯部。身材比例標準的人,選擇腰帶時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跟個人的整體氣質則緊密相關,風格的搭配其實會更重要一些。

第二類:腰段較胖

腰胖的人搭配腰帶是不一樣的戴法,要注意不應單獨把腰帶全部露在外面。腰胖的人一般會有一點小肚子,所以可以選擇搭胯一點的腰帶,讓腰帶稍微搭在小肚子最高的地方,要注意的是腰帶扣一定是要有裝飾的效果,可以是漂亮的蝴蝶結,可以是一朵花等等。另外,一定要有件外套,可以是大毛衣開衫,可以是小西裝外套等等,外套的作用是把腰帶兩側的視覺效果拿掉,這樣從正面看的時候只能看到中間的這一塊漂亮的皮帶扣,可以起到視覺的轉移效果。

第三類:腰身較長

腰身較長的話,腿的比例會相對短一點,而上身的比例會長,可用闊邊皮帶強調腰部,顏色則要配合上身衣服。

第四類:腿超長

適合將腰帶搭配在胯的位置,可以調整身材比例的視覺效果。

第五類:胯寬的人

胯寬的話,避免過細或過寬的腰帶,要選擇寬度適中,款式簡單優雅腰帶,古怪腰帶不宜。在搭腰帶的時候,如果寬窄過細和過寬,都會成為一種沖突,過寬它帶來的問題是容易把腰顯得瘦,過細容易使它跟胯的對比顯得胯更寬,所以最好選擇寬度適中的腰帶,大概三、四公分的樣子。胯寬的人適宜將腰帶搭在胯上接近肚臍的位置。如果外面再加一件外套,只露皮帶扣,效果會更好。註:不要將腰帶垂搭在胯上,這樣反而會強調了胯寬,也不要系在腰部較細的位置上,這樣則會顯得胯更寬。

第六類:身材矮小

⑷ 為什麼夏天穿深衣衣服上有花印

為什麼夏天穿深顏色的衣服上面有花葉呢?因為夏天出的汗多,汗水把衣服打濕了。幹了以後就會有花印的。

⑸ 古代女子衣服都穿幾層分別都有哪幾層

商周時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說文解字》說:"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上是裙,而不是褲。金文中常見有周天子賞賜給臣下"赤芾"的記錄。"赤芾"是一塊紅色的布,系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後世稱為蔽膝。華夏族的習俗是束發的,發髻要用笄別住。商代遺址中出土過許多骨質的發笄。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衣服是右衽窄袖、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襟、裾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以帶束腰。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衽長褲,革帶皮靴。趙武靈王把胡服引進中原,這對戰國秦漢時期華夏族服裝的變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做深衣。《禮記·深衣》孔穎達正義說:"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深衣。"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貴族以冕服為禮服、深衣為常服,平民以深衣為吉服、短褐為常服。深衣連衽鉤邊,穿時要束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故稱紳士或縉紳。皮帶已經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和環相連接,叫做鉤絡帶或蹀躞帶。皮帶上可以懸掛或佩帶刀劍、弓箭、印璽、荷包等各種物件。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襯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後來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代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袴。"這是因為襦和�都是內衣,儒家崇尚儉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綢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六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兩只褲腳管,上端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袴。《釋名》曰:跨也。兩股各跨別也。"袴是內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勞作時穿短衣,則袴內要系一兜襠布,就像日本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車圖》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褌。褌短如牛鼻,俗稱犢鼻褲。司馬相如帶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壚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男子的外衣亦統稱為袍。袍身長大的下擺叫袂,袖子寬松。緊窄的袖口叫祛。袍有襯里,是夾衣。單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兩種,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著時包裹身體行動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 褕所取代了。女子穿連體的深衣或者分體的襦裙,漢代女裝的式樣與男裝差別不大。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演化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鑽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商周服飾(約公元前16世紀~前771年) 的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由於紡織技術的進展,絲麻織物已佔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戰國時期織綉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成為趨勢。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綵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接,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次於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的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

秦漢服飾(公元前221~公元220)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張騫[qiān]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餘種。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漢初統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訓,對農民採取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無太大改變,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襲秦制。直至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備的規定。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綉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綉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舍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享受這種美。」

魏晉南北朝服飾(220~589)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大紅〕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後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於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鮮卑族北魏朝於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後,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製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仍然按照本族的習俗穿著,後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

中原人民的服飾,特別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飾特點,衣服的形式適體。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這個時期的服飾,可以參鑒《洛神賦》、《列女傳》等圖卷。

北朝的服飾,以合身的褲褶裝、短袍衫,各式的靴子為特點,服裝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婦女的服裝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種花冠為點綴,進而導致宋代的鳳冠定製。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烏紗帽的翅是平直的〕,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ō,古代士子、官紳穿的長袍便服,也指僧道穿的大領長袍〕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各自發揚民族傳統的發展軌跡。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胡服,領間刺綉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遼金政權考慮到與漢族雜處共存的現實,都曾設「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漢人,對漢族官員採用唐宋官服舊制。契丹、女真男服因便於行動,也為漢人採用。

元代衣服與周代近似,衣袖較緊、窄,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造型像百褶裙。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於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後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蒙族入關以後,除保留本民族的服制以外,也採用漢、唐、金、宋的宮廷服飾,如天子的通天冠和絳紗袍,百官戴梁冠、青羅衣加蔽膝是朝服和冕服等形制,漢族的公服也為通用服式。

明清服飾(1368~1911)

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綉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民間用紐扣是受八旗兵的甲衣影響,同時也受到國外商品輸入的影響,因此逐漸在衣服的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