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君王上朝时戴的头饰有什么寓意,它叫什么
那种帽子叫冕冠,前后各有12旒。汉朝的时候最兴这种冠。曹操是东汉末年,时代应该是不错的。
冕板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用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称“玉藻”,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后来玉藻也有用白珠来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干,即胎架,后来改用竹丝、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状胎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纽,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插结。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
『贰』 皇帝的帽子叫啥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2)汉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叁』 求解《汉武大帝》里汉武帝带的这种帽子叫什么(不是刘氏冠,长冠,通天冠,也不是爵弁,周弁)
古代帝王百官祭祀时都戴冠冕,以冠冕的梁数和旒(礼帽前后的玉串)的多少作为识别。皇帝戴平冕,也叫“平天冠”,垂白玉珠十旒。又叫“通天冠”、“平顶冠”。
『肆』 汉朝带的帽子叫什么
冕冠 吉礼(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
爵弁 吉礼;冠礼三加
韦弁 兵事
皮弁 视朝,鹿皮为之;冠礼再加之冠
冠弁、缁布冠、玄冠 田猎,一种委貌冠;冠礼初加
通天冠、远游冠 天子诸王之冠,前有山,展筩为述
进贤冠 文官之冠,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
笼冠(武弁)、惠文冠 武官之冠,以璫饰首.前摇貂尾
幞头、乌纱帽 公卿常服配之
『伍』 汉朝皇帝在祭祀时戴冕冠,上朝时带啥冠
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
通天冠,也称高山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楚庄王通梁组缨似通天冠,秦时采楚冠之制,为乘舆所常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陆』 汉朝古装中男的戴头上的叫什么
“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
『柒』 古代皇上头上带的东西是什么
那种帽子叫冕冠,前后各有12旒。汉朝的时候最兴这种冠。曹操是东汉末年,时代应该是不错的。
冕板以木为体,上涂玄色象征天,下涂纁色以象征地。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用五彩丝绳为藻,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故称“玉藻”,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后来玉藻也有用白珠来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干,即胎架,后来改用竹丝、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状胎架,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纽,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插结。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 。
『捌』 我看汉朝皇帝戴冕冠很威风哟!为什么宋朝与明朝皇帝不戴冕冠呀!
其实都戴的,只不过这东西太沉了而且遮挡视线不太方便,所以后来一般都只是在祭祀封禅之类的大型场合下才会戴
宋朝 以后皇帝在正式场合也是冠冕旒的。有准确记载的是自周开始用,当时天子冠、诸侯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数目上有区别,分别是天子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由于以后的朝代不再用分封制,而用郡县制,故只有天子才能戴此冠,经秦、汉、隋、唐、宋,至明一直是皇帝的标准的最高级别的礼帽,中间小有改动,但大体不差。
冕旒本身是对天子的约束,要求天子要镇静不浮躁,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等。天子也不可以胡作非为,否则会有伊尹周公出现。周秦汉唐的宰相也可以与天子坐而论道。
宋朝开始废除了宰相坐而论道的权利,宰相的行政权被副宰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被枢密使使用,宰相的财政权被三司使分走。宰相人选常常三正二副或二正三副,在加上枢相和计相,达到七人之多,后来的明清废除宰相。皇帝更加无法无天了,当然不需要冕旒了
自周开始用,当时天子冠、诸侯冠和大夫都戴此冠,只是在旒的数目上有区别,分别是天子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
从秦开始的朝代不再用分封制,而用郡县制,故只有天子才能戴此冠,经秦、汉、隋、唐、宋,至明一直是皇帝的标准的最高级别的礼帽,中间小有改动,但大体不差。
『玖』 刘邦显贵后为何成天戴一顶旧竹皮帽
刘邦对自己的仪容很有要求,平常戴的帽子,是找人定做很有个人特色的竹皮帽。
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受到历史的赞扬多于批评。
用今天的话说,刘邦是从草根到开国皇帝最成功的人。
当他看到秦始皇巡视时,大喊:“丈夫应该是这样的!”当时,他们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
刘自创王冠
刘邦定都长安后,曾率部队为他平反。他路过沛县,短暂停留,与父亲和乡亲们见面。
他一方面邀请父亲和乡亲们和兄弟们一起喝酒喝酒,另一方面还招募了120名青少年教他们唱歌。我亲自拍打伴奏,唱着:风在吹,云在飞,魏家海在回故乡,安第斯战士在四面守卫。刘邦是活跃气氛的大师。他带领年轻人一起唱歌。当他到了情感的地方,他留下了两行眼泪。他感慨地说:“当你想起家乡,你会感到悲伤。我要以沛县为我的唐母城,免税。”
作为一个皇帝,唐母城以金口玉言免征赋税和劳役,这是当地人民的一大荣誉和喜悦。长辈们更是对刘邦心存感激,口口声声称赞他。当然,青年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刘邦自己教的民谣,向人民传达了刘邦维护世界统一稳定的决心。
『拾』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10)汉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