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动画设计的说明书!!
与一般影视制作类似,迪士尼长篇动画制作流程大致有三部分:
●「前制作」,主要是创意设计。
●「制作」,则是真正动手实际执行。
●「后制作」,则是整理、合成、修订所有的要素及善后的工作。
一、点子
动画的制作由构想点子开始。以迪士尼为例,若提案人非迪士尼内部员工,首先必须先找一个经纪人,帮忙处理法律上的问题,因为交涉 的过程可能会引发许多的法律争议。以《花木兰》(Mulan)为例,花木兰女扮男装到军中所用的假名「花平」(Fa Ping),刚好跟美国一家高尔夫球公司的名字「Ping」相似,这家公司便利用这样的情形,控告迪士尼盗用他们的店名,想籍打 官司来赚钱。因此像迪士尼这样的大公司对法律问题格外小心,不轻易接受外面个人提案。透过经纪人把剧本送给公司,对双方都有好处 ,一能保障公司法律上的安全,同时也维护著作人本身的权益。
另外就迪士尼公司内部而言,构想来源的途径有三种:
●由主管阶层下达行政命令(executive decision):像《狮子王》(The Lion King)就是在总裁一声令下,认为现在应该拍摄一部类似《小鹿斑比》(Bambi)这种片子这样的想法之下促成的。制作群以《 小鹿斑比》为跳板,加上了莎剧《哈姆雷特》(Hamlet)的故事结构来进行:主角狮子辛巴(Simba)在痛失父亲,自我放逐 后,重新找回了自我。
●公司年度「敲锣秀」(Gong Show):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安排一个场合请公司要人,包括总裁、董事长和其它高层人士,坐成一排,然后让每个想要介绍自 己构想的人,利用自己设计好的海报或草图,在五分钟内介绍自己的故事大要。场内有一个大锣,五分时间一到,「匡~~」的一声就换 下一位。《赫克力士》(Hercules)就是这样被选上的。
●由公司内部的「创意执行」(Creative Executive)部门发想:这是最常发生的情况,由大约七人组成的创意执行部门搜集世界各地的童话、传奇、民间故事,或研读 坊间出版的儿童读物,及外面送进来的剧本。每隔一阵子向公司主管们报告,介绍值得拍成动画的构想。《花木兰》就是这么来的。
以上这些管道相互运作、交集,一部片子往往很难界定是从哪一个特定管道构思来的。
二、故事大纲
有了构想点子后,公司会请剧作家先写出「故事大纲」或「本事」(Treatment)。像《花木兰》,起因是因为公司高阶主管想 要拍一部以东方为背景的故事。因为那是迪士尼从未触探过的题材,况且对西方人而言,东方富有炫丽神秘的色彩,会很吸引人。因此创 意执行人员就开始寻找,起初考虑过一个名叫《中国娃娃》(China Doll)的故事,可是内容不过是类似《西贡小姐》、《蝴蝶夫人》等好莱坞已经炒烂了的白人男性沙文主义冷饭,了无新意,所以后 来就放弃了;这时正好有位创意执行人员认识一位正在编辑世界民间故事的作家,公司就接受他的建议,采用了《花木兰》。因为《花木 兰》的故事有趣,而且女主角性格具时代意义,跳脱传统东方女性柔弱服从的刻板印象,更符合了迪士尼近年来在题材挑选上,想掌握时 代潮流的企图。
三、剧本
接下来的分工,首先是拟定「剧本」(Script)。迪士尼动画跟真人电影不太一样,它承传了喜剧及默剧的深厚传统,强调肢体语 言的视像表演方式,因此比较不适合对白特别多的剧本。动画的角色关系及情节都应尽量以视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是用讲的。比如描 写一个生气的人物,使其捶胸顿足、张牙舞爪,要比说一句「我好生气啊!」更来得传神有趣,这样才是发挥动画的长处。一个好的动画 剧本要能够从视像的角度来写作,动画剧作家与故事画师频繁的互动更是重要。
四、故事板
和剧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故事板」(Storyboard)。以前拍电影、拍动画没有故事板,大家拿起摄影机就拍了。故事板是迪 士尼最先发明的,它就像是一系列的「连环图画」。漫画书上的每一格排出来大概就是一个故事板。在还没有正式制作时,藉此可以看出 整个故事的走向。故事板上有许多「故事草图」(Story Sketches),草图底下写着对白。故事画师(Story Artists)们就像说唱艺术家,对照着故事板,用声音、表情,演说出故事内容(Pitching),希望观者能感受到故事板 里的戏剧性,进一步说服台下的导演、制片采用其构想来制作。同一场戏往往会经过两三个画师的手,有时则会出现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透过导演、制片、画师们充分讨论后,定下确定的版本。迪士尼讲究分工合作,一部片子需要集众人之力才能完成,动画长片的制作结构 庞大,需要很多脑力激荡,制作故事板可方便大家研究讨论。在此时找出故事的毛病,可以避免制作时,时间、金钱无谓的浪费。一般的 电视动画,故事板只要导演看过,觉得可以就行了。
一个故事画师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充分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及角色间的情感关系,然后依此为动力来铺陈情节。以《花木兰》为 例,若是剧情按照一般说法:花木兰假扮男装,出现在她父亲面前,欺瞒过他后,父亲就让她去从军打仗。这样的剧情铺陈只是照本宣科 ,缺乏角色深度,没有情感,没有从人物的内心去思考人物对这种情境该有的反应。花木兰的故事以人情推想,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上战 场,除非她父母亲不关心她的死活,否则一定会很紧张,会拼命去阻止,使她无法成行。故事画师要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来思量故事情 境,这样才能深刻地刻划人性反应,这样的剧情推演也才合情合理。因此,迪士尼的花木兰半夜不告而别,与一般流传的故事不相同。
迪士尼动画魅力的关键不仅在剧情的铺陈,更重要的是「角色塑造」(Characterization)。一切人物角色从内心出发 ,这就是为什么迪士尼的角色看起来都很真实,像是活生生的人物,而不是图画。《花木兰》片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调皮可爱,活泼有 性情的邻家女孩,而不是一张卡通画。长久以来,迪士尼动画以此致胜,而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一贯手法,那就是要创造出有个性、有魅 力的「明星」角色。
为了更全盘看出故事走向,也可以在一块板子上按顺序排出书写的「情节重点」(Story Beats),或在其上画出情绪起伏及高潮位置的曲线,这样可以帮助故事画师了解场景的相对张力。
五、视像开发
除故事板外,使故事具象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像开发」(Visual Development),也就是国人一般所谓的「美术设计」,只不过迪士尼更注重设计过程的自由度及宽容性,强调多样、变化、 发展,故此名之。这部分工作是在前制企划阶段中,把文字剧本里所有视觉影像的部分诠释出来,从整体风格、人物设计、造型配色、道 具布景设计、气氛营造到色彩规划,都是视像设计的工作内容。
视像设计刚开始是很概念性的,也是画师创作最开心的时候。因这时候故事还没有完全定案,情节还很模糊,因此每个视像设计师有很大 的自由度,可以凭个人的感觉及想象力,去充分发挥。工作的范围并没有清楚的界定,角色、场景、色彩全包,每个人都像是图画故事书 的插画家一样,把故事的重点依自己喜好的方式「插画」出来,百花齐放,提供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导演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最后选择一 个美术方向,并决定各部门的领导,渐渐分工,缩小工作范围,大家朝同一个大方向进行。
人物设计
笔者在《花木兰》制片中的工作,就是人物设计的部分,是该片「角色设计美术总监」(Artistic Supervisor on Character Design),负责造型设计。为了之后让五、六百人画得和我一样,我必须要设想出一套角色设计的美术风格原理,让大家去依循。 以《花木兰》为例,「S弧线」是整个风格的关键,像是古代人物画勾勒法里的「游丝描」,这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中发现的一个可以运 用在动画上的元素;中国古代神佛雕塑,特别是佛手,更是我的灵感来源。这样的S弧线有一种优雅、行云流水的美感,特别适合用来描 写中国古代人物服饰。S弧线是《花木兰》线条处理的基准,线条之间的平面空间则由相切的「三角楔子」来规范,《花木兰》人物美术 原理在此不多谈。而对于电影的整体风格,部门设计师的共识就是要能「简练而具诗意」,因此从人物到场景设计都企图以最简练的造型 、用色,精准捕捉东方绘画中留白、线条疏密对比的艺术精髓。
所有主要角色设计搞大致出来之后,设计师与每个角色的负责动画师来回修整造型,使在不失去原设计风味的前提下,让造型更容易为动 画师个人所掌握。
角色设计到最后阶段,必须作「造型表」(Model Sheets)。造型表上有人物的各种角度、表情及姿态,有助于统一动画师作画。造型表一日至案下来,经导演核准后,就尽可能不 再更动。
在此之后则进行造型配色,由设计师、美术指导与「色彩风格师」(Color Stylist)依据角色个性,构想色彩概念来执行。比如花木兰相亲的粉红衣裳,就是用来与后花园里那朵晚开的粉红色木兰花相对 照;三结义兄弟老姚、小林、金宝,则依据性格,分别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变化而成。
人物造型确立之后,还要将主要角色并肩排列出来,让大家知道他们的「高矮大小比例」(Size Comparison或 Line.up),构图师尤其需要这个资料。从比例图也可以看出迪士尼动画造型中很讲究的形状(shapes)设计变化;以《花 木兰》为例,比如金宝是圆形,老姚是方形,小林是三角形等等。每个造型都要有它独特的形状,而且形状要有明显、对比的差异,同时 要能反映角色个性。一个成功的造型设计,即使人物全部涂黑成剪影,应该还是可以看出谁是谁。
接下来,雕塑师会根据平面的造型表,塑出造型一致的立体「泥人」( Maquette),它主要的功能是帮助动画师作画。因为造型表是平面的,有时一些比较特别的角度,譬如说是从下巴往上看的脸面 ,可能就会不知道怎么画,或画起来没把握。有了这个泥人,就好象随时有个模特儿在一旁,动画师可以对着泥人,画出困难角度,对动 画师的帮助很大。这些泥人像上彩后,也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场景设计
场景的风格及设计要与人物角色相互搭配,由「美术设计师」(Proction Designer)根据情节故事发生地点,大致绘制设定出来,再与「美术指导」(Art Director)、「构图组长」(Head of Layout)及「背景组长」(Head of Background)共同监督执行。美术设计师必须设想出一套美术风格原理,让构图师及背景师依循;每一场布景的一草一木,一 砖一瓦,空间处理都按此原理绘画。比如像《花木兰》,为了捕捉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虚实对比的风格,布景使用了大量的简单色块, 画面除了焦点处的细节有清楚的定义之外,其它部分大多把它打成蒙蒙胧胧的写意色彩,留给观众自己联想的空间。
迪士尼画师喜欢在设计图里开点玩笑或留下一些足迹,比如在《阿拉丁》(Aladdin)片尾,坏蛋得势后,皇宫满仓金银珠宝中, 观众若停格注意看,就会发现有烤面包机、米老鼠手表、回力球等等不应该出现的东西。而我们则在《花木兰》家庙石碑上的铭文,用篆 书把企划同仁姓名放上去,这真是是给我逮到机会,让我们的姓名与迪士尼影片一样,永垂不朽。
●色彩剧本
剧本有文字剧本,在视像设计里则有所谓的「色彩剧本」(Color Script),色彩剧本是一连串的彩色场景画稿,由「美术指导」或「背景组长」在整出戏故事板里择取一系列关键的「故事草图」 缩小后,根据剧情的情绪及气氛需要,设定场景切换的色彩组合。像花木兰相亲前梳妆打扮的这场戏,希望给人清新的感觉,美术指导就 指定比较粉色调的色彩,背景画师就依此作画。另外像木兰在受训时的那场戏,到最后背景都变成橘红色,就是因为要给人一种热血奔腾 的感觉。还有那场烧毁村庄的戏,为了突显戏剧性,而用红、黑两个强烈的颜色,作出一个带杀气而且血腥的色彩对比。
依据色彩剧本,也可以决定从一场景切换到另一场景的色调,是要强烈对比,还是要流畅和谐。色彩左右了观众潜意识情绪的变化,使用 色彩剧本,可以全盘掌握其起伏。
六、声音
这个部分由片厂的「声音部门」(Sound Department)负责,工作包括人物配音、音效、歌曲及配乐。
●配音
部门中的「配音选角总监」(Voice Casting Director)负责寻找适合故事角色的配音员及演唱者。这部分必须和角色的造型设计及角色的个性密切配合,比如说,把一个可 爱的小女孩配上天真甜美的声音,使其声如其人;或把一个个性善良的大胖子一反常态地给配上尖尖细细的声音,以制造反效果;或是像 《花木兰》中,三结义的「老姚」,长得像张飞,配上电影演员哈维.法尔斯坦(Harvey Fierstein)沙哑草莽的声音,就很符合老姚的个性,是很成功的例子。
在角色配音上,迪士尼采用「先期录音」的作法,有别于台湾或日本动画的「事后配音」。迪士尼是先录完声音之后,动画师再根据声音 的音轨作动画,这样人物和声音才会对嘴,表情也比较好抓,如果像日本动画,先画了之后,才找配音员配音,这样的作法,在情绪的衔 接上往往会有瑕疵。比如人物说一句话,要是时间长短没控制好的话,就会发生人物嘴巴还在动,但是话已经说完的窘境,因此配音员就 被迫额外去发想一些不合情境的台词。
「先期录音」在配音录制好之后,「读音员」(Sound Reader)在机器上把音带上的台词声音音节及轻重分解出来,标示在一张称作「律表」、「曝光表」或「拍摄表」(Exposu re Sheet,简称X—Sheet)的纸上。律表上面的纵线代表层次,而每一横长条则代表影片的一格,每八格是一段落,两段是一呎 (35mm影片),三段的话就是一秒,二十四格。把每个音节都分解开来之后,动画师再按照音节去画嘴形。这就是为什么迪士尼的人 物讲话绝对生动对嘴。录音时,导演和动画师一定要在场,他们必须跟配音员沟通,告诉他们要的是什么样的情绪。比如,一句简单的「 不!」,情绪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表情,全看导演怎么要求。
●歌曲
歌曲是戏剧中表达内心情感的另一利器,尤其是令人一听不忘,可以朗朗上口的好歌。迪士尼动画片这十几年来以百老汇「音乐剧」(M usicals)的形式崛起,歌曲更是到处都是。不过,歌曲一定要能很自然地切入情节,不唐突,并且推动情节;填词更要切合角色 情景,不能只是为歌而歌,否则就会使整个剧情停滞下来,变成「演唱会」,而破坏了戏剧张力。如果配音员和歌者不是同一人,那么更 要找到一个音色相当的歌者来搭配。迪士尼一般会寻找具知名度的作曲、作词人来写歌。
●音效及配乐
在前制阶段只暂时使用坊间可以找到的音乐和音效资料运用。当然,「声音部门」此时也正积极地寻找适合的电影配乐作曲家。人物配音 、音效、歌曲及配乐在此时先做简单的混音,以供故事影带使用。
七、故事影带
到此阶段就进入动画制作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一般国内动画界常省略,或没有好好利用的部分——「故事影带」(Story Reel)。故事影带与一般业界所谓的「莱卡带」(Animatic或 Leica Reel)其实是一样的。「前制编辑部」(Development Editorial)将故事板上的故事草图一张张扫进计算机里,配上对白(有时画师们会被临时抓去做背景人物配音)及简略的音效 、配乐,以影片或录像带的形式剪辑而成故事影带;就是把故事板加上「时间」的要素。将先前平面的构想,透过故事影带,更进一步更 精准地来拿捏片中情节的时间性(Timing)及起伏。
当制作群大家一起看故事影带时,就可以清楚看出故事有没有瑕疵。尤其是放映给非制作群观众看时,因为他们的立场客观,有新鲜感, 可以更忠实地反映片子的效果好坏。如果片中一个有意制造笑料的地方没有人发笑,那就知道不对,要考虑是否笑料不够,或是发生的时 间点不恰当,或是根本就需要剪掉重做。透过故事影带,在前制作时就找出故事问题解决,可以避免日后制作时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这 部分对动画片尤其重要。
故事影带里的故事草图往后会随制作进度,一场景一场景渐渐地为草稿动画所取代,然后动画也渐渐地被上色完成的场景所取代,一步一 步地演化成最后的动画影片。声音部分也一样地演化成最后的结果。
八、工作本
长片制作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工作本」(Workbook),这是更进一步设想的故事板。先前故事板中的都是草图,并无清楚的 运镜及背景细节资料,只有人物的作表(动作及表情)。到了工作本阶段,会加入电影视觉语言,如运镜及摄影角度的变化等等去强化戏 剧张力。在电视动画制作里,故事板和工作本是同一个东西,没有分别。
「前制作」是工作中最有乐趣的部分,企划部里到处充满了笑声、乐声、读书声;若安静无声,你就知道片子碰到瓶颈,或出了问题。
到此,「前制作」的部分告一段落,有了最后设定的色彩、造型表、工作本,这些都是未来制作的蓝本,以下的「制作」作业全部以此为 准。
2. 程灵素的命运
金庸笔下才子佳人无数,也在读者群之间造成无数轰动与讨论。其中笔者最喜爱的女性角色之一,却似乎鲜少成为津津乐道的对象。
这个角色便是「飞狐外传」里,「毒手药王」的关门弟子程灵素。
程灵素这个角色有三个极端的特色:首先她的机智深沈,这一点与黄蓉、周芷若、赵敏等相较,丝毫不遑多让。然而程灵素的下场和后面这几位女主角比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飞狐外传」中,程灵素非但没有得到胡斐的心,眼睁睁地看着他把心给了袁紫衣,还为了他赔上性命。乍看之下,悲剧的原因在於她本身所拥有的、其他几位所没有的特色:她的容貌平庸、加上她的宅心仁厚。
程灵素的相貌是这样的:
******************************************
……那村女抬起头来,向着胡斐一瞧,一双眼睛明亮之极,眼珠黑得像漆,这麽一抬头,登时精光四射。胡斐心中一怔:「这个乡下姑娘的眼睛,怎麽亮得如此异乎寻常?」见她除了一双眼睛外,容貌却是平平,肌肤枯黄,脸有菜色,似乎终年吃不饱饭似的,头发也是又黄又稀,双肩如削,身材瘦小,显是穷村贫女,自幼便少了滋养。她相貌似乎已有十六七岁,身形却如是个十四五岁的幼女。(「飞狐外传」,第九章,毒手药王)
******************************************
胡斐虽然不至於以貌取人,然而他认识袁紫衣在先,何况袁紫衣容貌不俗,倾心之下,要移情於程灵素这样的女子自是不易。
爱情上的不能满足自然是悲剧成分之一,但程灵素的致命之处却在她的宅心仁厚上。最后一个章回「恨无常」,笔者个人以为实是整部书乃至於金庸全部作品里极为出色的桥段。
程灵素与胡斐在小屋中撞上「毒手神枭」石万嗔与师兄师姐一干人,为争夺传说中的「药王神篇」而斗智斗法。程灵素一度大占上风,却因一时不察,情势陡变:
******************************************
……程灵素道:「两位若是相信新师父的话,那麽这三粒丹药原是用不着了。」说罢便要收入怀中。慕容景岳急道:「不!小师妹,请你给我。」薛鹊道:「多谢小师妹,从今而后,我二人改过自新,重做好人。」低头走到程灵素身前,取过三枚丹药,突然身形一晃,怒喝:「石万嗔,你好毒的……」一句话未说完,俯身摔倒在地。
程灵素和胡斐都是大吃一惊,没见石万嗔有何动弹,怎地已下了毒手?程灵素弯下腰来,翻过薛鹊身子,要看她如何被害,是否有救,刚将她身子扳转,突然右手手腕一紧,已被薛鹊抓住。程灵素知道不好,左手待要往她头顶拍落,但右手脉门被她抓住,全身酸麻,竟是动弹不得,薛鹊右手握着短刀,刀尖已抵在程灵素胸口,喝道:「将『药王神篇』放下!」程灵素一念之仁,竟致受制,只得将「药王神篇」摔在地下。(「飞狐外传」,第二十章,恨无常)
******************************************
换做归附张无忌与明教的赵敏,或者也会有类似下场;若是黄蓉、周芷若之辈,或者仍在剿灭中原武林门派期间的赵敏,无论如何不会吃这层亏,只因为这几个角色的自我防备之心极强,往往先虑己再虑人,不似程灵素仁道。
程灵素与石万嗔、慕容景岳、薛鹊一干人最后的话锋相对,语语双关,叫人击节;然而气氛过於诡异,又令读者喘不过气来。比起其他桥段上情绪与话题上的直来直往,笔者以为这一个段子极具中国式诡辩的艺术感,更包含远远超越一般武打场面的正邪相对、生死抉择。
******************************************
……那知石万嗔下毒的手法快如电闪,慕容景岳念头尚未转完,两般剧毒已沾掌心。但见一红一青的薄雾片刻间便即渗入肌肤,手掌心原有那层隐隐的青绿之色,果然登时不见,已跟平常的肌肤毫无分别。
石万嗔欢叫一声:「好!」伸手便往程灵素手中的「药王神篇」抓来。程灵素竟不退缩,只是微微一笑。石万嗔五根手指将和书皮相碰,突然想起:「这丫头是那贼秃的关门弟子,书上怎能没有机关?」急忙缩手,心中暗骂:「老石啊老石,你若敢小觑了这丫头,便有十条性命,也要送在她手里了。」
慕容景岳掌心一阵麻一阵痒,这阵麻痒直传入心里,便似有千万只蚂蚁同时在咬啮心脏一般,颤声叫道:「小师妹快取解药给我。」
程灵素奇道:「咦,大师哥,你怎会忘了先师的叮嘱?本门中人不能放蛊,又有九种没解药的毒药决计不能使用。」慕容景岳一听此言,背上登时出了一阵冷汗,说道:「鹤顶红,孔……孔……雀胆属于九大禁药,你……你怎地用在我身上?这不是违背先师的训诲麽?」
程灵素冷冷地道:「大师哥居然还记得先师,居然还记得不可违背先师的训诲,当真是大出小妹的意料之外了。那碧蚕毒蛊是我放在你身上的麽?鹤顶红和孔雀胆,是我放在你身上的麽?先师谆谆嘱咐咱们,便是遇上生死关头,也决不可使用不能解救的毒药,这是本门的第一大戒。石前辈和大师哥、三师姊都已脱离本门,这些戒条,自然不必遵守。小妹可不敢忘记啊。」(「飞狐外传」,第二十章,恨无常)
******************************************
有兴趣的朋友,尽可参考原着,一览全文。
这里想探讨的话题,要回到开始的论述:胡斐不爱程灵素的原因是什麽?
提到程灵素这个角色的三个特点,笔者个人以为,胡斐不爱程灵素的最大原因,正是因为程灵素太聪明。
聪明到胡斐觉得自己比不过她。
袁紫衣武艺高强,智谋却是平平,况且武功也不一定强过胡斐。程灵素武功只是普通,然而一身使毒本领委实可畏可怖,更重要的,除了她对自己有情,胡斐根本猜想不到她的心思。这样的隔阂,加上大男人的沙文主义作祟,他对程灵素的感情自然而然要退避三舍。
试着找例子支持笔者说法。且看「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选择香香公主而放弃了霍青桐,难道不也是这个原因?
******************************************
……一个是可敬可感,一个是可亲可爱,实在难分轻重。这时月光渐渐照射到了霍青桐脸上,陈家洛见她玉容憔悴,在月光下更显得苍白,心想:「虽然我们相互从未倾吐过情愫,虽然我刚对她倾心,立即因那女扮男装的李沅芷一番打扰,使我心情有变,但我万里奔波,赶来报讯,不是为了爱她麽?她赠短剑给我,难道只为了报答我还经之德?尽管我们没说过一个字,可是这与倾诉了千言万语又有甚麽分别?」又想:「日后光复汉业,不知有多少剧繁艰巨之事,她谋略尤胜七哥,如能得她臂助,获益良多……唉,难道我心底深处,是不喜欢她太能干麽?」想到这里,矍然心惊,轻轻说道:「陈家洛,陈家洛,你胸襟竟是这般小麽?」又过了半个多时辰,月光缓缓移到香香公主的身上,他心中在说:「和喀丝丽在一起,我只有欢喜,欢喜,欢喜……」(「书剑恩仇录」,第十七回,为民除害方称侠抗暴蒙污不愧贞)
******************************************
在爱情的态度上面,胡斐和陈家洛确是颇有相似之处的。
最后想提一点,是程灵素的逝世。
程灵素因为替胡斐吸吮「七心海棠」毒血而亡,从写作的角度看,这又是个被用烂的老桥段。可能是对程灵素这个角色的偏好,反倒觉得写得脱俗。且看原因。
******************************************
……但一瞥眼看到慕容景岳和薛鹊的尸身,立时想起:「爹娘的大仇还未报,害死二妹的石万嗔还活在世上。我这麽轻生一死,什麽都撒手不管,岂是大丈夫的行径?」
却原来,程灵素在临死之时,这件事也料到了。她将七心海棠蜡烛换了一枝细身的,毒药份量较轻的,她不要石万嗔当场便死,要胡斐慢慢的去找他报仇。石万嗔眼睛瞎了,胡斐便永远不会再吃他的亏。她临死时对胡斐说道,害死他父母的毒药,多半是石万嗔配制的。那或许是事实,或许只是猜测,但这足够叫他记着父母之仇,使他不致於一时冲动,自杀殉情。
她什麽都料到了,只是,她有一件事没料到。胡斐还是没遵照她的约法三章,在她危急之际,仍是出手和敌人动武,终致身中剧毒。
又或许,这也是在她意料之中。她知道胡斐并没爱她,更没有像自己爱他一般深切的爱着自己,不如就是这样了结。用情郎身上的毒血,毒死了自己,救了情郎的性命。
很凄凉,很伤心,可是干乾净俐落,一了百了,那正不愧为「毒手药王」的弟子,不愧为天下第一毒物「七心海棠」的主人。(「飞狐外传」,第二十章,恨无常)
3. 巴黎晃遊者 THE FLANEUR—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怎么样
转载声明:本书评系转载,作者傅铿,发表于读书杂志2009年8月号。 巴黎怀旧 傅铿五月初的一个早晨,顶着舒适的阳光漫步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下城,笔者走进了一家名为迷宫的书店。我喜欢这家书店是因为店主的选书比较偏重于知识人的趣味。一进门,我就翻到了美国作家爱德蒙。怀特在巴黎生活了十六年后写成的《逛街人 – 漫游巴黎悖谬之城》(The Flaneur – 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一书。从书后的扉页上得悉,他从巴黎回美后住在纽约,就在书店街对面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作。怀特以逛街的形式 写了各种巴黎的遗闻趣事,走过并讲叙了各种很少有人去的书店,古董店和专业博物馆。然而令我兴致昂然的是,怀特以讲叙遗闻趣事的方式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巴黎人的肖像,乃至刻画了整个法国人的特有性格。 1. 引语 – 巴黎之谜 每一个巴黎访问者都会惊奇于巴黎恢宏的风景线:从贝聿民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到旁边的拿破仑所建群马拱门,再到香榭丽舍大道上的马尔利战马, 然后笔直一线通过协和广场直到凯旋门,连同远处隐约可见的大拱门(Grande Arche),这一景致似乎是出于同一个城市规划者在某一时刻的灵感。而实际上巴黎的这条風景线是经过几百年时间,无数代人的不断努力而形成的。其中拿破仑一世的建设,拿破仑三世通过豪斯曼伯爵在1853年的巴黎重建,以及1980年代密特朗总统的大规划,都是巴黎城市建设中的里程碑;而且其中每一个微小的改建都经过了专家无数的辩驳论证,然后由最高统治者拍板而定的。笔者只在巴黎住过三个晚上,然而在这蜻蜓点水式的三日游中,你不能不感受到巴黎市镇建设的气魄和辉煌。所以怀特劈头就说,“巴黎是一个大城市,就像伦敦和纽约是大城市一样;罗马则是一个乡村,洛杉矶是一组乡村;苏黎士可说是一个死水之城(Backwater)”.同笔者所去过的罗马和伦敦相比,巴黎要显得更加有气势,而且壮观而秀丽。 然而读完本书的前十页,读者就会感到巴黎恐怕是一个十分奇特,乃至充满悖论的社会。人人都知道,法国人从十八世纪起就把“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号喊得响彻全世界;有趣的是,巴黎人一共造了三座留传至今的“自由女神像”,其中最宏伟的一座于1886年送给了美国,耸立在纽约赫德逊河口的自由岛上(连座基约有相当于44楼之高),成了美国自由的象征;另一座则耸立在巴黎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其形象和大小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相比,可谓相形见绌了。还有一座复制品据说是坐落在塞纳河左岸的卢圣堡公园之中,离先贤祠不远。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巴黎人如此“热爱自由”,直到最近却还没有法制上对人身自由的最基本保障:即公民不可被拘留48小时以上而不受起诉(所谓“habeas corpus”)。如果一个法官认为嫌疑人所说的比他知道的少,无辜的公民可以被几个月乃至几年扣押在拘留所里。与此相反,1943年,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让。热奈(Jean Genet)因惯窃罪而受审,如被判有罪的话将终生监禁。可是另一位当时更有名的作家让。柯克托(Cocteau)到法庭作证说,“热奈是一个象兰波(Rimbaud)一样的天才”。热奈居然因此获释了。马维。戈兰说,法国法官“ 有自由拘押你直到你改变主意。如果你被证明是无辜的,你也无任何凭据对抗法律。尽管防卫性拘留使你失去了工作,你的家庭和睦以及名誉,你甚至不能为得到象征性的一法郎伤害赔赏而起诉。”(第5页)。 巴黎是以其自由知识份子而闻名世界的。当年(1898)作家左拉以一篇“我控诉”的譤文(致法国总统公开信)蔚然创导了一个现代独立知识份子的群体。以后纪德,福柯和萨特等巨人一直是世界自由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可是现在想来,这些世界巨人的土壤恰恰是他们所在社会的不公平或者说不正义。当然另一半因缘则是法国知识分子敢于挺身而起的维护正义的传统。早在十八世纪,伏尔泰就为一个被定了罪的犯人让。卡拉申冤,终于为他恢复了名誉,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同样,1894年,陆军上尉,犹太人德雷弗斯因间谍罪而被判终生监禁,被关押到南美的魔鬼岛上。由于左拉等人的正义呼声,德雷弗斯一案重新收到了舆论的审判。然而,左拉最初却因此文而被控诽谤总参谋部, 并被法庭判有罪,不得不逃离法国。到1898年9月,总参谋部的一位主要证人上校约瑟夫。亨利坦白说他做了伪证,并自杀而死。总统只得下令重审。结果二审还是判有罪。此时已有更多的作家出来呼吁,其中包括普罗斯特,法兰斯(Anatole France)以及社会学家杜克海姆等名人。迫于舆论,1899年9月,总统最后只好下令特赦。直到1906年,最高上诉法院才还了德雷弗斯的清白。1930年,一位德国军官的笔记证明真正出卖情报的是总参谋部的另一位上校艾斯特哈,终于也还了左拉的清白。左拉“我控诉”一文发表一百周年的纪念日,1998年1月13日的晚上,一幅巨大的整版“我控诉”的头版新闻投影一字不漏地投射在国民大会大楼之前。无疑,这种为正义伸张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沉淀于法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其一种值得自豪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说明了作家在法国人心目中的至高地位。 2. 从文化圣地到文化死角? 巴黎至少从上世纪初开始,一直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圣地。当年一代美国作家,包括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等,都到巴黎去朝圣。直到二十世纪的50和60年代,年青的美国和英国的学生和作家, 包括本书的作者,还是到巴黎朝圣,访问圣日尔曼地,索邦大学,塞纳河左岸的咖啡馆和夜总会,如红玫瑰和白色莱茵河。巴黎人思想的敏捷和他们那种权威的口气很快就镇住了年青的外国人。美国人还常常会受到鄙视,因为法国人有百分之四十是支持共产党的。但是去巴黎的美国人则并没有看不起法国人,相反,从1824年到1978年,美国作家写了至少两百部关于巴黎的小说。到巴黎去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去聆听巴黎人的哲学。萨特,加缪,梅洛。庞蒂,以及后来的福柯,讲的都是同伦理学和形而上学有关的论题。英美实证哲学则把这些道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当作胡说,认为它们与真正的哲学无关。然而能够激动浪漫的年青人心灵的则恰恰是法国哲学:人的一切都是由他的选择造成的,因而个人应该对他的所有行为负责;对方便和沾沾自喜的一点点让步就可以轻易使人生活在谎言之中,并坠落到可怕的空虚之陷阱之中。 圣日尔曼地 (St.Germain)是巴黎著名的文人聚集地, 萨特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在那里的一个花神(FLORE)咖啡馆写作和会友。这位存在主义的教主写到他1940年的情形时说,他和波伏娃或多或少把花神咖啡馆当作了家: “我们从早晨9点一直工作到中午,然后我们出去吃午饭。2点回来后与我们的朋友谈话一直到4点。随后我们再下去工作到8点。吃过晚饭后,人们按约来见我们。所有这一切似乎有点奇怪,但花神对我们来说就像家一样:即便是 防空警报响起时,我们也会假装离开一下,然后又重新爬上来到一楼工作。”(第20-21页) 到战争结束之后,萨特因其《恶心》,《无路可逃》(no exit)和《苍蝇》等戏剧小说以及存在主义的讲演而成为世界红人。萨特的哲学成为咖啡馆里辩论的话题。这位身高只有1米55(5 尺 2 寸),而且在二战服役时失去了一只眼睛的文人,一夜之间成了传奇式的人物。据英国的一位保守派历史学家保尔。约翰逊说,在50年代后期,除了波伏娃之外,萨特还同时与四位女情人来往,其中年岁最小的才17岁。(《知识分子》1989年平装版,239页)保守的约翰逊在书中对萨特极尽丑化之能事,说他是男性沙文主义者首席代表,极端的自私和虚伪云云。事实上,萨特在30年代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最初遇到波伏娃这位高材生时,就同她有一个虽说离奇但是却相当公开的恋人约法三章,即他们双方都可以有其他的情人;应把其他情人向对方公开以保持透明度;他们两人永远是中心恋人,其他人都是边缘情人。这个约法远在萨特成名之前;比萨特高一个头,金黄之发的波伏娃之所以青睐于萨特,并终身离不开他,完全是出于萨特的才华。约翰逊说,波伏娃“这位杰出而意志坚强的女人几乎从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成了萨特的奴隶,而且纵贯她的成年人生一直如此,直到他死。她成了他的情人,替代妻子,厨师和经理,女保镖和护士;而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她从来就没有得到过任何法律和经济上的地位。“(同上书,第235页)。可是波伏娃一生都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女权主义代表作《第二性》(1949)劈头就说“女人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女人,而是成长为一个女人的。”显然对萨特的一切表现都是出自于波伏娃的自我选择。至于说萨特成名后有没有利用其名望和地位而在寻找其他情人时对波伏娃不公平(比如说他对其他年青的情人求过婚,或以求婚的形式哄她们,而对波伏娃则从来没有说过要与她结婚),那就是一个见智见仁的问题了。 今天的圣日尔曼地已经不那么有趣了,并且显得衰败,因为作为文化圣地的巴黎已是昨天的过眼云烟,怀特认为今天的巴黎已是文化上的死水之角(Backwater)了。自从福柯,巴尔特,尤其是德里达去世以后,巴黎已经没有哲学名星可以称雄 世界的了;今天同样也听不到一流作家去巴黎朝圣的了。难怪某些后现代评论家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知识分子死了”的论题,那是说象萨特这样全才的大知识分子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据怀特说,今天(本书初版于2001年)住在法国享有国际名望的画家不会超过两到三位,即除了画家克利斯君。波坦斯基(Christian Poltanski)和年青的雕塑家约翰。奥瑟尼尔(Jean-Michel Othoniel)之外,再找不出其他人了。当然,在服装行业上,巴黎还是引导世界潮流的几个中心城市之一。不仅如此,随着后现代思想风尚的衰落,时尚行业开始逐渐蚕食圣日尔曼地的一些偶像化的店面:圣日尔曼地一家最有名的书店之一“长沙发”(Le Divan)已经换成了迪奥(Dior)香水店,一家深夜杂货饮食店(Le Drugstore)已被意大利时装店阿玛尼取代了,而时尚店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则在双猴咖啡馆隔壁开了一家雅致的店铺。 从另一个侧面看,圣日尔曼地的人文衰败未免不是件好事呢。如果说时势造英雄的话,那么这种衰败反而说明了巴黎人今天已经不需要那些大作家来做他们的正义代言人了。英雄的死亡反而显示了英雄的不朽;如烟的往事成了导游人永恒的谈资。 3. 逛街人波德莱尔。 逛街人与旅游人的区别在于后者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游览一个个景点,而前者是漫无目标,毫无目的地在各条大街上闲逛,全凭兴致漫游各个去处,被动而随机地卷入到无数的,令人惊奇的街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的创始诗人波德莱尔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巴黎逛街人。波德莱尔对逛街人作了精辟的阐述: “人群就是他的领域,就像天空是飞鸟的领域,海洋是鱼类的领域一样。他的激情和信条就是与人群融成一体。对一个完美的逛街人来说,就象对一个充满激情的旁观者来说一样,居住在群体之中,居住在所有沸腾,运动,不断变化和无穷无尽的事物之中,是一种巨大的快乐:尽管你不在自己家里,但你却感到随处都是家;你看到每个人,你处在每样东西的中心,然而你却隐身于所有人--- 这些只不过是那些独立的,充满激情而不偏不倚的人士的一小部分快乐罢了;对于这样的人士,用语言是难以界定的。旁观者是一个王子,他化装成平民,随处享乐无穷。”(第36-37页)。 随后波德莱尔把逛街人比作一个象人群一样大的镜子, ---- 或者说是一个有意识的万花筒,万花筒的任何震动都会复制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千姿百态。一个当代的德国逛街人瓦特。本雅明曾写了专文来探讨波德莱尔的逛街人性格。逛街人志趣所在不是古迹名胜,也不是知识,而是对生活的原始,纯粹而无用的体验。一块饱经风霜的门槛和地上的石板都会引发逛街人的无穷兴趣。本雅明说,“正像沉思者的真实状态是等待,逛街人的状态似乎是怀疑。”(第48页) 塞纳河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它在巴黎最繁华的中心留下了两个巨大的岛屿被河流团团围住:一个就是巴黎圣母院所坐落的城市岛,还有一个则是建了无数别墅的圣路易岛。这些别墅中有一座叫拉尊旅店(Hotel de Lauzun),现在是一个只对内开放的展览馆。 别墅由一个旅店主建于1640年,第二位主人拉尊伯爵因竟敢追求路易十四的堂妹而在监狱里度过了十年,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地同这位国王堂妹结成夫妇,但不到三年就闹翻了。拉尊别墅的内部装潢极尽豪华别致。到了1840年代,它被新主人分割成一个个公寓而出租给有钱租它的人。 年青的诗人波德莱尔就租上了拉尊别墅中带有塞纳河景致的一套公寓。原来波德莱尔在其父去世后继承了一笔小小的遗产,然后他不但很快用完了这笔钱,而且还举了一大笔债来装饰他的公寓。不到两年工夫,他花完了44500金法郎。结果他母亲出来干涉了,把钱放到了一个监护人手中,只让波德莱尔每月领取一个小数目。这位信奉纨绔哲学(Dandyism)的诗人感到受不了了,于是用小刀自杀,并写道自杀是对“纨绔主义宗教的唯一神圣祭奠”。然而他的女友简妮。杜佛(Jeanne Duval)把他救了下来。后来波德莱尔只能跟他母亲住而度过余生。 拉尊公寓中度过的两年(1843-1844)成了波德莱尔主要的创作源泉。他的诗集《恶之花》绝大部分在此期间写成。波德莱尔的梦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做一个富有,闲散乃至玩腻人世的人;这种人除了遍地追逐幸福而没有其他职业,他成长于奢华之中。。。”然而在他1867年去世的时候,他二十几岁在拉尊公寓时所欠下的债还没还清呢。尽管如此,拉尊公寓的 两年也是波德莱尔最开心的时期。那里也是一个叫哈齐钦俱乐部(Club Des Hachichins)的艺术家团体的集会地。俱乐部成员包括作家巴尔扎克,戈蒂埃(Gautier),画家马奈,杜米埃(Honore Daumier)以及漫画家盖斯(Constantin Guys)和诗人波德莱尔。有一次他们聚会时不单请来了他们的女伴,有人还带来了一种从中东运来的呈青色果酱状的迷幻药。伴着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及美酒,波德莱尔尝试了迷幻药,巴尔扎克则怕失去其铁一般的意志而拒绝品尝。不过波德莱尔过后还是说“酒能激扬意志,而迷幻药则抑制了它”,尽管它们都促进了人类诗性的极度发展。也是这段时期,波德莱尔同一个经常穿着男装的年青女友住在一起。 自从拉尊公寓之后,波德莱尔的坏运气就接踵而来:首先是在同他的继父关于财产控制的争议中败诉,同时与各个女友的关系也大失所望,接着他就出版《恶之花》之事同文字检查官的交涉也不顺利,最后就是经受梅毒的折磨---终于在四十几岁的壮年郁郁而死。 波德莱尔可说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者说是一个敢于践行自己的艺术信念之人。所以怀特说波德莱尔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行为艺术家(Performance artist)。“至少他是首批实践自己的美学之人。他的居家装潢,他的服饰,乃至他的步行方式,都是与他的诗歌一致的”。(第126页) 4. 王家之遗事和思古之忧郁 国王路易十六在1793年受审时,只因一票之差(361对360)而被送上了断头台,其中的一份贊同票來自於作為王家成員的奧爾良公爵;九个月之后,来自奥地利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也未能幸免于断头台之灾;而那位奧爾良公爵在雅各宾党人的革命恐怖之下自然也落得了同樣的下場。可以想见,民主制度有时可以像暴君一样不公正,一样残酷, 一样不受启蒙人士创导的理性的控制。在恐惧的氛围的笼罩之下,人都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1949年之后的中国,9.11之后以及麦卡锡时期的美国,乃至公元前404年后的雅典,莫不如此。公元前399年,希腊哲学鼻祖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组成的501人陪审团以简单多数判处死刑(饮鸠而死),罪名是以亵渎神灵的言论毒害青年,真正的原因则是斯巴达人刚战败了雅典人,并摧毁了雅典帝国,而苏格拉底有通敌的嫌疑,而且他本人来自于外省。 同伦敦的王家墓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相比,作为法国国王墓地的圣丹尼斯教堂似乎就显得偏远而寒酸了。这个王家墓地坐落在巴黎地铁最北面的第二站,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则靠近泰晤士河与市中心。路易十六于1793年1月21日早晨10点22分被处死于现在的协和广场(以前所叫的“路易十五广场”被改名为“革命广场”—这个叫法对我们来说已是太不言而喻的了)。玛丽王后也死于同一地方。可想而知,他们的尸首当初不会被葬到北面的王家墓地,而是随便抛到了附近的一个野草丛生的教堂墓地。这一墓地位于协和广场北面仅有六到七个街区的地方。后来拿破仑曾想在这一墓地上建一个“赎罪教堂”,因忙于打仗而未成。1815年拿破仑战败,路易十八登上了王位。 国王与王后的尸骨于次年的1月21日移送到了北面的王家墓地。在路易十六女儿安古丽公爵的劝说下,新国王在旧墓地上开始修建纪念性的“赎罪教堂”,十年后终于落成。普鲁斯特所住的圣拉扎尔车站公寓离此教堂仅一箭之地,每天在窗口上都可以看到它。怀特问道:“抬头就可看到这一教堂是否使得他尖锐地意识到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转瞬即逝?”(第175页)这所教堂采用了希腊罗马式的棺墓,足以使逛街人引发思古的忧郁。教堂采用了罗马万神殿的圆顶,用一整块淡绿色的拱顶做成。教堂入门后两边是为国王牺牲的苏易士卫士的棺木。路易十六的塑像耸立在右边,由一个天使支掌着;塑像下面则是国王的最后证词镶刻在烫金的黑石板上。左边则是玛丽王后抱着她儿子的配套塑像,下面是王后写给她妹妹的最后一信,其中说她宽恕她的敌人,死时仍坚守着其信仰,并表白了她的无辜。 笔者难免想到,作为一个启蒙学者,伏尔泰的思想还是相当温和的。在1771年国会被解散后,整个法国都情绪激昂。伏尔泰则赞赏了国王,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里说,“国王通令废除卖官鬻爵,免除司法诉讼的费用,承担人民到巴黎上等法庭来的费用。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每一个法国人应该欢迎的有益之事。况且,难道国会也不是常常高高在上,令人气愤,乃至野蛮地行事吗?坦率地说,我对那些无知之徒的行为极其震惊,他们同那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中产阶级站在一边。就个人而言,我坚信国王是对的。既然我们都必须要有一个主人,那还不如要一个纯种的狮子,而不要像我一样的两百个老鼠。”幸好伏尔泰在他声望顶峰之时1778年就过世了,不然他活到法国革命的话,恐怕也性命难保。学者孔多塞作为吉伦特党人就死于断头台。另一个不可多见的温和派法国同胞托克维尔则惊叹道,法国革命摧毁了众多与自由为敌的制度,观念和习惯,同时也废除了众多自由所不可或缺的制度。(《旧秩序与法国革命》,纽约双日出版社1955年版,第166-167页) 1993年1月21日,五千多个保王党人会集在协和广场,纪念国王受刑两百周年。美国驻法大使也出席了集会,并献了花圈,因为路易十六支持了美国革命。 也有少数当今的雅各宾党人拎着雏牛的头来起哄。 在巴黎北面的蒙马特高地, 巴黎市政府从1877开始还修建了一座更为壮观的白心教堂(Sacre Coeur)。怀特猜想,那教堂是否也是第三共和国对巴黎公社过分镇压的一种谢罪表示呢? 法国王族的王位头衔在上世纪传到了巴黎伯爵亨利王子,法国绝大多数的保王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亨利王子身上。然而最有趣的是,这位王子不单在二战之前就没有参加右派的“法兰西行动”,而且在1988年还投了社会主义左派密特朗的 票,因为他本人也是一个相信进步思想的社会主义者。更有意思的是,亨利王子是那位投票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奥尔良公爵的后代;难道他转向社会主义也是在为他的先祖向法国人民忏悔和谢罪吗? 当亨利王子于1999年去世时,他在1940年继承的两亿美元的遗产只剩下了六块手帕传给他的后代;因为不喜欢他的儿子,他于1987年将爵位传给了他的孙子约翰。在1960年代,他曾希望戴高乐提名他为继承人,然而戴高乐仅仅生硬地反问道,那样的话,为什么不提名“吉普赛人的女王呢?” 5. 结语:逛街人怀特 怀特在书中还专门分章讲叙了黑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黎的专区(Quarters),因篇幅关系,本文就不细说了。 作为逛街人的怀特于八十年代到巴黎去朝圣的另一个原因恐怕缘于他是一个同性恋者。70到80年代的巴黎不仅以哲学,文学和艺术而闻名于世界,而且巴黎人对同性恋的宽容也是人人皆知的。法国鼎鼎有名的作家,普鲁斯特,纪德,让。热奈,让。柯克托和哲学家福柯都是同性恋者。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因同性恋而在英国入狱服刑三年,出狱后来到他所热爱的巴黎,三年后忧抑地客死他乡,在一堆荒冢上成了一个孤魂野鬼。再有属于社会主义党派的巴黎现任市长伯特兰。狄兰诺自从2001上任后,是世界上少数敢于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怀特在巴黎时期的男友赫伯特。锁林(Herbert Sorin)在死于艾滋病之前,同怀特一起写了一本《我们的巴黎—回忆中的素描》的书,出版于2002年。此外怀特还写过普鲁斯特和让。热奈的传纪,以及多种小说, 其中包括《梦幻旅店》,《结婚的男人》,《告别交响乐》和《法尼:一个男孩的自述》等。 当然,我们这里感兴趣的不是怀特的性爱倾向,而是他对巴黎生活的感受,以及对巴黎文化人的刻画。作为一个逛街人困于巴黎人生活中的悖谬之处, 怀特情不自禁地问道:巴黎人的生活如此精致,然而为什么逛街人的主要情怀又常常是充满了忧郁?如果说巴黎人对艺术和生活的品味是那么的细腻,敏锐而确定,可是为什么逛街人的世界又是那么的孤独而悲哀?甚至说,巴黎像“一个温和的地狱, 如此舒适,以致有点像天堂”。怀特没有细说巴黎圣母院,先贤祀和艾菲尔铁塔等游人常去的地方,那是因为它们不是逛街人的兴趣所在。然而令笔者惊奇的是,除了引述了波德莱尔关于葡萄酒和迷幻药的感受之外,怀特居然没有哪怕是提起巴黎人对酒(尤其是葡萄酒)的那种万分钟情--巴黎人在午餐时都会点一杯或是一瓶葡萄酒,晚餐则可以说是必点葡萄酒或是白兰地。笔者在花旗银行的一个同事曾说起,有一次他到法国阿尔贝斯山滑雪,看到法国人穿着滑雪装都在喝葡萄酒!不过巴黎人的爱酒,与爱尔兰人和美国人的酗酒,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巴黎人是酷爱品酒,不大会喝得烂醉如泥。难怪品酒家一词来自于法文(The Connoisseur), 难怪法国人的葡萄酒和白兰地从前是, 而且现在仍然是世界一流的! Edmund White: << The Flaneur – A Stroll Through the Paradoxes of Paris>> 纽约布鲁姆斯贝利出版社,2001年。 二零零九年五月于美国普林斯顿寓所
4. 日本人的和服是怎么来的
日本女人和服后腰的小背包是怎么来的 汉唐以前,日本社会基本属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日本人基本穿兽皮住石穴而居,没有什么衣服。 到唐代时开始,日本受很多唐朝的影响,开始要推广衣服。但是古代各国的民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很厉害,所以唐朝给日本蛮夷的衣服式样不是唐朝的任何级别的官服,而是唐朝的丧服。如果懂古代服饰文化特别是唐朝服饰文化的人可以仔细看看日本和服和唐明朝丧服的区别,肯定能找到很多相似点。 唐朝的丧服和日本的和服,原来后背没有小包,到现在中国的丧服后面也没有小包。日本女人和服后腰的小包大量地出现的是1592年的日本丰臣秀吉倭乱以后。 1592年的日本丰臣秀吉的倭乱,以明朝和朝鲜的联合打击下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当时的日本小诸侯国刚刚统一不久(因为刚统一了,所以小日本觉得自己统一以后的国力很强大,才发动了1592年的日本丰臣秀吉倭乱),国家很落后,根本掏不起战争赔款。 但是作为彻底战败的一方,日本也得付出任何形式的战胜国的要求,当时的明朝和朝鲜被倭寇的长期倭乱搞的心烦意乱,所以决定采用缓慢消灭倭寇民族的政策,因此所要求的战争索赔是: 1,每年3斗完好的睾丸(斗——古代装米的器具) 2,每年6000张完好无损的人皮(有一点伤痕都不许有) 日本被迫上缴了60年这些战争索赔,日本的人口马上锐减,特别是男人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本来打了很多年的内战和几年的丰臣秀吉倭乱以后,日本的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调,再经过连续若干年的战争索赔以后,日本男人的数量几乎以寥寥无几来形容。 日本当时的政府看到这种局面以后,发现长此以往保卫自己国家的男人要灭绝,日本民族要灭绝,所以下令:凡是能生育的女人出门时必须携带被褥,只要在屋外碰见一个男人,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只要男人愿意女人必须一起睡觉,以便增加怀孕和生育的机会。 从此开始,日本女人出门时都必须携带被褥的习惯流传下来。因为日本的气候比较温暖,所以日本女人带的被褥并不是很大很沉。日本女人后腰里多背一个被褥也不觉得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时间一长了日本女人渐渐把后腰的背包当作自己衣服的必需品。 到了近代以后,日本的人口压力特别是男性人口压力缓解了以后,被褥逐渐变小,变成了装饰性的服饰。